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名词及条目①中国木构架体系形成于汉代,成熟于唐代,宋代在成熟化的基础上精致化,明清则达到高度成熟阶段。
②副阶:宋称,殿阁等个体建筑周围环绕的廊子(形成重檐屋顶),称为副阶。
③间:四柱之间的空间或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一般指第二种),若两排柱子很近则其中间部分称之为出廊(周围廊,前后廊,前出廊,不出廊四种)。
④卷杀:对木构件曲线轮廓的一种加工方法。
⑤大式建筑与小式建筑在官式建筑的构筑形制上,区分为大木大式建筑和大木小式建筑。
大式建筑主要用于坛庙,宫殿,苑囿,陵墓,城楼,府第,衙署和官修寺庙等组群的主要,次要殿屋,属于高等级建筑。
小式建筑主要用于民宅,店肆等民间建筑和重要组群中的辅助用房,属于低等次建筑。
其区别为:①间架,大式建筑开间可到九间,特例用到11间,通进深可到11架,特例到13架。
小式建筑开间只能做到三五间,通进深不多于7架,一般以3,4,5架居多。
②出廊,大式建筑可用各种出廊方式,而小式建筑只能用到前后廊,不许做周围廊。
③屋顶,大式建筑可以用各种屋顶形式和琉璃瓦件。
小式建筑只能用硬山,悬山及其卷棚做法,不许用庑殿,歇山,不许做重檐,不许用筒瓦和琉璃瓦件。
④大木构件,大式建筑可以用斗拱,也可以不用。
小式建筑不许用斗拱。
在梁架构件中,大式建筑增添了飞椽,随梁枋,角脊,伏脊木等构件。
6伏脊木:被脊固定于脊桁上,截面为六角形,在伏脊木两侧朝下的斜面上开椽窝以插脑椽。
伏脊木仅在明清才出现的(唐宋时期没有),且仅用于大式建筑中。
7合角吻:重檐建筑的下檐槫(音团tuan)脊或屋顶转角处的装饰兽。
8螭首:①传说中的怪兽,用于建筑屋顶的装饰,是套兽采用的主要形式。
②古代彝器,碑额,庭柱,殿阶上及印章上的螭龙头像。
9 <<考工记>>(战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一般解释为:都城九里见方,每边辟三门,纵横各九条道路,南北道路宽九条车轨,东面为祖庙,西面为社稷坛,前面是朝廷宫室,后面是市场和居民区。
古建筑专业术语及名词
古建筑术语解释[一顺一丁] 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品书散水] 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 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一斗二升交麻叶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称点用于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宫殿、宫门脊枋之上。
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装饰作用[十八斗] 在斗拱翘头或昂头上承托翅昂与单材瓜供或厢拱相交的斗,斗的顺身开口,放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厢拱,横向做袖口.袖口宽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长,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
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银锭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销,还有一种即没有榫也没有暗销。
[丁袱] 宋式大木作构件名称。
位于四阿殿顶和九脊殿顶山面.是承托山面与前后瓦坡相汇处的必需构件,在结构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载的作用。
梁的一头搭在山面铺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头则搭在横梁之上.并与横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
《清式营造则例》中称顺爬梁。
1[七踩斗拱]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2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三踩斗拱] 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大全一、150个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渐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斜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度,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
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这。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侧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渐“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渐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土木工程知识点-中国古建筑名词
土木工程知识点-中国古建筑名词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日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16升起:宋,辽建筑的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升高,因此檐口呈一条缓和的曲线。
古建及现代建筑名词汇总20131117
中国古建名词1.副阶2.间3.卷杀4.大式建筑5.小式建筑6.伏脊木7.合角吻8.螭首9.经幢10.覆盆11.垂带踏跺12.角柱石13.柱顶石14.垂带石15.象眼石16.砚窝石17.须弥座18.抱鼓石19.步架20.檐不过步21.举折法22.举架法23.殿24.歇山25.如意踏步26.叉柱造27.缠柱造28.圭角29.墀(音池chi)头30.霸王拳32.槅扇33.借景34.平身科35.角科36.柱头科37.明间38.次间39.尽间40.梢间41.四椽栿42.明栿43.草栿44.平闇45.叉手46.托脚47.穿插枋48.随梁枋49.抱头梁50.侧脚51.《园冶》52.《考工记》53.《营造法式》54.《清代营造则例》55.《洛阳伽蓝记》56.砌上明造57.厦两头58.庑殿59.硬山60.悬山顶61.歇山顶63.十三天64.三角尖顶65.大乘佛教66.小乘佛教67.山墙68.升69.反回文70.支提窟71.火焰纹72.光塔73.考工记74.牌坊75.宫殿76.陵寝77.苑囿78.大兴城79.元大都80.未央宫81.长乐宫82.雍和宫83.紫禁城84.太和殿85.中和殿86.保和殿87.太和门88.端门89.午门90.天安门91.大清门92.大明宫93.含元殿94.建康95.汴梁96.长安97.颐和园98.清漪园99.避暑山庄100.圆明园101.艮岳102.圜丘103.沧浪亭104.网师园105.狮子林106.拙政园107.艺圃108.留园109.耦园110.怡园111.曲园112.听枫园113.前朝后寝114.岳阳楼115.滕王阁116.黄鹤楼117.鹳鹊楼118.岳麓书院,119.白鹿洞书院120.嵩阳书院121.雎阳书院122.河图洛书123.明堂124.辟雍现代建筑名词1.沙利文2.文丘里3.勒·柯布西耶4.密斯凡德罗5.格罗皮乌斯6.赖特7.路易·康8.约翰逊9.格雷夫斯10.斯特林11.屈米12.艾森曼13.盖里14.迈耶15.哈迪德16.库哈斯17.保罗·安德鲁18.贝律铭19.梁思成20.吴良镛21.王澍22.齐康23.何镜堂24.刘家琨25.张永和26.崔恺27.雅马萨奇28.安藤忠雄29.丹下建三30.伊东丰雄31.黑川纪章32.妹岛和世33.槙文彦34.国际式35.包豪斯学派36.国际现代建筑协会37.机器美学38.粗野主义39.象征主义40.后现代主义41.解构主义42.折衷主义43.芝加哥学派44.新陈代谢派45.高技派46.银色派47.阿基格拉姆学派48.费城学派49.高技派50.萨伏伊别墅51.郎香教堂52.马赛公寓大楼53.芝加哥湖滨公寓54.西格拉姆大厦55.流水别墅56.巴黎蓬皮杜艺术与文化中心57.香港汇丰银行大楼58.马来西亚米那亚大厦59.范斯沃斯住宅60.水立方61.香山饭店63.长城脚下的公社64.格蒂中心65.艾森曼住宅66.比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67.现象学68.雅典宪章69.苏州博物馆70.拉维莱特公园71.纽约中央公园72.昌迪加尔73.迪拜塔74.台北101大楼75.双塔大楼76.上海金茂大厦77.帝国大厦78.耐火极限79.建筑模数80.基础埋深81.刚性基础82.柔性基础83.条形基础84.独立基础85.筏板基础86.刚性角87.箱形基础88.桩基础89.过梁90.圈梁91.散水92.勒脚94.芯柱95.伸缩缝96.沉降缝97.抗震缝98.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99.预制钢筋混凝土楼板100.肋形楼板101.雨篷102.泛水103.天沟104.边坡105.玻璃幕墙106.管道井107.砖木结构108.砖混结构109.钢筋混凝土结构110.钢结构建筑111.框架结构112.框架剪力墙结构113.剪力墙结构114.筒体结构115.框架筒体结构116.筒中筒等117.行列式布局118.围合式布局119.点阵式120.平层121.错层122.复式123.跃层式124.开间125.进深126.层高127.楼间距128.标准层129.容积率130.建筑密度131.绿化率132.日照间距133.。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
中国建筑史名词解释大全1. 中国古代建筑:指中国古代时期所建立的建筑物,包括宫殿、神庙、城墙、寺庙、园林等。
2. 木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木材构造,如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
木结构建筑物通常采用榫卯结构,具有轻巧、灵活、透气性好的特点。
3. 石结构:指建筑物的结构主体采用石材构造,如中国的城墙、古代寺庙等。
石结构建筑物通常具有耐久、坚固的特点。
4. 青砖黄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的建筑材料,其中青砖指用黏土烧制而成的砖瓦,颜色呈青灰色;黄瓦指用黄土制成的瓦片,颜色呈黄色。
5. 斗拱:指中国古代建筑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拱形结构,由一组石块或木片构成,形状呈斗或V形。
斗拱常用于建筑物的门户、门洞等处,具有美观、坚固的特点。
6. 筒瓦: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一种瓦片,形状呈筒状,通常用于建筑物的屋面覆盖。
筒瓦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中,具有防水、隔热、密封等功能。
7. 石槽木构: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结构形式,就是利用尺寸吻合的槽和凸榫连接木构件,而木构件与石构件的接触面上滴有树脂。
这种结构形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广泛应用。
8. 斗拱砖券: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使用的装饰性砖石构件,呈斗形或拱形,常用于门窗的上方或屋檐下。
斗拱砖券常用于寺庙、宫殿等建筑的立面装饰,具有美观、富有装饰性的特点。
9. 园林:指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以自然山水为基础,融入人工建筑物、植物、水景等元素的园艺景观。
园林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融合了自然与人文的精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内涵。
10. 南方水乡建筑:指中国南方地区特有的建筑风格,以水乡的地理环境和生活方式为基础,建筑多采用木结构、水泥墙体,屋顶多用瓦片覆盖。
南方水乡建筑以其独特的风貌和生活方式而闻名,如苏州园林、杭州湾的民居等。
11. 北方民居:指中国北方地区传统的农村民居建筑。
北方民居常采用砖木结构,建筑形式严谨,屋顶多采用筒瓦覆盖,具有抗寒、保暖的特点。
12. 角楼:指中国古代城墙或寺庙建筑物的一种特殊形式,位于建筑物的角落,用于加强建筑物的稳固性和美观性。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1.须弥座:由佛座演变而来,形体复杂。
一般用于高级建筑。
开始形式简单,由数道直线叠涩与较高束腰组成,没有多少装饰,且对称布置。
后来逐渐出现了莲瓣,卷纹饰,力神。
角柱,间柱等,造型曰益复杂。
2.阶级踏步:在踏的两旁置垂带石的踏道。
3.如意踏步:是不用垂带石只用踏跺的做法,一般用于住宅或园林。
形式自由,有的将踏面自下而上逐层缩小,或用天然石堆砌成规则形状。
4.礓蹉(慢道):是在斜道上用砖石露棱堆砌,可以防滑,一般用作室外。
5.斜道(辇道或御路):是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6.土戚:阶级形踏跺7.勾阑:栏杆,由望柱,寻杖,阑版构成。
一层阑版为“单勾阑”二层为“重台勾阑”。
8.寻杖绞角造:木寻杖在转角处不用望板,相互搭交而又伸出者。
9.寻杖合角造:寻杖止在转角处望而不伸出。
10.坐栏:石栏形体往往低而宽,眼沿桥侧或月台边布置。
11.鹅颈椅:近水的厅,轩,亭等常在临水方面设置木质曲栏的座椅。
12.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各开间之和为“通面阔”中间一间为“明间”左右侧为“次间”再外为“梢间”,最外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增加次间的间数。
13.步:屋架上的“檩”与檩中心线面的水平距离为步,各步的距离的总和与侧面各开间宽度总和为“通进深”,若有斗拱,则按照前后挑檐檩中心线间水平距离计算。
14.举势:屋面坡度。
15.举架(举折):举,是屋架的高度,常按建筑的进深与屋面材料而定。
折,是计算屋架举高时,由于各檩升高的幅度不一致,求得的屋面横断面的坡度不是一根直线,而是若干折线组成。
15. 1举折(宋):先按照房屋进深,定屋面坡度,将脊傅“举”到额定的高度,然后从上而下,逐架“折”下来,求得各架傅的高度,形成曲线和曲面。
15. 2举架(清):从最下一架起,先用比较缓和的坡度,向上逐架增加斜坡的陡峭度。
因此,最后“举”到多高,仿佛是“偶然”的结果。
古代建筑名称大全
古代建筑名称大全单体建筑:亭台楼阁殿堂厅房桥廊榭舫馆轩(辕)斋塔庙。
群体建筑:寺庵观宫庄宅驿室外景观:园庭场苑景观建筑小品:杆、栏、槛、池、涧、隈、坛、坞、岗中国古代建筑名称斋:原指古人斋戒时的居所。
也常指雅静的书房、学舍等。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前者如:故宫,后者如:雍和宫。
室:房屋或内室。
前者仲长统《昌言·理乱》有句:豪人之室,连栋数百。
后者《礼记·问丧》有句:入室又弗见也。
府:旧指大官、贵族的住宅,今指国家元首办公或居住的地方。
前者如:贾府,后者如:总统府。
邸:高级官员的住所,如:官邸。
宅:居住地方。
《韩非子·诡使》有句:无宅容身。
厢:正房两侧房屋,如:西厢房。
宇:屋檐,后泛指房屋。
《史记·秦始皇本纪》有句:各安其宇。
院:院子,如:四合院儿。
牌坊:上刻题字宣扬忠孝节义,标榜功德的门洞式建筑。
如:贞节牌坊。
阙:宫庙、墓门前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的双柱楼观,如:宫阙。
塔:用来藏舍利和经卷的建筑,以方形、八角形为多,如:大雁塔。
刹:佛塔和佛寺的统称,即佛教的寺庙,如:古刹。
寺:僧众供佛的处所,如:少林寺。
庙:奉祀祖宗、神佛或前代贤哲的处所,如家庙、土地庙、孔庙。
祠:比庙规模小一些的建筑,如:宗祠。
亭:有顶无墙,供休息用的建筑物,多建筑在路旁或花园里。
台:用土或砖石筑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筑物。
城:都邑四周防御的城垣,如长城。
堡:围有土墙的城镇或乡村,如吴堡,读“补”音。
坛:古代举行祭祀、誓师等大典用的台,如:天坛。
楼:二层以上的房屋,如:岳阳楼。
榭:建筑在台上的房屋,如:水榭。
廊:屋檐之下的过道,如:九曲回廊。
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如:惜抱轩。
楼:重屋也,两层以上的房屋。
阁:一种架空的小楼房,传统建筑物的一种。
其特点是通常四周设隔扇或栏杆回廊,供远眺、游憩、藏书和供佛之用。
殿:古代泛指高大的房屋,后专指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事的大厅。
堂:为单体建筑中居中、向阳而宽大的房间,是主人起居之所,也是社交活动的场所。
中国古代建筑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名称
中国古代建筑有许多名称,以下是其中一些主要的名称:
1. 宫殿:指封建王朝用于统治和娱乐的高层建筑,如故宫、天安门广场等。
2. 庙宇:指古代封建王朝祭祀神灵、庆祝节日或进行重要仪式所建立的建筑物,如天坛、紫禁城、颐和园等。
3. 楼阁:指高塔或高楼的一类建筑物,中国古代楼阁的高度常常超过20多层,如泰山压胜寺塔、嵩山少林寺塔等。
4. 桥梁:指跨越水域的建筑物,中国古代桥梁的修建技术非常高超,如长江、黄河等大河流上的各种桥梁。
5. 石窟:指古代封建王朝为了祈求文化、艺术和艺术成就所建造的石窟,如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等。
6. 城堡:指古代封建王朝为保卫领土所建造的坚固防御性建筑物,如伦敦塔桥、西安城墙等。
7. 陵墓:指古代封建王朝为陵墓所建造的建筑物,如秦始皇陵、武则天陵墓、埃及金字塔等。
8. 城墙:指古代封建王朝为了维护统治所建造的城墙,如北京城墙、印度德里城墙等。
这些名称反映了中国古代建筑的不同特点和文化魅力。
中国古建筑名词解释.
1.都料,汉唐时期,掌握设计与施工的技术人员称作"都料",“都料”专业技术熟练,专门从事公私房设计与现场指挥,并以此为生。
一般房屋都在墙上画图后按图施工。
房屋建成后还要在梁上记下他的名字。
"都料"的名称直到元朝仍在沿用。
2.都柱在秦、汉宫室建筑遗址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汉代科学家张衡所制作候风地动仪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3.斗拱中国传统木构架体系建筑中独有的构件。
用于柱顶、额枋和屋檐或构架间,宋《营造法式》中称为铺作,清工部《工程做法》中称斗科,通称为斗拱。
斗是斗形木垫块,拱是弓形的短木。
拱架在斗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斗,这样逐层纵横交错叠加,形成上大下小的托架。
斗拱最初孤立地置于柱上或挑梁外端,分别起传递梁的荷载于柱身和支承屋檐重量以增加出檐深度的作用。
唐宋时,它同梁、枋结合为一体,除上述功能外,还成为保持木构架整体性的结构层的一部分。
明清以后,斗拱的结构作用蜕化,成了在柱网和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中国古建筑中用以连结柱,梁,桁,枋的一种独特构件.斗拱是我国木构架建筑特有的结构构件,由方形的斗升和矩形的拱以及斜的昂组成.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面的大面积荷载传到柱上.4.栱:是置于坐斗内或跳头上的短横木。
栱的名称依部位的不同而不同。
凡是向内外出跳的栱,清式叫翘(华栱或卷头)4.1 瓜栱(宋称瓜子栱):跳头上第一层横栱4.2 万栱(慢栱):跳头上第二层横栱4.3 厢栱(金栱):最外跳在挑檐檩下的,最内跳在天花枋下的。
4.4正心瓜栱(泥道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一层横栱。
4.5 正心万栱:(慢栱)出坐斗左右的第二层横栱。
5.单栱:坐斗口内或跳头上只置一层栱的,二层的叫重栱。
6.栌斗:斗拱的最下层,重量集中处最大的拱.7.华拱:宋式的一种拱的名称,垂直于立面,向内外挑出的拱.8.泥道拱:栌斗口内与华拱相交者,最下方的横拱(宋称).最外跳在挑檐檩下,最内跳的单层横拱.9.令拱:每一跳的跳头,单层横拱.10.双层斗拱:分别叫瓜子拱(下方短粗),慢拱(上方细长).(宋)11.交互斗:为于横拱与华拱相交处,承托横拱和华拱传来的双向合力的拱.12齐心斗:在华拱或横拱正中承托上一层拱正中的斗.在令拱上方中心,承托枋传来的力的斗.一般有两个.13.栱:雕刻成的突出横梁,通常为木质,位于斗之上,支撑主梁。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
中国古建筑名词详解中国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一直以来都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建筑的世界里,有许多特殊的名词,本文将带你深入了解这些名词的含义和背后的文化内涵。
1. 亭台楼阁:亭、台、楼、阁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构造形式。
亭是一种供人休憩的小型建筑,通常建在园林、公园等景观的中心位置;台是一种以基座为主体的建筑,常见于庭院和神庙中;楼是多层建筑,有丰富的功能,如居住、办公、观赏等;阁是一种多层建筑,通常用于存放文物或展览。
2. 宫殿:宫殿是古代帝王的居住地,也是朝廷政务的中心。
宫殿通常由前殿、中殿、后殿等组成,每个殿内有不同的功能。
宫殿建筑注重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往往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威严。
3. 寺庙:寺庙是宗教信仰场所,供奉神佛。
寺庙通常由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组成。
寺庙建筑注重精神上的净化和人与自然的融合,往往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形式。
4. 园林:园林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大特色,是人们修建和营造的艺术景区。
园林常见的构件有假山、池塘、廊桥、亭台等。
园林注重营造一种自然、和谐、富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的热爱和追求。
5. 古塔:古塔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高耸建筑,通常有四面或多面的塔刹。
古塔作为一种宗教建筑,常用于收藏经典书籍或保存舍利。
古塔建筑形式独特,充满着神秘和宁静的氛围。
6. 民居:民居是古代普通人居住的建筑。
中国的民居有着丰富多样的类型,如四合院、土楼、吊脚楼等。
民居注重舒适和实用,体现了中国人的居住哲学和生活方式。
7. 廊桥:廊桥是古代建筑中的一种人行通道,常见于园林景区和古村落。
廊桥建筑形式多样,有石拱桥、木板桥等。
廊桥不仅具有实用功能,还能为人们提供赏景的场所。
8. 抱厦:抱厦是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殊的构造形式。
它由支撑柱和房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人抱着的姿势,因此得名。
抱厦常见于古代宫殿和寺庙,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建筑技术难度。
中国古建筑术语辞典
一进门:古建筑瓦作部位名称,亦作“一进门儿”,北京地区工匠口头语。
特制屋面檐端的一列瓦件,如筒瓦屋面的勾滴等。
一顺一丁:古建筑墙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一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一块玉:古建筑瓦作术语。
比喻工程质量可嘉。
口语中亦谓之“一块玉儿”、“一块玉交活”等。
二尺二方砖: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704*704*112mm。
二尺方砖:清式砖瓦作术语。
用途同足尺七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为640*640*96mm。
二尺四方砖:用途同足七尺方砖。
其规格尺寸自清代至今一直未768*768*144mm。
二城样:清式砖瓦作术语。
亦称二城砖。
主要用途同大城样。
其现行的规格尺3440*220*110mm,在清代一般的官窑规格则为416*208*86.4mm。
十字花:砖瓦作术语。
用砖、瓦等建筑材料拼砌成的十字形图案花饰。
常用于美化墙头上端、屋脊脊身等。
十字缝:1、墙面的一种排砖方式。
其特点是:除转角部分外,每块砖都是“长身”摆法。
上、下层砖缝成十字错缝。
见【长身】。
2、地面的一种排砖方法。
其特点是:方砖或条砖上、下层砖缝须成十字错缝。
丁头:瓦作术语。
条砖有两个大面和四个小面,小面中的两个较短的为丁头。
砌筑墙体时如以丁头面露明,这块砖就叫丁头。
七水:古建筑砖瓦作术语。
指建筑物中常见的七种与水有关的构件及做法的总称。
主要指散水、吃水、披水、砸水、泛水、回水、滴水等。
八字墙:在大门或建筑物两侧垒砌的平面呈八字形的墙体。
八成面:经过加工的砖料之一。
砍磨要求比合子面略低,加工后的面允许稍有误差,这种砖称“八成面”。
多用于墙体和地面。
人子活:古建雕刻行业对各种任务雕刻的统称。
人字纹:地面的一种排砖方式,用条砖排列成连续的人字波折状。
九杆尺:瓦作工匠传统度量工具的总称。
包括耙尺、方尺、活尺、平尺、手尺、五尺、矩尺、门尺、天平尺等。
三才博缝:博缝的一种。
用方砖截成二分之一即为三才博缝。
古建筑 优美名词
古建筑优美名词
1、飞阁流丹:飞阁:架空建造的阁道;流丹:彩饰的漆鲜艳欲流。
凌空建造的阁道涂有鲜艳欲流的丹漆。
形容建筑物的精巧美丽。
2、耸入云霄:形容山或建筑物很高,都进了云端。
3、丹楹刻桶:楹:房屋的柱子;桶:方形的椽子。
柱子漆成红色,椽子雕着花纹。
形容建筑精巧华丽。
4、亭台楼阁:泛指建造在园林庭院中供游憩欣赏的'建筑。
5、家徒四壁:家里只有四面的墙壁。
形容十分贫困,一无所有。
6、雕梁画栋:指有彩绘装饰的十分华丽的房屋。
7、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装饰华丽,光彩夺目。
8、空前绝后:夸张性地形容独一无二。
9、前所未有:从来没有过的。
10、殿堂楼阁:楼阁:两层以上的房屋。
指各种建筑物。
殿堂:高大的房屋。
11、冠冕堂皇:形容外表庄严或正大的样子。
12、富丽堂皇:形容房屋宏伟豪华。
13、玉砌雕阑: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14、三宫六院:泛指帝王的妃嫔。
15、瑶台琼室:玉砌的楼台宫室。
泛指华丽的宫廷建筑物。
16、琼楼金阙:犹琼楼玉宇。
17、八面玲珑:指窗户明亮轩敞。
18、雕梁画栋:雕:用彩画装饰。
用彩画装饰的大梁和用锦绣包裹的柱子。
形容建筑物的奢华。
19、雕阑玉砌:形容富丽的建筑物。
20、楼阁亭台:泛指高大富丽的建筑群。
亭,有顶无墙的建筑物。
古代建筑的称呼一览
古代建筑的称呼一览
1. 宫:古代帝王的住所或神庙,如故宫、雍和宫。
2. 殿:高大的房屋,供奉神佛或帝王受朝理政的房屋,如大雄宝殿、太和殿。
3. 府:贵族或大官所住的地方,现在则是国家元首办公的地方,如总统府。
4. 邸:和府意思相同,都是大官住的地方。
5. 宅:住的地方,一般指的是较大的房子。
6. 院:带有围墙的房子,围墙内有多余的空地。
7. 斋:饭馆、学舍或者书房商店等,指的意思比较多。
8. 厢:房屋正面两侧的房间,用的时候会带上方位词,如东厢房、西厢房。
9. 台:中国最古老的的园林式建筑,高处地面的平台是建筑,是一种开放性的并且露天的一种建筑,和亭子一样供人玩耍。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名词
中国古建筑结构中常见的名词包括:
1. 屋顶:斗拱、歇山顶、抬梁式屋顶、拼脊式屋顶、攒尖式屋顶等。
2. 础台:坛基、台基、抱厦等。
3. 柱子:方柱、圆柱、八角柱、六角柱等。
4. 梁架:榫卯结构、斗拱结构、斗拱彩虹架等。
5. 门窗:础台门、方柱门、窗扇、格窗、檐柱等。
6. 墙体:单横院墙、韬光院墙、九序墙、屏风墙等。
7. 园林构筑物:亭台楼阁、假山、长廊、廊桥等。
8. 四合院:四合天井、门楼、夹道、前厅等。
9. 屏风墙:雕花屏风墙、透空屏风墙、竖向屏风墙等。
10. 斗拱:纵向斗拱、横向斗拱、合抱斗拱等。
11. 椽子:正椽、斜椽、筒形椽等。
12. 火墙: 混砖墙、石雕墙、砖刻墙、泥塑墙等。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常见名词,不同地区和时代的古建筑结构还有很多具体特点和名词。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
古建筑中常用名词的汇总建筑从一定角度,体现民族性、文化性、地域性,古建筑尤为突出。
中国的古建筑具有极强的地域性,每个地区古建筑的结构及形式必然要适合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和民俗等。
只有适应当地的民族文化及考虑地域性,才得以被留存保护。
本篇选择了部分古建筑名称术语解释,希望对热爱古建的朋友有些帮助,但再次提醒,术语的名称和做法也是有时代性和地域性的因素,切莫以偏概全。
1、七踩斗拱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里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
如果翘重昂七踩斗拱有头翘一件,头昂后带翘头一件,昂后带六分头一件,蚂蚱头后带菊花头一件,撑头木后带麻叶头一件。
正心瓜供、正心万供各一件,外拽单材瓜拱、单材万拱各两件,厢供一件。
此外,还有正心仿、里外拽枋、桃檐枋、机枋、井口仿、垫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构件。
2、三砖五瓦布瓦屋面正脊做法术语。
正脊“三砖”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层混砖和通工板。
“五瓦”即五层瓦条子。
一般指当沟与混砖之间的二屋瓦条,通天板上下各一层,瓦条及眉子沟与混砖之间又一层瓦条。
正脊则要由“三砖”和“五瓦”八层组成。
庆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种做法。
3、三踩斗拱清式斗拱名称。
即里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
作法上可用单翘或单昂、蚂蚱头后带麻叶头,设有六分头、菊花头、里外厢供各一个。
在殿堂或亭阁柱间有隔架及装饰作用。
4、一顺一丁古建筑路体砌筑方法之一,又称“梅花丁”。
每层砖以一横1纵交替垒砌,明代建筑墙体多用此种砌造方法。
5、一品书散水古建筑砖作术语,亦称“一封出散水”。
一种简单的散水做法,常用于台基周缘。
砌墁时先用条转沿基底铺设一周,其外边在载以一圈立柱,借以起到疏导雨水、保护基础的作用,散水的宽窄,—服视建筑物的体量和上出檐的长短而定。
6、三踩交麻叶斗供清式斗拱组合名称。
主要用于琉璃照壁、琉璃花门、琉璃阁、琉璃焚帛炉等建筑,起支承出檐的作用。
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状烧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组成,可拆卸成拱、昂、翘、麻叶头等分件,每个分件三至四个露明面满着釉色。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名词
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的代表,涵盖了丰富的建筑类型、结构和装饰风格。
以下是一些与中国古建筑相关的常见名词:
门楼:位于宫殿、寺庙、园林等建筑群的门前,是中国古建筑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亭台楼阁:传统的园林建筑,常见于古代宫殿、庙宇和园林中,有观赏和休息功能。
斗拱:中国古代建筑中一种特有的木构件,用于支撑屋檐和加强建筑结构。
廊桥:连接建筑物的长廊式桥梁,常见于古代宫殿、园林和湖泊周围。
观:古代园林建筑中的一种景观建筑,常用于观赏风景或休憩。
古城墙:古代城市防御工程,代表作品有南京明城墙、西安城墙等。
园林:中国古代建筑中的园林建筑,如颐和园、拙政园等。
井亭:传统建筑中的一种小型建筑,用于覆盖井口或供人休息。
以上是一些中国古建筑中常见的名词,这些建筑代表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魅力和精湛工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建筑名词列表1、侧脚是指为了使建筑有较好的稳定性,宋《》规定在前、后檐均向内倾斜柱高的1/100,在两山向内倾斜8/1000,而角柱两个方向都有倾斜的做法。
2、减柱造在古代木构建筑中,减少部分内柱的做法。
木建筑主要组件名称,侧面简图如殿,面阔七间,长为34米;进深四间,长为17.66米;单檐殿顶。
殿内设有一圈内柱,后部设有“扇面墙”。
3、分心槽,是古代建筑名词,在《》有记载,是指中,用一列中柱将平面等分的做法。
现存使用分心槽的建筑例子为的山门。
4、副阶周匝,是中式名词,指在建筑主体以外另加一圈的做法。
此名词在中国建筑著作《》有所用,其实例可见于一些地区的古建筑,如圣母殿、德宁殿等。
5、升起(生起)为宋《》中词汇,指建筑的檐柱由向两端升高,由此呈缓和的曲线的做法。
6、厢栱(时称令栱)是名词,为栱的一种,最外跳在下的、最内跳在下的叫厢栱。
在三种中,较短,较长。
7、叠涩是一种古代的砌法,用、,有时也用通过一层层堆叠向外挑出,或收进,向外挑出时要承担上层的重量。
叠涩法主要用于早期的,砖出檐,的束腰,的拔檐。
[]例子, 一座位于的早期教堂,采用方法建造。
8、平板枋(称普拍枋),是平臵于之上,用于承托的构件,有时会被画上。
平板枋这种建筑结构最早见于,至时,变高变窄,其宽度已窄于。
所著的《.卷十七.》也有记载这种。
9、昂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斗栱中斜臵的构件,起杠杆作用,利用内部屋顶结构的重量平衡出挑部分屋顶的重量。
又有上昂和下昂之分,其中以下昂使用为多。
上昂仅作用于室内、平坐斗栱或斗栱里跳之上。
唐柱头铺作中的批竹昂是现知最早的实例。
上昂始见于宋代建筑的内槽铺作,下端撑在柱头枋处,上端托在内跳令栱之下。
至明清,带下昂的平身科有转化为镏金斗栱的做法,原来斜昂的结构作用已丧失殆尽,只起到装饰作用。
10、柱是中的主结构件,承托在它上方物件的重量。
在木建筑中,横直柱,柱阵列负责承托及其他部分的重量,如,在主柱与地基间,常建有。
另外,亦有其他较小的柱,不臵于地基之上,而是臵于梁架上,以承托上方物件的重量,再透过,把重量传至主柱之上。
例如或,是在梁架之上承托部分屋檐的重量。
11、栱是一种独特的结构--结构中的一种木质构件,是臵于口内或跳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的上弯弓形木。
现存遗物以汉代为最早,已有矩形、曲线形、折线形以及曲线和折线混合型,大概到了才统一样式。
已有详细规定其用制度。
按大小分为:瓜栱(短)、万栱(中长)、厢拱:长按所在位臵分为:∙正心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上o正心瓜拱o正心万拱∙外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外o外拽瓜拱、o外拽万拱o外拽厢拱∙里拽栱:与建筑物表面平行,在檐柱中心线之内o里拽瓜拱o里拽万拱o里拽厢拱∙卯口:拱正中与翘或昂相交处∙升托:拱两端承托升子的部分∙拱眼:卯口与升托之间下弯部分∙拱弯:拱两端下部弯曲处。
清代《工程作法则例》规定,万拱的拱弯由三段直线构成,瓜拱的拱弯由四段直线构成,厢拱的拱弯由五段直线构成。
12、正心瓜栱,为中国古代建筑的名词,指正出于左右的第一层横,其第二层叫作正心万栱。
正心瓜栱为瓜拱的一种(另有和),因其位臵于于中间位臵而得名。
13、琴面,的断面高宽比约为2:1,侧面做成略曲的弧线,这种做法因其表面弧度类似于的琴面,所以称作琴面。
此外在中国古代建筑中,琴面又可指琴面昂,是的一种,指昂嘴做成如琴面一般突起,琴面昂在唐代到的建筑中较常出现。
14、移柱造在古代中,将若干内移位,增加或减少柱距,以达到所需要空间和功能的做法。
这种作法常见于、、、时代的建筑中。
在建筑史上,一般认为是因为宋代的《》限制较少,以致于建筑设计能有较弹性创造的空间,才会有移柱造这样的手法出现。
15、都柱在、宫室建筑和崖墓中,有的厅堂平面中仅设一颗柱子的做法。
都柱一名称后来也被借用来指称科学家所制作中间的一根上粗下细的铜柱,是该仪器的中枢结构。
16、须弥座是、、传统和的基座,、、、、、、都有须弥座造型。
须弥座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中间窄,即所谓。
须弥座周围通常用仰莲或伏莲装饰。
须弥座源于,象征佛教世界中心的,有独尊与稳固之意,因此须弥座上经常雕刻有造型和佛教。
须弥座已被广泛应用于非宗教的建筑物上,一般将座的四角及束腰等部位有(其他部位也常有花纹装饰)的石都划属这个范围。
浮雕就安装在碑身下须弥座的束腰上。
17、额枋又称檐枋(称阑额),横架在头上连贯两檐柱的横木,称为额枋。
有些额枋是上下两层叠重叠的,在上的称为大额枋,在下的称为小额枋。
大额枋和小额枋之间夹垫板,称为由额垫板。
额枋上臵。
及之前多臵于柱顶,后才移到柱间。
西方古典建筑中,类似的部件称为architrave。
18、斗栱,又称斗科、欂栌,是木构架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和之间挑出以承重,将的经斗栱传递到立柱。
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斗栱按位臵分为三类;。
1.柱头科;在之上的斗栱,宋《》称为柱头铺作。
2.平身科;在柱间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补间铺作。
3.角科;在屋角之上的斗栱,《营造法式》称为转角铺作。
斗栱由五种部件构成:栱正心瓜栱栱:形如,与建筑物表面平行的称为栱,栱的中间有卯口,以承接与之相交的翘或昂,栱的两端向上弯曲如弓,其上安。
按长短分为三种:瓜栱、万栱、厢栱;按位臵分为正心栱、外拽栱、里拽栱:∙瓜栱,最短,安臵在斗栱最底层。
o正心瓜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在檐柱中心线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正心瓜栱与翘或昂相交,下为,上为两端、正心万栱。
o外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第二道翘或昂相交、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外端的,外拽瓜栱之上为、栱两端、外拽万栱o里拽瓜栱,;《营造法式》称为瓜子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里拽瓜栱之下为翘和翘里端的十八斗,里拽瓜栱之上为、栱两端、里拽万栱。
∙万栱,中长,安臵在瓜栱之上。
o正心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足材慢栱:在正心瓜栱之上,与建筑物正面平行。
清式斗栱中,在正心瓜栱之上,只有一层万栱,万栱之上承托一至六道重叠的,直到。
o外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外,与建筑物正面平行,外拽万栱之下为外拽瓜栱和两端,外拽万栱之上为三才升、。
o里拽万栱宋《营造法式》称为单材慢栱:在檐柱中心线内,与建筑物正面平行,里拽万栱之下为里拽瓜栱和两端三才升,里拽万栱之上为三才升、。
∙厢栱,最长,只有外拽,里拽,没有正心。
《营造法式》称为令栱。
o外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外端,由十八斗承托;外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外拽枋,垂直方向耍头。
o里拽厢栱:安装在最上层的昂翘的最里端,由十八斗承托;里拽厢栱之上为两端三才升、里拽枋。
[]翘弓形木,与建筑物表面成直角,因此也和成直角的,称为翘。
翘的形式和功能和栱相同,惟方向与之垂直最底层的翘伸出最少,往上的翘,伸出逐层增加。
宋《》称翘为华栱,无论长短。
∙搭角闹翘: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翘。
∙斜翘:角科中在45度角的翘佛宫寺释迦塔的下昂[]昂斗拱中在中心线上前后伸出,前端下斜带尖的木材部件称为昂,宋《营造法式》称为下昂,其功能与翘相同,形式不同。
∙搭角闹昂:角科上由正面伸往侧面的昂。
∙斜昂:角科中在45度角的昂。
[]斗坐斗斗:斗栱中承重的方形木块,承托横竖两个方向的重量,上开十字卯口。
∙坐斗,又名大斗:宋《营造法式》称为栌斗。
坐斗在全攒斗栱最底层,承托全攒重量的斗状方木块,开十字卯口∙十八斗:宋《营造法式》称为交互斗,在翘昂两端,承托上层栱昂交叉点、栱翘交叉点,十字卯口。
[]升升,也称升子:栱与翘或昂交点之间,栱的两端与上层栱之间的斗状方木块。
升只承托一个方向的重量,只开一字口。
∙槽升子;在正心栱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齐心斗。
∙三才升;在各种外拽栱、里拽栱的两端,承托上层栱或枋。
宋《营造法式》称为散斗。
[]斗口斗口是平身科坐斗的卯口,是清式建筑中的基本度量单位。
例如正心瓜拱的长度为6.2斗口,高为2斗口,宽为1.25斗口,坐斗长宽各为3斗口,高2斗口。
两组斗拱的间距为10-12斗口。
[]形式宋《》铺作图按昂翘数目分类∙单昂斗栱∙单翘单昂斗栱∙单翘重昂斗栱∙重翘重昂斗栱∙重翘重三昂斗栱按出踩的多少分类;∙单翘(三踩)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一层。
∙五踩重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二层。
∙七踩三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三层。
∙九踩四翘品字斗栱:里外各支出四层跃层式住宅 . w7 o$ }. K( L跃层式住宅是近年来推广的一种新颖住宅建筑形式。
其特点是:有上下两层楼面、卧室、起居室、客厅、卫生间、厨房及其他辅助用房,上下层之间的通道不通过公共楼梯,而采用户内独用的小楼梯连接。
跃层式住宅的优点是每户都有较大的采光面;通风较好,户内居住面积和辅助面积较大,布局紧凑,功能明确;相互干扰较小。
在高层建筑中,由于每两层才设电梯平台,可缩小电梯公共平台面积,提高空间使用效率。
但这类住宅也有不足之处,户内楼梯要占去一定的使用面积,同时由于二层只有一个出口,发生火灾时,人员不易疏散,消防人员也不易迅速进入。
' B! j5 o' ?# r5 E$ e复式住宅(加了阁楼)# j5 B5 e' |8 |1 `* d复式住宅是受跃层式住宅设计构思启发,由香港建筑师李鸿仁创造设计的一种经济型住宅。
仍每户占有上下两层,实际是在层高较高的一层楼中增建一个夹层,两层合计的层高要大大低于跃层式住宅(李氏设计为3.3米,而一般跃层式为5.6米)。
复式住宅的下层供起居、炊事、进餐、洗浴用,上层供休息、睡眠和贮藏用,户内设多处入墙式壁柜和楼梯,位于中间的楼板也是上层的地板。
一层的厨房高2米,上层贮藏间高1.2米;一层起居室高2米,上层直接作为卧室的床面,人可坐起但无法直立。
复式住宅的经济性体现在:①平面利用系数高,通过夹层,可使住宅的使用面积提高50—70%。
②户内的隔层为木结构,将隔断、家具、装饰融为一体,又降低了综合造价。
③上部夹层采用推拉窗及墙身多面窗户,通风采光良好,与一般层高和面积相同的住宅相比,土地利用率可提高40%。
( [3 g4 G$ L' `+ ^因此,复式住宅同时具备了省地、省料、省钱的特点。
复式住宅也特别适合于三代、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居住,既满足了隔代人的相对独立性,又达到了相互照应的目的。
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