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上博简《孔子诗论》(第3简)札记
上博藏简《孔子诗论》简序重排暨释读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以編繩位置作為竹簡排序的重要參考一、竹簡整理首先應注意的幾個方面:1、簡長2、簡端形狀3、編繩數目和位置4、總簡數5、各簡字數6、總字數7、字體8、內容9、特別之處二、《孔子詩論》的實際情況:1、簡長:55.5CM2、簡端形狀:上下簡端呈半圓狀3、編繩數目和位置:三道,編繩位置見下文附錄。
4、總簡數:完、殘簡共29支5、各簡字數:54-57字6、總字數:1006字7、字體:勻稱秀美8、內容:孔門論《詩》9、特別之處:(一)兩端留白簡7支。
(二)簡文句式有規律可循。
附錄:確定編繩位置,是竹簡整理和排序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也是檢驗竹簡整理排序是否準確、合理的一個重要的方法。
編繩位置:1、竹簡第一道編繩前,8至10字。
2、竹簡第一道編繩至第二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3、竹簡第二道編繩至第三道編繩之間18字至21字不等。
4、竹簡第三道編繩後,或8字,或9字。
5、以此推理,一般情況一支簡在52字至61字之間(如遇合文或重文情況,釋讀時會多出字數)。
就平均數而言,一支簡平均56字。
6、殘簡如有編繩痕記,並可判斷其屬於第幾道編繩,可據此推斷該簡前後殘缺字數。
上博藏簡《孔子詩論》簡序重排暨釋讀【說明】一、《孔子詩論》共有完、殘簡二十九支,簡號按照整理本稱之。
其中第二至第七號簡為留白簡;第一號簡上下端殘,根據上下文關係,也以留白簡視之。
二、以筆者所解釋,留白簡的意含是此竹書在抄寫時,所據底本之篇首篇末有殘簡。
根據此簡本書寫情況分析,其底本篇首至少有三支簡、篇末至少有四支簡於兩頭編繩處斷折,只剩中間一段。
此竹書當照原樣抄寫,原底本殘缺處,抄寫時作留白處理。
三、筆者以編繩位置為主要參照,判定殘簡前後可能缺字字數。
留白簡缺字為原缺字,以「□」表示之,竹書下葬後殘損之缺字,以「□」表示之。
四、缺字處,若能據前後文之義補出者,輒試補之。
1、□□□□□□【孔子】曰:詩,其猶平門歟?賤民而〖〗(冤)之,其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魏慈德提要本文对上海博物馆藏的《孔子诗》简提出几点看法,包括简的排序问题,认为今日对《孔子诗》简重排的学者中以学勤所排较合。
又指出第10至16简中,12,13简和11,16简,必须各自排在一起。
在引用《诗经》篇目方面,指出《孔子诗》有直引篇名者,也有称者,及截取诗以为名者。
其中还引用诗者,如《诗》中曾引〈宛丘〉,〈猗嗟〉,〈鳲鸠〉,〈文王〉,〈文〉,〈清庙〉,〈昊天有成命〉的诗,其中〈昊天有成命〉所引为《诗》,可推测《孔子诗》与《诗》的关系。
国东华大学中国语文学系助教授魏慈德: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与《诗经》研究琐记48而在述诗旨方面,指出《孔子诗》〈兔罝〉,同於《韩诗》求贤之诗旨。
此外,还认为《诗》中有关孔子对《诗》的述,除於处标举「孔子曰」的地方外,以「吾」为开端的诗语也可视为孔子自称,内容包括16,24,20三简,所涉及〈葛蕈〉,〈甘棠〉,〈杕杜〉。
在错释字方面,指出《孔子诗》中多处把「也」字写成「已」形,可能是一种通用现象。
关键词《孔子诗》,《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诗经》《东华汉学》第二期,20045月49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孔子诗论》与《诗经》研究琐记前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出版后,对於其中《孔子诗》部分学者们已经作少研究,基本上认为该篇是孔子弟子就孔子授诗内容的追记。
而管是早期有学者主张《诗》中的「孔子」要作「卜子」,1还是可否把这一篇《诗》视作一篇《古诗序》,2学者们也都有定。
然对於篇简的排方式,《诗》中所引《诗经》篇目及与齐韩三家和阜阳汉简《诗经》的1马承源《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第一简释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11月),页123。
何琳仪〈沪简《诗》选释〉《上博馆藏战国楚竹书研究》(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3月),页243。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中国古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就是孔子文化。
孔子诗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关注,其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孔子诗论的一部重要文献,其研究也受到了学者的重视。
本文通过对近代该文献的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对其研究的深入及发展提出讨论。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现状《上博简《孔子诗论》》早在清朝就受到学者的关注,但当时所做的研究只能算上粗浅,也有一定的局限性。
20世纪以来,该文献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与研究,学者们从该文献中提出了很多有益的见解与发现,在探讨孔子诗学思想方面也有所发展。
不过,现存的《上博简《孔子诗论》》版本有很大的争议性,使得学者们很难从中精确汲取具有持久性的结论。
在现有的版本中,有的来源疑点重大,有的内容缺失,这对其研究也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上博简《孔子诗论》》的文献综述自清朝以来,学者们对《上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就一直备受关注,并且有着丰富的文献来源。
其中,以《文史联钧》、《续法政纲》、《文献聚珍》等较为著名。
除此之外,《文史合集》是对《上博简《孔子诗论》》最详尽的研究,其中从孔子、荀子诗学知识的角度深入探讨,对其历史性的追溯也有着高超的造诣。
另外,《云谊联义》在研究内容上也有所突破,着重指出了孔子诗论体系的完整性。
三、结总之,《上博简《孔子诗论》》一直备受学者重视,其研究也有着悠久的历史。
该文献的研究多以《文史合集》、《云谊联义》为主,有关其历史性及系统性的探讨也有着高超的造诣。
不过,现存的《上博简《孔子诗论》》版本争议重重,学者们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以揭示其真实的历史性及文献价值。
上博简孔子诗论
孔子诗论是孔子在《论语·博学篇》中提到的一种诗学理论。
孔子认为,诗歌应该具备“言志”的特点,即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感染他人。
以下是对孔子诗论的解读。
首先,孔子认为诗歌应该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的要求。
他认为,诗歌应该是真实的感情和思想的表达,而不是虚伪的言辞。
诗歌应该能够表达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其次,孔子强调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云:‘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这句话表明了孔子对诗歌的期望。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启迪人们的思想,激发人们的美好情感,引导人们向善。
诗歌应该具有感染力,能够影响读者的思想和行为,使他们变得更加善良和美好。
此外,孔子还强调诗歌的教育作用。
在《论语·博学篇》中,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这句话强调了诗歌对于培养人们的品德和修养的作用。
孔子认为,诗歌可以通过启迪人们的思想和情感,引导人们向善,培养人们的美德和道德修养。
因此,他鼓励人们学习和欣赏诗歌,以提高自己的品德和修养。
总之,孔子诗论强调了诗歌的情感表达和感染力。
他认为,诗歌应该能够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并能够感染读者,启迪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此外,他还强调了诗歌的教育作用,认为诗歌可以培养人们的美德和道德修养。
孔子的诗论对于我们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和鉴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学习和欣赏孔子的诗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提升自己的情感表达和思想感染能力。
[转载]《孔丛子》“孔子论诗”与上博《诗论》
[转载]《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原⽂地址:《孔丛⼦》“孔⼦论诗”与上博《诗论》作者:杨朝明在⼈们的期待中,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港抢救购回的⽵简,终于在2001年底开始与读者见⾯了【1】。
第⼀册中收录的⾸篇《诗论》因为关涉到《诗》学的传授⽽格外引⼈瞩⽬,学者们⽴即进⾏研究,⼤家各抒⼰见,就该篇的释⽂、简序、分章乃⾄在《诗》学史上的意义等问题进⾏了热烈的探讨,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但是,由于⽵简是从⾹港辗转购得,不同于郭店⽵简那样从墓中直接发掘得来,⽵简散乱损失在所难免,这给分辨编联带来了困难。
⼤家在《上海博物馆藏楚⽵书》的基础上继续研究《诗论》的排序与分章,纷纷提出⾃⼰的见解,但分歧依然较⼤。
不⾔⽽喻,对简⽂进⾏调整系联,确定章次,应当⾸重⽵简的⽂字与形制。
但复原简⽂毕竟是⼀项⼗分复杂的⼯作,应当综合运⽤各⽅⾯的学术信息,这有助于对⽵简⽂义的理解,以不致于在学术⽅向上有⼤的偏离,也有利于在学者们提供的众多的可能性中把握最⼤的可能性。
《诗论》现存诗篇,有54篇之多。
【2】《诗论》之外,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料中,孔⼦、孔门弟⼦论诗的材料很多,其中与《诗论》相互对应的诗篇也有不少,这对研究《诗论》提供了较好条件。
《孔丛⼦·记义》中有⼀段孔⼦论诗的话,它就很可资与《诗论》⽐较研究。
这段话是:孔⼦读《诗》,及《⼩雅》,喟然⽽叹⽈:“吾于《周南》、《召南》,见周道之所以盛也。
于《柏⾈》,见匹夫执志之不可易也。
于《淇奥》,见学之可以为君⼦也。
于《考槃》,见遁世之⼠⽽不闷也。
于《⽊⽠》,见苞苴之礼⾏也。
于《缁⾐》,见好贤之⼼⾄也。
于《鸡鸣》,见古之君⼦不忘其敬也。
于《伐檀》,见贤者之先事后⾷也。
于《蟋蟀》,见陶唐俭德之⼤也。
于《下泉》,见乱世之思明君也。
于《七⽉》,见豳公之所以造周也。
于《东⼭》,见周公之先公⽽后私也。
于《狼跋》,见周公之远志所以为圣也。
于《⿅鸣》,见君⾂之有礼也。
于《彤⼸》,见有功之必报也。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
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是关于孔子对《诗经》的言论的竹简,是1994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文物市场购得的一批战国楚简中的一部分。
这些竹简涉及到《诗经》中的五十九首诗歌,残存一千零六个字。
《孔子诗论》的性质和内容表明,孔子认为诗是政治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中的特殊语言,很多政治意图和政治志向的表达和交流都是通过诗这样一种特殊语言来完成的。
孔子认为不学诗就无法言,因为诗是表达个人和国家的思想、志向和立场的一种方式。
此外,《孔子诗论》还涉及到战国楚竹简的发现和整理的意义,包括文字学意义和比较价值。
这些竹简的发现和整理提供了与传本相异的文献材料,有助于解读战国文献,了解战国时代的文字通用、约定俗成状况以及文字流变过程中的通假现象。
总之,战国上博简《孔子诗论》是一份重要的文献资料,对于研究孔子的思想和《诗经》的文学、历史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
古代文学论文-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读上博简《中弓》札记四则第三简,李朝远先生读作“子又(有)臣(万)人,道女(汝)思老,不(其)(家),夫”。
解释说:“‘道’,从,由也。
《管子?禁藏》:‘故凡治乱之情,皆道上始。
’尹知章注:‘道,从也。
’‘思老’,‘思’有考虑之义,‘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
‘不’,疑即‘齐家’,虽[1]P265然上古音‘不’、‘齐’并不直通。
”李先生的考释和句读似可商榷。
一,这个“从”是介词,是“自、由”的意思,“从汝思老”语意难通;且依李释,“道汝”是介宾结构,做“思老”的状语,那么“思老”的主语是什么?我们找不出隐性的或显性的主语,这在语法上说不过去。
如果认为“道”的宾语是“女(汝)思老不(其)(家)”,则后面应该还有主句,但下文是一“夫”字,显然“道女(汝)思老不(其)(家)”是一个完整的句子,而不是一个做状语的介宾结构。
这种矛盾只能促使人考虑:“道”当另行解释。
二,上古音“齐”从纽脂部,“不(其)”见纽之部,作代词时为群纽之部,读音相差极远,似无相通可能。
李先生用一“疑”字,是自己也不能肯定。
三,如果李先生的这两处考释有误,则“‘思老’当近乎下简的‘老老’”的说法也值得怀疑,“道女(汝)思老,不(其)(家)”的句读也可另行考虑。
笔者以为,“道”当读为“導”,“辅助”之意。
《尔雅?释诂?下》:“導、左、右、助,勴也。
”邢疏:“教导即赞勉,故又为勴,《说文》云:‘勴,[2]P2573助也。
’不以力助以心助也。
”今本《说文》作“”:“助也。
从力从[3]P292[4]P699非,慮声。
”《段注》:“力去其非也。
”《集韵?御韵》:“,或[5]P114从慮。
”则是“导”由“教导”义引申为“赞勉”义,再由“赞勉”义引申为“助”义。
本简文句应为孔子答中弓之言,“子”应当是“夫子”之残,[6]P2520指“季桓子”。
《论语?卫灵公》“今由與求也,相夫子”,孔子即称季氏为“夫子”。
谈上博伪简《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吴命》皆今人伪造
谈上博伪简《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吴命》皆今人伪造谈上博伪简《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吴命》皆今人伪造2001年出版的伪简集成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一册共有《孔子诗论》、《缁衣》、《性情论》三篇,及2002年出版的伪简集成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二册共有《民之父母》、《子羔》、《鲁邦大旱》、《从政》、《昔者君老》、《容成氏》六篇,皆全系今人所伪造的伪仿古竹简。
其中的《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三篇,研究者李零已发现皆出自一人之手。
马承源也指出《孔子诗论》『与子羔篇及鲁邦大旱篇的字形、简之长度、两端形状,都是一致的』。
甚至李零还以为《孔子诗论》《子羔》《鲁邦大旱》其实是一整篇,马承源不同意,为此马承源与李零还纷讼不已。
裘锡圭亦同意之三篇之书体是相同的,云:『书体与本篇(指《鲁邦大旱》)相同的《子羔》、《孔子诗论》』(见裘锡圭:〈《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鲁邦大旱》释文注释〉一文内所云)。
但是,《孔子诗论》是今人所造伪简,此吾人已于〈上博伪简《孔子诗论》之露伪于『诗亡隐志,文亡隐言』一语〉一文内证其为今人所伪造。
同时,有关《孔子诗论》之伪,李东怀先生早已于十多年前,就在〈《上博藏战国楚竹书》有作伪嫌疑〉一文内举证了,其言曰:『上博的《孔子诗论》的文字,其字体为扁方右上斜为主,与郭店的蝌蚪文字相比,少用圆笔,是方笔中夹杂圆笔,不似郭店蝌蚪文字圆笔的浑然一体。
且《孔子诗论》文字的书写工具可能是硬笔,而非毛笔,关于这一点从书写者的落笔和收笔的横断中可以看出。
这种以现代硬笔的书写方法加上蝌蚪文字的结构以及蝌蚪文字的元素————圆笔的书写方法,简便易行,只是在落笔和收笔的过程中时现楷书和隶书笔法,其中的圆笔提示人们这是古文字。
使人临写时如同抄写某同事的笔迹,有一种非常熟悉的感觉。
这种文字虽然具有蝌蚪文的元素,80%以上不能算作是蝌蚪文。
………《孔子诗论》可能是用硬笔所书,《上博藏战国楚竹书》第七册有《吴命》一篇,与《孔子诗论》系同一人所写,此篇是用毛笔所写,但缺少毛笔的味道。
《卷耳》奠礼说考论——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另一重启示
难两全,惬心贵当,了不可得”
[4]
的概括,堪称
精辟。 正如其说,诗情可通,但“ 我” 的问题又
似乎与之矛盾,方玉润即疑之曰:“ 周行可训
行列,执筐终非男子。 ‘ 求贤审官’ 是何等事,
而乃以妇人执筐比耶?”
[5]
按历代诸家的观
点,采摘这一行为似乎本就与女性有着捆绑关
的记载也可为之证。 因此,就采集情节和相关
作者简介:多洛肯,西北民族大学教授,主要研究元明清文学。 赵钰飞,西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
148
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第 43 卷 多洛肯 赵钰飞:《 卷耳》 奠礼说考论
(1)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终其
传》 和汉儒的解诗理念。 结合西周的礼乐文化语境,通过对“ 永怀” “ 永伤” “ 金罍” “ 兕觥” “ 我马瘏
矣” 及采集情节的重新疏证,《 卷耳》 诗旨或可作天子奠礼解。 “ 整编之诗” 的诞生本身就是再创作
的过程,周代士大夫们有可能做了同汉儒类似的“ 编故事” 工作,这种以时代语境重构文学内容的
非只有“庶民采之” [2]638 。 其中,《采蘩》 篇“筐
之莒之” [2]35 ,也将“ 筐” 与饮宴祭祀等重大活
动关联起来,《左传·隐公三年》 关于“苟有明
(二)采集情节的服务属性
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锜釜之
解《卷耳》 的难处,前人有“ 此盈彼绌,终
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从诗旨出发,以政治向解诗者可分为三
祖居中,再将历代先王之宗庙排为两列,内立
说:君 主 思 贤 臣、 后 妃 佐 君 求 贤、 贤 臣 思 明
神主,以便祭祀。 因此,就形式而言,昭穆纵序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一)
论上博《孔子诗论》简的编连(一)内容摘要:上博《诗论》简出版已一年有余,但简文的编连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本文试图从思想入手,结合形制、语言等特点,对《诗论》简进行编连。
由于《孔子诗论》(以下简称《诗论》)简属于先秦佚籍,又加之出土的时、地及出土时的叠压、堆放情况不明,且破损严重,所以给整理编连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马承源先生在整理时拿出十几种方案,可见其预留的空间也是很大的。
自《诗论》出版以来,学者们又提出了几种新的思路。
但时至今日,仍未形成一致的意见。
而简序的编连关系重大,如果说文字的释读是第一要素,则简序编连就是第二位的。
故本人不揣简陋,试就这一问题,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不当之处,敬请专家批评指正。
一为了便于说明,兹将简文依照马承源先生的排序,抄写如下。
文字释读综合各家之说,为求行文简便,不再一一注明,大体不出刘信芳先生的《孔子诗论述学》1]。
如为个人浅见,则注明。
一、行此者,其有不王乎?▋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言亡隐文2]。
二、诗也,文王受命矣!▎颂,旁德也。
多言后,其乐安而迟,其歌绅而荡,┛其思深而远,至矣。
┛大雅,盛德也。
多言三、也。
多言难而怨怼者也,衰矣,少矣。
邦风,其纳物也溥,观人欲焉。
大敛材,其言文,其声善。
孔子曰:唯能夫四、曰:诗其犹旁门3]。
▎与贱民而豫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曰:邦风是也。
▎民有疲倦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将何如?五、是也。
▎有成功者何如?曰:颂是也。
▋《清庙》,王德也。
▎至矣!敬宗庙之礼,以为其本;秉文之德,以为其业。
▎“肃雝六、多士,秉文之德。
”吾敬之;《烈文》曰:“乍兢唯人”,“丕显唯德”,“于乎,前王不忘!”吾悦之;“昊天有成命,二后受之。
”贵且显矣。
颂七、怀尔明德”。
曷?诚谓之也。
“有命自天,命此文王。
”诚命之也。
▎信矣!┛孔子曰:此命也夫?┛文王虽欲也,得夫?此命也!八、《十月》善諀言;▎《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小旻》多疑心,言不中志也;《小宛》其言不恶,小有怨焉;▎《小弁》、《巧言》则言流人之害也;▎《伐木》九、实咎于其也;▎《天保》其得禄蔑疆矣,巽寡、德古也;┛《祈父》之责,亦有以也;┛《黄鸟》则困天,欲反其古也,多耻者其病之乎?《菁菁者莪》则以人益也;《裳裳者华》则十、《关雎》之攺;┛《梂木》之时;┛《汉广》之智;┛《鹊巢》之归;┛《甘棠》之褒;┛《绿衣》之思;《燕燕》之情。
从上博简《孔子诗论》再思《木瓜》篇主旨
1对 《 诗经 ・ 卫风 ・ 木瓜》篇内涵的传统 认识 从古到今学者们对 《 木瓜》篇的解 说颇多 。传统的学术观 点大致 分为三类 。一是依照毛诗序 之说 ,赋此诗以政治 内涵: “《 木瓜 》, 美齐桓公也。卫 国有狄人之败 ,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 马器服焉。卫人思之 ,欲厚报之 ,而作是诗也。”以后论者多从之。 二是 宋代 大儒朱 熹,始 疑 “ 美齐桓 公”之说不妥 , 《 诗集传》 日: “ 疑 亦男女相赠答之 词,如 《 静女 》之类 。”三是姚 际恒的看法 , 他在朱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 《 诗经通论》说 “ 且诗 中皆绸缪和好之 音 ,绝无讽背德 意。 《 集传》反之,谓 ‘ 男女相赠答之词 ’,然以为
这样一种双方互赠物 品、以求结好的美好意愿 。但是参考到上博简中 孔子对 《 木瓜》的批评态度 ,孔子这句 “ 吾于 《 木瓜 》见包且之礼行 也 ”的评语恐怕需要认真 审视 。苞苴之礼 ,亦见于先秦 时其他典籍。 《 苟子 ・ 大略》载: “ 汤旱而祷日: ‘ 政不节与 ?使 民疾与 ?何以不 雨至斯极 也 !宫室荣与 ?妇 谒盛与 ?何 以不 雨至斯之极也 !苞 苴行 与 ?谗夫兴与?何 以不雨至斯极也 !… 《 庄子 ・ 列御寇》中有云 : “ 小夫之智,不离苞苴竿牍 ”,意思是匹夫之智仅限于送礼致信这样 的事。可见,苞苴之礼的盛行并非小事、美事 ,相反还是十分恶劣的 事 ,是直接影响政治风气的重大事件 ,先秦诸子对它多有批 判。苞苴 之 礼 ,大 致 相 当于 今 天 所 说 的行 贿 受 贿 。来 而 不往 非 礼 也 , 但 是任 由 最初的礼仪风俗演变发展为行贿 受贿 、营私牟利 的收买行为,其中的 味 道 就 变 了。孟 子 日 : “ 非 礼之 礼 ,非 义 之 礼 , 大人 弗 为 ”, 说 的 正 是这个意思 。孔子从 《 木瓜》中看出了 “ 苞苴之礼”,显然是持批判 态度的,是带有强烈政治针对性 的。
读上博简孔子诗论札记
讀上博簡《孔子詩論》札記《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出版後,已有多位學者著文討論[i]。
筆者在學習過程中,亦偶有心得,不揣譾陋,草成此文,以就教于方家。
一《孔子詩論》二號簡原書註釋者讀作:寺也,文王受命矣。
《訟(頌)》坪(平)德也,多言後。
其樂安而遲,其歌紳(壎)而(篪),其思深而遠,至矣!《大夏(雅)》盛德也,多言其中,“坪德”一詞,註釋者讀為“平德”,認爲是指周初文王、武王“平成天下之德”。
今案,所謂的“《訟(頌)》坪(平)德也”是與下文的“《大夏(雅)》盛德也”相對而言的,而“盛德”一詞我們無法確定其所指,那麽所謂“坪(平)德”似乎也應該明白得為泛稱。
而且將“平德”解為“平成天下之德”,也有增字解經之嫌。
在戰國楚文字中,“坪”字很常見(參看何琳儀師《戰國古文字典》831頁;滕壬生《楚系簡帛文字編》964~965頁),所从“平”字豎筆雖然也多彎曲向左,但均為一筆,與簡文此字顯然不同。
此字應分析為从土从旁,釋為“”,在簡文中讀為“旁”。
《說文》:“旁,溥也,从二闕,方聲。
”桂馥《義證》:“溥也者,本書‘溥,大也’,《釋詁》:‘溥,大也’。
《廣雅》:‘旁,大也’,《書·說命》‘旁招俊乂’傳云:‘廣招俊乂’,《周書·世俘解》‘旁生霸’孔注:‘旁,廣大也’。
”可見,“旁”字為廣大、周遍之意。
“旁德”是廣大、周遍之德,與“盛德”含義相近,而又有所區別。
李零先生雖然也將“旁德”釋為“平德”,但他認爲“簡文是說《頌》的配樂(器樂)超级舒緩,歌聲(聲樂)超级悠遠,……‘盛德’疑指比《頌》高亢”[ii],劉釗師懷疑“其歌紳而□”應讀為“其歌伸而延”[iii],從文意上看,都是很有道理的。
無論是“伸而延”還是簡文的“深而遠”,都與“旁”字廣大、周遍的含義相應。
“”字又見於《孔子詩論》第四號簡:曰詩其猶旁門,與賤民而□之,用心也將何如,曰《邦風》是也。
這裡的“旁”,我們懷疑應該讀為“坊”。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
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上博竹书《孔子诗论》与《毛诗序》的再评价孔子生于春秋末期,他对于诗的态度,其论诗、传诗的实践,对《诗》的传播及其进而成为经典都产生了重要作用。
最近出版的《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中的“孔子诗论”(以下简称“孔子诗论”),为我们研究孔子与《诗》的关系又做了文献上的丰富。
很多学者据此写了许多研究文章,力求通过《孔子诗论》再现《诗三百》的本来面目。
一时间,汉儒的诗解成了学术界辨正的焦点,《毛诗序》在历经千载的兴衰沉浮之后,又一次被推到了历史的前台。
怎样确认《毛诗序》的价值和历史地位也就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命题。
一孔子论诗与《毛诗序》解诗先秦典籍的大量材料,如:《左传》,《国语》凡引诗,通称“《诗》曰”、“《诗》云”;《论语》中孔子称《诗》或《诗三百》;战国诸子著作中也如此通称,可见《诗》或《诗三百》是这部诗集的本名。
它本是先祖们最朴素的歌声,但在其流传的过程中,却与儒家思想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经历了从文学的《诗》到经学的《诗》这样一个过程,在诗的本义与异化间徘徊,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其间,春秋中叶至战国的用《诗》时代是一个重要环节。
用诗的意义不同于诗的本来意义,这一点是很明显的。
《孔子诗论》第四简曰:“诗其犹坪门?”“坪门”本为春秋时吴国的城门,在竹简中可能泛指城门。
马承源先生认为此句评语可能是说《诗》的义理象城门一样宽达。
正因为《诗》义的宽达,人们才可根据需要来随着地解《诗》。
如《召南·甘棠》云: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伯所憩。
蔽芾甘棠,勿翦勿拜,召伯所说。
对这一诗旨,当时人是十分明白的。
《左传·定公九年》:“郑驷欲杀邓析而用其竹刑。
君子谓子然是乎不忠。
”“诗曰:‘蔽芾甘棠,勿翦勿伐,召伯所茇。
’思其人犹爱其树况用其道而不恤其人乎?子然无以勤能也。
”《左传》所谓君子当然知道诗的本事本义,但当他由此阐发义理时,却仅仅取他自己的比喻所生发的意义而不顾及本事本义,从周人思召伯而爱其树,扩大到杀邓析不该用其竹刑,显然是一种很牵强的比附意义。
上博简《孔子诗论》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是又能构成简 7—2—3 的编联组。
值得注意的是,简 6 可编排在简 22 之后。 李学
勤指出两支简简首都在系绳的缺口上方一小段处折
,李零以为简 6 在形制上是构成前后过渡的关
断
。 在句型上,简 22 与简 6 又均有“ 《 × × 》 曰 + 诗
键
句 +吾 ×之” 的表述形式。 从形制、语义两方面,可证
回 1200 余枚战国楚简( 后简称“ 上博简” ) ,其中绝
大部分为先秦佚籍,这是继郭店楚简之后先秦古籍
其研究中的若干原则与方法进行学理上的反思。
一、关于《 孔子诗论》 的作者
的又一次重大发现。 2001 年,由马承源整理的《 上
学界对《 诗论》 作者问题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
括《 孔子诗论》 等三篇简文。 《 孔子诗论》 首次呈现
2021 年 5 月
第 5 期( 总第 293 期)
May,2021
No.5
中州学刊
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文学与艺术研究】
上博简《 孔子诗论》 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陈丹奇
摘 要:学界对《 孔子诗论》 的研究主要聚焦于作者、简序编排、简文释读、文本阐释四大议题,文本阐释又包含对其
先说“ 孔子” 说,学者们有三方面的论据:就字
形而言,该合文的主体部分是当时“ 孔” 字尚未规范
不仅有助于孔子诗学思想的研究,而且有助于整个
化的写法 ③ ,古字书所存古文字形可验证 ④ ,其字形
子诗论》 研究的综述未能全面梳理已有研究成果,
从文例来看,在竹简形制、字体相同的《 子羔》 《 鲁邦
《 诗经》 学以及中国诗学传统的研究。 以往关于《 孔
上博楚简《孔子诗论》释读管见
本人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所公布的这批资料和其中的许多问题虽然极感兴趣,但由於古文字修养欠缺,时间投入又有限,本文所谈只是研读《孔子诗论》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粗浅想法,尚未来得及作深入的考订,希望借此机会得到行家的批评指正。
寺第二简:“寺也,文王受命矣。
”“寺”周凤五读作“时”。
按,似可读作“诗”,郭店楚简《缁衣》:“寺员:誓(慎)而(尔)出话。
”“寺员”即“诗云”。
[1] 坪德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坪德”周凤五、何琳仪、冯胜君等读作“旁德”。
按,马承源读为“平德”,应是,但将“平德”解释为“平成天下之德”,则有“增字解经”之嫌。
刘信芳谓:“……则‘平德’正乃天下歸往之德,其字用其平正義,又包涵有成德而天下歸往之義。
……西周時政权與神权合一,凡有大事,平而成之於宗廟,則《詩論》謂《頌》为‘平德’,字不可移。
”似也嫌迂曲。
“平德”与下文“盛德”相对,当指平常、普通之德,并无太多的深意。
尃观人谷安(焉)第三简:“邦风,其内(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
”或读“尃”字属上(如周凤五),作“其纳物也尃,观人谷安(焉),大敛材安(焉)”,恐非。
“某某(邦风,或雅、颂),某某也”乃《诗论》之固定句式,如第二简:“讼,坪德也,多言後。
”“大雅,盛德也。
”“人谷”马承源读作“人俗”,或谓当读作“人欲”。
应以後说为是。
“谷”读作“欲”,《诗论》中即有内证,如第九简“《黄鸟》则困而谷(欲)反其古也”,第十六简“见其美必谷(欲)反其本”。
又,《缁衣》篇有两处上博简作“谷”,而郭店简作“(上谷下心)”(欲),构成异文。
[2]《信阳楚简》一·0一八:“其谷能又弃也。
”何琳仪云:“谷疑读欲。
”[3]皆其证。
与第四简:“曰:‘《诗》其犹坪(平)门,与(并两戈)(贱)民而(左谷右兔)之,其用心也将何如?’”或读“与”字属上句,看作句末疑问语气词。
[4]恐非。
“门”字下原文有一小墨钉,是断句符号,可见“与”字不应属上读。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概述1. 介绍主题:本文将围绕上海博物馆所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展开探讨和研究。
2. 简介:上海博物馆拥有丰富的历史文物收藏,其中战国楚简孔子诗论是一件珍贵的文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与收藏价值3. 背景介绍: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孔子被公认为与儒家学说的创始人。
4. 发现历史: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史及意义。
5. 文物价值:探讨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在文物收藏中的价值,以及对研究战国时期文化和孔子思想的重要意义。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和特点6. 内容概述:简述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内容及其对孔子思想的反映。
7. 特点分析:分析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在文学、思想和历史方面的独特特点。
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意义8. 文化传承:探讨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我国古代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9. 儒家学说:分析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儒家学说发展的影响。
10. 孔子思想:探究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孔子思想的阐发和诠释。
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意义与价值11. 文化传承: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意义。
12. 学术研究:展示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学术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13. 公众教育:分析上海博物馆收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对公众教育和文化传播的影响。
总结14. 结论:总结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研究意义和价值,强调其对我国古代文化遗产的珍贵贡献。
15. 展望:展望未来,强调对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深入研究和传承。
结语16. 总结:再次强调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重要性和价值。
17. 致谢:感谢各方对本文研究的支持和帮助。
18. 期待未来:期待有更多相关的研究成果和发现,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19. 文物保护与展览:在进一步研究和传承战国楚简孔子诗论的也需要重视文物的保护和倡导,以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能够延续下去。
举办相关的展览活动也能够增加公众对于这些文物的了解和关注,从而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
“性情”与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
“性情”与孔子温柔敦厚的《诗》教“性”字与“情”字在《尚书》和《论语》中已经出现。
《孔子家语》等书中保留有大量孔子论“情”的话,并已有“感情”之意了。
如《孔子家语·礼运》:“何谓人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弗学而能。
”①由此可见,孔子并不回避“情”,而且很重视“情”。
但我们从传世文献中可以得知,孔子的这种重情思想并没有充分反映到其说诗实践中。
上博简《孔子诗论》的发现则弥补了这个缺憾,为我们深入认识孔子诗学提供了新的材料。
一、上博简《孔子诗论》以“性情”说诗1.闷。
《邶柏舟》闷。
(第26简)《邶风·柏舟》2.厌。
《鹿鸣》以乐始而会,以道交见善而效,终乎不厌人。
(第23简)《小雅·鹿鸣》3.戚。
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4简)(曰:“《小雅》是也。
”)4.悯。
(《相鼠》)……恶而不悯。
(第28简)《鄘风·相鼠》5.忧。
《绿衣》之忧,思故人也。
(第16简)《邶风·绿衣》6.患。
民之有戚患也,上下之不和者,其用心也将何如?(第4简)(曰:“《小雅》是也。
”)7.悲。
《谷风》悲。
(第26简)《小雅·谷风》8.愿。
《木瓜》有藏愿而未得达也。
(第19简)《卫风·木瓜》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
(第14简)《周南·关雎》9.耻。
《雨无正》、《节南山》皆言上之衰也,王公耻之。
(第8简)《黄鸟》,则困而欲反其故也,多耻者其仿之乎?(第9简)10.善。
孔子曰:“《宛丘》,吾善之。
”(第21简)《宛丘》曰:“洵有情,而无望。
”吾善之。
(第22简)11.美。
《文王》,吾美之。
(第21简)《文王》曰:“文王在上,於昭于天。
”吾美之。
(第22简)12.好。
吾以《甘棠》得宗庙之敬,民性固然,甚贵其人,必敬其位;悦其人,必好其所为;恶其人者亦然。
(第24简)(《关雎》)……两矣,其四章则喻矣。
以琴瑟之悦拟好色之愿,以钟鼓之乐(成求女之)(第14简)好,反纳于礼,不亦能已乎?(第12简)13.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海博物馆藏竹简《孔子诗论》(第 3 简)的简文如下:……也,多言難而悁(怨)退(懟)者也,衰矣!少(小)矣!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博)觀人谷(俗)安(焉),大(敛)材安(焉)。
丌(其)言文,丌(其)聖(聲)善。
孔子曰:隹(惟)能夫……
对这支简的释读,有几个词的隶定和考释各家存在分歧。
这些字主要包括“悁(怨)退(懟)”、“内(纳)勿(物)”、“(溥)”、“谷(俗)”、“(敛)材”等以及“溥”在断句上是属上读,还是属下读的问题。
笔者拟在诸家研究基础之上,略抒己之管见。
“悁(怨)退(懟)”:马承源先生认为:“難而悁退”,读为“難而悁懟”。
悁,“有学者释为‘怨’。
据此字形,或可读为‘悁’,悁、怨一声之转,也可读为‘惌’。
《广韵》有此字,曰‘枉也’。
《集韵》:‘讎也,恚也。
本作怨,或作惌。
’‘退’字在此处不用本义,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
”董莲池先生认为:“退”前一字从心,从宀猒省声,“即怨的异体”。
“退,《注》读为‘懟’,可从。
《注》认为此句可能是就《少夏》中那些反映社会衰败、为政者少德的作品而言。
亦可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云‘《小雅》怨诽而不乱’”。
义当同“怨诽”。
范毓周先生认为:“悁”之义为忿,为憂。
《说文解字》心部:“悁,忿也。
从心肙声;一曰憂也。
”其义正合《小雅》中多有憂忿之语。
郭店楚简《缁衣》第十简:“少(小)民亦隹(唯)日悁”,亦其証。
“悁”与“怨”、“惌”皆影母元部字,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二者字义亦相承袭,故“悁”或为“怨”之本字,而“惌”或为“怨”之或体。
至于原书考释所谓“‘退’字在此不必用本义。
读为‘懟’,懟、退同部,一声之转”。
则更乖离简文之旨。
“退”本有衰减之义,《左传·昭公二年》:“火中寒暑乃退。
”《吕氏春秋·仲夏纪》:“退嗜欲,定心气。
”皆有衰退、减小之义,与下文所言《小雅》的特点为“衰矣少矣”正相照应。
故不必另用音转为“懟”作解。
周凤五先生认为:简三“怨悱”:悱,简文从“退”声,原释“懟”。
按,简端经拟补缺文,知此处所论为《小雅》,则二字当读为“怨悱”,所谓“《小雅》怨悱而不乱”是也。
笔者认同周凤五先生的看法。
从语音上看,“悁”有三读:“縈玄切”、“縈緣切”、“规掾切”。
前二切释为“忿也”,后一切意为“躁急也”(见《集韵》)。
前二切为古影母,与“怨”同。
又“悁”与“怨”义通。
《说文》“悁”与“忿”互训:“悁,忿也。
”“忿,悁也。
”而“怨”有忿恚义:《说文》“怨,恚也。
”根据“悁”与“怨”读音及意义的关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
另据范毓周先生之考释:“先秦出土文献中有‘悁’而无‘怨’、‘惌’”,可进一步说明“悁”、“怨”、“惌”之同源关系。
“悱”在上古属滂母微部字,义为“想说又说不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其中的“愤”与“悱”,“启”与“发”皆属同义对举。
《说文》:“愤,懑也。
懑,闷也。
”注:“闷,烦也。
”亦指心中烦闷、怨愤,而又说不出。
而“懟”在上古属端母物部字,上古“微”、“物”可对转。
又:《说文》“懟,怨也。
”“怨”有怨愤之义,因而“悱”、“懟”义通。
既然“悱”与“懟”语音上可对转,语义上又有联系,可初步推断二者同源。
因此,“悁懟”释为“怨悱”是讲得通的。
另外,从传世文献的角度看,《三传折诸——左传折诸》卷十八有这样一段文字:“《为之歌小雅》:东坡曰:季札观周乐歌小雅曰其周之衰乎。
文中子曰:小雅乌乎衰,其周之盛乎。
札之所谓衰者,盖其时親见周之衰而不覩乎文武成康之盛也。
通之所谓盛者,言文武之餘烈厯数百年而未忘。
虽其子孙之微而天下或犹宗周也。
太史公曰:小雅怨悱而不乱。
当周之衰,虽君年不能无怨,要在不至于乱而已。
文中子以为周之全盛,不亦过乎?”在这段文献中有小雅与周衰的关系,以及百姓怨悱的问题,我们可以联系简文“衰矣!少(小)矣”看出此处也是在谈《小雅》怨悱以及周代衰微的情况。
此文献也可以作为“悁懟”释为“怨悱”的一个佐证。
“纳物”对于文字的考释,诸家意见基本一致,而对于“纳物”含义的认识,笔者认为还不够全面。
诸家认同的“邦风诗包含的内容丰富,通过它们可以观风俗,知教化”的含义是有的,而“陈诗”(也可叫采风)与“纳物”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不同方面。
《礼记集说》卷二十八:“大师是掌乐之官,令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君政之善恶。
天保诗云:民之质矣。
日用
饮食是其政和。
若其政恶,则十月之交徹我墙屋,田卒汙莱是也。
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好恶。
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僻之物。
是欲知君上善恶也。
”另有《御定孝经衍义》卷七十三:“礼记王制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命典市纳贾以观命之所好恶,志淫好辟。
孔颖达疏曰:王巡狩见诸侯毕,乃命其方诸侯太师各陈其国风之诗,以观其政令之善恶。
若政善诗辞亦善,政恶则诗辞亦恶。
命典市之官进纳物贾之书,以观民之所有爱好所有嫌恶。
若民志淫邪则爱好邪辟之物。
民志所以淫邪由上教之不正。
此陈诗纳贾所以观民风俗,是欲知君上善恶也。
”通过这两段文献,我们可以看出古代陈诗和纳物是分开的,笔者认为陈诗是就精神方面而言,代表民风民俗;纳物是就物质方面而言,代表当时的生产生活水平。
因此,陈诗可与观风俗照应,纳物可与敛材照应。
由此观之,“谷”应释为“俗”,“敛材”应释为聚敛财物。
从文字通假的角度看,在古代“谷”与“欲”通。
如:《易·损·象传》:“君子以懲忿窒欲。
”《音训》:“欲,晁氏曰:‘孟作谷’。
”“俗”本身也有“欲”的意义。
《释名·释言语》:“俗,欲也。
俗人所欲也。
”因此,“谷”与“俗”可通假。
“敛材”作为指财物,还可从文献中获证。
《都官集》卷十:“谓今天下应选之士,虽有古人之道,而无古人之节……敛财日繁,得士亦众……非士亡也,任其所短而不任其所长而然也……”《贞素斋集》卷四:“余观古昔盛时取贤敛财,於其不能辞者,往往张其事以激靡,敝之习求之于古,亡有是也。
”文献中“敛财”与“得士”对举,“敛财”与“取贤”承接,分别代表物材和人材。
因此,简文中“纳物”应指纳物材;“敛材”应指敛人材。
“尃”的释义,有三种。
一为“溥”,马承源先生认为“‘尃’,读作‘溥’,‘溥’与‘普’同,《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此句读为‘普观人俗’。
”黄人二先生认为:“‘溥’字从下读可从,且训如其字即可,《诗·小雅·北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大雅·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溥’有‘广大’、‘普遍’之训。
”二为本字“尃”,庞朴先生认为“‘尃’,徧也(《玉篇》),不烦转读为溥。
”三为“博”,李零先生认为“‘博’,原作‘尃’,原书读‘溥’,这里读‘博’。
”笔者认为应释为“博”,断句应下属。
因为从句末语气词看,语气词一般用在句末,“邦风,亓(其)内(纳)勿(物)也”处应点断。
而“博”与“大”相对应,都是作为形容词,修饰后面的成分。
“尃”,在上古属鱼部滂母平声,“博”在上古属铎部邦母入声,鱼部与铎部是对转关系,邦母与滂母属同一类声母,从语音方面看,“溥”与“博”通假的条件存在。
另外,从文献用词的角度看,笔者做了一个统计,“博观”的用例有657 例,“溥观”有 1 例,“尃观”有 1 例(据文渊阁电子版四库全书),当然统计中存在同音词的问题,但同音词占的比例比较小。
这三个词比例的悬殊也可以说明“博观”使用的比例比较高。
因此,在这一支简中,释为“博”的可能性也应该最高。
读千年竹简,回顾百年文改,展望汉字未来,笔者亦不无感焉。
什么是汉字发展的规律?由繁到简,还是由简到繁?观上博第 3 简用字:悁(怨)退(懟)少(小)亓(其)内(纳)勿(物)谷(俗)安(焉)聖(聲)隹(惟),不难看出,今之用字笔画往往多于竹简用字。
由简单到复杂,由粗略到细密是宇宙万物发展之所趋,汉字的发展抑能逃此规律耶?显然,我们不能因为竹简用字笔画简单而回复到竹简时代。
一味趋简是反历史的,是背道逆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