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合集下载

科学社会主义 各章重点整理

科学社会主义 各章重点整理

1.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内涵。

科学社会主义的三次历史飞跃(1)历史:19世纪30年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到~19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到~19世纪70年代,科学社会主义~经过日本~中国(2)内涵:革命运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在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下,推翻资本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的革命实践活动。

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制度的总称。

思想体系,广义指马克思主义。

狭义指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研究改变资本主义世界、建设社会主义世界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3)三次历史飞跃:从空想到科学:马、恩于19世纪40年代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

从理论到实践:社会主义制度在经济相对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社会主义模式。

从一国到多国: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开放,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当今资本主义世界各国工人阶级及其政党对社会主义的新探索也属于第三次飞跃的范畴。

2.对空想社会主义的评价:意义及其局限性@积极意义:(1)空想社会主义者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揭露和无情批判,为马克思、恩格斯提供了研究资本主义早期发展历程的重要文献资料,也为启发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和科学地研究资本主义提供了宝贵的思想材料。

(2)空想社会主义者在对未来理想社会的各种详细描绘中,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预测和宝贵的见解,并在批判的基础上对未来理想社会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的主张和规划。

(3)对于如何实现未来理想社会,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提出过种种设想,进行了种种试验和斗争,这些试验和斗争给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经验与教训,提供了参照。

@局限性:(1)空想社会主义者始终不能揭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他们的历史观总体上是唯心主义的。

(2)空想社会主义者不了解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因而没能找到实现未来理想社会制度的正确道路。

(3)空想社会主义者不能科学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因而没能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复习要点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复习一、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历史1、三次历史性飞跃,三个发展阶段。

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历史背景、基本条件和主要标志。

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

主要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主要标志是1917年十月革命的胜利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第三次历史性飞跃是社会主义从一国模式向多国模式的发展,主要标志是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等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出现。

2、为什么说“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1)不能正确地阐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2)找不到能够成为新社会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3)找不到变革社会的正确途径。

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缺陷,从客观上讲,是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

从主观上讲,最主要的是由于他们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两大发现”对于实现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唯物史观从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一般规律的高度,为科学社会主义奠定了世界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则从资本主义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自身,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两大发现”科学地证明了社会主义理论的性质和任务。

它指出,社会主义不是某个天才头脑的偶然发现,而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必然产物,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首先是在直接吃到它的苦头的工人阶级头脑中的反映。

因此,它的任务不是想出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社会制度,而是研究必然产生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及其相互斗争的社会经济过程,从中找出解决矛盾冲突的手段。

“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得到科学的证明。

它表明:(1)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灭亡是合乎历史规律的,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并不是幻想家的臆造,而是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是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高一政治必修1、必修2基础知识必背

高一政治必修1、必修2基础知识必背

高一政治基础知识必背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社会形态更替(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2.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

3.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直接原因: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在于生产社会化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5.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来源是空想社会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理论基石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诞生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6.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特点7.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族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

8.中国人民谋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斗争的主心骨: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意义)9.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0.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11.党的八大对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作出了规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12.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严重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1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毛泽东思想;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意义、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14.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

科学社会主义笔记doc

科学社会主义笔记doc

第一讲一.科学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1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全名卡尔·马克思出生于1818年5月5日主要著作为《资本论》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欧洲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圣西门(法)付立叶(法)欧文(德)欧洲三大工人运动:里昂工人运动(法)、宣章运动(英)西里西亚运动(德)欧洲三大科学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英法德主要经济:航海工业、铁路运输、纺织业3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第一阶段16、17世纪代表人物:莫尔,康帕内拉,闵采尔第二阶段18世纪代表人物:摩莱里,马布利,巴尔夫第三阶段19世纪初代表人物:圣西门,付立叶,欧文圣西门理想王国-------“实业制度”它是建立在现代大生产的基础上的付立叶理想王国-------“和谐制度”消灭三大差别、教育与劳动相结合欧文理想王国-------“新和谐社会”大家共同创造财富,共同享受财富,废除国家、法庭、监狱,将其失去他们的作用资本主义的特点:工业带手工业三大差别|:城乡、体力与脑力、工农马克思批判的继承空想社会主义这些合理因素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标志、含义、对象、特点1、产生的时间和标志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同时也是马克思在体育、美学、哲学等其他方面的标志)2、科学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对象科学社会主义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理论表现,是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经验和总结,是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学说3、科学社会主义的特点①从意识形态上说,它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②从社会制度上说,它是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③从社会实践上说,它是共产主义的运动第二讲一、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学说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地位1、它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哲学----历史唯物主义)2、它是对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合理最详尽的运用(政经-----剩余价值学说)3、它是马克思哲学和政经的落脚点,是马克思主义体系的核心(社科)二、马克思、恩格斯理论的科学性1、《共产党宣言》中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①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②详尽地阐明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③历史的阐述了无产阶级实现历史使命的根本道路④概要的制定了建设共产主义政党的大纲⑤明确提出了“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口号2、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的思想①关于从资本主义道路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原理和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②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看法③科学的看待社会主义社会④他们共同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3、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设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理想现实①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是单一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时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

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提纲

科学社会主义部分复习提纲

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飞跃:马克思恩格斯把空想社会主义变成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在参加工人运动,阶级斗争实践和从事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社会主义思想认识的第一次飞越,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二次飞越是社会主义首先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形成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俄国人民经过艰苦的抗争,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随后的建设中逐步形成斯大林模式的苏联社会主义,这种模式在当时苏联内忧外患的环境下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在随着社会主义的不断发展,其弊端也渐渐显露,如不能进行很好的改革,则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将无法体现。

第三次飞越,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探索各具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一种在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的社会主义只的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改革。

主要肯定苏联模式中坚持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的部分,同时纠正其对科学社会主义教条式的理解和背离性歪曲,结合当今时代的变化和各国国情的特点,进一步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是起点与中介,科学社会主义是终结,没有终结则起点和中介就会半途而废,没有完成。

另外,从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而言,科学社会主义是比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政治经济学更直接更全面的指导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3.为什么不同专业的硕士研究生都要开设《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属于高校研究生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研究生是青年中的佼佼者,是社会的精英,是祖国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

研究生的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要途径。

研究生的成才,不仅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研究生的教育要坚持育人为本,加强理想信念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

(完整word版)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总结必背13题-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总结必背13题-推荐文档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总结必背13题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19世纪中叶,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到科学;20世纪初, 社会主义从理论发展到实践。

2.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 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 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 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 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 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3.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奥秘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把争取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斗争建立在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从而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 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

1848年2月, 马克思、恩格斯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所写的党纲《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

从此, 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便成为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思想武器, 揭开了伟大的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篇章。

4.第一国际和巴黎公社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指导下, 各国工人政党于1864年建立了工人运动的国际联合组织——“第一国际”。

在第一国际期间, 马克思、恩格斯展开同蒲鲁东主义、工联主义、拉萨尔主义和巴枯宁主义的斗争, 使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占据了统治地位, 奠定了国际无产阶级争取社会主义斗争的基础。

1871年3月18日至5月28日的巴黎工人起义和由此建立起的巴黎公社, 是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尽管巴黎公社存在的时间很短, 但公社期间所实行的一系列主张和措施为无产阶级革命和工人运动留下了宝贵经验。

马克思高度评价巴黎公社的意义, 认为“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

高一政治必修一政治必背政治理论

高一政治必修一政治必背政治理论

高一政治必修一政治必背政治理论一、社会主义理论1.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社会制度,它通过、实现社会公有制,建设一个以社会公平、社会正义为目标的社会。

社会主义具有科学性,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和改造实践的科学方法。

2.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的基本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体系,包括经济基础理论、阶级斗争理论、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等。

马克思主义通过科学的思维和方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性。

3.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生产资料公有制。

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经济和政治权力掌握在劳动人民手中。

这种公有制的建立,促进了社会的公平和发展,消除了剥削和压迫。

二、共产主义理论1.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共产主义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是实现全人类解放和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将自由平等地享有社会财富和资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是真正平等的和谐关系,不再有阶级和剥削。

2.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在共产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作出贡献,而社会则按照每个人的需求来分配资源和财富。

这种原则体现了社会的公平和人的平等。

3.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共产主义的实现途径是通过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建设逐步实现的。

共产主义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社会主义阶段进行多次革命和建设。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不断深化社会主义改革,逐步消除剥削和压迫,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以上是高一政治必修一政治必背政治理论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精华版)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和基本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
中国的建设问题
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3.中国的基本情况
中国性质、纲领、指导思想和组织原则
中国历史、中国路线、中国制度和中国作风建设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公有制和非公有制
分配制度和再分配
发展不平衡问题和解决途径
5.中国政治制度
国家机构的组织和职权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7.中国历史
中国创立和发展历程
中国三大历史阶段
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主要决策和成就
以上是高考政治必背的精华知识点,掌握了这些内容可以为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提供帮助。

同时,还需要结合教材和考纲进行全面复习。

祝你取得优异的成绩!。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必背提纲

统编版高一政治必修一 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 必背提纲

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必背提纲【选择题必背】1.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氏族;原始社会管理方式:氏族议事会2.原始社会没有人压迫人的现象,氏族长和氏族首领同大家一起劳动,没有任何特权。

3.土地变成私有财产标志着私有制确立。

4.生产力的发展(根本原因),生产工具和牲畜、土地变成私有财产,私有制出现,原始社会解体5.阶级、国家从奴隶社会开始出现。

奴隶制国家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国家。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6.奴隶社会生产力关键标志:金属工具、城市、文字、脑力劳动体力劳动分工、文明时代。

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是人类社会的进步7.封建社会生产力关键标志:铁制农具、冶铁业、商业、水利事业、手工业。

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8.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收取地租。

9.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生活困苦的根源:资本主义私有制10.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标志资本主义社会的开始11.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无法克服的痼疾。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矛盾和冲突的总根源。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1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无法治愈的根本原因: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15.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完成,带来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使科学、教育、文化的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16.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条件:①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来源②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历史前提③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理论基石④《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科学社会主义诞生17.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18.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

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背知识第一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1.原始社会(1)原始社会生产力的特点:生产力水平低下。

旧石器时代,人们以采集天然食物为生;新石器时代,人们从食物的采集者变为生产者。

(2)原始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人们共同劳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生产中结成平等互助的关系,平均分配劳动产品。

氏族是原始人共同生活的基本单位。

(3)原始社会的解体(或奴隶社会的产生):生产工具改进---生产力进步---个体劳动出现---家庭私有财产出现---土地私有---标志私有制确立---两大对立阶级出现,原始社会解体。

2.奴隶社会(1)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并完全占有奴隶:②奴隶毫无人身自由,在奴隶主的强制下劳动;③奴隶劳动的全部产品归奴隶主占有和支配,奴隶主只给奴隶最低限度的生活资料。

(2)全面认识奴隶社会:①奴隶社会代替原始社会后,金属工具的广泛使用、城市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和应用、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工等,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迈入了文明时代,是历史的进步。

②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奴隶制生产关系又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奴隶社会终将被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

3.封建社会(1)封建制生产关系的特点:①地主占有绝大部分土地。

②地主通过收取地租等方式,占有农民大部分劳动成果。

农民有自己的劳动工具甚至少量土地,劳动成果除缴纳地租外,还能留下一部分归自己支配。

③农民有一定的人身自由。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2)主要矛盾: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

(3)经济剥削: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基础。

收取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方式。

全面认识封建社会:①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进步。

农民能够比较自主地劳动,有了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②封建制代替奴隶制,是历史的必然。

当奴隶制日益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终究要被封建社会所代替③封建社会被资本主义代替,也是历史的必然。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内容

1.空想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1)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英文:utopian socialism)又称乌托邦社会主义。

是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状况和阶级状况尚未成熟时期的一种社会主义学说。

现代社会主义思想的来源之一。

空想社会主义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建立理想的意识形态社会,并为之不懈努力奋斗。

这种学说最早见于16世纪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一书,盛行于19世纪初期的西欧。

✧空想社会主义为何成为空想我们已经看到,空想主义者之所以是空想主义者,正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还很不发达的时代,他们只能是这样。

他们不得不从头脑中构想出新社会的要素,因为这些要素在旧社会本身中还没有普遍地明显地表现出来;他们只能求助于理性来构想自己的新建筑的基本特征,因为他们还不能求助于同时代的历史。

✧空想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

一、16和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16和17世纪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是欧洲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国家进行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初期。

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

二、18世纪的空想平均社会主义18世纪的欧洲,法国资产阶级思想家为酝酿资产阶级革命,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不仅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也促进了早期无产阶级先驱者意识的进一步觉醒。

这一时期,以法国的梅叶、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原则,使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更加清晰的轮廓和更大的力度,推动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做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练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

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

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

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
考研政治是公共课中提分最快,也是花时间相对较少的一门。

但是
对于考研政治的复习,不少同学总存在一些误解,不知道怎幺去复习考研政治。

下面小编为大家编辑整理了2018年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考研政治必背,希望对你有帮助。

 2018年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一 探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问题,必须回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去。

科学社会主义中那些带
有普遍性的、最基本的、可以作为其他规律的基础的、可以作为认识和实践
社会主义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的基本原则是什幺?对于这样一个深层次问题的理解,必须遵循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及其逻辑结构。

这样来看科学社会
主义基本原理或原则,包括认识和实践社会主义的方法论、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社会主义价值。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我们必须坚持这些基
本原则。

 2018年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二 坚持社会主义价值。

社会主义价值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体的功能和积极意义,是无产阶级和劳动
人民的最高社会理想,是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本质的集中反映。

社会主
义价值是人类价值目标追求的延续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产生以前,富有、快乐、幸福、公正、自由、平等、民主、博爱等价值就是人类共同的理想和生
生不息的追求。

 2018年考研政治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必背考点三 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即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
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全过程,决定。

部编版初中政治七年级必背政治理论

部编版初中政治七年级必背政治理论

部编版初中政治七年级必背政治理论
本文档旨在提供初中七年级学生必背的政治理论,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研究政治学科。

以下是一些必背的政治理论。

1.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

它认为社会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核心观点;
- 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和目标;
-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战略和实践路径。

2. 中国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
中国的基本理论和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
- ;
- 科学发展观。

3. 共产主义理想追求
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

共产主义理想追求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共产主义的本质和特点;
- 实现共产主义理想的奋斗目标;
-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统一。

4.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撑和道德基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以上是部编版初中政治七年级必背的政治理论,希望能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政治学科的内容。

(免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前必背

(免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考前必背

1.马克思主义三个主要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及其三大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三者是紧密相关,互相联结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全部学说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起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运用和证明,是马克思主义的中介;科学社会主义即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运用,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落脚点。

2.为什么说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根据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做出的最重要的科学结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性、科学性、统一性、完整性、彻底性的集中表现,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核心中的核心,灵魂中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首先,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必然归宿;其次,科学社会主义是直接指导无产阶级政治行动的科学;第三,科学社会主义阐明的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问题。

3.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是什么?1)否认历史发展必然性、崇拜幸运的偶然性,宣扬天才论和英雄史观。

2)空想社会主义看不到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无产阶级群众的力量,因而始终没能找到改造现代社会的物质力量。

3)空想社会主义者离开阶级斗争去设计、谈论和实践社会主义,它们的设想便成为空话,他的实践活动也充满幼稚的思想。

4)空想社会主义者的理论基础是理论原性,他们的社会主义是从道德情感出发的社会主义。

缺乏科学性。

5)空想社会主义不成熟的理论,是同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6)空想社会主义有许多消极的成分:如保留奴隶与奴隶劳动、殖民地、宗教神秘主义因素、劳动偏见、政治极端主义和最高领导人职务终身制等。

4.《共产党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基本理论有哪些?1)唯物史观的核心思想:唯物主义历史观是贯穿《宣言》的基本思想,是统领其他基本理论的纲。

每一历史时代主要的生产方式与交换方式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所赖以确立的基础,并且只有从这一基础出发,历史才能得到说明。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

科学社会主义重点知识点归纳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总论问题(一)什么是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又称为科学共产主义。

广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指整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由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构成。

狭义上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

是指导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理论武器。

它只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一,它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一样,是一门独立的科学,由自己特点的研究对象。

问题(二)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性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中占有核心的地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是论证无产阶级为什么能够获得解放的,而科学社会主义是论证无产阶级怎样获得解放的,因此可以说,科学社会主义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归宿和落脚点。

问题(三)学习科社的重要意义第一,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系统和完整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需要。

第二,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需要。

第三,学习科学社会主义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发展的需要。

第一讲空想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批判和否定资本主义的思潮,起源于人类社会刚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的16世纪。

它经历了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过程。

空想社会主义,也称“乌托邦”社会主义,是早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反映,是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独立运动的理论表现,同时也是一种不现实的改造人类社会的思想体系。

它产生于16世纪初,在19世纪中叶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产生后,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它从产生到终结,经历了300多年,大体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空想社会主义在其300多年的历史发展中,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1.16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16和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通常称为早期空想社会主义。

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是英国的托马斯·莫尔、温斯坦莱,德国的闵采尔,意大利的托马斯·康帕内拉和法国的维拉斯。

这里我们重点介绍的是莫尔和康帕内拉。

科学社会主义背诵

科学社会主义背诵

一、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来源:空想社会主义---------历史局限性:(1)仅从理性、正义等原则出发,揭露资本主义的弊端,设计未来社会的美好蓝图。

(2)他们主张阶级调和,反对阶级斗争,看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无产阶级的力量,没有找到消灭资本主义社会和建立新社会的强大力量,也没有找到进行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二、科学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人运动的兴起---工人运动的意义和影响:(1)工人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联合起来反抗资产阶级的统治,将斗争的矛头指向整个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

(2)无产阶级的斗争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科学社会主义应运而生。

三、理论基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内容\意义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揭示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把人们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建立在科学认识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2、剩余价值学说从经济学角度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来源,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秘密,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找到了变革资本主义社会的坚定力量,为无产阶级的斗争指明了方向。

3、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揭示了资本主义运行的特殊规律,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石,使社会主义实现了由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四、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内容1、《共产党宣言》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科学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2、《共产党宣言》总结工人运动的经验教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性质、特点、任务和策略原则,阐明了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必要性。

3、《共产党宣言》阐述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五、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创造性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科学社会主义知识点

1、科学社会主义的三种含义及其内在的联系时什么?科学社会主义亦称科学共产主义。

为了同空想社会主义相区别,马克思和恩格斯才使用科学社会主义这个名称。

它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

广义的含义,泛指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狭义的含义则专指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一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

它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发展规律的科学,即关于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科学。

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性质,就是要使自己从资本主义奴役下解放出来,彻底埋葬雇佣劳动制度;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条件,就是要使自己获得彻底解放,必须消灭阶级剥削、阶级压迫和阶级差别,消灭产生阶级的生产资料私有制;无产阶级所进行的斗争的一般目的即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解放全人类。

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这三个内容,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特别是作为条件的那些内容,既反映性质,又决定目的。

因此,科学社会主义可以简述为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条件的学说。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创立的。

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一些主要国家的最终确立和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充分暴露,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经济条件;现代无产阶级的形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及工人运动的空前高涨,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十九世纪初期三大空想社会主义的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或直接思想来源。

社会主义从空想发展为科学的关键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

科学社会主义包含极其丰富的内容,集中到一点,就是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论证了无产阶级埋葬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伟大历史使命。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创立以来的历史证明,它的理论是正确的,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同时,它又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

它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又要接受实践的检验,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扩展、不断深化、不断丰富、不断完善。

科学社会主义笔记

科学社会主义笔记

一1、 1849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1895年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空想-科学2、1917年十月革命-1991年11月25日苏联社会主义解体理论-实践3、20世纪70年代-对理论的创新社会主义从单一模式-多样化的模式二 1927年“共产主义”一词,最早在英国出现,英国手工业开创了全国性的大会,创办的《合作社》杂志上三对“社会主义”的理解(一)经典作家的理解1 马克思:是一种经济形态,在现实社会财富公共占有的基础上,人性解放的社会。

两大特征:A:摆脱了对物的依赖B:个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他人发展的基础之上的2 恩格斯:不同的民族经过不同的发展道路汇集到的地方3 列宁斯大林:单一所有制,计划经济,按劳分配4 毛泽东:社会主义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以实现平等为目的、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社会。

5 邓小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二)资本主义社会中1 牛津英语词典:一种学说,一种主张,社会财富被公共管理,并在此基础上谋求社会的利益。

2 美《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百科全书》:是一种制度建立在社会财富被工人阶级占有并加以管理的,谋求正义的一种制度。

四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影响哲学基础 ;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核心为什么是核心地位呢?1 使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理论上终结,找到了归宿。

A 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这只是手段,而且目的在于为工业无产阶级提供新的认识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它在理论上构成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这是整个哲学的重点所在,在回答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问题上,提出了一个新的政治问题――工人阶级来到这个世界的使命是什么?只有明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理解这个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并未回答这个政治使命(因为哲学的重点不在此)。

B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及其规律。

手段: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的分析,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规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科学社会主义经典必背 1.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两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
1848 年,《共产党宣言》问世。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发展特殊规律的基础上,科学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战略策略,科学预见了未来社会的基本特征,提出了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理论,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根本上超越了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伟大飞跃。

( 2)第二次飞跃:
1917 年,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注意:
1864 年,国际工人协会(第一国际)应运而生。

在马克思指导下,第一国际期间大力支援各国的工人运动,支持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

第一国际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与国际工人运动的结合,初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工人运动中的指导地位;1871 年爆发的巴黎公社革命,是第一国际精神的产儿,是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但二者都不是社会主义发展的第二次飞跃。

2.空想社会主义的贡献与局限( 1)贡献:
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在理论上致力
于社会制度的分析。

他们对资本主义旧制度的批判包含着许多击中要害的见解;对社会主义新制度的描绘,闪烁着诸多天才的火花。

( 2)局限性: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他们要求埋葬资本主义,却看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力量;他们憧憬取代资本主义的理想社会,却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

( 3)根源:
空想社会主义“提供了启发工人觉悟的极为宝贵的材料”,但不是科学的思想体系。

空想社会主义的不成熟的理论,是同当时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不成熟的阶级状况相适应的。

3.十月革命胜利与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的意义十月革命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

首先,它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变为现实,开启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其次,它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革命运动。

再次,它激励了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民主革命,掀起了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新高潮。

最后,它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推进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4.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在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初期,特别是实行新经济政策期间,列宁对苏维埃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思考,提出了许多精辟的论述。

( 1)把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一个长期探索、不断实践的过程。

( 2)把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放在首要地位。

( 3)在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条件下,利用商品、货币和市场发展经济。

( 4)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

( 5)列宁还指出了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出了加强国家政权建设和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系列措施。

列宁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贡献,也是他留给后人的最宝贵的思想遗产。

5.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 1)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成功解决了通过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丰富和发展了列宁关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和实践。

(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这不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和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

6.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规律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人民进行社
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遵循。

正确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则:
第一,必须始终坚持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反对任何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的错误倾向。

第二,要善于把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与本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回答和解决革命、建设、改革中的重大问题。

第三,紧跟时代和实践的发展,在不断总结新鲜经验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

7.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同资产阶级革命不同,无产阶级取得政权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任重道远。

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率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俄国、中国以及其他国家不可避免地遇到了一系列困难与问题,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不能不具有长期性。

其原因主要有:
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8.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和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第一,各个国家的生产力发展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决定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二,历史文化传统的差异性是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重要条件。

第三,时代和实践的不断发展,是
造成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现实原因。

( 2)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必须:
第一,坚持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

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对于研究未来社会制度的科学方法。

第二,从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出发,坚持“走自己的路”。

立足本国国情,走自己的路,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条基本原则。

第三,充分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

发展社会主义既不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的模式,更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

照搬别国模式从来不能成功,这是一个被历史反复证明了的真理。

9.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 1)在实践中开拓前进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首先,社会主义是亿万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其次,社会主义实践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

再次,实践探索中出现的某种曲折并不改变社会主义的前进趋势。

最后,推进社会主义实践发展必须有开拓奋进的精神状态。

( 2)以自信担当、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光明未来。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 21 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形势。

其次,充分估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对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意义。

最后,坚定信心,以开拓奋进的姿态走向社会主义的光明未来。

10.展望未来共产主义新社会( 1)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第一,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第二,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学界的特点。

第三,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中不断深化对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认识。


四,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可能对各种细节作具体描绘。

( 2)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第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第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第三,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

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根本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特征。

11.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性与长期性( 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共产主义一定能够实现,这是由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首先,共产主义理想作为一种社会理想,是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基础上设立的社会发展目标。

其次,共产主义理想一定会实现,是以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发展为依据的。

最后,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特别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起和不断发展,已经并正在用事实证明着共产主义理想实现的必然性。

( 2)实现共产主义是长期的历史过程。

马克思主义所揭示的社会形态发展与更替的规律是一般的历史规律,是只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才能显现出来的规律性。

首先,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的充分发展和最终向共产主义过渡需要很长的历史时期。

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低级阶段,也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12.坚持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辩证
统一(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华民族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

( 2)正确认识和把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从时间上看,两者是最终理想与阶段性理想的关系;从层次上看,两者是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关系;从范围上看,两者也是全人类理想与全体中国人民理想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