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区域地理文化2012考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学所研究的地球表层从严格意义上讲,并不是地球的最外层,而是接近地球固体表面的部分。它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土壤圈、智慧圈。
文化区大体上有三种类型: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
世界上早期的主要文明有: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化、古代埃及文化、古代中国文化、古代印度文化(哈拉帕文化)、希伯来文化、爱琴文化。
关于世界早期文明起源的主要学说有:大河文化论(水利灌溉论)、气候文化论、粮食生产文化论、挑战与应战论。
世界上主要的早起农业源地,驯化植物区:中国东部和中部山区;印度与东南亚;中亚;西南亚山区;地中海;东非区(主要在埃塞俄比亚);墨西哥高原;安第斯山地。
人口密集分布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东亚、南亚、东南亚、欧洲、北美等地。
宗教最早的起源地主要集中在两个地区:中东地区和印度北部地区。
中东地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的源地。
印度北部地区是耆那教、婆罗门教、佛经、印度教、锡克教的源地。
地理环境:是指一定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气候、土地、河流、湖泊、山脉、矿藏以及动植物资源等。
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的空间组合,人类活动所创造的文化在起源、传布方面与环境的关系的学科。
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特征或属于某一文化系统的人在空间上的分布。
形式文化区:是一种或者多种相互联系的文化特征所分布的地域范围。
功能文化区:根据政治上、经济上、或社会上某种功能(或机制)而组织起来的地区。它是一种在非自然状态下形成的,受政治、经济或者社会功能影响的文化特质所分布的空间区域
乡土文化区:又称为感觉文化区,它是人们对于文化区域的一种认同,它是人们头脑中对区域民间文化的一种感性认识。
文化景观:通常把人类在地表上的活动的产物叫做文化景观 。
文化生态学:是指用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生态理论研究文化产生、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
文化扩散:是指某种文化事物或现象通过各种形式从一地传到另一地的过程。
文化传播:是一种文化特质或一个文化综合体从一群人传到另一群人的过程。
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
接触扩散: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 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

,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
人口迁移:指人们变更住所(或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
人口流动:泛指人们为了某种原因,离开自己的居住地,定居地可不变更。
种族指在自然体质特征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特征(如肤色、眼色、发色、发型、身长、面型、鼻型、血型等)的人群,也称人种。
地理人种:把地理条件对人体质、血型系统、免疫系统和遗传基因上都具有一定共性的人群,成为地理人种。人的自然特征上的共性。
 地域人种:在统一地理人种内,存在着地域上的差异,依此划分的人种的基本进化单位。
政治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是研究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空间分布与地理环境关系的学科,它着重分析政治区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政治区域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地缘政治:
地缘政治:
政治地理学中的一种理论。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分析和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地缘政治学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因素。 20世纪,由于全球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的发展,出现了各种地缘政治理论 。
简述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间的关系。
地球表面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至关重要,人类的各种活动都要直接或间接地与自然地理环境发生联系。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的意义有以下几个方面:
1.1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活动的场所或空间。
多数气候适宜、生态环境适宜且形较平缓的陆地是利于大规模人口定居的。利于人类生活的地方是有限的,在世界人口日益增长的形势下,爱护人类生存的家园是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
1.2地理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物质生产和生活的资料。
1.3自然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源泉。
大自然不但给予了人们美的感受,还可以激发人们奋发向上的力量,慰籍人们疲惫的心灵,如“登泰山而小天下”的胸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都是与自然分不开的。
1.4地理环境影响文化的主要方式
经济方式
生活习性
1.5地理环境影响着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政权形式。
1.6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作用是间接的非决定性的。
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文化的发展,然而这种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是通过物质生产这个中介来进行的,物质生产构成了地理环境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中介。

为什么说文化景观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文化景观是附加在自然景观上的人类活动,包括人类对自然景观的所有可辨认的改变。自然环境是绝大多数文化景观形成的基础或背景条件,人类在改变自然

景观、创造文化景观的同时,必然会或多或少地遗留下适应或改造自然环境的诸多痕迹。因此,文化景观常常是自然环境的折射物。
首先表现为同类文化景观的地域差异。
其次,文化景观对自然环境的折射作用还表现在一地各类文化景观都镌刻着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云南十八怪)
第三,表现为诸多文化景观所展示的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简述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特征的形成
首先,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同一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自然环境的影响较为突出。
如同是傣族,住在西双版纳和哀牢山他们之间在建筑就有很大的不同。西双版纳的住的是干栏式的竹楼,又称傣楼。而哀牢山的傣族——花腰傣,而是住在土掌房里。
一个是适应于北热带的热湿环境,一个是适应于炎热的气候环境和山区半山区环境。
其次,自然环境在地方文化特征形成中的作用还表现为地方文化传统与所处自然环境的深刻联系。
如东北的十大怪,很多与其寒冷的气候有关系。还如徽商的主要经营对象是宣纸、毛笔、墨。岭南文化的开放性。
再次,自然环境塑造的地方文化特征还可以以先验文化特征的形式随着人口的迁移而迁移。它们也可能会因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如贵州和文山的苗族喜欢居住在,山腰或山顶,“所在多深险”,侗族和壮族,主要分布在依山傍水的河谷两岸“择平坦近水而居
简述世界上人口分布的主要规律
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还表现在北半球多于南半球,世界人口的88.5%集中在北半球;并且主要集中在北纬20度到60度之间的区域。
从海岸线向内地约200千米范围内集中了世界人口的一半;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30%;
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其面积仅占陆地面积的57%,却集中了世界人口的80%;
而占陆地面积43%的高原地区,仅居住着世界人口的20%。
总之,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趋向暖湿地区)、沿海地区、低海拔地区。

简述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
(1)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人口分布的临海性
(3)人口分布的低地指向性
(4) 人口分布的城镇指向性
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乡村人口逐渐变为城市人口,乡村地域转变为城镇地域。使城市人口愈来愈多,乡村人口愈来愈少。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正向城市迁移,城市人口比重将进一步提高。

简述世界人口地理特征
(1)、人口增长在时空上分布不平衡:世纪人口成倍增长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各大洲之间和各个国家之间的增长速度很大差异。
(2)、世界人口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和东半球,中低纬度地区,沿海地区。


(3)、世界人口结构:人口老龄化迅速。(白发浪潮)
(4)、世界人口迁移:近代大规模人口移动:欧洲向美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移民,非洲向美洲,亚洲各国向外移民。
(5)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城市化发展中人口过度大城市化。

简述世界主要宗教源地的地理条件
世界交通的十字路口;是思想交流的地方。中东是亚非欧的交接地带;印度是西亚、中亚、东南亚交接的地方。外族经常入侵、生活痛苦、社会动乱、思想活跃。
世界三大宗教创立的时间、地点虽然不尽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均起源于古代重要的国际商道附近。
自然地理环境都比较恶劣。

简述地理环境对语言产生和发展的影响。
1.1环境对语言产生的影响
由于词语是构成语言的基本成分,一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就会反映这种语言的文化环境,即存在决定意识。
不同地区的人们,往往将他们生存环境中最熟悉的事物变成使用最广的词汇,从而不断丰富他们的语言。
如俄语中以森林、树木为题材的数量很多;
英语中有船(boat)的词汇特别多。
在沙漠、戈壁地区,绿洲和水源象征着生命和希望。如阿拉伯语中,至少6000多个词语表示骆驼及其部位和有关的装备。
爱斯基摩人则用许多不同的词来表示雪,如地上的积雪(aput),正在下的雪(gana),正在堆积的雪(pisirpog)。
再如炎热的裴济,原有的语言中没有一个词汇与学有关。
1.2环境还通过语言来作用于语音
如北方人声音洪亮、语刚调爽,江浙话绵绵细雨,吴侬软语,粤语方言古音绕口,西北话高亢激昂、雄厚粗犷。都是与各自的地理环境有关。
1.3环境还对语法产生影响。
语法是思维工具,反映思维成果时,也不同程度地折射出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不同民族产生的认识思维方式的影响。
英语:具有繁琐多变的语法形式和多样的词法形式,以及形胜意、以形统意的句法特点。 这是英语国家的人长期生活在生存颇多和磨难的海洋型环境中,人们需要客观、冷静地认识自然、面对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较强,他们对个性、理性也有更多的强调和追求。汉语则相反,崇尚会意,略于形式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为主要语法和手段,语法结构也相对简约。

简述语言的扩散及其结果
1. 新来语言取代当地的语言
2. 新来移民接受当地的语言
3. 新来移民所带来语言先存在,后影响下降或消失
4. 新来移民仍维持自身语言成为特殊的语言岛
5. 新来的移民到新地后最终随着环境条件变化形成新的语言
6. 多语言国家出现

简述陆权论。
1904年1月25日,根据设于伦敦的英国

皇家地理学会的邀请,麦金德在会中宣读了《历史的地理枢纽》这篇论文,由此宣告了这种具有重大世界战略意义的新地理理论的正式诞生。麦金德的地理政治思想对英国后来的世界战略观念和外交政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认为,全球可以分成若干个大岛。联于一体的欧、亚、非三大洲是其中一块最大的陆岛。其次为南北美洲大陆,再其次为澳洲大陆。所以他称欧、亚、非大陆为“世界岛”。他认为,在这块世界岛上居于顶端部分的欧亚大陆,是决定世界发展的地理中枢或 “枢纽”,因此他称之为全球的“心脏地带”。
虽然麦金德并没有明确地指定界限,但综合他1904年到1943年的几篇论文看,他所谓地球的“心脏地带”,大略包括自苏联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起,向南延伸沿中国东北平原、蒙古高原、克什米尔高原、西藏高原、伊朗高原,向西延伸至中东高原,以迄于黑海、波罗的海之间西欧山地所回环围绕下的东欧平原和西部西伯利亚平原。这一块地域之所以称为“世界心脏地带”,主要由于这块横跨欧亚的大平原位于地球上诸大陆的中心地带。其形势易守难攻,因其北部为北冰洋,东部及南部所邻地域,均相邻于高原及沙漠地区,而西部则面临西欧山地,四面形成天然屏障。加以此一地域辽阔而富饶,具有极其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适于农业的肥沃土地和优越的地理条件。
由此一心脏地带出发,东进可以控制中国、日本;南下可到伊朗、印度和中南半岛(东南亚);进而越过阿拉伯半岛可以进入非洲大陆;西向可以控制西欧山地;从北或西面越大洋,即可进入美洲。因此,如果从世界整体的战略眼光看,这块地域的战略地位,恰恰相当于在中国历代兵家所必争的中原——中央平原地区。实际上,麦金德所谓“地理中枢”,也正是把这块地域,看作世界的“中原”。由这种地理战略眼光出发,他提出了三句影响深远的名言:
“谁统治东欧平原,谁就控制了全球‘心脏地带’;
谁统治‘心脏地带’,谁就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谁就能支配全世界。”

简述海权论。
马汉(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为海权论的创立者,美国卓越的海洋历史学家,一八五九年毕业于美国海军军官学校,一生从军,最初担任新港海军学院历史学与战略学的讲师;一八八六年至一八八九年及一八九二年至一八九三年两度出任该校校长;一八九八年担任美西战争的指挥官;一八九九年代表美国出席海牙裁军会议,但坚决反对裁军;一九0二年至一九0三年被推为美国历史学会会长。一生致力于美国海权的建立而奉献。马氏著作

甚多,有关海权的理论散见于其著作中,并未有专书。其中以一八九0年出版的《海权对一六六0--一七八三年历史之影响》;一九一一年出版的《海军战略论》较著名。

影响国家海权的六个基本条件,
位置
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靠近主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例如英国以英吉利海峡和欧陆相隔,不仅有水为屏障,且距欧陆近,因此英国不须维持大陆军,而可集中国力发展海权,以优势的海军来封锁欧陆港口,并控制出入欧洲北部的航线。与英国成强烈对比的是法国,他不仅要维持大陆军,而其海军也必须分驶大西洋与地中海,因此在海权竞争中,法国对英国自然居于劣势。
地形
一国的海岸线是其边界的一部份,凡是一个国家其疆界易于与外界接触者,其人民便较容易向外发展,与外面世界相交往。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可能使人民安土重迁,不愿投身海洋,如法国;反之,则逼使人民不得不讨海维生,如荷兰、葡萄牙。岛国、半岛国家受限于地形上的因素,若欲发愤图强,则必须重视海权的发展。
国土之大小
马氏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一个国家人口的总数与海岸线总长度的比例,具极大重要性。否则广大的领土可能反而成为弱点。如面积太大,而人口与资源不成比例的国家,防守密度低,国家的危险性增高,假使又被河川或港口所割裂,则更是一大弱点。以美国内战时的南方为例,以人口和资源的比例而言,其面积是太大了,尤其是有了太长的海岸线和太多的内陆水道,兵力易被分割而导致失败。
人口数量
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础,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 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英国即为典型例证,他不仅是航海国家,而且也是造船和贸易国家,拥有发展海权的必要人力与技术资源。
国民性
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人人以向海洋寻求财富为荣,航海事业自然蓬勃。海商与海军的结合,再加上殖民地的开拓,终使英国成为海权霸主。
政府的政策
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英国的成功主因即在此。自詹姆士一世开始,英国的国家政策即一直以追求海外殖民地、海上贸易和海军优势为目的。

马汉海权论之中心思想
(一)欲发展海权必须以强大的海军控制海洋,以掌握制海权:
(二)海权的发展属外线作战,以攻击为

主要任务,陆权则以防御为主。
(三)有优势之海军,优良的海外基地、海港,才能与敌人抗衡,发挥海权之力量。
(四) 要控制海洋就要控制海上的交通要道。
海权控制陆权的地带
(一)海峡
海峡是交通枢纽地带,掌握海峡即可控制敌人之海上运输,阻止其海权之发展。
(二)半岛
半岛伸入海中可享海上交通、运补之利,亦可发挥陆海协同作战之效果。
(三)岛屿
岛屿如获有优势的空权与海权,则可发挥其控制陆权之战略据点价值。
海权国之基本条件
(一)海军条件
要有海军、海上基地、海运路线(交通线)且不受他国控制。
(二)海运条件
必须拥有庞大之商船、港口及顺畅之海上航路,并有海外商业及经济关系。(三)海外商业条件
国民大量移民于国外殖民地,并建立雄厚的经济实力,对国力之扩张具有极大优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