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纳西女》的创作构思
浅谈纳西族妇女服饰与东巴文化
2 . 七星羊披
七星 羊披 , 纳 西族 称 “ 优轭 ” , 是 羊 皮
二、 东 巴文化 对纳西 服饰 的影 响 今还影响着他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如
东 巴文化 是人 们对 1 0 0 0多年 来纳 西 纳西族妇女所穿 的民族服饰 。通过 对纳西
“ 余 轭” 的变音 , 是纳 西服饰 中最具特 色 的 人创造 的东 巴教文化 的 总称 , 是 纳 西族传 族妇女 服饰 的研 究, 我们 对整 个东 巴文化 服饰配件之 一。七星羊披 是选用黑色或 白 统文化 的主体 。东 巴教 是纳西族信仰 的原 有 了更深 的 了解 , 也让 纳西族 的民族 文化
讲 到黑 、 白、 红、 绿、 黄 等多种颜 色的“ 蛋” 互 西族 的服饰 色彩只 是一些最 基本 的黑色 、
蓝、 藏青 、 白色 面料 , 缝 时要 间 隔5 厘 米左 丝线打彩 结 , 鞋后跟 有一 小片桃形 绣花鞋 纳 西东 巴文化 的重要积淀特 征。 《 东 巴经》 右 各缝 一纵褶 , 一根 长 一根 短 , 长 的到底 , 拔, 绱牛皮底。
短 的到 2 / 3处。这样 缝合 后才 能形成上 窄 6 . 其他配饰
下宽 的扇形 。两头镶 以 1 3 至1 7 厘米 宽的
纳西族未 婚姑 娘爱 梳长辫 子于腰 后 , 相冲撞 、 交混, 从 而变化生 出各 种生物。纳
深色或浅色布料 , 若主体为深色 , 镶料则为 戴一顶帽子或包上 头帕。 已婚 妇女则梳发
前 摆 短至 腿部 , 后 摆长 及 小腿肚 , 两侧 开 奇观 。 人 与 自然和谐 共处 , 是 纳西 文化 的核
青 色 的坎 肩 , 深 色 不扎 边 的长裤 , 百褶 围 衩, 后摆左右边和底边 用 6 至7 厘米 黑色面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1. 引言1.1 介绍《纳西》二胡曲《纳西》是一首传统的二胡曲目,曲调优美动人,情感丰富。
这首曲子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民间音乐,充满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民族色彩。
在演奏过程中,演奏者需要通过二胡的特殊演奏技巧,将曲子深情地表达出来。
《纳西》二胡曲的演奏需要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和音乐理解能力。
演奏者需要准确把握曲调的情感走向,将其通过二胡的音色和演奏技巧完美地呈现出来。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旋律起伏跌宕,需要演奏者具备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和准确掌握。
在演奏《纳西》二胡曲时,演奏者需要通过准确的手指位置和灵活的手腕运动来实现音符的准确演奏。
还要掌握快速移动的技巧,迅速准确地切换音符,使整首曲子流畅自然。
通过细腻的表现和情感的抒发,演奏者可以将曲子演绎得更加生动动人。
《纳西》二胡曲是一首需要细心演绎和掌握技巧的曲目,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提高,演奏者可以更好地表现出这首曲子的美妙与动人。
希望更多的二胡演奏者可以尽情地演绎这首美妙的曲子,感受其中蕴藏的情感与魅力。
1.2 演奏这首曲子的重要性演奏《纳西》这首二胡曲对于学习二胡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重要性。
这首曲子是一首经典的二胡曲目,在二胡演奏界有着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通过演奏这首曲子,可以展示自己的技术水平和音乐表达能力,增强自信心和表演能力。
演奏《纳西》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演奏技巧,比如正确的手指位置、快速移动的技巧、音乐节奏等,对于提高演奏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演奏《纳西》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表现曲子的情感,提高音乐理解能力和表现力。
演奏《纳西》这首二胡曲对于学习二胡的人来说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和挑战,可以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演奏水平,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2. 正文2.1 正确的手指位置演奏二胡曲《纳西》时,正确的手指位置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二胡是一种弓弦乐器,手指的位置会直接影响到音准和演奏的流畅性。
以下是一些关于正确手指位置的技巧:1. 左手指位:在演奏《纳西》这首曲子时,左手应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中民族元素运用研究
《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中民族元素运用研究作者:孙子男来源:《艺术评鉴》2018年第13期摘要:《二胡随想曲第五号——纳西》(下简称《纳西》)是高韶青创作于2013年5月的大型二胡作品,该作品将纳西族民族音乐元素、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和现代作曲技法完美融合。
分析《纳西》中民族元素与现代作曲技法的融合,对现代二胡曲和器乐曲的创作与发展大有裨益。
关键词:纳西族现代二胡作品民族音乐元素现代作曲技法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8)13-0014-03纳西族人能歌善舞,创造和保留了纳西族民族特色传统音乐文化,音乐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丰富绚丽。
[1-2]在《纳西》之中用地处中国云南西北以及四川的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纳西族原生态名额的音乐风格作为旋律的基础,进行加花变奏,同时还融入了大量的其他音乐风格。
《纳西》整首曲子分为六个部分,其中第一个部分为引子,为二胡独奏;第二部分为主题音乐,速度稍快,同时还具有爵士风格的节奏特点;第三部分为主题的展开;第四部分为快板,通过加花变奏的创作手法,让第一主题再现;第五部分为急板,重复再现第一主题;最后一部分为尾声,在延续第一主题旋律音调的基础上,采用了具有爵士乐分割的切分节奏,但是其最为明显的特点还是其中所蕴含的民族元素。
《纳西》中各处可见纳西族传统音乐元素,民族元素也作为整曲的灵魂,贯穿始终。
一、“口弦调”主题音调口弦调即用三片竹簧弹奏的曲调,纳西族的口弦曲目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反映的生活面极广,音乐形象活泼生动,音色极具变化,栩栩如生,细致入微。
“口弦三音材料”始终贯穿全曲的每个乐章,对于作品的构思和统领创作过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纳西》主题音调(见谱例1)即从口弦调代表作品《狗追马鹿》(见谱例2)加花、移调、变形而来,二者比较,其异同十分明显。
主题音调在宫、羽、徵三音中发展,音响十分单纯,从小字二组的g上呈示与展开,一组快速的三十二分音符,使这个音组产生了颤音音效的特质,第一句仿佛丛林中的长声呼喊,在一个四分休止符后戛然而止。
创作,心灵的回归
创作,心灵的回归丽江本土画家并不多,而许正强和夫人蓝碧瑛都从事油画创作,且选择以东巴文化为主体的创作则是更为难得的事情。
之前,就听说过许正强老师的名字,也曾看到过许老师的油画创作,《纳西风情》、《马帮》、《东巴・阿明》、《东巴造字》、《纳西屠妇》,所有内容都取材于纳西东巴文化,透着浓浓的地域色彩和民族精神。
看着这些色彩感很强的油画,我的脑海中一直在问自己:他会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一次偶然,让我有机会可以拜访这位画家。
在我,这是一件很值得庆幸的事。
那是一个温暖的午后,我们按照许老师提供的地址去他家里。
进入一个小区,整整齐齐的两排房子,许老师的家在最里面。
听他的夫人说,许老师一向喜欢安静,虽然靠里,路途上远了,但是屋前没有建筑,采光非常好,这是他最看重的。
这里的确安静。
别墅式的小庭院,现代和传统、西方和纳西建筑完美的结合。
而三楼,就是许老师和夫人蓝碧瑛的画室了。
画室没有我想象中的大,但是视野开阔,光线充足,因点着烤炉,室内特别的暖和。
许老师和夫人各占一半,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可以交流,也可以独自创作。
房间的墙上,被近期创作还未完成的画给填满了。
许老师是在我们到达后赶来的。
对于画,我是一个外行,所以心里不免有点紧张。
但在见到许老师的那一刻,我发现他完全没有想象中那种艺术家的清高和自命不凡或者难以接近。
相反,许老师笑容亲切,这使得我们的交谈显得格外的轻松。
许老师是纳西族,1960年出生于云南丽江。
大学之前,他就接触过油画,但那个时候,对于油画完全没有概念,用许老师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显得有点幼稚了。
后来考入云南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才开始专业的油画学习。
四年的大学生活,让许老师对油画的理解,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深刻的认识。
那个时候,他学习了西方艺术史,同时也接触到了西方油画大师的作品,受到梵高、毕加索和克利等人的深刻影响。
也是在那个时候,他认识了夫人蓝碧瑛,一个同样来自丽江、同学美术且热爱艺术的纳西女孩,这一切的机缘巧合使得两位老师走在了一起,并在以后的艺术创作道路中互相扶持、彼此合作、共同学习,对于油画也从开始的懵懂到现在的自成一派,创作手法也从开始的稚嫩到现在的娴熟,这一过程无不浸透着两人对油画的热爱、对艺术更高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1. 引言1.1 介绍二胡曲《纳西》《纳西》是一首融合了浓厚少数民族风情的二胡曲,充满着神秘和动听的旋律。
这首曲子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音乐,表现了纳西族独特的音乐风格和情感。
通过二胡演奏这首曲子,可以体会到这种独特的民族音乐特色,领略纳西族的艺术魅力。
《纳西》这首曲子舒缓悠扬,表现了纳西族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演奏时需要注重情感的表达,将心情融入到音乐之中,让听众可以感受到曲子所传达的深刻情感。
这首曲子在乐曲结构和编曲上也有独特之处,需要演奏者精心掌握才能演奏得好。
通过学习和演奏二胡曲《纳西》,不仅可以增进对纳西族音乐的了解,还可以提高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练习,探索更多的表现手法,不断完善自己的演奏技巧,让这首曲子更加动听动人。
【2000字】1.2 演奏该曲的重要性演奏二胡曲《纳西》具有重要性,首先体现在其音乐性和艺术性方面。
这首曲子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既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又融入了现代的演奏技巧,展现出了二胡乐器的独特魅力和表现力。
演奏《纳西》可以让演奏者领略到传统和现代音乐的结合之美,提高演奏技巧和音乐表现能力。
演奏二胡曲《纳西》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这首曲子取材自云南纳西族民间音乐元素,展现了浓厚的民族风情和特色,让广大观众能够感受到民族音乐的魅力和精髓。
通过演奏该曲,演奏者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做出贡献。
演奏二胡曲《纳西》不仅可以提升演奏者的音乐水平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演奏该曲在二胡演奏技巧的学习和实践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2. 正文2.1 掌握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掌握二胡的基本演奏技巧是演奏二胡曲《纳西》的基础,也是提高演奏水平的关键。
要正确握持二胡,保持手指灵活,手腕自如。
要控制好弓的力度和角度,保持稳定的弓法。
要注意调整琴弦的音准,保持音色的清晰和准确。
果戈理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果戈理创作的独特的艺术风格独特的艺术风格果戈理的创作,之所以能够在俄国文学史上产生划时代的影响,成为反映特定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一直为后世所传诵,这是由于它不但具有超凡的思想深度,而且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的作品,在细节、环境和人物性格描写的真实性,喜剧性的讽刺手法,浮雕般的肖像描绘,以及个性化的语言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显现出了果戈理惊人的艺术天才。
一、十足的生活真实生活的真实性,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优良传统,但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作家的创作中,其程度又是千差万别的。
这种艺术与生活密切结合的趋向,在俄国文学发展史上,到十九世纪的果戈理时期,又出现了崭新的面貌。
果戈理继承并发展了普希金的现实主义的光荣传统,使俄罗斯文学有了更丰富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民族性、独创性和“十足的生活真实”(别林斯基语)。
果戈理的全部创作,从早期的短篇小说集《狄康卡近乡夜话》到晚期的长篇名著《死魂灵》,无不给人一种题材平凡,构思朴素,描述自然,形象逼真,意境优美,情节新颖的感觉。
其中取材现实,揭露沙俄黑暗的农奴制的作品,固然以完美的艺术形式表现了没落哀朽、卑微庸俗的生活真实;就是那些取材于民间传说,充满着浪漫主义奇异色彩的作品,也不乏俄罗斯人民风土人情的生活气息。
凡是读过《索罗庆采市集》的人,恐怕谁也不会忘记开篇所描绘的那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令人陶醉神往的乌克兰乡村的初夏风光,以及具有浓重地方色彩的农村集市盛况。
在情节殊异的《圣约翰节前夜》、《五月的夜》、《圣诞节前夜》和《可怕的复仇》等作品里,虽然出现了魔鬼和妖精的形象,可是作者也赋予了它们某些现实性的特征,从而使读者几乎人鬼莫辨,真假难分,将其视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文学史上的浪漫主义作品,一般偏重于表现作家的主观热情和主观想象;而果戈理早期的浪漫主义小说却有所不同,即使是运用怪诞的情节和象征性的形象来反映生活,表达自己对现实的美学评价,其中仍然充满着酷似生活本身的描写。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纳西》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取材于纳西族音乐,曲调优美,具有较强的地域性和
民族特色。
其演奏技巧需要运用到一定的技巧和表现力,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
析:
一、弓法技巧
在《纳西》的演奏中,弓法技巧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第一个技巧便是弓法的均匀性。
演奏者需要用均匀一致的弓力控制弓按摩琴弦,使得每个音符的节奏匀称、清晰,且音高
准确; 第二个技巧是弓的位置掌握。
演奏者需根据乐曲的情感表达,合理地选择弓的位置,以达到正确的音色效果; 第三个技巧是弓的速度及力度掌握。
演奏者需要根据各段乐曲的
不同情感表达,合适地调整弓的速度和力度,通过合适的弓速和力度突出乐曲的表现力和
情感变化。
二、音色处理技巧
演奏者需要根据曲子的情感涵义,进行合理的音色处理。
在曲子开始的地方,需要用
柔和的音色表现出唯美的意境,给听众带来一种温馨的感觉; 在曲子中段,需加强音色的
明亮度以及强烈的节奏感,以突出曲子的热情和激情。
在曲子结尾处,则需要柔和温婉,
让曲子以柔美的方式结束,并在音乐上把听众留在美妙的心情中。
三、技巧转化
除了把掌握好前述的演奏技巧之外,演奏者还需要进行技巧的转化。
例如,将不同的
颤音、滑音、弯音和颤弓等技巧灵活地运用到曲子中,增加曲子的别致和变化。
演奏者需
要在灵活的运用技巧和弓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在乐曲中变换音响,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与
内涵。
综上所述,演奏《纳西》需要掌握好基本的技法,同时要灵活运用这些技法,并在演
奏中注重音色处理与情感诠释,这样才能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纳西女装特征的区域文化解析
披肩上部裁剪成 四方形 , 上宽下窄 , 呈片状 , 上面缀 以
长方形的粗毛呢衬布 , 盖住 了约三分之一的羊皮光面 , 左右各缀着一个直径约5 寸的圆盘 , 圆盘上用彩色锦线 描绣着图案这两个圆盘饰物在 目前的羊皮披 肩中多已消 失 " 除此之外 , 披肩的表面还镶饰管7 个直径约3 寸用彩
到环境 气候 和 生活 方式 的影 响 "
可系扎所背之物 ; 下部为垂花式 , 底边近似大括号形 "
披肩用 白色宽 带相绕 , 结于胸前 , 宽带 两端 呈箭头造
型 "这种披肩披盖着后背面积较小 " 而纳罕的羊皮披肩
近似一张完整的羊皮并无过多的装饰 , 毛 向内而毛板朝 外, 披裹前胸后背 " 由此看来纳罕的羊皮披肩更追求于
( 摩 梭 人 ) 在 同 样 上 衣 下 裙 的服 饰 形 制 下 , 退 去 了大 衫 , 服 用短衣 或短袄 , 以适应 居住 环境 "
袍类 , 衣料多为容易吸热 的深色, 服饰文化具有 /重 !
浓 ! 厚 0 的特点 " 纳 西人 居住 在 滇西 北地 区 , 海 拔在 250 0米 以上 的 高
寒地 带 , 山路 崎 岖 ! 狭 窄 " 纳西 人 为了适应 生存 的环
境 . 个服 饰 的形成 ! 发展 ,都 以实用 为前提 ,在 一些 部位 整 适 当加一 些装 饰 ,保 持 实用 ! 装饰 一体 化 " 纳 西族 羊 皮披 肩 是 适应 地域 气候 的最 好代 表 , 这种 披 肩首 先源 于 纳西 族 先 民 的游牧 生 活 , 它的发 展 经 历 了 三 个 阶段 "远 古 的时候 . 羊 皮披 肩 是纳 西 族 先 民的 主要 御 寒工 具 , 那 时 , 纳 西族 是 山地游 牧部 族 , 以放 牧为 生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摘要】二胡曲《纳西》是一首充满浓厚民族风情的曲目,演奏这首曲目需要掌握正确的手指位置和姿势,以保证音准和表现力。
在演奏过程中,控制弓弦的力度和速度是至关重要的,能够帮助演奏者表达曲中的情感。
演奏者还需注意节奏和音准的把握,以确保演奏的准确性。
在演奏《纳西》时,情感表达也是非常重要的,演奏者要通过细腻的表现技巧来打动观众。
演奏《纳西》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技巧,需要持续的练习和探索。
展望未来,二胡演奏的发展方向应该是不断创新,结合现代音乐元素,为二胡音乐注入新的活力。
演奏《纳西》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艺术的表达方式,希望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这份美妙的乐趣。
【关键词】二胡曲《纳西》、演奏技巧、手指位置、弓弦力度、表达情感、节奏、音准、情感表达、练习、发展方向。
1. 引言1.1 介绍二胡曲《纳西》的背景二胡曲《纳西》是一首广为人知的传统曲目,源自中国西南地区的纳西族文化。
纳西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其传统音乐文化深厚而独特,二胡曲《纳西》便是其中的代表作品之一。
这首曲目以其悠扬的旋律和独特的情感表达而广受欢迎。
其音乐特点包括旋律多变、情感细腻、表现力丰富等。
演奏这首曲目需要音乐家具备扎实的技法基础和丰富的表现力,才能将曲目完整地呈现出来。
《纳西》这首曲目将纳西族的文化特色融入通过音乐的表达方式展现出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
演奏这首曲目不仅要注重技巧的运用,更需要理解和领会曲目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真正做到情感传达、意境表现。
二胡演奏家们通过演奏《纳西》,不仅展示了自己的演奏技巧,更传递了纳西族文化的魅力和韵味。
1.2 强调演奏技巧在演奏中的重要性在演奏二胡曲《纳西》时,技巧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演奏技巧是演奏过程中的灵魂和基础,它直接影响着演奏的质量和效果。
正确的手指位置和姿势可以保证音准的准确性和音色的纯正;控制弓弦的力度和速度可以使得音乐表现更加丰富和动感;表达动情的演奏技巧可以让听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中的情感和故事;注意节奏和音准的把握可以使演奏更加准确和清晰;注重情感表达可以让演奏更加动人和感染力强。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纳西》是一首以二胡为独奏乐器的曲子,创作于1963年,由著名音乐家刘天华所作。
这首曲子运用了纳西族的民歌元素,将其融入到了二胡的演奏中,展现了二胡的独特魅力。
在演奏《纳西》这首曲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技巧。
首先是对发音的把握。
二胡的演奏主要以拉弦和按弦两种技巧为主,要演奏好《纳西》,必须要对这两种技巧的发音有所把握。
拉弦时,要用腕部的力量控制力度和发音的稳定性,使音色圆润而不刺耳。
按弦时,要用借指并轻轻按弦,准确发音,避免错音和杂音。
其次是对旋律的把握。
《纳西》的旋律优美悠扬,节奏感强烈,因此在演奏时要注重对旋律的把握和表达。
要注意分清主旋律和伴奏,使之互相呼应,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同时要注意旋律的起伏和高低音的切换,给予恰当的力度和发音,使旋律更加生动有力。
另外是对节拍的掌握。
《纳西》是一首有节奏感的曲子,因此在演奏时要注意对节拍的掌握和稳定。
可以通过轻微摆动身体、跟随节拍拍脚等方式来帮助掌握节拍。
同时还要注重对拍子的划分,使每个音符都能准确落在拍子上,保持整个曲子的节奏感。
还要注意对情感的表达。
《纳西》是一首情感丰富的曲子,演奏时要根据曲子的意境和情感来决定演奏的力度和速度。
在某些悲伤的部分可以适当加重力度和放慢速度来表达悲伤的情感;在某些欢快的部分可以加速奏弄,表达快乐和活泼的感觉。
要善于运用不同的奏法和技巧来表达曲子的情感,使音乐更加生动有力。
注意对细节的处理。
在演奏《纳西》时,要注重对细节的处理,比如音符的衔接、滑音的处理、颤音的发声等,这些细节处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整个曲子的演奏效果。
要通过反复练习和琢磨,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处理方法,使每一个细节都能完美呈现。
演奏《纳西》这首曲子需要对发音、旋律、节拍、情感和细节等方面进行注意和把握,运用正确的演奏技巧和手法来表达曲子的独特魅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练习和钻研,才能将这首曲子演奏的更加出色。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探析
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探析作者:胡晓燕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13期【摘要】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强烈的自然审美感受,在新时期的小说创作中少数民族女作家们以独特的女性生命体验,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进行了反思,对边地女同胞给予了深切的人文关怀,通过自然、女性的书写,表达了强烈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理想的内心诉求。
在文学书写中从民族文化的根系上寻找摆脱生态困境的出路,建构诗意栖居的生态家园。
【关键词】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生态审美【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3—022—03“新时期云南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是指20世纪70年代开始,云南少数民族女性作家创作的以描写云南的风土人情、民俗生活、边地人生及原始自然生态为内容的小说创作。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地质形态属于典型的高原山地,高山、雨林、峡谷、江流、草甸、平坝多样化的地质形态造就了云南险峻壮丽、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极其独特的多元自然生态圈。
云南境内的25个少数民族有着别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多元的自然生境与文化样态赋予了本土少数民族女作家文学创作取之不尽的灵感和异彩纷呈的文学想象。
少数民族女性小说创作代表有白族的景宜、彝族的黄玲、纳西族的和晓梅、佤族的董秀英、哈尼族的黄雁、拉祜族的娜朵等。
由于不同的民族、文化、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同的生存体验,在共同的“人与自然的契合”的生态审美旨归中新时期少数民族女作家小说创作呈现了多元的生态审美观念,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生态思考,为摆脱生态危机带来了更为可行的可能性方案。
一、生命意識与自然的融合云南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造就了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的同时也铸就了少数民族女性作家的自然审美感受,天生敏锐纤细的感受特质使她们能与自然进行毫无障碍的沟通,在创作中明显地体现为感官体验与情感沟通统一的自然生态审美特质。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纳西》是一首优美悠扬的二胡曲目,是闽南音乐的代表作之一。
该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南方民族音乐的特色,演奏起来旋律清晰流畅,音色温情婉转。
以下将从曲目特点、演奏技巧两方面进行浅谈。
一、曲目特点
《纳西》曲调优美,运用了丰富的民族音乐元素,如跌宕起伏的曲调、重音和连音的应用、滑弦、挑弦、旋律中的颤音和滑音等等。
这些元素使得该曲具有强烈的情感表达力和鲜明的地区特色。
此外,在处理右手运弦的时候,常常会采用交叉拉弓的技巧,使得曲目更显灵活多变。
二、演奏技巧
1. 左手指法:《纳西》的左手腕力度较强,对于左手的指法还要求灵活敏捷,尤其在处理滑音和颤音的时候,需要细致的调整左手指尖的力度与速度,才能在演奏中达到较好的效果。
2. 右手技巧:右手引弦力度与弓力度的协调,将会决定演奏时曲目的准确和音色的优美。
在演奏滑弦和颤音时,需要使用适当的力度和速度,同时合理进行弓上的扫弦和掠弦,增强曲目节奏感和表现力。
3. 态度和气息:《纳西》曲目以灵活流畅、细腻动人的音乐形象为主,因此演奏时表示出多种情感的态度和气息变化是很重要的。
表现出不同的"意境",可以达到更好的艺术效果。
4. 演奏调子与速度的统一:演奏二胡曲目时,一定要注意调子与速度的统一。
要让左手的拇指控制好音调的准确性,并且在演奏高音及快速装饰部分时,要格外注意速度的把控和调和。
总的来说,《纳西》是一首难度适中的二胡曲目,虽然简单却充满着浓郁的民族风情,演奏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演奏者的技巧,而且更能传达出曲目的深情和感染力,是一首不可多得的好曲目。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纳西》是一首以云南民歌为基础创作的二胡曲,由中国著名二胡演奏家陈硕和作曲家李芳命名。
这首曲子曲调优美,旋律婉转动听,极具地方特色。
下面我将对《纳西》的演奏技巧进行浅谈。
首先是曲调的把握。
《纳西》是一首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曲子,二胡演奏家在演奏的时候需要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把握,才能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特色。
在演奏过程中,注意把控好总体节奏,做到曲调优美、旋律流畅,音乐句式清晰明朗。
需要注意的是,两个乐章之间的过渡不可过渡生硬,需要注意技巧的转换和音高的转换,使音乐听起来更加和谐自然。
其次是弓法的掌握。
弓法是二胡演奏中的重要环节。
《纳西》曲子音符较多,需要进行较为快速的弓法,如单弓、交叉弓、上抻弓、下抻弓等。
需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对于不同弓法的运用要有充分的掌握,同时要注意弓的力度和速度的变化,使乐曲更显细腻、抒情。
特别是重复那段悠扬的旋律,需要更多的运用交叉弓,使得听众在听到此曲时,更容易产生共鸣,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再次是音色的变化。
在演奏二胡的过程中,演奏者要将曲子中的深情和柔美展现出来,善于运用各种技巧,使音色随着音乐紧密而变化。
在指法上,需要注意指力合度,音高准确。
利用不同的演奏技巧和弓法,表现音乐中的情感和思想,使乐曲更生动感人,同时,要保持音色的清晰度和丰富性。
最后是节奏的把握。
《纳西》曲子是一个主要是以打拍子为主的曲子,二胡演奏家需要在演奏过程中,准确把握曲子的韵律和情感,做到既要恰如其分地把握每一个节拍和强度,又要注意紧凑、流畅的音符和音调转换。
因此,需要掌握好指法,灵活控制每一个音符和拍子,让曲子更加生动。
总之,二胡曲《纳西》以它的独特的地方风情和音乐性,成为了二胡演奏的一首经典之作。
演奏这首曲子需要对于节奏、弓法、指法、音色等方面都有非凡的技巧和经验。
只有通过多次反复训练,不断提高演奏水平才能够更好地演绎出这首曲子的魅力,打动听众之心。
浅谈《纳西女》的创作构思
浅谈《纳西女》的创作构思(注: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已删除,本文仅作为写作模式参考)一、《纳西女》的构思缘起在祖国的西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丽江。
11月份的专业考察课程,我们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
抵达丽江古城,抬头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密密麻麻的黑白墙体老建筑。
古城里居住很多纳西族人,这个古老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而且还蕴涵着自己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古城远有玉龙雪山环绕,近有密密麻麻的黑瓦白墙老建筑林立,城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清澈见底的流水,故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之美誉。
早晨的丽江具有古城原汁原味的味道,出奇的平和与宁静,没有商业的喧闹,在巷子里,随意漫步都会碰到清早起来劳动的妇女。
她们头戴帽子,披着肩挂,上身穿着肥腰大袖、长过膝盖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腰系着百褶围裙;背上披着羊毛的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个黄色的日月星辰的圆形图案,表示的是“披星戴月”。
象征纳西族女人的勤劳之习,终日披星而起,月上才息。
崇高与勤劳的纳西族女人是一种美的象征,是表现创作有意义的主题。
以纳西女为题材画一幅画来表达感动、抒发情怀,是在考察短短的一周时间里,穿梭在古城的每个小巷中心灵触动的每一刹那的一种冲动。
就如有人所比喻的“艺术曝光”,若此时把头脑比作“摄影机”的话,那么此时的所思所想,就是启动了这“快门”,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会摄进头脑的“底片”来。
(一)民风民俗古城早晨宁静,白天喧闹,,晚上则是别有一番风趣,那就是纳西族人的民间篝火晚会。
(见图1 图1 纳西舞蹈已删除)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是非常愉快的。
通过晚会,能充分了解和领略到纳西族人民的热情与文化,动听的“纳西古乐”,腰鼓激掌等民间声乐。
篝火晚会结束后,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古城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更懂得了纳西族人民捍卫故土的故事。
对纳西三部曲舞蹈的感悟和收获
对纳西三部曲舞蹈的感悟和收获
纳西三部曲是一系列富有纳西族特色的舞蹈,其舞蹈风格独特,表现力强,充分展现了纳西族人民的热情、豪迈和鲜明的民族特色。
以下是我对纳西三部曲舞蹈的感悟和收获:
1. 民族文化的传承:纳西三部曲舞蹈展现了纳西族的独特文化魅力。
通过舞蹈的表演形式,我看到了一个民族的历史、习俗和文化传承。
这些舞蹈动作中,蕴含了纳西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的珍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民族文化的珍贵和传承的重要性。
2. 艺术的表现力:纳西三部曲舞蹈的艺术表现力令我印象深刻。
舞蹈的动作、节奏和旋律,都展现了出色的艺术性,将情感和故事生动地展现出来。
这些舞蹈通过身体的语言,传递出了情感和思想,使我更加理解了艺术的表现力和舞蹈的魅力。
3. 团队协作的魅力:在观看纳西三部曲舞蹈表演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每一个舞蹈动作,都是由多位舞者默契配合、共同完成。
这种协作精神和团队的默契,让我认识到了在团队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团队取得成功的重要性。
4. 自我提升的启示:在欣赏纳西三部曲舞蹈的过程中,我也从中学到了自我提升的方法和态度。
这些舞蹈动作的规范和精准,以及舞者对动作的理解和表达,都让我明白,在自我提升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学习和努力,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行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能和能力。
总的来说,纳西三部曲舞蹈给我带来了许多感悟和收获,不仅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纳西族的文化和历史,也让我在欣赏舞蹈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艺术的表现力和团队协作的重要性。
这些体验和感悟,将对我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和启示。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
浅谈二胡曲《纳西》的演奏技巧刘珊(山东女子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本文主要从演奏技巧方面来分析乐曲《纳西》,整理整首乐曲的各种演奏技巧,特别是一些新的、不常见的演奏技巧,并进行深入的分析,希望能为作者的更好演奏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纳西;演奏技巧;右手;左手;左右手配合中图分类号:J63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9)12-0071-01一、前言《纳西》这首乐曲用地道的纳西风格旋律加花变奏,与美洲大陆的Reggae、爵士乐Stride风格交融,在整个过程中融入了许多现有的及高韶青新发明的二胡炫技演奏技巧,中段华尔兹舞节奏衬托的唯美旋律充满情调。
二、右手演奏技巧(一)双弦的演奏双弦的演奏技巧在现在的二胡演奏中经常出现,主要是通过弓毛和弓杆同时摩擦内外弦以达到演奏双音的效果,由于双弦演奏中外弦是通过竹制的弓杆进行摩擦演奏,所以在声音效果上会出现类似于金属的声音,使之变得与平常二胡所发声音不太一样。
《纳西》在开始不久就出现双弦演奏,如下例:谱例1:乐曲的第19小节后两拍出现了这种双弦的演奏,右手在运弓的过程中通过手指的控制和手型的改变使得弓毛和弓杆能够同时接触琴弦,再通过运弓的拉动,使弓毛和弓杆同时对二胡的内外弦进行摩擦,通过此演奏技巧能演奏出五度的双音和声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在演奏双弦时一定要控制好右手的力度,轻了达不到双弦演奏的效果,重了容易出现杂音,所以需多加练习。
(二)制弦加击筒声制弦加击筒声是高韶青在《纳西》这首乐曲里新发明的一种二胡演奏技巧,通过弓毛对内弦的压力及弓杆击打琴筒而进行特殊的演奏。
乐曲在32小节后两拍开始至38小节结束运用了制弦加击筒声这种演奏技巧,演奏时需要右手将二胡弓绷开,使弓毛绷紧,然后用弓毛紧贴内弦用力拉奏,在拉奏的一瞬间用力,不要持续用弓毛对琴弦施加压力,在拉奏的一瞬间出弓即将弓提起离开琴筒,然后将弓落下并顺势击打琴筒而发出击打琴筒的声音。
纳西族作家和晓梅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之探究
第28卷 第5期 牡丹江大学学报 Vol.28 No.5 2019年5月 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 May. 2019 文章编号:1008-8717(2019)05-0062-04纳西族作家和晓梅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之探究魏 霞(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云南 昆明 650500)摘 要:纳西族女作家和晓梅的创作集中了浓郁的地域风情与民族文化特色,其小说集《呼喊到达的距离》以舒缓优美的文字讲述着女性视野下的一曲曲爱与痛之歌,呈现出浪漫的抒情风格。
无论是小说中民族生活民俗的书写,边地人物形象的塑造,还是文化心理的透视,都充斥着多彩纷呈的民族色彩。
和晓梅以她的独特性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属于她属于读者的纳西世界。
关键词:纳西族;民俗文化;人物形象;文化心理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The Exploration of the Distance to theCall by Naxi Writer He Xiaomei's NovelsWEI Xia(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500)Abstract: Naxi women writer He Xiaomei's works focus on the strong regional customs and national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her novel The Distance to the Call, tells a song of love and pai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women with soothing and beautiful words, showing a romantic lyric style. Whether it is the writing of folk customs of national life in the novel, the portrayal of frontier characters, or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al psychology, are full of colorful national color. He Xiaomei uses her unique nature to show us a Naxi world belonging to her and her readers.Key words:Naxi nationality; folk culture; character image; cultural psychology.收稿日期:作者简介:2018-11-06魏霞(1995- ),女,江西上饶人,云南师范大学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纳西姑娘舞蹈作品分析
纳西姑娘舞蹈作品分析(一)造型创作中采用了意象造型。
在丽江的考察走访中,纳西姑娘的勤劳与崇高引起人心灵的震动,也是一种“出物生情,出情生象”的直觉过程。
于是在创作表现手段上,对人物的塑造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力求使其成为作品的情感抒发媒介物。
造型上的推敲是《纳西姑娘》作品中的核心所在。
没有好的造型,即使是再精妙的技法也就像是毛失去了皮,无从依附。
因此,在塑造人物时,通过大量的速写练习、观察、分析,然后巧妙地将主客观结合起来;在形体把握方面,根据画而需要,对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对象因素舍弃了。
重点放在了对画面的提炼、概括、夸张、强化某些特征,弱化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不然也不能成其为意象造型。
在这方面,陈洪绶的作品以其极瘦弱的人物画面部造型与夺张的宽袍大袖表现屈原;任伯年以作山石的笔法表现姑娘娲造型,使之与山石浑然同化,这些意象造型的范例在塑造《纳西姑娘》的过程中,都有所借鉴。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在创作前做的大量写生来研究纳西姑娘的形象;博古人杰作,学习传统线描,从书法中体悟用笔用线之美,对画面上的线条巧妙地组合,使所有线条相互之间构成-种韵律美感,力求使线之间的空白、线与线的组合如同交响乐般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表现技巧一幅完整的艺术创作是内容、造型、技法、色彩、形式诸要素完美结合的显现。
古人作画都非常讲究“法”与“理”的关系,主张“法”服从“理”。
方曾说:“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法亦非也。
画无定理,物有常理,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
”一幅画怎样布列岁置起来才好看,作品技法质量的优劣起直接作用,在写意画表现中,用墨技巧的掌握得失,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于是在作画之先,对画幅墨色的主次对比、平衡、呼应等关系都有所安排,在画的同时,对川笔、川墨、川水、川色的变化,都围绕作品中的《纳西姑娘》做文章。
在线、点、皴、擦用笔时,追求一种纷乱而不凌乱、聚齐而不整齐,注意画面的紧凑与空灵的关系。
浅析纳西族传说的历史记忆
浅析纳西族传说的历史记忆发表时间:2016-07-22T10:23:01.290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2月作者:和淑芳[导读] 纳西族传说是纳西族先民对民族变迁的历史记忆,是民众对地方民俗的阐释。
浅析纳西族传说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纳西族社会的生活记忆和纳西族人的文化心态。
和淑芳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摘要:纳西族传说是纳西族先民对民族变迁的历史记忆,是民众对地方民俗的阐释。
浅析纳西族传说的历史记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纳西族社会的生活记忆和纳西族人的文化心态。
关键词:纳西族;传说;历史记忆前言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学,是透视这个民族的一道窗口,而传说则是这个窗口中最迷人的风景。
“传说是一个社会群体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公共记忆。
”[万建中:《民间文学引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187页。
]传说作为某种历史记忆的符号,他们的产生和流传过程包含着一个历史真实。
纳西族传说是记忆的叙述,它用它独有的方式把纳西族传统历史文化向我们娓娓道来。
一、风物特产传说中的历史记忆纳西族地区的纳西文化独树一帜,优美的自然风光令人赏析悦目,在此条件下,孕育出了风格独特的纳西族风物特产传说,蕴含了纳西族人的生存智慧,也彰显了纳西文化的丰富多姿。
在《龙女树》中讲述了统治丽江的木天王利用女儿龙女和“北”王的感情想把永宁并为自己管辖的领地,计策失败,“北”王战死。
木老爷将龙女囚禁玉龙湖中央的游春亭,让其赤脚踩在碎瓷瓦上。
怀着对丈夫的思念,美丽善良的龙女在血泊中长眠。
住在玉湖周围的纳西乡亲们,选了个好日子,悄悄安葬了“北”族死难同胞,为龙女举行火葬礼,用“北时细哩”超荐她。
第二年的春天,人们发现湖心长出了一颗海棠树,大家认为这是龙女的化身,便把这棵海棠树称为“龙女树”[参考中共丽江地委宣传部编:《纳西族民间故事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年,358—363页。
]。
“龙女树”在一些传播地区内容情节相同只是木天王想吞并的是西番国(即今普米族聚居地区),讲的是龙女和西番王子间动人的故事,这也反映了传说的变异性导致了拥有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的出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纳西女》的创作构思(注:中英文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已删除,本文仅作为写作模式参考)一、《纳西女》的构思缘起在祖国的西南,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叫——丽江。
11月份的专业考察课程,我们踏上这块神奇的土地,进行了为期一个星期的考察。
抵达丽江古城,抬头第一眼看见的就是密密麻麻的黑白墙体老建筑。
古城里居住很多纳西族人,这个古老的民族,不仅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而且还蕴涵着自己民族的智慧和文明。
古城远有玉龙雪山环绕,近有密密麻麻的黑瓦白墙老建筑林立,城内家家户户门前都有清澈见底的流水,故有“高原姑苏”、“东方威尼斯”之美誉。
早晨的丽江具有古城原汁原味的味道,出奇的平和与宁静,没有商业的喧闹,在巷子里,随意漫步都会碰到清早起来劳动的妇女。
她们头戴帽子,披着肩挂,上身穿着肥腰大袖、长过膝盖的大褂,外加坎肩;下穿长裤,腰系着百褶围裙;背上披着羊毛的披肩,披肩上缀有刺绣精美的七个黄色的日月星辰的圆形图案,表示的是“披星戴月”。
象征纳西族女人的勤劳之习,终日披星而起,月上才息。
崇高与勤劳的纳西族女人是一种美的象征,是表现创作有意义的主题。
以纳西女为题材画一幅画来表达感动、抒发情怀,是在考察短短的一周时间里,穿梭在古城的每个小巷中心灵触动的每一刹那的一种冲动。
就如有人所比喻的“艺术曝光”,若此时把头脑比作“摄影机”的话,那么此时的所思所想,就是启动了这“快门”,那些美好的事物才会摄进头脑的“底片”来。
(一)民风民俗古城早晨宁静,白天喧闹,,晚上则是别有一番风趣,那就是纳西族人的民间篝火晚会。
(见图1 图1 纳西舞蹈已删除)纳西族无论老幼皆能歌善舞,每到晚上经常可以看到纳西族的姑娘小伙子们围在篝火旁跳舞唱歌,虽然听不懂歌词,但内涵是非常愉快的。
通过晚会,能充分了解和领略到纳西族人民的热情与文化,动听的“纳西古乐”,腰鼓激掌等民间声乐。
篝火晚会结束后,通过进一步的了解,懂得了古城里的一砖一瓦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更懂得了纳西族人民捍卫故土的故事。
时间的流逝磨灭不了历史的印记,呈现在眼前的丽江古城更具有代表性,更具有魅力。
在每条小巷子里,你都能感受到岁月沧桑的痕迹和历史的脚印,令人不禁抚今追昔。
漫步在古城的青石板路上,突然发现在一个散发着花香的院子里,一位看似年过半百的妇人,沉默的注视着远方。
与她攀谈了解到,这位母亲原来尚还年轻,无情的岁月与恶劣的气候已在她不满四十的脸上吻下了深深的烙印。
她言语不多,但谈话中能令人感受到一种纯朴在蔓延,同时,也让人心里有一股暖流在滋长。
生活是构思的源泉,构思是想象力的发展,并能根据绘画的特性产生一种定格。
在欣赏和领略纳西族古老文明的同时,最受感染的还是古老的东巴文化,那些形状各异、栩栩如生、婀娜多姿、活灵活现的文字令人激动不已。
那是考察古城老街图文并茂的纳西版画、烫画、木刻画的同时,被一家叫“东巴木记”的刻印店所吸引,这个略显幽寂的店铺里,摆满了大小不一、款式各异的石头。
石头上面都刻着东巴文字,这也是至今最美的象形文字,丰富生动、透着素朴的文化特质,让人品味的同时陷入沉思。
那原本看不懂的纳西文字里仿佛有着别样的内涵,那粗犷的笔画,像是纳西人豪放的性格;那柔美的文字形态,像是纳西人丰富而细腻的情感;那字里行间满溢的飞翔意象,像是纳西人的热情好客;无论走在哪条街,哪个店铺,迎面而来的都是纳西人淳朴的笑脸。
后来小店老板还讲到聪明的纳西族人曾经用东巴文字写过诗,他们还画过“太阳在山岗上休息”,“等待美丽的月亮来会见”,就是用这种神奇的东巴图画文字,很形象地记录了东巴的歌舞和曲谱。
当地一位祭司说:“没有东巴文化与东巴画,我们难以生活”,就像哲学家尼采也曾说过的“没有音乐就没有生活”一样。
可以说在少数民族的美术中,东巴图画文字它是一种“虚而为盈,约而为实”、别出心裁的少数民族画种。
(二)深入生活、收集素材也许是久居都市的缘故,我对少数民族风情一直有点神往与迷恋,因此,毕业创作选择了民族风情题材。
无论是性格质朴,体魄强健勤劳的纳西女的人物形象,还是独特迷人的民风、服饰、环境,始终让人感到魅力无穷,并不断激发出一种创作激情。
一切所见所闻,逐渐在脑海里催生了一幅美好的艺术画面。
画面上有着质朴、纯真和勤勉的纳西女,作品里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民族色彩。
有了要描绘纳西女的创作构思,于是也进一步深入考察和体验纳西族的民俗生活。
艺术的生命发端于生活:一端系着生活,另一端系着兴趣。
通过自己的实际考察,融入这个特殊的氛围,也更加激发了创作意象的建立,并努力收集素材。
纳西族是个母系氏族,当地妇女在家庭中扮演着一家之主的角色,从小到大劳累着。
但在这几天的探访中,在一条小巷里看到的一个场景让人感动(见图2图2 纳西女已删除)。
有两个身着纳西族特色的服饰纳西族妇女在窃窃私语,其中一个背上还背了一篓子的东西,瘦瘦的身材,中间的那个腋窝下夹着一把破旧的雨伞,身子有点前倾,旁边一个身子也有点单薄。
她们就是勤劳的传统纳西女人的代表,脸上仿佛还洋溢着一种别样的笑容。
她们或许是步入了中年才赶上改革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这些好政策都给丽江这块美丽的土地带来了福音,也给这些纳西族的女人们送来了温暖和关爱。
二、《纳西女》的创作过程生活,自然会赋予艺术家创作构思的灵感,这样艺术表现才能有感而发。
通过对纳西女的了解与走访,发现总感到有一幅流动的画面似乎就真实自然地展现在眼前,即朴实无华,又美妙绝伦,充满了温馨的诗意。
在交流中,她们身上所特有的豪放热情质朴善良的民族性格中,有一种温暖让人感动。
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激情和灵感强烈冲击着,也初次体验到了生活与创作的密切关系,原来是如此的近距离。
(一)造型苏轼曾说“绘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齐白石也说“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些都是对造型的一种论述。
造型作为一种移情的媒介物,是创作过程中感悟对象时所产生的视觉形象,“不似之似”这个形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审美观念的产物,[1]在艺术作品表现中,意象造型是情感的体现,没有感情的投入也就没有艺术。
国画《纳西女》(见图3)创作中采用了意象造型。
在丽江的考察走访中,纳西女的勤劳与崇高引起人心灵的震动,也是一种“由物生情,由情生象”的直觉过程。
于是在创作表现手段上,对人物的塑造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力求使其成为作品的情感抒发媒介物。
造型上的推敲是《纳西女》作品中的核心所在。
没有好的造型,即使是再精妙的技法也就像是毛失去了皮,无从依附。
因此,在塑造人物时,通过大量的速写练习、观察、分析,然后巧妙地将主客观结合起来;在形体把握方面,根据画面需要,对一些表面的、非本质的、次要的对象因素舍弃了。
重点放在了对画面的提炼、概括、夸张、强化某些特征,弱化那些无关紧要的部分,不图3 朱奕奕纳西女然也不能成其为意象造型。
在这方面,陈洪绶的作品以其极瘦弱的人物画面部造型与夸张的宽袍大袖表现屈原;任伯年以作山石的笔法表现女娲造型,使之与山石浑然同化,这些意象造型的范例在塑造《纳西女》的过程中,都有所借鉴。
同时,在表现手法上,通过在创作前做的大量写生来研究纳西女的形象;博古人杰作,学习传统线描,从书法中体悟用笔用线之美,对画面上的线条巧妙地组合,使所有线条相互之间构成一种韵律美感,力求使线之间的空白、线与线的组合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旋律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表现技巧一幅完整的艺术创作是内容、造型、技法、色彩、形式诸要素完美结合的显现。
古人作画都非常讲究“法”与“理”的关系,主张“法”服从“理”。
方薰曾说:“有画法而无画理非也,有画理而无画法亦非也。
画无定理,物有常理,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
”一幅画怎样布列罗置起来才好看,作品技法质量的优劣起直接作用,在写意画表现中,用墨技巧的掌握得失,关系到作品的成败。
于是在作画之先,对画幅墨色的主次对比、平衡、呼应等关系都有所安排,在画的同时,对用笔、用墨、用水、用色的变化,都围绕作品中的《纳西女》做文章。
在线、点、皴、擦用笔时,追求一种纷乱而不凌乱、聚齐而不整齐,注意画面的紧凑与空灵的关系。
由于人、景、物层次变化比较丰富,在表现中运用了水墨人物画常见的手法——交相映衬、处处掌握对比。
对衣纹的表现以简衬繁,对用笔也是大笔一侧由小笔见胜,对大块墨色又有小块墨色映衬;如此等等。
举一反三,使画面增色。
在塑造过程中取书法入笔,运用侧锋求丰富变化,以达到一种有强力的运笔张力。
在处理人物服饰上借用了山水画法中的皴擦法,这种画法的笔法形式比较丰富,对纳西女披肩的处理,即运用皴擦的重复性特征加以发挥。
这样既增加了画面的厚重感和质感,也更好地表达了纳西族女子的服饰文化特征。
在用墨上,根据画面需要运用了泼墨法、积墨法、焦墨法,在有些部分还适当地使用了宿墨法,为了追求一种墨韵,个别地方还特意在背面上色,以更好地保证墨稿的墨韵。
(三)画面处理由于传统绘画在造型手段上,以舍弃明暗光影、减弱空间体积的作用而追求平面结构造型的方法为主,于是《纳西女》画面以线勾勒人物来表达对人物的认识、理解和记录。
在创作的过程中,根据画面气氛需要做了一点肌理,主要是为了给画面营造意境,使画面更加生动多姿,丰富画面的表现技巧。
在表现背景时,适当借用了一些植物纹样,弥补了笔墨所无法表现的一种效果。
当然,一幅画的成败,不仅仅只是笔墨与造型,还包括对画面整体与局部的处理、虚与实的处理等等。
其中,整体效果如何,是创作构思表现过程的最关键。
因为用笔、用墨、着色,只是表现方法,但它却不是画好创作的根本所在。
必须正确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画面关系,分清画面的前后主次、色块大小,不能为追求某个部位的精彩而影响了整体的效果。
在《纳西女》创作中,不同墨法的运用要适合画面的需要,经过反复的推敲。
比如:服饰、脸部、背篓,它们的表现手法都有所区分。
局部是整体的一个组成部分,要重视《纳西女》的画面效果,就不能忽视每个细部的处理,哪怕是画面上的一块大小留白的形状,一方印章的位置,在作画时都应该要用心为之。
在处理侧面的妇女背上的背篓时,尽管发现它的形态很有趣味,但还是时刻把它驾驭在整体的关系之中,画面的一切是服从“纳西女”这个整体来决定的,背篓只是画中的一个点缀。
常人观画:远看效果,近看局部。
所以在作画时,画面上的虚与实的关系也要通盘的考虑。
比如根据前后、主次、大小、以及人物关系来处理虚实等等。
著名画家陈钰铭有一幅作品(见图4),两个石匠一坐一立,其中站立的石匠神色黯然,运用大量的墨色渲染,对于衣纹的处理井井有条,这也是画家有意识地对虚与实的处理,这样就能更好地衬托图4 陈钰铭《石匠》画面的气氛。
创作中也借鉴了这些优秀作品的表现技法,有意识地把画面的物象与物象之间处理成虚与实的画面效果,以达到画面所要追求的水墨语言和物体形态结构的表现。
《纳西女》创作从开始到完成,历时将近一年,整个创作过程,是对艺术语言的探索,也是一次综合的学习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