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
悯农古诗全部八首
悯农古诗全部八首一、《悯农》其一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二、《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三、《悯农》
宋代:杨万里
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四、悯农
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
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我愿燕赵姝,化为嫫女姿。
一笑不值钱,自然家国肥。
五、悯农
清明时节踏青忙,杏蕾梨花着盛妆。
一夜霜寒淫大地,晚春此日叹农殇!六、悯农
千修万剪续施肥,滴滴汗珠树下挥。
冷冻难防天意外,农家辛苦孰同归?
七、悯农
压垄运水种新瓜,铺膜原期市价嘉。
谁料寒流强过境,一年希望又昙花。
八、悯农
沙尘肆虐漫天狂,棚爆苗枯泪倍凉。
只恨今年春日短,何来稷谷祀旻苍?。
悯农古诗词
悯农古诗词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悯农》其一:悯m ǐn 农n ón ɡ其q í一y ī李l ǐ 绅sh ēn锄ch ú 禾h é 日r ì 当d ān ɡ 午w ǔ,汗h àn 滴d ī 禾h é 下xi à 土t ǔ。
谁shu í 知zh ī 盘p án 中zh ōn ɡ 餐c ān,粒l ì 粒l ì 皆ji ē 辛x īn 苦k ǔ。
《悯农》其一注释: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得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悯农》其一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地辛苦。
《悯农》其一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悯农》其二原文:悯农其二李绅chūn zhòng yī lì sù,春种一粒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海无闲田,nónɡ fū yóu è sǐ。
古诗《悯农二首》(作者李绅)原文全文、诗意赏析及意思翻译
悯农二首李绅[唐代]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标签早教古诗100首、忧国忧民、组诗、农民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古诗简介《悯农》是宋代杨万里的作品,诗中借闰年比平年时间长来表达农民对歉收饥馑的无奈和悲凉。
这首诗用层层迭加的手法,步步推进,揭示农民的苦难,作者悲悯同情的意绪浸透于字里行间,使作品字字血,声声泪,扣动读者的心弦。
翻译/译文稻田因天气大旱而没有多少成熟的,荞麦也因为寒霜来得太早而没了收成。
农民们早就料到今年要忍饥挨饿过日子了,却偏偏又赶上今年闰了一个月,挨饿的日子就更长了。
注释[1]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
黄:成熟。
[2]“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
[3]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
[4]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赏析/鉴赏这首诗揭示了农民的悲惨遭遇。
诗首句言稻谷因旱灾欠收,次句言荞麦因霜冻绝收,勤苦一年,连遭灾害侵袭,心境凄惨可想而知。
三句是一个顿宕,说已做好心理准备忍受长年的饥荒,四句又是一个转折,闰月使时光愈觉难熬,先说准备忍,再说实不堪忍,将农民的悲苦无助描写到极致。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悯农二首·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译文及注释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悯农》诗意
《悯农》诗意
《悯农》有两首,均为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1.《悯农・其一》
1.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注释:
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子” 指粮食颗粒。
3.“四海”:指全国。
4.“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3.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
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悯农・其二》
1.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注释:
1.“禾”:谷类植物的统称,这里指禾苗。
2.“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3.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
来的呀?
这两首诗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无法饱腹的残酷现实;第二首诗则通过对农民在烈日下劳作场景的描写,让人们体会到粮食的珍贵。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其中一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悯农》原文注释及赏析
《悯农》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
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
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
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
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反映了封建社会贫富不均的矛盾和制度的不合理。
读了这首诗,我眼前仿佛出现了在烈日暴晒下的农民们,不怕劳累、不怕炎热,流着满头大汗辛勤锄草、耕地,汗珠儿一串串滴进了禾下的泥土里的情景。
有谁知道这盘中的每一粒米饭,都饱含着农民的劳苦,每一粒米都来之不易啊!我想,大家诵读完这首诗,必定会对粮食的来之不易发出由衷的感慨。
农民伯伯为了让大家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自己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下田给禾苗除草,这是多么感人的举动啊!
现在,我们大家的生活都富裕了,很多人们都忘记了节约是这个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他们不知道节约、不懂得节约。
我想大声呼吁:让我们大家都来爱惜每一粒米,不要浪费粮食,那可是农民伯伯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成果啊!
让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从节约一粒米开始,从自己的身边小事做起,用实际行动来珍惜我们现在美好的生活。
《游子吟》
读古诗对我来说是一种享受,因为古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知识。
从我会读书到现在,我已读了不少经典诗文,如《忆江南》、《赠汪伦》、《游子吟》等等,这些古诗文不但让我领略了经典古诗文的美妙,更教会了我很多做人的道理。
而我最喜欢的就是那首感人肺腑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
这首诗讲的是:慈祥的母亲亲手用针线给即将出远门的儿子缝制衣服。
母亲怕儿子在外耽搁久了,衣服容易穿破,所以把衣服缝得很紧密。
最后作者孟郊还发出了感叹:谁说小草的心,报答得了春天阳光的温暖呢?
读了这首诗,我觉得我们就像是那小草,母亲便是那春天的阳光。
母亲默默无闻地哺育着我们,让我们健康、快乐、茁壮地成长。
我们做子女的,就算是一辈子也报答不了母亲对我们那浩浩荡荡的恩情啊!诗中这位老母亲借着微弱的烛光,一针一线地为儿子缝补衣服,针针线线倾注的是母亲对儿子无微不至的爱呀!我的妈妈对我也倾注了不少的爱。
从小到大我的扁桃体最容易发炎了,一点受不得凉。
那是初秋的一天,我在奶奶家偷偷吃了一根棒冰,谁知晚上到家我浑身烫得象手捂子,耳朵烧得红红的,眼睛睁不开来。
我只好告诉妈妈我吃棒冰了。
平时最爱唠叨的妈妈急得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二话没说,背起比她少不了几斤的我就往诊所跑。
伏在妈妈背上,后悔与感动交织在我的脑海中。
妈妈的爱已化成一股退烧的清泉,流进我的心窝里……
过零丁洋
《过零丁洋》这首诗我读了很多遍,都能背下来了。
这首诗是文天祥被抓后为誓死明志而作的。
我最喜欢“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因为这句诗表达了文天祥立志报国、视死如归的精神,我被他的这种精神所感动。
从这首诗我了解到:在亡国时,文天祥无法救国,非常伤心,国破家亡,自己因兵败被元军囚禁,孤苦伶仃。
可他仍不投降,与敌人抗争到底。
文天祥非常热爱自己的祖国,面对死亡,他仍不屈服于敌人,因为他深深的爱着国家。
他的事迹让我感动,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想,我们生活在这么幸福的祖国大家庭里,应该好好学习,掌握知识、本领,将来才能报效祖国,为祖国做贡献。
现在我还是个小学生,能为祖国做些什么呢?2010年上海世博会即将展开,作为一名上海人,我应该好好学习,热情的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向他们展示上海的魅力。
《过零丁洋》这首诗让我感受很深,它像我的照明灯,让我热爱祖国;它又像多彩的阳光,伴我走向未来的征
江雪
读了很多遍的《江雪》,总是觉得“独钓寒江雪”那一句写得特别飘逸,每当忆及时,总为它的精神力量所震撼。
作者柳宗元被政治压迫,贬到了永州,受到很大的刺激,心情十分低落。
在永州空旷的雪地上,目睹了凄凉的一幕。
于是有感而发,留下了千古绝唱《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数九寒天,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
荒芜的雪地里,没有一个人影。
冰凌挂在房檐下,闪着寒冷的光芒。
周围的山峦上空,也没有了鸟的倩影。
在这茫茫雪原之中,点缀着一位老翁。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
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
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
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
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
笼罩一切、包罗一切的是雪,山上是雪,路上是雪,千山、万径是雪,就连船篷上、渔翁的蓑笠上,也都是雪,但惟独江水不是雪。
为什么作者要写“独钓寒江雪”呢?我想,这样叙述能更潇洒一点,给人感触更深一点。
连江里都仿佛下满了雪,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浓又厚的情形完全写出来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苍茫一片的气氛也完全烘托出来了,更将老翁的孤独展现出来了。
这首诗就是作者本身的写照。
孤独的渔翁形象显然不是写真,而是自我形象的象征。
独钓寒江,应是诗人遭贬后心态的艺术的幻化。
令人生寒的漫天雪景,实际上是政治上的重压形势的变形写法。
因大雪严寒的威力而出现的鸟飞绝、人踪灭的自然现象,正是当时顽固派对永贞革新力量的打击和严惩而造成的畏惧的社会心理的形象描绘。
然而,诗中孤独的渔翁又是高傲的,就象诗人没有屈服于永贞失败一样,渔翁藐视着冰天雪地带来的严寒和寂寞。
尽管“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他没有表现出丝毫的妥协和退让,而是执着地守着一叶孤舟,垂钓寒江。
再看诗的取景,采用的是俯瞰角度、居高临下式描写,其中同样透露出作者的一股不屈的傲气。
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与茫茫雪地相比,他显得如此渺小、如此无援。
可他形体虽然孤独,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
古诗的前两句用“千山”与“万径”表现出一种荒凉的景象,几乎到了浩瀚无边的程度,又用“绝”与“灭”映衬出了寒冷与孤寂,堪称神来之笔。
在这短短两句景物描写中,仿佛有动态的景物在跃动着,显得玲珑剔透,有了生气,它们在画面上浮动起来、活跃起来了。
向下读去,一“孤”一“独”,淋漓尽致地将空灵剔透写了出来。
最后一句“独钓寒江雪”太富有意境了,表达了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给读者的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思想感情,给予人一种空濛的感觉。
白对祖国河山充满了热爱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