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
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锄禾日当午全诗的意思锄禾日当午名句出自《悯农二首》,而《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那么,锄禾日当午全诗是表达什么意思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关于《悯农二首》古诗的原文、翻译和赏析,欢迎阅读。
《悯农二首》唐代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
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注释⑴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谷类。
⑶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⑷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⑸犹:仍然。
⑹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⑺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赏析第一首古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李绅《悯农》原文、译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悯农古诗词
悯农古诗词唐代诗人李绅所写。
《悯农二首》,题一作《古风二首》,是中唐诗人李绅年轻时所作的五言古诗。
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流传甚广。
《悯农》其一:悯m ǐn 农n ón ɡ其q í一y ī李l ǐ 绅sh ēn锄ch ú 禾h é 日r ì 当d ān ɡ 午w ǔ,汗h àn 滴d ī 禾h é 下xi à 土t ǔ。
谁shu í 知zh ī 盘p án 中zh ōn ɡ 餐c ān,粒l ì 粒l ì 皆ji ē 辛x īn 苦k ǔ。
《悯农》其一注释:1.悯:怜悯。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土。
3.谁知盘中餐:在台湾,香港等地写为谁知盘中飧(sūn),国内采用简化字后,飧字用得很少,後才改为餐了。
餐飧:昼饭为餐,晚饭为飧。
《悯农》其一译文:农民在中午的时候在田地里除草,一滴滴的汗掉在了土地里。
又有谁能知道这饭菜的来历,每一粒都是那么地辛苦。
《悯农》其一赏析: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人、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
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人们应该节约食物,不浪费。
《悯农》其二原文:悯农其二李绅chūn zhòng yī lì sù,春种一粒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
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 ,四海无闲田,nónɡ fū yóu è sǐ。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接受鲜亮空形象和深刻空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 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
受和理解。像这首诗空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接受了鲜亮空形象概 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括了大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空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 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怜悯之心。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 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劝说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 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怜悯。
诗人在说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接受鲜 亮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简单接受和理 解。
量空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空,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大 组诗选取了比较典型的生活详情和人们熟知的事实,集中地刻画了当时社
夫犹饿死〞空事实。这样,前后空状况形成鲜亮空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 会的矛盾。风格简朴厚重,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并运用了虚实
中去思索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直接把观点告知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 结合与对比手法,增添了诗的表现力。
四海:指全国。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说力。尤其是把粒粒粮食
犹:仍旧。
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赏析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2
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
悯农二首·其一原文
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悯农原文赏析及翻译 3
翻译/译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绅《悯农诗》
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李绅《悯农诗》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译⽂] 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出典] 李绅《悯农诗》注:1、《悯农诗》李绅锄⽲⽇当午,汗滴⽲下⼟。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
2、[注释]1.悯:怜悯。
2.锄⽲:⽤锄头松⽲苗周围⼟。
3、译⽂:锄⽲锄到炎热的中午,汗珠滴进⽲下的⼟地。
谁知道碗中的⽶饭,粒粒都来⾃⾟勤和劳苦。
4、李绅,字公垂,⽣于唐⼤历七年(772年),祖籍安徽毫州。
⽗李晤,历任⾦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锡,定居梅⾥抵陀⾥(今⽆锡县东亭长⼤厦村)。
李绅幼年丧⽗,由母教以经义。
15岁时读书于惠⼭。
青年时⽬睹农民终⽇劳作⽽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内有四海⽆闲⽥,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
5、这⾸诗是写劳动的艰⾟,劳动果实来之不易。
第⼀、⼆句“锄⽲⽇当午,汗滴⽲下⼟”描绘出在烈⽇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动地写出劳动的艰⾟。
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第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成为有⾎有⾁、意蕴深远的格⾔。
这⾸诗没有从具体⼈、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遭遇,⽽是整个农民的⽣活和命运。
诗⼈选择⽐较典型的⽣活细节和⼈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告诉⼈们应该节约事物,不浪费。
在表现⼿法上,作者采⽤相互对⽐,前后映衬的⽅法,不仅给⼈以鲜明强烈的印象,⽽且发⼈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去思考,从⽽取得更好的效果。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6、《悯农》唐李绅春种⼀粒粟,秋收万颗⼦。
四海⽆闲⽥,农夫犹饿死。
[注释]1.悯:怜悯。
2.粟:(sù)⼩⽶,⾕⼦。
这⾥泛指粮⾷的种⼦。
3. 犹:还要。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其二》译文
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终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夫犹饿死〞的事实。这样,前后的状况形成鲜亮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
第 2 页 共 12 页
本文格式为 Word 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页眉双击删除即可。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 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劝说力。尤其是把粒
的残酷现实。这一点拨就异样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 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 很清晰,从而加深了认识。这两首小诗所以有生命力,就有这一方面的道
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理。
第二首诗,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照旧在田里劳作,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也许是人人习见,
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 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索一些问题。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其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简介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第一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 绘了处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 遭饿死的现实问题。第二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 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终以“谁知盘中餐,粒粒 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怜悯之心。
悯农描写的是什么时分
悯农描写的是什么时分
《悯农》这首诗写的是春天和秋天时分农民干活的情景。
是唐代诗人李绅的组诗作品。
《悯农》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悯农》翻译
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
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创作背景
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所作,因其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
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搏,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据说,有一年夏天,李绅回故乡亳州探亲访友。
恰遇浙东节度使李逢吉回朝奏事,路经亳州,二人是同榜进士,又是文朋诗友,久别重逢,自然要盘桓一日。
这天,李绅和李逢吉携手登上城东观稼台。
二人遥望远方,心潮起伏。
李逢吉感慨之余,吟了一首诗,最后两句是:“何得千里朝野路,累年迁任如登台。
”
意思是,如果升官能象登台这样快就好了。
李绅此时却被另一种景象感动了。
他看到田野里的农夫,在火热的阳光下锄地,不禁感慨,随口吟道而作此诗。
古诗《悯农》及解释
古诗《悯农》及解释《悯农》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古诗《悯农》及解释,希望有所帮助!古诗《悯农》及解释篇1悯农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作者背景李绅(772-846),唐代诗人。
字公垂,无锡(今江苏无锡)人。
他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参加者,而且是写新乐府诗,最早的实践者,和白居易、元稹的关系很密切。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释:1、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2、粟:泛指谷类。
3、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4、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6、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7、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作者简介:李绅(772年-846年),字公垂。
祖籍亳州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古城镇人)。
唐朝宰相、诗人,中书令李敬玄曾孙。
扩展资料:首先,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许多熟视无睹的情况,如果一旦有人加以点拨,或道明实质,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种道理,就会觉得很醒目,很清楚,从而加深了认识。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
古诗悯农的意思全解
古诗的意思翻译为: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
这是唐代李绅写的一首诗,这首诗语言朴实无华,浅显易懂,但却十分感人,主要原因是借助形象的描述、形象的议论,来揭示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
描述,细致写烈日下农民田中锄禾;议论,紧紧围绕人人必需的“盘中餐”而且,诗的前后联系很紧,顺理成章。
没有前面两句的描述,后面两句议论就显得空泛,没有根基,没有力量。
反之,没有后面的议论,前面的描述也就还停留在表面,意义也就没有这样深刻了。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诗意_李绅
【悯农】
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诗人用非常粗疏的笔调,勾勒出一幅田间劳动的场景:农民们不避烈日,正挥汗如雨地锄着庄稼地,它提醒人们每一颗粮食都来之不易。
这一场景在诗歌中非常突出,它也能使我们联想到,还有多少人正在阴凉处避暑消热,并且心安理得地享受着农民的劳动成果呢?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注词释义】禾:禾苗。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
《悯农》原文翻译及分析关键信息项:1、《悯农》原文2、作者信息3、诗句翻译内容4、翻译方法和特点5、诗句分析角度6、表达的思想感情7、诗歌的艺术特色8、对后世的影响11 《悯农》原文《悯农二首》其一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其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11 作者信息《悯农》的作者是李绅。
李绅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
112 诗句翻译内容其一: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其二: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113 翻译方法和特点翻译采用了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
直译以忠实反映原文的字面意思为主,如“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直接翻译成“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意译则注重传达原文的意境和情感,例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通过意译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农民的悲惨境遇。
翻译的特点在于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同时又不失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12 诗句分析角度121 主题与思想这两首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与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以及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
其一通过描绘春天播种、秋天丰收的景象,与“农夫犹饿死”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社会的贫富悬殊和阶级矛盾。
其二着重描写农民劳作的艰辛,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成果。
122 艺术手法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其一“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突出了社会的不公平;其二“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将粮食的来之不易与人们的浪费行为形成对比,增强了警示效果。
同时,语言质朴平实,却极具感染力,以简洁的文字传达出深刻的思想。
123 意象与意境诗中选取了“粟”“田”“锄禾”“汗滴”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意象,营造出农民辛勤劳作的场景和悲苦的生活境遇,使读者能够感同身受。
《悯农》诗意
《悯农》诗意
《悯农》有两首,均为唐代诗人李绅所作。
1.《悯农・其一》
1.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注释:
1.“粟”:泛指谷类。
2.“秋收”:一作“秋成”。
“子” 指粮食颗粒。
3.“四海”:指全国。
4.“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5.“犹”:仍然。
3.译文: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普
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却仍有劳苦农民被饿死。
2.《悯农・其二》
1.原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注释:
1.“禾”:谷类植物的统称,这里指禾苗。
2.“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3.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
来的呀?
这两首诗反映了封建时期农民的悲惨遭遇以及粮食的来之不易,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批判。
第一首诗中“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无法饱腹的残酷现实;第二首诗则通过对农民在烈日下劳作场景的描写,让人们体会到粮食的珍贵。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023年《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原文翻译及赏析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1悯农二首·其一原文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唐代·李绅《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粟:泛指谷类。
秋收:一作“秋成”。
子:指粮食颗粒。
四海:指全国。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
犹:仍然。
赏析这首诗首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空景象,突出了大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空现实问题。
本诗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大民空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空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空“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空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空巨大贡献和无穷空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空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大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空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空大民以他们空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而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空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空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洞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空:“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
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悯农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2悯农二首·其一唐朝李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译文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
天下没有一块不被耕作的田,可仍然有种田的农夫饿死。
《悯农二首·其一》注释悯:怜悯。
这里有同情的意思。
诗一作《古风二首》。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1悯农二首·其二唐朝李绅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悯农二首·其二》译文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一粒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呀?《悯农二首·其二》注释禾:谷类植物的统称。
餐:一作“飧”。
熟食的通称。
《悯农二首·其二》赏析首诗描绘了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田里劳作的景象,概括地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最后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样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真挚的同情之心。
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
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
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说教,不是无病的呻吟;它近似蕴意深远的格言,但又不仅以它的说服力取胜,而且还由于在这一深沉的慨叹之中,凝聚了诗人无限的愤懑和真挚的同情。
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作者在前两句并没有说农民种田怎样辛苦,庄稼的长成如何不易,只是把农民在烈日之下锄禾而汗流不止的情节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这种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体、深刻且真实。
所以诗人最后用反问语气道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说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粮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体微察细,形象而贴切。
《悯农二首·其二》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公元799年)所作。
《悯农》原文及翻译赏析2【原作】悯农——[宋]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着霜。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
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古诗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
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绅《悯农》古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悯农李绅chūn zhòng yī lì sù春种一粒粟,qiū shōu wàn kē zǐ秋收万颗子。
sì hǎi wú xián tián四海无闲田,nóng fū yóu è sǐ农夫犹饿死!注词释义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
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子:谷子。
四海:全国之内。
闲田:空闲的、没有利用的土地。
犹:还是。
悯:怜悯。
【译文】春天,这个播种的季节里,农民们种下一粒谷子,待到收获的秋天,就可以收获千万粒的谷子。
即使普天下荒地都变成了良田,农民还是会饿死。
赏析:这是李绅《悯农》诗中的一首。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然而,诗人的本意并不是要赞美农民的劳动,这样层层递进的写法,是为了下文制造悬念。
是的,丰收了又怎样呢?“农夫犹饿死”于是,问题就出现了,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呢,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答案是很清楚的。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古诗今译农民辛勤锄禾正当中午,汗水滴滴落入禾下泥土。
谁知道盘中的颗颗饭食,每一粒都是农民的辛苦。
名句赏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的开头就与了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种田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中表达了对农民深深的同情和敬重。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原文、赏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出自唐代李绅的《悯农二首》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
字公垂。
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
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
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
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
《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创作背景:根据唐代范摅《云溪友议》和《旧唐书·吕渭传》等书的记载,大致可推定这组诗为李绅于公元799年(唐德宗贞元十五年)所作。
第1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互联网,我司不为其真实性及所产生的后果负责,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及时删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绅《悯农》原文、译文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 作者简介]
李绅(772 -846),字公垂,排行二十,生于唐大历七年(772 年),祖籍安徽毫州。
父李晤,历任金坛、乌程(今浙江吴兴)、晋陵(今常州)等县令,携家来无锡,定居梅里抵陀里(今无锡县东亭长大厦村)。
李绅幼年丧父,由母教以经义。
15 岁时读书于惠山。
青年时目睹农民终日劳作而不得温饱,以同情和愤慨的心情,写出了千古传诵的《悯农》诗2首,内有“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名句,被誉为“悯农诗人”。
贞元二十年(804 年)李绅再次赴京应试,未中,寓居元稹处。
曾为元稹《莺莺传》命题,作《莺莺歌》,相得益彰,流传后世。
元和元年(806 年)中进士,补国子监助教。
后离京至金陵,入节度使李掎幕府。
因不满李掎谋叛而下狱。
李掎被杀后获释,回无锡惠山寺读书。
元和四年赴长安任校书郎,与元稹、白居易共倡“新乐府”诗体(史称新乐府运动),作有《乐府新题》20 首。
元和十四年升为右拾遗。
元和十五年任翰林学士,卷入“朋党之争”,为李(德裕)党重要人物,任御史中丞、户部侍郎等要职。
与李德裕、元稹被誉为
“三俊”。
长庆四年(824年),李党失势,李绅被贬为端州(今广东肇庆)司马。
放逐期间,李绅写了不少描绘路途艰险、发泄心中怨气的诗文。
自宝历元年(825 年)至太和四年(830 年),李绅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处境有所改善。
太和七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 年)任河
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毫汴颖观察使。
开成三年八月,编《追昔游诗》3 卷,并作序。
诗序历述从少年起至入汴止的经历。
开成五年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情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继又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
居相位4年。
会昌四年(844 年)因
中风辞位。
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会昌六年病逝扬州,终年74 岁,归葬于故乡无锡。
赠太尉,溢文肃。
作品流传至今的有《追昔游诗》 3 卷、《杂诗》1 卷,
收录于《全唐诗》。
另有《莺莺歌》,保存在《西厢记诸宫调》中。
[注释]
悯:怜悯。
禾:禾苗。
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日当午:太阳当头直晒的时候,指中午。
汗滴:汗水往下落。
盘中餐:碗里的饭食。
餐,饭。
皆:都是。
[译诗]
烈日当空时在田间锄草,汗珠一滴滴掉在庄稼下面的土地上。
有谁知道那盘中的饭食,每一粒都蕴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赏析]
前两句既是对第一首的补充描写,表明那广种、丰收,都洒满农夫的汗水;又以“汗滴”与米粒相似为契机,引出后两句:“盘中”的“粒粒”米,来自农夫的滴滴汗,可是又有谁知道呢?
这两首诗一作《古风二首》。
《唐诗纪事》卷三九载李绅曾以此诗谒吕温,温读之,预言必为卿相。
据此推测,此诗当作于早年。
李?《诗法易简录》称
“此种诗纯以意胜,不在言语之工。
”其实不仅命意高卓,而且笔力简劲,构思新颖,表现有力。
第一首用前三句渲染广种、丰收,满眼富足景象,第四句突然反跌,令人惊心动魄。
第二首以“盘中”映照“田间”,以粒粒饭映照滴滴汗,“谁知一问,悲愤欲绝。
用寥寥四十字概括了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而形象鲜明,激情喷涌,因而千百年来,传诵不衰。
(摘自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唐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