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彝族文化社会实践心得体会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省份。
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和节日,并且这些都与他们的社会实践密不可分。
在参与彝族文化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彝族文化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也对彝族群体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体会。
首先,彝族的传统文化注重家庭和社区的观念。
在彝族社会中,家庭是基本单位,是生活的核心。
彝族人重视家族的延续和传承,尊重长辈,注重孝道。
他们有着严格的家族规矩和家族祭祀活动。
在参观中,我参与了一场彝族家庭的传统祭祀仪式,通过亲身经历和观察,我感受到了家族的凝聚力和传统的重要性。
家庭和社区的观念也凸显了彝族人的友善和乐于助人的精神。
他们习惯于与邻居和朋友分享他们的生活和资源,建立了紧密的社区关系。
其次,彝族社会注重和谐与平衡的价值观。
彝族人相信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
他们崇尚自然,尊重动物和植物的生命,注重生态保护和资源利用的平衡。
在参与彝族人的农耕活动中,我了解到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环境的敬畏和感恩之情。
他们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通过一些节日和仪式来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祝福。
在我看来,这种价值观是非常宝贵的,也值得我们在现代社会中借鉴和发扬。
此外,彝族的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经验。
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掌握了许多独特的生产技术和生活技能。
在参与彝族的手工艺制作活动时,我了解到了许多传统工艺的技巧和方法。
他们制作的彝族服饰、器具和工艺品,都充满了艺术感和民族特色。
同时,彝族人还拥有丰富的传统医学知识和经验。
通过参观彝族人的传统医疗机构和与医师的交流,我了解到了彝族人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法,这对我来说是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体验。
最后,彝族的文化中存在着一些不足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彝族传统文化正在逐渐丧失。
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不足,传统知识和技能的传承面临困境。
同时,一些商业化和旅游化的活动也使得彝族文化受到了商业利益和娱乐化的冲击。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华民族以多元的文化形态而闻名于世界,而彝族文化是其中的一份瑰宝。
自古以来,彝族人民就以“自有民族文化,自有民族世界观”为信仰,一路走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但始终坚守着自己的文化灵魂。
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彝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传统服饰彝族传统服饰在中国传统服饰文化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彝族的传统服饰结构复杂且花样繁多,不仅仅是外形美观,还含有着各种各样的文化内涵。
彝族的服饰种类主要有上衣、下装、颈饰、手饰等,每种服饰都有其独特的造型和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地域和意义。
比如,女孩子的分家不能穿着红色的上衣,丧礼上不能穿着黑色的衣服,这些小细节都是彝族传统服饰的标志,代表着彝族人民“观念的集中表现”。
如今,在快速发展的社会大背景下,传统服饰逐渐被淡忘,像许多的彝族少年就只知道西服皮鞋,不知道这份传统的骄傲与精华。
然而,传承和弘扬这样一份文化遗产是我们彝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欲了解彝族文化,传统服饰将是一扇门槛。
二、传统音乐舞蹈彝族的音乐舞蹈也是其文化传承的一大重要组成部分。
在彝族音乐中,常使用许多注重韵律的传统乐器,如铜鼓、芦笙、箫等。
而且,彝族的音乐和舞蹈具有丰富的神话和传说色彩,均与人的生态环境、宗教信仰和祖先崇拜有密切关系。
从红军长征的胜利之路,到彝族传统婚礼的“加月亮”,从历史上诸多文化名人如唐楚峰、饶雪漫的心灵故事,到巨星歌手杨洪基等传媒文化人士相继诠释的彝族文化小品,彝族音乐以诗一般的意境留麟于世,向世人展示着生命中的美好。
三、传统文化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层次的价值观和功能体系,集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医学、婚姻习俗和社会管理等为一体,形成了具有浓烈独特的文化体系。
这种文化的核心是“合理利用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作用”。
这就是说,彝族文化的基础是敬畏自然,与之和谐共处,以满足人类的需要。
彝族文化充满着对物质和精神层面的追求,对于生命的尊重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不同文化和思想观念合理整合而成的生活方式。
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
是传统文化核心精神 的集 中体现 , 中国传统 文化 的 是 历史遗产 。这里仅就贵州明代彝族杰 出女政治家奢 香
有关史料 , 对其摄政生 涯 中的和谐 思想 , 从安 全和 谐 、 和谐发展 、 和谐文化等方面试进行分析 。
一
“ 邀功请 赏 ” 阴谋 诡 计越 发 难 以实 现 , 的 由此 产 生忌 妒, 居然采 取 了“ 辱 香 激 诸 罗怒 , 其 反 而 后 加诸 欲 侯 兵” 以达到 鱼 肉水西 彝族 人 民的毒 辣办 法 , 乃 激香 , “
No. 6 De:2 0 ( 01 .
试析彝族杰出女政治家奢香的和谐思想
口 洛 嘎慕 谷
( 州民族 学 院 贵 州 民族科 学研 究院 , 州 贵 阳 5 02 ) 贵 贵 505
摘 要 : 溯 中 国 的传 统 文化 , 中 不乏 和 谐 思 想 的 理 念 。 可 以说 , 统 文 化 中的 和 谐 思 想 , 传 统 文 化 核 心 精 神 的 集 中 追 其 传 是
的归附评价为 “ 胜得十万雄兵 ” 。
洪武初年 , 霭翠率 土归 附献 马 , 纳赋税 于 明, 缴 袭
贵州宣慰使时 , 明廷镇守贵州 的都督 马烨 , 在役使官 兵
2 1 第 6期 00年 ( 第 14期 ) 总 2
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Jun l f u huU i ri r a oa t s( hh oh n oi cec ) o ra o i o nv syf t nli P i ̄ p yadSc l ine G z e t o N i ie s aS
体现 料 , 是 对其在政 治生涯 中的和谐思想进行探讨 。
关键词 : 传统文化 ; 奢香 ; 安全 和谐 ; 和谐发展 ; 和谐文化 中图分类号 :9 3 C 1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3—64 2 1 )6— 0 7— 3 10 64(0 0 0 0 3 0
正宗彝族文化传统
正宗彝族文化传统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深厚的历史底蕴。
正
宗的彝族文化传统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人民生活在中国西南地区的山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受到了自然
环境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彝族人民以农耕为主要生活方式,他们善于利用山地资源,发展了梯田农耕和水稻种植技术,形成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在彝族传统文化中,农耕是一种神圣的生活方式,彝族人民尊重自然,崇尚和谐共生的理念。
在彝族文化传统中,音乐和舞蹈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彝族人民以歌舞来表达对
自然的敬畏和对生活的热爱,他们的歌舞艺术充满了原始的朴实和深厚的情感。
彝族的舞蹈多以环形排列的方式进行,舞蹈动作简单而富有力量感,充满了原始的野性和热情。
此外,彝族人民还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品,如彝族刺绣、银饰、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传承了彝族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美好的心灵。
彝族手工艺品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成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瑰宝。
正宗的彝族文化传统是彝族人民的宝贵财富,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该尊重和传承彝族文化传统,让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让世人能够更多地了解和欣赏这一独特的文化。
彝族文化传统的独特魅力将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承。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是指彝族的文化传统所体现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文化习俗。
彝族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少数民族,它的文化遗产丰富多彩,体现了彝族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包括:
尊重祖先和传统: 彝族人民尊重祖先,崇尚传统。
他们认为祖先是来保护人类的,所以要尊敬祖先。
家庭至上: 彝族人民认为家庭是最重要的,家庭关系要维护在第一位。
爱好和平: 彝族人民热爱和平,不喜欢冲突和纠纷。
诚信: 彝族人民重视诚信,认为诚信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
慷慨: 彝族人民慷慨大方,喜欢招待客人,并会给予需要帮助的人物手助之力。
勤劳: 彝族人民勤劳自强,认为勤劳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
彝族古典文化的品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品格很相似,但又有自己独特的特色。
彝族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说词
彝族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解说词一、概述在我国历史悠久的文化传统中,彝族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丰富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一直以来为中华民族的多元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彝族馆作为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不仅仅是对彝族人民的尊重和纪念,更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铸牢和诠释。
二、深度评估1. 彝族馆的建设意义彝族馆旨在传承和展示彝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通过这种方式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和共同体意识。
在全面深入地了解彝族文化的基础上,我们能更好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强对彝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理解和尊重。
2. 彝族文化的内涵彝族是我国传统的少数民族之一,他们的语言、宗教、服饰、节日等都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系统。
通过彝族馆的展示,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和领略彝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认同。
3. 彝族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彝族馆的建设和发展,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种重要实践。
它不仅仅是对彝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更是对中华民族多元和谐的诠释和弘扬。
通过深入了解和学习彝族文化,我们能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团结。
三、广度评估1. 彝族馆的展览内容彝族馆不仅仅是对彝族传统文化的呈现,更是对彝族人民生活方式、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的展示。
只有全面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彝族文化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和发展。
2. 彝族馆的互动体验为了更好地吸引各族群众的参与和关注,彝族馆应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注重互动体验和参与性,使参观者在体验中更深入地了解和感受到彝族文化的魅力,并带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和发展。
3. 彝族馆与文化传承除了向公众开放的展览,彝族馆还应该加强与学校、社区等群体的合作,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化传承活动,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从小培养和树立。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彝族馆作为对彝族文化的传承和展示,应该更多地注重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结合,使之真正成为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多元和谐发展的重要载体。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
观点DISCUSSION爨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理念◊文/云南省民语委办公室胡毅坚图/刘扬武弥勒县巡检司镇陶瓦村的彝族祭龙树彝族是祖国西南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
在彝族传 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神 灵和谐共荣的思想理念。
一、人与自然万物共源发展的和谐思想彝族民间信仰认为,在宇宙世界里,人并不是唯 一的生灵,人也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生命形式,人 与自然最初的关系是混沌一体。
世间所有生灵和人类一样,都是自然的子民,是相互依存的,自然万物因 和谐而存在,因和谐而生长。
“天父姆古鲁,地母姆 阿娜,两者对相配,乾与坤并临……”《西南葬志.天±也进化论》阐述宇宙万物在“清与浊”“形与影”“乾 与坤”“阴与阳”的对应关系中,依存和转化。
《梅葛》认为万物在相配相生中和谐存在:“天地曰月、山水 石土、树木花草、鸟兽鱼虫以及人类都相配……男女 因相配,人间才成对”,世间才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
《阿细的先基》认为万物以类分雄雌,或公或母,或 雌或雄,或阴或阳,皆因雌雄相配,和谐共存而生长。
《祭 龙经》说:“远古的时候,天是子曰生,±也是丑曰生,人是寅曰生。
……大地的四方,阳光所照处,月辉所 映处,都有人居住,住满十二川,处处有村寨,…… 天空无乌云,大地阳光灿,世间的人类,六畜多兴旺,粮食更丰登,生活多幸福。
”人间处处显现万物和谐 共生景象。
这种理想和认识,是彝人对自然万物的朴 素认识和人与自然和谐理想关系的畅想。
彝族谤语说“成紫能斯紫,哈揩能斯伙”,意为 要想种田先植树,有树才会有水,有水才好种田;有 山有草好放牧,有林有树好建房,有山有树好狩猎,要想开荒先育林,有林才有好地种。
追求人居环境“依 展万展”(山秀水清)是彝民建立家园和选择理想居 住地的基本标准,也是彝族人千百年来认识自然、追 求人与自然和谐的最直观概括。
二、 人与超自然神灵和谐发展理念彝族认为天、地、曰、月、星、雷、雨、风、云、虹、山、石、水、火、树木以及飞禽走兽等皆有灵魂,且灵魂不灭,或居有定所,或游走于世间。
彝族文化与西南地区古代史的影响
彝族文化与西南地区古代史的影响彝族,是中国南方一个古老而神秘的民族。
地处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省份,人口约占全国的0.5%。
彝族文化经历了深刻的变迁与演化,深深影响着西南地区的古代史。
彝族文化是一种多元化的文化,是由不同的部落和氏族群体共同演化而来的。
彝族是一个喜欢音乐、舞蹈、文学和传说的民族。
他们崇尚自然,信仰神灵,并将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传承至今。
在彝族的文化中,自然和人类是相互依存的,人们认为自然是有灵性的,所以他们崇拜自然,尊重自然,将自然视为自己的亲人。
因此,他们也会保护自然,不侵犯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彝族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彝族的音乐与舞蹈。
彝族的音乐富有节奏感、热情洋溢。
它表现了民族的特点与情感,并将个人的性格、社会与自然的环境紧密融合。
彝族的民间舞蹈也是与音乐相伴相生,富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独具特色的“歌舞”。
彝族的文学与传说同样精彩纷呈。
他们口头历史非常重要,通过口头传承,彝族的文化历史得以保存至今。
在他们的传说中,有众多想象力丰富的神话故事。
这些神话故事与彝族的宗教信仰以及自然环境息息相关。
西南地区是彝族文化的主要分布区。
早在史前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
尤其是在云南地区,曾经出现过许多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古代国家。
这些古代国家在彝族文化的发展历程中都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清代,随着滇池、泸沽湖一带彝族部落的落户,彝族文化开始有了铺展之势。
这些彝族部落在当时也起到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场所。
据当时的史料记载,清朝皇帝曾多次到彝族部落访问,并将他们的文化与习俗当成珍宝带回京城。
这些文化遗产直接地丰富了太和殿的文化内涵。
彝族文化在西南地区的历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而推动了这个地区的历史和文化的发展。
彝族文化的多元化和包容性,以及其对自然的尊重与崇拜,对今天的世界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在当今社会中,我们需要更多的文化互动和包容,才能让多元化的文化在丰富的同时与生活更好地共同发展。
彝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主张与精神家园
彝族文化中的传统文化主张与精神家园彝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等地,约有800万人口。
作为中国的重要民族之一,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时代的变迁,彝族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但人们对于彝族传统文化的主张和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一直没有停止。
传统文化主张彝族传统文化的主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仪式和礼节彝族人在重视仪式的同时也高度重视礼节,这一点体现在生活中的很多方面。
比如,在彝族的传统婚礼上,有着十分独特的仪式和礼节。
新娘会在婚礼前,穿上彝族传统的婚纱,由女长者率领,参加“行街礼”、“拜土地神”、“入门”等诸多环节,寓意着要去拜神,感恩大地,而这些所有的仪式和礼节都十分庄重、隆重。
二、注重家族和血缘彝族人传承着对宗族、家族的重视,崇尚人伦关系,注重亲情和血缘。
这一点在彝族人对于祭祖、祭先民的仪式和信仰上尤为显著。
通过祭祖和宗祠,彝族人讲述着家族的历史和传承。
同时,祭祖也是彝族人对于传承和弘扬先民文化的承诺和回报。
三、崇尚自然和生态彝族人在自然和生态方面的管理和保护有着独特的方式和理念,比如“摆花坝”、“砍竹林”等等。
这些传统管理方式,充分体现出彝族人对自然和生态的敬畏和崇尚,同时也是他们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智慧总结。
精神家园的追求除了传统文化的主张,对于精神家园的追求也是彝族人所持有的价值。
彝族人追求的精神家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寻根问祖对于彝族人来说,寻根问祖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寻根问祖,彝族人能够找到自己的根本,弘扬自己的文化精髓,让大家对于彝族文化有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二、文化传承彝族人的文化传承任务非常重,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然而彝族人想要保存和传承自己的文化宝藏,却并不是短时间内就能解决的问题。
因此,许多彝族人选择从自己做起,先从自己家庭、家族入手,让这些传统文化得到延续和弘扬。
三、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彝族精神家园建设的关键之一。
通过各种文化交流活动的举行,彝族人能够展示自己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认识彝族文化,增强文化认同感和情感纽带。
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
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研究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也是彝族哲学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
它影响着彝族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生态自然观的形成与开展。
一、四川彝族哲学中的天人合一思想1.凉山彝族先民宇宙的起源中,人与大自然合一的思想四川彝族先民认为,上有九重天,地有十三层;天上有天宫,地上彝家寨。
认为,宇宙就是天地,天地由混沌演变水而来。
如凉山彝族创世史诗?勒俄?中记载:远古的时候,上面没有天,有天没有星;下面没有地,有地不生草;中间无云过,四周未形成,地面不刮风。
似云不是云,散也散不去;既非黑洞洞,又非亮堂亮;上下阴森森,四方昏沉沉。
天地为清楚,洪水未消退。
正当这时候,一天反着变,变化极反常;一天正面变,变化似正常。
天地的一代,混沌演变水。
[1]这里描绘的世界是一个混沌的世界,宇宙是一个混沌的宇宙,处于上没有天,下没有地,中间没有云,上下阴森森,四方昏沉沉,天地未清楚的状态。
这个时期,一天正着变,一天反着变,混沌演变水,水变天地。
在天地未清楚前,诞生了四仙子:儒惹古达生于东,署惹尔达生于西,司惹低尼生于北,阿俄署市生于南。
恩体古兹家,住在宇宙的上方。
为了开天辟地,恩体谷兹请来仙子,司惹低尼啊,开了九个铜铁矿,交给阿尔师傅。
阿尔师傅啊,膝盖当砧磴,口腔当风箱,拳头当铁锤,手指做火钳,制成四把铜铁叉,交给四仙子。
[2]四仙子把天撬上去,把地掀下来,在四方开了四个眼。
结果,风从东方吹进来,从西方吹出去本文由论文联盟搜集整理;水从北方流进来,从南方流出去。
接着,司惹低尼啊,请来阿尔教师傅,将那四个铜铁球,制成九把铜铁帚,交给了九个仙姑娘,拿去扫天地。
把天扫上去,天成蓝莹莹;把地扫下来,地成红艳艳。
[3]紧接着,四根成天住,撑在地四方。
四根拉天绳,扣在地四方。
四个压地石,压在地四方。
又接着,司惹低尼开天,司惹约祖平地,司惹约祖为了平整地,请来阿尔教师傅,铸造了九把铜铁斧头,交给九个仙小伙,伴随司惹约祖去平整地,一处打成山,做牧羊的地方;一处打成坝,做放牛的地方;一处打成田,做栽秧的地方;一处打成坡,做种荞的地方;一处打成哑口,做打仗的地方;一处打成深沟,做流水的地方;一处打成山凹,做安家的地方。
彝族女人的爱情观
彝族女人的爱情观
彝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广西等地。
彝族女人在爱情观方面有其独特的传统观念和价值观。
1.重视传统婚姻:彝族女人通常将婚姻视为一生的大事,
注重传统的婚姻形式和仪式。
婚姻对于彝族女人来说是一种
家族和社会的责任和荣誉,婚姻的稳定和和谐是非常重要的。
2.尊重父母的意愿:在彝族文化中,女性一般会遵从父母
的意愿和安排来选择婚姻对象。
父母的意见和认可对于彝族
女人来说至关重要,她们会尊重父母的选择,并希望能够与
被选中的对象建立幸福的婚姻。
3.重视家庭责任和亲情:彝族女人通常对家庭有着深厚的
责任感和家族意识。
她们注重家庭和睦,愿意为家庭付出努
力,照顾丈夫和孩子,并维系亲情的纽带。
4.忠诚和坚贞:彝族女人对待婚姻通常非常忠诚,视婚姻
为终身承诺。
她们注重婚姻的稳定性和长久性,追求夫妻间
的相互理解、支持和信任,认为坚贞不移的爱情是婚姻的基
石。
5.重视情感交流和相互尊重:彝族女人在爱情中注重情感
的交流和沟通,她们希望与伴侣保持良好的沟通和理解,相
互关心、尊重和支持。
她们追求平等和和谐的伴侣关系。
需要注意的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彝族女人的爱情观也在逐渐演变。
一些年轻的彝族女性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选择权和自主性,更加开放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爱情观。
这些观点只是对彝族女人爱情观的一般描述,具体的观念和价值观还会受到个人的经历、地域文化和社会背景等因素的影响。
彝族民间信仰文化中的生态知识
彝 族 民 间信 仰 文化 中的 生态 知 识
李金 发
( 红河 学院 人 文学院 , 云南 蒙 自 6 10 ) 6 10 摘 要 : 族民间信 仰文化是 彝族人 民在千百年的生产 、 彝 生活中产生和积 累下来的地方性知识 。传统信
仰文化 中的人与 自然和谐相处 、 互为利用、 续发展 的观念 及知 识 , 当前彝 区现代化 发展 中处理社会 发展 永 对 与 生态保护 的平衡 问题 , 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第l 2卷
第 6期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 F JXIU VE I Y AL O I NI RST
V0 . 2 No 6 1 1 .
21 0 2年 6月
Jn2 2 u . 0l
文章 编 号 :62— 7 8 2 1 ) 6— 0 9— 17 6 5 ( 0 2 0 0 4 2
关 键 词 : 族 民 间信 仰 ; 与 自然 ; 态 知 识 彝 人 生 中 图分 类 号 :9 3 B 3 文 献 标 识 码 : A
宗教信仰是 民族 文化 中 的一 个重要 组成 部分 , 人 是 们 的宇宙观 、 世界观 的集 中反映 。各 民族 的生态 智慧 与 技能 , 就其实质而言 , 是相关 民族对 自身 与所 处生态 系统 之 间制 衡 互 动 过 程 进 行 认 知 , 将 这 些 认 知 成 果 积 累 下 并 的结果 。 彝族 原始宗教信仰 中蕴含 着大 量 的人 与 自然 … 和谐 相 处 、 为 利 用 、 续 发 展 的 观 念 及 知 识 , 些 知 识 互 永 这 由于和信仰元素交融 在一 起 , 之前 被视为 “ 迷信 ” 四旧” “ 和“ 落后” 在新 时期 , 新发 现 和认 识 传统 文化 中的优 , 重 秀成 分 , 有 一 定 的 社 会 和 文 化 意 义 。 具 信 仰 文 化 中 的 天 、 、 和谐 观 地 人 透 过宗 教的神秘表象 , 可以发 现彝族 的原 始宗教 信 仰 中含 有 大量 的人 与 自然 的朴 素 辩 证 认 识 的合 理 成 分 。 彝 文史 书《 西南彝志》 中说 “ 哎…‘ ” 分别指影 和形 , 哺 ( 即 清浊二气) 是世界万物 的本源 , 为人类来 源 于 自然 , 认 大 地是母 亲 , 自然界是不可征服 的, 自然界 中万物都 是从属 于天地 的 , 受天地神灵 的庇佑 , 人类 应该 遵守 自然 界既定 的 和谐 关 系 。 彝 族 崇 尚阴 阳 和 谐 , 为 山有 公 山母 山 , 有 公 水 母 认 水 水, 树有公树母 树 , 间万 物 阴阳对应 , 有神灵 。天有 世 都 天神 , 山有 山神 , 树有 树神 , 土地 有土地神 , 水有 水神 , 万 物都是有灵性和生命 的, 由神 灵 主管 , 皆 万物 彼此平 等 , 这些神祗互不统属 , 自为神 。彝族 的 民间信仰认 为人 各 与 神 、 与 自然 之 间 必 须 和 谐 相 处 , 以 , 人 敬 天 、 人 所 彝 敬 地 、 山 、 水 、 植 物 、 动 物 。人 的 个 人 活 动 和 社 会 活 敬 敬 敬 敬 动不能违背和触犯这种和谐关系 , 如犯 戒 , 必 须 举 行 宗 则 教仪式和祭祀活动来加 以修复 , 求原谅 。 祈 宗教经籍是宗教思想的直观体现 , 彝族的古代 宗教文 献 中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定 的认识。如《 玛穆特 依》 上说 :山上长的树 , 中成的林 , “ 菁 亦不可滥伐。有树才 有水 , 无树水源枯 。 《 ” 分魂经》 中说 : 原始之初 , 间人 “ 世 类 始 祖 初成 , 与 世 间万 物 皆 有 关 联 。人 之 初 始 , 本 也 人 原 由水 中变化繁衍而造化成人类 , 水是不可缺之物。 ” 彝族 的信仰观念影 响到了彝族人社会 生活的方方 面 面。如彝族史诗《 勒俄特依 》 中就 有先 祖选住 地 的 内容 , 彝族人选住地极为讲究 , 地点必须满足人与人 、 与 自然 人 和谐相处 的需求 , 如选居住 地就要 求 “ 房前 有 山能 放牧 , 屋前有地能种粮 ” 。所 以很 多彝 族 村 落地 处半 山 腰 , 后 屋 有祖先 的坟林 , 山神 树林 , 有 有祭 龙之 地 , 以满 足祭 祀 可 和仪式 生活 ; 屋前有山坡或小平坝 , 可以耕种 和放 牧。 彝 族 先 民认 为宇 宙 先 有 天 地 , 有 人 类 , 且 人 要 先 后 并 认识天地来 源 , 后认识人类来源 。 自然界 的重要性 不言 L 3 J 而喻。因此 , 在彝族 传统 文化 中, 自然 界 既是神圣 的, 又 是世俗的 , 人们敬畏 自然 , 敬畏 使人们 爱护 自然 ; 人们 又 活 在 自然 中 , 切 取 之 于 自然 , 而 人 又 要 与 自然 和 谐 相 一 因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时间:2010-05-04 08:43来源:未知作者:东人达点击:次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
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关键词】彝族;文化;社会;和谐;思想主持人:蓝勇主持人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和藏族的遗传距离都更靠近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应该说这两个民族在认知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
东人达《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文指出彝族的和谐思想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这种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种思想融入社会中就是彝族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要求在彝族内部,也要求在各民族之间。
应该看到,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汉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十分重大参考价值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早期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往往是生产力不高的背景下以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为背景的,所以,当各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怎样将这种生态意识保护下来,转变成为我们的现代生态意识就是值得研究的。
王庆《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计量统计分析来对藏族认如风格作研究,研究的角度十分新颖,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鉴的。
关于藏族的“场独立”与“场依存”的结论不管怎样,但我感觉探索这种认知风格现象与藏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角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当然如果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将藏族的认知风格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认知风格比较,同时考虑到历史上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时间维度,研究就更有意义了。
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融合
西南少数民族与中华文化的融合西南地区素以多民族共存而著称。
这些少数民族在长期的交流互动中,逐渐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在这样的过程中,这些民族不仅能够保留自身的传统文化,还能够更好地理解并融合中华文化,形成一种独特的和谐发展的局面。
西南地区地貌复杂多样,山水交错,森林有息,民族众多,文化独特。
在这样的背景下,各民族间长期的互动和交流,逐渐产生了一种融合程度很高的文化氛围,协同发展成了新的民族文化现象。
这些民族所体现出来的多元文化,既参与到自身文化的发展中,也体现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中。
这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例如,当地土著民族普遍信仰宗教,因此寺庙成为文化交流的中心。
其文化特色被中国汉族大众所吸收,敬仰和慈悲为怀的信仰渗透到了中华文化中。
而当地的民间艺术同样也被中华文化所吸收,特色各异的少数民族音乐、舞蹈、工艺品等,都在中华文化中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相互交融,从而形成了新的风貌。
在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少数民族对中华文化的接受与理解相互促进。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个民族在互动交流中不断吸收,融合,整合。
一种独特的文化融合现象在西南地区得以形成。
多民族融合的优势在于,它在相互学习和发展的过程中,保留了各自民族的传统文化。
文化交流过程中,各民族保留了自身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承,同时也能够吸收中华文化的真正精华,将其融合在自己的文化发展中。
相信这种文化融合现象正在继续传承,这是我们中国多元文化体现的重要窗口。
在今后的发展道路上,西南少数民族将继续践行着“和而不同”,传承着自己的文化,同时与中华文化交流互学,共同协同发展。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
彝族传统人伦思想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探析高树群(曲靖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曲靖655011)摘要: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涉及到家庭、社会、民族关系以及个人道德品质的培养等多方面。
彝族道德要在构建彝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就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协调,与彝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特别是要发扬广大彝族传统人伦思想中的和谐伦理价值理念。
关键词:人伦思想;和谐社会;价值中图分类号:F5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891(2011)01-0021-05A Brief Discussion on the Tr aditional Human Relationships of Yi Nationality and Its value of Setting up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GAO Shu-qun(School of Marxis m ,Qujing Normal Univers ity ,Yu nnan Q ujing 655011)Abstract :The traditio nal tho ught of human relationship of Yi N atio nality is rich in content as a s ocial ideology ,referring to the family ,social ,ethnic relation s ,and personal moral cultivatio n.T his paper discuss es the traditional thought of human relationship of Yi N ation ality and it's value o f setting u p socialist harmonio us s ociety .Firs tly ,it is an importan t carrier of the Harmon y ethical values of Yi Nationality .S econ dly ,it Contains the main content.Thirdly ,it's valuabl e in s etting up s ocialis t harmonio us society.Key w ord s :Tho ug h t of human relationship;harmo nious s ociety value中国彝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和广西4个西南省区,是祖国大西南多民族聚居区历史悠久、人口众多的民族之一。
融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于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
融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于初中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富有悠久文化传统的古老民族。
古老的彝族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彝族人民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的高度体现和浓缩,是彝族人民智慧的结晶,是彝族人民對是非、曲直、美丑、善恶等各种矛盾关系作出评判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
标签:彝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一、彝族传统文化优秀思想节庆文化是以火把节、过年等节日为载体,通过彝族节日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来实现民族心理、道德伦理、精神气质、价值取向和审美情趣为主要的文化现象。
特别是对传承文化来说,节庆文化活动是构成彝族文化特色的重要因素,是显示群众文化魅力的生动舞台,也是彝族与其他民族相结合地一种不可缺少的渠道。
最美好的礼仪文化,它是一个民族和谐发展的前提,也是一个民族文明发展的条件。
德教文化是指道德和教育的相结合,是彝族文化发展的一个方向,也是彝族学子所不可缺少的文化教育。
而德教文化中家庭教育是主要的,从这里可以得出彝族传统文化优秀思想发展的主源。
二、彝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融入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的重要性近年来,在国家提倡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下,我国各个地区不断加强当地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结合实际情况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方法,为我国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方法,在中学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彝族传统文化融入初中思想政治教育当中,对促进彝族青少年思想进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具有很大的重要性。
(一)彝族传统文化中严格遵守集体约束的观念对提升少数民族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在彝族生活中都喜欢集体活动,不提倡个人独断专行,在彝族文化中集体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依靠。
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知识的多样性,也传承和发扬了彝族传统文化,使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之间更加和谐。
另一方面提高了民族文化的作用和价值。
(二)彝族传统文化中团结互助的集体观对加强少数民族学生民族大团结的认识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融入民族团结,不仅有利于地方性民族团结,也增强了少数民族学生之间的融合发展,更有利于地方性经济的发展。
“人靠礼,桶靠箍”思想
“人靠礼,桶靠箍”思想三、“人靠礼,桶靠箍”思想彝族自古就是一个重礼仪、尚道德的民族,非常重视伦理道德规范,认为伦理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
彝族伦理道德观念贯穿于彝族人民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调节家支成员之间、家支与家庭之间以及不同家支成员之间的各种伦理关系,并对彝族人的言谈举止起到引导、示范和矫正的作用。
彝族有尔比尔吉称“人靠礼,桶靠箍”,“礼”即是指伦理道德规范。
该谚语要求彝族社会成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自觉遵守伦理道德典章规范,协调好各种人际关系,从而维持社会和谐稳定。
(一)道德是人之为人的根据1.道德是划分人兽的标尺彝族先民认为伦理道德是区分人与动物的根本标志,是人之为人的决定性因素。
《查姆》里将人类的进化历程划分为三段:独眼睛时代(拉爹)、直眼睛时代(拉拖)和横眼睛时代(拉文)。
“拉爹”是人类的第一代祖先,他们只有一只眼睛,长在脑门的中间。
“独眼睛这代人,不会说话,不会种田,像野兽一样过光阴”,而且“独眼睛这代人,道理也不讲长幼也不;儿子不养爹妈,爹妈不管儿孙。
饿了就互相撕吃,吵嘴又打架,时时起纠纷”①。
由于“拉爹”这代人不懂得伦理道德激怒了天神,天神决定降灾祸把他们毁灭,只留下有道德的人继续繁衍子孙。
于是有了第二代直眼睛的人“拉拖”,他们仍然不懂得道理,经常吵嘴打架,“一不管亲友,二不管爹妈。
爹死了拴着脖子丢在山里,妈死了拴着脚杆抛进沟洼。
”天神于是发洪水毁灭了第二代人,唯独阿普笃慕兄妹躲在葫芦里躲过了这场灾难,并在天神的安排下结为夫妻,繁衍出第三代横眼睛的人“拉文”.“拉文”不仅掌握了各种生产、生活技能,而且懂得了很多道理:重视教育、懂得尊卑次序、孝敬父母、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并遵循各种婚丧嫁娶礼仪。
试论彝族古代教育典籍《玛牧》的和谐精神
试论彝族古代教育典籍《玛牧》的和谐精神
杨理解
【期刊名称】《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7(019)003
【摘要】本文拟就彝族古代教育经典<玛牧>所蕴涵的"和谐"精神内容,具体分析其民族特点,继而阐述继承和发扬<玛牧>中的和谐精神及其在当前的重要现实意义.【总页数】4页(P102-105)
【作者】杨理解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4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2-052
【相关文献】
1.试论《玛牧特依》的内容特色、流传与当代价值 [J], 景志明
2.少数民族传统典籍的现代教育意义--彝族传统教育经典《马牧特依》浅析 [J], 马飞
3.彝族道德经典《玛牧特依·伦理篇》新解 [J], 阿育几坡;刘亭园
4.彝族传统教育经典《玛牧特依》主要内容及特征初探 [J], 蒋立松
5.试论彝族古典文献《玛牧特依》的教育思想在传统教育中的体现 [J], 吉木次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简述彝族人际交往观
(二)交往倾向出现差异
民族习俗的基础上,与其他民族互通有无、融洽相处。
在以往,彝族人一般愿意和“本民族”的人交往,
但是,彝族人民共同发展、共享繁荣的思想绝不是 不论是主观的交往意愿还是实际的交往行为,彝族
21 世纪才出现,《梅葛》中体现“一母同胞”思想的 人首先的交往对象都是“本民族”成员,他们更愿
一种是对父母的孝敬与敬重,为了报答父母的养育之 中有一定威望的女性不同意战争,就可以带领其他
恩,需要对父母轻声细语,要给父母让上座,逢年 女性进行阻止。这是因为彝族世代相传“猎人不能
基金项目:西南民族大学 2020 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彝族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研究——以西南民族大学为例(”项目编号:CX2020SP60)。 138 Tourism Overview
外族交往的前提,也为彝族友好交往提供了可能性。 然……”。同时《玛穆特伊 · 待亲篇》中的“莫离家
彝族先民由于身处高山,面对的是险恶的地理环境, 族去,保护靠家族,离开家族了,手指离掌去……”
他们清楚地认识到,要想发展就必须与其他民族互 体现了彝族人向往团结、渴求家族和睦的观念。
通有无。《梅葛 · 造物》中记载 :彝族先民打猎需要
命得以延续的条件和生命本身的意义。
为与其他少数民族交往时有更多的归属感和亲切感。
在“共在”及“一母同胞”等思想上,彝族人 从这里不难看出,随着民族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随
民积极与外族交往,吸收其他民族优秀思想,包容其 着民族不断迁移,“散杂区”会越来越多,在散杂区
他民族风俗习惯,并且还能保持本民族的民族特色。 成长的彝族人,会有较高的“他民族认同”。李海峰
另一方面,“大我”则彰显了彝族人民在与外族
麻索,于是就去找会种麻剥麻的傈僳族;想要造蚕丝, 交往时秉持的豪迈气概和道德态度,这种“大我”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时间:2010-05-04 08:43来源:未知作者:东人达点击:次彝族是我国西南的古老民族,拥有丰富的彝文典籍与积淀深厚的传统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中的社会和谐理念,来源于先民天地人合一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在他们的自然崇拜活动中,不仅体现出对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更有着各方面的具体要求与措施。
彝族传统文化同样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主要体现在彝族的兄弟意识、社会结构、伦理教育与女权现象中。
【关键词】彝族;文化;社会;和谐;思想主持人:蓝勇主持人语:中国西南少数民族中彝族和藏族的遗传距离都更靠近中国西北部,历史上曾有一个从北向南的迁移过程。
由于特殊的民族历史发展背景,应该说这两个民族在认知文化方面都有其独特之处,值得研究。
东人达《西南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一文指出彝族的和谐思想的根源是天人合一,这种和谐思想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一种原始的环境保护意识;而这种思想融入社会中就是彝族强调的人与人的和谐,这种和谐不仅要求在彝族内部,也要求在各民族之间。
应该看到,这方面的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汉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是有十分重大参考价值的。
当然,我们必须明确的是,早期人类的关注人与自然的协调往往是生产力不高的背景下以对大自然的一种敬畏为背景的,所以,当各民族在近代化过程中生产力水平提高后,怎样将这种生态意识保护下来,转变成为我们的现代生态意识就是值得研究的。
王庆《关于藏族认知风格的调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与计量统计分析来对藏族认如风格作研究,研究的角度十分新颖,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中值得借鉴的。
关于藏族的“场独立”与“场依存”的结论不管怎样,但我感觉探索这种认知风格现象与藏族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的关系是我们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重要角度,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当然如果这种研究不断扩大,将藏族的认知风格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认知风格比较,同时考虑到历史上生存环境和生产方式变化的时间维度,研究就更有意义了。
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的民族彝、哈尼、傈僳、拉祜、纳西、基诺都在西南,各民族传统文化中都包含有和谐因素,表现出崇敬祖先、集体主义、生态保护、勤劳、勇敢、正直、团结、互助、好客的品格与传统,但具体内涵却不尽相同。
如在以祖先为核心的崇拜中,不同民族所注重的,彝族为六祖与祖灵,哈尼族为神树“伏玛尼”,傈僳族为鬼神台一的精灵“尼”,拉祜族为天神“厄萨巴”,纳西族为东巴教,基诺族的行使主体为巫师“布蜡包”、“莫丕”。
本文以西南彝族为研究对象。
彝族历史悠久,很早就创制了老彝文,有上万部彝文古籍传世。
从彝族先民天地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中,衍生出和谐理念,包括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体现于彝族的传说、崇拜、祭祀、习俗、礼制、规范、节日等活动中,发挥出积极的社会功能。
一、天地人合一是彝族和谐思想的根源彝文经典古籍《西南彝志》的彝语音译是《哎哺啥额》。
彝族先民认为,由于啥额即清浊气的不断运动,产生了一对最基本的物质元素——哎哺。
在哎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万物。
这是彝族古代哲学的最基本观点。
哎哺最初代表影形、天地、阴阳,后来又成为早期氏族名称。
哎哺的连续运动与变化,促使天地、万物产生。
《西南彝志·封锁的天象》云:“上古天未产,哎哺未生时,清浊气先产生。
”“上古天未产生,地未产生时,先有苍天哎,先有大地哺,哎聚牢成天,成为天的根;哺聚牢成地,成为地的蒂。
”“阳上升,阴下降,线样缠绕,雨样绵延,它俩又结合,产生有命会动的。
”《西南彝志·论天地形态》认为,哎哺在运动中产生了“五对根”:先是“天根”、“地根”,“日根”、“月根”;后是“男根”、“女根”,“权根”、“令根”,以及“福根”、“禄根”等。
可见作为彝族社会史观核心概念根的实质,首先是不断运动变化的基本物质哎哺,其次还包含把握物质生产的历史的人。
而彝文文献《天地人生论》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分为三个阶段,强调天地人合一思想:“清气往上升,牵起了天盖,上空的天体,这样形成的。
”“浊气往下降,凝成了地底,广厚的地底,这样形成的。
”“人气以运行,人体乃形成,有生命灵魂,有血又有气,这样有了人。
”四川凉山彝文古诗《勒俄特依·十二雪子》,表达出天地人之间的密切关系。
“远古的时候,天庭祖灵掉下来,掉在恩杰杰列山,变成烈火在燃烧。
”“天是这样燃,地是这样烧,为了人类起源燃,为了祖先诞生烧。
”在烟与火燃烧的运动形式中,降下三场红雪,并演变成“雪族子孙十二种。
”其中无血的六种是草、宽叶树、针叶树、水筋革、铁灯草、藤蔓,有血的六种是蛙类、蛇类、鹰类、熊、猴类、人类。
朴素的天地人合一哲学思想,以物质的运动为起源和基础,同时又将人类视为自然界中的一员,为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人类与自然的和谐(一)自然崇拜中的环境保护意识在彝族宗教信仰中,自然崇拜占有很大比重,“把自然物和自然现象视作具有生命、意志以及巨大威力的对象而加以崇拜。
人们认为天有天神、地有地神、月有月神,诸如山、川、风、雨、雷、电,都有神。
”各地崇拜具体对象不尽相同,如贵州彝族大体为:天神、地神、山神、水神、岩神、茅草、树、竹等。
最具代表性的有:“树崇拜。
彝族崇拜的树主要有肤烟木、百倍子树、寨旁的千年古树等。
肤烟木在彝俗里被认为是有…灵‟的植物,在彝族原始宗教所有法事里都使用它,或代表…法杖‟、…法刀‟,其木屑在祭祀中代表…金银‟。
彝族灵房内装…灵桶‟的木槽,也必须用其制作,这些古树,彝语称…米省‟,意为天神树,人们认为…米省‟管村寨人畜。
”人们视被崇拜的树为土地神化身。
黔西北流传着祭祀土地神的多种彝文典籍《省舍多》,“省舍”义为古树,“多”义为投掷,“省舍多”即“向古树投放祭品”。
“这棵被选择作为神树的树,连同它所在的林子,一般居于村寨边的某一处,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都是神秘和令人生畏的,跟村寨后面的祖祠林一样,禁止在那里取材用或拾柴禾,就连一草一木也不准去动。
”祭土地神即神树的活动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目的是祈求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和谐与平安,“因地上所出者都属于地神父母,所以要土地神把冰雹、旱涝、虫鼠、火等自然灾害收去,把瘟疫病症收去,把战争仇杀、窃贼强盗、官司、是非口舌收去,把不祥之兆,把邪魔鬼怪统统收去并管好,处置好,以保一方平安,保风调雨顺,年景丰收,保无病无恙,保人丁兴旺,保财产平安,除邪除鬼,保人的身体健康”。
云南路南县蒲草村、老挖村、豆黑村、土瓜黑村的彝族群众,流传着祭祀“密支”、“神林”的经书《普兹楠兹》。
“密支”林即“神林”,就是“社”的意思,这种活动就是“社祭”。
《普兹楠兹》的“社祭”特点是:“祭祀的主要对象是密支神;祭祀的地点为密支林;祭祀的日期为鼠月鼠日;祭祀的目的是驱瘟疫、报神功,祈来年人畜兴旺、五谷丰登;祭祀由头人和毕摩主持,全村集体举行,祭后全村会餐。
”(二)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意识与要求在古代早期的彝文文献中,有诸如《物始纪略第一集·古时植物多》、《物始纪略第三集·彝地九森林》等关于生态环境的篇章。
《古时植物多》记载:“古时的人们,居住在高山。
坪地鲜花美,鲜花好艳丽。
坪地长满草,草长青幽幽。
日月天空照,星星夜晚明。
早晨大雾多,浓雾茫茫然。
美呀美极了,坪地真美丽,人间也繁荣。
”南北朝时彝族女学者阿买妮的诗文中,对因过度采伐、捕捞造成人类生存环境恶化发出感慨,以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
如:“大山存在肘,美呀大山美,翠呀大山翠}大山的各处,处处好风光;大由的四方,处处绿油油。
可是如今呀,大山它死了!大山的各处,处处不见青;大山的四方,方方无风采。
风光不在了,处处惨淡了。
”在云南武定彝文古籍《劝善经》中,有保护生态环境的具体要求。
“昆虫革术犹不可伤”;不得“射飞逐走,发蛰惊栖,添穴覆巢,伤胎破卵”;不能“用药杀树”;“春月燎猎”、“无故杀龟打蛇”均被视为罪过;应“作怜惜牲畜、粮食、野兽、禽鸟、昆虫等有生命的善事”。
在清代武定彝族那氏土司档案中,收有3份盗砍“祖辈蓄养封禁之树”的案件材料,可见封山育林已经成为彝族社会的乡规民约。
三、人与人的和谐(一)各民族共处的兄弟意识彝族在与其他民族携手开发西南的过程中,自发地产生了朴实的兄弟意识,即各民族同根同源,相互为兄弟,理应和谐相处。
“兄弟”意识在西南彝族中普遍存在,只不过因各地民族分布情况而具体内容有所差异。
1.大凉山彝族关于藏族、彝族、汉族互为兄弟的传说《勒俄特依·洪水漫天地》记述远古洪荒之后,幸存下来的居木武吾娶了天女兹俄尼拖为妻。
“成家三年后,生下三个哑儿子。
”居木武吾派白雀上天打听如何治疗哑病后,用竹节炸、开水汤的方法,使三兄弟分别讲出藏族、彝族、汉族语言。
“武吾三子啊,三子三样话,互相听不懂。
”凉山彝族谚语还称:“蛾眉山、龙头山是姊妹山,彝族、汉族原本是兄弟。
”2.小凉山彝族关于汉、彝、蒙古、满、藏民族互为兄弟的传说云南小凉山彝文史诗《居次勒俄》有类似大凉山的传说,不同的是笃慕乌乌(居木武吾)的儿子分为五个民族:“乌乌五子分五支,五支居五方,乌乌拉一是汉族,见多识又广,垒石做地界,平原归他得;乌乌格子是彝族,草结当地界,草结被火烧,从此住高山;乌乌古孜是蒙古,住在天之际;乌乌合孜呦,是满族之祖,住在九十九地外;乌乌斯沙是藏族的祖先,打桩做地界,住在高原上,彝族称哦足,他族称喇嘛。
”3.云南峨山彝族关于彝、汉、傣、哈尼民族互为兄弟的传说峨山彝族的《洪水滔天史》记,洪水过后人间只剩下祖先笃慕,与天女成婚后,生下的是葫芦。
“笃慕心苦恼,硬着良心想,切开看一个,人间的一切,葫芦里面有。
切开第二个,粮种有七十,葫芦十二层,一层有一样,彝汉姊妹间,到处都有了,一层有摆衣(即今傣族),一层有窝尼(即今哈尼族),从这时以后,四处都有人,八方传人种。
”(二)彝族社会内部的和谐1.稳固与和谐的社会结构彝族以史为训,把氏族社会后期的生产分工与社会分层演化成独具特色的君、臣、师、民几位一体的社会结构。
这种稳定的结构一直发挥着重要的整合功能,它不仅要求“整”即服从统治,同时还要求“合”即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体谅。
据《彝族创世志·艺文志·治国书》记载,在东汉光武帝年间,罗甸水西慕俄格开国君长勿阿纳与两位臣宰讨论治国安邦之道,伊佩徙忠义提出“君民同一体”主张,“民若无有君,民政无从施;君若无有民,君国无人守。
君似日当午,民如草逢春。
”并告诫:“君令如春令,君权延万世;君令如秋令,君政难以施,君国难以守。
”史益咪阿则引经据典,认为“善政奠基业”:“万物天地成,远民尽归依。
当播种时节,顺其时莫误;在收获时间,应其机莫失;失误则贫薄。
用权则政清,如此治理了,民奴仰威信,为国守疆域。
”各地彝文古籍规定了社会各阶层应遵循的礼制行为规范,以保证社会结构诸要素之间的协调、和谐与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