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实施细则(总结版)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范文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范文前言随着人类科技的迅速发展,环境因素和危险源逐渐增多,直接影响了人类的健康和生产生活的发展。
因此,识别、评价和控制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介绍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
概念解析•危险源:指在劳动过程中可能造成伤害或者损害的物质、能量或行为等因素•环境因素:是在工作场所内或外所存在的各种影响工作的因素识别危险源与环境因素•实地查看:实地查看工作环境,识别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安全检查:根据相关标准和规定进行安全检查,记录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最后的检查时间。
•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估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事件发生后的后果和概率。
环境因素的评价针对工作环境的不同,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环境因素的评价:•安全: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需要按规定严格执行安全检查和消防设施使用要求。
•健康:不良的工作环境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关注空气质量、噪音、温度等因素。
•舒适度:恰当的环境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员工的舒适度。
危险源的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评估的目的是最小化危险源对那些可能遭受威胁的工作人员造成的风险。
以下是危险源的类型和评估分析的方法:•物理危险源:通过理论分析、计算模拟和实验法,对电磁场、噪声、震动、温度和高压危险源进行评估。
•化学危险源:分析化学物质的特性和制造过程,评估物质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可能的风险。
•生物危险源:评估生物背景、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传播路径以及暴露的后果等,进而对危险源进行评估。
•操作危险源:通过编写工艺流程图和操作手册等方法,对操作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
危险源的控制策划随着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不断出现,危险源的控制也日益需要一个科学、系统的策划过程。
以下是危险源控制策划的步骤:•制定控制策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出控制策略方案。
•优先级排序:设置控制优先级,对具有显著危险风险的危险源进行更为紧急的处理。
管理体系文件之 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
管 理 体 系 文 件ZL/MS6.1—02文件名称:环境因素、危(wei)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版 本 号: B分 发 号:文件控制: 受控2022年12月31日发布 2022年1月1日实施 XXXXXXXXXXXXXXXXXXXX 发布ZL /MS6.1—02 环境因素、危(wei)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程序版本号:B前 言本程序依据GB/T24001-2022《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8001-2022《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要求》和《管理手册》中有关要求而编制的。
本程叙文件规定了公司环境因素、危(wei)险源的识别与评价的要求。
本程叙文件由安保部提出并归口解释。
本程叙文件起草人:XX本程叙文件审核人:XX本程叙文件批准人:XX若修改和/或者换版,应由公司管理者代表批准,受控版本应在修改记录中记载。
修 改 记 录2022—45 标准换版 B XX 2022.12.31 2022.1.1 修改单号 修改方式 修改状态 修改执行人 发布日期 实施日期1 目的为了识别公司产品创造、服务等活动中对环境有影响的因素,确定可控制或者可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确保重要环境因素得到充分地识别与评价,对影响职业健康安全的危(wei)险源,对识别的危(wei)险源风险过程进行评价,确定不可承受风险,并及时更新,制订本程序。
2 范围合用于公司产品创造、服务等活动过程所涉及的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重要环境因素的方法、程序和要求,对作业场所中危(wei)险因素的识别、评价、更新的要求。
3 职责3.1 管理者代表负责重要环境因素清单、职业健康安全重要危(wei)险源清单的审批。
3.2 质管部负责组织对影响环境的因素进行调查和识别,汇总环境因素并评价其影响程度,确定重要环境因素,编制《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3.3 安保部是危(wei)险源风险评价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指导各部门(车间)进行危(wei)评价,对辨识与评价记录进行审查汇总,对存在重大风险的危(wei)险因素分析评价,确定重大危(因素制定风险控制措施,编制《职业健康安全重要危(wei)险源清单》,上报管理者代表审批。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控制管理制度模板
不安全源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掌控管理制度模板1. 引言本制度旨在规范企业职能部门对不安全源进行辨识、风险评价和环境因素掌控的管理工作,确保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安全可控,保护员工和环境的健康与安全。
2.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部相关部门及岗位。
3. 定义•不安全源:指可能对员工、资产、环境产生潜在威逼的各种物质、设备、作业和环境因素。
•风险评价:对不安全源可能产生的危害和潜在风险进行评估、分析和判定的过程。
•环境因素:指影响工作过程、产品或服务质量以及员工安全、健康和环境的内部和外部元素。
4. 不安全源辨识4.1 辨识方法各部门应结合自身业务特点,采用以下方法对不安全源进行辨识:•上报制度:员工及群众可以通过内部上报渠道或者风险报告系统向职能部门上报可能存在的不安全源。
•定期检查:每年对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进行安全检查,发现存在的不安全源及时记录并进行整改。
4.2 辨识内容不安全源辨识内容包含但不限于:•设备、工具、机械的设计、安装和使用是否存在潜在不安全;•料子和化学品的储存和使用是否符合安全规范;•生产工艺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劳动环境是否满足安全要求;•火灾、地震等自然祸害对工作场合的威逼程度。
4.3 不安全源辨识记录和报告•辨识结果应由职能部门进行记录,并订立相应的改进措施;•定期向公司管理层汇报不安全源辨识的结果。
5. 风险评价5.1 风险评价方法•定性评价:依据不安全源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对风险进行分级评估,如高、中、低风险;•定量评价:结合实测数据和统计方法,对存在的风险进行定量评价,如不安全源的频率、可能性及后果等指标。
5.2 风险评价内容•对不安全源产生的可能的人身损害、资产损失和环境影响进行评价;•评估不安全源的潜在风险及其对员工和环境的影响程度;•设定合理的风险等级和掌控目标。
5.3 风险评价报告和掌控措施•风险评价报告应认真记录评估过程、结果和结论;•针对评估结果,订立相应的掌控措施,包含但不限于技术掌控、管理掌控和个人防护措施;•风险评价报告应及时上报并交由相关部门执行。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
环境因素、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控制程序1.程序编制的依据★GB/T24001-1996 (4.3.1 环境因素)★GB/28001-2001 (4.3.1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2.目的组织通过对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危剑源进行辨识和评价,确定出那些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和有可能导致重大人员伤亡、物损或职业病发生的重大风险因素,并在运行中对其加以控制,避免、减少或控制环境污染和职业健康安全风险,最终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
3.对程序的理解和实施3.1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标准条文*条文理解本条款提出如下三方面的要求:1.识别环境因素:确定组织在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有因素,其中应包括有利于环境的行为和不利于环境的行为。
2.评价环境因素:评价出对环境有重大影响的重要环境因素,并依此作为制定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基础。
3.更新环境因素:为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依据客观情况的变化,应不断识别和更新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的识别1.环境因素的两种类型:★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够控制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组织自身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的环境因素。
★确定其活动、产品或服务中可望对其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主要是针对供方或承包方提供给组织的产品或服务中可标识的环境因素。
2.识别的范围:全过程识别——即活动、产品或服务实现的全过程3.识别时应考虑的问题:三种时态、三种状态、四个方面、六种情况★三种时态:过去、现在、将来★三种状态:正常、异常、紧急★四个方面:水、汽、声、渣★六种情况:向大气的排放;向水体的排放、废弃物的管理;对土地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当地其他环境问题和社区问题(如噪声、光污染等)4.识别的对象:★作为化工单位,我们在识别环境因素时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噪声:包括施工机械噪声、土方施工噪声等;②废水:包括生活用水、施工生产用水等;③废气:包括粉尘、有毒有害气体等;④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办公用品、废包装物、办公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等;⑤能源浪费:包括生产生活用水、生产生活用电、办公用纸、木材消耗、生产用油等;⑥潜在泄漏:化学品泄漏、油品泄漏、一些气体的泄漏等;⑦潜在的火灾、爆炸。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指南2020
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实施指南2020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施工现场是一个充满各种危险的地方,如高空作业、机械设备操作、电气设备安装等,都存在潜在的安全风险。
为了确保施工现场安全,必须对危险源进行辨识和风险评价,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和预防。
本文将介绍关于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的实施指南,帮助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有效地识别和管理各类安全风险。
一、危险源辨识1. 环境因素施工现场可能存在的环境危险包括天气条件、地形地貌、气候变化等,这些环境因素可能对施工作业产生负面影响。
施工单位需要对环境因素进行全面评估,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2. 机械设备在施工现场常常使用各种机械设备进行作业,如吊装机械、挖掘机、起重机等,这些设备存在各种潜在危险。
必须对机械设备的安全性能进行检查和测试,确保安全操作。
3. 人为因素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操作技能、个人防护装备等都会对施工安全产生影响。
施工单位应加强对施工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避免发生事故。
4. 材料和化学品施工现场使用的各类材料和化学品都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如有毒气体、易燃物质等。
施工单位需要对材料和化学品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确保妥善存放和使用。
二、风险评价1. 风险识别对施工现场的各类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分类,确定各项危险源的风险等级和可能的危害后果。
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搜集,全面了解施工现场存在的安全风险。
2. 风险评估对识别出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确定各项风险源的具体风险值和风险等级,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风险评估应同时考虑风险的可能性和严重性。
3. 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人员控制等,有效地降低和控制施工现场的各类安全风险,确保施工活动的安全进行。
4. 风险监测对施工现场的风险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措施能够持续有效地执行。
(完整版)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及评价
(完整版)施工现场危险源辨识及评价一、引言本文档旨在对施工现场中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以确保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
通过对现场危险源的全面辨识和综合评价,我们可以识别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危险源辨识在施工现场中,存在许多潜在的危险源。
我们需要以全面的角度进行辨识,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人员因素:如人员不熟悉操作规程、缺乏相应培训、疲劳驾驶等。
2. 机械设备:如起重机、钢筋切割机等存在使用不当、维修不到位等问题。
3. 施工环境:如工地高温、尘土飞扬、施工物料堆放等可能引发火灾、中毒或坠落等危险。
4. 材料特性:如易燃易爆材料、有害物质等,可能涉及火灾、爆炸、毒害等风险。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危险源,具体以实际施工现场为准。
三、危险源评价针对施工现场辨识出的危险源,我们应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危险程度和影响范围,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 危险程度评价:对危险源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估,包括概率、严重性和暴露度等方面的评估。
可以采用风险矩阵或其他评估方法,将危险源分为高、中、低风险等级,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2. 影响范围评价:确定危险源的影响范围,包括人员、设备、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分析潜在的事故后果和相关风险,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措施,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3. 风险管理措施:根据危险源评价的结果,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包括但不限于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供个人防护装备、定期维护设备、改进施工工艺等。
在实施措施过程中,应加强监督和检查,确保其有效性。
四、总结施工现场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是确保施工安全的基础工作。
我们应以全面的视角进行辨识,确定潜在风险,并进行综合评价。
根据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的发生。
同时,我们还要加强事故预防意识和安全培训,提高人员的安全意识。
只有在全面推行安全措施的基础上,我们才能确保施工现场的安全和可持续性。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评价和更新规程
一.目的为了最大限度地识别出公司研发、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各种环境因素/危险源,评价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对存在的环境因素/危险源制定控制措施,减少和控制环保及安全事件的发生,制定本规程。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全公司各部门活动、产品、服务中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与更新。
三.责任者1.管理者代表:负责审批重要环境因素/重大危险源清单。
2.EHS:负责指导各部门、车间对环境因素/危险源进行识别,并对其进行审核。
3.所有部门、车间3.1.负责所属范围内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评价与更新,制定控制措施。
3.2.当部门、车间发生变化(如:新增设备、技术改造),必须及时进行环境因素/危险源的识别与更新。
四.相关定义1.环境因素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如: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排放、建筑施工过程中噪声的排放。
2.重要环境因素指具有或能够产生重大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噪声扰民。
3.危险源是指可能导致人身伤害和(或)健康损害(财产损失)的根源、状态或行为或其组合。
4.危险源识别是确定危险源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
5.风险评价是指对危险源导致的风险进行评估、对现有控制措施的充分性加以考虑以及对风险是否可接受予以确定的过程。
五.工作程序1.环境因素识别1.1.环境因素的识别应覆盖公司所有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同时要对过去、现在和将来;正常、异常和紧急情况进行综合考虑。
应包括大气排放、水体排放、废弃物管理(固体废弃物及危险废弃物)、噪声排放、土壤污染、社区影响及资源能源消耗等环境问题。
1.2.由各部门、车间负责人组织本部门管理人员、班组长、机长、操作工对环境因素进行识别。
1.2.1.环境因素的识别采用“工序-输出输入法”,对各个工序,分析输入(原材料、化学品等)和输出(向水体、大气、土壤排放及意外泄漏,资源能源消耗、产品及服务等)。
1.2.2.识别人员将识别结果填入EHS设计的《车间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登记表10129》中,以污水站罗茨风机运行举例:在《车间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登记表10129》工作内容一栏中填写罗茨风机运行,在环境因素一栏中填写噪声排放,在环境影响中勾选“噪声”。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实施方案
危害识别与风险评价、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实施方案根据公司现有生产装置、施工作业等方面的风险,选用LEC法、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进行评价。
其中危害识别参照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表进行识别。
作业活动采用LEC法进行评价,设备设施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进行评价。
一、作业活动采用LEC法进行评价的有关要求:1、按照生产厂设置的岗位来进行作业活动的危害识别。
2、生产厂成立的评价小组组织岗位员工确定本岗位中所有常规作业活动,建立活动清单。
常规作业活动清单3、确认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因素,这些危害因素可能导致的危害事件,利用LEC法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等级按照以前下发的标准来判断。
风险评价表4、车间评价小组汇总补充,依据风险评价判别准则选出不可承受风险,填写危险因素识别与风险评价汇总表。
5、车间评价小组对不可承受风险,提出削减目标和相应削减措施,建立其清单。
LEC法不可承受风险及控制汇总表二、设备设施采用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法(FMEA)进行评价的有关要求:1、生产厂对与安全生产有关的设备设施均要进行分析评价,设备设施的划分以实现单一功能为标准,相同的设备设施并实现相同的功能,只进行一次评价。
2、生产厂成立的评价小组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和岗位员工,共同来确定设备设施可能出现的故障或危害,以及这些故障或危害可能导致的影响或危害事件。
故障、事件或事故类型调查表3、生产厂评价小组汇总补充,并依据判别准则进行风险评价,填写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汇总表。
故障类型及影响分析汇总表4、生产厂评价小组对不可承受风险,提出不可承受风险削减目标和相应削减措施,建立其清单。
FMEA法不可承受风险及控制汇总表三、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的有关要求:1、生产厂组织员工填写环境因素调查表。
主要针对“三废”(废水、废气、废渣)排放。
员工环境因素调查表注:此表主要由各基层单位员工填写,基层单位保存。
2、环境因素的评价方法环境因素的评价采用“环境因素评价矩阵表法”。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实施细则(总结版)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及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前言本标准是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化导则之一,下面列出了该系列标准预计结构及公司标准代号:本标准是由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批准人:本标准编号:引言本标准根据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写。
本标准主要对公司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4.3.1条款作出规范性的规定,规定本公司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方式,并对该方式提出规范性管理的要求,以此进一步提高本公司体系运行绩效,为体系审核提供依据。
目录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 (5)4.职责 (6)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6)6.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步骤 (10)7.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台帐的建立及管理 (11)8.检查与考核 (12)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QB/GPEC 20600002-2006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手册》法律法规及其公司相关规定;行业规范;客户的相关要求;当地政府的关于环境方面的有关要求;3. 术语3.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损坏或其他损坏的意外情况;3.2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3.3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4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3.6风险评价: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允许的全过程;3.7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3.8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对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评价管理制度
一、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辨识
1.收集信息:收集涉及到企业安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政策、规
范和技术标准等文件,及时了解和掌握有关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知识。
2.实地观察:对企业的生产过程、工作环境、物料和设备等进行实地
观察,了解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3.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和观察到的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合企
业实际情况,识别可能存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
4.列表编制:将识别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进行分类整理,编制成列表,以便后续评价和管理。
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评价
1.风险辨识:根据识别出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分析其可能造成的事
故或污染情况,辨识出可能的风险。
2.风险分析:对辨识出的风险进行分析,确定其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
程度。
3.风险评估:综合辨识和分析的结果,确定每个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
风险等级,以便后续的管理控制。
4.风险报告:将评估的结果进行报告,向企业的决策者提供风险信息,为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管理提供参考。
三、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管理
1.风险控制措施确定: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包括技术控制、管理控制和个体防护等。
2.应急预案制定:制定应急预案,明确各环节的职责和措施,以便在事故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处置。
3.管理措施实施:按照确定的控制措施和应急预案,进行危险源和环境因素的管理,包括操作规范、培训教育、设备维护等。
4.监督检查和持续改进:对管理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并根据实践经验进行改进和完善。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
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规定在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相应的法规和规定。
下面是一些通用的管理规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一、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1.建立危险源及环境因素辨识机制,确定哪些因素对员工生产安全和健康产生潜在威胁。
2.评估各种危险源的潜在危害,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人为因素等。
3.根据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要求,识别可能存在的具体风险因素。
二、风险评价1.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价,包括可能的危害程度、潜在的危害范围以及暴露可能性等。
2.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风险评估,确保针对新风险进行适当的措施。
3.根据评估结果,确定相应的风险等级,制定措施。
三、控制措施管理1.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控制措施,并明确责任人和执行时间。
2.优先采取消除或替代危险因素的措施,如果无法消除或替代,则考虑采取技术控制、工程控制或行政控制等方法来减少危险源的风险。
3.在选择控制措施时,应遵循“层级控制原则”,即优先考虑工程控制措施,其次是行政控制措施,最后是个人防护措施。
4.实施控制措施后,定期进行监测和评估,确保控制效果。
四、员工培训和意识提升1.向员工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教育,使他们能够认识到潜在的危险源和环境因素,并具备相应的应对能力。
2.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责任心,培养他们自我保护意识,遵守相关的安全操作规程。
3.对新员工进行入职培训,确保他们了解工作场所的风险和控制措施。
五、监督和改进1.建立监测体系,定期对危险源和控制措施进行监测和评估。
2.定期进行内部和外部审核,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并采取措施预防再次发生。
3.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安全管理,提供举报渠道和鼓励机制,及时反馈和处置安全隐患。
总之,危险源及环境因素的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工作。
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有效的措施,才能减少职业伤害和事故的发生,保障员工的安全和健康。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二篇)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文一、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工作环境、作业过程、设备设施等的观察和分析,识别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坏或影响的因素。
危险源可以分为两类:自然危险源和人为危险源。
自然危险源包括地震、洪水、气象灾害等与自然环境相关的因素。
人为危险源包括不安全的作业行为、设备故障、化学物质泄漏等与人的活动有关的因素。
在进行危险源辨识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1. 收集相关信息:收集与工作环境、作业过程、设备设施等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场所的平面图、作业流程图、设备设施的操作手册等。
2. 分析工作环境:观察工作环境是否存在安全隐患,例如是否存在崩塌、滑坡、火灾等自然灾害的可能性。
3. 分析作业过程:分析作业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例如高处作业、机械操作、化学品接触等。
4. 分析设备设施:分析设备设施的安全性能,是否存在故障、老化、缺乏维护等问题。
5. 识别危险源:根据分析结果,识别可能对人员、设备或环境造成伤害、损坏或影响的因素。
二、危险源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可以根据其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常见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1. 物理危险源:包括噪声、振动、辐射、高温、高压等对人体产生直接伤害的因素。
2. 化学危险源:包括有害化学物质、爆炸性物质、易燃物等可能对人体或环境造成危害的化学物质。
3. 生物危险源:包括病原体、毒素、有害生物等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生物因素。
4. 人为危险源:包括违章作业、不当操作、安全管理不善等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危险。
在进行风险评价时,需要对危险源进行量化评估,确定其对人员、设备或环境的可能损害程度和发生概率。
常见的风险评价方法包括风险矩阵法、层次分析法等。
风险矩阵法是根据风险程度和发生概率确定风险等级的方法。
将风险程度和发生概率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根据危险源的评分确定其对应的风险等级。
一般将风险划分为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和极高风险等四个等级。
层次分析法是将不同的因素按照层次结构进行排序,并进行权重分配。
危险源与不利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方案
危险源与不利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和控制策划方案一、危险源与不利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1. 危险源识别与评价在识别危险源时,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历史数据分析:通过查看过去发生的事故和事件,分析造成事故的原因和危险源;- 环境监测:通过对环境中特定物质或参数的检测,发现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专家评估:请专业人士对工作场所进行评估,识别潜在的危险源。
对于识别出的危险源,需要进行详细的评价,包括:- 危险源类型:确定危险源的类型,比如化学物质、物理因素、生物危害等;- 危险程度评估:对危险源造成的潜在伤害进行评估,包括可能的人身伤害、环境影响、财产损失等;- 风险评估:根据危险程度评估结果和工作场所的实际情况,评估危险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
2. 不利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不利环境因素意为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或条件,对人身健康或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识别和评价不利环境因素的方法包括:- 环境监测:检测环境中的有害物质浓度和其他不良因素,如噪音、辐射等;- 人员调查:通过询问工作人员或居民,了解他们的健康问题和环境感受;- 专家评估:请专业人士对环境进行评估,发现潜在的不利因素。
在评价不利环境因素时,需要考虑以下因素:- 不利因素类型:确定影响环境的物质或条件的类型,如化学污染、噪音、辐射等;- 暴露程度评估:评估人员接触不利因素的程度和频率;- 危害评估:根据暴露程度评估结果和环境的实际情况,评估对人身健康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二、控制策划方案1. 危险源控制策划方案- 确认必要的控制措施: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评价结果,确定适当的控制措施,比如储存化学物质时要求使用密闭容器,安装适当的通风设备等;- 建立监测机制:定期监测和检测危险源的存在和浓度,确保控制措施有效;- 培训教育:对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其对危险源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定期检查和维护:定期检查控制措施的状况,修复和维护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2. 不利环境因素控制策划方案- 减少或排除不利因素:通过调整工艺或采用不利因素少的原材料,减少或排除不利因素的释放;- 建立防护设施:在可能接触不利因素的地方,设置适当的防护设施,如噪音隔离墙、辐射防护屏等;- 提供个人防护用具:为需要接触不利因素的人员提供个人防护用具,如防尘口罩、耳塞等;- 健康监测和随访:定期对可能受到不利因素影响的人员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健康问题。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四篇)
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一、引言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是企业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对于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该制度范本旨在帮助企业建立健全的危险源管理制度,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二、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和分析,以确定潜在的危险和风险。
危险源辨识的具体步骤如下:1. 根据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规模,确定可能存在的危险源类别;2. 列举每个危险源类别下的具体危险源;3. 采用专业工具、方法对每个危险源进行系统辨识,包括物理危险、化学危险、生物危险、设备危险、工艺危险等;4. 归纳总结危险源,生成危险源辨识报告。
三、危险源评价危险源评价是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定量或定性分析,以确定各危险源的危害程度和风险等级。
危险源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 确定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2. 对每个危险源进行实地调研和现场观察,收集必要的数据和信息;3. 运用定量或定性的工具和方法,对各危险源进行分析和评估;4. 生成危险源评价报告,包括评估结果和相应的管理措施。
四、重大危险源管理重大危险源是指可能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和环境造成重大风险的危险源。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目标是通过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降低重大危险源的风险水平。
重大危险源管理的具体内容如下:1. 确定重大危险源的标准和判定方法;2. 针对重大危险源,制定详细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3. 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定期监测和巡查,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4. 定期进行重大危险源的评估和复查,及时更新管理措施。
五、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危险源管理制度范本1. 引言1.1 管理目标1.2 适用范围2. 危险源管理的基本原则2.1 预防为主2.2 综合管理2.3 法律依据3. 危险源辨识与评价3.1 危险源辨识的方法和步骤3.2 危险源评价的目标和方法4. 重大危险源管理4.1 重大危险源的判定标准4.2 重大危险源的管理措施和应急预案4.3 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复查5. 安全培训和教育5.1 员工安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5.2 安全培训的计划和实施6. 安全责任和奖惩制度6.1 安全责任的界定和分工6.2 安全奖惩制度的规定7. 事故报告和调查7.1 事故报告和登记7.2 事故调查和分析8. 制度执行和监督8.1 制度执行的程序和要求8.2 内部监督和外部评估9. 附则9.1 重大危险源清单9.2 参考文件9.3 修订记录六、结论本文介绍了危险源辨识、评价及重大危险源管理的相关内容,并提供了一份危险源管理制度的范本。
职业健康安全危险源识、环境因素的识别方法
物的不安全状态
物的不安全状态是指机械设备、物质 等明显的不合安全要求的状态。例如没 有防护装置的传动齿轮、裸露的带电体 等。物的不安全状态可能直接使控制措 施失效而发生事故。例如,电线绝缘损 坏发生漏电;管路破裂使其中的有毒有 害介质泄漏等。 有时一种物的故障可能导致另一种物 的故障,最终造成事故发生。例如,压 力容器的泄压装置故障,使容器内部介 质压力上升,最终导致容器破裂。 物的不安全因素问题有时会诱发人的 因素问题;人的因素问题有时会造成物 的因素问题,实际情况比较复杂。
如何准确、完整的辨识危险源
危险源辨识的过程一定包含着识别危险源对象和确定危险源通过
什么方式、途径、条件,造成哪些人的伤害。
危险源对象有两种:根源,即能量物质或载体;状态,即约束能量物质或载体 意外释放能量措施的缺陷。 例如,一带电导线可以视为根源危险源,而带电导线外部的绝缘层破损可视为 状态危险源。无论是根源或状态,都要针对组织的具体工作场所或工作活动识 别其存在,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其特性。 实际的危险源辨识过程中,可通过确定系统中存在的能量物质或载体识别根源 危险源对象;通过确定约束能量物质或载体意外释放能量措施的缺陷,识别状 态危险源的存在。但无论如何不能缺少对危险源对象的特性确定,即识别的危 险源对象通过什么方式、途径、条件,造成哪些人的伤害。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中将物的不安全状态和环境的 不良归纳为4大类,如下表所示。
序号 1. 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1.10 1.11 2. 2.1 2.2 2.3 2.4 2.5 2.6 2.7 不安全状态分类 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陷 无防护罩 无安全保险装置 无报警装置 无安全标志 无护栏或护栏损坏 电气未接地 绝缘不良 危房内作业 防护罩未在适当位置 防护装置调整不当 电气装置带电部位裸露 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 设计不当、结构不合安全要求 制动装置缺陷 安全距离不够 拦网有缺陷 工件有锋利倒棱 绝缘强度不够 机械强度不够 序号 2.8 2.9 2.10 2.11 2.12 2.13 3. 3.1 3.2 4.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4.10 不安全状态分类 起吊绳索不符要求 设备带病运行 设备超负荷运转 设备失修 地面不平 设备保养不良、设备失灵 个人防护用品等缺少或缺陷 无个人防护用品、用具 防护用品不符安全要求 生产场地环境不良 照明不足 烟尘弥漫视线不清 光线过强、过弱 通风不良 作业场地狭窄 作业场地杂乱 地面滑 操作工序设计和配置不合理 环境潮湿 高温、低温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本(二篇)
危险源辨识、分类和风险评价、分级办法范本第一部分:危险源辨识危险源辨识是指对工作环境中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识别的过程。
通过准确地辨识和识别危险源,可以帮助企业制定合理的安全管理措施,降低工作风险,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危险源辨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收集信息:收集和整理与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相关的信息,包括工作场所的布局、设备的使用情况、工作流程、员工的工作经验和专业知识等。
2. 识别危险源:结合收集到的信息,识别和确认可能存在的危险源。
危险源可以分为物理危险源、化学危险源、生物危险源、人为危险源等。
3. 危险源的归类:对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分类。
可以按照危害因素、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等多个维度进行分类。
例如,按照危害因素可以将危险源划分为机械危险源、电气危险源、火灾危险源等。
4. 评估风险:对每个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风险评估可以通过定量和定性两种方法进行。
定性方法主要是通过专家经验判断确定风险等级,定量方法则是通过数据分析和数学模型计算风险值。
5. 统计和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确定重点关注和解决的危险源。
同时也可以找出存在的工作环境和安全管理的不足,为制定后续的改进措施提供依据。
第二部分:分类和风险评价危险源的分类和风险评价是针对已经辨识和识别的危险源进行分类并评估其风险等级的过程。
通过分类和风险评价,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工作环境中的各类危险源的风险程度,有针对性地采取防控措施。
分类和风险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分类:根据危害因素、工作环境、工作任务等维度,对辨识和识别到的危险源进行分类。
分类可以根据危害因素进行,比如将危险源分为物理、化学、生物三类;或者根据工作环境进行,比如分为户外、室内工作环境;或者根据工作任务进行,比如分为高空作业、机械操作等。
2. 风险评价:根据事先制定好的风险评价标准,对每个分类中的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估。
评估可以根据危险源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分为不同等级,比如高、中、低风险等级。
企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实施细则
企业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管理制度实施细则企业危险源辩识和风险评价管理制度1.目的和范围本管理制度旨在明确企业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的管理要求,为企业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来识别、评估和控制潜在的危险源,确保员工的安全与健康,并降低或消除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本管理制度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岗位和人员,包括承包商和外来人员。
2.危险源辨识各部门应定期对所属区域进行危险源辨识,并记录辨识过程和结果。
辨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三种状态,以及化学、物理、生物、机械和电气等五种危害类型。
辨识的危险源应包括但不限于设备设施、作业活动、产品和服务等。
3.风险评价方法采用LEC(L×E×C)方法进行风险评价。
其中,L表示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表示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率,C表示事故发生后可能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
根据LEC计算结果,将风险等级划分为五个级别:极高风险、高风险、中等风险、低风险和可接受风险。
4.风险等级判定根据LEC计算结果,对各项危险源进行风险等级判定。
具体判定标准如下:●极高风险:LEC≥200,且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高风险:100≤LEC<200,且无法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中等风险:50≤LEC<100,且可能造成较大危害;●低风险:20≤LEC<50,且可能造成一定危害;●可接受风险:LEC<20,且可能造成轻微危害。
1.风险管理措施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危险源,应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具体措施如下:●极高风险:立即停产停业整顿,并制定具体的安全措施进行整改;●高风险:采取有效的安全措施,改善工作环境和规范作业流程,并安排专门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监控;●中等风险:采取一般的安全措施,加强日常巡查和监控,并考虑投资改善设备设施;* 低风险:采取基本的安全措施,加强员工安全意识和培训,确保规范操作;●可接受风险:加强安全教育和指导,提高员工自我保护意识。
临时场所环境因素、危险因素识别、评价、管理方案制定及运行控制管理办法(甄选.)
临时场所环境因素、危险因素识别、评价、管理方案制定及运行控制管理办法临时场所环境因素、危险因素识别、评价、管理方案制定及运行控制管理办法1 识别1.1 识别范围1.1.1环境因素识别:包括气体排放;粉尘排放;水体排放;噪声排放;固体废弃物管理;土地污染;光及辐射污染;原材料与自然资源的使用和消耗;当地其他自然资源的使用和社区问题等。
1.1.1危险因素识别:主要从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条件、管理的缺陷等方面,主要包括常规活动(如正常生产活动)和非常规活动(如临时抢修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单位自有设施和分包方的设施;作业场所内由外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如提供材料、租赁设备、设施所带来的风险)等。
1.2 识别时态和状态时态:过去、现在、将来状态:正常、异常、紧急1.3 识别方法1.3.1环境因素识别方法可采用:过程分析法、产品生命周期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现场观察及面谈、查阅文件及记录、对比法等,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本单位的资源和需要选择几种方法合理组合使用。
1.3.2危险因素辨识方法可采用:座谈会法、专家分析法、询问和交谈、查阅记录、获取外部信息、安全检查表法、工作任务分析法、预先危险性分析法、故障树法等,实际操作时应根据本单位的资源和实际选择几种方法合理组合使用。
2 评价2.1评价机构各单位要结合自身实际,由项目经理、副经理、安全总监、总工组织项目部各部门负责人及专业人员,组成辨识、评价小组,对施工现场环境因素、危险因素进行辨识、评价。
2.1 评价方法2.1.1环境因素评价方法常用的有:直接判断法和多因子环境因素打分评价法等。
2.1.2危险因素评价方法常用的有:定性评价(直观经验分析判断法)和定量评价法。
2.2 评价结论2.2.1 环境因素评价结论2.2.1.1有以下影响的可直接判为重要环境因素:A违反法律和法规要求的环境因素;B异常或紧急状态下预计能产生严重环境影响的环境因素;C相关方高度关注或明确要求的环境因素;D政府、法律及其他要求有明文规定但无定量指标的环境因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因素、危险源识别及评价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前言本标准是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企业标准化导则之一,下面列出了该系列标准预计结构及公司标准代号:本标准是由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质量部提出。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航锂电(洛阳)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本标准批准人:本标准编号:引言本标准根据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编写。
本标准主要对公司安全、环境管理体系中4.3.1条款作出规范性的规定,规定本公司进行危险源辨识、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方式,并对该方式提出规范性管理的要求,以此进一步提高本公司体系运行绩效,为体系审核提供依据。
目录1.范围 (5)2.规范性引用文件 (5)3.术语 (5)4.职责 (6)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 (6)6.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步骤 (10)7.危险因素、环境因素台帐的建立及管理 (11)8.检查与考核 (12)1. 范围本标准适用于公司范围内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修改(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28001—2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规范》GB/T24001—2004/ISO14001:2004《环境管理体系要求及使用指南》QB/GPEC 20600002-2006 《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管理手册》法律法规及其公司相关规定;行业规范;客户的相关要求;当地政府的关于环境方面的有关要求;3. 术语3.1事故:造成死亡、疾病、损坏或其他损坏的意外情况;3.2事件:导致或可能导致事故的情况;3.3危险源:可能导致伤害或疾病、财产损失、工作环境破坏或这些情况组合的根源或状态;3.4 危险源辨识:认识危险源的存在并确定其特性的过程;3.5风险:某一特定危险情况发生的可能性和后果的组合;3.6风险评价:评价风险大小以及确定风险是否可允许的全过程;3.7可容许风险:根据组织的法律义务和职业健康安全方针,已降至组织可接受程度的风险;3.8风险评估:对危险源带来的风险进行评价分级,对风险有针对性地进行控制。
3.8安全:免除了不可接受的损害风险的状态。
3.9相关方:与组织的职业健康安全绩效有关的或受其职业健康安全绩效影响的个人或团体;3.10环境:环境既包括以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等为内容的物质因素,也包括以观念、制度、行为准则等为内容的非物质因素;既包括自然因素,也包括社会因素;既包括非生命体形式,也包括生命体形式。
环境是相对于某个主体而言的,主体不同,环境的大小、内容等也就不同。
3.11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指一个组织的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与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要素。
其中包括时间和空间因素。
3.12环境影响:环境影响是指人类活动(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环境的作用和导致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引起的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效应。
4.职责4.1管理者代表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组织领导工作,并负责公司重大风险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的最终确认。
4.2质量部职责负责汇总全公司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结果,并以此作为公司年度重大风险因素、重要环境因素评审的依据,建立公司年度重大风险因素、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4.3各单位职责4.3.1负责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的方法培训,使各参与人员能充分理解本标准的意义及方法;4.3.2负责组织各部门、项目及班组的全体人员进行危险源辨识及环境因素识别工作;4.3.3负责对所有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进行汇总、分析,并根据施工阶段(园区建设部)组织本工程的重大风险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评审会议;4.3.4监督各项目(园区建设部)、部门根据班组(制造公司、应用工程部)的危险源辨识结果及环境因素识别结果进行汇总、分析,并由各项目、部门根据施工阶段确定该项目、部门的重大风险因素及重要环境因素清单;4.3.5当施工车间或施工现场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时(施工现场出现重大安全事故或重大环境污染事故),负责重新组织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
5.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5.1园区建设部的危险源辨识按以下进行:5.1.1开工之前必须进行危险源辨识工作,提前做好预防策划工作;5.1.2可根据施工阶段进行,主要的施工阶段划分有:A、临建施工阶段;B、安装工程重大节点施工阶段;C、分部调试及试运行阶段5.1.3当整个工程重要环节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全面进行重新辩识。
5.2 制造公司和应用工程部:5.2.1生产线建设之前必须本部门危险源进行辨识工作,提前做好预防策划工作;5.2.2 调试和生产阶段;5.2.3当局部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生产环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则对局部环节进行重新辩识或增加辩识;5.2.4整个生产流程或重要环节发生重大变化时,应全面进行重新辩识。
5.3技术中心5.3.1实验室建设之前对危险源(水、电、化学药品等)进行识别和评价,提前做好预防;5.3.2整个实验(测试)过程中对反应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5.3.4当局部发生变化时,如某一生产环节采用新工艺、新技术,则对局部环节进行重新辩识或增加辩识;5.3.4试验后对反应废弃物进行识别和评价;5.4各管理部门针对本部门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危险源进行识别与评价。
5.5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工作,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但有5.1.3及5.1.4的情况时,应重新辩识。
识别流程:5.6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完成标准:5.6.1各部门的危险源辨识应尽可能做到全员参与,应根据不同的工作岗位按本标准要求进行危险源辨识并形成记录;以班组为单位形成记录;5.6.2 辨识的范围应覆盖公司所有的施工(生产)活动、产品或服务中能控制和可能对其施加影响的各个方面。
5.6.3危害辨识应考虑正常的作业活动和非正常的作业活动;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作业场所内的设施,无论是由组织还是由外部所提供的设施。
5.6.4辨识危险源要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标准及有关要求,确定出对人体健康安全影响的所有职业安全健康危害。
5.7 危险源辨识方法及步骤5.7.1划分作业活动(主要分为:前期准备阶段、调试阶段、施工或生产阶段、生产后阶段)。
5.7.2 收集必要的资料(包括物资、设备、活动清单;以往的事故记录及统计资料;现场定期监测、检验报告和数据;工艺操作条件、操作频率、暴露时间;化学反应情况;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等)。
5.7.3 进行危险源辨识。
根据划分的作业流程,针对每个流程的作业内容,危险源辨识应对作业内容中可能存在的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管理缺陷四个方面进行。
应对以下方面思考:5.7.3.1作业活动中存在的行为,这些行为在正常状态下可能会造成的危害,异常状态下会造成的划分作业收集资料、每项作业活动中根据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的不安全因素及管理缺陷四方面进行危险源辨识。
根据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包括行业标准进行补充辨识)将辨识结果形成危险源辨识清单。
危害,紧急状态下的危害;5.7.3.2作业活动中使用哪些设备(包括机械设备)、材料及工器具,这些工器具在正常、异常及紧急状态下会产生的危害;5.7.3.3 作业活动周围环境中会存在的危险(如临边孔洞、交叉作业、易燃易爆品存放等等);5.7.3.4气候变化会对施工或安全产生的影响;5.4.3.5 作业技术方案的合理性,完成此作业活动的人员结构及组织机构的合理性;5.7.3.6 作业机构内各岗位的安全职责明确程度,未明确将产生的影响。
5.7.4 补充辨识5.7.4.1 针对本公司适用的法律、法规,评审我公司的施工或生产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如不符合的则列入危险源辨识清单;5.7.4.2.针对行业标准、行业安全措施规定及上级安全文件要求,对于未涉及到的安全要求及安全技术措施要求进行危险源补充辨识。
5.7.5 将所有辨识结果汇总后形成记录清单。
5.8风险评价。
对作业过程中的危害先采取5.4的方法进行辨识,再通过定性评价法和定量评价法分析危险源导致风险事件发生可能性和后果,确定风险大小。
5.9 本公司的危险源采用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即LEC评价法)5.9.1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是从发生事故的可能性、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情况和事故后果严重程度进行打分,并对控制措施进行可行性评价。
用公式D=L*E*C表示式中:L----事件或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暴露于潜在危险环境中的频率C----危险程度或事故发生后可能导致的后果D----事故后果严重度分数5.9.2将D值与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中的分值相比较,若D值大于70分,则应定为重大危险源。
危险等级的划分都是凭经验判断,难免带有局限性,应用时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正。
6.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步骤6.1环境因素识别6.1.1 公司各部门应识别与各自相关领域的环境因素,并填写附件2《环境因素调查表》报送质量部。
其识别依据为:6.1.1.1应遵守的法律法规及其它的要求。
6.1.1.2环境现状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要求之间的符合程度;如噪声排放、化学物质使用、能源消耗、废弃物的回收处理等。
6.1.1.3 以往的环境事故和治理情况。
6.1.1.4 相关方提供的记录。
6.1.2各单位确定可能造成环境影响的活动(施工的临建准备、材料采购和储存、运输、设备检修和安装、设备安装过程中的烟尘、设备的化学清洗和防腐、设备和构件的加工、用水、用电等)。
6.1.3 识别:考虑上述活动所产生的废气、粉尘、废水、废油、固体废料、噪音、弧光等给公司、周围的人群、地区带来的影响。
6.1.4 分类:环境因素通常应考虑以下八类:6.1.4.1向大气的排放;6.1.4.2向水体的排放;6.1.4.3向土地的排放;6.1.4.4 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利用;6.1.4.5 能源使用;6.1.4.6 能源释放(如热、辐射、振动等);6.1.4.7 废物和副产品;6.1.4.8 物理属性,如大小、形状、颜色、外观等;6.1.5 在识别上述这些因素时应考虑: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正常、异常和紧急(如火灾、爆炸事故等情况)三种状态;6.1.6环境因素评价的准则见附件1环境影响评价准则。
6.1.7当承接新项目或在施工或生产过程中活动或服务发生变化时,由相关部门按6.3、6.6的规定及时识别、评价环境因素并予以必要的更新,并报安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