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合集下载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一、课程标准的性质和基本理念1、课程标准的性质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课程的综合化作为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所谓课程综合化是指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和实现分科课程自身体系的统整。

其中,开发并设置综合课程是实现课程综合化的主要途径。

在新的国家课程体系中,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包括:品德与生活、综合实践活动、品德与社会、科学、艺术。

在这些综合课程中,品德与生活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首先,品德与生活是一门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与分科课程相对的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是依据一定的逻辑关系将原本为一体的知识内容进行分割,使这些内容条理化、结构化,以便于专门研究和学习。

但是,分科课程却有着自身难以克服的不足,它将有机统一的知识和观念人为地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对世界和自我的认识变得片面、狭隘、不完整。

为了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同时也为了使学生的素养结构更加趋于合理、均衡,人们提出了实现学校课程综合化的主张,并在此基础上开发出了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将具有内在逻辑或价值关联的分科课程以及其他形式的课程内容统整在一起的,主要目的是在消除各类知识之间界限,使学生养成整体意识和运用知识信息综合解决现实问题能力的一种课程类型。

这种课程通过对课程内容以及课程实施方式的整合,能够使学生完整地认识世界,形成对世界全面的理解,并能够利用多种方法综合地解决现实问题。

品德与生活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课程,它是对我国小学低年级原有思想品德、自然(或科学)、社会课程和活动等课程进行高度整合的基础上生成的新的课程,因而这种课程具有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以及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

其次,品德与生活是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有诸多具体的课程组织与实施方式,其中,以活动为课程的组织与实施方式,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经验与体验的课程被称为活动型的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课程背景、课程性质、课程理念、设计思路“品德与生活”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方案中增设的面向小学底年级(1—2年级)学生的一门新的课程,本课程的设计和开发都充分体现了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改革的理念和精神,是新的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从低年级儿童的生活需要出发,其内容含概了品德教育、劳动教育、社会教育;提倡通过儿童的自主实践活动,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感的生活,有创意的生活。

作为一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一门新型的低年级课程,“品德与生活”有其特定的形成背景、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

一、课程背景(一)、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从99年1月份正式开始的,在酝酿过程中,对思品及相关的教育问题考虑、从总的发展、目标、思路、任务考虑、用新的教育观念、理念,确定了价值目标。

认为,价值目标的核心就是“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或“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这是这次改革的灵魂。

为什么说是灵魂呢?因为长期以来,我们国家遵循着一种模式,被称为:“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所谓“精英主义”,就是在所有的学生中对部分学生进行培养,然后,从所有的学生中选拔优秀的、最优秀的学生。

那么,对其他的学生来说,是一种教育的次品,或被淘汰的、被忽视了的群体。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已实践过,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它只能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的产物。

就是说,当一个国家科技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需要一批精英来支撑,加速国家的发展建设的时候,就采用这种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但是当一个国家平稳发展的时候,不在是完成特殊任务的时期了。

就要考虑教育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我国从历史到今天,一直遵循“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

这种教育模式同现代社会思潮、哲学思想的基本理念产生了冲突。

精英主义的教育模式关注了一部分人的发展,而忽视或剥夺了大多数人的权利,忽视了一般性的教育,它是一种淘汰式的教育模式,在现代这种教育思潮中显得特别尴尬。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简约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简约风工作总结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01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转变
02
课程目标: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03
课程结构:倡导课程综合化
04
课程内容:增强内容与学生经验的联系
05
课程实施: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关于合作
06
课程评价:推行发展性、提高性评价
07
课程管理: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
《品生》和《品社》,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思品”课。其中,《品生》课程兼具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和生活教育等多重价值;《品社》课程兼有品德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双重价值。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有:《品德与生活》(1-2年级)、《品德与社会》(3-6年级)、《科学》(3-6年级)、《综合实践活动》(3-6年级)、《艺术》(1-6年级)
——教科书:学科化、知识化倾向。往往以德目或首先知识的逻辑呈现,从而使德育课程的内容成为一咱与生活相脱离的概念体系。
——教学:语言说教为主,重视了道德知识的识记和理解,比较轻视道德行为与儿童的情感体验,与家庭、社会的割裂。
——学习:偏重课堂、偏重对道德知识的认知,而比较忽视生活过程中的道德实践。
——专门化带来政治化和教条化。
——双赢观:“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对话观:商谈、沟通、理解、认同
——分享观:共同分享,乐于助人
《品生》课的教学过程是儿童参与、互动的过程
1
——课程所设计的主题与活动大多是需要儿童动手动脑去做,去探索的
2
——教学过程是引导儿童自己去感受、领悟、表达的过程
3
不排斥接受性学习和传授式教学
4
(四)倡导自主探索性学习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是对小学生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的指导性文件,是教育部门对小学生进行品德与生活教育的要求和规范。

小学生是教育的重点对象,他们的品德和生活习惯的养成对其未来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的制定对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

品德修养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行为规范。

小学生正处在品德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品德修养将直接影响其未来的发展。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备诚实守信、友爱互助、勤俭节约、尊敬师长等良好品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其次,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生活习惯。

生活习惯是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它关系到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

小学生正处在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阶段,他们的生活习惯将直接影响其身心健康和学习效果。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作息习惯、安全习惯等,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再次,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

学校和教师是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品德养成和生活习惯的形成。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引导和培养,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家校合作等多种途径,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

最后,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

家庭和社会是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的重要环境和支持力量,他们的作用不可替代。

因此,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要求家长和社会各界要共同参与学生品德与生活教育,通过家庭教育、社会实践等多种途径,共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生活习惯。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

《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论》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适用于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历史教育专业自学时间:第4学期(每周2学时)学时数:36学时(理论10学时,实践26学时)学分:2前言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

小学教师的质量关系到学生一生的成长,关系到亿万家庭的希望,更关系到国家的未来。

三年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就是培育适应环境现代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的脊梁。

学生在这里自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为迈向小学教师工作岗位搞准备工作。

一、课程性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与教学就是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历史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

该课程就是一门综合性应用领域理论课程。

它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法律等原理分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现象,意在阐明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指导思想品德教学课堂教学。

该课程就是政史专业必修课程例如《小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课程广泛原理的抽象化,就是指导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教学的方法论课程。

二、设计思路1.课程的基本建议依据2021年9月,教育部向社会正式公布的《小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和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的特点,该门课程教学既要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理论和知识,又要培养他们从事思想品德教学的技能。

首先,在教学内容上,必须及时招揽思想品德教学改革课堂教学的一流成果和理论,招揽党和国家教育部门制订的代莱有关政策和文件精神,并使课程教学具备时代特点。

其次,在教学方法上,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著重学生课堂教学技能的培育。

该课程推行“三维”教学法:基本知识和逻辑思辩能力;将“说道课”导入课堂教学,以培育学生的“假象思维”能力;对于教学技术操作方式,例如教学设计,听课等,使用课堂教学训练的方式,以培育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在小学低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这两门课程的核心。

其基本理念分别是:《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品德与社会》基本理念1.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生活之外。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

3.要诊视儿童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要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1.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2.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

3.教育的基础性与有效性是本课程的追求。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的教学要努力体现以上的课程特点和基本理念。

为了规范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根据课程理念、实施要求及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有关课堂教学建议,提出以下实施细则。

教学准备教学准备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始阶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证,是教师自我提升的有效方式。

教学准备要求做到以下6条:第1条学习课标。

认真学习《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的性质、目标,理解课程的基本理念、教材编写意图和编写思路,把握教材的内在结构,了解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

第2条钻研教材。

通读《品德与生活(社会)》全套教材,了解各册教材内容。

研读本册教材、教师教学参考用书,整体把握本册教材内容与目标。

了解学生。

包括学生的家庭背景、生活状况、认知基础、能力水平、行为习惯等,以便保护童心,有效地开展教学。

第4条制定计划。

根据本册教材要求、学生特点和需求,确定学期教学计划,安排教学进度。

整体设计、规划与教学相关的搜集、调查、参观、访问等实践活动,与学校活动、少先队活动协调后,制定学期教学计划。

第5条开始备课。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小学品德与生活新课程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贯串始终的一条主线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主线。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1.生活性2.开放性3.活动性二、品德与生活基本理念(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三、品德与生活设计思路(一)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位置(二)课程结构框架“品德与生活”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用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组成课程的基本框架,并据此确定课程的目标、内容标准和评价指标。

三条轴线是:◆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一)情感与态度◆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三、课程目标《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奠定基础这是本课程的总目标。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制定的一项重要教育标准,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文将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进行解读,希望能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朋友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首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和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这包括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友爱互助等方面的品质。

学校应该通过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德修养,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校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责任、有爱心的公民。

通过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增强对社会的认识,懂得为社会做贡献的重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另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学校应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学校可以开展各种创新创业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最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

学校应该通过体育课程和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生活方式,使他们成为有健康、有活力、有朝气的年轻人。

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体育活动和健康教育讲座,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提高身体素质。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文件,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学校和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切实把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贯彻到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健康意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版)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完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完整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第一部分前言良好品德是健全人格的根基,是公民素质的核心。

在当今世界,民族素质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国际竞争的加剧推动着基础教育课程向着更加重视公民道德教育,更加重视创新意识培养的方向发展。

在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历史重任,要求基础教育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公民道德素质和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小学低年级阶段是儿童从幼儿生活向小学生活过渡并逐步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儿童品德和行为习惯、生活态度、认知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品德与生活课程根据社会与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而设置,旨在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在充满探究与创造乐趣的童年生活中,为学会生活、学会做人打下基础。

一、课程性质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一)生活性本课程视儿童的生活为宝贵的课程资源。

课程学习本身是儿童生活的组成部分,是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真实体验生活、主动参与生活、创造生活的过程。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生活中的需要和问题为出发点;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为课程的基本追求。

(二)活动性本课程超越单一的书本知识的传递和接受,以活动为教和学的基本形式。

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各种主题活动、游戏或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儿童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主动建构来实现。

(三)综合性本课程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综合性。

课程设计体现儿童与自然、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我的内在整合;课程内容体现品德教育和生活教育有机融合;教学活动体现儿童的生活体验与道德体验,知识学习与社会参与、问题探究等彼此渗透、相互促进,实现生活、教学、发展的三位一体。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

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介绍本文档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最新修订版标准。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目标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道德品质;2. 培养学生的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3. 提供实践机会,培养学生的实际生活技能和创新能力;4. 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和公共责任感;5. 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个人发展能力。

标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学生应该了解并接受以下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关心和帮助他人;- 诚实正直,遵守诚信原则;- 公平公正,尊重他人的差异;-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

2. 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学生应该具备以下社交技能和人际交往能力:- 建立积极的人际关系;- 学会倾听、表达和合作;- 解决冲突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尊重他人的意见和观点;- 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3. 实际生活技能和创新能力学生应该具备以下实际生活技能和创新能力:- 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如照顾个人卫生、安全意识等;- 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和资源;- 发展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学会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4. 公民意识和公共责任感学生应该培养以下公民意识和公共责任感:- 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 关注社会问题和公共利益;- 积极参与社区和公共事务;- 尊重法律和社会规范;- 爱护公共财物和环境。

5. 自我管理和个人发展能力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自我管理和个人发展能力:- 培养良好的研究惯和自我规划能力;- 提高自我意识和自信心;- 学会设定目标并努力实现;- 学会克服困难和适应变化;- 发展个人潜能和追求个人成长。

结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最新修订版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技能,帮助他们成为有道德、有责任心的公民。

通过教育,我们能够为孩子们的成长和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体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它不仅涵盖了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关注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生活素养。

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如何成为一个有品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应对各种挑战。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仅是教育学生知识,更是在培养学生的品格和生活技能。

在这个课程中,学生不仅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学生,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人。

这包括了诸如诚实、守时、尊重他人、团队合作等品德素养,以及解决问题、批判思维、沟通能力等生活技能。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实施对学生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在学校和社会中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与他人相处,更好地解决问题。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更有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此外,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学术知识,更需要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生活技能,而不仅仅是灌输知识。

总之,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关注学生的学术能力,更关注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生活素养。

通过这一课程,学生可以成为有品德、有担当、有责任感的人,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同时,教师也需要在实施这一课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实施将有助于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担当的优秀人才,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
校内资源
利用学校内部的设施、场地、师资等资源,开发多样化的 课程活动,如实地考察、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培养 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生活技能。
自然资源
利用自然环境、动植物等资源,开展户外活动和实地考察 ,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之美,培养环保意识。
社区资源
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开发与社区生活密切相关的课程资 源,如邀请社区名人、志愿者等参与课程,让学生了解社 区文化、历史和社会现象。
第三学段(5-6年级)
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初步 认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 惯,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自我保护 意识。
在前两个学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 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增强社会 参与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未来的生 活和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第二学段(3-4年级)
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 生的社会认知和社会责任感,提高自 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能力,形成良好的 人际关系。
评价方式与方法
形成性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关 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表 现,及时发现问题并提
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
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关 注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整 体表现,提供全面的评
价和反馈。
定量评价
定性评价
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评 价,如考试成绩、问卷
调查等。
采用非量化的方式进行 评价,如观察、访谈等。
05
CHAPTER
课程理念
尊重学生主体性
品德与生活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需求,鼓励学生自主探究 、自我发现和自我完善。
注重情感体验
品德与生活课程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通过情境创设、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体验生 活中的情感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和人文素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科学 发展 观
第一要义:发展 核心: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统筹兼顾
社会 主义 核心 价值 体系
灵魂: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精髓: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基础: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1、四项内容强化“德育为先”
二是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 育。如语文课程专设了书法课;数学建议将 《九章算术》列为教材内容;历史增加了传 统戏剧等反映我国传统文化的内容。
在课程难度控制上,有些学科直接删去了过难 的内容;有些学科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学习要求, 从认识和理解调整为了解;
有些学科对难度较大又不宜删除的内容,以选 学方式处理,既增加了课程弹性,也控制了难度;
还有些学科按照学生的认知特点,适当调整了 不同学段的课程难度,使梯度要求更加清晰,更好 地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
(1)良好品德形成
(2)社会性发展
(3)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上述三个方面,整合成为品德与社会课程的 总目标,体现了旨在促进儿童人格整体发展的
2、《品德与社会》课程分目标解读
(1)“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目标解读
1、珍爱生命,热爱生活,养成自尊自律、乐观向 上、勤劳朴素的态度。
2、爱亲敬长,养成文明礼貌、诚实守信、友爱宽 容、热爱集体、团结合作、有责任心的品质。
(3)“知识”目标解读
1、理解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规范和文明礼貌,了解未成年人的 基本权利 和义务,懂得规则、法律对于保障毎个人的权利和 维护社会公共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2、初步了解生产、消费活动与人们生活的关系,知道科学技术 对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影响。 3、知道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识,初步理解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 依存关系,了解人类共同面临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4、了解家乡的发展变化,了解一些我国历史常识,知道在历史 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影响我国 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 5、初步了解影响世界历史发展的一些重要事件,知道不同环境 下人们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懂得不同民族、国家和地 区之间相互尊重、和睦相处的重要意义。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品德与生活是人类社会中最基本的素养,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首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学校应当通过课程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生,珍惜生命,尊重他人,珍视自然,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要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和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自律和坚韧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其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能力。

学校应当通过课程设置和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培养自理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要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社会公德,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发展积极的人际关系,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再次,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校应当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和体育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生活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树立自信心,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增强心理调适能力,学会有效应对挫折和压力,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运动习惯,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身体免疫力。

最后,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学校应当通过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教育,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现状,关注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激发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的热情,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综上所述,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的制定,旨在通过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使他们成为具有良好品德和健康心理的公民,为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学校应当结合实际情况,切实加强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实施,全面提升学生的品德素质和生活能力,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新课程标准】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新课
程标准】
简介
本文档是关于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新课程标准】的详细介绍。

该教材是根据最新的课程标准进行编写,旨在培养学
生的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内容概述
本册教材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品德与生活
本单元重点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和生活实践。

通过生动有趣的
故事和案例,引导学生探讨各种品德问题,培养其正确认识、正确
判断和正确行动。

2. 健康与幸福
本单元旨在帮助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倡导积极向上的心态。

通过研究和实践相关知识,学生将了解如何保持身体健康、培
养良好的情绪管理能力,以及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 社会实践
本单元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其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学生将有机会参观社会机构、进行社区服务,从中研究到如何积极参与社会,关心他人并为社会做贡献。

4. 文明礼仪
本单元着重教授学生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和基本规范。

通过研究礼仪知识和参与礼仪活动,学生将培养良好的行为惯和社交技巧,并提升他们的社会形象和人际关系。

5. 个人成长
本单元关注学生的个人成长和自我管理。

通过研究目标规划、时间管理和自我评价等技巧,学生将能够建立积极的研究态度,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自我管理水平。

结语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品德与生活下册【新课程标准】旨在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实践能力。

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活
动,学生将在品德修养、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与《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与《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与《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苏教•中图版《品德与生活》教材副主编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杜文艳第一部分《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解读一.《品德与生活》课程产生的背景1999年我国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都提出了改革现行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研制和构建面向新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的任务,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启动。

据说国家投资7个亿,一个亿给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搞课程改革,6个亿给师范司搞师资培训。

基教司的朱慕菊副司长具体负责课改工作。

教育部汇集各路精英成立了课程改革专家组,有核心组和各科课程标准组。

2000年1月至6月通过项目申报、评审、复审等程序,成立了由数百名专家参加的18个课程标准研制工作组。

2000年7月至2001年2月,各标准研制工作组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了课程标准初稿,并在内部征求意见。

2001年3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在9个地区向当地教研员、优秀一线教师和专家学者征求意见,同时,向几十位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国外独资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的高层领导(董事长、总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等)征求意见。

在充分吸收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各学科课程标准进一步修改完善。

2001年5月,教育部邀请了7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文史学家、艺术家及教育专家对18科课程标准进行审议,专家对课程标准的改革与创新给予肯定。

2001年7月,教育部印发了18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之后,国标新教材进入实验区实验。

全国还有8所重点高等师范学院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心,参与国家的这一轮课改工作。

如北师大、南师大、华东师大、华南师大、东北师大等。

这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围绕着人的培养目标来设计和确定的。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

维普资讯
生活态度 和 实际 的生 存 能力 打下 良好 的基础 ,为他 们在 价 值多 元 的社会 中形成 健全 的人 格和 正 确 的价值 观 、人生 观 打下 了基础 。 ( )珍视 童 年生 活 的价值 ,尊重儿 童 的权利 三 童年 是一个 蕴藏着 巨大发展潜 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 活具有完 全不同于成人生 活的 需要和特 点 ,它不仅仅 是未来 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 ,其本身就蕴藏着丰 富的发展 内涵与价值 。 学 校生 活 是童 年 生活 的重 要组 成 部分 ,参与 并享 受 愉快 、 自信 、有尊 严 的学校 生活 是每 个


。 一’ 。 ;
疆 避 、 一



品 德 与 社 套 : 综 合 实践 活 动 套
图 1 品 德 与 生活 课 程 在 学 校 课 程 中的 位 置

基 本 理念
( )道 德 存在 于儿 童 的生 活 中 一 道 德 寓于 儿 童 生活 的 方方面 面 ,没有 能与 生 活分 离 的 “ 道 德 的生 活 ” 儿童 品德 的形 成 纯 。 源 于 他们 对 生 活 的体验 、认识和 感悟 ,只 有源 于几 童 实 际生活 的教 育活 动才 能 引 发他 们 内心 的 而非 表面 的 道德 情 感 、真 实 的而非虚 假 的道德 体验 和 道德 认知 。因此 , 良好 品德 的形 成 必须 在 儿童 的 生活过 程 之 中 ,而非在 生活之 外进 行 。 ( )引导 儿 童热 爱生活 、学 习做人 是课 程 的核 心 二 低年 级 的课 程应 当通过 深入 浅 出的道 德 的 、科 学 的 、生 活 的启 蒙教 育 ,为 儿童 形 成 积极 的
儿 童的权 利 。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本课程注重儿童的主体性和参与性,鼓励儿童在研究中进行自主探究和创造性思维,促进儿童的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

同时,也鼓励家长和社会的参与,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格局,共同培养儿童良好品德和行为惯。

二、课程内容品德与生活课程内容包括以下方面:一)品德教育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故事阅读等形式,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培养良好的品德和行为惯,如诚实守信、友善合作、尊重他人、自我约束、勤奋努力等。

二)生活教育通过生活实践、体验活动、游戏等形式,帮助儿童掌握生活技能,培养生活态度,如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健康惯、节约意识等。

三)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参观访问、社区服务等形式,引导儿童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创新意识通过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创意活动等形式,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三、课程实施品德与生活课程实施应注重以下方面:一)情境营造教师应根据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创造具有情境性、趣味性、启发性的教学环境,激发儿童的研究兴趣和积极性。

二)体验活动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的体验活动,让儿童在活动中体验生活、感悟道德,从而培养良好品德和行为惯。

三)社会实践教师应引导儿童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四)创新实践教师应引导儿童进行探究活动、实验活动、创意活动等创新实践,激发儿童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勇于探究、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四、评价方法品德与生活课程的评价应注重以下方面:一)过程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参与度、表现力、创新能力、社会责任感等。

二)成果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价,如生活技能、品德行为、创新成果等。

三)综合性评价教师应注重对儿童在研究过程中的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全面、客观、科学的评价结果,为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提供有效的反馈和指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版)
一、课程性质
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本课程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一)生活性
本课程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二)开放性
本课程面向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重视地方、学校、教师与儿童的创造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有意义、有兴趣的题材;课堂从教室扩展到家庭、社区及其儿童的其他生活空间;时间可以在与学校其他活动或学科的配合和联结中弹性地延展;评价关注儿童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与表现。

(三)活动性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

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来实现。

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儿童更多地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

二、基本理念
(一)道德存在于儿童的生活中
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

儿童品德的形成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识和感悟,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实的而非虚假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知。

因此,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二)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低年级的课程应当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三)珍视童年生活的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

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它不仅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

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四)在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中建构课程的意义
儿童是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感受、体验、领悟并得到各方面的发展的。

重视课程与儿童生活世界的联系,让课程变得对儿童有意义,这将有利于他们构建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二、分目标
(一)情感与态度
◆ 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 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科学。

◆ 自信、诚实、求上进。

(二)行为与习惯
◆ 初步养成良好的生活、劳动习惯。

◆ 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遵守纪律。

◆ 乐于参与有意义的活动。

◆ 保护环境,爱惜资源。

(三)知识与技能
◆ 掌握自己生活需要的基本知识和劳动技能。

◆ 初步了解生活中的自然、社会常识。

◆ 了解有关祖国的初步知识。

(四)过程与方法
◆ 体验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过程。

◆ 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健康、安全地生活
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劳动习惯
1.按时作息,做事用心。

2.养成良好的饮食和个人卫生习惯。

3.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

4.爱护家庭和公共环境卫生。

5.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养成正确的坐、立、走姿势。

有初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6.了解天气、季节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学会照顾自己。

7.了解卫生保健设施的作用,并能在成人指导下利用。

8.认识常见的安全和交通标志,遵守交通规则,注意安全。

9.知道基本的紧急求助和自救办法。

适应并喜欢学校生活
10.在学校里情绪安定,心情愉快。

11.熟悉学校环境,能利用学校中的设施解决自己的问题。

愉快、积极地生活。

愉快、开朗
1.喜欢和同学、老师交往,高兴地学,愉快地玩。

2.亲近自然,喜欢在大自然中活动,感受自然的美。

3.能欣赏自己和别人的优点与长处。

4.能在成人帮助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

积极向上
5.能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

6.愿意有计划、有目标地安排自己的生活。

7.心中有榜样,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有应付挑战的勇气
8.学习与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愿意想办法解决。

9.有勇气尝试富于挑战性的活动,不怕苦,不怕难,不胆怯。

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
诚实友爱
1.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

2.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做事认真、不敷衍,有耐心,有毅力。

3.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

4.能用自己的方式爱父母长辈,积极主动做家务劳动。

乐于帮助别人,特别是老年人和残疾人。

爱护花草树木和动物。

遵守社会规范
5.懂礼貌,守秩序,行为文明。

6.初步认识规则和纪律的作用,遵守学校纪律。

7.爱护公物和别人的劳动成果,节约水、电、纸张等资源。

爱家乡、爱祖国
8.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

9.为保护周围的环境做力所能及的事,有初步的生态意识。

10.尊敬国旗、国徽,会唱国歌,崇敬人民英雄,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自豪。

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
有创造的愿望和乐趣
1.有好奇心,喜欢提问。

2.对自然现象或生活中的问题有探究的兴趣。

动手、动脑
3.在自己的生活中尝试一物多用,废物利用。

4.能为解决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建议。

5.选择生活和学习用品时有自己的判断,不盲从。

6.会正确使用简单的工具。

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
7.学习用观察、比较、小实验等方法进行简单的探究活动。

8.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

9.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感受、想法或活动成果。

获得知识,积累经验
10.通过各种活动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自然现象和其他科学常识。

11.能在老师的帮助下,总结、提升获得的经验和信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