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用药指南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糖尿病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进步。

近年来,糖尿病药物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1. 新型胰岛素类药物:新型胰岛素类药物如超长效胰岛素和速效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提供更稳定的血糖控制。

2. GLP-1受体激动剂:这类药物通过激活GLP-1受体,增强胰岛素分泌,减少肝糖输出,并延迟胃排空,从而降低血糖。

3. SGLT2抑制剂:通过抑制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促进葡萄糖从尿中排出,降低血糖水平。

4. 胰岛素促泌剂:新型胰岛素促泌剂如DPP-4抑制剂,不仅能够刺激胰岛素分泌,还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具有较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用药指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选择应基于患者的具体情况,包括血糖水平、并发症风险、生活方式等因素。

以下是一些用药指南:1. 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个体差异,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2. 联合用药:单一药物可能难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联合用药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风险。

3. 关注药物副作用:在使用任何药物时,都应密切关注可能的副作用,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 生活方式的配合:药物治疗应与健康的饮食习惯、规律的体育活动和戒烟限酒等生活方式改变相结合。

5. 定期监测:患者应定期进行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的监测,以评估治疗效果和调整治疗方案。

6. 教育和支持:糖尿病管理不仅需要药物治疗,还需要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和理解。

提供教育和支持,帮助患者更好地管理自己的疾病。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而合理的用药指南则有助于优化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糖尿病的管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患者、医生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

口服胰岛素纳米载体的研究进展以高分子材料为载体并加入酶抑制剂、保护剂和促吸收剂的纳米囊、纳米粒、脂质体或复乳等口服制剂是目前胰岛素(INS)类药物的研究热点,也是今后相当长时期的发展前沿和趋势。

对依赖型糖尿病的治疗胰岛素是一贯首选药物,长期以来临床常用剂型是皮下注射,给患者带来许多不便和痛苦。

目前研究的剂型有透皮给药、吸入给药[1]等等,而口服给药途径一直是最易为病人所接受的给药途径,但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极低,影响其生物利用度的因素主要为胰岛素是多肽和蛋白质类药物,由于其共价键易破坏而引起不稳定,其化学反应有水解、氧化和消旋化等,他们可被胃肠道中存在着大量肽水解酶和蛋白水解酶、酸、碱催化而水解,同时还由于蛋白质分子量较一般的分子量大而对胃肠道粘膜的穿透性差,难以通过生物膜屏障,因此以往只能以注射途径给药而不能口服[2]。

目前研究的重点放在克服两个障碍上,即如何提高多肽的生物膜透过性和抵抗蛋白酶降解这两个方面。

纳米技术的出现,对生物技术药物制剂的制备与给药途径的研究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1 纳米药物技术纳米技术(Nanotechnology)是指用单个原子、分子制造或将大分子物质加工成粒径在1~100nm间的物质的技术。

国际上公认0.1~100nm为纳米尺度空间,100~1000nm为亚微米体系。

药剂学领域中一般将纳米粒的尺寸界定在1~1000nm [3]。

纳米粒的制备方法有以下几种:(1)超临界技术。

将聚合物或药物溶解在超临界液体中,当该液体通过微小孔径的喷嘴减压雾化时,随着超临界液体的迅速气化,即析出固体纳米粒;(2)聚合法。

乳液聚合是一种经典的、常用的高分子合成方法,将2种互不相容的溶剂在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下形成微乳液,在微乳滴中单体经成核、聚结、团聚、热处理后得纳米粒子;(3)凝聚分散法。

一些大分子如明胶、阿拉伯糖、壳聚糖、海藻酸钠或两亲性的聚合物等采用单凝聚或复凝聚法制备纳米粒。

此外还有高压均质法、溶剂蒸发法、熔融分散法、乳化/溶剂扩散法等等,具体选用哪一种制备方法要根据所选药物的性能及载体材料的条件来决定。

(完整word版)胰岛素药物制剂与剂型综述

(完整word版)胰岛素药物制剂与剂型综述

胰岛素药物制剂与剂型综述摘要:胰岛素为一种多肽激素 ,作为一种降血糖生化药,自 1 92 3年开始应用于治疗糖尿病,已有 70多年的历史 ,迄今为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

过去主要以注射途径给药,给长期用药的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且普通胰岛素注射液存在起效慢的缺点,长效胰岛素则由于释药不稳定易产生低血糖症状。

鉴于上述情况,研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是目前国际、国内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关键字:胰岛素药物制剂剂型糖尿病1.胰岛素产品1.1动物胰岛素:以猪或牛的胰脏为原料,用分离、提取、结晶、纯化工序,使产品达到一定的纯度。

动物胰岛素的结构与人工胰岛素相比,虽均含有51个氨基酸,但猪、牛胰岛素分子中分别有1、3个氨基酸与人胰岛素不同.糖尿病患者长期注射后,体内会出现抵抗胰岛素的抗体,其中牛胰岛素比猪胰岛素更易产生。

1。

2生物合成胰岛素:20世纪80年代初,运用现代技术把猪胰岛素分子中与人胰岛素不同的氨基酸进行替代,生产出与人胰岛素结构相同的生物合成胰岛素。

1.3人胰岛素:运用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通过细菌和酵母菌发酵,生产出人胰岛素,并提纯到99。

9%的纯度,与体内分泌的胰岛素结构完全相同,杂质少,不易引起过敏和胰岛素抗体反应,使用剂量少。

现国内主要有丹麦诺和诺德生物技术公司生产的诺和灵和美国礼来公司生产的优泌林的系列产品.2胰岛素种类按作用时间和效应胰岛素可分:2。

1短效胰岛素又称普通胰岛素(RI)、可溶性胰岛素。

为清亮透明溶液,起效快,持续时间短,剂量易调整。

注射途径:皮下注射也可静脉注射.适应症:所有糖尿病患者,尤其是适用于急性代谢紊乱及各种应激情况,也适用于胰岛素泵治疗临床常用制剂:普通(短效)胰岛素(RI),来源于猪胰腺,国产品名有中性胰岛素(中性)(徐州万邦制药厂)、普通胰岛素(酸性)(上海生化制药厂)。

短效人胰岛素,国产品名有甘舒霖R(吉林通化),进口的品牌有诺和灵R(丹麦诺和诺德公司)、优泌林R(美国礼来公司)。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

糖尿病药物治疗新进展与挑战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有不少患者。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发展。

本文将重点探讨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以及面临的挑战。

一、胰岛素治疗方面的新进展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药物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治疗方面也有了新的突破。

一种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的出现,使得胰岛素注射更加方便和精确。

此外,近年来,一种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胰岛素的胰岛素喷雾剂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使用舒适度。

二、口服药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除了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治疗外,口服药物也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方式之一。

近年来,关于口服药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例如,一种新型的降糖药物被发现具有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从而能够有效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

此外,一些抗糖尿病药物也与其他疾病的治疗相结合,取得了不错的疗效。

三、各种疗法的优劣势比较不同的药物治疗方法有各自的优劣势,患者在选择治疗方法时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医生的建议做出选择。

通过比较不同药物治疗方案的疗效、副作用以及使用方便程度等,可以帮助患者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此外,建议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饮食控制和适量运动,这样才能获得更好的疗效。

四、糖尿病药物治疗面临的挑战尽管糖尿病药物治疗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一些新型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尚待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

其次,糖尿病患者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对药物治疗的效果产生着影响。

此外,药物治疗中的合理用药和用量也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指导。

结论糖尿病药物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糖尿病药物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新型的胰岛素注射器和胰岛素喷雾剂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患者的使用。

口服药物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然而,糖尿病药物治疗仍然面临着一些挑战,疗效和安全性的进一步验证以及合理用药和用量的指导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和探索。

胰岛素治疗进展和使用技巧

胰岛素治疗进展和使用技巧

同时负责控制餐后及空腹夜间血糖
各种胰岛素的优缺点
动物 胰岛素人胰岛素人胰岛素 类似物优点: 15分钟起效,餐后 血糖控制好 严重低血糖事件发 生率较低 夜间低血糖发生少
优点:价格便宜
缺点: 免疫反应发生率高 胰岛素耐药 血糖波动大 注射部位脂肪萎缩 水肿
优点: 免疫原性最低、疗 效确切,副反应少
缺点: 30分钟起效 轻度低血糖事件发 生率和类似物相当
新西兰2011
4
A1C≥9%或有高血糖失代偿表现
生活方式及口服药治疗,HbA1c>6.5% 新诊断HbA1c>9.0%; 口服药治疗不达标 (HbA1c>7.0%) 较大剂量多种口服药物联合治疗后HbA1c仍大于 7.0%时;无明显诱因的体重下降;血糖较高的 初发T2DM
基础胰岛素,建议长效胰岛素 类似物替代NPH 基础胰岛素 基础胰岛素
12
常用胰岛素:按制备来源分类
动物胰岛素
动物普通胰岛素 低精蛋白锌胰岛素(NPH) 精蛋白锌悬浊液(PZI)
人胰岛素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R/N,诺和灵R/N,甘舒霖R/N 预混基因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70/30/50,诺和灵30R/50R,甘舒霖30R/50R
胰岛素类似物
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赖脯胰岛素(优泌乐)门冬胰岛素(诺和锐) 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优泌乐25,诺和锐30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地特胰岛素(诺和平)、甘精胰岛素(来得时、长秀 霖)
26
胰岛素强化治疗:定义
胰岛素强化治疗:每日多次注射的强化胰岛素治疗 强化治疗:指血糖控制目标严格,调整胰岛素用量时必须行 血糖监测,防止低血糖的发生 一般要求患者每天注射3-4次胰岛素,即三餐前/加睡前,有 条件可使用胰岛素泵

胰岛素研究的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进展摘要近年来胰岛素的研究在各个方面进展均迅速,在胰岛素生理功能方面,除了经典的代谢调节作用外,还具有促生长作用,可能是体内一种重要的生长调节因子。

此外,本文还介绍了胰岛素与其受体相互作用、胰岛素蛋白质工程研究进展,以及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在临床应用的前景。

关键词胰岛素胰岛素受体促生长作用糖尿病1869年德国的朗格汉斯(Langerhans)发现,在胰腺内除有众多的腺泡外,还散在有一群群非腺泡细胞,它们在宛如大海的胰腺中,犹如点缀着的星星小岛,称为胰岛。

成年人胰腺中约有170万~200万个胰岛,以胰尾部的密度较大,每个胰岛的直径从75μm~175μm不等,总重量仅占胰腺总重量(90g)的1%~2%。

胰岛细胞在体内究竟起什么作用,曾引起众多科学家的关注,直到1921年,加拿大的班亭(Banting)和贝斯特(Best)从胰腺中分离出纯化的胰岛素后,胰岛分泌胰岛素及其与血糖的关系才大白于天下。

作为治疗糖尿病的特效药,胰岛素的发现在医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在千百万糖尿病人心中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1.β细胞胰岛内有多种内分泌细胞,分泌胰岛素的细胞称为β细胞。

β细胞约占胰岛细胞总数的60%~80%,主要分布在岛的中心,周围围绕有A细胞、D细胞和PP细胞等内分泌细胞。

β细胞体积较小,马洛里(Mallory)染色胞质着桔黄色,内含大小不一的分泌颗粒,称为β颗粒,免疫组化研究观察到,抗胰岛素抗体定位其内,表明β颗粒是胰岛素在β细胞内的贮存形式,当细胞外液葡萄糖浓度增加时,可出现β细胞脱颗粒现象。

β细胞释放的胰岛素可通过体循环、岛内细胞间的缝隙连接及岛内微血管,对体内各种细胞、胰腺外分泌细胞及岛内相邻的内分泌细胞发挥巨大的影响。

新近资料表明,β细胞除分泌胰岛素外,还合成一种叫淀粉素(amylin)的多肽,它具有抑制胰岛素分泌和拮抗胰岛素作用的生物活性,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2.胰岛素的生物化学β细胞首先合成的是一个大分子的前胰岛素原,以后加工成由86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胰岛素原。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

胰岛素研究的最新进展胰岛素在人类身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它是一种生长激素,可稳定血液糖含量,促进蛋白质合成和存储脂肪。

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研究也在不断地深入发展。

本文将介绍近期几项关于胰岛素的最新研究进展,主要包括胰岛素制剂与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

一、胰岛素制剂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的生产和制造胰岛素位于胰腺中的胰岛,以人工制造的形式被用于治疗糖尿病患者。

近期的研究重点是优化胰岛素制造过程,实现大规模生产、提高纯度和稳定性。

目前,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制备了纳米级别的胰岛素球体,有望用于糖尿病肥胖患者的治疗效果。

2. 胰岛素管理方案为了优化糖尿病患者的管理方案和提高胰岛素的效率,研究人员一直在改良胰岛素注射方法和剂量。

据最新研究表明,通过水合胶囊附着在胸部皮肤上,可以提高胰岛素使用效率和减轻胰岛素注射对患者的心理负担。

二、胰岛素分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1. 胰岛素分泌机制的研究胰岛素的分泌来源于胰岛B细胞,通过胰岛素泡融合细胞膜释放胰岛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多种无线电荧光技术如单核苷酸荧光亮化,利用荧光探针探测B细胞中胰岛素的分泌过程。

这些技术的应用已经使研究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胰岛素分泌机制,并有望在未来推动针对糖尿病的新方法的开发。

2. 峰值转运近期的一项研究发现,具有同等能力的胰岛素释放可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响应。

这与胰岛素释放过程存在一定的峰值转运关联,本研究为针对糖尿病新型治疗的开发又一个有希望的发现。

结论总体而言,最新的胰岛素研究一方面是向更好地理解胰岛素作用机理的迈进,另一方面是为更好地治疗糖尿病和相关疾病的开发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方向。

未来,胰岛素研究的重点将更加注重胰岛素的机理和新型治疗的研究,为人们带来更好的医学治疗效果。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_张艺卓

口服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_张艺卓

[ 摘要]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 , 主要以注射给药方式应用于临床。 口服胰岛素经胃 由门静脉直接进入肝脏, 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人体正常生理途径 , 同时口服给药可提高患者依从 肠吸收后, 性, 具有明显的临床应用优势。但由于口服胰岛素制剂生物利用度较低 , 血糖控制仍不稳定, 使其临床应用 受限。本文主要从提高口服生物利用度 , 改善血糖控制两个方面, 综述了提高口服胰岛素临床疗效的方法, 并简单介绍了进入临床阶段口服制剂的研究现状 。 [ 关键词] 口服胰岛素; 糖尿病; 生物利用度; 血糖控制; 研究进展 [ 中图分类号] R977. 15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1003 - 3734 ( 2015 ) 22 - 2560 - 08
[6 ] 好的保护作用与释药性能 。 水凝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载体系统在 胃酸性环境下的收缩, 有效避免了胰岛素在强酸性
胃环境的破坏和胃蛋白酶的降解。 随肠道环境 pH 的升高, 凝胶结构伸展溶胀, 并逐渐释放生物活性药 物。水凝胶 pH 敏感性机制
[7 ]
: 阴离子型 pH 敏感性
水凝胶在酸性条件下呈收缩状态, 胰岛素被紧紧包 裹, 在胃环境中得到有效保护; 在小肠弱酸性或碱性 COOH 电离为COO - 产生分子间斥力, 环境中, 水 凝胶 结 构 伸 展、 吸 水 溶 胀, 从 而 促 使 胰 岛 素 释 放; Ca2 + 对胃肠道消化酶的降解活性有一定作用, 水凝 COOH 可螯合 Ca2 + , 胶结构中的抑制酶降解; 水凝 可延长药物在小肠的 胶还具有一定的生物黏附性, 滞留时间, 使释药更完全。 KarnooshYamchi 等[8]以 1 , 4二噁烷为溶剂, 在 无交联剂条件下, 以 80∶ 8∶ 12 比例合成 N异丙基丙 甲基丙烯酸 ( MAA) 甲基丙烯酸 烯酰胺( NIPAAm) 羟乙酯 ( HEMA) 共聚物, 按 1 ∶ 10 共聚物负载胰岛 素, 通过改性双乳化法, 制备了 pH 敏感性纳米水凝 胶制剂。其模拟胃条件下胰岛素释放量最低, 而肠 道条件下释放量较高, 具有明显的 pH 敏感性。 Mukhopadhyay 等[9]以过硫酸铵为引发剂、 亚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岛素药物制剂的研究进展
【摘要】胰岛素为一种多肽激素,作为一种降血糖生化药,治疗糖尿病自1923年已有70多年的历史。

但是近年来, 发现胰岛素使用不便,顺应性差等缺点。

因此,医学工作者开发、研制了胰岛素一些新剂型。

本文综述了胰岛素的注射剂、口服剂、透皮制剂、肺部吸入剂等几种给药途径的新剂型。

【关键词】胰岛素;糖尿病;口服给药;口腔给药;肺部给药;透皮剂
【中图分类号】r75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1-0132-02
胰岛素是胰腺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类激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胰岛素不仅是治疗ⅰ型糖尿病所必不可少的药物,同时也能够有效的治疗ⅱ型糖尿病。

糖尿病的治疗一直以来主要以注射途径给药,给长期用药的病人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并且,由于胃肠道酶的作用,口服制剂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如何改善胰岛素制剂,提高其顺应性、疗效以及安全性等各个方面已成为药物研究者的主要研究方向。

近些年,随着医疗科学的不断发展,胰岛素制剂的剂型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变化。

1 胰岛素注射制剂
诺和锐是采用重组dna技术获得的新型速效胰岛素类似物。

餐后应用诺和锐为控制血糖的有效途径[1]。

餐后15min注射所提供
的代谢控制与餐前15min注射可溶性人胰岛素相一致。

2 胰岛素口服制剂
目前,由于胃酸和胃肠道酶对胰岛素有破坏作用,胃肠道黏膜对大分子药物的通透性低[2]以及肝脏的首过作用,使胰岛素口服给药的生物利用度低。

因此,研究人员主要利用微球、微囊、纳米粒、脂质体、凝胶剂、等载体减少胃肠道对胰岛素的破坏和降解,促进有效吸收。

2.1 口服微囊和微球制剂于晓玲等[3]给糖尿病大鼠口服甲基丙烯酸ⅲ胰岛素毫微球,血糖在0.5h开始降低,1~3h达高峰,7h内血糖维持在较低水平。

2.2 口服脂质体制剂吴正红等[6]体肠灌流法研究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包覆胰岛素脂质体的肠道吸收,表明胰岛素的肠道吸收及其在肠道中的稳定性均提高。

2.3 口服凝胶剂徐晖等[7]现把含胰岛素的聚(甲基丙烯酸-泊洛沙姆)共聚物水凝胶口服给予糖尿病大鼠,其降血糖作用与给药剂量有明显相关性,这种ph值敏感的水凝胶有望用作药物传递的载体。

3 胰岛素经皮制剂
3.1 透皮贴剂目前处于研发前沿的有以色列trasdermics公司开发的viaderm透皮释药贴剂和阿尔堤治疗(altera therapeutics)公司开发的passport透皮释药贴剂。

研究表明,viaderm透皮贴剂
可显著降低胰岛素用药后的低血糖的发生率和严重度,必要时还可撕去贴片以中止给药。

passport 透皮释药贴剂是种新型的可透过皮肤释放肽类、蛋白质类、小分子药物、基因和疫苗的先进透皮贴剂。

3.2 微针技术的应用 jung-hwan park等[8]采用钙黄绿素和牛血清白蛋白作为模型药,将由丙交酯和乙交酯的聚合体制得聚合物微针用于缓控释给药系统。

结果表明,这种微针包裹药物的质量分数可达到10%,并且药物在体内可以缓控释放数小时至数月的时间。

4 胰岛素鼻腔制剂
4.1 鼻腔凝胶剂将注射用含0.11%、1%的聚丙烯酸与胰岛素制成生物黏附水凝胶经大鼠鼻腔给药后,两种凝胶剂产生的降血糖作用分别在0.5h和1h出现最大值,而给予同剂量的胰岛素混悬液则无降血糖作用[9]。

4.2 鼻腔纳米粒 wang等利用离子胶凝法制备了壳聚糖-n-乙酰半胱氨酸纳米粒作为胰岛素载体,140~210nm,ε电位为
+19.5~31.7mv,载药量为13~24%,相比于未修饰的壳聚糖纳米粒和对照溶液,胰岛素经鼻吸收量显著增加。

5 胰岛素肺部吸入制剂
aerodose吸入剂是美国aerogen开发的单剂或多剂液体吸入剂,非常适合肺部吸收,能保持超过80%的雾化药物在呼吸范围内,确
保其在下呼吸道或肺深部沉积。

6 结语
综上所述,ins发现已有百年历史,其作为降糖药已成为ⅰ型糖尿病患者必需的药品。

由于ins是种多聚体,分子量大,难以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被其吸收,并且ins这种蛋白质极易被胃酸和蛋白酶破坏,所以普遍口服胰岛素基本无效。

因此,研制使用方便、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的胰岛素新剂型,目前是国际、国内医药界共同关注的课题。

随着人们对胰岛素制剂的深入研究和药剂工业的发展,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胰岛素新剂型会取得新的进展及其广阔的
应用前景, 将会给胰岛素的临床用药带来极大的方便。

参考文献
[1]潘素琼, 张丽娜, 白艳婷 .诺和锐. 中国新药杂志, 2003,12(5):387~388
[2] 吴琼珠,平其能.以硬脂酸纳米粒为载体的胰岛素小肠吸收部位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2,33 (3):192~193.
[3] 于晓玲,陈志坚. 胰岛素毫微球口服与灌肠对糖尿病大鼠的降糖作用的对比研究[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4,25(91):17~19
[4] wu zh ,ping qn ,lei xm ,et al.effect s of the liposomescoated by chitosan and its derivatives on the gast roin-testinal transit of insulin[j] .y ao x ue x ue b ao ,
2005 ,40 (7) :6181~6182
[5] 吴正红.平其能,魏毅,等. 壳聚糖包覆胰岛素脂质体处方与工艺优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3,34(2):76~77
[6] 孟博宇,平其能,熊净,等.胰岛素微乳大鼠肠道给药降糖作用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6,37(4):304~307
[7] 杜燕京, 田国涛.多肽和蛋白质药物经鼻腔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j].药学服务与研究2005,5(4):321~322
作者单位:150010 哈药集团三精制药股份有限公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