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中药植物多糖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新世界2018年7月·综述·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作者简介]谷伟玲(1977-),女,吉林长春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中药学。
糖尿病是一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长期共同作用所导致的慢性、全身代谢性疾病,主要是由于胰腺不能正常产生胰岛素或胰岛素抵抗而导致血糖高于正常的一种体征,其中有Ⅰ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之分,其中Ⅰ型糖尿病多见于儿童,而2型糖尿病多见于中老年人,其中主要以2型糖尿病患者多见[1-2]。
随着现今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型糖尿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该病起病缓慢,症状常不明显,大多是由于不良的生活方式引起的,患者会出现多食、多尿、体重减轻、皮肤干燥、视物不清以及疲倦感等临床症状。
现今的医学水平无法完全治愈糖尿病,在初期大多皆采用口服降血糖药物进行治疗,随着中医药技术的不断发展,利用中药治疗糖尿病的方式也被许多患者所接受,根据研究发现,中药植物多糖治疗糖尿病的研究正在逐渐的深入,在临床治疗上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针对此种情况,对中药植物多糖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作用的机制进行分析。
1中药植物多糖研究1.1中药植物多糖成分及作用中药植物多糖,大多由10个以上单糖以α-或β-糖苷所组成的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自然界植物体中,可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及种子中,植物多糖成分主要包括淀粉、纤维素、多聚糖、果胶等,在现今的研究发现中,发现其具有许多药理作用,包括抗疲劳、抑菌抗病毒、延缓衰老、降血糖、调节免疫功能、抑制肿瘤、抗辐射、保肝,除了应用于医学领域,中药植物多糖由于自身具有的优良的理化性质,强吸水性、乳化性、高粘度,进而被广泛的运用到化妆品、食品等行业中,在纯天然护肤领域,中药植物多糖几乎成为了必不可少的调和剂。
根据现代中药研究发展的进程,对于中药成分地研究正在逐渐深入,特别是对于中药多糖类成分地研究分析,很多都被应用于临床试验,给广大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案[3]。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
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发展的主要机制之一。
近年来,研究人员对糖尿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以便更好地理解疾病发生的原因,并为新的治疗方法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一、胰岛素抵抗的定义和作用机制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血糖水平。
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导致细胞对胰岛素的应答减弱,从而导致血糖无法有效降低。
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以下几个机制有关:一是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发生异常,导致胰岛素的信号无法正常传递;二是脂肪组织、肝脏和肌肉等重要组织的胰岛素信号被干扰,影响胰岛素的作用;三是胰岛素敏感性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影响胰岛素的受体结构和功能。
二、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的关系胰岛素抵抗是导致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无法正常降低,进而引发高血糖,最终发展为糖尿病。
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与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主要诱因之一,脂肪细胞产生的脂肪酸和激素能够干扰胰岛素的信号通路,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胰岛素抵抗还可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进一步加重糖尿病的发展。
三、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人员在胰岛素抵抗机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进展。
1. 肠道菌群与胰岛素抵抗肠道菌群在机体代谢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会引起炎症反应,进而导致胰岛素信号通路受损,促进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因此,调整肠道菌群结构可能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2. 炎症与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是胰岛素抵抗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一些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等)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通路,影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此外,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的脂肪组织炎症,也被认为是胰岛素抵抗的重要机制之一。
3. 脂肪分布与胰岛素抵抗一些研究表明,脂肪的分布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作者:焉晓乘刘元涛来源:《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19年第02期[摘要]糖尿病(DM)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
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导致IR的病因众多,包括遗传学因素以及肥胖、药物等环境因素。
细胞色素P450s 表氧化酶(CYP450)与其代谢产物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在肥胖、IR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本文就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IR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环氧`-二十碳三烯酸;表氧化酶水解酶;肥胖;炎症;胰岛素抗药性;综述糖尿病(DM)是威胁人类健康的最重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1],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最新中国2型糖尿病流行病学横断面研究显示,我国糖尿病患病率显著增加,且发病有年轻化趋势[2]。
胰岛素抵抗(IR)与胰岛功能减退是2型糖尿病等代謝性疾病的病理基础。
导致IR的病因众多,包括遗传学因素如胰岛素、胰岛素受体、葡萄糖转运体4(GLUT4)等的基因突变,以及肥胖、药物等环境因素。
然而,IR发生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近年来,人们对细胞色素P450s表氧化酶(CYP450)与其代谢产物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ETs)在肥胖、IR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探讨。
本文就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IR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肥胖引起慢性炎症与IR的关系肥胖是一种全球流行病,是内皮功能障碍和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血管疾病的后续发展的常见危险因素,是指体内脂肪储量超标,由于脂肪细胞的数目增多和体积增大引起的脂肪组织的扩张[3]。
脂肪组织除了具有存储能量、维持体温、缓冲保护等功能外,还是重要的内分泌器官[4],可通过自分泌和旁分泌的方式释放一系列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瘦素、抵抗素、视黄醇结合蛋`-4(RBP4)和脂联素等[5],其作用受胰岛素和生长因子的精细调控,起到维持机体的内稳态平衡的作用。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引言肥胖是近年来全球范围内的一大健康问题,与之相关的2型糖尿病成为了医学界关注的焦点。
肥胖可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研究发现,CYP450-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CYP450-EETs代谢途径细胞色素P450酶家族(cytochrome P450, CYP450)是一类重要的酶家族,参与多种生物代谢过程。
CYP450酶家族中的一种酶系统是可使芳烃化合物、激素、药物和其他脂质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在这个家族中,CYP2C和CYP2J亚型是特别重要的成员,因为它们是内皮细胞合成环氧脂烷酸(EETs)的酶。
EETs是一类重要的代表性脂质信号分子,其代谢途径在肥胖和2型糖尿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肥胖可以导致多种代谢异常,包括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在维持血糖平衡、促进葡萄糖吸收和利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而胰岛素抵抗则是指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需要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起到同样的生物学效应。
长期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索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在肥胖人群中,脂肪组织细胞释放的脂质信号分子如EETs的代谢途径可能受到改变,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关系的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YP450-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CYP2C和CYP2J亚型水平的改变可能会影响EETs的合成,从而影响胰岛素信号通路,诱导胰岛素抵抗。
EETs的代谢产物11,12-二异戊二烯酸(DHET)也被发现可以通过调节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水平和脂质代谢,进而影响血管功能和胰岛素抵抗。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摘要】本文主要探讨了CYP450酶家族与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
通过详细分析肥胖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揭示了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并提出了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
研究结果表明,CYP450-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结论部分展望了该研究的意义,为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思路。
本研究对于深入理解肥胖诱发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为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肥胖, 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 CYP450酶家族, EETs代谢途径, 研究方法, 实验设计, 研究结果分析, 研究意义, 背景介绍, 研究目的, 结论, 展望。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肥胖与2型糖尿病是当今社会公共卫生问题中的重要挑战,二者都与慢性低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有密切关系。
CYP450酶家族和EETs代谢途径被认为在这一疾病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CYP450酶家族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机体中的氧化酶,其代谢产物EETs具有抗炎和抗氧化作用。
研究表明,CYP450酶家族和EETs代谢途径在调节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当前的研究对于探究CYP450-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以及相关机制仍处于初级阶段。
深入了解CYP450酶家族和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揭示其潜在的治疗靶点,并提供新的药物策略来干预该疾病的发展。
本文旨在综述目前有关CYP450-EETs代谢途径与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CYP450酶家族与EETs代谢途径在肥胖诱导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机制,并深入研究肥胖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关系,以揭示胰岛素抵抗的发生机制。
通过研究方法和实验设计,我们将对CYP450-EETs代谢途径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为未来的临床治疗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精)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病人的90%以上。
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是关键环节,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作用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使胰岛素介导下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糖原生成增加,表现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当前临床常用的磺尿类、双胍类等口服降糖药虽从不同机制上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难以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具有严重的肝肾毒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提示,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 中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1.1 数味单药对改善糖尿病抵抗的实验研究众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含量。
高从容等用高脂饮食建立IR大鼠模型,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对照实验,发现黄连素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并能使IR大鼠肝糖元合成增加,但对FPG、胰岛素、及肌肉中的TG无明显改善,提示黄连素是通过葡萄糖的非氧化途径改善IR,而非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继发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改善实现的[1]。
王桂珍等研究也证实,月见草油每天23mg/100g灌胃,连续30d,可使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具有严重的IR)的稳态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稳态葡萄糖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该药能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尿病大鼠的IR [2]。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的。
尹义存等对高脂饮食诱发IR大鼠,用水飞蓟宾灌胃治疗3周,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组织糖原含量增加,提示水飞蓟宾也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糖原合成有关[3]。
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
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作用受损,导致血糖升高。
同时,抑郁症也是一种常见的心理障碍,它会对个体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不良影响。
近年来,有研究表明疏肝解郁法可能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究疏肝解郁法对这一患者群体的临床疗效。
本研究选取了一组3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这些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接受疏肝解郁法治疗,另一组接受常规治疗措施作为对照组。
疏肝解郁法的主要手段包括中药治疗、针灸疗法和心理疏导。
治疗周期为3个月。
在治疗前后,我们对两组患者的血糖、胰岛素水平进行测量,并通过抑郁评分量表(HAMD)评估这些患者的抑郁程度。
结果显示,在治疗结束时,接受疏肝解郁法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5)。
而胰岛素敏感性指标(HOMA-IR)明显改善于疏肝解郁组(P < 0.05)。
此外,接受疏肝解郁法治疗的患者的抑郁程度也明显减轻,HAMD评分显著降低于对照组(P < 0.05)。
进一步的分析显示,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产生改善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
首先,中药治疗中的一些有效成分能够调节患者的神经内分泌系统,减轻压力和焦虑,从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
其次,针灸疗法可以刺激特定穴位,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最重要的是,心理疏导可以让患者舒缓心情,减轻对疾病的恐惧和负担,有助于康复进程。
综上所述,疏肝解郁法对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的胰岛素抵抗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疏肝解郁法不仅可以调节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还可以减轻抑郁症状,提升患者的心理状态。
然而,本研究存在一些限制,如样本量较小,治疗周期较短等。
因此,为了更好地验证其疗效,还需要进一步进行大样本、长周期的临床研究综合以上研究结果,疏肝解郁法在治疗2型糖尿病伴抑郁者中显示出显著的改善作用。
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胰岛素抵抗是肝脏、肌肉和脂肪组织等周围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导致葡萄糖摄取和利用效率下降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黄连素提取自天然植物,安全性高、毒副反应小,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对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有较好疗效。
该文对黄连素调控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黄连素对胰岛素抵抗及2型糖尿病防治的相关机制。
黄连素的生物利用度极低,提示其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发挥降脂、降糖的作用。
肠道微生物可能成为黄连素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2型糖尿病的新靶点。
标签:黄连素;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肠道菌群[Abstract] Insulin resistance (IR)is defined as a series of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for diminished effectiveness of insulin in lowering blood sugar levels caused by decreased sensitivity to insulin of liver,muscle and adipose tissue. IR is the major contributor to 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Berberine,a traditional Chinese herb extract,has been shown to be safe and effective in lowering blood sugar,alleviating insulin resistance and moderating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The bioavailability of berberine is extremely low,suggesting that it may play a role in lowering blood sugar and lipid by regulating intestinal flora. Intestinal microbiota may serve as a new potential target for berberin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Key words] berberine;insulin resistance;type 2 diabetes mellitus;intestinal microbiota糖尿病是一組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由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引起。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的新进展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
目前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主要与肥胖和脂肪组织激素的异常分泌有关。
脂肪组织激素如瘦素、肝素和肠基质提供因子等,可能通过影响胰岛素信号传导途径,导致胰岛素抵抗。
此外,炎症反应和自身免疫也可能参与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研究发现,许多慢性炎症相关因子如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等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明显升高。
自身免疫反应也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自身抗体对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分子如胰岛素受体和糖尿病相关抗原-2等也有贡献。
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方面,目前主要依靠改变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
生活方式改变包括合理饮食、适度运动和控制体重等。
这些措施可以减轻胰岛素抵抗和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此外,一些药物也可用于治疗2型糖尿病,如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注射等。
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提高胰岛素的分泌和/或减少胰岛素抵抗。
然而,研究人员最近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取得了一些新进展。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肠道菌群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
肠道菌群是指人体肠道中寄生的微生物群落,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等微生物。
研究表明,肠道菌群的组成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肠道菌群通过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调节胰岛素分泌和调节免疫反应等方式影响2型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
研究人员尝试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来治疗2型糖尿病,如通过益生菌和益生元的补充、粪菌移植等方式。
这一领域正在快速发展,未来可能会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
另外,细胞治疗也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领域。
细胞治疗是指通过植入能够分泌胰岛素的干细胞或胰岛素产生细胞来补充胰岛素缺乏。
研究人员已经成功地将胰岛细胞和胰岛样群体移植到2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从而改善了患者的胰岛素分泌和血糖控制。
这一技术还处于发展阶段,但有望成为治疗2型糖尿病的一种新方法。
总的来说,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在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外,肠道菌群调节和细胞治疗等新方法也显示出潜力。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亿人的生活质量。
尽管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但仍需要不断的研究和开发新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探讨近年来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
一、传统糖尿病药物1、胰岛素: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它可以帮助身体细胞吸收血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胰岛素的使用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需要密切监测。
2、口服降糖药:口服降糖药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奈类等,这些药物可以不同程度地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这些药物的疗效和副作用因人而异,且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耐药性。
二、新型糖尿病药物1、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GLP-1是一种自然产生的激素,可以刺激胰岛素分泌并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GLP-1类似物已经被开发出来,如利拉鲁肽和度拉鲁肽,它们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和更高的稳定性,可以减少注射频率,提高患者依从性。
2、SGLT-2抑制剂:SGLT-2是一种肾脏中的糖通道,可以促进血糖的排泄。
SGLT-2抑制剂可以抑制SGLT-2的活性,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最近上市的卡格列净和达格列净等SGLT-2抑制剂已经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选择。
3、葡萄糖激酶激动剂:葡萄糖激酶是一种肝脏中的酶,可以刺激肝脏对葡萄糖的吸收和储存。
葡萄糖激酶激动剂可以激活葡萄糖激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目前正在研究中的药物如西格列汀和瑞格列汀等已经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三、展望未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人员对糖尿病发病机制的深入了解,未来可能会有更多新型糖尿病药物问世。
例如,针对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氧化应激等病理生理过程的靶点将会成为药物研发的重点。
联合用药方案可能会更加个性化,以提高疗效并减少副作用。
本文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的新进展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疗效果。
新型糖尿病药物在作用机制、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进展。
《运动联合槲皮素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
《运动联合槲皮素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研究》一、引言2型糖尿病是一种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其特征是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饮食不健康和缺乏运动是导致该病发病率持续上升的主要因素。
槲皮素作为一种天然植物成分,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抗炎和抗糖尿病等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运动与槲皮素联合治疗在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方面的效果及其潜在机制。
本文旨在探讨运动与槲皮素联合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探讨运动联合槲皮素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机制。
首先,通过动物实验验证槲皮素和运动对糖尿病模型动物的影响;其次,进行临床研究,观察运动联合槲皮素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最后,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探讨其作用机制。
三、实验结果1. 动物实验结果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槲皮素能够显著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血糖水平,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胰岛素抵抗指数。
同时,运动训练也能够改善糖尿病模型动物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糖水平。
当槲皮素与运动训练联合使用时,其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更为显著,血糖水平降低更为明显。
2. 临床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运动联合槲皮素治疗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有显著的改善作用。
治疗后,患者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均有所降低,胰岛素敏感性得到提高。
同时,未发现明显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
3. 机制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运动联合槲皮素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1)抗氧化作用:槲皮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能够清除自由基,减轻氧化应激对胰岛β细胞的损伤。
(2)抗炎作用:槲皮素能够抑制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减轻炎症反应,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3)改善脂肪代谢:运动和槲皮素均能改善脂肪代谢,降低血脂水平,从而减轻脂肪对胰岛β细胞的毒性作用。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精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改善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S【关键词】中药2型糖尿病是由于绝对或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和靶组织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而引起的糖、脂肪、蛋白质及水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所致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占糖尿病病人的 90%以上。
在2型糖尿病发病过程中,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 nee, IR)是关键环节,胰岛素抵抗主要是指胰岛素作用的受体前、受体及受体后缺陷,使胰岛素介导下的肌肉和脂肪组织摄取葡萄糖的能力降低,同时肝糖原生成增加,表现为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和反应性降低。
当前临床常用的磺尿类、双胍类等口服降糖药虽从不同机制上有一定的降糖作用,但难以有效地控制其并发症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甚至具有严重的肝肾毒副作用。
近年来众多研究提示,中药及天然药物在治疗2型糖尿病方面具有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的特点,并在改善胰岛素抵抗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1中药显著改善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1.1数味单药对改善糖尿病抵抗的实验研究众多动物实验研究表明,黄连素具有显著的降血糖效果,并能改善糖耐量,降低血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含量。
高从容等用高脂饮食建立IR大鼠模型,用黄连素与二甲双胍作对照实验,发现黄连素能明显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IR,与二甲双胍作用相似,并能使IR大鼠肝糖元合成增加,但对FPG胰岛素、及肌肉中的TG 无明显改善,提示黄连素是通过葡萄糖的非氧化途径改善IR,而非通过改善脂代谢及继发于血糖和胰岛素浓度的改善实现的[1]。
王桂珍等研究也证实,月见草油每天23mg/100g灌胃,连续30d,可使四氧嘧啶所致糖尿病大鼠(具有严重的IR)的稳态胰岛素水平显著下降,而稳态葡萄糖浓度无明显改变,提示该药能提高体内葡萄糖的利用,改善糖尿病大鼠的IR [2] 。
中药及天然药物对胰岛素抵抗改善的机制是多方面的尹义存等对高脂饮食诱发IR大鼠,用水飞蓟宾灌胃治疗3周,也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改善,组织糖原含量增加,提示水飞蓟宾也可改善高脂饮食大鼠的 IR,其机制可能与促进糖原合成有关[3]。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糖尿病是一种世界各地广泛存在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目前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其中,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绝大多数。
近年来,2型糖尿病的研究逐渐向多学科交叉的方向发展,涵盖了基因、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等诸多领域。
在这次综述中,我们将回顾近年来2型糖尿病研究领域的一些重要进展。
首先,我们将从遗传因素的角度探讨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研究表明,遗传基因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大规模的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发现了与2型糖尿病相关的多个基因。
其中最重要的是TCF7L2基因,它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遗传风险因素。
此外,INSR、PPARG等基因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密切相关。
未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这些基因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具体机制。
其次,我们将从生化反应的角度来探讨2型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的特点之一是组织对胰岛素的抵抗,而胰岛素抵抗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慢性低级炎症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的分泌增加,导致了胰岛素信号传导通路发生改变,从而诱发胰岛素抵抗。
因此,抑制慢性炎症可能是2型糖尿病治疗的一个重要策略。
此外,细胞生物学领域的研究也为2型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进展。
高血糖状态诱导下,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的活性增强,导致氧化应激加剧和脂质代谢紊乱,最终导致胰岛功能受损。
因此,找到抑制细胞色素P450酶活性的方法,有望成为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策略。
此外,细胞凋亡在胰岛β细胞的损伤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目前,一些研究已经找到了一些抑制细胞凋亡的方法,这为2型糖尿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
最后,免疫学领域的研究对2型糖尿病的理解也有所突破。
自身免疫在2型糖尿病的发病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免疫细胞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s)的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作者:徐婕等来源:《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4年第02期【摘要】本文就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进行探讨,认为与胰岛素靶组织在细胞、受体、受体后和分子水平的结构与功能的缺陷以及胰岛素作用调控激素异常等环节有关。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研究进展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核心问题,在发病中起关键作用[1]。
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理十分复杂,不同生理病理情况下所产生的胰岛素抵抗机理不尽相同。
近年国内外对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制研究日益深入,本文就其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1细胞水平的缺陷主要分为肝细胞、肌细胞、脂肪细胞的缺陷。
1.1肝脏是摄取和处理葡萄糖的主要器官,体内内源性葡萄糖产生主要来自肝脏,肝糖的产生来自糖原分解与糖异生。
1.2研究发现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摄取,80%以上由骨骼肌细胞负责,因而认为骨骼肌对糖的摄取和利用减少在胰岛素抵抗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1.3脂肪细胞诱导胰岛素抵抗的可能机理如下内脏肥大脂肪细胞对胰岛素的抑制脂肪分解作用较皮下脂肪更为抵抗,对脂解激素的反应较皮下或体积小的脂肪细胞更为敏感。
其净效应是脂解作用加强,非脂化脂肪酸释放增多,流入门静脉及肝脏的FFA增高,血FFA增高,血浆高FFA浓度可同时促进肝糖产生过多及抑制肌细胞胰岛素介导的葡萄糖运转及肌糖原的合成。
脂肪细胞因子及脂肪分泌蛋白质增多,这些因子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2受体与分子水平的缺陷2.1受体前缺陷所谓受体前缺陷指胰岛素与受体结合之前的异常而言。
常见于以下情况:2.1.1胰岛素抗体的形成其干扰了胰岛素与其受体的正常结合,削弱了胰岛素的生物学效应。
2.1.2胰岛素的分子结构异常胰岛素基因突变所致其一级结构改变,使胰岛素生物活性降低,从而引起胰岛素抵抗。
2.1.3胰岛素降解加速。
2.1.4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的增多。
如胰高糖素,甲状腺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
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进展2型糖尿病是一种以胰岛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一大慢性病。
据统计,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数已经接近4亿,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加。
由于2型糖尿病具有高发病率、高残疾率和高死亡率等特点,给患者的生活和社会经济造成了严重危害。
目前,2型糖尿病的治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而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也是备受关注的热点之一。
本文将从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临床研究进展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中成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原理主要是通过中药对人体内胰岛素分泌、组织胰岛素敏感度、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等进行调节,有效控制血糖增高,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进展。
1. 调节胰岛素分泌中成药可以通过调节胰岛功能,促使胰岛素的分泌和释放更加平稳。
中成药还可以保护胰岛β细胞,减少胰岛素的耗竭,从而有效降低血糖水平。
2. 提高组织胰岛素敏感性中成药中的一些有效成分可以通过改善细胞膜的通透性和抗氧化作用,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吸收和利用,从而降低血糖。
3. 抑制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部分中成药可以通过抑制肝脏中糖异生酶的活性,减少肝糖原合成和糖异生,降低空腹和餐后血糖水平。
1. 参芪降糖胶囊参芪降糖胶囊是以人参和黄芪为主要药材,制成的一种中成药。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表明,参芪降糖胶囊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明显的降糖效果。
参芪降糖胶囊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减轻糖尿病对患者身体的损害。
参芪降糖胶囊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血脂代谢和微循环,减轻了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 苦瓜素片苦瓜素片是以苦瓜为主要原料提取的一种中成药,具有清热解毒、降血糖、增强机体免疫功能等作用。
临床研究发现,苦瓜素片在2型糖尿病的治疗中有着良好的效果。
苦瓜素片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抵抗,减少胰岛β细胞的损伤,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通过多种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安全性较高,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中国糖尿病杂志2021 年5 月第29 卷第5 期Chin J Diabetes,M a y2021,Vol. 29,No. 5•393 ••文献综述•2型糖尿病免疫发病机制研究进展付林杨杨张同存【提要】免疫稳态失衡在T2D M发病机制方面作用逐渐受到关注。
肥胖和I R诱发的慢性亚临床炎症不仅导致In s作用障碍,还造成胰岛卩细胞功能缺陷。
这种代谢性炎症引发的巨噬细胞、T细胞、B细胞及N K细胞等免疫功能紊乱,提示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功能参与T2D M发生发展。
本文对T2D M免疫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探讨其免疫标志物及其免疫疗法调控人体稳态可能成为临床诊治T2D M的新思路。
【关键词】糖尿病,2型;先天性免疫;获得性免疫;胰岛素抵抗doi: 10. 3969/j. issn. 1006-6187. 2021. 05.014Study on immun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F U Lin, YAN G Yang, ZH AN G Tongcun.Clinical College o f Wuhan University o f S 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430000,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Y A N G Yang, E m ail:135****************【Summary】In the pathogenesis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the imbalance of immune hermeostasis is attracting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Chronic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triggered by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not only causes insulin dysfunction, but also leads to islet p cell dysfunction. This metabolicinflammation triggers the dysfunction of immune cells, including macrophages cells, B cells and NK cells. Ithas been suggested that innate and acquired immunity are involved in the occurrence and progression ofT2DM. In this paper,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immune pathogenesis of T2DM is reviewed, the study ofimmune markers and immunotherapy regulating human homeostasis may become a new idea for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2DM.【Key words】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nate mmunity ; Acquired immunity ;Insulin resistanceT2D M发生发展涉及多种病理生理机制,主要表现为 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中医药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2]
Sowers JR,Fmhlich ED.Insulin and insulin blood
pressure
resistance:impact
Oil
and cardiovaseular disease[J].Med Clin North
Am,
2004,88(1):63—82.
[3]
陈思兰.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A].第六次中国中西医结合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2:
4】3—416,
[4]
黎学松.2型糖尿病中医分型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J].辽宁 中医杂志,1998,25(8):345.
[5]
朱章志.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证型红细胞胰岛素受体缺陷的观察 [J].中周中两医结合杂志,1995,15(5):266—268.
[6]陆灏.84例NII)DM辨证分型与IRGlucagon的关系[J].辽宁中医 杂志,1998,25(9):387—389. [7] 丁学屏.非胰岛索依赖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胰高糖素、胰岛 素敏感性的相关研究[J].上海巾医药杂志.1999(9):18—20.
2
胰岛素抵抗(IR)是南遗传和环境因素导致的机 体对胰岛索生理作用的反应性降低。即胰岛素促进葡 萄糖摄取作用受损,导致代偿性胰岛素分泌增多,其重 要标志为高胰岛素血症o L¨主要表现为外周组织对胰 岛素敏感性下降,对葡萄糖的利用障碍口J。胰岛素抵 抗及其继发的代谢紊乱是产生2型糖尿病、高脂血症、 高尿酸血症、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综合症的共同发病基 础。现代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不仅是2型糖尿病发 病的一个主要的病理生理学因素,也是胰岛素依赖型 糖尿病的特征之一。2型糖尿病是最具典型性的IR 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基础 研究的不断深入,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发病机 理的研究意义逐渐深入,故为其针对性药物和治疗措 施的研制提供了相关的理论基础。但目前I临床上尚缺 乏安全有效的特异性治疗方法,故如何改善胰岛素抵 抗已成为国内外糖尿病研究的重要课题。 1有关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之中医学认识述要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是近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发 生发展机制的新论,其当属中医“消渴病”范畴。《素 问・奇病论》日:“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肥美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
2 1 SiTc. nn 0 0 c eh E gg . r
医药卫生
2型糖尿 病胰 岛 素抵 抗 研 究进 展
谢利芳 许 志华 郭 凯 霞
( 南省 开 封 市 第 15医 院 内分 泌科 , 封 4 50 ) 河 5 开 70 3
摘
要
胰 岛素抵抗和 B细胞 功能障碍是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的两个 主要环 节, 而胰 岛素抵 抗是 2型糖尿 病发生 的始 动因
文献标志码
A
2型 糖尿 病 ( y e2daee e i s T D T p i t m lt , 2 M) b s lu 是一种 遗传 和 环 境 因素共 同作 用 而形 成 的 多基 因 遗传性 复杂疾病 , 病 因及 发病 机 制 一般 认 为 与胰 其 岛素抵抗 (nui rs t c ,R 和 B细胞功 能缺 陷 isl ei a e I ) n sn
谢利芳 , : 等 2型糖尿病胰 岛素抵抗研究进展
短期 能调 节 基 础 胰 岛 素 分 泌 和 G I, 期 高 F A SS 长 Fs
3 受体后缺 陷
指胰 岛素 与 受 体 结 合 后 信 号 向 细 胞 内传 所 引
起 的一 系 列 代 谢 过 程 , 胰 岛 素 受 体 的 “ 游 事 即 下 件 ” 全过程 十分 复 杂 , 中许 多 环 节 尚不 清 楚 。 目 , 其 前发 现胰 岛 素 受 体 底 物 家 族 及 葡 萄糖 转 运 蛋 白异
两者 之 间存 在着 代 谢 竞 争 。② F A 能 加 速 肝脏 糖 F 异 生 , 加 肝 脏 葡 萄 糖 的释 出 , 致 肝 脏 I 22 增 导 R_. 6 。 ③ F A受体 的作用 : 、 F 中 长链 游离 脂 肪酸 ( C A) L F 的
【课题申报】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一、背景与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作用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其中,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学基础之一。
胰岛素抵抗指的是机体对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减弱,导致胰岛素的生理效应减弱或失去。
了解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对于阐明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以及研发新型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当前对于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课题将通过实验研究,揭示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机制,为糖尿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目的本课题的目的是研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的机制,并深入探究其发生的分子机制与信号通路,为糖尿病的定量诊断与个体化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三、研究内容1. 使用体外细胞系建立糖尿病模型:选择合适的胰岛素敏感与胰岛素抵抗细胞系,建立糖尿病患者的体外细胞模型,研究胰岛素抵抗机制。
2. 分析糖尿病患者胰岛素信号通路:使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方法,检测糖尿病患者细胞的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变化,包括胰岛素受体、酪氨酸激酶、PI3K/Akt通路等的表达与活化情况。
3. 研究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靶基因表达模式: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糖尿病患者细胞的转录组进行分析,筛选出与胰岛素抵抗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验证其在胰岛素抵抗过程中的功能和机制。
4. 探究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通过蛋白质相互作用、染色体免疫共沉淀等技术,研究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包括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信号通路交叉等。
四、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 体外细胞系的建立:选择包括人体脂肪组织、骨骼肌等来源的细胞,分别进行脂联素、胰岛素、葡萄糖刺激等后,监测其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变化。
2. 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分析: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染色等技术检测糖尿病患者细胞胰岛素信号通路蛋白的表达与活性。
TSC2在胰岛素抵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T C基 因是一 种胰 岛素信 号通 路 的负 调节 因子 ,S 2 S TC 是受 A t k 信号 调节 的重 要 下游 分子 , 以使 T C 可 S 2磷 酸化 ,
TC/ S 2 合 物 解 离 , 致 m O 信 号 途 径 的 激 活 。 S 1T C 复 导 TR
mO T R基 因高度保守 , 属于丝氨 酸/ 苏氨 酸蛋 白激 酶 ( I K) PK 家族 , 哺 乳 动 物 中 最 重要 的 功 能是 翻译 调 节 。激 活 的 在 mO T R可调节核糖体蛋 白 S 6激酶 1 S K ) (6 1 和真核细胞始 动
4 B 1通过和真核 细胞 翻译 启动 因子 4 e 4E 结 合 , EP E( l ) F 抑
制蛋 白翻译。4 B 1 rT R作用后发生磷酸化 , eF4 EP经o O 从 l-E
释放出来 , 而降低 了 4 B 1对 e .E依 赖 的翻译起 始 的 从 EP l4 F
抑制作用 , 进而激 活蛋 白质 的翻译 , 向调节细胞生长 J 正 。 正常情况 下 , S 1T C T C / S 2是小 G P酶 R e T h b的抑 制剂 ,
而导致 m O T R不 再受 该 复合物 抑 制而 被激 活。hm rn和 a at i
域和 C M结合结构域 。R e A a hbG P结构域 含有 G P s T ae激活
蛋 白 r l的 G P同源区E 。T C基 因在人体大部分组织细 a p A 2 S 1 胞 中表达 , 在脑 、 肾和心肌组织 中表 达较强 , 采用 N r e 印 o hr tn 迹、 原位杂交和反义核酸探针 分析均发 现 T C S 2的表达 产物
铃薯球蛋 白( u e n 。T b r T bf ) u ei 白 N端为 hma i i n蛋 a rn结合结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6 No.8·综述·数理医药学杂志,2010,23(2):228-230.[14]丁淑敏,刘丹,封亮,等. 基于“组分结构”理论的8种墨旱莲乙酸乙酯提取物对NHBE细胞保护作用的比较.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6):3136-3141.[15]刘艳秋,战丽彬,马慧鹏. 墨旱莲提取物在制备抗骨质疏松多靶点药物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辽宁:CN105748546A,2016-07-13.[16]王洪白,庞海玲,杨霞. 清益止崩汤治疗青春期功血临床观察. 中国中医急症,2013,22(12):2138.[17]郑寅,崔小七,付明哲,等. 中药肠血平颗粒对人工感染鸡球虫病的防治试验. 畜牧与兽医,2014,46(1):97-101.[18] 孔珍珍,陆江涛,刘春保,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白癜风疗效的Meta分析.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7,27(7):121-124.新近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显示[1],2型糖尿病发病率高,对患者正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患者机体对葡萄糖代谢及摄取的能力减弱,对胰岛素敏感程度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发病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较为复杂[2-3]。
2型糖尿病与1型糖尿病相比,也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但与1型糖尿病相比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并不明显,1型糖尿病的遗传倾向较为明显,遗传易感性可高达70.0%~80.0%[4-5],远高于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发病基础为胰岛素抵抗,其与患者遗传因素关系较为密切,胰岛素抵抗为一定数量的多种基因突变遗传导致,包括胰岛素受体底物基因及胰岛素受体基因等。
胰岛素发挥作用的第一步即为胰岛素受体,人胰岛素受体基因有21个内含子与22个外显子,突变类型为复合型杂合子及纯合子。
目前,胰岛素受体基因主要是指胰岛素受体基因-1及胰岛素受体基因-2。
胰岛素受体基因-2作用部位主要为脂肪、骨骼肌及肝脏等,胰岛素受体基因-1作用部位主要为骨骼肌。
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态性位点主要位于胰岛素受体基因-2[6-7]。
Ins信号传导中重要分子为PI-3K,通过构建激活突变及药物抑制剂等方法,可证实PI-3K有胰岛素刺激葡萄糖转运蛋白4所需要的信号分子。
目前有关2型糖尿病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受体前缺陷受体前缺陷是指受体与胰岛素结合之前发生的异常,主要原因为调控胰岛素分泌的相关基因发生突变,造成结构异常,对胰岛素的生物活性造成影响。
相关资料显示,胰岛素相关功能的正常发挥与抗体胰岛素识别位点及胰岛素抗体关系密切[8-9]。
例如生长激素及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应激激素分泌过多,均可能造成患者出现受体前抵抗。
受体前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2受体缺陷胰岛素功能异常是指亲和力下降或胰岛素受体数目减少,结构异常为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改变,受体功能丧失[10-11]。
胰岛素受体基因发生突变可能造成一系列的临床症状,例如B型及A型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矮妖精貌综合征等。
相关研究表明[12-13],胎儿期小鼠肝脏胰岛素受体敲除后,肝细胞内糖原含量降低,由此可得敲除肝脏胰岛素受体,肝糖原合成与未敲除相比显著减少。
3受体后缺陷受体后缺陷即受体与胰岛素结合后向细胞内传递信号引起的一系列的代谢过程,十分复杂,目前尚未明确所有具体环节[14]。
相关研究表明,胰岛素抵抗与葡萄糖转运蛋白异常即胰岛素受体底物家族关系密切[15]。
目前,哺乳动物中发现13种葡萄糖转运蛋白,GLUT4发现于患者机体内的心肌细胞胞浆、脂肪组织及骨骼肌,为胰岛素敏感的主要葡萄糖转运体[15-16]。
在胰岛素信号刺激下,引发GLUT4囊泡转位到细胞膜,与细胞膜融合,增加葡萄糖的摄取。
目前已有研究发现,GLUT4基因异常可造成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受体基因-1骨骼肌表达程度高,胰岛素受体基因-1于机体内胰腺细胞及肝脏细胞表达程度高,磷酸化异常或表达减少可造成胰岛素抵抗。
相关研究表明[17],脂肪细胞存在T2DM及IR,胰岛素受体基因-1的表达降低,无法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从而导致PI3K激活作用减弱,造成下游信号传导通路发生障碍,从而发生胰岛素抵抗。
4胰岛素抵抗相关细胞因子4.1 肿瘤坏死因子-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分子量为17kDa,由单核巨噬细胞产生,具有抗肿瘤作用,也是机体中免疫调节因子。
相关研究表明[18],患者处于烧伤、感染等病理状态下,机体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可能提高,肥胖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较高,2型糖尿病患者为肿瘤坏死因子-α也会提高。
肿瘤坏死因子-α可直接作用于机体内的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从mRNA 转录后修饰方面影响GLUT4表达,继而抑制GLUT4基因的翻译,从而对胰岛素刺激的葡糖糖转运造成不利影响。
另外,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促进胰岛素受体底物-1及胰岛素受体底物-2丝氨酸磷酸化,从而减少胰岛素受体酪氨酸自身磷酸化,降低受体酪氨酸激酶活力。
肿瘤坏死因子-α能够刺激脂肪分解从而提高游离脂肪酸水平,胰岛素抵抗的重要代谢因素之一即为游离脂肪酸提高。
相关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的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降低,同时基因编码肿瘤坏死因子-α转录率高的患者发生肥胖及胰岛素抵抗的概率较高。
4.2 游离脂肪酸游离脂肪酸为前列腺素及细胞膜脂质结构合成的供体,是脂肪代谢的中间产物,能够给予机体主要能量。
与正常健康人相比,肥胖患者机体内游离脂肪酸含量较高。
相关资料显示,游离脂肪酸能够抑制机体葡萄糖氧化。
另外,游离脂肪酸可以提高肝脏糖的异生,从而导致肝脏胰岛素抵抗,肝脏葡萄糖的释出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刘峰(天津市北辰区双青新家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天津300400)【摘要】2型糖尿病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一类代谢异常相关疾病,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结构、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呈现出逐年升高的趋势。
目前,2型糖尿病的确切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相关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发病的始动因素为胰岛素抵抗,且胰岛素抵抗与炎症因子及信号蛋白异常关系较为密切。
本文对目前关于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18中国处方药 第16卷 第8期·综述·增加。
游离脂肪酸可导致患者机体骨骼肌胰岛素抵抗,骨骼肌内的游离脂肪酸发生氧化障碍,脂类发生沉积,胰岛素受体底物-1活性降低。
4.3 内脏脂肪素内脏脂肪素为一种由内脏脂肪产生的脂肪细胞因子,可在患者骨骼肌及肝脏等部位进行表达,表达水平最高部位为内脏脂肪组织。
相关研究发现[19],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血单核细胞中,Visfatin蛋白表达水平上升,糖尿病与Visfatin关系较为密切。
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胰岛素抵抗与内脏脂肪素的关系。
4.4 脂联素脂联素由机体内成熟脂肪组织特异性分泌的蛋白质,分子量为30kF,与瘦素相似,主要表达部位为脂肪组织。
若过于肥胖或患有2型糖尿疾病,血浆脂联素水平降低。
相关研究表明,血浆脂联素较高,发生2型糖尿病危险性较低,血浆脂联素水平低,胰岛素敏感性减弱。
脂联素具有一定胰岛素增敏作用,刺激肌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游离脂肪酸转运子在细胞膜上的聚集减少脂质堆积,改善骨骼细胞肌细胞胰岛素的敏感性[20]。
4.5 抵抗素抵抗素为一种多肽类激素,由白色脂肪组织分泌,具有抵抗胰岛素的作用。
相关研究表明,抵抗素可抑制胰岛素信号转导,减少激活蛋白激酶B及PI3K,造成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21]。
另外,胰岛素可提高游离脂肪酸的水平,引起胰岛素抵抗。
目前研究尚未完全明确抵抗素与胰岛素抵抗之间的具体关系。
相关研究制作过度表达人巨噬细胞源性的resistin小鼠,进行高脂饮食后,小鼠表现出明显的胰岛素抵抗,对机体骨骼肌葡萄糖的摄取产生影响,TG水平提高,影响胰岛素敏感性[22]。
另外,甘油二酯水平提高,PKC活动提高,胰岛素受体底物-1酪氨酸磷酸化水平降低。
4.6 瘦素瘦素为一种脂肪调节激素,由肥胖基因编码产生,为抗肥胖激素,分子量为16KDa,主要生理功能为提高能量代谢及减少大脑食欲。
啮齿类动物无瘦素受体表达及无瘦素分泌表现为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及肥胖。
给予适量的瘦素治疗,可有效降低机体外周组织脂累含量,改善胰岛素抵抗情况。
5展望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饮食方式的改变,肥胖率逐年升高。
2型糖尿病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与b细胞功能缺陷及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
在临床治疗中,部分研究已证实胰岛素抵抗及炎症因子之间的关系,抗炎治疗改善患者胰岛素也为一项热点研究,具体疗效尚未完全明确。
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进行研究分析,能够有效明确具体发病机制,避免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1] Zheng Y, Ley SH, Hu FB. Global aetiology and epidemiology of type2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 Nat Rev Endocrinol, 2018,14(2):88-98.[2] Keun Park S, Ryoo JH, Oh CM, et al.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ccording to 2-hour plasma glucose level: the Korean Genome and Epidemiology Study (KoGE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17,(17):30547-30548.[3] P AV, Rao P, K SK, et al. Etiology and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bacterial pneumonia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Assoc Physicians India, 2016,64(1):121.[4] Wilke T, Boettger B, Berg B, et al. Epidemiology of urinary tract infections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patients: An analysis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of 456,586 German T2DM patients. J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015,29(8):1015-1023.[5] Greiner RA,Paulus G,Driedger J,et al. Epidemiology and Unmet Medical Need in Diabetes Mellitus Type 2 in Germany -Results of a Literature Search. Value Health, 2014,17(7):A336.[6]石柔,杨晶晶,雷又鸣,等.二甲基精氨酸二甲胺水解酶2基因-449G/C多态性及二甲基精氨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24(5):393-397.[7]汪志红,张素华,王增产,等. 中国汉族人群SLC30A8基因rs13266634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联.上海医学,2008,31(5):323-327,封底.[8]朱元媛,楼青青.病程对2型糖尿病病人骨密度、胰腺体积、胰岛功能及相关指标影响的研究进展.护理研究,2016,30(17):2072-2074.[9]陈明慧,梁敏.维生素D、骨钙素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功能相关性研究进展.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7,34(7):1097-1100.[10]周成梅. 初诊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与胰岛功能的临床观察.天津医药,2011,39(3):264-265.[11]王彬,李玉坤.2型糖尿病胰岛功能与骨密度关系初步探讨.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1):1455-1457.[12] Halvorsen B, Santilli F, Scholz H, et al. LIGHT/TNFSF14 is increased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nd promotes islet cell dysfunction and endothelial cell inflammation in vitro. Diabetologia, 2016,59(10):2134-2144.[13] Leung PS. The Potential Protective Action of Vitamin D in Hepatic Insulin Resistance and Pancreatic Islet Dysfunctio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Nutrients, 2016,8(3):147.[14]单文华. 2型糖尿病的受体缺陷学说. 家庭医学,2005,(4):46.[15] Pontiroli AE, Capra F, Veglia F, et al. Genetic contribution of polymorphism of the GLUT1 and GLUT4 genes to the susceptibility to type 2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n different populations. Acta Diabetol, 1996,33(3):193-197.[16] Davidson MB. Role of glucose transport and GLUT4 transporter protein i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3,77(1):25-26.[17] Furuta M, Yano Y, Gabazza EC, et al. Troglitazone improves GLUT4 expression in adipose tissue in an animal model of obese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02,56(3):159-171.[18]徐炯,李晓蕙,顾继安.肿瘤坏死因子-Q与2型糖尿病关系的探讨. 上海医学,2001,24(4):227-229.[19]陈伟,杨沛,陈津.血清游离脂肪酸与2型糖尿病代谢异常关系探讨. 重庆医学,2004,33(8):1172-1173.[20]董艳,李果,骆天红,等.脂联素基因多态性与2型糖尿病的关系.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4,24(12):1001-1003,1020.[21] Gentile S, Fusco A, Colarusso S, et al. A randomized, open-label, comparative, two-period crossover trial on preference, efficacy, and safety profiles of a prefilled, disposable pen with lispro insulin u-100 versus concentrated lispro insulin u-200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possible contribution to increase adherence. Expert Opin Drug Saf, 2018.[22] Babiker R, Elmusharaf K, Keogh MB, et al. Effect of Gum Arabic (Acacia Senegal)supplementation on visceral adiposity index (VAI)and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s indicator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 a randomized a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Lipids Health Dis, 2018,17(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