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内科学7——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习题
《内科学——代谢疾病和营养疾病》习题及答案一、A1型题:1、关于糖尿病病因、发病机制的论述,哪项正确AA、遗传、环境因素共同参与其发病过程B、主要与遗传、免疫因素有关C、遗传易感性是主要发病因素D、自身免疫反应起主要作用E、环境因素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2、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CA、胰岛B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B、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D、胰岛B细胞遗传性缺陷E、胰岛B细胞破坏,胰岛素绝对不足3、1型糖尿病有两种亚型AA、免疫介导、特发性B、IGT(葡萄糖耐量减低)、IFG(空腹血糖过高)C、MODY(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GDM(妊娠期糖尿病)D、MODY1(20号染色体,HNF-4α)、MODY2(7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E、MODY3(12号染色体,HNF-1α)、线粒体DNA(线粒体tRNALeu (UUR)基因突变糖尿病)4、MODY是指D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5、IFG是指A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6、IGT是指B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7、GDM是指CA、空腹血糖过高B、葡萄糖耐量减低C、妊娠期糖尿病D、青年人中成年发病型糖尿病E、线粒体tRNALeu(UUR)基因突变糖尿病8、病因学将糖尿病分成四大类型AA、1型,2型,其他特殊类型,GDMB、自身免疫,特发性,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C、正常葡萄糖耐量,IGT,IFG,糖尿病D、正常血糖,IGT,IFG,高血糖E、1型,2型,IGT,IFG9、糖尿病自然进程中的临床分期为EA、2型←→1型B、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C、IGT←→IFG←→糖尿病D、正常血糖←→IGT/IFG←→高血糖E、正常葡萄糖耐量←→IGT/IFG糖尿病10、胰岛素抵抗是指机体对胰岛素DA、超常反应B、超常敏感C、生理效应增高D、生理效应降低E、需要量减少11、胰岛素分泌缺陷,表现为胰岛素的EA、需要量增加B、早期时相增高,第二时相缺如或减弱C、生理效应低于预计正常水平D、早期时相和第二时相缺如或减弱E、早期时相缺如或减弱,第二时相高峰延迟12、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两个基本环节CA、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B、高胰岛素血症、IGTC、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D、胰岛素抵抗、IGTE、高胰岛素血症、糖耐量增高13、糖尿病代谢紊乱,主要由于下列哪项引起EA、胰岛素拮抗激素增多B、胰岛素受体数目、亲和力降低C、IGTD、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E、胰岛素生物活性或效应绝对或相对不足14、关于2型糖尿病的论述,哪项不正确EA、可无明显“三多一少”症状B、可表现为餐后反应性低血糖C、餐后2 h血糖≥11.1 mmol/LD、尿糖检查可出现(-)E、餐后血糖增高的同时空腹血糖(FBG)也增高15、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是BA、糖尿病肾病、视网膜病变、心肌病变B、微循环障碍、微血管瘤、基底膜增厚C、结节性病变、弥漫性病变、渗出性病变D、单纯性病变、增殖性病变E、血流动力学改变、血液流变学改变16、微量白蛋白尿期是指尿白蛋白排泄率在多少μg/min (多少mg/24 h) EA、20~300(30~600)B、30~200(60~300)C、>200(>300)D、>300(>30)E、20~200(30~300)17、病程>10年的1型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是DA、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B、非酮症高渗性昏迷(HNKDC)C、脑血管意外D、糖尿病肾病、肾衰竭E、心血管事件18、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是CA、脑卒中B、白内障C、视网膜病变D、青光眼E、虹膜睫状体病变19、糖尿病性神经病变,最常见的部位是AA、周围神经B、颅神经C、植物神经D、中枢神经E、脊髓20、目前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AA、血葡萄糖测定B、血浆胰岛素测定C、免疫学指标D、尿糖测定E、糖化血红蛋白测定(GHb)21、糖尿病诊断标准是:症状+静脉血浆葡萄糖值AA、随机≥11.1 mmol/L或空腹≥7.0 mmol/L或OGTT中2 h≥11.1 mmol/LB、随机≥7.8 mmol/L或空腹≥7.0 mmol/LC、随机≥11.1 mmol/L或空腹≥7.8 mmol/LD、随机≥6.1 mmol/L或空腹≥7.0 mmol/LE、随机≥6.1 mmol/L或空腹≥7.8 mmol/L22、OGTT中2 h血浆葡萄糖正常值,目前采用的标准为<多少mmol/L DA、6.0B、6.1C、7.0D、7.8E、11.123、空腹静脉血浆葡萄糖正常值,目前采用的标准为多少mmol/L AA、<6.0B、≤6.1C、<7.0D、<7.8E、<11.124、IGT的2 h血浆葡萄糖值为多少mmol/L EA、≥6.1~<7.0B、≥6.1~<7.8C、≥6.1~<11.1D、7.0~<11.1E、≥7.8~<11.125、IFG的静脉血浆葡萄糖值为多少mmol/L AA、≥6.0~<7.0B、≥6.1~<7.0C、≥6.1~<7.8D、6.1~<11.1E、≥7.0~<11.126、糖尿病“理想”控制的目标血浆葡萄糖值(mmol/L)为:空腹;非空腹BA、4.0~8.0;7.0~10.0B、4.4~6.1;4.4~8.0C、4.4~6.2;6.2~8.0D、6.0~7.0;8.0~10.0E、6.0~8.0;8.0~10.027、GHb测定的临床意义是反映糖尿病患者,近多长时间内血糖总的水平BA、2~3周B、4~12周C、16周D、5个月E、半年28、糖化血浆白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是反映DM患者近多长时间内血糖总的水平AA、2~3周B、4~12周C、16周D、3个月E、半年29、糖尿病的基础治疗,包括EA、胰岛细胞移植B、口服降糖药物治疗C、胰岛素治疗D、胰腺移植E、饮食治疗、合适的体育锻炼30、糖尿病饮食治疗中三大营养素含量占饮食总热量百分比,分别为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CA、30%~40%;50%;<20%B、40%~50%;50%;10%C、50%~60%、<15%、30%D、20%~30%;60%、20%E、<15%;60%;30%31、磺脲类口服降糖药不适宜下列哪项DA、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不敏感B、2型糖尿病患者已用胰岛素<30 U/dC、2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抗药D、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E、2型糖尿病患者基础治疗未达控制目标32、Somogyi现象是指CA、夜间胰岛素作用不足B、清晨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C、低血糖后反应性高血糖D、黎明现象E、胰岛素抗药性33、低血糖症发作时,血糖<多少mmol/L BA、2.0B、2.8C、3.0D、4.0E、6.034、低血糖症时,可出现BA、周围血管征B、W hipple三联征C、Pemberton征D、Stellwag征、Mobius征E、Chvostek征、Trousseau征35、高胆固醇血症重者,选用哪类调节血脂药CA、胆酸螯合树脂类B、烟酸类C、HMG-CoA还原酶抑制剂D、氯贝丁酯类E、亚油酸及其复方制剂36、关于肥胖症的论述,哪项不正确BA、指体内脂肪堆积过多和/或分布异常B、肥胖症无危害性C、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结果D、实际体重>标准体重20%为肥胖E、继发性肥胖症应针对病因进行治疗37、体重指数(BMI)的计算为:BMI= AA、体重(kg)/身高(m)2B、体重(kg)2/身高(m)C、体重(kg)2/身高(m)2D、身高(m)/体重(kg)2E、身高(m)2/体重(kg)38、理想体重的计算为:理想体重(kg)=身高(cm)- BA、100B、105C、110D、115E、12039、痛风发作时,导致过饱和的血尿酸浓度一般>416.2,其单位是CA、pmol/LB、nmol/LC、μmol/LD、mmol/LE、mol/L40、痛风性关节炎的X线特征是DA、骨质边缘反应B、多发性骨折、畸形C、痛风石沉积D、圆形或不整齐的穿凿样透亮缺损E、骨膜下皮质吸收、颅骨斑点状脱钙二、B1型题:(41~42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葡萄糖测定B、OGTTC、GHbA1测定D、血浆胰岛素、C-肽测定E、ICA、IAA、GAD65等自身抗体测定41、有助于1、2型糖尿病区分的是E42、诊断糖尿病的主要依据是A(43~46题共用备选答案)A、促进胰岛B细胞释放胰岛素B、增加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C、延缓碳水化合物的吸收D、胰岛素类似物E、增加靶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促进无氧糖酵解,减少肝糖输出43、磺脲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A44、双胍类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机制E45、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作用机制C46、噻唑烷二酮的作用机制B(47~50题共用备选答案)A、血糖<2.8 mmol/L,尿糖(-)或(+),尿酮(-)B、血糖>33.3 mmol/L,尿糖(+++),尿酮(-)或(+)C、血糖16.7~33.3 mmol/L,尿糖(++++),尿酮(+~+++)D、血糖正常或↑,尿糖(-)或(+),尿酮(-)或(+)E、血糖10.0 mmol/L,尿糖(-)或(+),尿酮(-)47、DKA C48、HNKDC B49、乳酸性酸中毒D50低血糖昏迷A(51~52题共用备选答案)A、增加胰岛素用量B、减少胰岛素用量C、停用胰岛素D、改用磺脲类降糖药E、改用双胍类降糖药51、Somogyi现象的处理B52、胰岛素抗药性的处理A(53~54题共用备选答案)A、静注50%葡萄糖液B、静注糖皮质激素C、输液D、即刻补充THE、即刻给予PTU53、抢救DKA首要的、极其关键的措施是C54、抢救低血糖昏迷的主要措施是A(55~56题共用备选答案)A、高钙血症B、高PRL血症C、高血糖症D、高胰岛素血症E、难治性高胆固醇血症55、血浆净化疗法适用于E56、透析疗法可用于A(57~61题共用备选答案)A、磺脲类降糖药B、双胍类降糖药C、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D、噻唑烷二酮类药物E、胰岛素57、1型糖尿病选用E58、2型糖尿病合并肾衰竭选用E59、2型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选用E60、2型糖尿病合并妊娠选用E61、2型糖尿病合并重症感染选用E三、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62、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无酮症酸中毒也无拮抗胰岛素因素存在的情况下,胰岛素需要量>100~200U/d、考虑该患者的表现为AA、胰岛素抗药性B、胰岛素过敏C、胰岛素失效D、胰岛素抵抗E、Somogyi现象63、男性,52岁,糖尿病患者,采用强化胰岛素治疗,常有清晨空腹高血糖,但夜间多次血糖测定血糖偏低。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
2型糖尿病发病机理的中西医探索摘要】 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
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当患者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时,β细胞数量已减少25%~50%。
现有证据表明,炎症可能通过引起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凋亡而导致2型糖尿病。
炎症与中医中的火证有类似之处,火证为非特异性的亚临床性炎症表现,大多为自限性,但若损及胰岛β细胞,则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非特异性的炎症,导致胰岛β细胞凋亡,功能减退,以致糖尿病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障碍炎症医火证2型糖尿病起病时症状比较隐蔽,很难在初发时即获确诊,但其患病率较高。
近年来,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均有急剧增加的趋势。
据20世纪80年代以来WHO报告的结果,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的变化有以下共同特点:1、患病率急剧增加,近三十年内2型糖尿病急剧增加的趋势仍难以缓解。
目前世界糖尿病患者人数最多的前3位国家为印度、中国、美国;2、2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人群的主体。
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的90%左右,我国2型糖尿病所占比例也是如此;3、发病年龄年轻化。
不少国家儿童2 型糖尿病已占糖尿病儿童的50%~80%,儿童2型糖尿病问题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4、存在大量血糖升高但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者,他们的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
目前糖尿病学界倾向于把这类人称为糖调节受损(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IGR)者。
糖调节受损者是糖尿病患者的后备军,他们的大量存在,预示着糖尿病爆发性流行的趋势还在继续发展;5、各地发病状况差异巨大。
世界各国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有很大差异,从不足0.1%直至40%。
患病率最高的地区是太平洋岛国瑙鲁(Nauru)和美国皮玛(Pima)印地安人。
现有研究显示,β细胞功能障碍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对这二者的研究也一直是糖尿病领域探索的热点。
糖尿病
常葡萄糖耐量者高。
4)临床糖尿病阶段
可无明显症状。
可有代谢紊乱症状。
可有糖尿病并发症表现。
血糖肯定增高,达到糖尿病标准。
易 感 性 及 环 境 因 素
肥 胖 ,
2型糖尿病根本病因: 胰岛素抵抗和-细胞功能不全
久 坐 的 生 活 方 式
De Fronzo J. Diabetes 1998; 37:667–687.
二、2型糖尿病:其不同程度可从显著的胰岛素
抵抗伴相对胰岛素不足,到显
著的膜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
抵抗。
三、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
(一)B细胞功能遗传性缺陷
1. 12号染色体,HNF-1a( MODY3 )
2. 7 号染色体,葡萄糖激酶( MODY2 ) 3. 20号染色体,HNF-4a( MODY1 ) 4. 线粒体 DNA 5. 其他
胰岛素抵抗
蛋白糖化
-细胞
脂毒性
GLK 和其他 MODY变异
LADA 细胞凋亡?
Moneva M and Dagogo-Jack S Current Drug Targets. 2002;3:203-221.
四、病理生理
胰岛素作用绝对或相对不足
糖代谢紊乱 脂代谢紊乱 蛋白质代谢紊乱
1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减少 2肝糖原分解、输出增多
(3)幼年期高热量饮食:可能使胰岛B细胞抗原递呈作用 增强,并刺激胰岛素的分泌。 (4)亚胺及化学物质
3)免疫学异常阶段: 胰岛B细胞分泌功能正常。
自身免疫反应增强。
表现为血中出现胰岛自身抗体。主要包括: (1)ICA: (2)IAA: (3)GAD: (4)IA2、IA2β
4)进行性胰岛B细胞功能丧失阶段:
糖尿病致病分子机理Word编辑
糖尿病定义糖尿病特征糖尿病分类糖尿病发病机理胰岛素胰高血糖素糖尿病(DiabetesMellitus, DM)是目前病因和发病机理尚未完全认识的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
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作用缺陷所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主,合并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征的综合征。
主要症状为多食、多饮、多尿、烦渴、善饥、消瘦和疲乏无力等,甚至伴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易并发心、脑、肾、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进行病变。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1999年将糖尿病分为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4个部分。
糖尿病是在遗传易感性基因因子的基础上,由于饮食、营养、免疫反应和病毒感染等因素作用下而发病,目前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
通常认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发生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与发病机理111 遗传因素对糖尿病病因的遗传因素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具有种族和家族遗传易感性。
Ⅰ型糖尿病的病因不明,其中遗传因素的作用是肯定的,但遗传的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在外界因素和体内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糖尿病才会诱发出来。
与Ⅰ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是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6号染色体断臂上,共有HLA2 A、B、C、D (DR、DQ、DP) 6个基因位点HLA2 A、B、C为Ⅰ类抗原,正常时Ⅰ类抗原基因可在所用有核细胞表面(包括胰岛素β细胞表面)表达,参与细胞介导免疫。
HLA2 D系列为Ⅱ类抗原,正常时只在B淋巴细胞、激活的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内皮细胞表面表达,胰岛β细胞表面表达与自身免疫发病有关。
研究表明[ 1 ]Ⅰ型糖尿病与DQB2 57位氨基酸是否为门冬氨酸以及DQA2 52是否为精氨酸有关, 80%~90%的Ⅰ型糖尿病患者中DQA2 52位精氨酸(Arg + )和DQB2 57位非门冬氨酸(ASP2 )有肯定的致病易感作用, DQA2 DQB S/S2 S基因型(即DQB2 52Arg +纯合子和DQB2 57 ASP2 纯合子)患病相对风险最高,但有地理上和种族间差异。
2糖尿病病例分析
诊断要点
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
症状+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 空腹血糖(FPG)≥7.0mmol/L, OGTT 中 2 小 时 血 浆 葡 萄 糖 ( 2HPG )
≥11.1mmol/L。
症状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证实, 不主张作第三次OGTT。
功能不全慎用
口服降糖药
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 适应症: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2型糖尿病 - 代表药物:拜糖平、倍欣 - 副作用:腹胀、腹泻、排气增多 - 服法:与第一口饭同服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使用适应征 ①1型糖尿病; ②伴急慢性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如创伤
、手术、分娩、妊娠、严重感染等; ③2 型患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
3、补钾 4、纠酸 ≤7.0小剂量碳酸氢钠 5、祛除诱因:抗感染
6、处理并发症:休克、心衰、心律失常、肾衰、脑水肿
【问题5】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并发症的分类
急性
酮症酸中毒 高渗性昏迷 低血糖 感染
慢性
大血管
微血管
冠心病 脑卒中 外周血管病
糖尿病肾病 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急性并发症:高渗性昏迷
脱水,较DKA重 高血糖(33.3-66.6mmol/L) 高血浆渗透压(330-460mmol/L) 50-70岁老人常见,2/3无糖尿病史或轻症 起病慢,多饮、多尿、食欲减退,晚期尿闭、 休克 精神症状突出,常有意识障碍、幻觉、昏迷 无酮症酸中毒
糖尿病定义
是由于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一种 以慢性高血糖为共同特征的代谢异常综合征。
• 主要临床症状为:
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三多一少) 以及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目标值
《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目标值1.引言1.1 概述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是指导医生和患者制定合理治疗方案的重要工具。
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在中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长,给社会和个体健康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针对这一情况,中国专家学者制定了《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旨在提供权威可靠的治疗方案和管理建议,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和管理自身疾病。
这份指南的制定背景是基于丰富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在对中国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学特点、病程发展和临床表现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指南的最新进展,结合中国的国情和患者特点,制定了适合中国患者的治疗方针和管理策略。
这份指南的制定过程经历了严谨的专家评审和广泛的征求意见,依据了丰富的实证医学证据和专家共识,以确保指南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通过对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和分析,指南为医生和患者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值和治疗策略,以便更好地管理和控制2型糖尿病。
总之,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是基于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的权威指南,旨在为医生和患者提供可行的治疗方案和管理策略。
通过这份指南的应用,我们有望进一步提高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诊疗水平和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为社会健康事业做出积极的贡献。
1.2文章结构《中国2型糖尿病治疗指南》文章结构本文旨在介绍《中国2 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的目标值,并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文章结构。
文章将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本文的研究对象——中国2 型糖尿病的治疗指南,并介绍本文的文章结构和目的。
正文部分将包含两个主要内容。
首先,我们将描述中国2 型糖尿病的治疗现状,包括目前患者数量、病情严重程度以及不同治疗方法的应用情况。
然后,我们将详细介绍《中国2 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的制定背景,包括制定指南的动机、参与制定的专家团队及其方法和步骤。
结论部分将强调目标值在治疗中的重要性,并根据《中国2 型糖尿病治疗指南》的建议,提供关于目标值的具体建议。
糖尿病发病机制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内科学课件)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1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
胰岛细胞是被打死的 胰岛细胞是累死的
孙思邈--《大医精诚》
凡大医治病 必当安神定志
无欲无求 先发大慈恻隐之心 誓愿普救含灵之苦
版权申明:课件中图片、视频资料均来源于网络,仅供教学使用。
肠促胰素↑
GLP-1:主要生物作用包括刺激 β细胞葡萄糖介导的胰岛素合成 和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
2型(糖四尿)肠病道发菌病机制
群
2型糖尿病患者肠道菌群与健康人不同,其 中益生菌所占比例明显低于正常。
2型糖尿病自然史
β细胞可代偿
胰岛素抵抗 β细胞失代偿
IGR和糖尿病 调整生活方式 口服药物
β细胞进行性↓
加 用 胰 岛 素 ,β细胞功能衰竭
不依赖
依赖胰岛素
维持生命
2型糖尿病自然史
糖尿病病因及发病机制
鉴别 遗传因素 环境因素 自身免疫 胰岛素抵抗 胰岛病理
胰岛素水平
1型糖尿病 HLA为主效基因 感染 90% 较少 残存10%β细胞
低,绝对不足
2型糖尿病 强于1型
不良生活方式 未发现 特性
残存30%β细胞, β细胞功能缺陷 早期高,释放延 迟,晚期低
血浆葡萄糖
15
10
胰岛素应答反应
80
肠促胰素
60
效应
40
5 20
0
0
–10 –5
60
120
时间 (分)
180
–10 –5
60
120
180
时间 (分)
口服葡萄糖负荷
静脉输注葡萄糖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三)胰岛α细胞功能异常和肠促胰素分泌缺陷 肠促胰素:主要包括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
型糖尿病
Ⅱ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又名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易出现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周围神经及植物神经病变.大血管并发症有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外周血管病变。
新观点:Ⅱ型糖尿病的发病原因不在胰岛,目前医学上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模式大都参照Ⅱ的来治,这样子根本没有办法治愈.而只有找到真正的患病原因,才能治愈,Ⅱ型糖尿病发病原因在于血液循环系统和肝脏的代谢.只要把这个调好,糖尿病就能不治而愈.而目前所谓的糖尿病的一些并发症,大多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而非糖尿病引起.更可以这么说,糖尿病是循环系统的并发症.Ⅱ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Ⅱ型糖尿病的诊断各种致病因素导致细胞膜上接受胰岛素的接受体即受体(酪氨酸受体)发生病变,影响到胰岛素的发挥作用,导致空腹血糖升高至6.8mmol/L(毫摩尔)以上。
诊断依据:空腹胰岛素水平高于5.5μIU/ml(国际单位)但同时并存有高血糖,即空腹血糖高于6.8mmol/L(毫摩尔)以上时即可诊断为2型糖尿病。
其他即有正常胰岛素水平(空腹胰岛素 5-25μIU/ml之间)又有血糖升高超过正常标准,口服优降糖、二甲双胍效果不佳,血糖居高不下,临床又必须依赖注射胰岛素者,仍诊断为2型糖尿病。
引起Ⅱ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与1型糖尿病一样,Ⅱ尿病的遗传倾向更明显,机制也更为复杂、对此有人提出了“节约基因”的假说,认为为了适应饥寒交迫的生活环境,在贫困国家以及富裕国家中的贫困民族居民的体内逐渐产生了一种“节约基因”,使人在能得到食品的时候,善于把热量集攒起来,以备荒年,结果在发生饥荒之时,有这种基因的人就容易得以存活。
由于适者生存的道理,久而久之,贫困国家中能够存活下来的多半具有这种基因。
遗传因素与1型糖尿病一样,2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
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遗传标记和分子途径的研究进展
(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济宁272029)
2型糖尿病(T2DM)在全世界广泛流行,严重影响人体 身心健康。尽管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对于T2DM的胰岛素抵 抗(IR)研究取得迅速进展,并发现其与营养过度、肥胖及活
本身”的假说提供了依据。
2.5
胃肠道和系统谢
胃肠道激素除胰升糖素样肽-1和
促胰岛素多肽外,ghrelin、胆囊收缩素、多肽YY和成纤维细 胞生长因子五1都是影响系统代谢的重要肠肽,胆汁酸的肠 肝循环亦可影响系统代谢。研究表明,胆汁酸可通过调节组 织脱碘酶活性而影响细胞内甲状腺激素活性,从而刺激外周 能量消耗。
于氧化应激环境中的内皮细胞及周细胞有保护作用,提示氧 化应激在DR发病中起一定作用。研究证实,DM存在明显 氧化应激,通过产生大量自由基,进而激活磷酸化蛋白激酶 C(PKC)、蛋白磷酸酶糖途径,使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形 成增加,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引起DM血管神经慢性 并发症。褪黑素(MLT)是体内很强的抗氧化剂,其可直接清 除体内自由基,或通过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促进自由基清除;
103
万方数据
2 2.1
3"2DM的组织特异性代谢缺陷 骨骼肌骨骼肌是人体最大的胰岛素靶器官,故骨骼
T2DM的系统代谢缺陷 炎症脂肪组织可能是系统炎症激活的中心位点。研
肌的IR是影响整体糖稳态的最主要因素。高胰岛素一正葡 萄糖钳夹试验表明,具有T2DM高危因素的个体早期表现为 胰岛素刺激的糖摄取能力降低,伴有下游胰岛素信号传导、 候选基因表达和肌肉糖原合成能力减弱。骨骼肌胰岛素受 体敲除小鼠可出现葡萄糖耐量异常。 2.2脂肪组织脂肪组织是复杂的内分泌组织,可调节人 体生理代谢,肥胖患者脂肪过量及脂肪营养不良患者脂肪过 少均与IR和T2DM相关。脂肪组织特异性胰岛素受体敲除 小鼠的脂肪体积显著减少,血清瘦素升高,提示胰岛素在调 节脂肪组织生物学活性方面可能有未被认知的作用。最近 发现脂肪组织分泌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IR有关, 正常血糖IR人群血清RBP4升高,与多种代谢综合征的特 点一致;通过锻炼后其血清RBP4显著下降,与改善的胰岛 素敏感性一致。
2024版全文:中国2型糖尿病预防及治疗指南
肾脏疾病
定期监测尿蛋白,并采取措施 预防糖尿病性肾病,如控制血 压和血糖。
足部疾病
定期进行足部检查,预防糖尿 病足,如避免足部损伤,保持 良好足部卫生。
特殊人群的糖尿病治疗
1 1. 孕妇
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增加,需密 切监测血糖,并根据情况调整 治疗方案,确保母婴安全。
2 2. 老年人
老年人更容易出现低血糖,需 格外注意血糖控制,避免药物 副作用,并提供必要的支持。
支持小组
参加糖尿病支持小组,与其他患者交流经 验,互相鼓励,可以帮助患者缓解压力和 焦虑。
放松技巧
学习放松技巧,如冥想、瑜伽等,可以帮 助患者减轻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糖尿病教育的重要性
1 1. 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患者了解病情,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提高依从性,预防并发症发生。
2 2. 促进健康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干预的重要性
生活方式干预是预防和控制2型糖尿病的关键策略,也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降低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患者 的生活质量。 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饮食调整、运动锻炼、戒烟限酒等方面。
饮食治疗的原则与方法
饮食治疗是2型糖尿病管理的核心,以控制血糖、改善血脂和血压为目标。治疗原则包括控制总能量摄入,调整食物构成,并根据患者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
3 3. 儿童青少年
儿童青少年糖尿病治疗需重视 心理健康,积极配合治疗,并 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
4 4. 伴发其他疾病
如心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 需综合考虑相关疾病治疗方案 ,避免药物相互作用。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
发病率上升
儿童青少年2型糖尿病发病率近年来明显上升,与不良生活方式密 切相关。
二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学过程
二型糖尿病病理生理学过程1.引言1.1 概述概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点是高血糖水平和胰岛功能异常。
它严重影响着全球人口的健康,并导致了多种并发症的发生。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已经有4.36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主要分为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1型糖尿病主要由胰岛素的绝对缺乏引起,通常发生在年轻人身上。
而2型糖尿病则主要由胰岛素抵抗和胰岛功能不足所引起,多数发生在成年人身上。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重点探讨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
其中,生活方式因素(如饮食习惯、体力活动水平等)和遗传因素被认为是2型糖尿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此外,肥胖、高血压、高胆固醇等一系列代谢综合征相关因素也会增加2型糖尿病的风险。
当人体暴露在长期高糖高脂环境下时,胰岛素抵抗会逐渐发展,导致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降低。
胰腺为了弥补这种缺陷,会分泌更多的胰岛素。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素的分泌能力将逐渐下降,导致血糖水平持续升高,最终发展成2型糖尿病。
另外,胰岛素的抵抗还会导致脂肪细胞释放更多的游离脂肪酸,进一步加重胰岛素抵抗。
这种胰岛素抵抗和游离脂肪酸的过量会对胰岛素的分泌和作用产生不利影响,促进2型糖尿病的进一步发展。
总之,2型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涉及到胰岛素抵抗、胰岛功能不足和胰岛素作用异常等多个方面的变化。
理解这些变化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2型糖尿病,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接下来的文章将详细探讨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其发病机制,以期为读者提供深入的了解和启示。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从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开始,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深入研究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
同时,我们将对糖尿病的病理生理学过程进行总结,并探讨其对糖尿病的治疗和预防的启示。
最后,我们将对未来研究糖尿病病理生理学的方向进行展望。
在第二章中,我们将详细介绍糖尿病的定义和分类。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1翁鸿博1,李端1,2*复旦大学药学院药理学教研室,上海 (200032)上海市医药学校,上海 (200032)E-mail:dli@摘要:糖尿病(Diabetes)是由多种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联合作用而导致的一种慢性高血糖状态的全身代谢性疾病,且近年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其中95%患者属于2型糖尿病,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积极预防此类疾病的发生成为关注的热点。
但关于其发病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清楚,本文从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多方面就其病因进行简单的综述。
关键词:2型糖尿病;遗传因素;胰岛素抵抗中图分类号:R977.5 R965.12型糖尿病是一种多基因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综合作用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其病理缺陷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相对不足。
关于糖尿病的病因尚未十分清楚,通过临床流行病学、遗传、免疫、病理、内分泌、代谢等多方面综合研究,目前已知糖尿病的病因与下列因素有关。
1.遗传与环境因素1.12型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糖尿病病人的一级亲属的累积发病率为3.76%,非常显著的高于对照一级亲属的发病率1.10%(X2=17.66,P<0.005)。
病例一级亲属中糖尿病的遗传度为36.2%,即糖尿病的病因中,遗传因素的作用超过1/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有糖尿病家族史者中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7.74%,显著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进一步证明遗传因素在2型糖尿病发生和发展中的重要性(P<0.01,OR=2.74)[1]。
家族遗传中,遗传的并不是糖尿病本身,而是个体对糖尿病的易感性,且必须有环境因素促发致病[2],①肥胖:肥胖是糖尿病的一个重要诱发因素,约有60%-80%的成年糖尿病患者在发病前均为肥胖者;非超重、超重、肥胖、向心性肥胖组中2型糖尿病患病率分别为2.47%、5.83%、8.48%、19.89%。
②年龄:20岁2型糖尿病的患病率为0.56%,60岁时为11.34%。
能量代谢分子SIRT1在运动改善2型糖尿病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
ZHANG LY. Mechanism of action of energy metabolism molecule SIRT1 in improving bone metabolism of type 2 diabetes. Zhongguo Zuzhi Gongcheng Yanjiu. 2020;24(2):276-281. DOI:10.3969/j.issn.2095-4344.1922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of the bone tissue will be degraded, which is also an important mechanism for the occurrence of osteoporosis in type 2 diabetes complications. (2) Energy metabolism disorder is critical for triggering type 2 diabetes. SIRT1, as a key factor regulating energy metabolism, can mediate osteoblast and osteoclast differentiation and function through Wnt and 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 pathways. (3) Recently, exercise has been shown to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energy metabolism and bone metabolism of type 2 diabetes. Based on the osteoblasts and osteoclasts, the current researches at home and abroad are reviewed to explore the mechanism of SIRT1 in the improvement of type 2 diabetes bone metabolism. Key words: SIRT1; exercise; type 2 diabetes; bone formation; bone resorption
二级糖尿病护理常规
力量训练
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每次 8-10个动作,每个动作进行3组
,每组8-12次。
运动中注意事项及风险评估
运动前评估
进行运动前应进行全面的身体 检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身体 状况,确定适合的运动方案。
防止低血糖
运动前应适量进食,避免空腹 运动,携带糖果等应急食品以 备不时之需。
注意运动安全
鼓励与安慰
02
在沟通过程中,护理人员应适时给予患者鼓励和安慰,增强其
战胜疾病的信心。
解释与指导
03
向患者详细解释二型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方案,指导其正
确应对疾病带来的困扰。
家属参与支持网络构建方法
家属教育与培训
对家属进行二型糖尿病相关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使其了解患者的 需求和护理要点。
家属心理支持
随访频率和内容确定依据
随访频率
根据患者病情和血糖控制情况,一般 每月随访一次,病情稳定者可每两月 或每季度随访一次。
随访内容
包括询问病情、评估血糖控制情况、 调整治疗方案、指导饮食和运动、提 供心理支持等。
异常情况处理流程
血糖异常
如血糖持续高于目标范围,应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或加强生活方式干预;如出现低血糖症状,应及时采取措施缓解 症状并调整治疗方案。
药物副作用观察及处理方法
01
02
03
04
低血糖反应
表现为心悸、出汗、饥饿感等 ,应立即进食或口服/静脉补
充葡萄糖。
过敏反应
如皮疹、瘙痒等,应立即停药 并就医。
胃肠道反应
如恶心、呕吐、腹泻等,可调 整药物剂量或改用其他药物。
其他副作用
如水肿、视力模糊等,应及时 就医处理。
白藜芦醇治疗2型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OI / m l rt -c v t ee t a m oc vt ) 路 、 X O I p le o a t a d rcp r m ac at a r 通 ST e far i e og i o
刺 激 的 葡 萄糖 摄取 和葡 萄糖 转 运 体 .(l oetnpr r , 4 S cs r sot- U a e4
核 因子 K B抑制 物激酶 (K / 因子 K IK)核 B抑制 物 ( B)核 I /  ̄ 因子 r N c a at - N -B) 路 、 酸 腺 苷 激 酶 . ul rf o r F ̄ 通 B( e c ro B, 磷
南京 中医药大学学报 2 1 00年 3 月第 2 卷第 2期 6
一
1 58 一
.
I R A FN N. C U IE ST o.6N . r 1 OU N LO A 1 T M NV R IYV12 o 2Ma . 0 I NG
2型 白藜 芦 醇 疗 糖 尿 病 及 其 相 关 疾 病 作 用 的 分 子 治 机 制 研 究 进 展
证 实是 SR 1 IT 有效 的激 活剂I j 7 。线粒 体是 调节细胞 能
量代谢 的主要细胞器 , 线粒体 功能异 常与心血 管疾病 、 代
谢性疾病和神经退行性 病变密 切相关 。在 白藜芦 醇对骨
点也引起 了研究者 的极大兴趣 。诸 多研究表 明 , 白藜芦醇 具有多重生物活性作用 , 包括抗 肿瘤 、 氧化 、 抗 抗炎 、 心血 管保护 以及对抗 2型糖尿 病及其 相关疾病 等 。尤其 近年 来研究发现 白藜 芦醇具有 降低血糖 , 改善 胰岛 素抵抗 , 调 节异常 的脂质代谢 , 减少炎症 因子的分泌和表达 、 抗氧化 、
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与预防
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与预防糖尿病是一个由高血糖引起的疾病,它是世界范围内非常常见的疾病。
目前,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研究重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索糖尿病的分子机制以及预防措施。
糖尿病的分子机制糖尿病有两种类型: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虽然这两种类型最终都导致了高血糖,但它们的发病机制却不同。
1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为人体免疫系统攻击胰岛素产生的胰岛细胞而导致胰岛素不足。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腺分泌的激素,它在血液中循环并调节血糖水平。
当胰岛素不足时,血糖水平会升高,从而引起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由胰岛素抵抗引起的。
胰岛素抵抗是指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降低,通常是由于生活方式、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
当胰岛素抵抗发生时,胰岛细胞需要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水平,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胰岛细胞会耗尽并最终导致2型糖尿病。
预防措施虽然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现在已经比较清楚,但预防措施还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饮食的质量对糖尿病的发生和预防非常重要。
饮食应该健康且均衡,以进食蔬菜、水果、全谷物、低脂乳制品、健康脂肪和蛋白质为主。
此外,减少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限制饮食中的反式脂肪和饱和脂肪的含量也是预防糖尿病的关键。
其次,增加身体活动可以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使细胞更容易对胰岛素做出反应。
运动还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改善心血管健康。
第三,保持健康的体重也是预防糖尿病的重要措施。
肥胖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风险因素之一,因为它会导致胰岛素抵抗并增加患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慢性病的风险。
第四,减少糖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并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人们应该限制食用添加糖、含糖饮料和高糖零食,以及减少高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如白米饭、面条和白面包。
最后,定期进行体检是预防糖尿病的另一个重要措施。
如果您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处于高风险群体中,建议您每年接受一次糖尿病筛查。
结论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它的分子机制不同于其他疾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型糖尿病的分子机制摘要:2型糖尿病是一种异质性疾病,具有双重病理机制: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缺陷。
本文通过对两者的分子机制的研究来使我们对2型糖尿病机制有再认识并对糖尿病防治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关键词: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缺陷Abstract: type 2 diabetes is a kind of disease, has the dual heterogeneity pathological mechanism of insulin resistance and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 Based on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both the research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o our understanding of diabetes is mechanism and control will have far-reaching influence.Keywords: type 2 diabetes, insulin resistance, insulin secretion defects世界卫生组织(WHO)新分类法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T2DM)、妊娠期糖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的糖尿病4大类[1]Kuzuya T,Nakagawa S,Satoh J,et al.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the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tic criteria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2,55(1):65-85.。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内分泌代谢失常性疾病,具有难治、并发症多、发病率较高的特点,现已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疾病之后的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
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是人体在高血糖和高游离脂肪酸(FFA)的刺激下,自由基大量生成,进而启动氧化应激。
氧化应激信号通路的激活会导致胰岛素抵抗(IR)、胰岛素分泌受损,从而表现出临床的糖尿病.1. 胰岛素抵抗(IR)的分子机制:IR是指机体在一定量的胰岛素水平作用下,葡萄糖摄取和处理能力降低,肌细胞和脂肪细胞不能利用糖,以及肝细胞不能有效抑制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而向血中释放过多葡萄糖,致使血糖浓度增高。
关于IR的机制,存在多种学说,包括氧化应激、内质网应激、炎性反应、线粒体功能障碍、脂肪肝、低脂联素血症及高胰岛素血症等。
促炎反应和应激诱导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代谢物(多为FFA、葡萄糖)均可促使IRS的丝氨酸磷酸化而抑制酪氨酸磷酸化和胰岛素信号转导,从而导致IR;长期高血糖促使蛋白激酶C活化,催化胰岛素受体底物丝氨酸磷酸化,抑制PI-3K活性,导致IR,同时还可抑制内皮细胞一氧化氮合酶表达,使血管内皮功能异常;与脂肪细胞分泌有关的瘦素、脂联素、TNFβ、过氧化物酶体增体激活受体(PPAR)γ激动剂等也与IR发生相关。
【2】Yoshimasa Y.A role of the PPAR gamma activation in insulin resistance[J].Nippon Rinsho,2001,59(11):2173-2178.1-1. 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PI3-K有四种亚型,即PI3-K1A、1B、2和3四种,但只有1A在胰岛素信号转导中起作用。
PI3-K由含SH2区的p85亚基和具有酶活性的p110亚基组成。
PI3-K首先与IRS结合,IRS-1上特异的酪氨酸残基可与PI3-K的p85亚基结合,从而接近InsR并被锚定在细胞膜上,进而激活p110亚基,活化的PI3-K一方面催化PI-4或PI-4,5磷酸化为PI-3,4和PI-3,4,5磷酸盐(PIP3),PIP3是PI3-K途径中的第二信使,它与蛋白激酶B(PKB)和PI-3,4,5磷酸盐依赖性激酶-1(PDK-1)结合,浆膜上PKB和PDK-1的同域化,使得PDK-1可以促进PKB苏氨酸308发生磷酸化,加速GLUT4和GLUT1向膜的转运, 从而促进葡萄糖转运、脂肪及糖原合成,其功能缺陷可以导致IR。
[3]; 陈燕,汪恕萍.胰岛素作用的信号转导与胰岛素抵抗[J].医学基础与医药研究,2002,1(2):40-42.。
1-2. IKK-βIKK-β的活化引起的IR是通过直接作用于胰岛素信号转导通路中信号分子如胰岛素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IRS)-1并催化其特定部位的Ser/Thr残基磷酸化,进而抑制信号分子的Tyr残基磷酸化,导致IR。
【4】Y uan MY, KonstantopoulosN, Lee J S, et al. Reversal of obe-sity-and diet-induced insulin resistance with salicylates or target-ed disrupiton of IKK-β. Science, 2001, 293(5535):16731-3.抵抗素Steppan等[5] Steppan CM,Brown EJ,Wright CM,et al.A family of tissue specific resistin like molecules[J].Proc Natl Acad Sci USA,2001,98(2):502-506将从抵抗素抗血清中纯化的IgG用于前脂肪细胞系(3T3-L1)脂肪细胞,并测定在基础情况下和胰岛素刺激下的3H标记的去氧葡萄糖的摄取。
结果显示,在抗抵抗素IgG的作用下,葡萄糖的摄取显著高于基础状态下的摄取,超出值达42%(P<0.04);相反,对照IgG却无这样的作用。
这说明抵抗素可以减弱胰岛素刺激细胞摄取葡萄糖的作用。
其可能的机制是其与在胰岛素敏感组织上的受体结合,对胰岛素信号通路的一个或几个位点起作用。
基因重组的抵抗素能使正常小鼠的糖耐量受损,并降低胰岛素激发的脂肪细胞的糖摄取及胰岛素的敏感性。
由此可见,抵抗素表达水平的升高能导致IR.1-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已知TNF-α有两类受体,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55000和75000,分别称为P55TNFR 和P75TNFR ,它们介导不同的生物效应。
Pemldir等【6】Peraldi P,Hotamisligil GS,Buurman WA,et al.Tumor necrosis factor(TNF)alpha inhibits insulin singaling through stimulation of the P55 receptor and activation of sphingomyelinase.J Biot Chem 1996;271(22):13018-22的实验表明,TNF-α致IR的作用主要由P55TNFR介导,并且介导了TNF-α对INSR及IRS-α酪氨酸磷酸化的抑制作用。
TNF-α与P55TNFR 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结合蛋白-神经鞘磷脂酶,促使神经鞘磷脂水解成酰基鞘氨醇。
酰基鞘氨醇具有第二信使的作用,可以激活多种蛋白激酶,从而启动细胞内磷酸化D去磷酸化的链式反应。
一方面酰基鞘氨醇可以激活丝氨酸激酶,使IRS-1的丝氨酸磷酸化,从而抑制IRS-1和胰岛素受体的酪氨酸磷酸化活性。
另一方面酰基鞘氨醇可以通过激活磷酸蛋白磷脂酶2A(PP-2A),抑制MAPK激酶和MAPK的活性,从而降低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产生IR.2.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分子机制: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在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胰岛素分泌缺陷是其最早也是最主要的特征。
早相胰岛素分泌减少,是导致餐后高血糖症和第2时相高胰岛素血症的重要环节,而餐后高血糖具有毒性作用,可加重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使早相胰岛素分泌进一步受损,直至消失并最终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2-1.葡萄糖转运障碍:葡萄糖引发的胰岛素分泌需经历糖转运、储存、氧化代谢及信息传递过程。
葡萄糖通过膜上的葡萄糖转运子(GLUT2)进入细胞,被葡萄糖激酶(GCK)磷酸化,引起一系列的氧化代谢过程,此过程中形成的ATP/ADP比值升高,使ATP敏感性钾通道关闭,细胞膜除极化,开放电压依赖性Ca 通道,使细胞内[Ca ]升高,与其它第二信使相协同,引起颗粒聚集和胞吐作用。
GLUT2具有对15~20mmol/L浓度葡萄糖的高米常数(km)值,分布于特异的组织中(胰岛β细胞,肝、小肠上皮和肾小管)。
高糖环境下,胰岛β细胞GLUT2表达减少,从而减少糖的转运,使胰岛素分泌减弱。
【7】Ogawa Y,Noma Y,Davalli AM,et al.Loss of glucose-induced in-sulin secretion and GLUT2 expression in transplanted beta-cells.Diabetes,1995,44:75.2-2.糖基化终末产物(AGEs):因慢性高血糖时体内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与多种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关,高糖培养基的长期孵育可使胰岛β细胞中AGEs荧光显著增强。
氨基胍对β细胞胰岛素分泌及生物合成具有促进作用,此作用是通过抑制AGEs形成,并非通过抑制一氧化氮(NO)合成。
据此认为蛋白质的非酶糖基化作用是胰岛素分泌缺陷的另一机制[8]。
Tajiri Y,Miller C,Grell V.Long-term effects of aminoguanidine on insulin release andbiolynthesis:evidence that the formation of ad-vanced glycosylation and products inhibits B cell funtion. En-docrinology,1997,138:273.综上,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以及二者的相互作用是T2DM发病机制的2个基本环节和特征,随着通过对分子水平的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研究的更为深入,我们不仅能为深入研究疾病的发展机理和病因学提供科学假设和理论依据,又能指导疾病的预防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