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人教版(2013版)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单位:库仑(C)。
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让学生观察两者分别吸引轻小物体的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单位和相互作用,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3. 实验观察: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4. 例题讲解:选取典型例题,讲解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应用,巩固所学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一些有关电荷间相互作用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6. 知识拓展:介绍一些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4. 电荷守恒定律: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判断题:电荷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 15.1两种电荷(教案)
两种电荷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2、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3、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2、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学情分析摩擦起电现象学生并不陌生,在小学中已经学过,所以可以直接利用摩擦起电实验来引入两种电荷。
利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实验,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一种是与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所带电荷相同的正电荷,另一种是与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所带电荷相同的负电荷。
通过实验总结出电荷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简单介绍电荷量的概念及单位。
通过图片和视频使学生了解原子及其结构,知道通常情况下原子核所带正电荷的数量与电子所带负电荷的数量相等,初步了解摩擦起电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
利用实验“电荷在金属棒中的定向移动”了解电荷是可以定向移动的,不同物质传导电荷的能力不同,从而得出导体和绝缘体的概念,知道金属导电靠的是自由电子。
重点难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教学过程1【导入】两种电荷由视频导入2【讲授】两种电荷1、演示实验: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排斥;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两种电荷。
(1)正电荷和负电荷(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互相排斥,异种电荷互相吸引。
2、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2)用验电器来检验。
3、电荷的多少叫电量电量的单位是库仑,简称库,符号是C。
指导元电荷:最小的电荷。
电子:带有负电的最小的电荷。
4、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善于导电的物体。
15.1两种电荷(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
教案: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能够区分正电荷和负电荷;2. 让学生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够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为后续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以及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物模型、气球等;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器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塑料尺吸引纸片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2. 知识讲解:介绍电荷的定义、性质、相互作用规律以及电荷的单位;3. 例题讲解:通过一些简单的例题,让学生理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5. 实验演示: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电荷的单位和守恒定律。
七、作业设计1. 请解释一下什么是电荷?电荷有哪些性质?2. 请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电荷的单位是什么?请简述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本节课通过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良好;2. 在讲解电荷的性质时,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3. 在实验环节,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4. 对于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练习;5. 拓展延伸:电荷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如电子设备、电力系统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电荷守恒定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基本定律,它指出: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灭,只会转移或重新分配。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 15.1 两种电荷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上册第15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概念,掌握电荷的基本性质。
2. 能够区分正电荷与负电荷,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3. 理解电荷守恒定律,并能应用于实际问题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基本性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电源、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2. 学具:学生实验套件、验电器、丝绸和毛皮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新课(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用塑料梳子梳头发,引发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兴趣。
提问:“你们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2. 基础知识讲解(1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电荷的微观图像,讲解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介绍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通过实验演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 互动实验(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使用验电器检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讨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4. 电荷守恒定律讲解(10分钟)通过具体案例,讲解电荷守恒定律的内容与意义。
强调电荷守恒定律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
5. 随堂练习(5分钟)出示几个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现场解答。
引导学生运用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问题。
提出一些拓展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2. 正电荷与负电荷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与基本性质。
2. 解释正电荷与负电荷的定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教师应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考虑学生的接受程度,并针对不同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
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拓展作业,如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静电实验,加深对电荷现象的理解。
人教版九年级上《两种电荷》教案
15.1两种电荷一、教学目标1.知道摩擦起电现象及实质2.知道电荷量及单位3.知道两种电荷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4.知道验电器的构造、原理及作用5.了解原子结构及原子呈电中性原因6.了解导体和绝缘体及导体导电原因二、教学重点1.电荷间相互用2.导体和绝缘体三、教学难点1.摩擦起电的实质2.原子结构四、教学用具不同类型验电器两个、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碎纸片、通草球等。
五、教学课时2课时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学生看课本P32-35。
引入: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生活在电的世界里,所有的用电器只有电才能工作,那么我们天天提及的“电”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从这一章开始我们就来学生和电有关的知识,今天我们从最基本的电荷开始电学的学习。
(二)摩擦起电问题1:橡胶棒是否带电?怎么证明?物体带上电和没有带电有什么区别?1.对比演示:(1)不带电和带电的橡胶棒和玻璃棒吸引碎纸片和通草球;(2)吸引的纸片有一部分“弹开”。
(如果学生发现了可以提出,否则可以不讲。
)问题2:橡胶棒和玻璃棒带电了吗?用的什么办法让它带上了电?一个物体如果带上电有什么的性质?总结:(1)带电性质:吸引轻小物体;(2)可用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电。
2.生活中的摩擦起电的例子:(1)冬天脱衣服冒火花;(2)梳头时头发跟梳子一起;(3)毛衣容易脏;(4)电视电脑屏幕容易吸灰;(5)油灌车下面拖着一条铁链;(6)纺织工厂要保持空气潮湿;(7)买食物时,薄塑料袋容易沾在手上甩不掉等。
(三)电荷及其相互作用1.两种电荷引入:橡胶棒和玻璃棒都可以通过摩擦的方法使物体带上电,都可以吸引轻小物体,它们带的电性质是不是一样的呢?科学研究表明,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1)丝绸←→玻璃棒带正电:记+,“丝玻正”;(2)毛皮←→橡胶棒带负电:记-,“毛胶负”。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引入: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可以吸引轻小物体,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也可以吸引轻小物体,那么把带正电的玻璃棒和带负电的橡胶棒放在一起会不会相互吸引呢?得出结论: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实证意识。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4.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创新,培养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具体安排如下:
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引发学生对电荷的思考,为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小组合作完成一份电荷知识问卷,用于测试同学们对电荷知识的掌握程度,并在班内进行互评。
作业要求:
-基础知识巩固题需独立完成,实践应用题和拓展阅读题可以适当查阅资料,但要注明来源。
-探究性问题和小组合作项目需要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精神,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认真检查,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字迹清晰,表述规范。
2.新课内容:
(1)电荷的概念及分类
(2)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3)库仑定律及其应用
(4)电荷量的计算与单位
3.实践活动:
(1)使用电荷测试仪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运用库仑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4.总结与评价:
(1)对本节课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巩固重点知识。
(2)通过课堂提问、作业等形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绘制概念图或思维导图,整理电荷相关知识点,形成知识网络。
2.实践应用题:
-设计一个简单的电荷实验,如用电荷测试仪观察不同材质物体的带电现象,并记录实验结果。
-利用库仑定律,计算生活中两个带电体的库仑力,如带电的气球和墙壁之间的力。
3.拓展阅读与思考:
-阅读有关电荷在科技领域应用的文章,如静电复印机、静电喷涂等,了解电荷在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5.引导学生关注环境保护,了解电磁污染的危害,培养学生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规律有了一定的了解。在学习本章节之前,学生们已经接触过简单电路、电流、电压等电学知识,为学习电荷概念打下了基础。但学生对电荷的微观本质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可能还不够清晰,需要通过直观的实验和生动的教学活动来加深理解。
4.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展示电荷相关现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使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过程中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3.通过学习电荷知识,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总结反馈,巩固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难点,布置相关练习,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7.创新评价,激发兴趣:设计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实验操作、小组讨论、课后调研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8.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关爱环境的意识。
此外,九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充满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学生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正在逐步发展,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形象比喻来帮助他们理解较为抽象的电荷概念。
在情感态度方面,九年级学生开始关注社会现象和实际问题,对科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有较高的兴趣。因此,本章节教学应注重联系实际,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人教九年级物理两种电荷教案
【编者按:本文给出了两种关于物理教案的示范,分别是“电荷的性质”和“电荷之间的作用”。
】一、电荷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了解电荷的基本性质。
2.理解电荷的分为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吸引,相同电荷之间相互排斥。
3.掌握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的实验方法。
4.了解物体带电的种类,初步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掌握物体带电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2.掌握正电荷和负电荷、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放映一个电影《超人》的片段,介绍电荷及其性质。
在观看片段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提出教师引导的问题,如“为什么超人可以吸引飞机?“为什么超人可以击败坏人?”等。
2.概念解释(10分钟)通过问答和示意图,向学生介绍电荷的性质。
讲解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与区别,以及不同电荷之间相互作用的特点。
利用实验观察正电荷和负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并帮助学生总结规律。
3.实验操作(15分钟)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利用带电棒证明物体带电。
教师可以准备两根带电棒,一根带正电,一根带负电,分别接近一块小纸片,观察纸片的反应。
学生可以用自己制作的带电棒,用同样的方法观察纸片的反应。
4.实验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总结实验结果。
例如:“带正电的带电棒接近纸片时,纸片是被吸引还是被排斥?为什么?”等。
5.拓展练习(20分钟)提供一些练习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如:“如果两个带正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如果两个带负电的物体相互靠近,会发生什么现象?”等。
6.归纳总结(15分钟)通过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电荷的性质,并复习所学知识。
帮助学生理解电荷的本质,了解电荷与电场的关系。
学生作业:完成《人教版九年级物理》教材第一章练习题,复习所学内容。
二、电荷之间的作用一、教学目标1.理解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电场完成的。
2.了解电场是由带电粒子产生的。
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物理15.1《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九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物理基础,对基本物理概念和实验方法有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电荷知识的学习表现出较高的兴趣。然而,由于电荷概念较为抽象,学生在理解电荷性质和相互作用规律方面可能存在困难。此外,学生在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方面的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电荷概念的理解程度,以及对正、负电荷的认识。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5.注重评价学生的过程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电荷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尊重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养成勇于探索、善于质疑的精神。
3.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了解静电对环境和生活的影响,学会静电防护方法。
8.教学评价,关注成长: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9.跨学科融合,提高创新能力:将电荷知识与化学、生物等学科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创新能力。
10.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通过学习电荷知识,引导学生尊重科学、追求真理,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以及静电现象的产生和消除方法。
-计算题:培养学生运用电荷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技能。
2.完成一份关于电荷知识的手抄报,内容涵盖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如电荷的定义、分类、相互作用规律等。
-此项作业旨在锻炼学生的整理归纳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美术设计和表达能力。
5.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九年级物理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十五章第一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C)。
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相互作用和单位,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气球,丝绸和毛皮。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用多媒体课件展示闪电和静电现象,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知识讲解:讲解电荷的定义,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电荷的单位。
3. 实验演示:用丝绸和毛皮分别摩擦气球,观察气球带的电荷性质;将带电的气球靠近其他气球,观察相互作用现象。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用笔记本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
5. 知识巩固:讲解电荷守恒定律,并用实例进行解释。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3. 电荷的单位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文字描述电荷的定义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2)解释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并给出一个实例。
(3)完成实验报告单,记录实验现象和结论。
2. 答案:(1)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性质。
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2)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是: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转移到另一部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 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电荷的定义和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相互作用规律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了解电荷守恒定律,能运用守恒定律分析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单。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吗?2.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介绍电荷的定义,即电荷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
讲解电荷的性质,如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3.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讲解两种电荷的产生方法,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介绍鉴别两种电荷的方法,如用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观察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排斥,异种电荷相吸引。
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理解相互作用规律的应用。
5. 电荷守恒定律介绍电荷守恒定律,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电荷的总量始终保持不变。
讲解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电荷的转移和积累过程。
6.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有关电荷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7.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请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电荷的定义和性质。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2. 电荷的单位:库仑(C)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不会创生也不会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理解电荷守恒定律。
2. 能够运用所学的电荷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科学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室用具(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手册、笔记本、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导学生思考电荷的存在和性质。
2. 新课导入:介绍电荷的定义、单位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3. 实验演示:用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实验室用具进行实验,让学生观察和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4.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电荷守恒定律的含义和应用。
5. 知识巩固: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电荷的基本知识。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作业,加深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2. 电荷的单位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4. 电荷守恒定律七、作业设计1. 题目:请列举三种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并解释其原理。
答案:摩擦起电、静电吸附、静电感应等。
2. 题目:用文字描述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答案: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答案:正确。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现象引入电荷的概念,让学生在实验中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从而更好地理解电荷的基本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守恒定律的应用,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第十五章第1节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 电荷的单位:库仑。
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5. 静电现象:例如静电吸附、静电放电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理解摩擦起电的原理,掌握静电现象。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电荷的性质和摩擦起电的原理。
2. 教学重点:电荷的定义、性质和单位,摩擦起电的原理,静电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丝绸、玻璃棒、毛皮、橡胶棒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报告册。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脱衣服时产生的静电、梳子梳头发时产生的静电等,引导学生关注静电现象。
2. 知识讲解:(1)电荷的定义:正电荷和负电荷。
(2)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电荷的单位:库仑。
(4)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
3. 实验演示:(1)丝绸摩擦玻璃棒,观察玻璃棒带电现象。
(2)毛皮摩擦橡胶棒,观察橡胶棒带电现象。
4. 随堂练习:(1)判断正误: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2)完成实验报告册上的相关题目。
5. 知识拓展:静电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防止。
六、板书设计两种电荷1. 电荷的定义正电荷负电荷2. 电荷的性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3. 电荷的单位库仑4. 摩擦起电的原理物体相互摩擦时,电荷的转移5. 静电现象静电吸附静电放电七、作业设计1. 判断正负电荷的题目:(1)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____电。
(2)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____电。
2. 解释生活中遇到的静电现象,并说明其原理。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15.12两种电荷教学设计
2.掌握电荷间的作用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将电荷知识与已学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针对这些挑战,教师应采取以下策略:
1.通过生动有趣的实验和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降低他们对电荷概念的抽象感。
2.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如动画演示、模型展示等,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二)讲授新知
1.电荷概念:教师详细讲解电荷的概念,包括正电荷、负电荷的定义,以及电荷守恒定律。
2.电荷作用规律:教师通过实验演示和动画展示,讲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物体带电方法:教师介绍物体带电的常见方法,如摩擦起电、感应起电等,并解释其物理原理。
4.电荷与电流、电阻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相结合,解释电路中电荷的运动和作用。
4.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和动手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电荷间的相互作用,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动手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类比、归纳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电荷的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涉及到力的作用,学生需要将这一规律与之前学习的力的概念相结合,形成系统的理解。
2.电荷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学生需要能够将电荷知识应用于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静电、电荷分离等,这要求他们在理解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3.电荷知识与电流、电阻等概念的整合。
-学生需要将电荷知识与之前学习的电流、电阻等概念有效整合,形成完整的电路知识体系。
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两种电荷教案
教案:物理人教版九年级全册15.1 两种电荷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册第15章第1节《两种电荷》。
本节课主要介绍自然界中的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以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具体内容包括: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二、教学目标1. 了解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知道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2. 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静电现象;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难点:电荷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演示仪、毛皮、橡胶棒、玻璃棒等;2. 学具:学生实验器材(如验电器、电荷发生器等)、笔记本、笔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常见的静电现象,如摩擦起电、静电吸附等,引发学生对电荷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探究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1)教师展示毛皮摩擦橡胶棒和玻璃棒摩擦丝绸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如电荷的守恒定律、电荷的量子化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的基本性质。
3. 探究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1)教师展示自然界中两种电荷的产生现象,如雷电、摩擦起电等;(2)引导学生探讨两种电荷的产生原因和鉴别方法;(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
4. 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1)教师展示电荷间的相互作用现象,如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等;(2)引导学生探讨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如库仑定律等;(3)学生通过实验验证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2)引导学生思考电荷在生活中的应用,如静电除尘、静电喷涂等;(3)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电荷的定义和基本性质;2. 两种电荷的产生和鉴别方法;3.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15.1两种电荷优秀教学案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2.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3.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如“电荷有哪些性质?”、“电荷间有哪些相互作用?”等,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在案例中,我还结合了多媒体教学资源,制作了生动的动画演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此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中存在的两种电荷,并能正确区分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和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
1.结合生活实例,创设带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如“为什么摩擦过的物体会带有电荷?”等,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利用多媒体展示自然界中带电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如闪电、静电吸附等,让学生充分感受电荷的存在。
3.设计有趣的实验情景,如“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吸引轻小纸片”等,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到电荷的相互作用。
2.掌握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即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带电现象,提高观察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观察到两种电荷的产生和相互作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
3.总结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成果。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
第1节两种电荷
【教材分析】
《两种电荷》是人教版九年级第十五章第一节,本节的教学内容有: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验电器、电荷量及其单位、元电荷、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等。
摩擦起电是人类最早发现的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相互作用规律是进一步深入学习电学、理解许多电现象的基础,电荷量的概念是后面理解电流概念的关键,因此本节课作为初中电学起始课,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教学对象分析】
本节课中的摩擦起电现象,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学生在小学自然常识课中曾经学过,初中阶段应在这个基础上,通过实验分析,使学生了解“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逻辑思维过程,发展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所以必须把这些比较简单的知识讲得丰富些,挖掘深度,不然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课本图15.1-3所示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验电器带电的多少与验电器箔片张开的角度大小相对应,从而引出电荷量的概念。
电荷量的单位是直接告诉学生的,为了使学生对电荷量的单位库仑有个大概的了解,应举例说明:一根摩擦过的玻璃棒或橡胶棒所带的电荷量,大约只有10-7库仑,一片带电的云上所带的电荷量,大约有几十库仑。
关于元电荷及原子的知识,此地只要学生了解即可,留待化学课上进一步学习,此地主要是让学生知道电荷的由来。
最后一部分“电荷在导体中定向移动”有点抽象,可用演示实验作进一步的形象讲解。
【教学内容】
本节课教学内容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摩擦起电现象
第二部分:两种电荷规定方法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第三部分:用验电器来检验物体是否带电
第四部分:电荷量及其单位
第五部分:元电荷及原子结构、电荷的定向移动、导体和绝缘体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
动学习的兴趣;
●鼓励学生自己查找资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初步认识科学及相关知识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种电荷及其作用规律、电荷量及其单位、电荷的定向移动。
难点: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
【教学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塑料刻度尺,验电器,支架,带绝缘皮铜导线,碎纸屑若干。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法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