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表示真实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的关系
意思表示构成要素与法律行为构成要素的关系摘要:意思表示是法律行为的核心要素,二者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构成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意思表示不一定真实,或不一定有意思表示。
关键词:意思表示法律行为构成要素意思表示在民法中是个特定的概念,即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进行某种法律行为的意志,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于外部。
按照《民法总则草案》第126条之规定,民事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意思表示与法律行为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构成要素之间是辩证统一的。
但在有些情况下意思表示不一定真实,或不一定有意思表示。
一、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1通说认为,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分为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三项,其中的前两项为意思表示的主观构成要素,主要说明了成立意思表示所应具有的意思内容,而最后一项主要体现了意思表示的客观的构成要素。
(一)目的意思目的意思,目的意思是法律行为的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成立的根基,不具备目的意思表示或目的意思不完备的,或目的意思本身就具有矛盾性的表示行为,就不构成法律行为。
按照传统的理论理解:意思表示的内容以其法律性1候晓丹,论法律行为的意思表示效力,当代法学论坛.质,可以分为以下三种,要素、常素和偶素。
而要素是构成意思表示所必需具备的目的意思内容,大概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理解。
要素为特定的法律行为特别内容与一般内容的统一,是理解不同种类的法律行为具有不同种类的要求的关键。
法律行为成立必须具有特定种类的要素,民法又允许行为人根据其要素类型的要求具体明确其要素的内容。
要素必须具有意思内容,是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加以确定,也就是说,只要没有法律规定或强制性的要求,就没有必要要求行为人以意思表示加以确认,那么其之外的法律关系和内容也许就没有实际意义。
要素要求确定明确,是成立具体法律行为的基本条件。
对要素的规定,各国民法都有严格的规定,如果要素不完整、不具备,那么意思表示将不会成立,而且在以后任何情况下也没有补救的可能性。
合同 真实意思表示 条款
合同真实意思表示条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同是一种法律上具有约束力的文件,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时需要认真考虑其中的各项条款,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损害。
在实际生活中,有些合同可能存在着一些真实意思表示问题,即合同中的条款并不准确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发生争议,便需要法院通过解释合同的真实意思来判断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合同中的真实意思表示问题可能源于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表达不清晰:有些合同可能由于当事人表达能力有限或语言无法准确表达而导致合同中的条款不够清晰明了。
在这种情况下,当事人可能存在对合同条款的误解,容易发生争议。
二、欺诈行为:有些当事人可能会以欺骗、胁迫等手段诱使对方签订合同,造成合同条款并不反映真实意思。
这种情况下,被欺骗方可以向法院主张合同的无效性。
三、信息不对称: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一方可能掌握更多的信息,导致对方在签署合同时无法完全了解合同条款的涵义,从而导致真实意思表示问题。
针对合同中的真实意思表示问题,法律对此有一些规定:一、意思表示一致性原则:根据《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合同的内容应当符合当事人真实意思,即意思表示一致。
如果一方当事人证明合同存在真实意思表示问题,法院会解释合同的真实意思,以实现当事人真实意思的一致性。
二、诚实信用原则:在合同签订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应当遵守诚实信用原则,不得采取欺骗、胁迫等手段诱使对方签署合同。
如果一方当事人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导致合同存在真实意思表示问题,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主张合同的无效性。
第二篇示例: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它规定了参与者之间的权利和义务。
在签署合同之前,参与者必须仔细阅读并理解合同的所有条款。
有时候,合同的内容可能会使用法律术语或其他专业术语,可能会让签署者感到困惑。
这时候,就需要对合同的【真实意思表示】进行分析,以确保签署者不会在未来出现任何纠纷或争议。
在合同中,条款是对合约中的各种规定或要求的描述。
合同生效的构成要件
合同生效的构成要件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合同在签订之后想要产生法律效力的,是需要具备一定构成要件的,只有在满足之后才算是合法的合同,因此我们在签订的时候一定要了解。
那么下面我为你整理了合同生效的构成要件的相关知识,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到你。
一、合同生效的构成要件1、合同生效,是指合同具备一定的要件后,便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
换句话说,只要是符合法定生效要件的合同,都可以受到法律的保护,并能够产生合同当事人所预期的法律效果。
那么合同生效要件是什么呢?2、当事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合同法》第9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应当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
”行为人只有具备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独立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才能成为合同的主体,其合同行为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3、意思表示真实。
所谓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4、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共利益。
从法律上看,合同之所以能产生法律效力,就在于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法律的规定。
对合法的意思表示,法律赋予其法律上的约束力,不合法的合同显然不能受到法律保护,也不能产生当事人预期的法律效果。
合同不违反法律,是指合同不得违反法律的强制行性规定,也不得规避法律。
5、合同必须具备法律所要求的形式。
《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
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
”二、合同成立与生效的区别1、内容判断上不一致合同的成立是指合同订立过程的完成,也即主体对合同的基本内容达成一致意见。
合同的生效则指依法成立的合同为使其具有法律所赋予的约束力而产生的效力。
合同的成立与否属于事实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合同是否存在,而合同的有效与否则是法律价值判断问题,其着眼点在于判断合同是否符合法律的精神和规定,能否发生法律上的效力。
判断合同是否成立,其结果只能是成立或不成立的事实,而判断合同是否有效,其结果则有生效、无效、效力待定、可变更、可撤销等多种情形。
意思表示错误类型
意思表示错误类型【为您推荐】凤冈县律师岳麓区律师延吉市律师曲江区律师蓬溪县律师铜鼓县律师邗江区律师意思表示真实,它体现了法律的意识自治原则。
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意思与表示的并不相同,它影响了法律行为发生的效力。
由于意识表示错误来源于当事人的表达,涉及到表意人的言论自由,因此各国对意思表示错误产生的法律行为进行了研究,并以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
下面就让小编为您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各国法律对意思表示错误中错误的认定。
就大陆法系而言,在德国,“错误”指的是表意人对意思表示内容的客观情事存在相反的认识并做出错误判断的行为。
《法国民法典》第1109条规定:“如同系因错误、胁迫、欺诈的结果,不得认为同意已有效成立。
”其认为是意思表示的错误,这种错误破坏了意思的完整性,因此基于这种意思表示错误的民事行为不该具有约束力。
在英美法系的民法中,“错误”指的是当事人对合同有关事实的不确定的认识。
英国“错误”指的是缔约当事人对自身的履约能力,判断或对说明事项的理解所作出的错误允诺。
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第500条认为“错误指的是与事实不符的心理状态。
”在我国大陆法律没有对错误作出明确的规定,仅在《民法通则》第59条中规定了重大误解制度,所谓重大误解指的是行为人因对行为的性质、对方当事人、标的物的品种、质量、规格和数量等的错误认识使行为的后果与自己的意思相悖,并造成较大损失的,可以认定为重大误解,我国的重大误解实际包含了错误与误解。
我国著名学者梁慧星先生认为:“所谓误解,应解释为不仅包括表意人无过失的意思与表示不符,也包括相对人对意思表示内容了解上的错误。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在第88条对错误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意思表示之内容有错误,或者表意人若知其事情即不为意思表示者,表意人得将其意思表示撤销之。
但以其错误或不知事情,非由表意人自己之过失者为限。
当事人之资格,或物之性质,若交易上认为重要者,其错误,视为意思表示内容之错误。
合同真实意思表示认定规则
合同真实意思表示认定规则是指在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如何判断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根据《民法典》第142条和第146条的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
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在合同纠纷案件中,法院通常会通过审查合同条款、当事人的行为和其他证据来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例如,如果合同条款明确约定了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并且当事人按照约定履行了合同,那么法院可能会认为当事人之间存在真实意图。
此外,法院还可能考虑当事人之间的沟通记录、谈判过程和其他相关证据来确定当事人的真实意图。
《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解读
《民法典》诚实信用原则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第七条“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诚信原则,秉持诚实,恪守承诺。
”本条拆分《民法通则》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而来,《合同法》第六条也规定“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民法典取消了民法通则中“等价有偿原则”,这是与民事活动的实践相适应的,比如赠与关系就不等价有偿的。
诚实信用原则,简称诚信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在从事民事活动、行使民事权利和履行民事义务时,应本着善意、诚实的态度,即讲究信誉、恪守信用、意思表示真实、行为合法、不规避法律和曲解合同条款等。
诚实信用原则是一项古老的道德戒律和法律原则,是大陆法系民法中重要的基本原则,被称为“帝王规则”。
诚信原则起源于古罗马裁判官采用的一项司法原则,即在审理民事纠纷时考虑当事人的主观状态和社会所要求的公平正义。
近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最初将其作为债务履行的原则,后来逐渐扩展适用于债权行使乃至一切民事权利的行使和民事义务的履行。
在我国,诚实信用原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法律上的体现。
从近代学说发展与比较法实践来看,诚实信用原则也逐渐扩展到私法以外的其他法律部门。
比如我国《民事诉讼法》也增加了诚实信用原则。
一、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和功用诚实信用原则的本质体现为三个层次:(1)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活动的道德准则。
诚实信用不仅要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还要求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平衡。
(2)诚实信用是道德准则的法律化。
诚实信用被民法典确定为一个法律条文后,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道德规范,而成为一项法律规范,是将道德规则与法律规则合为一体,而同时具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功能。
(3)诚实信用原则的实质在于授予法官以自由裁量权。
因为诚实信用同时具有法律调节和道德调节的双重功能,使法律获得更大的弹性,当出现各种新情况和新问题时,法官可以使用此原则进行自由裁量。
合同 真实意思表示 条款
合同真实意思表示条款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它记录了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协议和责任。
合同中的条款对于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因此在签署合必须要明确理解每一项条款的真实意思表示。
下面将详细介绍合同中常见的一些条款及其真实意思表示。
合同中的“甲方”和“乙方”通常指合同当事人的双方。
甲方通常是提供服务或商品的一方,乙方通常是购买服务或商品的一方。
在合同中,甲方和乙方有各自的权利和责任,必须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履行。
合同中常见的条款之一是“履约义务”。
履约义务是指合同双方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包括提供商品或服务、支付费用、保证质量等内容。
在签署合双方必须要明确自己的履约义务,并且要按时按质履行。
否则,可能会面临违约责任。
合同中的“违约责任”条款是指当一方未能按照合同约定履行义务时,另一方可以要求其承担相应的经济赔偿责任。
违约责任的大小取决于违约的程度和造成的损失。
签署合双方必须要明确违约责任的范围和金额,以避免日后发生争端。
合同中常见的“保密义务”条款是指合同双方在签署合同时承诺保守对方的商业秘密和机密信息。
保密义务是一种保护知识产权和商业利益的措施,双方必须要严格遵守。
一旦泄露商业秘密,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和经济损失。
合同中的“争议解决”条款是指当合同双方发生争议时,应如何解决。
通常情况下,双方会约定仲裁或诉讼的解决方式。
在签署合双方必须要明确争议解决的程序和规则,以便在争议发生时迅速解决。
合同中的各项条款都具有法律效力,双方必须要明确理解其真实意思表示。
只有在签署合仔细阅读并理解每一项条款,才能有效避免纠纷和损失。
希望本文对您理解合同条款有所帮助。
第二篇示例:合同是一种法律文件,用于规范双方之间的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在签订合同的过程中,双方应该保持真诚和诚信,遵守合同条款,保证合同的有效执行。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合同条款可能存在虚假、模糊或陷阱性的情况,造成了合同真实意思表示的问题。
民法学简答题完整精华版
民法学简答题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条件是什么?答:民事法律行为应具备四项有效条件: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2、意思表示真实。
3、民事法律行为内容不违反法律或社会公共利益。
4、符合法定形式。
2、善意取得应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答:从我国情况看,应具备以下条件:1、受让人取得财产时出于善意。
2、取得的必须是依法可以流通的动产。
3、受让人必须通过交换而取得财产。
3、相邻关系的法律特征是什么?答:主要特点有:1、相邻关系的主体必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
2、相邻关系是因为主体所有或使用的不动产相邻而发生的。
3、在内容上,相邻关系因种类不同而具有不同的内容。
4、相邻关系的客体主要是行使不动产权利的利益。
4、平等原则的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方面?答:平等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
2、不同的民事主体参与民事关系,适用同一法律,具有平等的地位。
3、民事主体在产生、变更和消灭民事法律关系时必须平等协商,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另一方当事人。
4、民事权利平等地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因他人的行为使自己的权利遭受侵害时,都有权要求他人依民法的规定承担责任。
5、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答:民事法律行为是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
其特征有:1、它是民事主体以达到一定民事法律后果为目的的行为。
2、它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3、它是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合法行为。
6、财产所有权具有哪些法律特征?答:财产所有权的特征有:1、财产所有权具有内容上的完整性。
2、财产所有权具有权利主体上的特定性。
3、财产所有权具有相对义务人的不特定性。
4、财产所有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5、财产所有权的客体仅限于财物。
7、合同成立必须具备的条件是什么?答:合同成立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须有两个以上当事人,以一定形式表达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愿。
2、合同的标的须为确定可能。
3、当事人的意思表示须一致。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在中国法律制度中,民法通则是最基本的民法规范,它定义了在民法环境下的各种权利和义务。
第55条的主旨是要求行为的真实性,以保证诉讼的公正性和正当性,以及民事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第55条规定:“符合一般意思表示法的实际行为,应视同构成真实表示或实施。
”为了能够使行为真实,法律规定需要满足一般意思表示法的要求。
受这一要求的影响,行为必须存在清晰的意图。
这样,行为方才能够表示真实的意图,避免有意欺诈等不合法的行为。
一般意思表示法的构成要件一般包括三条原则:确定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自愿原则。
确定性原则是指经过合法的表示,应有一致的意思和确定的对象,表示方应遵守确定的意思和对象表达的原则。
也就是说,表示人不应该变更表示的内容或意义,应该采用一种令人明确知晓的表示方式,以避免表达不清,引起另一方误解。
有效性原则是指表示应具备足够的合法有效性,若表示内容不符合法令规定,或是受限于其他合法条件,则表示具有无效性。
这意味着,缔约双方应当遵守表示中涉及的一切法律法规,在表示内容上也不能一笔带过,应严格按照规定写明表示的内容,避免双方权利纠纷的出现。
自愿原则是指表示的双方始终自愿表达其行为的意愿,并由此构成合同。
也就是说,表示双方必须以积极的心态和行为来表示其意愿,避免任何强迫、迷惑、被动等情形出现,以避免合同订立过程中的非法性。
综上所述,《民法通则》第55条的主旨是要求行为的真实性,以保证诉讼的公正性和正当性,以及民事关系的可持续发展,并且为了使行为真实,确定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和自愿原则都必须满足一般意思表示法的要求。
只有满足上述的要求,行为才能够视为真实的表示,才能适用《民法通则》第55条的规定,以达到法律规定的目的。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55条:
一、真实构成要件
1、行为人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须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即具有民事
权利和义务的民事主体能力,才可以构成法律效力的民事行为。
2、行为有足够的表示能力:行为人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表示,如言语、文字、图画等;表示的本质要求是有显示的意图,即对对方传达某种思想或意见。
3、行为有足够的确定性:行为人在办理民事法律行为时,必须明确内容,确定行
为发生的结果和结果的来源,则这一行为才可以被认定为真实有效的。
二、真实构成要件具体列举
1、行为人民事行为能力:行为人要具有完全的民事行为能力,必须拥有民事资格、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行为能力、行为表现能力、自主行为能力以及保障民事行为的法律意识等。
2、表示的有效性:表示的有效性要求表示本身必须是真实有效的,可以以言语、
文字、图画等形式表示,但是表示的本质要求是有显示的意图,即能传达某种思想或意见。
3、行为有足够的确定性:行为准确性要求行为本身必须具有确定性和清楚性,行
为人办理民事行为时必须明确行为的内容,行为发生的结果,以及结果的来源,
方可被认定为真实有效。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
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意思表示是法律上成立要件中的一种,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符合一定的条件时,才能发生法律效力。
在合同法中,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包括真实意思表示、表达方式的合法性、明确性、足够性和有效性等。
真实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须真实反映其真实的意图,不能是虚假的或伪装的。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真实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图,不得故意隐瞒或歪曲事实情况。
意思表示的表达方式必须是合法的。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合法方式,如口头表示、书面表示、电子形式表示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选择合法的表达方式,否则其意思表示可能无效。
明确性是意思表示的另一个重要要件。
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明确清晰,不得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
明确性要求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清楚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便于对方理解。
足够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足够明确表达其真实意图,不能过于含糊或不确定。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尽量详细地描述自己的意图,以免给对方造成误解或争议。
有效性是指当事人的意思表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
合同法规定了意思表示的有效性要件,如当事人的行为能力、合法权益等。
当事人在进行意思表示时,应当具备相应的法律条件,才能使其意思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通过以上的要件,可以确保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能够真实、明确、足够并具有法律效力。
这些要件在法律上对当事人的意思表示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以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并维护交易的公平和诚信。
在描述意思表示的成立要件时,应尽量使用准确的中文进行描述,避免使用过于生僻或不常用的词汇,以保证读者能够准确理解文章的内容。
同时,文章的结构应合理,段落应明晰,使用适当的标题来增强阅读流畅性。
在表达的过程中,应避免使用依赖图像的语句,如“如图所示”等字眼,以确保文章能够以人类的视角进行写作,使读者感到仿佛是真人在叙述。
文章应该确保内容的独一性,避免内容重复出现,并且不得在文章中插入任何网络地址或使用任何形式的图片链接。
判断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标准
判断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标准
1.主体能力,首先要考虑当事人是否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人,其意思表示可能
存在真实性的问题,需要特别审慎对待。
2.真实意思,其次要考察当事人的意思是否真实。
即当事人在
订立合同时,是真心实意地表示自己的意思,而不是出于欺骗、误
导或者被迫的情况下做出的意思表示。
如果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虚
假的,就不能认定为真实的意思表示。
3.表达方式,再者要考虑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通过何种方式进
行的。
合同法对于书面形式的合同有着特殊的规定,要求当事人在
签订书面合同时应当签字或者盖章确认,以确保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4.交易习惯,最后要考虑当事人所处的行业领域的交易习惯和
惯例。
有些行业有着自己特定的交易习惯,这些习惯也可以作为判
断意思表示真实性的参考标准之一。
总的来说,判断合同当事人意思表示真实的标准是一个综合考
量的过程,需要结合具体的案情和相关法律规定进行分析判断。
在
实际操作中,法院和仲裁机构会根据当事人的主体能力、真实意思、表达方式和交易习惯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从而确定当事人的意思
表示是否真实。
意思表示真实的认定标准
意思表示真实的认定标准
1. 表意人得是真心的呀!比如说,你答应给朋友买个礼物,那你心里真的是想这么做,而不是随口说说,这就是真实的意思表示嘛!
2. 表达的内容得明确清晰呀!就像你说“我明天要去北京”,而不是模模糊糊地说个大概,这才能让人清楚知道你的意思呀,对不对?
3. 不能受到强迫或欺诈呀!好比有人拿刀逼着你说一些话,那肯定不是你真实的意思呀,这很好理解吧!
4. 要符合常理和一般认知呀!你总不能说太阳从西边出来这种违背常识的话还说是真实意思吧,那可不行哦!
5. 表意人的认知得正常呀!要是一个人神志不清的时候说的话,能算是真实意思表示吗?当然不能啦!
6. 不能有重大误解在里面呀!就好像你以为买的是苹果手机,结果拿到手是个模型,这可不是你的真实想法呀!
7. 要出于自愿呀!别人强迫你做的事,那能是你真心想做的吗?这不是显而易见的嘛!
8. 得和行为一致呀!你嘴上说要帮忙,结果却一动不动,那你的意思表示就不真实咯!
9. 不能有矛盾冲突呀!你不能一边说喜欢红色,一边又说最讨厌红色,这多奇怪呀!
10. 要考虑到当时的情境呀!在一个很紧急的情况下说的话,和平时悠闲状态下说的话,可能不一样哦,要分辨清楚呀!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只有综合考虑这些方面,才能准确认定意思表示是否真实呀!。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
民法通则五十五条中意思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摘要】本文旨在阐述《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事实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的涵义,以及它的重要性。
首先,本文重点介绍了该条款的概况、具体要求和基本内容。
其次,本文主要讨论了法律表示真实的构成要素,涉及了记载内容、签字和章程、见证人等。
最后,本文总结出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在民事案件中的重要性,即法律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而不是泛泛而谈的概念。
《民法通则》第五十五条明确规定:“事实的表示应有法律效力,则必须真实地表现,并且具有构成要件。
”这一规定的解释不仅限于民事权利义务的表示,而是广泛的覆盖了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
这意味着,只有当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都具备时,才能使表示具有法律效力。
一般而言,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记载内容;②签字和章程;③见证人。
首先,记载内容是指表示所含有的内容,该内容必须完整、真实、准确,包括当事人的姓名、住所、性别、社会关系、及法定行为的时间、地点、性质等要素。
其次,表示的真实必须有当事人的签字或章程。
一般来说,当事人的签字必须是自己的完整姓名,无误,并有自己的签名。
此外,当事人也可以用章程代替签字,即采用印章商务作为法定行为的形式。
最后,见证人是表示真实的关键部分,此条规定见证人不可以是本份表示的拥有者,而是另一个局外人。
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在民事案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所以当中有关的各项要件都必须严格遵守,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的惩罚。
综上所述,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在民事案件中非常重要,只有完全符合法律要求,表示才会具有法律效力,才能有效地保护当事人的权利和利益。
因此,对于当事人要特别注重表示真实的构成要件,以便于日后的纠纷解决。
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
1.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
答: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是指表意人即意思表示的行为人的表示行为应当真实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即当事人的内在意志和外在表现一致即为真实。
行为人的意思表示不真实包括两种情形:①意思表示不自由:由于受到外在原因影响导致行为人处于意志不自由的状态,因而其表示的意思非其真意,这种情形包括了欺诈、胁迫、乘人之危、重大误解与显失公平等,将导致民事行为无效(《继承法》第二十二条)或被撤销(《合同法》第五十四条)。
②意思表示不真实:即行为人的外在表示意思不符合其内心的意思。
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
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前言在日常生活和社交交流中,我们经常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和观点。
语言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工具,通过语言,我们能够将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传达给他人。
然而,语言的意思往往并不总能准确地表达出我们的真实概念。
本文将探讨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的含义、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提高意思表达的准确性。
概念解析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指的是我们所表达的意思是否真实地反映了我们内心的概念和意愿。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话是否真实、准确地表达了我们想要表达的意思。
当我们意思表示真实的概念时,我们的语言表达和内心的概念是一致的;反之,当我们的意思表示不真实时,我们所说的话和内心的概念并不一致。
影响因素1. 内在因素内在因素是指与个体内心状态和特点相关的因素。
每个人的思维方式、情绪状态、认知偏差等都会影响他们的意思表示。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内在因素:•思维方式: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维方式,有些人喜欢直接表达,而有些人喜欢间接暗示。
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导致他们在交流中表达的方式不同,从而影响意思的准确性。
•情绪状态:情绪状态对我们的意思表示有很大影响。
当我们情绪激动、焦虑或沮丧时,我们可能会说出一些不太准确或不真实的话,因为情绪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思考能力。
•认知偏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认知偏差,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和表达。
例如,一些人可能倾向于过于悲观或乐观地解释事物,导致他们的意思表示并不真实。
2. 外部因素外部因素是指与交流环境和对方相关的因素。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外部因素:•交流环境:交流环境是指交流时的物理环境、社交关系等。
不同的交流环境会对我们的意思表示产生影响。
例如,如果我们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中交流,可能会导致信息传递不准确;如果我们在一个紧张的社交场合中交流,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意思表示不真实。
•对方的理解能力:对方的理解能力也是影响意思表示的重要因素。
如果对方对我们的话语理解能力较弱,我们可能需要做更多的解释和补充,以确保对方能够准确理解我们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意思表示真实是什么
一、意思表示真实是什么
意思表示真实,是指表意人的表示行为真实地反映其内心的效果意思。
民事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因此认识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切入点。
意思表示的构成要素包括目的意思、效果意思和表示行为。
目的意思是指明民事行为具体内容的意思要素,它是意思表示据以成立的基础。
效果意思是指当事人欲使其目的意思发生法律上效力的意思要素。
而表示行为是指行为人将其内在的目的意思和效果意思以一定方式表现于外部,为行为相对人所了解的行为要素。
表示行为可以采取明示或默示两种方式。
因此纯粹的事实通知(观念通知),不成立意思表示,如合同法中的承诺迟到通知。
二、意思表示的分类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具有相对人、方式为何、直接沟通与否,可以区分为做出以下几种分类:
1、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订立合同过程中的要约和承诺、债务免除、授予代理权、合同解除等均属于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如遗嘱行为、抛弃动产等行为。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原则上必须当意思表示到达相对人时才能生效。
但《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实施)第484条规定的“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做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则属于例外情况,即双方根据交易习惯或要约要求以行为方式做出承诺的,虽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却是在行为做出时生效。
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2、意思表示依其做成之方式,可分为“明示的意思表示”和“默示的意思表示” 明示的意思表示即相对人可以直接借由表意人之言语、动作或文字等方式直接了解表意人所欲表达之意思为何。
默示的意思表示无法使相对人直接透过表意人之表示方法了解表意人之意思,而仅能透过特定行为“间接”推知表意人所欲表达之意思。
意思表示依其是否是以直接沟通的方式表达,可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对话的意思表示,亦即表意人直接以对话之方式作成意思表示,其乃以“直接”沟通的方式使相对人得以了解表意人之意思,至于是透过电话、网络或其他方式皆可。
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即表意人非直接以对话的方式表示其意思,而是透过信件、电报等方式使相对人可以获知其意思表示。
指向外部表明意欲发生的一定私法上效果之意思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