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文化——仿真绣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记忆和历史脉络。
在当今社会,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已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课题。
美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精神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应当承担起非遗传承与教育的重任。
本文旨在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地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以及其对于美术教育和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的结合1. 非遗资源的美术价值非遗资源包含了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表演艺术、节庆活动等,这些资源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将非遗资源引入美术课程,不仅可以丰富课程内容,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
2. 美术课程中非遗的融入方式非遗在美术课程中的融入可以采取多种方式。
例如,可以通过开设非遗专题课程,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非遗技艺;也可以在美术教学中结合非遗元素,进行创作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意识。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的实施策略1. 构建非遗教学资源库建立非遗教学资源库是非遗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关键。
该资源库应包括非遗项目的介绍、技艺展示、制作过程、文化背景等内容,以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合适的资源。
2. 培训教师非遗教学能力教师是非遗教学的重要力量。
应加强对教师的非遗知识培训,提高教师的非遗教学能力,使其能够有效地将非遗资源融入美术教学中。
3.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在非遗教学中,应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
例如,可以采取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传承非遗技艺。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课程中的意义与价值1. 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通过非遗教学,学生可以了解和传承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2.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非遗资源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学习和实践,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新能力。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文化多样性的宝贵资源。
非遗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价值,对培养民族文化认同感、促进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教育领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将非遗引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和必然。
本文旨在探讨非遗如何有效地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以及其在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美术课程的结合1. 非遗与美术课程的内在联系非遗涵盖了传统的手工艺、民间艺术、民间文学等多个领域,而美术课程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艺术素养。
将非遗引入美术课程,可以丰富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同时也有助于非遗的传承和保护。
2. 非遗在美术课程中的具体应用(1)非遗手工艺的实践:在美术课程中,可以引入剪纸、泥塑、刺绣等非遗手工艺,通过实践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工艺的魅力。
(2)非遗主题创作:以非遗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绘画、雕塑等艺术创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审美情趣。
(3)非遗文化知识的普及:通过课堂讲解、展览等形式,向学生普及非遗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民族自豪感。
三、非遗在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的价值与影响1. 价值体现(1)文化传承价值:非遗的引入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
(2)审美教育价值:非遗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
(3)创新教育价值:非遗的独特性和多样性,为美术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创新素材,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 影响分析(1)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将非遗引入美术课程,有助于提高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和重视程度,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2)对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非遗的引入为美术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3)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非遗的实践和创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绣”出你的精彩——浅谈民族刺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与应用研究
“绣”出你的精彩——浅谈民族刺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实施与应用研究发布时间:2022-12-10T14:45:43.34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1月1期作者:周璇[导读] 刺绣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像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经历千余年沧桑不变,仍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风采。
刺绣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特有的民族手工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周璇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摘要:刺绣艺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它像滔滔不绝的黄河水,经历千余年沧桑不变,仍深深地扎根在我们这块土地上,它以鲜明的民族特色和顽强的艺术生命向世人展示着它的风采。
刺绣是非常好的教育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儿童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了学生的审美经验,而且可以让学生从小了解我国特有的民族手工艺术,激发学生对民族艺术的兴趣,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
关键词:民族美术美术教育民族刺绣教学实践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1-130-01正文:我校开展了民族美术进校园课题研究,通过问卷调查、教学、研讨、参观、制作、展览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近距离的接触了我们陕西的民族美术,亲身体会到了它的无穷魅力。
正也让我在这次活动中体会到了民族美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重要性。
我也将民族刺绣带入美术课堂中,让学生也感受了不一样的艺术魅力,在这里我对这个刺绣教学进课堂谈谈我的看法。
优秀的民族民族美术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历史文明长河中占有重要位置。
在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艺术中,由劳动人民创造的也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美术,它就是“民族美术”。
我们陕西民族美术历史悠久,蕴藏丰富。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范文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价值。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非遗的传承与保护问题逐渐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焦点。
而美术课程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非遗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因此,研究非遗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的相关内容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非遗在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的价值与意义1. 价值体现非遗在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具有独特的教育价值和文化价值。
它不仅丰富了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元化的学习资源和视角。
同时,非遗的引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认同感和创新意识。
2. 传承与保护的意义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通过将其融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对非遗的认知和兴趣,促进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这也是保护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三、非遗在美术课程资源系统中的实施策略1. 教学内容的整合与优化将非遗的相关内容与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相整合,优化教学设计,使学生在学习美术知识的同时,了解非遗的内涵和价值。
例如,可以在绘画、雕塑、工艺等课程中融入非遗元素,让学生从实践中感受非遗的魅力。
2. 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探索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非遗的学习与探索。
同时,可以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非遗的传承与发展。
3. 师资队伍的建设与培训加强美术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对非遗的认识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组织教师参加非遗培训、研讨会等活动,让教师了解非遗的最新动态和发展趋势,提高教师在非遗教学方面的水平。
四、实施效果及未来展望1. 实施效果非遗进入美术课程资源系统后,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明显提高,对非遗的认知和了解更加深入。
同时,非遗的传承与发展也得到了有效的推动。
六年级美术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学反思
六年级美术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学反思六年级美术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学反思
在六年级的美术课上,我们进行了一次特别的创作活动——绣在服装上。
这个故事教学活动不仅让我们学习了绣花技巧,还培养了我们的创意思维和动手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深刻地意识到了绣在服装上的教学的重要性和价值。
首先,绣在服装上的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需要自己设计绣花的图案和选择合适的颜色。
这要求我们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创造出独特而有趣的作品。
通过这个过程,我们学会了如何将自己的想法转化为实际行动,培养了创新思维和艺术表达能力。
其次,绣在服装上的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绣花是一项需要耐心和细致的手工艺术,每一个线迹都需要准确无误地绣出来。
在绣花的过程中,我们必须集中注意力,并灵巧地控制针线。
通过不断的练习和实践,我们的手指灵活性和精细动作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此外,绣在服装上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毅力。
绣花是一项需要长时间投入和持之以恒的艺术活动。
在绣花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但只有坚持不懈地去完成,才能获得最终的成果。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派上很大的用场。
综上所述,六年级美术绣在服装上的故事教学活动给了我们很多启示和收获。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不仅学到了绣花技巧,还培养了创意思维、动手能力、耐心和毅力等品质。
这些品质对我们的成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绣在服装上的教学应该在美术课堂中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推广。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的实践与发展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提高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的实践与发展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是我国教育部门提出的战略计划,目的是弘扬传统文化,以非遗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美术教学根据美术课程标准,引入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将其作为美术课堂教学资源,支持学生自主操作、主动探索,以此发展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本文简要分析了广绣“非遗”走进美术课堂,对小学美术课堂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以广绣为例进行深入探究。
关键词:小学美术;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非物质文化遗产;广绣小学美术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是美术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
教师深入地区本土文化,积极引入广绣,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性、发展性与探索性,组织学生在课堂上参与广绣学习与创作活动,让学生了解地区非遗文化,感受广绣魅力,同时借助活动锻炼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实现对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培养[1]。
1.广绣“非遗”走进美术课堂广绣是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浓厚的地区历史文化底蕴,且广绣图案丰富、绣工精美、风格独特,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风情。
教师在小学美术课堂中引入广绣,不仅需要考虑广绣与美术课程的有机融合,更需要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选择合适的活动方式,提升美术非遗融合有效性。
在非遗走进课堂的实际过程中,教师可以按照如下思路设计广绣美术创新创造教学活动:1.广绣+典故。
广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技法多样、图案精美的特征,且图形富含岭南文化元素。
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引入与广绣有关的历史典故,以趣味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了解广绣的来源与发展,将美术、文化、历史与地区习俗相融合,让学生在美术学习中体验广绣工艺之美、人文之美。
第二,广绣+美术内容+新媒体。
教师借助多媒体工具展示各种精美的广绣作品,引起学生的兴趣;之后教师带领学生参与到广绣创作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绘制图样、自己创作广绣图案,完成广绣刺绣,以此发展学生的动手创新能力[2]。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符号。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当今的教育系统中,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程仍然是不够的。
因此,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同时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可以创造更多的思维空间,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课程是艺术创造力、审美能力和艺术常识综合能力的培养。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后,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和内涵,从而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比如,当学生在学习绘画工艺时,可以加入中国传统绘画的解说和演示,让学生了解佛家绘画、国画和民间画等传统绘画领域。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可以掌握不同风格的绘画表现手法,能够将传统文化和现代艺术语言结合,从而产生更多的艺术想象。
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可以促进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对其他文化的理解。
在美术课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进行比较,了解到世界各国文化的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中国传统绘画和日本水墨画时,可以让学生了解画家在绘画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力,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融入国际文化。
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可以促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爱国情感。
在学习美术课程时,学生可以接触到中国传统文化,并令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内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例如,在学习中国画时,可以引导孩子们去欣赏、分析和模仿中国画中的人、物、景和色彩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从而提高爱国意识。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现有教材或教学手段,全方位地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美术课堂中,老师可以让学生画中国传统绘画,如工笔画、国画、写生画等,让学生在画中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于非遗进校园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研究与实践
关于非遗进校园在小学美术课堂上的研究与实践摘要:对于学生来说,它是中国文化遗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因此,越来越多的教师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融入到教学过程中。
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校园,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而且可以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小学艺术;艺术课堂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传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是非物质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是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为了有效地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艺术教学涉及到很多内容,它不仅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学生学习艺术的重要内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的重要性1.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悠久的历史洗礼,是传统文化的结晶,也包含着许多智慧和经验。
非物质文化与课堂的结合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非物质文化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要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堂的关系,确保学生之间可以学得更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多种传承形式,因此,许多学科都可以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教学,这对美具有重要意义。
在美术课上,艺术本身就涉及到剪纸、绘画、色彩和泥塑化等方面的学习,使艺术课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千丝万缕的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着传统文化的精髓优秀的价值观和思想可以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
将地方文化引入小学美术课堂,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结合了地方文化和民族艺术课程合理的整合,可以极大地丰富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同时,它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
2.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日益重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课程建设也在不断加强,结合的继承方式近年来得到了广泛推广。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是对和社会经济体验并不丰富,但小学阶段的审美启蒙和修养是好的美术学习是思维的关键期,教师要重视学学生并进行艺术教学,这样才能保证学生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效果。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艺术课堂的融合可以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它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眼光。
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
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课堂中的教学实践研究内容提要:我们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化历史,漫长的历史沉淀,中国文化呈现出独特的魅力。
同时中国又是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俗,于是便形成了丰富的传统文化。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县级以上名录体系的就有7万多项,中国书法、中国篆刻、二十四节气等号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传统美术、书法、传统手工艺等就跟我们的美术课程有关。
学习这些课程既是非遗文化的学习和创新,又是对非遗文化的代代传承。
在美术课堂中传承中国非遗文化,是我们作为美术教师力所能及的事,但同时也是充满挑战的。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教学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民族人民代代相传,并作为文化遗产各种组成部分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相关的实物和场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强调的是以人为主体技艺、经验、精神,特点是活态和流变。
其中包括有:传统口头文学及载体的语言、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杂技、曲艺、传统技艺、医药、历法、礼仪、节庆、民俗、传统体育、游艺等等。
而其中传统美术、书法、传统技艺就跟我们的美术课程有关。
如何在美术的课堂上上好非遗文化的内容,是每一个美术老师值得思考的问题,因为除了对专业要求更为严谨,更要求体现传承的精神。
二十二年的教学经验,我一直都是在教学一线,小学一到六年级已经上了好几个轮回。
宏观小学的美术课程我将涉及非遗文化的内容进行分类,并课堂实践教学中不停地摸索,寻找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下列举几种有关非遗文化的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经验做一些探讨。
一、剪纸中国的剪纸艺术有悠久的文化历史,起于东汉,盛行于唐、宋,民间剪纸一般都是反映生活画面,但普遍都有“夸大”的特点,把要表现的主体造型进行夸大,人民通过剪纸来张扬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伟大创造,体现力量和勇气。
在小学的美术课程里,剪纸类型的课有:一年级的《剪折的花边》,三年级的《剪折的鱼》、《折折剪剪》。
民族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
民族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发布时间:2022-12-28T17:49:35.84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12月4期作者:周璇[导读] 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的教学设置计划、具体的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了解到更多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对美术有一个强烈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本文主要是结合当前民族刺绣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运用,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后期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周璇云南省文山州广南县城区第三小学校摘要:在当前的小学美术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对于教材基本内容的讲解必须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的教学设置计划、具体的学习目标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讲述,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通过对美术知识的学习,一方面能够拓宽自身的知识视野,了解到更多有关美术方面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对美术有一个强烈的学习兴趣,稳步提升自身的审美水平。
本文主要是结合当前民族刺绣在整个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运用,进而在此基础之上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为后期教学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刺绣;艺术资源;美术课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2)12-042-01引言刺绣作为当前极具民族特色的重要瑰宝之一,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着独特的魅力,无论是在国际之间的外交沟通探讨上,还是作为亲友之间的礼物赠送都非常的有意义。
就当前的小学美术课堂内容设置来说,通过刺绣文化的理论讲述能够更好地宣扬优秀的民族文化,这也是当前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目的和具体的要求。
作为小学美术教师,更加需要通过多方面进行思考和实践,不断地创新教学模式,大力宣扬民族刺绣文化艺术,让更多地了解和感受到刺绣的独到之处,同时,也能够真正地感受到刺绣所带来的美好生活气息。
简述一下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的意义
简述一下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的意
义
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之一,已经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广绣以其细致入微、华美精湛的手工艺术而著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融合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素养,也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同时,通过广绣的融合,还可以让学生接触到传统手工艺术的美好和独特之处。
在具体的融合方法上,可以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增加广绣的学习内容和实践活动,如手工刺绣、立体刺绣等。
同时,也可以将广绣的元素引入到小学美术作品中,如运用广绣的线条、色彩、图案等元素进行创作。
在实施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时,融合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通过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设计,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兴趣和特长,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同时,也可以借助校本课程设计的机会,将广绣非
物质文化遗产与更多的学科相结合,加深学生对广绣的理解和认知。
总之,广绣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程的融合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修养的提升,更有助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
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探索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那些以传统的方式传承并传播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节庆、知识与实践技艺以及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对于弘扬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
而美术课程作为学生认识和表达艺术的重要途径之一,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将为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底蕴提供更为丰富的资源。
本文将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美术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美术课程中的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融入美术课程,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更具传统文化特色的艺术素材,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通过了解传统手工艺、绘画技法、民间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生可以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他们从中获取艺术灵感,丰富自己的艺术创作。
1. 设计课程内容美术课程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的重要途径,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则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素材。
在设计美术课程内容时,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民俗、民间艺术等元素融入通过传统工艺品的欣赏、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等活动,使学生在绘画、雕塑、手工制作等方面得到更为丰富的锻炼和体验。
2. 组织实践活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实践活动,而美术课程是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主要场所。
在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示范活动或者传统手工艺品的制作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近感和认同感。
3. 引导艺术创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成为学生学习和认知的对象,还可以成为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教学中,可以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元素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比如以民间故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以传统手工艺为技法的手工制作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让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落地生根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
让非遗在小学美术课堂落地生根的实践研究获奖科研报告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imary school art; Art classroom一、非物質文化遗产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的重要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洗礼,是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时也蕴含了许多智慧和经验。
非物质文化与课堂相结合,能够让学生对非遗进行更科学、系统的学习和理解。
因此,作为教职人员,应该积极地探索非遗与课堂之间的联系,从而保证学生可以更好地学习。
非遗有很多种被传承的形态,因此许多学科都能够与非遗结合进行授课,对于美术课堂来说,本身美术就会涉及剪纸、绘画、色彩、泥塑等方面的学习,所以美术课堂与非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着传统文化的优秀价值观念、思想,能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在小学美术课堂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习内容,将地方文化和国家美术课程进行合理整合,能够很大程度地丰富小学美术课的授课内容,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非遗的学习。
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度不断提高,人们对非遗的重视程度也逐年提高,非遗与艺术类课程相结合的传承模式,是近年来被广泛推广的一种方式。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年龄较小,并且社会经验并不丰富,但是小学时期是美学启蒙和养成良好美术学习思维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从而保证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非遗与美术课堂的融合,能够为学生提供直接接触到非遗的机会,并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有利于学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审美品位和审美眼光。
二、“非遗进校园”与小学美术课堂结合的困境缘由非物质文化遗传不仅是古人的智慧,更是一个丰富的文化世界,这样的特点让非遗的存在更具有多样性。
然而,在非遗与课堂相融合的过程中,许多教师忽视对非遗文化精神的教学,这样就会导致学生只对非遗的操作步骤进行机械地重复,而没有真正理解非遗蕴含的文化底蕴,造成学生对非遗的学习不够深刻,从而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民间立体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
民间立体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摘要:美术教学标准明确指出,教育教学应考虑不同地区学生的学习需求、地方资源以及其文化特色,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适应教学需要。
立体刺绣作为我国传承几千年的古老手工艺术,近百年一直丰富着人们的文化生活,并为普罗大众所喜爱。
将立体刺绣融入到小学美术教学之中既可以发扬民族特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本文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刺绣文化美术课运用1.激发兴趣,引导情绪在小学时期,学生可能会比较喜欢一些可爱的动物、漂亮的小花小草等图案,所以在教学课堂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先借助一些优秀的手工作品实物让学生可以亲手碰一碰、摸一摸、看一看,零距离的接触,说出自己最为直观的感受。
这些艺术作品之中往往会带给学生最为强烈的视觉冲击,这时教师在借助多媒体教学视频等为学生展示更具代表的我国四大立体刺绣,如沈绣,针线翻飞,在民间大师的立体刺绣表演中,穿针引线造就了精美绝伦的山水画,画面极具美感,会带给学生更为强烈的艺术认知,使学生沉浸在民间艺术创作过程之中,身临其境,从而初步了解立体刺绣作品,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使学生对立体刺绣作品产生浓厚的好奇心,并被其独特的魅力所吸引,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注重实践,因势利导在小学美术教学开展过程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置身其中,亲力亲为,有时候学生听到的、看到的可能一转眼就忘了,而学生自己动手试过的、做过的印象就会更加深刻。
所以教师在开展美术教学时可以尝试少为学生灌输理论知识而留给学生更多的实践和交流的机会,例如,纳鞋底,教师可以借助一些简单的辅助道具,如,塑料线、硬纸板等等,先教学生如何打结、缝线,逐步学会插针、套针等,满足学生自我创作的需要。
学生在了解了立体刺绣创作之后可能会逐渐沉浸其中,动手制作,虽没有大师们所具备的高超技术,但是胜在真情实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也更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条条框框的束缚,不再循规蹈矩,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创新能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使整个美术作品表现出更为童真、童稚的美。
小学非遗美术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我校于近期开展了非遗美术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学生深入了解非遗美术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非遗美术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2. 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3. 通过实践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4.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三、活动内容1. 非遗美术讲座邀请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为学生讲述非遗美术的历史、特点、技艺等,让学生对非遗美术有更深入的了解。
2. 非遗美术展览组织学生参观非遗美术展览,欣赏不同种类的非遗美术作品,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3. 非遗美术体验课邀请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让学生亲身体验非遗美术的制作过程,感受非遗美术的魅力。
4. 非遗美术作品创作组织学生以非遗美术为主题,进行绘画、手工制作等创作活动,展示自己的才华。
5. 非遗美术知识竞赛开展非遗美术知识竞赛,检验学生对非遗美术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活动过程1. 非遗美术讲座讲座邀请了我国著名的非遗传承人,他们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非遗美术的历史、特点、技艺等,让学生对非遗美术有了全新的认识。
2. 非遗美术展览展览分为静态和动态两部分,静态部分展示了各类非遗美术作品,动态部分则展示了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的过程。
学生们在参观过程中,纷纷驻足欣赏,对非遗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 非遗美术体验课体验课上,非遗传承人亲自指导学生进行剪纸、泥塑、绘画等非遗美术制作。
学生们在传承人的指导下,动手实践,感受非遗美术的魅力。
4. 非遗美术作品创作在创作环节,学生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以非遗美术为主题,创作出了一件件富有创意的作品。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学生的才华,也传承了非遗美术的精髓。
5. 非遗美术知识竞赛知识竞赛分为个人赛和团队赛两个环节,题型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视域下的小学美术教学探究
-107-2022年第11期(总第315期)美育我国著名的物质文化遗产,如敦煌莫高窟、长城、北京故宫和苏州古典园林等,均是世界闻名的;而京剧、剪纸、昆曲、川剧变脸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发展的成果,是我们民族在智力和文化上的精神财富[1]。
因此,我们应该继续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得到有效传承。
小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在学生的人生观念与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校园美术教学之中,引导学生欣赏和体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既能加深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又能激起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究热情,进而提升学生的民族和文化自信,提高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丰富多彩,学生可以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中了解和体验各种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手工艺品,从而使自己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和文化素质得到进一步提升,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非遗传承对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性(一)提升学生的表达与创新能力由于小学生处于思维发展阶段,其语言表达水平相对薄弱,教师往往忽略其需求和观念,导致美术教学的创造性不足。
而在小学美术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能以一种富有创意、富有表达能力的形式呈现出来,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
对教师而言,在教学中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相当于增加了教学素材;对于学生而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能够促进其美术素养的提高,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1]。
在一定程度上,非遗传承对美术教师具有启示作用,即通过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实践能力,从而让每个人都能够在美术课堂中发现自己喜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二)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靠的是口头传授和亲身示范[2]。
古人尊师重道,师傅和徒弟往往形影不离。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师傅言行举止的耳濡目染下,弟子们渐渐掌握工艺的核心技术,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能力。
浅谈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
浅谈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摘要:教育领域、教育方式和教育思想的转变,都给了大部分教师更大的压力,很多教师表示,无形的压力导致自己无法利用新颖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而长时间没有办法转变教学思想,只会给学生带来很多的学习压力。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师教学的过程中,应当考虑教材的地位,同时将教材中的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
刺绣是我们中华民族古老的民间艺术,传统文化,在千百年历史的发展进程中,民间刺绣几乎包含了大部分人的生活面貌和状态,能够反映人们最真实的生活,同时也被广大人民群众喜爱,将刺绣这门艺术引入到小学教育领域,对学生进行教学有着深刻的影响和意义。
基于此,本文对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进行分析,并陈述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在小学美术课改中的实践运用。
关键词:民间刺绣;文化艺术;小学美术;课程改革引言课程改革是教育领域新时期的教学政策,在这个政策的背景下,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逐渐成为小学美术教育领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把刺绣引进教学,能够充分体现民族的特点,发扬民族的传统,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对民族的喜爱程度,从小学阶段开始,对学生进行民间艺术的教育,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民族意识,升华学生的民族感想,让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上升。
而如何才能将民间刺绣文化资源的特点融入到小学美术课堂之上,则是现如今大部分小学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笔者认为,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民间刺绣文化艺术资源的特点和融入的措施。
一、生活情感,营造共鸣艺术从心理方面来讲,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需要和学生之间引起共鸣,学生只有对艺术的共鸣,才可以真正的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之上。
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能够带领着学生不断前进,也是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源泉。
因此,在进行小学美术教学的时候,尤其是三到五年级学生进行学习时,教师需要将生动丰富的形象,包括造型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直观的感受到民间刺绣文化艺术的特点和特色,通过特色来感染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陕西民间刺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的实践案例研究》课题中期报告
1.结合学生年龄特点,根据不同的实践课例,筛选适合学生及课程的陕西民间刺绣作品,运用于课堂教学。例如《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一课,我们选择和课程有关的单独纹样和适合纹样的刺绣作品,学生通过欣赏,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则选一些有故事画面的刺绣和具有陕西地域特色的刺绣,拓宽学生的认知。
2、利用寒假时间,课题组的成员分头搜集陕西民间刺绣的作品及图片资料,刘菁老师从老家宝鸡,武宁宁老师从渭南,我从陕北,代云成老师从陕南,分头搜集陕西不同地方的民间刺绣作品及图片200多份。
3、收集学生问卷,统计分析学生对民间刺绣的认知程度。
4、开学之后,我们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分类。
5、组织课题组教师集体进行课题专题研讨,选出实践课程,三年级上《多彩的民间美术》、五年级下《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四年级《多姿多彩的靠垫》、六年级下《绣在服装上的故事》。并进行集体备课。
能否按期结题
因网络问题,误以为中期报告上传成功,近期才发现没有成功,现紧急补传,给审阅工作带来不便,十分抱歉。特此说明,望谅解!
课题研究按计划进行中,可Βιβλιοθήκη 按期结题。专家的指导和建议
(此栏请课题负责人填写指导专家对开题报告的指导意见)
注:正文楷体小4号,篇幅控制在A4纸4页的范围内。
XX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立项号
2017XKT-XXMS021
课题名称
《陕西民间刺绣在小学美术课堂中运用的实践案例研究》
负责人
杨芬芬
负责人
所在单位
XX区XX小学
课
题
研
究
进
展
情
况
课题成功立项之后,我们就成立了课题组,按照研究步骤进行分工,实施,具体进展情况如下: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手工课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南宁市二塘小学绣球制作课为例
浅谈小学美术教育手工课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以南宁市二塘小学绣球制作课为例摘要:美,充斥于我们周围的每分每秒。
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同时还要求培养学生能够为社会创造美好的事物!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到底“何为美”,我们该如何创造美,这些问题是摆在教师们面前的一个很实际的问题。
本文以实践课——绣球制作为例,探究美术手工课中对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的相关问题。
关键字:小学美术、创新思维、手工课一,美的定义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小学的美术课程,第一要务,就是要让学生认识,什么是美。
那么,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美呢?就标准定义而言,美是对于人的主观需求有功利价值的客观事物的外部形态特征,使人在主观上产生出的一种快乐感觉。
[1]现在很多的研究也表明,美的产生,其实与人的主观感受有很大的关系。
人们觉得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有可能就是“美”的。
小学生的三观还处在萌芽成型阶段,对于美的认识、美感能力的形成,还有巨大的空间。
小学的美术教育课,一定要创设一定的条件培养学生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美术手工课中,以绣球制作为例,探讨手工课对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1、注重手工课与美术系统性的结合小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过渡发展的过程,一般是通过感知进行初步的认识,再通过理解掌握其中的规律,然后通过巩固加以进一步了解,最后能够顺利得以应用。
因此,在美术手工课的过程当中,一定也要注意这一点。
我们在进行手工制作绣球的时候,特别是对于小学年级的学生,老师们先给小朋友们讲解绣球的相关知识,比如说来源、用途等等,让小朋友们喜欢绣球;后再给小朋友们展示各种各样的绣球,让小朋友美感受到绣球的美;最后,就需要手把手教小朋友们如何进行绣球的制作,引导学生认识绣球,掌握制作绣球的特点,一点一点的摸索制作绣球的诀窍,从而能够独立完成绣球的制作。
对于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有了一定的基础,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总结的能力,在绣球的制作的手工课中,老师们主要通过展示各式绣球,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各种绣球的特点,让学生掌握,绣球是有哪些元素组成的,在制作的过程当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最终,学生能够制作出各种精美的绣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非遗文化——仿真绣在小学美术课程中的实践与思考
作者:王祎
来源:《新课程》2021年第28期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结晶,而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美术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时美术教育成了一个非常好的途径。
分析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中的现状,利用教育教学中的案例,体现出小学美术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性和必要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非遗文化;仿真绣
“悠悠江海事,滔滔紫琅情。
传承数千载,风流掩不荆。
”雨佳先生的《南通怀古》一诗很好地诠释了南通美术文化的内涵,有着这样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资源,经过时间的推移,南通成为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地区之一。
将这些优秀的文化资源与美术教育融合,在义务教育的美术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逐步渗透,在保护和传承经典文化资源的同时,让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得到提升。
一、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现状
现在的美术教育中,从教材的编写、教师的教授和学生的认知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忽视。
从美术课程标准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教学建议”部分提出“選择美术教科书内容时,要特别重视优秀的中国传统美术和民族、民间美术,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体现中国特色。
”但是在编写教材时,这些能够培养学生民族审美情趣的非遗题材往往会被忽略,教材中提及的都是全国较有特点的一些非遗作品,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内容很少出现在教材中。
而教师在教授这类课程时,因为没有系统学习和了解过这些非遗文化,对于非遗类课程的教学目标会出现定位比较模糊的情况,所以在教授时也只是泛泛而谈,学生因为不理解只能停留在模仿的层面,造成课堂效果不佳。
现在是信息化的时代,有的学生对于国外的大众文化较为追捧,但是对于我国的本土文化知之甚少,所以出现了轻视现象。
因此,作为美术老师,更有责任在美术教学中融入地方美术方面的非遗文化,以利于地方非遗得到传承与发展。
二、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
在校内社团课选择开设具有南通味儿的特色课程时,我比较喜欢刺绣,而仿真绣又是省级非遗,因此我选择开设了女红传习这一社团。
在课程开始的第一学期,学生在课前学习有关仿真绣的知识,以往的多媒体教学法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于是我在前十周的教学中将自己的作品带进课堂。
学生看到实物后爱不释手,她们更直观地感受到仿真绣的作品逼真,工艺精湛,因此他们对仿真绣的认知有了初步的提升。
实物欣赏加上对不同针法的逐一讲解,我明显地感觉孩子们对仿真绣越来越喜欢了。
我将沈绣的由来以及一些简单的刺绣针法和优秀作品融合在一起,用孩子对话的方法在校本教材中表现出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逐渐让学生掌握刺绣的基础知识。
为了突出刺绣的民间实用性,我在端午节时设计了香囊主题课程,让学生课前了解香囊的制作过程,课上教授学生用自己绣制的布料通过简单制作变成一件香囊艺术品,学生在愉悦中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同时扩大了美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学生从懵懂状态到喜爱到痴迷,增强了教学的信心。
我想,有了欣赏加上实践,孩子们一定对家乡的仿真绣这一非遗文化充满自豪。
三、非遗文化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实践思考
通过一段时间的校本课程教学,我发现并不是所有的非遗作品都适合运用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需要教师对非遗作品进行筛选。
在民间美术资源的选取中,应多为学生提供可观、可触的具体形象,而且民间美术直观、易懂、操作性强、想象丰富的形式也符合现代学生的欣赏特点。
课程开始我选择了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给学生欣赏,但是我发现因为大师的作品针法都比较复杂,而且图片欣赏不能够让学生直观了解制作的针法,所以课堂反应不佳。
我想到我在学习时遇到了不理解的地方张老师总会建议我去看看陈列的展品上是怎么刺绣的,于是我选择运用同类针法的作品图片和我的同类作品让学生研究,对于讲解后还是有疑问的学生,我也会建议他们去作品前对比看看,更好地让学生理解掌握针法。
对于仿真绣的校本教学最主要的还是让学生能够认识地方民间艺术,理解传统民间艺术思想,体会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继承民间艺术遗产,从而培养多元化人才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我们民族发扬光大。
综上所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不是停留在简单的欣赏阶段,而是需要结合时代特征设计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和方便学生制作的内容,从而潜移默化地提升学生的美学修养。
小学美术课堂对于传承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值得我们去摸索的地方还有很多,需要我们继续深入思考。
参考文献:
刘怀芹.小学美术“民族文化之旅”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