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连续剧或参观展览等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而引起的思考与联想,可以是因观看而激发的决心和理想,也可以是因观看而引起的对社会上。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鉴史问廉观后感1近日,我认真观看了由中央电视台、河南省纪委、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8集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详实的史料,让人警醒的故事,振聋发聩,震撼人心,使我深受教育,备受启发。
在当前反腐倡廉的新形势下,央视播出《鉴史问廉》,无疑是对当前全国反腐败斗争形势的有力配合,是从文化根源上对我们反腐倡廉进行的总结和认知。
作为一名纪检干部,《鉴史问廉》使我更加增强了反腐倡廉的责任担当和忧患意识。
《鉴史问廉》善于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故事,让我们在娓娓道来的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
尤其是随着剧情的不断深入,在背景音乐的映托下,片子里多次出现的清勤慎匾额总能震撼人的心扉,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清勤慎三字,出自晋武帝司马炎训长吏之言:为官者,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乎?意思是说,当官的如果能做到清正廉洁、勤勉政务、谨慎处事,国家哪有不长治久安的呢?宋代以后,清、勤、慎三字即成为官场普遍流行的当官箴言,多置匾额悬于衙署,以警戒为官者。
在《鉴史问廉》中我们得知,包拯当政的开封府衙门外,甚至刻有清勤慎的墙雕铭文。
清勤慎虽是封建官吏的为官标准,但却如一股政治清风,亘古千年绵延至今,与我们一些党员干部普遍存在的庸懒散、懒官懒政、为官不为等浑浊之气形成鲜明对比。
清勤慎中的清指的是清正、清醒、清廉,它对应的是庸懒散中的庸:昏庸、平庸、庸腐;勤,指的是勤官勤政,有担当,它对应的是懒:懒官懒政,不作为;慎,指的是谨慎、用心、善始善终,它对应的是散:自由、散漫、得过且过。
清勤慎与庸懒散宛若官风的两极,为官者秉持任何一方,带来的施政成效确是天壤之别。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
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3篇《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带来的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篇一: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道德是不同于法律的,道德是几千年中华文化累积的,是一个人明辨是非的准则。
这一集的“道德之择”向我们讲述了为官所应的选择。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则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道德修养是个人修养的根本。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除了制度因素,道德约束是克制腐败发生的有效方式。
古今中外,法律和制度只能从外部围追堵截腐败发生的可能性,但道德却可以从根本上消除腐败的“迷思”。
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正面事例,如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这些流传至今的人物和故事,已经成为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厚德载物。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
在漫长的历史中,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中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道德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遵守的规则,是明辨是非的准则。
为官之人更要懂得如何选择道德,如何用合适的方法给老百姓树立表率。
篇二:观看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鉴史问廉》第一集“兴衰之思”看后,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治国之道!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的经验,其中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观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
观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观鉴史问廉1清官,历来是百姓的追求与信仰。
因为百姓总是那么的善良,那么的易于满足,只要能被官吏帮到哪怕是一点点小忙,他们都会到处传扬官吏的好处,即使别人不认同,他们也会坚定的信任下去。
所以,成为一个清官,成为一个好官很容易,帮人民群众办好事这就够了。
然而,要想成为一个名垂千古的清官廉吏,这就难了。
因为光办好事不行,还得把办好事当成一种习惯,还得能解决百姓的困难,还得能公正的处理纠纷,还得让自己和家人不贪不占,直到生命的终点。
这样的清官是人人追捧的,因为的确很难得。
“开封有个包青天,铁面无私辨忠奸,江湖好汉来投奔,王朝和马汉在身边。
”相信二十多岁以上的人,绝大多数都对这句歌词异常熟悉。
包拯,包青天,铁面无私,为民解忧,不畏权势,大义灭亲,让千年后的我们仍然感怀这位古人,仍然对他持有崇高的敬意。
很多人都说中国古代的百姓有一种清官情结,希望他们那个朝代有能为民请命的廉官能吏来守护他们,其实现代人依然有清官情结,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村长,一个街道办的主任,只要是能帮助老百姓解决生活中的小麻烦,他们都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人民心中的守护神。
所以,清官还是很容易做到的,只要在为政的岗位上,认认真真,兢兢业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贪不占,那就是清官,就是好官。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
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免不了要和政府部门的人打交道,所以跟他们打交道时多少都希望他们能很负责地帮自己的忙,而不耽误自己的时间。
过去风气很不好,总有人把人民群众不当人,把自己当人,以至于人民和政府之间起了隔阂,有了矛盾。
本来和谐的社会,被这些渣滓坏了风气。
这样一来,人民对清官的期望就更强烈了,更希望清官出现,来造福一方。
如今的中央领导,利剑一挥,先惩贪腐,顺势提拔清正之官,让我们对自己的国家越来越充满希望,对自己的未来也充满了希望。
大家不再害怕什么了,敢在媒体或者街头举报贪官污吏了,这无疑让清廉之官能够崭露头角,让他们来维持我们国家的和谐安定,让人民群众能够真正的奔小康了。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认真观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吧,不能光会看哦,写一篇观后感吧。
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精选11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古人云“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
《鉴史问廉》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揭示廉则兴、贪则衰的治国之道,弘扬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树立激浊扬清、追求正义的价值取向,推崇克己修身、廉洁奉公的道德人格,为我们提供了一部研究和借鉴历史的教科书。
在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重拳惩治腐败,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鉴史问廉》更加具有振聋发聩的力量,给予我们更多的警示与告诫。
一、要以廉为本,轻名利,讲操守,提高自身修养我国自古以来,各个阶层和各个朝代均高度注重以道德引导官员,提倡以德为先、以廉为本。
当前,要实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首要前提是“干部清正”,党员干部要守住自己的节操,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
要怀修养之心,提高思想境界。
我国历来有注重自省和个人修养的传统,强调“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清朝大臣张英和其子张廷玉“父子宰相”留下的“六尺巷”的故事,是为官者克己修身崇德重礼的见证。
当前,党员干部要以“慎独”的精神要求自己,始终坚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借鉴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通过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磨砺,将党和人民以及社会长期形成的政治原则、道德律令转化为自己的内心信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树浩然正气,扬昂扬锐气。
要怀淡泊之心,正确对待名利地位。
不追求名利地位才能志趣高洁,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独立人格,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豁达胸襟才造就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
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以淡泊之心对待个人名利和职位升迁,甘于吃苦,不计得失,谋事而不谋利,奉献而不索取,以国家的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自己最大的幸福,而不以个人进退荣辱为怀。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2023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1. 通过2023年的鉴史问廉活动,我深刻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历史是我们研究过去的经验教训和错误,也是我们汲取智慧的源泉。
在这次活动中,我们回顾了过去发生的重大事件和错误,以期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
2. 鉴史问廉活动让我认识到廉洁自律的重要性。
通过回顾历史,我们看到了一些历史人物因为贪污受贿、权利腐败而遭受惩罚和耻辱,这给我们敲响了警钟。
作为现代人,我们应该时刻保持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远离贪污腐败的诱惑。
3. 2023年鉴史问廉活动还让我深刻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
造者和推动者。
过去的历史事件中,人民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们通过反抗压迫、争取权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改革。
作为一个普通的公民,我应该行使我的权利,在社会议题上发表自己的意见,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4. 鉴史问廉活动让我明白,历史是犯错的显微镜。
历史上的错误和过失不仅给人们带来了严重的后果,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我们应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避免重复过去的错误。
只有通过认识、鉴别和汲取历史的经验,我们才能走向更好的未来。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篇】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500字【5篇】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1观史可以明智,我们以史为鉴,不难发现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的一般规律,大多为吏治清明,官员不因利来,不为利往,克勤克俭,作风端正。
清与浊,贪与廉,奢与俭,都很容易相沿成习,形成风气。
历史上,石崇、王恺斗富比阔,引来晋武帝嫉恨,石崇终因来路不明的财富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权臣贾似道贪恋娼尼美色、古玩珍宝,国事荒废,终在流放途中被杀;陈后主搜刮民脂,醉生梦死,落得亡国被俘。
在其位不谋其政,贪恋物质,贪图享受,一时风光,终将迎来人民的审判、历史的审判。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一钱太守刘宠,调离时百姓筹钱挽留,刘宠投钱于水中,分文不取,后人建清水亭以示纪念。
清代两江总督于成龙,供职当时最富庶的地区,粗粮青菜,无钱买茶,引来布衣效仿,清节之操,白首弥厉是康熙皇帝为其点赞。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当官就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来当官,二者不可兼得。
这既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人民负责。
无欲则刚,唯有作风俭朴,没有太多物欲,才能腾出心思做学问,干事业。
纵观古今,戒欲有利于戒贪,俭朴才能保持清廉。
小至家庭,大至国家,不变之理也。
塑造风清气正大环境,比法律、制度更为有效的,是天长日久形成的习惯与自觉。
播种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收获清正廉洁的自觉。
见贤思齐,蔚然成风,国之本,家之幸,民之福。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2最近在看央视播送的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鉴史问廉》,在看到《道德之择》时感触颇深。
上善若水,道德的力量如水一般,数千年涤荡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推动着历史车轮的前进。
做官先做人,做人先修身,而道德是修身的最基本内容。
历史上的廉吏,节目中讲到的杨震、羊续、张英、司马光、韩愈、于成龙等,都能够守住道德和法律的底线,慎微,节俭,做到了清慎勤,毫无疑问,在道德和利益面前,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前者,德泽万世,千古流芳。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作为党员干部,为国家之兴旺,为政治之清明,为个人之立身,都要坚定地守住道德底线,崇德重礼,直道而行。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近日,我观看了《鉴史问廉》纪录片,深受感动,此时来分享我的观后感。
本片通过采访历史事件中的亲历者、重要人物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回顾了我国近现代以来数起重大事件,如五四运动、抗日战争、土地改革等,探索了历史背后的真相和反思。
让人印象深刻的是,片中的许多当事人毫不掩饰地讲述了自己在事件中的角色和经历,让观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的重量和责任。
影片在揭示历史真相的同时,也关注到了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整片贯穿着对古代廉政先贤的赞美,通过对唐代著名百官清廉事迹、明朝万历皇帝的反腐斗争等案例的讲述,呼吁当代官员以古人为楷模,珍惜自己的职位和荣誉,遵守纪律,恪守操守。
作为观众,我深受打动的不仅是电影传达的历史信息,更是其中凸显出的一份责任感。
作为我们这一代人,我们行走在廉政的前线,我们肩负着守护国家的重任;我们需要铭记历史、珍惜和平,并对得来不易的美好社会保持警惕,不忘历史的教训,从自己做起,走得更加坚定和明确。
在电影中,有一句话“历史是生动的,历史是有血有肉的。
”正是这份生动和现实使我更加坚定了廉政先锋的理念。
影片中还配合了高超的画面和音乐设计,让人沉浸式地感受到了历史的沉重和庄严。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生动地展现了历史的真实面貌,并向现实发出警醒和呼吁。
作为一个见证者,我们不仅要珍惜当下的荣光,更要警惕历史的教训。
在电影的收尾,影片献上了一首《夜色温柔》,寓意着我们要像黑夜一样温柔,温暖人心,守护这片土地,成为值得敬重的后人。
真诚地建设廉政体系,成为一个廉洁正直的人,秉持做人的首要原则,才能在这个时代做出有意义的事情。
在我的心里,这部纪录片是惟一的答案,对人类历史的记忆,对于未来廉政建设有着极大的参考价值。
当我们看到电影感到震撼和感动,那也是我们深爱着这片土地的信仰。
通过《鉴史问廉》,我们要砥砺前行,做一个真正的合法公民,为爱和信念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2021年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
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下面是为各位的鉴史问廉观后感汇总三篇,请大家参阅!廉政建设,似乎听起来很高大上,离我们很遥远,只有和那些 ___才能能 ___起来。
但是事实却不是这样的,廉政建设和我们息息相关,渗透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细胞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
清廉更成为一种人格的魅力,一种道德的体现。
邪不压正,在中 ___价值观、道德观中, ___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
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
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
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
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 ___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
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在古代就有学生拜师时给老师送“束修”。
皇太子、国子监生、四门学学生、律学、算学、书学学生拜师所送的礼物,都是帛五匹、酒二斗、修(肉干)五脡;州县学生仅须奉帛一匹,酒与修则相同。
这些礼物包含着家长与学生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然而现在这种感情味道却变了。
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
成为了“糖衣炮弹”每一次的___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 ___清明、 ___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守作为一名教师的节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社会的安定团结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___ ___曾经说:“历史是最好的 ___。
”最近,观看了大型历史文化记录片《鉴史问廉》,这种体会更加深刻,历史就是一面逼真的镜子,历朝历代的兴衰,都遵守着特定的发展规律,而官员的廉政又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
作为 ___干部,确实应该以史为鉴,敬畏历史,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
一、以历史为镜子,可知群众心中永远有杆称。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鉴史问廉心得体会(通用4篇)
1. 历史给我们教育的最大体会是廉洁自律。
通过对历史的研究,我们会发现,那些廉洁自律的领导者往往能够治理国家,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而那些贪婪腐败的统治者则往往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和人民的苦难。
因此,我们应当从历史中汲取教训,摒弃贪欲,追求廉洁自律的行为准则。
2. 鉴史问廉让我深刻认识到,正直、公正和廉洁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重要支柱。
历史上的那些英明领导者都具备这些美德,他们不为私利所动,确保了国家的繁荣和稳定。
而那些腐败贪婪的领导者则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忽视了人民的福祉,最终导致社会的动荡和崩溃。
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保持廉洁和公正,为社会的正义和公平贡献自己的力量。
3. 通过鉴史问廉,我认识到道德的重要性并深受触动。
历史上那些崇尚道德的统治者往往能够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支持,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相反,那些道德败坏的领导者则会遭受人民的唾弃和背叛,最终导致政权的覆灭。
因此,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恪守道德底线,以道德风尚引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4. 鉴史问廉让我深刻认识到权力的滥用是社会的毒瘤。
历史上,那些滥用权力、腐败贪婪的统治者往往导致社会的不公正和动荡,给人民带来无尽的苦难。
相反,那些明理、清廉的领导者则能够带领国家走向繁荣和和谐。
我们应当要警惕权力的滥用,要求领导者行使权力时守法、公正、廉洁,同时也要自觉抵制
任何形式的腐败行为,为建设一个公正、公平的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篇一】《鉴史问廉》的第一集——兴衰之思所讲述的西晋王朝、唐、北宋的兴衰史是对这句话最好的诠释。
石崇和王恺的斗富,表面看不过是富豪间一掷千金的炫富大比拼,背后折射的却是西晋王朝制度上的败笔,用人上的“只讲门第、无论才能”导致庸官蠹吏把持朝政高高在上,有才之士困顿江湖;经济上的“占田制”更加速了“官越大钱越多”的不正常的官阶晋升之争,而这种最不公正的制度,最终导致了西晋王朝官员整体性腐败和社会的溃败,因而在王国之后还被后世史学家赋予“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王朝”的“美誉”! 大唐的兴衰更是一面镜子:在经历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吏治清廉时代的辉煌之后,自从误用了一个不学无术而又精通音律的李林甫为宰相后,曾经的一代明君唐玄宗一步步坠入了李林甫为他精心设计的“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昏庸无为的温柔乡,进而引发了长达七年的“安史之乱”并就此终止了一代天朝的神话。
有了前朝的教训,大宋初年呈现出了许多令人振奋的治国新景象。
科举制度的兴起真正做到了“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才有了一代“圣相”李沆,才有了对官员“婚丧、宴饮、车马、服饰”的严格规定,才有了对官员“贪污受贿者处以极刑”的重典,才有了包括印刷术的发明在内的科技大爆发,才有了《清明上河园》中的大宋京华梦!可惜这样的繁华却不敌一块块石头!瘦金体的始祖——宋徽宗赵喆,热衷于艺术家的享受,大江南北的臣子投其所好的运来各色奇石异花,修建了“艮岳”的同时,提拔了一介平民却献石有功的朱勔为节度使,动摇了严密、公正的科举制度;使江浙百姓受花石纲之役二十年,怨声载道;陷入了内有方腊的起义造反、外有金兵入侵的窘境,最终蒙受了靖康之耻,北宋就此终结。
而那些跋山涉水而来的艮岳之石,最终却堆砌在了金人新建大都的皇家园林中。
由此想到了前段时间网上频频闪现的“炫富照”——郭美美炫富坏了不仅仅是红十字会的名声,还引发了全国的血荒,成就了网络热词“干爹”;表哥杨达才不经意的名表炫富揭开了一个贪腐大案;湖北通山县80后女县长胡娟更是坐在铺满百元大钞的沙发上……中国的老百姓从来就是“不患穷,就患不公”,一个个官员或是官员的“干女儿”厚颜无耻的炫富照,怎能不激起人们“仇官恨富”的心理?!“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前阵子,我看了一部叫《鉴史问廉》的纪录片,这可真是让我感触良多啊!这片子里,一桩桩一件件的历史故事,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画卷,把古代官场的种种景象展现在我眼前。
其中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那些清正廉洁的官员们的故事。
就说唐朝的狄仁杰吧,那可是个了不起的人物。
他断案如神,公正无私,不管面对的是权贵还是平民,都能依法办事,绝不偏袒。
有一次,一个权贵仗着自己的势力欺负平民,大家都以为狄仁杰会因为权贵的压力而不敢公正裁决。
可狄仁杰是谁啊?他根本不吃这一套!他深入调查,搜集证据,最后硬是把那个权贵给依法惩治了。
这事儿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百姓们都对狄仁杰竖起了大拇指,说他是“青天大老爷”。
还有北宋的包拯,那也是个响当当的人物。
他铁面无私,不畏权贵,大家都知道“包公铡美案”吧?陈世美为了荣华富贵,抛弃了妻子,还企图杀人灭口。
包拯可不管他是什么驸马爷,只要犯了法,就得受到惩罚。
当包拯下令铡了陈世美时,那叫一个大快人心!老百姓们欢呼雀跃,都称赞包拯是“包青天”。
看到这些古代清官的故事,我不禁想到了我们现在的社会。
虽然时代不同了,但廉洁奉公的精神永远都不会过时。
就拿我们身边的事儿来说吧。
我家附近有个社区干部,大家都叫他老张。
老张这人啊,平时看着普普通通,但办起事儿来那叫一个认真负责。
有一回,社区要分配一批救济物资,这可是个敏感的事儿,大家都盯着呢。
有些心怀不轨的人就想走后门,偷偷给老张送礼,想多拿点物资。
可老张呢,把那些送礼的人都给骂了回去,说:“咱做事得凭良心,这些物资是给真正有困难的人的,谁也别想搞歪门邪道!”然后,老张一家一家地去了解情况,把物资公平合理地分配给了最需要的人。
那些真正困难的家庭拿到物资后,对老张那是千恩万谢。
老张说:“别谢我,我这是应该做的,能帮到大家我心里高兴!”还有一次,社区要修路,工程队的老板想偷工减料,偷偷塞给老张一个厚厚的红包,让老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_心得体会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感谢您的阅读!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一):观史为鉴,廉洁从教追根朔源,"廉政"的概念古已有之。
其本来的含义与"廉正"相同——"廉"为官德,"政"者"正"也,是指清廉公正的政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廉政制度、政策的日益完善,人们对廉政的理性认识也日益深化。
简而言之,就是公正廉明的政局、政制、政策、政德的良性结合与辨证统一。
近年来,廉政教育已深入人心,人人讲求廉政,事事要求清廉。
我观看了由中国共产党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使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
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非常具有可读性。
从而深刻地了解了廉政建设的理论意义和中国廉政建设的历史经验,看完后感到就像是听了一堂不设讲台、不见讲师的廉政讲座,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和精神营养!我觉得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建设有借鉴和参考的作用。
它揭示的是以民为本、顺应民心的传统;是勇于进谏和善于纳谏的经验;是不畏强权、公正执法的优良传统;是严以律己、不欺暗室、廉洁奉公的官德与政风。
中国廉政史上,涌现了许多不畏强权、执法如山的模范人物与典型事迹,如东汉光武帝时代的董宣、宋代最著名的清官包拯、明代的刘宗周。
都为倡导廉政文化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就一个国家而言,"清正廉洁之日,则国家昌盛;贪污腐败猖獗之时,则国事衰微。
"那么,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CCTV9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1篇《鉴史问廉》是一部廉政文化纪录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了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
观看后,感想颇深。
该片视野独特,以文化的视角梳理中华传统廉政资源,探寻廉政建设与社会及文明兴衰的关系;主题鲜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内容,提醒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做到"清廉、勤勉、谨慎"。
情节突出,以故事化的结构讲述全片,让我们在故事讲述中,得到警示和启迪,让每个党员干部有所感、有所动,是一部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的廉政文化重磅之作。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历史、研究历史、借鉴历史的重要性;王岐山也曾强调: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这是对为官者清廉的写照。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是对为官者提出的要求。
文天祥,于谦这脍炙人口的诗句道出了人们的心声,也是他们本人真实的写照。
正因为如此,他们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得到社会的认可。
纵观中国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正是因为李世民的清正,才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的贞观之治,正是因为李隆基对清廉的正确的认识,才出现了大唐的开元盛世。
也正是因为对清正廉洁的正确的认识,历史上才出现了包公,狄仁杰,魏征等这样一批为人民所讴歌的清正廉洁的人物。
人民的爱与憎是分明的,他们所给予的评价是公正的,合理的。
无论你是一个七品芝麻官,还是权倾朝野的将相,就算你是统领天下的帝王,他们也会给你一个公正合理的评价。
大明的魏忠贤,满清帝国的和珅,尤其是和珅,其财富恐怕拥有了大清的半壁江山,但是史册上留下的是骂名,是臭名。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
2024年《鉴史问廉》心得体会范文2024年,《鉴史问廉》一书出版,该书是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和对清廉政治的探索。
本书通过考察历史中的腐败现象和廉洁人物,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和观点,给予我们对当下政治生态的深思和反思。
在阅读《鉴史问廉》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对廉政问题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历史中的悲剧和教训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
以下便是我对本书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本书通过研究历史中的腐败现象以及廉洁人物,对廉政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
作者通过对历史上的腐败现象进行了全面梳理,剖析了腐败产生和发展的原因,以及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同时,本书也通过对历史上的廉洁人物进行研究,探讨了他们的品质和行为对社会和政治的正面影响。
通过对腐败现象和廉洁人物的对比研究,本书给予我们了对清廉政治的追求和现实意义的思考。
其次,本书对当下政治生态进行了深度批判。
作者通过梳理历史上的腐败现象和廉洁人物的故事,呼吁我们时刻保持警惕,避免历史的重演。
本书不仅在剖析问题时有非常清晰的逻辑,而且在提出问题和观点时也有很高的独立性和独到性。
通过对历史上的教训进行总结,并与当下的政治生态进行对比,本书给予我们对清廉政治的追求和当下政治状况的改变提供了鲜活的案例和启示。
再次,本书对个体的廉洁素质进行了高度关注和强调。
在本书中,作者对廉政问题的根源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出了改善清廉政治的方向和路径。
作者认为,廉政问题的根本解决需要建立在个体道德观念的塑造和个人责任的承担基础上。
只有每个人都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正确行使权力,自觉抵制腐败行为,才能够真正建立起廉洁的政治生态。
最后,本书还对廉洁政治的建设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策略。
作者认为,想要实现清廉政治,需要从制度建设、监督机制、教育培训等多个方面着手。
正如作者所言:“清廉政治的建立需要一个长期的战略和有力的行动。
”本书对建设清廉政治提供了具体的策略和措施,为我们的清廉政治之路指明了方向。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1300字3篇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1300字3篇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1300字1篇近几天,单位组织全体人员观看《鉴史问廉》,观后受益颇多。
《鉴史问廉》是由中央电视台、中共河南省纪律检查委员会、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
查看资料了解到,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该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气势恢宏,制作精良。
8集纪录片《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
观看后,悟出研究我国反腐历史,了解我国古代廉政文化,考察我国历史上反腐的成败得失,可以给人以深刻启迪,有利于我们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鉴史问廉》中每个故事都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该片更具现实意义。
让我们深深懂得了读史可以知兴替,一个朝代的兴起,往往是因为清正廉明所致,一个朝代的灭亡往往是奢侈腐败所致。
我们要常警钟长鸣,让廉政之花常开,拒腐败之风与千里之外。
只有如此,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人民才能幸福安康。
鉴史问廉观后心得体会1300字2篇团省委机关干部集中观看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心得体会纪录片《鉴史问廉》,共八集,每集45分钟,依次为《兴衰之思》、《清官之风》、《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根据省纪委关于继续开展以"清风中原·廉洁双节"为主题2015年廉政集中教育系列活动通知精神要求,为深刻领悟我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站在历史、社会、文化和文明的大视野下,思考廉政在社会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做到集集观看,人人谈廉、思廉、崇廉、倡廉、尚廉,努力营造廉洁干事浓厚氛围,1月16日下午和1月19日下午,团省委组织机关各部门及直属单位全体干部分两次集中观看河南省纪委、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制作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
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3篇纪录片《鉴史问廉》观后感850字1篇历史是古代中国为官者和读书人心中的"上帝",是他们在一生中最为倚重的精神支柱。
文天祥曾有这样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中国历史上传统读书人都看重能够刻诸青史的德行、功业和言论,因而也就在终极价值上把历史看得高于现实,坚信历史终将裁决现实,评品现实。
《千秋之评》将通过讲述保存在史书中的清官和贪官的典型故事,探寻中国廉政文化背后的历史逻辑,并探求中华文明战胜一次次危机而不断浴火重生的历史文化密码。
孔子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更是阐明了言行可以自由,但一定要有礼法的约束的道理。
昨夜,CCTV9播出的《鉴史问廉》第六集《律令之矩》,体现了法律的尊严和神圣。
第一个被枭首示众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在解决刑侯、雍子土地纠纷案时,贪恋雍子女儿的美色,不问是非曲直,就宣判雍子无罪,刑侯有罪。
刑侯一怒之下,拔剑杀了羊舌鲋和雍子。
后来,大夫韩宣子判刑侯杀人有罪,当处死,同时认为羊舌鲋因为贪婪被杀,是死有余辜,把他的尸体拉到繁华的大街上枭首示众,借以警示世人。
羊舌鲋身为执法大夫,不能以身护法、执法,反而以贪坏法,卖法纵贪,终于落了个死后弃尸于市的下场,他的名字从此被钉在贪官污吏的耻辱柱上,也首创了"贪墨"一词。
第一个畏罪自杀的官员:王立。
王立是当时的一个狱吏,曾被县令向上级举荐为廉洁,但在"公示期"内,有人举报王立收受囚犯家属贿赂一万六千钱,后经查明,此钱为王立妻子私下收受,王立毫不知情。
但王立还是因惭愧和害怕而自杀。
王立的自杀,表明了他对法律的敬畏,体现了法律的威慑力。
第一个禁"吃喝风"的官员:易三才。
易三才为县令时,深恶官场迎来送往的不正之风,痛恨大吃大喝的官场做派,拟定三条禁令和一条关于过境官员乘马坐轿、饭菜供应的具体规定,以及违犯这些禁约的处罚办法,刊刻于县衙旁的石碑上,以示警示。
鉴史问廉观后感
鉴史问廉观后感《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是用情景再现和专家讲述相结合的手法把中国的兴衰史一览无遗的展现在国人面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鉴史问廉,供大家参阅!鉴史问廉观后感篇1《鉴史问廉》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速读”历史、鉴往古今的平台。
坐在电视机前,重温那一段段湮灭的历史,观看那一个个沉重的故事,一次次受到震撼和警示。
不由发出“历史尘烟滚滚来,朝代兴衰廉与贪”的感慨。
《鉴史问廉》实际上就是通过一个个清官的感人故事,来展示廉洁对一个政权、对一个国家、对一个社会的重要性。
腐败对一个国家、对一个民族、对一个社会的伤害。
以来,以我的新一届中央领导,狠抓作风建设、反对“四风”,反腐倡廉、打虎拍蝇,清除党内毒瘤,把那些贪腐的官员一个个拉下马,从严治理党风,赢得了民心,就是以史为鉴的最好体现。
当我们站在新的历史关头,我们不仅仅只是感叹时间的流离与无情,更重要是要在兴衰的思索中找到历史的定律,倡廉反腐,面向未来,铿锵前行!通过观看,每一个教师在该片的好故事中得到深刻的教育。
“廉则兴,贪则衰”是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一个治国之道! 对于一个学校、一个教师队伍而言,廉洁同样重要。
或许,每个人都有一个清官梦,只是因为后来选择的不同,而走了不同的道路,但清官的清结肯定是有的。
去年“两会”期间,在参加安徽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三严三实”,要求领导干部“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仍旧体现了他的“清官”情怀。
纵观落马的官员,原因虽各有不同,但细分析之,不难看出,落马官员无一不是在“三严三实”上放松要求,在腐化堕落、追求个人享乐的过程中,贪心渐起,丢掉了清廉,最终把“三严三实”的告诫抛之脑后。
心中装着人民,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为民众谋福祉,当是这个时代领导干部的最强音。
因为,我们党是最清廉的党——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根本宗旨。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观鉴史问廉心得体会(一)《鉴史问廉》是一部回望历史、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精华的作品。
众所周知,廉政文化在中华文明史上可谓源远流长。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
何为廉?似乎这不应该是一个问题,通俗讲是官员"不贪不占不谋私",于百姓讲太笼统、不够具体,通过观看《鉴史问廉》可以窥见融进我们中华民族骨子里、渗透到血液里、被我们认可、践行、传承的廉文化。
它是北宋李沆祠堂高悬的"旋马家声"告诫子孙莫恋奢侈生活;它是清代清天包拯"不持一砚归"、"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品行和志向;它是中国唐朝福尔莫斯狄仁杰"断案如神、秉公执法"的清官能吏形象;它是汉代小小洛阳令董宣"不畏强权冒死捍卫律法"的大无畏;它是清代张伯行"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的庄重宣言;它是明朝海瑞"推清丈、平赋税,屡平冤假错案"的青天美誉……通过观看,我深刻认识到,要立足工作岗位,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像焦裕禄同志那样做到六带头,切实改变自身存在的问题。
1、真抓实干,改进工作作风。
一是大力改进调研之风,不断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
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重要的着力点就是思想上求实、作风上务实、工作上落实。
商业企业普遍困难多,需要深入企业、深入到职工中全方位了解"真情",增强工作的掌控力。
注重调研实效,每次调研前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深入思考对策,增强科学决策、指导工作的实际效果。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800字3篇
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800字3篇鉴史问廉全集观后感800字1篇看了河南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的《鉴史问廉》第一集后,深受震撼。
无论是开封、洛阳、西安还是北京,相似的宫墙、不同的历史,却又昭示着一个不变的规律: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一个王朝在刚刚兴起的时候政治上往往是比较清明的,因为借鉴了前朝的亡国之训,前几任帝王一般都是胸有抱负、能够容纳不同意见且不贪图享乐的人,由此历史上也出现了象唐太宗、康熙这样的千古大帝,但随着朝代的发展,那些养于后宫妇人之手,从小享受荣华富贵,很少走出宫墙亲历人生百态的继任者们很容易陷入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奢靡堕落的泥沼,那种手握天下一人定生死的君主专制制度,再加上身边一些逢迎拍马之臣,一个王朝走向衰落是必然的结果。
更何况"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君主的作风是一个王朝作风的风向标,直接影响干部队伍的作风,有唐太宗这样的皇帝,所以才有房玄龄这样的千古名相,同样也因为有明熹宗这样的皇帝才有"九千九百岁"的魏忠贤,身为领导层的封建士大夫们己身不正,注定得不到老百姓的拥护。
再加上其他各种因素,内因外因相互作用,最终完成一个又一个王朝的更迭。
我们中国共产党建党已有90多年,90多年来,我们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一部分党员干部却丢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党员干部中 "四风"日盛,顽疾难除,已直接损害了共产党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严重影响到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已到了不得不"猛药去疴、刮骨疗毒"的地步,因此向腐败宣战,坚持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态度来严查腐败分子,持之以恒的纠正四风是我们党必须面临的斗争。
山河无语,历史有声,人民选择了共产党,人民相信共产党,而我们党也绝不能辜负时代的重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史问廉,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是一场我们输不起也绝不能输的斗争。
精选观后感作文【范文10篇】
观后感作文【范文10篇】近日观看了《鉴史问廉》大型文化纪录片,我深受教育,深受启发。
该片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透过《兴衰之思》、《清官之念》、《清浊之辨》、《道德之择》、《文化之力》、《律令之矩》、《制度之重》、《千秋之评》八个真实的故事,展示了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与贪官乱臣不一样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取,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
孔子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荀子也提到:“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
治国如此,反腐倡廉同样如此。
纵观纪录片,不难发现,历史上凡是国力比较强盛的时期,大都有一位比较开明的君主,有一帮可倚重的忠臣。
如贞观之治,有了从善如流的李世民,才成全了魏征、狄仁杰的直谏美名。
康乾盛世,正因为有了“千古一帝”爱新觉罗玄烨,才使“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成为各级官吏竟相效仿的榜样。
因此,有个廉明的君主,人人才敢讲真话,人人才能参与反腐,那么我们就拥有了无数个魏征,无数个于成龙。
当反腐成为全民的反腐时,廉政必然就会成为整个政府体系的廉政,想要到达政治清明也就不难了。
同样,一个朝代的没落,也必发端于君昏臣佞、从上而下的吏治腐败。
试想,在“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大环境下,政何以施、国何以治呀。
南宋宋徽宗,后人的感叹“亡宋谁知是石头”。
对昏君佞臣,屈原选取了投江等等。
无有昏君,何来佞臣,不亡国才是咄咄怪事!《鉴史问廉》为广大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廉政教育课:为官就要清廉,当官即不能贪腐,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一道不可逾越的红线!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
要想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同志,首先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我的节操,工作中时刻以“严人一等”的标准要求自我。
“人只一念贪私,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
”在高压反腐成为新常态之时,我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到,消除贪欲,根治“四风”问题,就是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加强自身修炼,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要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民、务实、清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鉴史问廉观后感3篇看鉴史问廉观后感1观看《鉴史问廉》,全片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
全片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内涵深厚,立意高远。
历朝历代兴亡更迭的哪里,人们感怀盛世荣光,更有对乱世的黑暗与杀戮,挥之不去的印记。
修长城,修弛山,建骊山,是秦朝挥霍无度、无所至极的极端表现,杜牧诗有: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度挥霍淹没了始皇赢政的统一大功。
“钱之所在,危可使安,死可使活,钱之所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
”这样的时代,这样的信仰,只能是腐败,只能是败金。
然而运河上美丽的花纲石,只能换来百姓的反抗,摩挲艮岳峰头石,千古兴亡一览中。
廉则衰,贪则兴。
大唐盛世,唐太宗停朝祭魏徵,唐玄宗,公私仓廉俱丰实,注定唐朝人口的飞速猛增。
法治鼎盛的北宋,人口更至上亿,可称盛世,清明上河图可鉴证宋代的繁华。
感怀盛世,感恩清廉,执法如山,清正廉明更是百姓的精神偶象。
包公临行,百姓偷偷藏在行礼中的端砚,最终以“包公不持一砚归”而结束,如今成为今天的端砚传说。
强项令董宣,老虎头上耍大刀,刘黄面前铡奴仆,忠于职守,报国为民,清正廉明,惩恶扬善,人们不会忘记,世代相传。
中原自古兴衰多,借古论今,以人镜已,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让百姓好办事,为百姓办好事,才是我们今至所责,民之所盼,尽已所能为群众担供方便,才是我们今天的追求。
看鉴史问廉观后感2八集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视野,纵览中华民族五千年朝代演进,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对中华文明进程中的重大事件和典型人物进行了充分展示,从历史的兴衰之道中探寻廉政文化的力量,为盛世鸣警钟,为时代举镜鉴,内涵深厚,立意高远。
指出:"历史是最好的老师。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
"在中国历史上,反腐贯穿着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的全过程。
历朝历代在反腐败上都留下了大量的经验和教训,这些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是我们治国理政的宝贵财富。
为政以德,是安邦治国的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对为政者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用道德教化来赢得民心,是古代政治家们成就一番伟业的秘密。
在漫长的历史中,克偏、戒巫、范家、全节、修身,以及清慎勤这些被称为为官之德的警句箴言,一直被历朝历代视为官德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那些恪守为官之德的政治家们用自己的选择和坚守,谱写了中华文明的闪亮篇章,那些面对利诱、黑暗和不公拍案而起的浩然正气,已经成为国人精神家园里的一座丰碑。
这种用生命和热血写就的高尚,直到今天还在感动着我们。
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我们更应该恪守官德,做到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在党忧党,在党护党,从自身做起,做廉洁从政的模范。
一、加强学习,提高素养,在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读书思廉"应是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基本要求。
只有勤奋学习,加强党性修养锻炼,才能从思想上牢固树立廉洁从政意识。
一是深读史书与当代优秀文献。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灿烂文明的古老国度,历朝历代都涌现出许多廉洁清官,诸如于谦拒贿手书" 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 杜暹出使埋礼金"等故事,至今读来仍有新意;当代无论是"公仆本色、先锋楷模"的郑培民,还是"朝气、土气、正气"的牛玉儒,亦或是"铁骨丹心铸税魂"的张群,他们都是共产党员的先进代表,展示了我们共产党员崇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追求。
通过对这些先进事迹的学习,能使我们更加坚定地认识到,只有始终牢记党的宗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才能在各种形势下不迷失方向;只有像他们那样,始终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真正成为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模范;只有像他们那样,始终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才能不辜负群众的期望,才能凝聚群众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把我们的各项工作推向前进。
二是细读党章与准则。
每位党员同志都曾在党旗下紧握右拳庄严宣誓——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
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员,尤其是在当今纷繁复杂的社会形势面前,时时温习党章,时时以党章标准规范自己的言行,其意义现实而深远。
只有熟读《廉政准则》等党内法规,才能从思想上提高每位党员干部的行事判断能力,才能从行动上提高党员领导干部履职践行水平。
三是常读警示与案例。
"常思贪欲之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保持正确的人生追求,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分得清黑白,辨得清真伪,看得清是非,克已自律,严于自察,永葆党员干部的清正本色。
二、注重自律,身体力行,在工作中始终树立廉洁从政形象"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思廉只是敲响了心中的"大钟",践廉才是真正走进了廉政的"殿堂".对党员干部而言,在扬弃贪欲杂念、完成灵魂净化的思廉过程中,不断践廉才算是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在实际工作中,要真正抵得住诱惑,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
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从小处做起,积小成大,成就业绩。
从小事抓起,始终做到慎独、慎微、自警、自省、自励,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正确行使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为人民谋利益,完成历史赋予的重任。
一是擦亮眼睛。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迷惑,太多的利益让人眼红眼热。
有人一夜暴富,有人一夜成名。
现实社会中,正是有那么一小撮眼红眼馋而又掌握着实权之辈,在一次又一次的迷乱中迷失方向,被利有所求者的糖衣炮弹击中。
作为一名出色的党政干部,唯有以事业为重,以信念支撑,方可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认清方向,把好标尺,清而不乱。
二是管好嘴巴。
作为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执政党,我们的出发点和归宿地是为人民服务。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这是我党对广大人民群众作出的庄重承诺。
然而,正是一次又一次的觥筹交错,事业上带上了义气和酒气,工作中带上了面子和人情,廉洁从政在第一道防线上蚁穴丛生。
三是禁锢欲手。
俗话说"莫伸手,伸手必被捉".无论大小领导,从手中有权的那一刻起,我们必须经受的考验便是各种利欲的诱惑,小至一张礼卡、一份纪念品,大至权钱美色交易,无不与这些腐败干部贪念强烈、伸手接受有关。
纵观腐败者,由于平时不注重廉政思想的培养,而把权力当成是利益的化身,利用权力到处为自己捞好处,最终越陷越深,被金钱、美色所俘虏,却失去了党和人民的信任,失去了自己的人格,也失去了自由。
当他们身陷囹圄,才悔悟自己的行为,才懂得衡量自己的得失,但都为时已晚,追悔莫及。
三、敢于较真,接受监督,在行为上始终保持廉洁从政作风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接受人民群众监督是我党一贯的优良作风。
在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这一问题上,我们同样需要敢于较真的精神,敢受监督的勇气。
一是要敢于较真。
对于手握实权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敢于较真的态度和作风尤为可贵和必要。
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中央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和省委市委的实施意见以及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各项规定,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在工作上,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要求,坚持贯彻下级服从上级、个人服从组织的组织原则,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自觉维护班子团结,努力为主要领导分忧解忧。
在纪律上,率先垂范,认真执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经常教育亲属自尊、自重、自爱。
在生活上,发扬艰苦奋斗优良作风,力戒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
二是要敢受监督。
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也不好,做事要有所畏,有所怕,不能无所顾忌。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魏征喻为一面镜子,时时把魏征的谏言作为衡量自己言行过失与否的标准,成就了唐朝的太平盛世。
党员领导干部"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是我们党的一项基本制度,是党员领导干部接受监督、增强党性观念的重要举措。
要强化党员意识,严格落实"双重"组织生活制度,以一名普通党员的身份参加好基层支部、党小组组织生活,同其他同志一道,积极参加学习讨论,如实汇报思想情况,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自觉接受党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和帮助,带头把党内政治生活严肃起来,促进党风的进一步好转,营造风清气正的浓厚氛围,始终做到洁身自好,清正廉洁。
看鉴史问廉观后感3根据市纪委通知要求,我于1月9日至16日观看了中央电视台、省纪委联合摄制的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鉴史问廉》。
仅看到《鉴史问廉》这四个字,就让我明白这部纪录片在讲什么。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鉴史问廉》涉及了很多古代的故事,引用了很多清官廉吏的诗词和大量的历史典故,展示了遍布全国的廉政文化楹联、匾额等等,也通过朝代更替和我国历史长河中的廉吏和贪官对比,使我们从中得到教育。
中国共产党中央、、中央军委主席1月13日在中纪委十八届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按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加强纪律建设,深化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完善党风廉政建设法规制度,落实"两个责任"、强化监督执纪问责,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坚决遏制腐败现象蔓延势头,坚守阵地、巩固成果、深化拓展,坚定不移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一些领导干部工作能力很强,个人素质很高,但在亲情面前丧失原则,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收受贿赂大肆贪腐,或者为家属子女谋取经济利益,其结果只有一个,就是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后悔莫及。
我们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案例。
作为一名党员领导干部,我们要适应中央的反腐倡廉新常态。
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坚决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
要守牢廉洁清正的底线,牢记党纪国法,秉公用权,做到不为私心所扰、不为名利所累、不为物欲所惑,始终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和道德防线。
要时刻心系百姓,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进一步增强修身意识、服务意识,重点解决存在的"四风问题"和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