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

合集下载

浅析古代西域乐舞东渐对中原乐舞产生的影响

浅析古代西域乐舞东渐对中原乐舞产生的影响

浅析古代西域乐舞东渐对中原乐舞产生的影响作者:周宁来源:《丝绸之路》2017年第06期[摘要]古代新疆与中原地区很早就有着往来交流。

随着汉代丝绸之路的畅通、丝路贸易的繁盛,两地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更为频繁。

而乐舞文化的交流又是其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试图从目前新疆境内出土的有关乐舞的文物中,去探寻西域乐舞艺术东渐对中原乐舞艺术产生的影响及促进作用。

[关键词]西域乐舞;中原乐舞;乐舞文化;丝绸之路作为“歌舞之乡”的新疆,乐舞艺术早在距今3000年前的遥远古代便在天山脚下拉开了帷幕。

自汉代张骞出使西域以来,西域就与中原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开始了密切的往来,相互产生了重大影响,这种影响尤其突出表现在乐舞艺术方面。

西域的乐舞艺术经丝绸之路逐渐传入中原,对中原乐舞艺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相互交流、影响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许多描写西域乐舞的精美诗词,唐代著名诗人岑参、杜甫等挥笔写下了“美人舞如莲花旋,世人有眼应未见”、“ 高堂满地红氍毹,试舞一曲天下无”等许多描述西域乐舞的诗篇,成为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交流的真实写照。

新疆作为古丝绸之路的枢纽、东西方文化荟萃之地,因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乐舞方面的传播更受到人们的关注。

这种超越了民族、语言、文字、地域的沟通,以文化交流中最美好的形式,冲击着人们的心灵。

一、从古文献记载看西域与中原乐舞文化的交流西域与中原乐舞艺术文化的交流,可能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就存在。

尤其是与中原乐舞在节奏、动作、意境、内涵等方面存在明显区别的胡乐胡舞,一经传入,就受到中原人们的广泛关注。

如《西京杂记》中记载说,汉初,高祖宫中曾演奏过“于阗乐”。

而中原乐曲正式吸收西域乐曲的记载见于崔豹《古今注》:“横吹,胡乐也。

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于西京,唯得摩可·兜勒二曲。

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1在此之后,西域的疏勒乐、龟兹乐、天竺乐、高昌乐等在南北朝时期又相继传入中原。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中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浩繁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曾有过长久、辉煌的交流活动,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乐舞交流,早在三国时期便有记录,《魏书・王桀传》注引《魏略》中说,曹植曾在沐浴后光着大跳一种《五稚锻》的胡舞,而“胡”是中国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胡舞、胡乐”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一秦汉时期乐舞交流的开端汉代继承了秦代的经济统治制度,进一步对边疆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对各族人民的生产及经济起到推进提高作用。

汉武帝时,开拓了西域和南海的交通,在西南地区开设郡县,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给中外各族的乐舞文化的交流提供的条件。

一般认为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乐舞交流以张骞通西域为起点。

张骞从西域带回“胡乐”,传到了西京长安。

崔豹《古今注》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与西京,唯得摩诃。

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李延年在“胡乐”的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而创出了新声。

箜篌是印度的乐器,又名空篌,东汉时,从西域传入竖箜篌,汉灵帝嗜好这种乐器。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有竖箜篌,由纵横连接的两杆和牛角形音箱构成,音箱上开有若干音孔。

如克孜尔163窟双人歌舞图,女子两手作拨弦状,男子以左臂轻以女肩亲密相靠,做交叉两足的舞姿。

乐舞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先贤、祖先和英雄的崇拜以及歌颂统治者功绩的纪功舞蹈上。

它的兴盛在西周乃至今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象征礼化的作用,推行政治性社会教化的仪礼化道路,纵贯千古被历代王朝所尊重。

汉族文化在西域乐舞传入内地的同时也传至西域。

从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有丝帛、纸张、汉简等。

说明了两汉时代西域文化中已渗入了汉文化。

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77窟伎乐天有吹排萧者,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排萧,多为13管,与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竹排萧式样相同。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1. 引言1.1 西域音乐文化的介绍西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西域音乐起源于古代中亚地区,包括今天的中亚五国和伊朗地区。

这一地区的音乐文化受到波斯、印度和中亚各民族的影响,形成了独特而多元的音乐风格。

西域音乐以其悠扬的旋律、丰富的节奏和深厚的情感表达而闻名于世。

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西域音乐文化不断传入中国,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西域乐器如琵琶、胡琴等逐渐融入中国音乐体系,丰富了中国古代音乐的表现形式。

西域音乐文化的介绍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多样性和包容性,还可以拓展我们对世界音乐文化的认识,促进不同民族音乐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通过深入研究和探讨西域音乐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音乐传统,推动音乐文化的发展和传播。

.1.2 中原音乐文化的背景中原音乐文化的背景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的黄帝、尧、舜时代,这个时期的音乐主要是祭祀、宴乐、征战、社交等活动中的音乐形式。

随着历史的演进,音乐文化逐渐丰富和发展,尤其在汉代以后,中原地区的音乐逐渐走向繁荣。

在汉代,乐舞风靡京城,乐舞队伍成为汉代宫廷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音乐在中原地区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风格,如雅乐、俗乐等,成为了当时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隋唐时期,中原音乐更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音乐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繁荣。

中原音乐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经历了多次变迁和发展,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思想,也为后代的音乐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正文2.1 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在古代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作为古代贸易的重要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随着商业活动的频繁,西域的音乐文化也随之传入中原地区,丰富了当地的音乐风格和表现形式。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与影响自古以来,中原与西域就有着密切的交往与影响。

地理上的接近、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吸纳,使得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交流。

这种交流与影响不仅体现在言语文字、宗教信仰、艺术品创作等方面,还延伸至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服饰风格等多个领域。

首先,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影响体现在言语文字方面。

古代中原的汉字系统深深影响了西域地区的文字系统。

通过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汉字的使用也逐渐传到了西域地区。

这一交流使得汉字成为了西域地区商业和书写的基本工具。

同时,西域地区的一些文字系统也渗透到中原地区,为中原的文字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种互相借鉴、互相融合的现象充分展示了中原与西域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

其次,中原文化对西域地区的宗教信仰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

随着丝绸之路上的传播,佛教在西域地区迅速扎根并成为主要的宗教信仰之一。

同时,中原地区的道教、儒教等思想也逐渐渗入到西域地区。

这种宗教信仰的交流使得西域地区形成了丰富多元的宗教文化体系。

而对中原地区而言,西域的宗教信仰也为中原地区的思想文化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与启发。

艺术创作是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交流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艺术品的交流变得频繁而便捷。

中原地区的丝绸与陶瓷等工艺品以及漆器、绘画等艺术形式逐渐影响到了西域地区。

同样地,西域地区的艺术品也对中原的艺术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

例如,西域的艺术中常以佛教为题材,此种主题的艺术概念逐渐融入了中原地区的艺术创作中,形成了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

此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明的交流也体现在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上。

丝绸之路的畅达使得中原地区的食品和西域地区的货物得以互通有无。

例如,西域地区的葡萄、石榴、胡麻等作物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原地区,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

与此同时,中原地区的茶叶、稻米、面粉等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了西域地区,改变了当地的饮食习惯。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摘要】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是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影响的开始。

西域音乐文化的特色和影响在汉唐时期广泛传播到中原,为中原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在元明清时期,西域音乐文化在中原的传承和影响更加深远,促进了两地音乐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带来了丰富多样的音乐形式和演奏技巧。

而在受西域音乐文化影响下,中原音乐文化也展现出了独特的发展路径,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与融合,丰富了双方音乐的文化内涵,为中国音乐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西域音乐文化,中原音乐文化,历史脉络,影响,传播,特色,融合,发展,传承,古代丝绸之路,汉唐时期,元明清时期,广泛影响,独特发展1. 引言1.1 西域音乐文化的定义西域音乐文化是指中国西部地区各民族的音乐艺术和文化传统。

这些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这些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联系着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西域音乐文化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融合了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

在这些地区的音乐中,常常可以听到独特的民族乐器演奏和特殊的歌唱方式,这些元素都是西域音乐文化的重要特征。

西域音乐文化不仅体现了当地民族的生活和情感,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各民族的传统乐曲和舞蹈,反映了他们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

西域音乐文化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丝绸之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之一。

通过对西域音乐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地区音乐文化的交流与合作。

1.2 中原音乐文化的特点中原音乐文化的特点可以说是丰富多彩、历史悠久、深厚独特。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其音乐文化也深受历史文化的熏陶。

中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有着独特的音乐风格和特点。

中原音乐注重情感表达,以“悠扬”、“婉转”、“明快”、“豪放”等为主要特点。

浅述隋唐时代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浅述隋唐时代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与发展

关 陇贵族上层集团的总代表杨坚建立 隋朝 ,李 关 陇 文 化 本 位 ” 政 西域 音乐 与 中原音 乐 的关 系源 远流 长 ,先 秦文献 唐 也 出 自关 陇 。他 们 所 推 行 “ 《 穆天 子传 》、 《 晋书 ・ 律历志 》等就有古代先 民 策 ,加之关陇靠近胡地 , 深受胡乐渲染 。为此 ,隋
张付 新 ,张 云
( 1 . 塔 里木 大 学经济 与管理 学 院 ,新 疆 阿拉 尔 8 4 3 3 0 0 ; 2 . 塔里木 大学非传 统 安全 与边 疆 民族 发展研 究 中心 ,新 疆 阿拉 尔 8 4 3 3 0 0)
摘 要 :隋唐时代是 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文化艺术繁荣时期, 也是胡汉文化交 流、融合及其影响最广泛的时期 ,更是西域乐舞与
收 稿 日期 :2 0 1 3 - 0 5 — 3 0
项 目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 目:非传统安全视 域下新疆维汉 民族 和谐 发展对策研究 ( I O C Z Z O 0 6);兵 团社科基金项 目:非传 统 安 全 视 域 下 的心 态 安 全 与 新 疆 和 谐 发 展 研 究 ( 0 9 YB O 1 4) 第一作者 :张付新 ( 1 9 7 8 一),男 ,甘肃陇南 人 ,硕士 ,副教授 ,研究方 向 :区域 民族史 、中国少数民族文化史 。
第l l 卷 第 6 期 2 0 1 3 年l 2 月
红河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H o n g h e O n i v e r s i t y
V o 1 . 1 l N o . 6
D ec .2 Ol 3
浅 述 隋唐 时代 西域 乐 舞在 中原 的传 播 与 发 展木

西域乐舞对 中原宫廷乐舞的丰富和发展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

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我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王朝之一,不仅在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而且在文化交流方面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其中,与西域的联系在汉朝的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汉朝的文化交流与西域的联系,以展示其对中原与西域文明的互惠互补之处。

一、汉朝与西域的交往背景汉朝统一中国后,积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交流,特别是与西域地区的互动频繁。

西域是指当时中国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等地。

西域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枢纽,汉朝积极利用这个地理优势,与西域展开了多层次的文化交流。

二、文化交流的途径1. 丝绸之路的开辟汉朝与西域之间最重要的联系方式是丝绸之路的开辟。

丝绸之路不仅是经济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文化交流的桥梁。

通过丝绸之路,汉朝将中原地区的丝绸、陶瓷、书法等文化艺术品输送到西域地区,同时也向西域地区输入了西方的艺术品和科技。

2. 使者交往汉朝还派遣使者与西域各国进行往来,进一步加深了双方的文化交流。

这些使者除了传递政治、外交信息外,还将汉朝的文化、教育、科技等带到了西域,同时也学习了西域的风土人情和文化传统,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储备。

三、文化交流的影响1. 艺术与工艺品的互鉴汉朝的艺术与工艺品对西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比如,中国的丝绸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地区,成为当地重要的产业之一。

同时,西域地区的木雕、石雕、纺织等技艺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丰富了汉朝的艺术文化。

2. 宗教与哲学的交流汉朝与西域之间的文化交流还使得佛教等宗教和哲学思想在中国得到了广泛传播。

随着丝绸之路的通畅,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并在汉朝得到推广和深入研究,对中国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文学与历史的互补汉朝的文学和历史作品对西域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汉朝的史书,如《史记》和《汉书》等,以及文学作品,如《红楼梦》和《西游记》等,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域,并在当地广为流传。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

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中原和西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独特的地域文化,自古就有着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历史。

自汉代以来,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已经持续了千百年,不同的文化道路相互交错,相互补充,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也提升了人文的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与人文价值,并介绍一些代表性的文化现象和事件。

一、交流历程自汉代起,中原和西域之间的文化交往就已经历时至少两千多年。

汉代以后,它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深入。

这与经济、政治、婚姻关系等因素密不可分。

唐代尤其是盛期,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

西域各国长期受到丝绸之路的影响,中原文化通过丝绸之路被传到了西域,西域文化也通过同样的途径传到了中原。

唐代以后,中原和西域的文化交流逐渐减少,然而,这种交流的传统并没有断绝。

二、文化衍变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流,不仅仅是简单的单向易传,而是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文化衍变。

不同的文化思想和艺术作品相互结合,交织出了独特的新文化。

1、宗教信仰和文化佛教是中原和西域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部分,东汉末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它在中原逐渐盛行。

唐代是佛教在中原传播的黄金时期,佛教的传播也带来了佛教艺术的兴起。

西域和中原的佛教在艺术风格上经常互相影响和借鉴,产生了丰富的佛教艺术。

2、文字交流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文献是世界上最为丰富的文献之一,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西域的文化与历史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献。

著名的《大唐西域记》中就记载了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情况。

而在西域,藏文、维吾尔文等一系列文字也得到了广泛使用。

3、音乐和舞蹈中原和西域的音乐与舞蹈,也有着明显的影响。

例如,蒙古民族的长调艺术,就是汉族音乐和西域音乐交融的产物,它是一种悠长怡人,具有宗教性和道德性的音乐形式。

三、人文价值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默契,为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和和谐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经过沟通和交往,中原和西域人民在思想、文化、艺术等方面了解彼此,形成了共同的人文价值观。

古代中国的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

古代中国的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

古代中国的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

在古代,中国的中原地区是文化的中心,而边疆地区则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边疆文化。

这两种文化相互交融、互相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景观。

首先,我们来看看中原文化。

中原地区是中国文化的发源地,也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古代,中原地区的文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强调礼仪、道德和家庭观念。

儒家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原文化还以汉字为书写工具,形成了独特的汉字文化。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每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意义和内涵。

汉字的书写方式独特而精美,使得中原文化在书法、绘画和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

例如,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就是中原文化的杰出代表。

然而,中国的边疆地区也孕育了独特的边疆文化。

边疆地区的文化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地理环境、民族特点和外来文化的融合。

这些因素使得边疆文化与中原文化有所不同,呈现出多样性和包容性。

以西北地区为例,这里是中国的边疆之地,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西北地区的边疆文化受到了中亚和西亚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风俗、语言和宗教信仰。

例如,回族是西北地区的主要民族之一,他们信仰伊斯兰教,有着自己的语言和文化传统。

回族的婚礼仪式、建筑风格和饮食文化都展现了边疆文化的特点。

而东北地区则是中国的另一个重要边疆地区。

东北地区的边疆文化受到了满族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满洲文化。

满洲文化以满族的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和戏剧艺术为特色。

例如,满洲人的传统服饰“长袍褂子”和“满洲袍”是东北地区文化的重要象征,它们体现了满洲人的身份和地位。

中原文化与边疆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是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中原文化通过政治、经济和文化的扩张,逐渐传播到边疆地区。

同时,边疆地区的特色文化也在与中原文化的接触中得到发展和传承。

这种交流和融合使得中国的文化更加丰富多样,也为中国的统一和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古代西域乐舞艺术东传中原综述

疆及其以西包括 中亚 、南 亚、西亚等地 。狭 帝国,继承 了前代 的乐器,箜篌便是传下来的 东西。 波斯后被 亚历 山大所征 服 ,不 久就建 立 义上 ,则是指巴尔喀什湖 以东以南和我 国新 了安 息与大夏两个帝国。大夏被大 月氏吞 并 ,却 由此 接受 了希腊 文化 ,又混合 了印度文化 而 疆地 区①P 7 ( 4 。这种地 理上 的交 叉导致 文化 创建 出健陀 罗文化 。在健 陀罗的雕刻艺术里,只有见到 印度 艺术式的 弓形 竖琴 ,即凤首 箜篌, 1) 2 上的交融与汇合 ,从而形成 西方基督教 、印 而无亚述、波斯式 的竖琴 ,即竖 箜篌,但 波斯 萨珊尼亚王朝 2 4年建 国以来 ,继续使 用波 斯 式竖箜篌 ,这在喀斯 卢二世 (9 —6 7 5 0 2 )的狩猎、宴游浮雕中所 见的竖琴 即可为证。 ( ) @ P 6 度佛教、阿拉伯伊斯 兰教 三教汇合 ,及 萨满
此琵琶对店代音乐 影响重 大 ,故一般称琵琶即是 指此类 琵琶。
在隋唐部乐中 ,以上-  ̄ 琵琶发挥 了很大功能 。如龟兹琵琶 用于 西凉、龟兹 、疏 勒 ,安 - 1 '
国、天竺 、高丽及店代高昌。五弦 琵琶 用于西 凉、龟 兹 、疏勒 ,安 国,天竺 ,高 丽及 唐代 高
昌。
南与新 疆 诸 民族 与汉 族 就 有 交往 ,到 《 通 典》载 :“ 凤首箜篌 ,篌 颈有轸 。① I 3 ” ( 5 可见 '’ 7
教 、摩尼教等的发祥地 ,也是 欧洲,可 以想见 ,波斯 的竖箜篌也 可 以伴 随着商人 或艺人 传
前 4 一公元 2 7 2 )时 , 《 后汉 书 ・ 五行 一》 化互相吸收影响之地 。本文仅 涉及狭义 域 人 中原 ,而且 自张骞 出使 西域 ,正是安息 王朝 ( 2 8 灵 的乐舞艺术 ,即 “ 丝绸之 路”中段的古代乐 载: “ 帝好 胡 服 、胡 帐 、胡 床 胡 笔、胡 饭 、胡 箜 篌 、胡 笛 、胡 舞 ,京 都 贵 戚 皆竞 为 之 。⑥P 另外须提及的是 ,中原有一 中卧箜篌 ,它是似 于瑟 的形制 ,与 中国古乐器筝 、筑 、 ” (2 3 舞艺术 与 中原艺术 的 交流 与影 响 作一 简要 琴 、瑟 ,平放双手 弹奏一样 ,所 以它属・原 乐暑 ‰ 介绍 。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古以来,西域地区(如今的新疆、西藏、青海等地)与中原地区(如今的华北、华中、华东等地)之间就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和音乐交流。

在这些交流中,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容和形式,还促进了中原音乐的创新和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影响的最早表现之一就是西域音乐的引入。

在古代,西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桥梁。

随着东西方交流的不断加深,后世有关古代音乐的文献记载了南北朝时期,音乐家蔡健先后两度远征西域,从中亲身体验了西域的音乐,进而将其引入到中原地区。

西域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调和旋律融入了中原古代音乐的演奏和创作,使得中原音乐更加多样化和富有魅力。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影响的另一方面是乐器的互通。

西域音乐文化以其特有的乐器形式而闻名,如塔尔、胡琴、木琴、鼓等。

这些独特的乐器在与中原音乐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与中原传统乐器相结合,为中原音乐增添了新的音色和表现力。

在音乐家蔡健带领的演奏团队中,西域乐器经常与中原乐器同时演奏,形成了丰富多样的音色效果,为中原音乐的演奏和表演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表现在艺术形式和表演技巧的借鉴。

西域地区素有“民族团结的花园”之称,这里聚居着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风格和艺术形式。

西域音乐在与中原音乐交流的过程中,中原音乐家吸纳借鉴了西域音乐的表演技巧和艺术形式,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西域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古尔邦节、克孜勒图节等常常与中原音乐相结合,形成了一些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原音乐形式。

西域音乐中常见的某些特点也被中原音乐借鉴,如西域音乐的宗教性和舞蹈性逐渐为中原音乐所接受和使用。

西域音乐文化还通过历史人物的交流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丝绸之路的发展促进了中原与西域地区人员的交往,许多西域的艺术家、音乐家、学者等来到中原,为中原音乐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唐代西域舞蹈与中原舞蹈的融合

浅析唐代西域舞蹈与中原舞蹈的融合

文化与艺术193作者简介:胡伊洛(1994— ),男,汉族,广东中山人。

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

唐代时期国家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稳定,促进了与世界的交流,为中外各族文化相互交流提供了坚实基础。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域舞蹈也随之传入中原,包容的文化政策对其另类的舞蹈风格趋之若鹜,并吸收融合西域舞蹈的精髓,加入到中原舞蹈,融入宫廷舞蹈中。

西域舞蹈与中原舞蹈的相互融合产生的影响为舞蹈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舞蹈元素。

本文将从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舞蹈为线索,分析探讨西域舞蹈与中原舞蹈的融合。

一、丝绸之路上的西域舞蹈西域这个名词的界定,有狭义与广义之分。

本问主要采用狭义的西域概念,西域指的是玉门关以西、葱岭(帕米尔)以东地区。

在丝绸之路上,有哪些西域国家的舞蹈传入了中国呢?我们可以分为中亚的舞蹈、西域的舞蹈、波斯、印度、吐蕃等国的舞蹈。

首先中亚地区,地处欧亚大陆的中部,是联接亚洲与欧洲的重要枢纽,在丝绸之路沿线上,从新疆出发经由中亚可抵达西亚和欧洲。

南亚、西亚也可由此通往中国。

中亚地区有康国和石国,康国舞蹈有胡旋舞,石国有胡腾舞、柘枝舞,这些舞都纳入到了中原的宫廷燕乐。

胡旋舞据史料记载,其舞蹈特点为急速地旋转舞蹈,一般由女舞者身着轻盈飘逸的服饰,伴随着以打击乐、弦乐为主的伴奏音乐旋转起舞。

胡腾舞据史料表明,主要由男舞者表演,有腾踏等舞姿动作,速度快动作激烈。

舞者一般在毛毯上起舞,头顶蕃帽、身着轻纱、足蹬软靴,伴随着横笛、琵琶的乐器伴奏,蹲起跳转、环形踢踏、反手叉腰,动作刚健有力。

柘枝舞据史料记载,与胡旋舞、胡腾舞不同之处在于它的舞姿更加轻盈飘逸,由女舞者身着华丽精美的服饰,以灵动且轻盈的舞姿舞动,更适合在宴饮场合起舞。

西域国家传来的舞蹈,一般都带有面具或身披兽皮。

以龟兹地区的苏摩遮、狮子舞、剑器浑脱舞最具有代表性。

苏摩遮的舞蹈道具为面具,舞蹈时佩戴面具而舞。

狮子舞则是披上狮皮,舞动狮子驯服的资态。

据史料记载狮子颜色、形态各异。

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

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

试论西域舞蹈在汉唐时期对中原乐舞发展的影响作者:李鑫来源:《戏剧之家》2016年第07期【摘要】汉唐时期,中原的乐舞艺术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舞蹈对中原乐舞做出了巨大贡献。

【关键词】西域舞蹈;汉唐时期;交流影响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4-0158-01西域这个名词最早见于西汉,但西汉时期所谓西域的范围大体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帕米尔)之间,即今新疆一带,此后,西域的范围逐渐扩大。

考古证明,早在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与西域诸国就有一定的文化交流,相互之间有一定的文化影响。

汉唐时期社会安定,在这一大环境的影响下,乐舞的发展交融了其它多个民族和地域的民族乐舞文化,是北魏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隋唐乐舞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一、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的交流汉武帝统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大大加强和巩固了各族人民的交流,为中外各族的乐舞文化交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尤其是在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中,商贾往返于西域,至中亚欧洲与中原之间,传递着中西方的文化。

龟兹乐舞自古以来就有乐舞传统,以“管线伎乐,特善诸国”著称,是以歌、舞、乐为一体的综合乐舞艺术,它在丝绸之路西域绿洲乐舞中记载最多。

其原因有三点:一是龟兹乐舞传入中原并入隋唐时九部乐、十部乐,对中原影响最大;二是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留下了龟兹乐舞的可信证据;三是琵琶演奏家和音乐理论家苏袛婆的五旦七调音乐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宝库。

龟兹乐舞具有东西方文化回授的特征。

处在丝绸之路北道的龟兹乐舞受到东西文化的猛烈冲击,也在东渐西进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保持了长久的生命力。

《通典》中记载龟兹舞蹈“皆初生颇复闲缓,度曲转急躁、或踊或跃、乍动乍息,跷脚弹指,撼头弄目,情发于中不能制止。

”①从克孜尔石窟壁画舞蹈造型来看,龟兹乐舞中的舞蹈动作有“跷足”“交脚”“弹指”“击掌”“撼头”“动目”,还有道具“飘带”“击鼓”“顶碗”“摇绳”“托盘”等道具舞姿,其主要舞姿造型还是以独特的“S”型为基础变幻。

论唐代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的交流与融合

论唐代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的交流与融合

MUSICLIFE2021年第2期论唐代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的交流与融合李晨枫相宁广纳吸收外来文化,是唐代开明自由的时代特质的体现。

本文从其社会背景入手,着力分析唐朝中原乐舞与西域乐舞交流与融合的情况及具体表现,感受大唐在传统“和”文化影响下蓬勃向上的精神世界和乐舞文化。

唐代,乐舞发展处于鼎盛时期,不仅继承了我国古老的传统文化,还吸收来自外来国家的乐舞文化,这股强劲的异域之风传入中原绝非偶然,与其背后的社会成因颇有联系。

一、社会因素的潜在影响乐舞文化在唐代的发展,首先,离不开强大的综合国力的支撑。

初唐,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恢复生产力,随着政局日渐稳定,军事力量的强大,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繁荣,加之丝绸之路的重新打开,内外贸易,商业来往,各民族间的活动来往频繁,异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为唐代中外文化交融提供了条件。

其次,还得益于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都有着兼容并蓄、吸收异质、熔融百家的民族特质,这是中国文化一脉相承、绵延至今的一个重要原因,唐代依旧继承并发扬了这样的传统,广纳并包容外来文化,推动了乐舞文化的发展,为中外乐舞文化的交融打下了基础。

再次,开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也为其助力不少。

统治者为巩固政权,实行开明广纳的文化政策,为中外交往创造了条件。

内外贸易频繁,乐人、舞伎等进入中原,带来的外域乐舞文化在中原遍布街头,盛极一时。

在这种开放型文明与胡风的相互交织下,乐舞文化呈现出很强大的包容性,为西域乐舞与中原乐舞的交融做出了贡献。

当然,文化的兴衰必定离不开统治阶层的喜好,所谓上行下效,间接影响到社会审美。

唐朝统治者设立了许多庞大的乐舞机构,专门培养音乐人才,管理各类音乐及舞蹈,分别是太常寺、教坊和梨园。

这些机构以及乐人舞伎为西域乐舞在中原的传播贡献不少。

帝王对音乐的喜好,是乐舞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力量。

最后,不可忽视的还是西域舞蹈自身的魅力。

辽阔的大草原、大漠造就了西域民族地区特有的豪放、健朗、昂扬的民族文化,独特文化造就了西域乐舞明快、健朗、遒劲的风格特征,有很强的生命力与活力,这与唐代舞蹈风格大相径庭。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西域指的是我国古代西部地区,包括今天的新疆、甘肃、青海、西藏等地。

西域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因此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

西域音乐文化不仅在音乐形式、乐器演奏技巧、音乐风格等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而且在历史长河中还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出发,探讨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体现在音乐形式上。

在西域地区,民族多样,地域广阔,因此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音乐形式。

维吾尔族的民间音乐包括鼓、箫、弦、管等乐器的演奏,结合了舞蹈和民歌,形成了一种多元一体的音乐形式。

这种音乐形式在中原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丰富了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使其更加多元化、绚丽多彩。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乐器演奏技巧上。

西域地区的乐器种类繁多,演奏技巧独特,西域地区有着特色的弦乐器—胡琴,这种乐器的演奏技巧独特,音色优美,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

在历史上,胡琴曾经传入中原地区,对中原地区的音乐乐器演奏技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中原地区,人们也开始学习胡琴的演奏技巧,使得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样。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音乐交流上。

古代的丝绸之路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西域地区的音乐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地区,对其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地区的音乐家、音乐工匠经常会来到中原地区进行音乐交流,他们所带来的音乐技艺、音乐作品、乐器制作技术等都为中原地区的音乐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从而推动了中原地区音乐文化的发展。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

从历史脉络看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中国音乐文化源远流长,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长河,吸收了多种文化的熏染与影响。

而西域音乐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也是深远而广泛的。

本文将从历史脉络分析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影响,探讨其中的渊源与内涵。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有着密切的历史联系。

自古以来,西域地区就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这条古代贸易通道不仅仅是商品的交换,更是不同文化的交流。

在丝绸之路的交往中,西域音乐文化就与中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

尤其随着汉唐文化的向西传播,西域音乐文化逐渐融入中原音乐文化之中,成为了中原音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音乐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色深受当地居民喜爱,其丰富多彩的旋律和节奏感被广泛传承和发展。

随着丝绸之路的贸易往来,许多西域音乐的元素被带入中原,丰富了中原音乐的内涵。

在唐代时期,很多西域的乐器、曲调和演奏方式被引入中原地区,并且融入了当时的音乐活动中,极大地扩展了中原音乐的艺术表现形式。

而且,西域音乐的宗教性特点也对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佛教音乐的传入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内涵,更是对中原音乐传统的一种重大影响。

在西域音乐文化对中原音乐文化影响的中原音乐文化也对西域音乐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变革。

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建立与发展,对西域音乐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乐府”音乐流派的兴起,不仅影响了中原音乐文化的发展,也深远地影响了西域音乐文化。

《乐府诗集》中的许多音乐作品流传到了西域,深受当地民众的欢迎,促使了西域音乐文化在中原音乐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地发展与变革。

这种相互影响与渗透,使得两大音乐文化之间形成了紧密而复杂的联系。

西域音乐文化与中原音乐文化的相互影响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

西域音乐文化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吸引了更多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多样的音乐表达形式。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的音乐与舞蹈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丝绸之路作为古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不仅仅是商品和技术的交流,还涵盖了音乐与舞蹈的交流与融合。

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在丝绸之路上与中亚、中东等地的文化相互交流,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貌。

本文将展开叙述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在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探究其中的历史背景及其影响。

一、历史背景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中亚、中东地区进行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其中丝绸的传播是最引人注目的,但除此之外,音乐与舞蹈也在丝绸之路上流动。

在汉代,中国开始与西域诸国进行大规模的交流,这也为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与舞蹈交流奠定了基础。

二、音乐的交流与融合1. 乐器的传播丝绸之路的开通使得中国的乐器能够传播到中亚、中东等地。

例如,古琴、古筝等乐器通过贸易活动被带到西亚等地,这样的交流不仅促进了乐器的传播,还带来了不同地域音乐风格的碰撞与融合。

2. 音乐形式的交流中国的古代音乐形式也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例如,丝绸之路上的商旅们带去了汉剧、曲艺等各种音乐形式,这些形式不仅仅是音乐的交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传递。

三、舞蹈的交流与融合1. 舞蹈风格的传播中国的舞蹈艺术也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交流与传播。

中国舞蹈的表演形式、舞蹈动作以及舞蹈服饰等都受到了中亚和中东地区的影响。

比如,中国的舞龙舞狮在丝绸之路上传入中亚地区时,经历了与当地舞蹈风格的交流与融合,形成了独特的舞蹈形式。

2. 舞蹈主题的变化丝绸之路的开通也为中国舞蹈的主题提供了新的素材和灵感。

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舞蹈艺术家接触到了中亚、中东的风土人情,这使得他们在音乐和舞蹈创作中加入了更多的外来元素和主题,使得舞蹈的表现力得到了进一步的丰富。

四、影响与现代传承丝绸之路上的音乐与舞蹈交流与融合对中国古代音乐与舞蹈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它拓宽了中国音乐与舞蹈的艺术视野,为其注入了新的血液和灵感。

在现代,丝绸之路上音乐与舞蹈的传统仍然保留并得到现代人的传承与发扬。

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传播

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在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的交流和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这种交流和传播不仅促进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也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代中国和西域地区的交流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文明交流。

早在商周时期,中国就有西域访客来往。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新的王朝兴起和政权更迭,中国与西域的交流逐渐加强。

这主要得益于丝绸之路的开通,这条丝绸之路成为连通东西方的贸易通道,也是中华文化和西域文明交流的桥梁。

在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和西域地区互相学习,互相影响。

中国的佛教传入西域并逐渐传播开来。

佛教的到来不仅深刻影响了西域地区的宗教信仰,也对文化、艺术、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域的佛教寺庙和石窟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而闻名于世。

此外,中国的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西域地区。

中国的文学作品、诗歌、音乐等都在西域地区广为传播。

例如,在唐代,西域地区引进了中国的文化,如竹笛、琵琶等乐器,使得当地音乐文化得以发展。

同时,中国的优秀文学作品被翻译成西域语言,让更多的西域人民有机会阅读中国的文学经典。

与此同时,西域地区的文化也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带有独特风格的西域文学、音乐和绘画等艺术形式,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创新影响。

随着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地区的文化艺术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传播,豪放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为中国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文化艺术的交流和传播外,古代中国和西域地区的科技也进行了交流与合作。

医药、天文、农业等领域的知识在交流中得以互相借鉴。

西域地区的数学、医学理论和农业技术等都对中国的科技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总之,古代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与文化传播以其广泛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而闻名于世。

这种交流不仅促进了两地文化的交融,也为后来的世界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

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西域地区的独特文化成为古代中国与西域之间交流的桥梁,也为两地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中原与西域乐舞文化的交流探微】西域文化和
中原文化
在历史长河中,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交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从浩繁的中国舞蹈发展史中,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曾有过长久、辉煌的交流活动,在中国舞蹈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乐舞交流,早在三国时期便有记录,《魏书・王桀传》注引《魏略》中说,曹植曾在沐浴后光着大跳一种《五稚锻》的胡舞,而“胡”是中国对北方和西方各民族的泛称。

“胡舞、胡乐”即指西北少数民族的乐舞。

一秦汉时期乐舞交流的开端
汉代继承了秦代的经济统治制度,进一步对边疆开发,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置郡县,对各族人民的生产及经济起到推进提高作用。

汉武帝时,开拓了西域和南海的交通,在西南地区开设郡县,加强了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给中外各族的乐舞文化的交流提供的条件。

一般认为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的乐舞交流以张骞通西域为起点。

张骞从西域带回“胡乐”,传到了西京长安。

崔豹《古今注》记载“横吹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与西京,唯得摩诃。

兜勒二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声二十八解”。

李延年在“胡乐”的影响下,加以创造发展而创出了新声。

箜篌是印度的乐器,又名空篌,东汉时,从西域传入竖箜篌,汉灵帝嗜好这种乐器。

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有竖箜篌,由纵横连接的两杆和牛角形音箱构成,音箱上开有若干音孔。

如克孜尔163窟双人歌舞图,女子两手作拨弦状,男子以左臂轻以女肩亲密相靠,做交叉两足的舞姿。

乐舞发展主要表现在对先贤、祖先和英雄的崇拜以及歌颂统治
者功绩的纪功舞蹈上。

它的兴盛在西周乃至今后的中国封建社会的舞蹈发展中起到了象征礼化的作用,推行政治性社会教化的仪礼化道路,纵贯千古被历代王朝所尊重。

汉族文化在西域乐舞传入内地的同时也传至西域。

从我国新疆地区出土的大量文物,有丝帛、纸张、汉简等。

说明了两汉时代西域文化中已渗入了汉文化。

在新疆克孜尔千佛洞77窟伎乐天有吹排萧者,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上的排萧,多为13管,与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竹排萧式样相同。

克孜尔118窟有弹奏阮咸的女舞人,阮咸为圆腹、直颈,女舞人两腿交叉而立,神态为优美的舞姿。

阮咸是我国中原地区传入西域。

克孜尔地处拜城与库车之间,正是古龟兹国地方,克孜尔的早期石窟47窟,碳定为十六国时代、4世纪初,建佛窟的年代早于敦煌。

龟兹是通西域的丝绸之路北路的门户。

克孜尔的壁画艺术是中西乐舞文化交流最好的见证。

到了东汉末年,西域的胡风不但吹进了胡乐、胡舞,就连胡人的服饰、饮食、用具也都为京都贵戚竟相模仿采用,成为一时的风尚。

而《鼓吹乐》、《横吹曲》、《胡乐》、《胡舞》等的传入,对中原地区汉民族的传统乐舞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乐舞的融合与创新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最混乱,社会最苦痛的时代,其社会的大动荡造成了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和。

它的时代特点也决定了舞蹈文化的结构较为松散、可塑性强,对外来乐舞文化,容易适应并易吸收对方的东西。

从西域传来的各种乐舞,各有特色。

在吕光通西域,西方的佛像和龟兹的乐舞文化交流后,对汉文化的乐舞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龟兹乐》是胡乐胡舞中最有代表性的。

在6世纪的北齐北周时期至6世纪末隋初文帝登基时,是《龟兹乐》在中原地区流行的全盛时期。

它受天竺乐的影响较大,事实上,西域的舞蹈许多都是随着佛教的东渐而入往中国的。

新疆克孜尔石窟壁画中有不少栩栩如生的龟兹乐舞形象,这些舞蹈形象多出现在“佛教故事”和“天人歌赞”中。

如83窟
“佛教故事”中的“宫中生活”,代表图像是一裸体舞女,拧身撅臀式“三道弯”掖腿跳跃,舞姿极其美妙。

这些石窟壁画中的舞蹈形象从古代舞蹈的形式种类而言,属于胡乐胡舞体系。

从内容上看,自然是佛教思想的产物,也是当时现实生活中乐舞活动的反映。

石窟壁画中表现人间礼佛供佛和表现天宫圣景妙乐的舞蹈形象,集中反映了胡舞潇洒、颈健、奔放、明快的风格特点。

这种开朗的“阳刚之美”与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思想的解放,追求放达不羁、超然自得的时风一致。

因此胡舞便在中国大地上迅速蔓延开来,这是汉族文化对外来文化的认同在审美观念上的明确体现。

魏晋南北朝流传的胡舞与中原舞蹈的律动风韵迥然异趣,它以一种新的异国情调的强大魅力冲击着中国古老悠久的舞蹈文化,使中原与西域乐舞融合与创新,《西凉乐》以崭新的风姿诞生在中原西域文化撞击的熠熠辉光中。

《西凉乐》是西域少数民族乐舞和内地汉族传统乐舞融合而成的新乐舞,它吸取了西域各族乐舞(其中以《龟兹乐》为主),同时保持着汉族传统乐舞的特色。

这在其乐曲、乐器中可以看出这些特点。

舞曲《于阗佛曲》是西域乐舞,歌曲《永世乐》和解曲《万世丰》是以汉族旧乐为主。

在乐器中,钟、磬、笙、萧、筝和箜篌等都是汉族传统乐舞中旧有的乐器;琵琶、五弦、腰鼓、齐鼓、担鼓、铜拨、贝等乐器,都属于西域少数民族乐舞中所使用的乐器。

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西凉乐》是有一定代表性和倾向性。

因此,在魏周之际,被称为“国伎”。

魏太武帝将其用于宾嘉大礼。

北齐制定宫廷雅乐,也杂以“西凉之曲”,因其“所谓洛阳旧乐者也”。

《西凉乐》自周隋到唐代愈传愈盛。

《西凉乐》的产生,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创造过程。

它是在对西域乐舞认识吸收的基础上进行选择、提炼,与中原乐舞在矛盾中求统一的结果,完全没有拘泥与汉族或西域民族乐舞风格而进行了大胆的突破,开创了中外乐舞艺术兼收并蓄融合出新的先河,标志着中国乐舞文化卓越的融合能力,为唐代宫廷燕乐以及其他乐舞广泛吸收外
来乐舞进行融汇变通提供了良好的借鉴。

三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乐舞交流的高度繁荣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朝,国力的强盛与盛世的气度,促进了文化艺术的高度发展,舞蹈也达到的一个高层次的成熟之美,其样式之多,种类之全,分类之细皆为历代所不能企及。

出自西域的有刚柔类属之舞中《胡旋舞》、《胡腾舞》、《拓枝》等,还有纯粹的胡乐胡戏《苏莫遮》以及融中原传统舞姿与西域舞风于一体的《霓裳羽衣舞》。

而最能代表大唐舞蹈水平和风采的是前朝集大成者和开拓者的是宫廷舞蹈。

在隋唐宫廷部伎乐舞“十部伎”中我们知道《安国乐》、《疏勒乐》、《康国乐》、《龟兹乐》都是西域舞蹈。

这其中,对唐代乐舞影响最大的是“龟兹乐”
“龟兹乐”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直到唐代的几百年间一直盛行,它以一种新鲜的异国情调的强大魅力吸引着不同时代各个阶层的人们。

当然,“龟兹乐”在中原长期的流传过程中也随着新的环境不断发生变化,隋朝流行的有“西国龟兹”、“齐国龟兹”与“土龟兹”。

到了唐代,“龟兹乐”已无如是分,运用得非常广泛,在唐代宫廷燕乐中占有相当比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其欢快、热烈、具有激动人心的力量,较多舞蹈伴奏曲。

从新疆克孜尔千佛洞和敦煌壁画的相关伎乐形象中,可以感受到乐舞这种特殊的韵味和感受力。

其舞蹈特征总结如下:
1、劲健明朗、柔和流畅的S形式三道弯:出跨、扭腰、勾腰和头、肩、胸与之相应的异向拧扭的形体曲线与角度多带硬直的手臂姿势形成反美,增强了身体内部的韵律与外部形态在对比中达到统一的美的力量。

2、有大量的“击掌”、“弹指”和丰富的手势,充分强调手与脚的造型。

每一个手指和脚趾都灌注着舞蹈的情感与力量。

3、腾踏跳跃,迅急敏捷,时有令人目眩的高难技巧,颇具情动于中,不能自己的感染力。

4、歌、舞、乐相交融,并以“憾头弄目”加强迷人的神韵。

5、多执道具(以乐器为主),披飘带而舞。

幅度大,动势活,美感强。

“龟兹乐”受“天竺乐”的影响极大,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印度乐舞的特
点。

由于龟兹所处的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点。

因此龟兹乐舞是一种包含了多种文化特质的综合体。

透过“龟兹乐”,我们能够窥见古代中原与西域地区之间的乐舞文化交流。

古代中原与西域之间的乐舞文化交流一直没有停止过,双方都以其强大的魅力和包容的胸怀创造着不息的生命力,不管是在民间还是宫廷都获得认同。

这是我们巨大的财富与丰富的源泉,是中西方文化交流史上璀璨光辉的一页,将永载于史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