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秦汉时期的音乐教育
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帝国,但是,因为建国时间太短,仅短短的二十余年,就被汉所灭,还来不及进行大规模的文化建设。

所以,一谈到秦代,就似乎没有文化可言。

其实,秦代文化中,也有一些非常闪光的亮点,比如李斯的小篆,在中国书法史,可以称为空前绝后之作。

再比如举世闻名的兵马俑,在中国雕塑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伟大作品。

在音乐上,最值得一提的是弦鼗的诞生。

先秦的弦乐器,无论是抚弹的琴、瑟、筝,还是击弦的筑,全部都是横放在案上或膝上演奏的,而后代广泛使用的抱于怀中演奏的弦乐器还没有出现。

据说秦始皇征调百姓去修筑万里长城,弄得民不聊生,苦不堪言。

闲暇的时候,民工们就把自己的苦闷悲痛和对家人的思念编成歌来唱,没有伴奏的乐器,他们就把鼗鼓(鼓的一种,就是今天的巴浪鼓。

鼓旁有绳系两耳,鼓上有柄,演奏时左右转动柄,两耳击鼓发声)调过来,在鼓面上安上弦,把鼓柄作为音板来弹奏,就成了我国音乐史上最早的抱在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弦鼗。

后来为了区别于从西域传入的曲颈琵琶,又把弦鼗叫做“汉琵琶”。

在弦鼗的基础上,才出现了三弦、秦琴、阮、月琴一类抱于怀中演奏的弹拨乐器。

汉代就不同了,立国时间长,国力强盛,使其有时间和财力来发展乐舞。

中国历代皆有乐府一类的音乐机构,掌管歌乐舞蹈的收集、整理、
制作及演出,其中,尤以汉乐府的成就及影响最大。

汉乐府的最大成就是采诗,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大规模的民间乐歌的采集整理活动,使大批优秀的民间歌谣得以保存和流传。

这些民间歌谣都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喜怒和爱憎。

乐府更重要的任务是为诗赋配乐,他们仍然把眼光投向民间,到民歌中去汲取养料。

汉代乐府的规模很大,演出场面也相当可观,达到“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的地步。

乐府所奏的音乐,有鼓吹、横吹、短箫铙歌、相和歌,其中相和歌的水平最高,是两汉乐府的精华。

相和歌的最高形式是“大曲”,这是一种在乐器的伴奏下载歌载舞的表演形式。

相和歌有辞,有声,而大曲又有艳,有趋,有乱。

所谓“辞”,就是歌词,我们现在看到的汉乐府民歌就是“辞”。

“声”,指歌中有声音无意义,只起补占音节作用的字,即今天所谓“衬词”,如“咿儿哟,呀儿哟”之类。

乐府民歌《有所思》中的“妃呼豨”等都是“声”。

“艳”是大曲中的引子或序曲,可以用乐器演奏,也可以歌唱。

“趋”和“乱”是结束性乐段,也是可唱可奏的。

最完整的大曲曲式,是一种三段体的结构:
第一段是“艳”,它一般在最前面,但也有在中间的,往往是一段优美抒情的乐段。

第二段是歌曲主体。

它往往有好几段歌曲。

第三段是“趋”或是“乱”。

“趋”是一种较为纾徐宛转的曲调,可能带有吴、楚地方的音乐风格,而“乱”则是较为激昂热烈的曲调。

一个乐歌,如果需要抒情性的结尾,它会选择“趋”;而需要一个热烈的结尾,它会选择“乱”。

这也就是为什么“趋”和“乱”不会同时出现在一首乐曲之中的原因。

并不是每一首大曲都有“艳”“趋”“乱”的。

《宋书·乐志》所载的十五首大曲,只有三首是前有“艳”后有“趋”的。

另外有一首有“艳”无“趋”,三首有“趋”无“艳”,一首有“乱”无“艳”,另外一些没有“艳”“趋”“乱”的记载。

汉代表演规模最大、综合性最强的,是百戏。

百戏是一台节目的总称,包括杂技、魔术、武术、滑稽、音乐、舞蹈等。

汉代的百戏,规模相当惊人,表演的技巧也非常高。

两汉时期,有一些新的乐器出现,一些旧有的乐器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秦代出现的弹拨乐器弦鼗,在两汉时期得到广泛使用,被称为“秦琵琶”。

它的柄较长,音箱两面蒙皮。

大约在公元前105年前后,乌孙公主下嫁昆弥,路途遥远,而许多中原乐器,如琴、瑟、筝、筑等,都不适合马上演奏,所以乐工们制作了一种新乐器,音箱是圆形的,两面用木制,短柄,有十二音柱、四弦。

当时被称为“秦汉子”,后来被称为“汉琵琶”,实际上是后来阮咸的前身。

汉代出现的最重要的弹弦乐器是箜篌。

汉族地区的箜篌是横卧的,样子和琴、瑟相似,称为“卧箜篌”,又叫“坎侯”。

大约在公元二世纪汉灵帝时,从西域传入一种可以在马上演奏的箜篌,形状像小的竖琴,被称为“竖箜篌”。

吹管乐器中,最重要的是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的出现。

先秦时期所说的笛、箫,都不是后代竖吹的箫和横吹的笛,那时所说的箫,是指排箫。

而笛,似乎只是是定音高的竹管。

竖吹的箫的出现,大概和羌族使用的羌笛的传入有关。

羌笛竖吹,四孔,后来京房在后面加了一孔,不用吹管和簧片,在顶部斜开一孔作为吹孔,成为五孔的箫。

横吹的笛大约是汉武帝时期出现的,据说是张骞通西域传入的。

吹奏乐器中,还出现了两种少数民族的乐器,一种是笳,又称“胡笳”,一种是角。

最早出现的角,大约就是天然的动物角,后来出现用铜、木、皮革、竹等仿制的,在唐、宋人的诗词中,都还有很多对角的描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