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合集下载

14页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Word版

14页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Word版

D C BAED F CB A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例1、(“希望杯”试题)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例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例3、如图,△ABC 中,BD=DC=AC ,E 是DC 的中点,求证:AD 平分∠BAE.E DCBA应用:1、(09崇文二模)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90,BAD CAE ∠=∠=︒连接DE ,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探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① 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 线段AM 与DE 的数量关系是 ;(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θ(0<θ<90)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二、截长补短1、如图,ABC ∆中,AB=2AC ,AD 平分BAC ∠,且AD=BD ,求证:CD ⊥ACCDBACBACBA2、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3、如图,已知在ABC 内,060BAC ∠=,040C ∠=,P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几何常用辅助线秘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几何常用辅助线秘籍

几何常用辅助线秘籍一、知识要点关于全等的辅助线有以下常见的作法(1) 有角平分线时,常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2) 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采取延长中线变为原来的两倍,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解决(3) 截长补短法: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线段a、b、c、d有下列情况:①a>b;②a±b=c;③a±b=c±d中的其中一种情况时采用二、例题解析【例1】如图,点P为△AEF外一点,P A平分∠EAF,PE=PF,PB⊥AE于B,求证:AF-AB =BE【例2】如图,在△ABC中,∠ABC=60°,AD、CE分别平分∠BAC、∠ACB,求证:AC=AE +CD【例3】如图,△ABC中,∠ACB=90°,AC=BC.若直线l过顶点A,BM⊥l于M,若l平分∠BAC,求证:(1) AD=2BM;(2) ∠CMA=45°【例4】如图,已知AD是△ABC的中线,BE交AC于点E,交AD于点F,且AE=EF,求证:AC=BF【例5】如图,在△ABC中,AB=AC,延长AB到D,使BD=AB,E为AB的中点,连结CE、CD,求证:CD=2EC【例6】如图,△ABC中,∠C=90°,BE⊥AB且BE=AB,BD⊥BC且BD=BC,CB的延长线交DE于F(1) 求证:点F是ED的中点(2) 求证:S△AB C=2S△BEF【例7】如图,已知等腰Rt△ABC中,∠ACB=90°,AC=BC=4,D为△ABC的一个外角∠ABF 的平分线上一点,且∠ADC=45°,CD交AB于E(1) 求证:AD=CD(2) 求AE的长三、课堂练习如图,△ABC中,CA=CB,∠CAB=∠CBA=45°,点E为BC的中点,CN⊥AE交AB于N,求证:CN+EN=AE四、反馈练习1.如图,四边形ABCD中,AB>AD,AC平分∠BAD,CE⊥AD于E点,若∠B+∠ADC=180°,求证;CD=CB2.(1) 如图,△ABC中,若AD平分∠BAC,AB+BD=AC,求:∠C∶∠B (2) 如图,△ABC中,若AD平分∠BAC,∠B=2∠C,求证:AB+BD=AC。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篇(含答案)

八年级全等三角形----辅助线篇(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辅助线复习切记:“有三个角对应相等”和“有两边及其中一边的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

例 1. 如图,,,,A F E B 四点共线,AC CE ⊥,BD DF ⊥,AE BF =,AC BD =。

求证:ACF BDE ∆≅∆。

例 2. 如图,在ABC ∆中,BE 是∠ABC 的平分线,AD BE ⊥,垂足为D 。

求证:21C ∠=∠+∠。

例3. 如图,在ABC ∆中,AB BC =,90ABC ∠=o。

F 为AB 延长线上一点,点E 在BC 上,BE BF =,连接,AE EF 和CF 。

求证:AE CF =。

例4. 如图,AB //CD ,AD //BC ,求证:AB CD =。

例5. 如图,,AP CP 分别是ABC ∆外角MAC ∠和NCA ∠的平分线,它们交于点P 。

求证:BP 为MBN ∠的平分线。

例6. 如图,D 是ABC ∆的边BC 上的点,且CD AB =,ADB BAD ∠=∠,AE 是ABD ∆的中线。

求证:2AC AE =。

例7. 如图,在ABC ∆中,AB AC >,12∠=∠,P 为AD 上任意一点。

求证:AB AC PB PC ->-。

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 能使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是( ) A. 两直角边对应相等 B. 一锐角对应相等 C. 两锐角对应相等D. 斜边相等2. 根据下列条件,能画出唯一ABC ∆的是( ) A. 3AB =,4BC =,8CA =B. 4AB =,3BC =,30A ∠=oC. 60C ∠=o ,45B ∠=o ,4AB =D. 90C ∠=o ,6AB =3. 如图,已知12∠=∠,AC AD =,增加下列条件:①AB AE =;②BC ED =;③C D ∠=∠;④B E ∠=∠。

其中能使ABC AED ∆≅∆的条件有( )A. 4个B. 3个C. 2个D. 1个(第3题) (第4题) (第5题) (第6题) 4. 如图,已知AB CD =,BC AD =,23B ∠=o ,则D ∠等于( )A. 67oB. 46oC. 23oD. 无法确定二、填空题:5. 如图,在ABC ∆中,90C ∠=o ,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且:2:3CD AD =,10AC cm =,则点D 到AB 的距离等于__________cm ;6. 将一张正方形纸片按如图的方式折叠,,BC BD 为折痕,则CBD ∠的大小为_________; 三、解答题:7. 如图,ABC ∆为等边三角形,点,M N 分别在,BC AC 上,且BM CN =,AM 与BN 交于Q 点。

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DCB A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14页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

14页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

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有的协助线的作法常有协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碰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想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碰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伸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结构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想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3)碰到角均分线,能够自角均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想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经常是角均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均分线,结构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想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5)截长法与补短法,详细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伸,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相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类作法,合适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别方法:在求相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极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例 1、(“希望杯” 试题)已知,如图△ ABC中,AB=5,AC=3,则中线 AD 的取值范围是 _________.AB D C例 2、如图,△ ABC 中, E、F 分别在 AB、 AC 上, DE⊥ DF, D 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 EF 的大小 . AEFB DC 例 3、如图,△ ABC中, BD=DC=AC, E 是 DC 的中点,求证:AD 均分∠ BAE.AB D EC 应用:1、( 09 崇文二模)以ABC 的两边AB、AC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BADCAE90 ,连结 DE,M 、N分别是 BC、DE的中点.研究:AM与DE的地点关系及数目关系.( 1)如图① 当ABC为直角三角形时, AM与 DE的地点关系是,线段 AM与 DE的数目关系是;( 2)将图①中的等腰 Rt ABD绕点 A沿逆时针方向旋转(0< <90)后,如图②所示,( 1)问中获得的两个结论能否发生改变并说明原因.二、截长补短1、如图,ABC 中,AB=2AC,AD均分BAC ,且AD=BD,求证:CD⊥ACACBD2、如图, AC∥ BD, EA,EB分别均分∠ CAB,∠ DBA, CD过点 E,求证 ;AB= AC+BDADE3、如图,已知在VABC内,BACBC 60 ,C40 ,P,Q分别在 BC,CA上,而且 AP,BQ 分别是BAC , ABC 的角均分线。

八年级三角形辅助线作法及答案解析

八年级三角形辅助线作法及答案解析

三角形辅助线作法一.“分角两边作垂线,垂直平分连两端” 例1. 如图,在ABC Rt 中,ACB 90A 30∠=∠=,,BD 平分ABC ∠;若CD 3cm =,求AD 的长度?分析:本题不添辅助线也可以求得AD 的长度,但环节要多,书写的步骤也就较多,浪费时间;若过ABC ∠的平分线AD 的点D 向AB 垂线,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可以得出DE CD 3cm ==;在AED Rt 有A 30∠=,所以()AD 2DE 236cm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通过过ABC ∠的平分线AD 的点D 向AB 垂线后,使得DE CD 3cm ==的转换后,使得线段AD 的长度在AED Rt便可轻松求得;真可谓是“分角两边作垂线,线段相等好转换”. 例2.如图所示,△ABC 中,AB=AC ,∠BAC=120°,AC 的垂直平分线EF 交AC 于点E ,交BC 于点F .求证:BF=2CF . 分析:根据题中条件容易求出B C 30∠=∠=;本题从结论出发自然会想到“在直角三角形中,30°锐角所对的直角边等于斜边的一半”这条性质,而这一个“结”,在当我们连结AF 解开了. 略证:连结AF∵AB AC = ,∴B C ∠=∠ ; 又BAC 120∠=,∴B C 120∠+∠= ∴B C 30∠=∠=.∵EF 垂直平分AC ∴FA FC = ∴FAC C 30∠=∠= 又BAC 120∠= ∴BAF 1203090∠=-=∵B 30∠= ∴BF 2AF = ∵FA FC = ∴BF 2CF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通过连结AF ,使得FA FC =的转换后,使得在BAF Rt 中有BF 2AF =,然后进一步证得BF 2CF =;真可谓是“垂直平分两端连,线段相等好转换”.二.“等腰作三线,解答更方便”例. 如图,,AB AE AC AD ==,点B C D E 、、、在同一直线上.求证:BC ED =分析:本题通过证明ABC ≌AED 能证明BC ED =.但本题若作AF BE ⊥更为简捷.略证:过A 作AF BE ⊥,垂足为F .又∵,AB AE AC AD == ∴,BF EF CF DF ==(三线合一)∴BF CF EF DF -=-即BC ED =点评:本题的关键是抓住,AB AE AC AD ==即ABE 和ACD 都是等腰三角形的特点,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中的“三线合一”中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高线与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两次推理即可完成推理,这比通过证明三角形全等少了一大半的环节;真是“等腰作三线,解题更方便”. 所谓“作三线” 也就是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线或作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或作等腰三角形顶角的平分线.三、“图中出现‘T ’字形,连成等腰三角形”例.已知:ABC ∆中,高AD 与BE 相交于点F ,且AD BD =,G I 、分别是 AC BF 、上的点,且AG BI =,H 为IG 的中点. 求证:DH IG ⊥分析:我们学了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后,证明垂直关系又多 了一条途径,本题中的“T ”形(见图中的粗线部分)中,有H 为IG 的中点,若连结DI DG 、,并证明到,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的等腰三角形的底边上的中线与底边上的高线互相重合即可证明DH IG ⊥.根据题中的条件能证明DI DG =.略证:连结DI DG 、.∵AD 与BE 是ABC 的BC AC 、的高 ∴AD BC BE AC ⊥⊥、 ∴ADC BEC 90∠=∠=∴EBC C 90DAC C 90∠+∠=∠+∠=, ∴EBC DAC ∠=∠ 于是在BDI 和DAG 中有: AD BD =,EBC DAC ∠=∠,AG BI = ∴BDI ≌DAG ∴DI DG = ∵H 为IG 的中点∴DH IG ⊥(三线合一).点评:本题的关键是在图中出现的“T ”形(见图中的粗线部分)中,有H 为IG 的中点,连结DI DG 、后,非常容易联想到证明DI DG =构成等腰三角形,根据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获得证明.请记住“图中出现‘T ’字形,连成等腰三角形”.四.“线段和差要证好,‘截长补短’不可少”例1.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A 108=∠=,CD 平分BCA ∠交AB 于D .求证:BC CE BD =+分析: 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比较抽象,有许多要通过“截长补短”的办法来添辅助线来破题.本题采用截长法,若在BC 上截取CE CA =,连结DE 后易证CDE ≌CDA (SAS ),所以DEC A 108∠=∠= ∴DEB 180DEC 18010872∠=-∠=-= ∵,AB AC A 108=∠= ∴()1B 180108362∠=-= 在BDE 中,BDE 180B BED 180367272∠=-∠-∠=--= ∴BED BDE ∠=∠ ∴BD BE =.由BC CE BE =+可得BC CE BD =+.例2.如图,已知:ABC ∆中,12A ∠=∠,AD 评分ACB ∠求证:AC BC DE =+分析: 证明线段的和差关系比较抽象,有许多要通过“截长补 短”的办法来添辅助线来破题.本题采用截长法或补短法均可,下面我们采用“补短法”. 延长CB 至E ,使CE CA =,此时由于有CE CB BE =+,所以AC CB BE =+;由题中的条件容易证明ACD ≌ECD (SAS ),得出E A ∠=∠;∵,12A 1E 2∠=∠∠=∠+∠∴E 2∠=∠ ∴BD BE =E∴AC CB BE =+.点评:在证明一条线段等于另外两条线段的和差,可以在较长的一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和差中其中一较短的一线段,称为“截长法”;在较段的一条线段的延长线上截取一条线段和原线段的和等于和差中较长的一条线段,称为“补短法”. “截长补短”法的核心还是通过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来转换,上面两例就是这样.真是“线段和差要证好,‘截长补短’不可少”.五.“两边之间夹中线,倍长中线全等见”例.已知:ABC ∆中,AD 是BC 边上的中线,AB 3AC 5==,;求AD 的取值范围?分析:在几何图形中,求一条线段的取值范围,我们自然会联想到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关系,而本题的已知的AB 3AC 5==,和要求取值范围的线段AD 并非为同一三角形的三边,所以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三条线段“搬”到同一三角形中;本题若采取倍长中线的办法可以获得解决.如图,若延长AD 至E ,使DE AD =连结BE ;容易证明ACD ≌EBD (SAS ), ∴BE AC 5==;在ABE 中,有BE AB AE BE AB -<<+,即:2AE 8<<,又AE AD DE 2AD =+=, ∴,22AD 8<<故1AD 4<<.点评:在几何解答题中,要把分散的条件在图中集中起来(也就是“化归”),常常要通过构造全等三角形来变更有些角或线段的位置,倍长中线是比较重要的途径.请记住: “两边之间夹中线,倍长中线全等见”.。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辅助线大全(精简、全面)

八年级数学三角形辅助线大全(精简、全面)

三角形作辅助性方法大全1.在利用三角形的外角大于任何和它不相邻的内角证明角的不等关系时,如果直接证不出来,可连结两点或延长某边,构造三角形,使求证的大角在某个三角形外角的位置上,小角处在内角的位置上,再利用外角定理证题.例:已知D 为△ABC 内任一点,求证:∠BDC >∠BAC证法(一):延长BD 交AC 于E ,∵∠BDC 是△EDC 的外角,∴∠BDC >∠DEC同理:∠DEC >∠BAC ∴∠BDC >∠BAC 证法(二):连结AD ,并延长交BC 于F ∵∠BDF 是△ABD 的外角, ∴∠BDF >∠BAD 同理∠CDF >∠CAD∴∠BDF +∠CDF >∠BAD +∠CAD 即:∠BDC >∠BAC2.有角平分线时常在角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求证:BE +CF >EF证明:在DA 上截取DN = DB ,连结NE 、NF ,则DN= DC 在△BDE 和△NDE 中,DN = DB ∠1 = ∠2ED = ED ∴△BDE ≌△NDE∴BE = NE同理可证:CF = NF在△EFN 中,EN +FN >EF ∴BE +CF >EF3. 有以线段中点为端点的线段时,常加倍延长此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且∠1 = ∠2,∠3 = ∠4,求证:BE +CF >EF证明:延长ED 到M ,使DM = DE ,连结CM 、FM△BDE 和△CDM 中, BD = CD ∠1 = ∠5 ED = MD∴△BDE ≌△CDM ∴CM = BE又∵∠1 = ∠2,∠3 = ∠4∠1+∠2+∠3 + ∠4 = 180oFABC DE D C B A4321NF E DC B A∴∠3 +∠2 = 90o 即∠EDF = 90o∴∠FDM = ∠EDF = 90o△EDF 和△MDF 中 ED = MD ∠FDM = ∠EDFDF = DF ∴△EDF ≌△MDF ∴EF = MF∵在△CMF 中,CF +CM >MF BE +CF >EF(此题也可加倍FD ,证法同上)4. 在三角形中有中线时,常加倍延长中线构造全等三角形.例:已知,如图,AD 为△ABC 的中线,求证:AB +AC >2AD证明:延长AD 至E ,使DE = AD ,连结BE∵AD 为△ABC 的中线 ∴BD = CD 在△ACD 和△EBD 中BD = CD ∠1 = ∠2AD = ED∴△ACD ≌△EBD∵△ABE 中有AB +BE >AE ∴AB +AC >2AD5.截长补短作辅助线的方法截长法:在较长的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等于较短线段; 补短法:延长较短线段和较长线段相等. 这两种方法统称截长补短法.当已知或求证中涉及到线段a 、b 、c 、d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用此种方法: ①a >b ②a ±b = c ③a ±b = c ±d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AC ,∠1 = ∠2,P 为AD 上任一点,求证:AB -AC >PB -PC证明:⑴截长法:在AB 上截取AN = AC ,连结PN在△APN 和△APC 中, AN = AC∠1 = ∠2AP = AP ∴△APN ≌△APC ∴PC = PN ∵△BPN 中有PB -PC <BNMA BC D E F12345 12E DC B AP 12N DCB A∴PB -PC <AB -AC⑵补短法:延长AC 至M ,使AM = AB ,连结PM 在△ABP 和△AMP 中 AB = AM ∠1 = ∠2 AP = AP∴△ABP ≌△AMP ∴PB = PM 又∵在△PCM 中有CM >PM -PC ∴AB -AC >PB -PC练习:1.已知,在△ABC 中,∠B = 60o ,AD 、CE 是△ABC 的角平分线,并且它们交于点O求证:AC = AE +CD2.已知,如图,AB ∥CD ∠1 = ∠2 ,∠3 = ∠4. 求证:BC = AB +CD6.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步骤:①观察要证线段在哪两个可能全等的三角形中,然后证这两个三角形全等。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3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的三种考法(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部编数学八年级上册专题03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的三种考法(解析版)(人教版)含答案

专题03 与角平分线有关的辅助线的三种考法类型一、角平分线上的点向两边作垂线例1.如图,已知30AOB Ð=°,P 是AOB Ð的平分线OC 上的任意一点,PD OA ∥交OB 于点D ,PE OA ^于点E ,如果8cm OD =,求PE 的长.【答案】4cm【详解】如图,过点P 作PF ⊥OB 于点F ,∵OC 平分∠AOB ,PE ⊥OA ,∴PF =PE ,∠EOP =∠DOP∵PD P OA ,∠AOB =30°,∴∠PDF =∠AOB =30°,∴∠DPO =∠EOP =∠DOP ,∴ PD =OD =8cm在Rt △PDF 中,∵∠DFP=90°,∠FDP=30°∴PF =12PD =4cm ,∴ PF =PE =4cm .【变式训练1】如图,ABC D 中,90ACB Ð=°,点,D E 分别在边BC ,AC 上,DE DB =,DEC B Ð=Ð.求证: AD 平分BAC Ð.【答案】见解析【详解】证明:过点D 作DF AB ^于点F . 90DFB \Ð=°90ACB Ð=°Q ,DFB ACB DC AC \Ð=Ð^.在DCE D 和DFB D 中,,,,DCE DFB DEC B DE DB Ð=ÐìïÐ=Ðíï=î()DCE DFB AAS \D D ≌.DC DF \=.\点D 在BAC Ð的平分线上.\AD 平分BAC Ð..【变式训练2】图,已知AE ⊥AB ,AF ⊥AC .AE =AB ,AF =AC ,BF 与CE 相交于点M .(1)EC =BF ;(2)EC ⊥BF ;(3)连接AM ,求证:AM 平分∠EMF .【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见解析.【解析】(1)证明:∵AE ⊥AB ,AF ⊥AC ,∴∠BAE =∠CAF =90°,∴∠BAE +∠BAC =∠CAF +∠BAC ,即∠EAC =∠BAF ,在△ABF 和△AEC 中,∵AE AB EAC BAF AF AC =ìïÐ=Ðíï=î,∴△ABF ≌△AEC (SAS ),∴EC =BF ;(2)根据(1),∵△ABF ≌△AEC ,∴∠AEC =∠ABF ,∵AE ⊥AB ,∴∠BAE =90°,∴∠AEC +∠ADE =90°,∵∠ADE =∠BDM (对顶角相等),∴∠ABF +∠BDM =90°,在△BDM中,∠BMD=180°﹣∠ABF﹣∠BDM=180°﹣90°=90°,所以EC⊥BF.(3)作AP⊥CE于P,AQ⊥BF于Q.如图:∵△EAC≌△BAF,∴AP=AQ(全等三角形对应边上的高相等).∵AP⊥CE于P,AQ⊥BF于Q,∴AM平分∠EMF.【变式训练3】已知点C是∠MAN平分线上一点,∠BCD的两边CB、CD分别与射线AM、AN相交于B,D两点,且∠ABC+∠ADC=180°.过点C作CE⊥AB,垂足为E.(1)如图1,当点E在线段AB上时,求证:BC=DC;(2)如图2,当点E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探究线段AB、AD与BE之间的等量关系;(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MAN=60°,连接BD,作∠ABD的平分线BF交AD于点F,交AC于点O,连接DO并延长交AB于点G.若BG=1,DF=2,求线段DB的长.【答案】(1)见解析;(2)AD﹣AB=2BE,理由见解析;(3)3.【详解】(1)证明:如图1,过点C作CF⊥AD,垂足为F,∵AC平分∠MAN,CE⊥AB,CF⊥AD,∴CE=CF,∵∠CBE +∠ADC =180°,∠CDF +∠ADC =180°,∴∠CBE =∠CDF ,在△BCE 和△DCF 中,90CBE CDF CEB CFD CE CF °Ð=ÐìïÐ=Ð=íï=î,∴△BCE ≌△DCF (AAS )∴BC =DC ;(2)解:AD ﹣AB =2BE ,理由如下:如图2,过点C 作CF ⊥AD ,垂足为F ,∵AC 平分∠MAN ,CE ⊥AB ,CF ⊥AD ,∴CE =CF ,AE =AF ,∵∠ABC +∠ADC =180°,∠ABC +∠CBE =180°,∴∠CDF =∠CBE ,在△BCE 和△DCF 中,90CBE CDF CEB CFD CE CF °Ð=ÐìïÐ=Ð=íï=î,∴△BCE ≌△DCF (AAS ),∴DF =BE ,∴AD =AF +DF =AE +DF =AB +BE +DF =AB +2BE ,∴AD ﹣AB =2BE ;(3)解:如图3,在BD 上截取BH =BG ,连接OH ,∵BH =BG ,∠OBH =∠OBG ,OB =OB在△OBH 和△OBG 中,BH BG OBH OBG OB OB =ìïÐ=Ðíï=î,∴△OBH ≌△OBG (SAS )∴∠OHB =∠OGB ,∵AO 是∠MAN 的平分线,BO 是∠ABD 的平分线,∴点O 到AD ,AB ,BD 的距离相等,∴∠ODH =∠ODF ,∵∠OHB =∠ODH +∠DOH ,∠OGB =∠ODF +∠DAB ,∴∠DOH =∠DAB =60°,∴∠GOH =120°,∴∠BOG =∠BOH =60°,∴∠DOF =∠BOG =60°,∴∠DOH =∠DOF ,在△ODH 和△ODF 中,DOH DOF OD OD ODH ODF Ð=Ðìï=íïÐ=Ðî,∴△ODH ≌△ODF (ASA ),∴DH =DF ,∴DB =DH +BH =DF +BG =2+1=3.类型二、过边上的点向角平分线作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例1.如图,△ABC 的面积为9cm 2,BP 平分∠ABC ,AP ⊥BP 于P ,连接PC ,则△PBC 的面积为______cm 2.【答案】4.5【详解】解:延长AP 交BC 于E ,∵BP 平分∠ABC ,∴∠ABP=∠EBP,∵AP ⊥BP ,∴∠APB=∠EPB=90°,在△ABP 和△EBP 中,ABP EBP PB PB APB EPB Ð=Ðìï=íïÐ=Ðî,∴△ABP ≌△EBP (ASA ),∴AP=PE ,∴,APB EPB ACP ECP S S S S ==V V V V ∴119 4.522BPC ABC S S ==´=V V cm 2,故答案为4.5.【变式训练1】如图,在△ABC 中,∠A =90°,AB =AC ,∠ABC 的平分线BD 交AC 于点D ,C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点E ,若BD =4,则CE =________.【答案】2【详解】解:如图,延长BA 、CE 相交于点F ,∵BD 平分∠ABC ,∴∠ABD=∠CBD ,在△BCE 和△BFE 中,90ABD CBD BE BE BEF BEC ìïíïÐÐÐаî====,∴△BCE ≌△BFE (ASA ),∴CE=EF,∵∠BAC=90°,CE ⊥BD ,∴∠ACF+∠F=90°,∠ABD+∠F=90°,∴∠ABD=∠ACF ,在△ABD 和△ACF 中,90ABD ACF AB AC BAC CAF ìïíïÐÐÐаî====,∴△ABD ≌△ACF (ASA ),∴BD=CF ,∵CF=CE+EF=2CE ,∴BD=2CE=4,∴CE=2.故答案为:2.【变式训练2】如图,在△ABC 中,∠C =90°,BC =AC ,D 是AC 上一点,AE ⊥BD 交BD 的延长线于E ,AE =12BD ,且DF ⊥AB 于F ,求证:CD =DF 【答案】见解析【解析】证明:延长AE 、BC 交于点F. 如图所示:∵AE ⊥BE ,∴∠BEA=90°,又∠ACF=∠ACB=90°,∴∠DBC+∠AFC=∠FAC+∠AFC=90°,∴∠DBC=∠FAC ,在△ACF 和△BCD 中,90ACF BCD AC BC FAC DBC Ð=Ð=°ìï=íïÐ=Ðî,∴△ACF ≌△BCD(ASA),∴AF=BD.又AE=12BD ,∴AE=12AF ,即点E 是AF 的中点,∴AB=BF ,∴BD 是∠ABC 的角平分线,∵∠C=90°,DF ⊥AB 于F ,∴CD=DF.类型三、利用角平分线的性质,在角两边截长补短例1.已知:如图,//AC BD ,AE ,BE 分别平分CAB Ð和ABD Ð,点E 在CD 上.用等式表示线段AB 、AC 、BD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并证明.【答案】AB=AC+BD,证明见详解.【详解】解:延长AE,交BD的延长线于点F,∵//AC BD,∴∠F=∠CAF,∵AE平分CABÐ,∴∠CAF=∠BAF,∴∠F=∠BAF,∴AB=BF,∵BE平分ABFÐ,∴AE=EF,∵∠F=∠CAF,∠AEC=∠FED,∴△ACE≌△FDE,∴AC=DF,∴AB=BF=BD+DF=BD+AC.【变式训练1】如图1,在△ABC中,∠BAC的平分线AD与∠BCA的平分线CE交于点O.(1)求证:∠AOC=90°+12∠ABC;(2)当∠ABC=90°时,且AO=3OD(如图2),判断线段AE,CD,AC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答案】(1)见解析;(2)43AE+CD=AC,证明见解析【解析】(1)证明:∵∠ABC+∠ACB+∠BAC=180°,∴∠BAC+∠BCA=180°-∠ABC,∵∠BAC的平分线AD与∠BCA的平分线CE交于点O.∴∠OAC=12∠BAC,∠OCA=12∠BCA,∴∠OAC+∠OCA=12(∠BAC+∠BCA)=12(180°-∠ABC)=90°-12∠ABC,∴∠AOC=180°-(∠OAC+∠OCA)=180°-(90°-12∠ABC),即∠AOC =90°+12∠ABC ;(2)解:43AE +CD =AC ,证明:如图2,∵∠AOC =90°+12∠ABC =135°,∴∠EOA =45°,在AC 上分别截取AM 、CN ,使AM =AE ,CN =CD ,连接OM ,ON ,则在△AEO 和△AMO 中,AE AM EAO MAO AO AO =ìïÐ=Ðíï=î,∴△AEO ≌△AMO ,同理△DCO ≌△NCO ,∴∠EOA =∠MOA ,∠CON =∠COD ,OD =ON ,∴∠EOA =∠MOA =∠CON =∠COD =45°,∴∠MON =∠MOA =45°,过M 作MK ⊥AD 于K ,ML ⊥ON 于L ,∴MK =ML ,S △AOM =12AO ×MK ,S △MON =12ON ×ML ,∴AOM MONS AO ON S D D =,∵AOM MON S AM S MN D D =,∴AO AM ON MN=,∵AO =3OD ,∴31AO OD =,∴31AO AM ON MN ==,∴AN =43AM =43AE ,∵AN +NC =AC ,∴43AE +CD =AC .【变式训练2】如图,∠B =∠C =90°,E 是BC 的中点,DE 平分∠ADC .求证:AE 是∠DAB 的平分线.(提示:过点E 作EF ⊥AD ,垂足为F .)【答案】见解析【详解】证明:过点E作EF⊥DA于点F,∵∠C=90°,DE平分∠ADC,∴CE=EF,∵E是BC的中点,∴BE=CE,∴BE=EF,又∵∠B=90°,EF⊥AD,∴AE平分∠DAB.【变式训练3】如图所示,已知B(﹣2,0),C(2,0),A为y轴正半轴上的一点,点D为第二象限一动点,点E在BD的延长线上,CD交AB于点F,且∠BDC=∠BAC.(1)求证:∠ABD=∠ACD;(2)求证:AD平分∠CDE;(3)若在D点运动的过程中,始终有DC=DA+DB,在此过程中,∠BAC的度数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变,请求出∠BAC的度数.【答案】(1)证明过程见解析;(2)证明过程见解析;(3)∠BAC =60°,理由见解析【解析】(1)证明:∵∠BDC =∠BAC ,∠DFB =∠AFC ,又∵∠ABD +∠BDC +∠DFB =∠BAC +∠ACD +∠AFC =180°,∴∠ABD =∠ACD ;(2)证明:过点A 作AM ⊥CD 于点M ,作AN ⊥BE 于点N ,如下图所示:则∠AMC =∠ANB =90°.∵OB =OC ,OA ⊥BC ,∴AB=AC ,由(1)可知:∠ABD =∠ACD ,∴△ACM ≌△ABN (AAS ),∴AM =AN .∴DA 平分∠CDE .(角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在角的平分线上);(3)解:∠BAC 的度数为60°,理由如下:在CD 上截取CP=BD ,连接AP ,如下图所示:∵CD=AD+BD ,∴AD=PD .∵AB=AC ,∠ABD =∠ACD ,BD=CP ,∴△ABD ≌△ACP (SAS ) ,∴AD=AP ,∠BAD =∠CAP ,∴AD=AP=PD ,即△ADP 是等边三角形,∴∠DAP =60°.∴∠BAC =∠BAP +∠CAP =∠BAP +∠BAD =60°.【变式训练4】已知:如图1,在ABC V 中,AD 是BAC Ð的平分线.E 是线段AD 上一点(点E 不与点A ,点D 重合),满足2Ð=ÐABE ACE .(1)如图2,若18Ð=°ACE ,且EA EC =,则DEC Ð=________°,AEB Ð=_______°.(2)求证:AB BE AC +=.(3)如图3,若BD BE =,请直接写出ABE Ð和BAC Ð的数量关系.【答案】(1)36,126;(2)见解析;(3)3180Ð+Ð=°ABE BAC 【详解】(1)∵18Ð=°ACE ,且EA EC =,∴∠EAC =∠ACE =18°,∴∠DEC =∠EAC +∠ACE =36°,又∵AD 是BAC Ð的平分线,∴∠BAD =∠CAD =18°,∵2Ð=ÐABE ACE ,∴∠ABE =36°,∴1801836126Ð=°-°-°=°AEB ;故答案为:36,126(2)在AC 上截取AF AB =,连接FE ,又∵AE =AE ,EAF EAB Ð=Ð,∴()V V ≌AEF AEB SAS ,∴EF EB =,AFE ABEÐ=Ð∵∠AFE =∠ACE +∠FEC ,∠ABE =2∠ACE ,∴FEC FCE Ð=Ð,∴EF FC=∴=+=+AC AF FC AB BE ;(3)∵BD BE =,∴BED BDE Ð=Ð,∵BED ABE BAE Ð=Ð+Ð,Ð=Ð+ÐBDE DAC ACD ,∠CAD =∠BAE ,∴∠ACD =∠ABE ,∵∠ABE =2∠ACE ,∴∠ACD =2∠ACE ,∴CE 平分∠ACB ,∴点E 到CA 、CB 的距离相等,又∵AD 是BAC Ð的平分线,∴点E 到AC 、AB 的距离相等,∴点E 到BA 、BC 的距离相等,∴BE 是ABD Ð的平分线,∴∠ABE =∠CBE ,∴Ð=Ð=ÐABE ACD DBE ,又∵180ACB ABC BAC Ð+Ð+Ð=°,∴2180Ð+Ð+Ð=°ABE ABE BAC ,即3180Ð+Ð=°ABE BAC .课后训练1.如图①,CDE Ð是四边形ABCD 的一个外角,AD //BC ,BC BD =,点F 在CD 的延长线上,FAB FBA Ð=Ð,FG AE ^,垂足为G .(1)求证:①DC 平分BDE Ð;②BC DG AG +=.(2)如图②,若4AB =,3BC =,1DG =.求AFD Ð的度数.【答案】(1)①见解析;②见解析;(2)90°【解析】(1)解:①∵AD ∥BC ,∴∠C =∠CDE ,∵BC =BD ,∴∠C =∠CDB ,∴∠CDB =∠CDE ,∴DC 平分BDE Ð;②如图,过点F 作FH ⊥BD ,交BD 延长线于H ,∵∠FDG =∠CDE ,∠FDH =∠CDB ,∠EDC =∠CDB ,∴∠FDG =∠FDH ,∵FG ⊥AE ,FH ⊥BD ,∴FH =FG ,∠H =∠FGD =∠AGF =90°,∵FD =FD ,∴Rt △FHD ≌Rt △FGD (HL ),∴DH =DG ,∵FAB FBA Ð=Ð,∴FB =FA ,∴Rt △FHB ≌Rt △FGA (HL )∴BH =AG ,∵BD =BC ,∴AG =BH =BD +DH =BC +DG ,即AG =BC +DG ;(2)解:∵AB =4,BC =3,DG =1,∴BD =BC =3,AG =BC +DG =3+1=4,∴AD =AG +DG =4+1=5,∵AB 2+BD 2=42+32=52=AD 2,∴∠ABD =90°,过点F 作FM ⊥AB 于M ,交AD 于N ,如图,则∠AMF =∠BMF =90°=∠ABD ,∴FM ∥BD ,∴∠BFM =∠FBD ,∵FAB FBA Ð=Ð,∴FB =FA ,∴AM =12AB =2,∠AFM =∠BFM ,∴∠AFM =∠FBD ,由(1)②知,Rt △FHB ≌Rt △FGA ,∴∠FAG =∠FBD ,∴∠FAG =∠AFN ,∵FM ∥BD ,∴∠MFD =∠BDC ,∵∠BDC =∠CDE =∠FDG ,∴∠MFD =∠FDG ,∴∠AFM +∠FAG +∠DFN +∠FDG =180°,∴2∠AFM +2∠DFN =180°,∴2∠AFD =180°,∴∠AFD =90°.2.已知:如图1,四边形ABCD 中,135ABC Ð=°,连接AC 、BD ,交于点E ,BD BC AD AC ^=,.(1)求证:90DAC Ð=°;(2)如图2,过点B 作BF AB ^,交DC 于点F ,交AC 于点G ,若2DBF CBF S S =V V ,求证:AG CG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若3AB =,求线段GF 的长.【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52【解析】(1)解:如图,过点A 作AP ⊥BD 于点P ,AF ⊥BC ,交CB 的延长线于点F ,∵AP ⊥BD ,AF ⊥BC ,BD ⊥BC∴四边形APBF 是矩形∵∠ABC =135°,∠DBC =90°,∴∠ABP =45°,且∠APB =90°,∴AP =PB ,∴四边形APBF 是正方形,∴AP =AF ,且AD =AC ,∴ΔΔRt APD Rt AFC HL ≌(),∴∠DAP =∠FAC ,∵∠FAC +∠PAC =90°,∴∠DAP +∠PAC =90°,∴∠DAC =90°(2)如图,过点F 作FM ⊥BC 于点M ,FN ⊥BD 于点N ,过点C 作CP ⊥BF 于点P ,在BD 上截取DH =BC ,连接AH ,∵∠ABC =135°,∠ABF =90°,∴∠CBF =45°,且∠DBC =90°,∴∠DBF =∠CBF ,且FN ⊥BD ,FM ⊥BC ,∴FN =FM ,∵S △DBF =2S △CBF ,∴1122BD FN BC FM ´´=´´×2,∴BD =2BC ,∴BH =BD ﹣DH =BD ﹣BC =BC ,∵∠AED =∠BEC ,∠DAC =∠DBC =90°,∴∠ADH =∠ACB ,且AD =AC ,DH =BC ,∴△ADH ≌△ACB (SAS ),∴∠AHD =∠ABC =135°,AH =AB ,∴∠AHB =∠ABD =45°,∴∠HAB =90°,∵BC =BH ,∠HAB =∠BPC ,∠AHB =∠FBC =45°,∴△AHB ≌△PBC (AAS ),∴AB =PC ,∵AB =PC ,且∠ABP =∠BPC ,∠AGB =∠CGP ,∴△AGB ≌△CGP (AAS ),∴AG =GC(3)解:如图,∵AB =3=PC ,∠PBC =45°,PC ⊥BF ,∴BP =PC=3,∵△AGB ≌△CGP ,∴BG =PG =32,在Rt PGC D 中,CG ,∴AG =GC ∴AC =AD =2AG =在Rt ADC D 中,CD ∵S △DBF =2S △CBF ,∴DF =2FC∵DF +FC =DC ,∴F C在Rt PFC D 中,PF 1,∴FG =PG +PF =1+32 =52.3.如图1,正方形ABCD 中,点E 是BC 延长线上一点,连接DE ,过点B 作BF ⊥DE 于点F ,交CD 于点G .(1)求证:CG =CE ;(2)如图2,连接FC ,AC .若BF 平分∠DBE ,求证:CF 平分∠ACE ;(3)如图3,若G 为DC 中点,AB =2,求EF【答案】(1)证明见详解;(2)证明见详解;【解析】(1)证明:∵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C =DC ,∠BCG =∠DCE =90°,∵BF ⊥DE ,∴∠DFG =∠BCG =90°,∵∠DGF =∠BGC ,∴∠GBC =∠EDC ,在△BCG 和△DCE 中,BCG DCE BC DC GBC EDC Ð=Ðìï=íïÐ=Ðî,∴△BCG ≌△DCE (ASA ),∴CG =CE ;(2)证明:∵BF 平分∠DBE ,BF ⊥DE ,∴DF =EF ,∴CF 是Rt △DCE 的中线,∴CF =EF ,∴∠E =∠FCE ,∵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DBE =∠ACB =45°,∵BF 平分∠DBE ,∴∠FBE 12=∠DBE =22.5°,∴∠E =90°﹣∠FBE =90°﹣22.5°=67.5°,∴∠FCE =67.5°,∴∠ACF =180°﹣∠FCE ﹣∠ACB =180°﹣67.5°﹣45°=67.5°,∴∠ACF =∠FEC ,∴CF 平分∠ACE ;(3)解:∵四边形ABCD 是正方形,∴∠BCG =90°,AB =BC =CD=2,BD ==∵G 为DC 中点,∴CG =GD 12=CD=1,在Rt△BCG 中,由勾股定理得:BG ==设GF =x ,在Rt △BDF 和Rt △DFG 中,由勾股定理得:BD 2﹣BF 2=DF 2,DG 2﹣GF 2=DF 2,∴2222-=1-x x (),解得:x =∴DF 2=12﹣22025=,∴DF =,由(1)知:△BCG ≌△DCE ,∴BG =DE =,∴EF =DE ﹣DF ==.4.已知:在四边形ABCD 中,180,B CAD DE AC Ð+°Ð=^于E ,且2AD AE =.(1)如图1,求B Ð的度数;(2)如图2,BF 平分ABC Ð交AC 于F ,点G 在BC 上,连接FG ,且AF FG =.求证:AB BG =;(3)如图3,在(2)的条件下,AF AD =,过点F 作FH CD ^,且2CH CG =,若21,52CD AB ==,求线段BF 的长.【答案】(1)120°;(2)见解析;(3)3.【解析】(1)解:如图1,取AD 的中点F ,连接EF ,∵DE ⊥AC ,∴∠AED =90°,∴AD =2AF =2EF ,∵AD =2AE ,∴AE =EF =AF ,∴∠CAD =60°,∵∠B +∠CAD =180°,∴∠B =120°;(2)证明:如图2,作FM ⊥BC 于M ,FN ⊥AB 于点N ,∴∠BMF =∠BNF =90°,∠GMF =∠ANF =90°,∵BF 平分∠ABC ,∴FM =FN ,在Rt △BFM 和Rt △BFN 中,BF BF FM FN =ìí=î,∴Rt △BFM ≌Rt △BFN (HL ),∴BM =BN ,在Rt △FMG 和Rt △FNA 中,FG FA FM FN=ìí=î,∴Rt △FMG ≌Rt △FNA (HL ),∴MG =NA ,∴BN +NA =BM +MG ,∴AB =BG .(3)如图3,连接AG ,DF ,DG ,作FM ⊥BC 于M ,延长GF 交AD 于N ,∵AF =AD ,∠DAE =60°,∴△ADF 是等边三角形,∴∠AFD =60°,AF =DF ,∵GF =AF ,∠DFC =180°-∠AFD =120°,∴AF =GF =DF ,∴∠FGD =∠FDG ,∠FAG =∠FGA ,∴∠AGD =12∠AFN +12∠DFN =12∠AFD =12×60°=30°,∵∠ADC =120°,AD =DG ,∴∠DGA =∠DAG =1802ADC °-Ð=30°,∴∠DGC =180°-∠DGA -∠AGD =180°-30°-30°=120°,∴∠DGC =∠DFC ,∵∠1=∠2,∴180°-∠DGC -∠1=180°-∠DFC -∠2,∴∠GCF =∠FDG ,∠DCF =∠FGD ,∴∠GCF =∠DCF ,∵FH ⊥CD ,∴FM =FH ,∵∠FMG =∠FHD =90°,∴Rt △FMG ≌Rt △FHD (HL ),∴DH =MG ,同理可得:△MCF ≌△HCF (HL ),∴CM =CH =2CG ,∴GM =CG =DH ,∴3CG =CD =212,∴GM =CG =72,∴BM =BG -GM =AB -GM =5-72=32,在Rt △BFM 中,∠BFM =90°-∠FBM =90°-60°=30°,∴BF =2BM =3.5.如图1,ABC D 的ABC Ð和ACB Ð的平分线BE ,CF 相交于点G ,60BAC Ð=°.(1)求BGC Ð的度数;(2)如图2,连接AG ,求证:AG 平分BAC Ð;(3)如图3,在⑵的条件下,在AC 上取点H ,使得AGH BGC Ð=Ð,且8AH =,10BC =,求ABC D 的周长.【答案】(1)120°;(2)见解析;(3)28【详解】(1)证明:如图1,BE CF Q 、分别平分ABC ACB ÐÐ、,111 , 2 22ABC ACB \Ð=ÐÐ=Ð,()()11112 180 90 222ABC ACB A A \Ð+Ð=Ð+Ð=°-Ð=°-Ð,60BAC Ð=°Q ,() 1 180 ********BGC A \Ð=°-Ð+Ð=°+Ð=°;(2)如图2,过点G 分别作GM ⊥AB 于M ,GN ⊥BC 于N , GQ ⊥AC 于Q ,BE Q 平分ABC Ð, GM ⊥AB 于M ,GN ⊥BC 于N ,GM GN \=,同理GN GQ =,GM GQ \=,∵GM ⊥AB 于M , GQ ⊥AC 于Q , AG \平分BAC Ð ;(3)解:∵GM ⊥AB 于M , GQ ⊥AC 于Q ,GM =GQ ,∴AG 平分BAC Ð,∵又60BAC Ð=°, 30BAG CAG \Ð=Ð=°,在BC 上取点K ,使 BK BA =,BE Q 平分ABC Ð,ABG CBG \Ð=Ð,又BG BG =Q ,ABG KBG \D D ≌,BKG BAG \Ð=Ð,30BKG BAG \Ð=Ð= ,=18030150GKC \Ð-= ,120AGH BGC Ð=Ð=°Q , 30CAG Ð=°,120 30 150GHC \Ð=°+°=°,GKC GHC \Ð=Ð,又CG CG =Q ,KCG HCG Ð=Ð,KCG HCG \D D ≌,CK CH \=,△ABC 的周长为:()()2210828AB BC CA AB BK KC AH CH BC AH ++=++++=+=´+=, ABC \D 的周长是28.6.如图所示,AD 是ABC V 的高,点H 为AC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HC AB =.(1)如图1,求证:2B C Ð=Ð;(2)如图2,若2DAF B C Ð=Ð-Ð,求证:AC BF BA =+;(3)在(2)的条件下,若12AC =,CF 10=,求DF 的长.【答案】(1)见解析;(2)见解析;(3)1【详解】解:(1)连接AH ,∵H 为AC 的垂直平分线与BC 的交点,∴HA HC =,HAC C Ð=Ð,∵HC AB =,∴AB AH =,∴B AHB Ð=Ð,∵AHB C HAC Ð=Ð+Ð,∴2AHB C Ð=Ð,∴2B C Ð=Ð.(2)∵2DAF B C Ð=Ð-Ð,∴1122DAF B C Ð=Ð-Ð,在Rt ADF V 中,9090DAF AFD FAC C Ð=°-Ð=°-Ð-Ð,∴119022FAC C B C °-Ð-Ð=Ð-Ð∴[]111190180()2222FAC B C B C BAC Ð=°-Ð-Ð=°-Ð+Ð=Ð,即AF 平分BAC Ð, 在AC 上截取AG AB =,连接FG ,在BAF △和GAF V 中,AB AG BAF GAF AF AF =ìïÐ=Ðíï=î,∴()BAF GAF SAS V V ≌,∴BF FG =,AB =AG ,B AGF Ð=Ð,∵2B CÐ=Ð∴2AGF C Ð=Ð,∴GFC C Ð=Ð,∴FG GC BF ==,∴AC GC AG BE BA =+=+.(3)在DB 上截取DM DF =,连接AM ,在ADF V 和ADM △中,AD AD ADF ADM DF DM =ìïÐ=Ðíï=î,∴()ADF ADM SAS V V ≌,∴DAF DAM Ð=Ð,∴2MAC DAF FAC Ð=Ð+Ð,由(2)可知119022FAC B C Ð=°-Ð-Ð,又∵2DAF B C Ð=Ð-Ð,2B C Ð=Ð.∴11131909029022222MAC B C B C C C C Ð=Ð-Ð+°-Ð-Ð=+´Ð-Ð=-°Ð°.∵()11111180909022222AMC AFM C FAC C BAC C B C B C C °Ð=Ð=Ð+Ð=Ð+Ð=Ð+-Ð-Ð=-Ð+°Ð=-а∴MAC AMC Ð=Ð ,∴AC MC =∴2MC CF AC CF DF -=-=,∴12102DF-=∴1DF =.7.教材呈现:如图是华师版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96页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教材中的分析,结合图①,写出“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完整的证明过程.定理应用:(1)如图②.在△ABC 中,∠C =90°,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若AC =3,BC =4,求CD 的长;(2)如图③.在△ABC 中,∠ACB =90°,AD 平分∠BAC 交BC 于点D ,点P 在AD 上,点M 在AC 上.若AC =6,BC =8,则PC +PM 的最小值为 .【答案】教材呈现:证明见解析;定理应用:(1)32;(2)245.【详解】教材呈现:OC Q 是AOB Ð的平分线,POD POE \Ð=Ð,,PD OA PE OB ^^Q ,90PDO PEO \Ð=Ð=°,在POD V 和POE △中,POD POE PDO PEO OP OP Ð=ÐìïÐ=Ðíï=î,()POD POE AAS \@V V ,PD PE \=;定理应用:(1)如图,过点D 作DE AB ^于点E ,Q 在ABC V 中,90,3,4C AC BC Ð=°==,5AB \==,Q AD 平分BAC Ð,且90C Ð=°,CD DE \=,在Rt ACD △和Rt AED △中,AD AD CD ED =ìí=î,()Rt ACD Rt AED HL \@V V ,3AC AE \==,532BE AB AE \=-=-=,设CD DE x ==,则4BD BC CD x =-=-,在Rt BDE V 中,222DE BE BD +=,即2222(4)x x +=-,解得32x =,即CD 的长为32;(2)如图,过点M 作MN AD ^,交AB 于点N ,连接PN,Q AD 平分BAC Ð,AD \垂直平分MN (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PM PN \=,PC PM PC PN \+=+,由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得:当点,,C P N 在同一条直线上时,PC PN +取得最小值,最小值为CN ,又由垂线段最短得:当CN AB ^时,CN 取得最小值,Q 在ABC V 中,90,6,8ACB AC BC Ð=°==,10AB \==,又1122Rt ABC S AC BC AB CN =×=×V Q ,11681022CN \´´=´,解得245CN =,即PC PM +的最小值为245,故答案为:245.。

(完整)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完整)八年级数学上册几何添辅助线专题

DCB A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有答案)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初中几何辅助线大全(最全版)

初中几何辅助线大全(最全版)

三角形中作辅助线的常用方法举例一、延长已知边构造三角形:分析:欲证 AD =BC ,先证分别含有AD ,BC 的三角形全等,有几种方案:△ADC 与△BCD ,△AOD 与△BOC ,△ABD 与△BAC ,但根据现有条件,均无法证全等,差角的相等,因此可设法作出新的角,且让此角作为两个三角形的公共角。

证明:分别延长DA ,CB ,它们的延长交于E 点, ∵AD ⊥AC BC ⊥BD (已知) ∴∠CAE =∠DBE =90° (垂直的定义) 在△DBE 与△CAE 中∵⎪⎩⎪⎨⎧=∠=∠∠=∠)()()(已知已证公共角AC BD CAE DBE E E∴△DBE ≌△CAE (AAS )∴ED =EC EB =EA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ED -EA =EC -EB 即:AD =BC 。

(当条件不足时,可通过添加辅助线得出新的条件,为证题创造条件。

)二 、连接四边形的对角线,把四边形的问题转化成为三角形来解决。

三、有和角平分线垂直的线段时,通常把这条线段延长。

分析:要证BD =2CE ,想到要构造线段2CE ,同时CE 与∠ABC 的平分线垂直,想到要将其延长。

证明:分别延长BA ,CE 交于点F 。

∵BE ⊥CF (已知)∴∠BEF =∠BEC =90° (垂直的定义)在△BEF 与△BEC 中,19-图DCBAEF 12ABCDE17-图O∵ ⎪⎩⎪⎨⎧∠=∠=∠=∠)()()(21已证公共边已知BEC BEF BE BE ∴△BEF ≌△BEC (ASA )∴CE=FE=21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AC=90° BE ⊥CF (已知)∴∠BAC =∠CAF =90° ∠1+∠BDA =90°∠1+∠BFC =90° ∴∠BDA =∠BFC在△ABD 与△ACF 中⎪⎩⎪⎨⎧∠=∠∠=∠)()()(已知=已证已证AC AB BFC BDA CAF BAC∴△ABD ≌△ACF (AAS )∴BD =CF (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BD =2CE四、取线段中点构造全等三有形。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详细例题付答案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详细例题付答案

初中数学辅助线大全 详细例题付答案[引出问题] 在几何证明或计算问题中,经常需要添加必要的辅助线,它的目的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图形的性质由隐蔽得以显现,从而利用有关性质去解题;二是通过添加辅助线,使分散的条件得以集中,从而利用它们的相互关系解题;三是把新问题转化为已经解决过的旧问题加以解决。

值得注意的是辅助线的添加目的与已知条件和所求结论有关。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加以说明。

[例题解析]一、倍角问题 例1:如图1,在△ABC 中,AB=AC,BD ⊥AC 于D 。

求证:∠DBC=12∠BAC.分析:∠DBC 、∠BAC 所在的两个三角形有公共角∠C ,可利用三角形内角和来沟通∠DBC 、∠BAC 和∠C 的关系。

证法一:∵在△ABC 中,AB=AC , ∴∠ABC=∠C=12(180°-∠BAC )=90°-12∠BAC 。

∵BD ⊥AC 于D ∴∠BDC=90°∴∠DBC=90°-∠C=90°-(90°-12∠BAC)= 12∠BAC 即∠DBC=12∠BAC 分析二:∠DBC 、∠BAC 分别在直角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中,由所证的结论“∠DBC= ½∠BAC ”中含有角的倍、半关系,因此,可以做∠A 的平分线,利用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把½∠A 放在直角三角形中求解;也可以把∠DBC 沿BD 翻折构造2∠DBC 求解。

证法二:如图2,作AE ⊥BC 于E ,则∠EAC+∠C=90°∵AB=AC ∴∠EAG=12∠BAC ∵BD ⊥AC 于D∴∠DBC+∠C=90°∴∠EAC=∠DBC (同角的余角相等)即∠DBC=12∠BAC 。

证法三:如图3,在AD 上取一点E ,使DE=CD 连接BE ∵BD ⊥AC∴BD 是线段CE 的垂直平分线 ∴BC=BE ∴∠BEC=∠C∴∠EBC=2∠DBC=180°-2∠C ∵AB=AC ∴∠ABC=∠C∴∠BAC=180°-2∠C ∴∠EBC=∠BAC ∴∠DBC=12∠BAC 说明:例1也可以取BC 中点为E ,连接DE ,利用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和等腰例2、如图4,在△ABC 中,∠A=2∠B求证:BC 2=AC 2+AC •AB分析:由BC 2=AC 2+AC •AB= AC (AC+AB ),启发我们构建两个相似的三角形,且含有边BC 、AC 、AC+AB.又由已知∠A=2∠B 知, 构建以AB 为腰的等腰三角形。

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

辅助线-初二辅助线的作法例题及练习答案

D C BAED F CB A全等三角形问题中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例1、(“希望杯”试题)已知,如图△ABC中,AB=5,AC=3,则中线AD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例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例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E D CBA应用:1、(09崇文二模)以ABC ∆的两边AB 、AC 为腰分别向外作等腰Rt ABD ∆和等腰Rt ACE ∆,90,BAD CAE ∠=∠=︒连接DE ,M 、N 分别是BC 、DE 的中点.探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及数量关系.(1)如图① 当ABC ∆为直角三角形时,AM 与DE 的位置关系是 , 线段AM 与DE 的数量关系是 ;(2)将图①中的等腰Rt ABD ∆绕点A 沿逆时针方向旋转︒θ(0<θ<90)后,如图②所示,(1)问中得到的两个结论是否发生改变?并说明理由.二、截长补短1、如图,ABC ∆中,AB=2AC ,AD 平分BAC ∠,且AD=BD ,求证:CD ⊥ACCDBACBACBA2、如图,AC ∥BD ,EA,EB 分别平分∠CAB,∠DBA ,CD 过点E ,求证;AB =AC+BD3、如图,已知在ABC 内,060BAC ∠=,040C ∠=,P ,分别在BC ,CA 上,并且AP ,BQ 分别是BAC ∠,ABC ∠的角平分线。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

人教版八年级数学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举一反三)(含解析)本文介绍了全等三角形中的常见辅助线,包括角分线上点向角两边作垂线和截取法构全等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过角平分线上一点向角两边作垂线,利用角平分线上的点到两边距离相等的性质来证明问题。

举例来说,已知BP平分∠ABC,PD⊥BC于D,BF+BE=2BD,要求证∠BFP+∠BEP=180°。

另外,还有一些变式题,例如已知∠AOB=90°,OM是∠AOB的平分线,将三角板的直角顶点P在射线OM上滑动,两直角边分别与OA、OB交于C、D,要求解出PC和PD之间的数量关系。

第二种方法是利用对称性,在角的两边截取相等的线段,构造全等三角形。

例如,在四边形ABCD中,BC>BA,∠A+∠C=180°,且∠C=60°,BD平分∠ABC,要求证BC=AB+DC。

还有一些变式题,例如已知△ABC中,∠A=60°,BD,CE分别平分∠ABC和∠ACB,BD、CE交于点O,要求判断BE,CD,BC的数量关系。

本文还提到了一些其他问题,例如在△ABC中,∠XXX是直角,∠B=60°,AD、CE分别是∠BAC、∠BCA的平分线,AD、CE相交于点F,要求判断FE与FD之间的数量关系。

此外,还有一些类似的变式题,需要读者自行思考和解答。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有一些格式错误和明显有问题的段落需要删除,同时每段话也需要进行小幅度的改写,以使其更加准确、清晰和易于理解。

在△ABC中,通过截取AE=AC的方式,连接DE,得到△ADE≌△ADC。

因此,我们可以证明XXX。

对于图②,我们知道AD是△ABC的外角∠CAE的平分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D,且∠D=25°。

我们需要求解∠B的度数。

对于△XXX,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求解∠B的度数:∠B+∠C+∠A=180°。

因为∠C=2∠B,所以∠A=180°-3∠B。

数学初二做辅助线的练习题

数学初二做辅助线的练习题

数学初二做辅助线的练习题在数学学科中,辅助线是解决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

通过在图形中引入辅助线,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下面,我们将通过一些初二数学的练习题来学习如何运用辅助线。

1. 题目:已知一个等边三角形ABC,点D是边BC的中点。

连接AD并延长至E,使得AE=AD,连接BE,证明AE与BC垂直。

解析:在该题中,我们需要证明AE与BC垂直。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我们可以在图形中引入辅助线。

做法:1)在三角形ABC中,连接AC,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

2)连接BD,并延长至F,使得BF=BD。

3)连接EF。

4)观察三角形ABF和三角形AED,我们发现它们是等边三角形。

5)由于等边三角形的性质,BF=AE ,且BF与AE平行。

6)根据平行线的性质,AE与BC垂直。

通过引入辅助线,我们更容易观察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从而解决了该问题。

2. 题目: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BC的中点,连接AE 和CD交于点F,证明EF=DF。

解析:在该题中,我们需要证明EF=DF。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我们可以在图形中引入辅助线。

做法:1)连接AD和BE,并延长至交点G。

2)观察三角形EFG和三角形DFG,我们发现它们是全等三角形。

3)由于全等三角形的性质,EF=DG,又由于DG=DF,所以EF=DF。

通过引入辅助线,我们能够得到全等三角形,从而证明了EF=DF。

3. 题目: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点E是边AB的中点,点F是边BC的中点,连接AC并延长至交点G,连接BD并延长至交点H,证明GH平分AC。

解析:在该题中,我们需要证明GH平分AC。

为了更好地理解问题,我们可以在图形中引入辅助线。

做法:1)连接EG和FH。

2)观察四边形EGFH,我们发现它是一个平行四边形。

3)由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中线GH平分对角线AC。

通过引入辅助线,我们能够得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从而证明了GH平分AC。

通过以上的练习题,我们可以看到在解决数学问题时,引入辅助线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初二数学复习:常见辅助线

初二数学复习:常见辅助线
BE+BC
BE+AC
BE+AE
AB
Ⅴ.“周长问题”的转化 借助“角平分线性质”
2.如图,△ABC中,∠C=90o, D在AB的垂直平分线上, E在AC的垂直平分线上.若BC=6cm,求△ADE的周长.
B
A
C
D
E
AD+AE+DE
BD+CE+DE
BC
Ⅴ.“周长问题”的转化 借助“垂直平分线性质”
Ⅳ.中线延长一倍
语言描述:连结XM和XN
和垂直平分线上一个点X
适用情况:图中已经存在一条线段MN
01
在证明过程中描述添法
注意点:双添---在图形上添虚线
02
目的:构造直角三角形,得到斜边相等
Ⅳ.中线延长一倍
AD是△ABC的中线,
A
B
C
D
E
延长AD到点E,使DE=AE, 连结CE.
2.如图,梯形中, ∠A= ∠D =90o, BE、CE均是角平分线, 求证:BC=AB+CD.
A
C
D
过点P作PF⊥OA,PG ⊥OB
构造了: 全等的直角三角形且距离相等
B
F
思考: 你从本题中还能得到哪些结论?
E
P
G
O
Ⅱ.角平分线上点向两边作垂线段
Ⅲ.垂直平分线上点向两端连线段
适用情况:图中已经存在一条线段MN
01
注意点:双添---在图形上添虚线
02
目的:构造直角三角形,得到斜边相等 语言描述:连结XM和XN
Ⅱ.角平分线上点向两边作垂线段
Ⅱ.角平分线上点向两边作垂线段
BE、CE均是角平分线, 求证:BC=AB+CD.

(完整版)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完整版)初二数学辅助线常用做法及例题(含答案)

DCB A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三角形辅助线做法】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初二数学下册:辅助线6种常考题型

初二数学下册:辅助线6种常考题型

初二数学下册:辅助线6种常考题型01如图,∠E=∠B+∠D,猜想AB与CD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分析】延长BE交CD于F,通过三角形外角的性质可证明∠B =∠EFD,则能证明AB∥CD.【解答】解:延长BE交CD于F.∵∠BED=∠B+∠D,∠BED=∠EFD+∠D,∴∠B=∠EFD,∴AB∥CD.解法二:如图,过点E作∠BEF=∠B(EF在∠BED内),所以AB∥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因为∠BED=∠BEF+∠FED=∠B+∠D(已知),∠BEF=∠B(已作),所以∠FED=∠D,所以CD∥EF(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所以AB∥CD(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02(2016•十堰)如图,AB∥EF,CD⊥EF于点D,若∠ABC=40°,则∠BCD=()A.140°B.130°C.120°D.110°【分析】直接利用平行线的性质得出∠B=∠BCG,∠GCD=90°,进而得出答案.【解答】解:过点C作CG∥AB,由题意可得:AB∥EF∥CG,故∠B=∠BCG,∠GCD=90°,则∠BCD=40°+90°=130°.故选:B.03如图,AB∥CD,P为AB,CD之间的一点,已知∠2=28°,∠BPC=58°,求∠1的度数。

【解答】解:过点P作射线PN∥AB,如图1所示因为PN∥AB,AB∥CD,所以PN∥CD所以∠4=∠2=28°因为PN∥AB,所以∠3=∠1因为∠3=∠BPC-∠4=58°-28°=30°所以∠1=30°04(1)如图1,若AB∥DE,∠B=135°,∠D=145°,求∠BCD的度数.(2)如图1,在AB∥DE的条件下,你能得出∠B、∠BCD、∠D 之间的数量关系吗?并说明理由.(3)如图2,AB∥EF,根据(2)中的猜想,直接写出∠B+∠C +∠D+∠E的度数【解答】解:(1)如图,过C点作CF∥AB,所以∠B+∠BCF =180°因为AB∥DE,所以CF∥DE所以∠FCD+∠D=180°所以∠B+∠BCF+∠FCD+∠D=180°+180°即∠B+∠BCD+∠D=360°所以∠BCD=360°-∠B-∠D=360°-135°-145°=80°(2)∠B+∠BCD+∠D=360°,理由:如图,因为CF∥AB又因为AB∥DE,所以CF∥DE所以∠B+∠BCF=180°所以∠B+∠BCF+∠FCD+∠D=180°+180°即∠B+∠BCD+∠D=360°(3)∠B+∠C+∠D+∠E=540°05如图,∠BEC=95°,∠ABE=120°,∠DCE=35°,则AB与CD 平行吗?请说明理由.【分析】过点E作EF∥AB,根据∠ABE=125°可求出∠BEF的度数,进而得出∠FEC的度数,由此可得出EF∥CD,故可得出结论.【解答】解:AB∥CD.理由:过点E作EF∥CD,所以∠FEC=∠DCE=35°.因为∠BEC=95°所以∠BEF=95°-35°=60°又因为∠ABE=120°所以∠ABE+∠BEF=180°所以AB∥EF又因为EF∥CD,所以AB∥CD.06如图,AB∥CD,BE平分∠ABF,DE平分∠CDF,∠BFD=120°,求∠BED.【分析】连接BD,过F作FG∥AB,由AB∥CD,得到FG∥CD,利用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得到两对角相等,进而求出∠ABF+∠CDF的度数,由BE平分∠ABF,DE平分∠CDF,利用角平分线定义得到∠EBF+∠EFF的度数,在三角形BFD中,利用内角和定理得到∠FBD+∠FDB的度数,进而求出∠EBD+∠EDB的度数,求出∠BED度数即可.【解答】解:连接BD,过F作FG∥AB,由AB∥CD,得到FG∥CD,∴∠ABF=∠BFG,∠CDF=∠DFG,∴∠BFD=∠ABF+∠CDF=120°,∠FBD+∠FDB=60°,∵BE平分∠ABF,DE平分∠CDF,∴∠EBF+∠EDF=(∠ABF+∠CDF)=60°,∴∠EBD+∠EDB=∠EBF+∠EDF+∠FBD+∠FDB=120°,则∠BED=60°.。

八年级数学 构造等腰三角形解题的辅助线常用做法(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 构造等腰三角形解题的辅助线常用做法(含答案)

构造等腰三角形解题的辅助线常用做法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常与全等三角形的相关知识结合在一起考查。

在许多几何问题中,通常需要构造等腰三角形才能使问题获解。

那么如何构造等腰三角形呢?一般有以下四种方法:(1)依据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2)依据倍角关系构造等腰三角形;(3)依据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4)依据120°角或60°角,常补形构造等边三角形。

1、依据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例1:如图。

△ABC中,AB=AB,E为AB上一点,F为AC延长线上一点,且BE=CF,EF交BC于D,求证DE=DF.[点拔]:若证DE=DF,则联想到D是EF的中点,中点的两旁容易构造全等三角形,方法是过E或F作平行线,构造X型的基本图形,只需证两个三角形全等即可。

证明:过E作EG∥AC交BC于G∴∠1=∠ACB,∠2=∠F∵AB=AC∴∠B=∠ACB∴∠1=∠B∴BE=GE∵BE=CF∴GE=CF在△EDG和△FDC中∠3=∠4∠2=∠FGE=CF∴△EDG≌△FDC∴DE=DF[评注]:此题过E作AC的平行线后,构造了等腰△BEG,从而达到转化线段的目的。

2、依据倍角关系构造等腰三角形例2:如图。

△ABC中,∠ABC=2∠C,AD是∠BAC的平分线求证:AB+BD=AB[点拔]:在已知条件中出现了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可延长CB,构造等腰三角形,问题即可解决。

证明:延长CB至E,使BE=BA,连接AE∵BE=BA∴∠BAE=∠E∵∠ABC=2∠C, ∠ABC=∠E+∠BAE=2∠E∴∠C=∠EAC=AE∵AD平分∠BAC∴∠1=∠2∴∠EAD=∠BAE+∠1=∠E+∠1=∠C+∠2=∠BDA∴EA=ED∵ED=EB+BD,EB=AB,AC=AE∴AC=AB+BD[评注]:当一个三角形中出现了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2倍时,我们就可以通过转化倍角寻找等腰三角形。

3、依据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例3,如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D
C
B A
常见的辅助线的作法
总论:全等三角形问题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构造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三角形辅助线做法】
图中有角平分线,可向两边作垂线。

也可将图对折看,对称以后关系现。

角平分线平行线,等腰三角形来添。

角平分线加垂线,三线合一试试看。

线段垂直平分线,常向两端把线连。

要证线段倍与半,延长缩短可试验。

三角形中两中点,连接则成中位线。

三角形中有中线,延长中线等中线。

1.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
合一”的性质解题
2.倍长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
3.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
4.垂直平分线联结线段两端
5.用“截长法”或“补短法”: 遇到有二条线段长之和等于第三条线段的长,
6.图形补全法:有一个角为60度或120度的把该角添线后构成等边三角形
7.角度数为30、60度的作垂线法:遇到三角形中的一个角为30度或60度,可
以从角一边上一点向角的另一边作垂线,目的是构成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然后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条边或二个角。

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8.计算数值法:遇到等腰直角三角形,正方形时,或30-60-9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或
40-60-80的特殊直角三角形,常计算边的长度与角的度数,这样可以得到在数值上相等的二
条边或二个角,从而为证明全等三角形创造边、角之间的相等条件。

常见辅助线的作法有以下几种:最主要的是构造全等三角形,构造二条边之间的相等,二个角之间的相等。

1) 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
换中的“对折”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2) 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
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法构造全等三角形.
3) 遇到角平分线在三种添辅助线的方法,(1)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
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2)可以在角平分线上的一点作该角平分线的垂线与角的两边相交,形成一对全等三角形。

(3)可以在该角的两边上,距离角的顶点相等长度的位置上截取二点,然后从这两点再向角平分线上的某点作边线,构造一对全等三角形。

4) 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
移”或“翻转折叠”
5) 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
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6) 已知某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那么可以在垂直平分线上的某点向该线段的两个端点作连
线,出一对全等三角形。

特殊方法:在求有关三角形的定值一类的问题时,常把某点到原三角形各顶点的线段连接起来,利用三角形面积的知识解答 一、倍长中线(线段)造全等
例1、已知,如图△ABC 中,AB=5,AC=3,则中线AD 的取值范围是_________.
解:延长AD 至E 使AE =2AD ,连BE ,由三角形性质知 AB-BE <2AD<AB+BE 故AD 的取值范围是1<AD<4
E
D F C
B A
例2、如图,△ABC中,E、F分别在AB、AC上,DE⊥DF,D是中点,试比较BE+CF与EF的大小.
解:(倍长中线,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法)延长FD至G使FG=2EF,连BG,EG,
显然BG=FC,
在△EFG中,注意到DE⊥DF,由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知
EG=EF
在△BEG中,由三角形性质知
EG<BG+BE
故:EF<BE+FC
例3、如图,△ABC中,BD=DC=AC,E是DC的中点,求证:AD平分∠BAE.
E
D C
B
A
解:延长AE至G使AG=2AE,连BG,DG,
显然DG=AC,∠GDC=∠ACD
由于DC=AC,故∠ADC=∠DAC
在△ADB与△ADG中,
BD=AC=DG,AD=AD,
∠ADB=∠ADC+∠ACD=∠ADC+∠GDC=∠ADG
故△ADB≌△ADG,故有∠BAD=∠DAG,即AD平分∠BAE
有等腰三角形时常用的辅助线
⑴作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中线,底边高线
例:已知,如图,AB = AC,BD⊥AC于D,
求证:∠BAC = 2∠DBC
证明:(方法一)作∠BAC的平分线AE,交BC于E,则∠1 = ∠2 =
1
2
∠BAC 又∵AB = AC
∴AE⊥BC
∴∠2+∠ACB = 90o
∵BD⊥AC
∴∠DBC+∠ACB = 90o
∴∠2 = ∠DBC
∴∠BAC = 2∠DBC
(方法二)过A作AE⊥BC于E(过程略)
(方法三)取BC中点E,连结AE(过程略)
⑵有底边中点时,常作底边中线
例:已知,如图,△ABC中,AB = AC,D为BC中点,DE⊥AB于E,DF⊥AC于F,求证:DE = DF
证明:连结AD.
∵D为BC中点,
∴BD = CD
又∵AB =AC
∴AD平分∠BAC
∵DE⊥AB,DF⊥AC
∴DE = DF
⑶将腰延长一倍,构造直角三角形解题
例:已知,如图,△ABC中,AB = AC,在BA延长线和AC上各取一点E、F,使AE = AF,
求证:EF⊥BC
证明:延长BE到N,使AN = AB,连结CN,则AB = AN = AC
∴∠B = ∠ACB, ∠ACN = ∠ANC
∵∠B+∠ACB+∠ACN+∠ANC = 180o
∴2∠BCA+2∠ACN = 180o
∴∠BCA+∠ACN = 90o
即∠BCN = 90o
∴NC⊥BC
2
1
E
D
B
A
F
E
D C
B
A
N
F
E
C
B
A
∵AE = AF
∴∠AEF = ∠AFE
又∵∠BAC = ∠AEF +∠AFE ∠BAC = ∠ACN +∠ANC ∴∠BAC =2∠AEF = 2∠ANC ∴∠AEF = ∠ANC ∴EF ∥NC ∴EF ⊥BC
⑷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另一腰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在△ABC 中,AB = AC ,D 在AB 上,E 在AC 延长线上,且BD =
CE ,连结DE 交BC 于F 求证:DF = EF 证明:(证法一)过D 作DN ∥AE ,交BC 于N ,则∠DNB = ∠ACB , ∠NDE = ∠E ,
∵AB = AC , ∴∠B = ∠ACB ∴∠B =∠DNB ∴BD = DN 又∵BD = CE
∴DN = EC 在△DNF 和△ECF 中
∠1 = ∠2
∠NDF =∠E DN = EC
∴△DNF ≌△ECF ∴DF = EF
(证法二)过E 作EM ∥AB 交BC 延长线于M,则∠EMB =∠B (过程略)
⑸常过一腰上的某一已知点做底的平行线 例:已知,如图,△ABC 中,AB =AC ,E 在AC 上,D 在BA 延长线上,且AD = AE ,
连结DE
求证:DE ⊥BC 证明:(证法一)过点E 作EF ∥BC 交AB 于F ,则
∠AFE =∠B ∠AEF =∠C
∵AB = AC ∴∠B =∠C
∴∠AFE =∠AEF
∵AD = AE ∴∠AED =∠ADE
又∵∠AFE +∠AEF +∠AED +∠ADE = 180o ∴2∠AEF +2∠AED = 90o
即∠FED = 90o ∴DE ⊥FE 又∵EF ∥BC ∴DE ⊥BC
(证法二)过点D 作DN ∥BC 交CA 的延长线于N ,(过程略) (证法三)过点A 作AM ∥BC 交DE 于M ,(过程略)
21N
F E D C B A 21
M F
E
D C B A N M F
E D C
B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