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氏将伐颛臾(课堂用)
上课《季氏将伐颛臾》(共66张PPT)
春秋时期,各国纷争不断,社会动荡 不安。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 ,各国君主纷纷寻求改革和扩张领土 。
季氏伐颛臾的背景
季氏是鲁国的卿大夫之一,为了扩张 领土和增强实力,他计划攻打颛臾这 个小国。这一事件引发了孔子对当时 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
作者介绍
孔子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 家、教育家、政治家。他创立了儒家学派,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政治伦理
该篇强调了君子的责任和道义,对后世的政治伦理建设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政治家和士人追求的理想政治伦理标准。
教育意义
该篇对于教育意义重大,强调了教育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成为后 世教育的重要内容。
对现代的启示
1 2 3
社会责任
该篇所强调的社会责任感对现代社会具有启示意 义,提醒人们在追求个人利益的同时也要关注社 会整体利益。
作品既有生动的叙事,也有细腻的描 写,两者相得益彰,使情节更加紧凑、 引人入胜。
作品情节设置巧妙,一波三折,引人 入胜,使读者始终保持高度的阅读兴 趣。
人物形象鲜明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的刻画,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个 性鲜明。
文化内涵
儒家思想
作品体现了儒家思想的核心观点, 如仁、义、礼、智等,强调了人
强调礼乐教化
孔子认为,通过礼乐教化 可以培养人民的道德观念, 使人民自觉遵守社会秩序, 从而避免战争。
人物形象
孔子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的智慧 、仁爱和坚定的道德立场。他反对战争,主张和平,强调仁 政和礼乐教化的重要性。
冉有、季路
作为孔子的弟子,冉有、季路在这篇文章中展现了他们的忠 诚和执行能力。然而,他们在对待战争和人民福祉的问题上 缺乏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如何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文化素养。
(3)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
(2)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
(2)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引发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要求学生查找相关资料,对文章进行深入的研究。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查找的资料和心得体会。
(2)引导学生对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4. 讲解与分析:(1)对文章中的生僻字词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章。
(2)分析文章中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分析文章。
5. 实践与应用:(1)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观点,对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分析。
(2)鼓励学生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作业布置1. 要求学生背诵文章。
2. 要求学生收集与文章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进行解读和运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如何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学会为人处事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2 教学重点(1)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3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介《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引导学生关注重点词汇和句式。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课堂讲解(1)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中的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
3.5 练习巩固(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运用文章中的道理分析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四、课后作业(1)翻译课文,巩固词汇和句式。
(2)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文章中论证方法和逻辑关系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5.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反思自己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
5.2 同伴评价(1)评价同伴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互相借鉴学习方法和学习经验。
5.3 教师评价(1)评价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表现。
(2)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六、教学策略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对《季氏将伐颛臾》的文言文文本进行翻译和解读,对重点词汇和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
6.2 案例分析法教师通过分析颛臾的故事,让学生学会将古文中的道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提高思辨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故事情节;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3.提高学生的诗歌理解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表达;2.难点:理解古代文化背景对诗歌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课件或手写剧本;2.课堂音响设备;3.点击器等教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讨论和想象东方文化中的将领形象,提问:季氏将领是怎样的人物?步骤二:背景介绍(15分钟)1.通过讲解和讨论,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包括颛臾的位置、季氏家族的等。
2.播放相关音乐,让学生感受古代战争的氛围。
步骤三:朗诵和理解(25分钟)1.学生分组进行朗诵《季氏将伐颛臾》。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词句的构成,理解诗意。
步骤四:情感联想与表达(25分钟)1.通过引导问题,让学生思考诗人想要传达的情感。
2.让学生与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联想,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情感。
步骤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让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和联想,并交流彼此的表达方式。
2.教师进行总结并提供其他相关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阅读。
五、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参与情况和问题回答的准确性;2.对学生的朗诵、情感表达进行综合评价。
六、教后反思:通过本次课的教学活动,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有了初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其阅读诗歌的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联想和表达,培养学生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审美情感。
但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诗歌时应更加具体和明确,以便学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七、教学延伸: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究与拓展。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延伸活动和话题。
1. 阅读其他季氏家族相关的诗歌作品,比较不同诗人对季氏家族的描写和诗意表达。
2. 学习和了解古代战争和将领的文化背景,如季孟之战和春秋时期的政治形势。
了解“颛臾”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探究此地在古代时期的重要性。
季氏将伐颛臾课件(上课用)
•是社稷之臣也——不当伐
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 今不取,后世 必为子孙忧。
晓 之 以 礼
驳 • 斥
引用名言
•
晓之以理
设比喻
君子品质 政治主张 揭穿阴谋
晓之以德
中心概括
本文记载的是孔子与弟子冉有、季 路的一次对话。通过写孔子谴责了 季氏讨伐颛臾的做法,表达了“不 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的政 治思想,以及用文教德政来使“远 人”归服的主张。
四问:
• “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 不欲也。”冉有说这话 想干什么? •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五问:
• 对于冉有推卸责任的态度,孔子用什 么方法驳斥?
• 先引名言——不能尽职就别尸位素餐; • 再作类比——既为辅助就当恪尽职守; • 后设比喻——猛兽出笼为害,龟玉毁于
柙中,谁辞其咎?
相
• xià ng ①<动>仔细看;观察。《订鬼》:“伯乐学相马。 ” ②<名>相貌。《孔雀东南飞》:“儿已薄禄相,幸 复得此妇。” ③<动>帮助;辅助。《游褒禅山记》:“至于幽暗 昏惑而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④<名>帮助别人的人。《季氏将伐歂臾》:“危而 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用彼相矣。” ⑤<名>辅佐君王的大臣;宰相。《廉颇蔺相如列传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 【又】<名使动>使……当宰相。《资治通鉴· 周纪一 》:“魏置相,相田文。” ⑥<名>主持礼节仪式的人。《子路、曾晳、冉有、 公西华侍坐》:“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
文章中孔子和两位学生的对话是围绕什么展 开的?
解题:季氏将伐颛臾
关键词语是:将、伐
将:说明尚未实现,可以劝阻;如果可以劝阻 而不加努力,于理不通,于情不合。 伐:攻打,明目张胆,在本文中有以大欺小、 以强凌弱的意思,所以“季氏伐颛臾”是非正 义的事。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3)能够概括并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3)通过角色扮演、演讲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舞台表现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情怀;(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2. 文章中的重要句子和词语的理解和解读;3. 学生的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生僻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文章句式的分析和翻译;3.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和阐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文章全文、重要句子和词语的解释和解读、相关历史背景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学生齐声朗读文章,并说出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文章,对照课本注释,理解文章内容和句子;(2)学生标注出生僻词语和不理解的地方,准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讲解文章的重要句子和词语;(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观点,并进行相关拓展。
5. 课堂练习(1)学生根据课堂讲解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2)教师批改练习题,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反馈。
6. 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心得。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运用思维导图、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提倡和平解决矛盾。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熟读课文,体会古文的韵律和节奏。
2. 课文翻译: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3.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4. 情节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
2. 课文朗读:让学生齐读课文,感受古文的韵律。
3. 课文翻译:引导学生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结构。
4. 人物分析: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要人物,总结他们的性格特点和行为动机。
5. 情节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事件和情节,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道德观念。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季氏将伐颛臾》。
2. 运用思维导图形式,总结课文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情节。
3.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课文中的道德观念的理解。
五、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思维导图展示:评估学生对课文主要内容的理解和创新思维能力。
4. 短文写作:通过学生的短文,了解他们对课文道德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情景模拟: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中的情节和人物。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章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章主题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团结合作的品质;(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培养坚韧不拔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解释和句子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2)鼓励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字词障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答字词问题和翻译句子;(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分析讲解:(1)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2)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3)讲解文章的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
5. 练习巩固:(1)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翻译和赏析文章;(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文章的字词理解和句子翻译能力;2. 学生对文章主题思想和作者观点的把握能力;3. 学生对文章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运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2. 工具书:字典、词典;3. 多媒体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讲述历史故事,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古代,增加对文章背景的理解。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内容。
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掌握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用法。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通过翻译和语法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和欣赏能力。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汲取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解释一些难懂的词汇和句子。
2.2 课文解读: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道德教育和人生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活动:阅读课文,让学生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文章中的主要人物、事件和观点。
3.2 练习与反馈:布置翻译和语法练习,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练习结果,并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估4.1 评估标准:制定评估标准,包括阅读理解、批判性思维和语言运用等方面。
4.2 评估方法:通过课堂表现、练习结果和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估。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选择合适的教材,如课文原文、注释、翻译和练习等。
5.2 其他资源: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地图等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问题。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案例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组织: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鼓励学生互相讨论和交流。
适时进行课堂提问,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章:教学实践7.1 课前准备:让学生预习课文,了解文章背景,提前准备问题。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资源和课件。
7.2 课堂实施:按照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活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及时调整教学进度,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业与辅导8.1 作业布置:布置适量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季氏将伐颛臾 上课实用版
文中人物
季氏,本文当指季康子,姓季孙,名肥。“康”是 谥号,“子”是尊称,前492年继其父季桓子之后,任 鲁国正卿(宰相),政治上最有势力。 冉有 姓冉,名求,字子有,也称冉有,鲁国人。孔 子弟子,比孔子小29岁。季康子任正卿时,孔子师徒正在 外周游,冉有中途被季氏招为家臣,后成为季康子主要谋 臣,参与季氏的事。 季路 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早年弟子,比孔子 小9岁。长期跟随孔子,是忠实的警卫。曾做季康子的家 臣,后死于卫国内乱。因任于季氏,又称季路。
何以伐为?
“何以……为?”是反问句式。 何以:以何, 宾语前置
译: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 将有事于颛臾。” 季氏将要攻打颛臾。冉求、季路去拜见孔子, 说:“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了。”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 王以为东蒙主, 孔子说:“冉有!恐怕要责备你吧?颛臾,过 去先王曾经让他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 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而且在(鲁国的)国境之内了,这是鲁国的臣 属啊,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①求,冉有。无乃···· · ·与,表示对情况的推定, 含推断语气,相当于“恐怕·· ·吧”。 · ·· ②尔,你,指冉有,宾语前置。是,助词,宾 语提前的标志。 ③过,责备,动词。 “与”通“欤”,语气 词,用在句末表推测,可译为“吧”、“吗”。 【本句表达了孔子对弟子的批评,又鲜明地显 示了自己的观点】
第三次对话
冉有第二次狡辩
分析:
冉有要作辩解, 表明冉有仍然坚 持对颛臾动武 。 这必将受到孔子 进一步批评,由 此也将 “今夫颛臾,固而近于 费,今不取,后世必为 子孙 忧。” ——————————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掌握其历史背景。
培养学生分析、解读古文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
运用历史背景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1. 《季氏将伐颛臾》的文章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2. 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 文章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一些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的历史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
3.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深入解读文章的深层含义。
5.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季氏将伐颛臾》,理解文章内容。
2. 针对文章中的重要词汇、句式进行练习。
3. 深入思考文章所反映出的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了解他们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程度。
2. 合作探讨: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沟通能力。
3.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估他们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 案例分析:以《季氏将伐颛臾》为例,分析古代社会政治斗争的特点,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3.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政治斗争的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季氏将伐颛臾》的文本和相关注释。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儒家思想,理解孔子对于社会和政治的观点,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意识。
1.2 教学目标学习并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和态度,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通过讨论和思考,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
第二章:文章内容解析2.1 文章概述《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的一篇,主要记载了季氏将伐颛臾的故事,以及孔子对此事的看法和评价。
2.2 文章内容解析详细解析文章中的每一句话,引导学生理解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以及他对于社会和政治问题的看法。
第三章:生字词学习3.1 生字词列表列出文章中的生字词,并进行解释和例句演示。
3.2 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并进行小组讨论,加深对生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第四章:小组讨论4.1 小组划分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话题进行讨论。
4.2 讨论话题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的态度是否合理?孔子在文章中的观点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文章所涉及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在现代社会是否仍然存在?4.3 小组汇报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
5.2 学生反思5.3 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第六章:儒家思想简介6.1 儒家思想的概念介绍儒家思想的基本概念和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6.2 儒家思想与《季氏将伐颛臾》分析儒家思想在《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中的体现,引导学生理解孔子观点的哲学背景。
第七章:文章主题讨论7.1 主题讨论:孔子的政治理想引导学生探讨孔子的政治理想,以及他对于社会秩序和国家治理的看法。
7.2 主题讨论:道德与政治的关系分析道德在政治中的作用,以及政治领袖应有的道德品质。
第八章:案例分析8.1 案例选择选择与现代社会相关的政治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道德和政治问题。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2)学会对比分析,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
(3)培养批判性思维,对文章进行合理的评价和质疑。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中国的文化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3)培养爱国情怀,关注国家大事。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理解并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 掌握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难点:1. 对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理解。
2. 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解决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深入分析文章的主题和作者的观点,探讨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重点解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5. 练习巩固学生进行课堂练习,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读文章。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季氏将伐颛臾》。
2. 整理课堂笔记,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背诵《季氏将伐颛臾》的情况。
2. 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合作精神。
3.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程度和分析能力。
4. 学生对古代中国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季氏将伐颛臾》的第六至十段,重点分析文章中的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以及作者如何通过这些手法表达自己的观点。
七、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准确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解读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2)通过讨论、辩论和写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2)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2)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和解读;(3)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论证方法的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文化和历史;(2)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发学生对《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思考和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不理解的地方;(2)引导学生运用文言文工具书和参考资料,解决自主学习中的问题。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2)通过合作学习,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分析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能力提升: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辩论和写作,评价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文言文工具书和参考资料;2. 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3. 课堂讨论和辩论的材料和指导。
六、教学策略1. 讲授与引导:教师对课文进行系统的讲解,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难点和重点;2. 互动与讨论:鼓励学生提问和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对话;3.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文中的理论知识。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用)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 《礼》 《易》《春秋》(《乐》)
•君子之接如水,小人之接如醴。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品德:“温、良、恭、俭、让”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后学者汇集整理而成的 语录体文集,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们的言行。
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玉
柙,龟玉毁于椟中, 器在木匣子里被毁坏了,这应是
是谁之过与?”
谁的过错呢?”
1.冉有无法正面回答孔子在第1段中提出的疑问, 便说:“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这 话的意图是什么?孔子又是怎样驳斥的?
推卸责任,开脱自己
2.孔子又是怎样驳斥的?
①引用名言 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孔 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 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 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 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千乘之国可 使治其赋”,并说他使自己“恶言 不闻于耳”。做事果断,信守诺言, 勇于进取,曾任卫蒲邑大夫、季氏 家宰,是孔子“堕三都”之举的最 主要合作者之一。后为卫大夫孔悝 家宰,在内讧中被杀。
③不.能.者止 古义:_没__有__能__力__。________ 今义:办不到。
特殊句式 ①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判断句) ②无乃尔是过与 (宾语前置句) ③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状语后置句) 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 (状语后置句) ⑤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状语后置句) ⑥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省略句) ⑦何以伐为 (固定句式)
季氏将伐颛臾(课堂用)
孔子的劝诫
孔子劝诫季氏和冉有,要遵循先王的遗命,维护 国家的稳定和和平,不要为一时的利益而破坏大 局。
孔子的智慧
通过与季氏和冉有的对话,孔子展现了他的智慧 和勇气,他不仅指出季氏的错误,也试图引导他 们回归正道。
02 对话与冲突
孔子与季氏的对话
孔子直指季氏伐颛臾的错误
孔子在与季氏的对话中,明确指出季氏将伐颛臾是错误的,因为 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遗命,也破坏了国家的稳定。
季氏的回应
季氏虽然对孔子的指责感到不满,但仍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 为自己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孔子的警告
孔子警告季氏,如果不停止侵略行为,将会引起其他诸侯国的不满 和反对,对国家的发展和稳定造成威胁。
03 观点与论据
孔子的仁政思想
孔子主张以仁爱为中心的道德伦理,认为统治者应该以德治国,以仁爱 之心对待人民,促进社会和谐。
孔子认为,一个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 是人民的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因此,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通过
教育可以提高人民的道德水平。
孔子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原则,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以宽 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他人,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
孔子与冉有的冲突
冉有支持季氏伐颛臾
冉有是季氏的家臣,他支持季氏的侵 略行为,认为这是为了国家的利益。
孔子对冉有的责备
冉有的辩解
冉有试图为自己的行为辩解,认为战 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自己只是执行 命令。
孔子对冉有的行为感到非常失望和愤 怒,他严厉责备冉有背离了正道。
孔子的辩驳与劝诫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
(2)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式。
(3)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献的研究方法和批判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关注古代中国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1)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季氏、颛臾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2. 课文朗读与翻译:(1)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对课文进行逐句翻译,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 课文分析:(1)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探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利用图片、视频等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
(2)简要介绍季氏、颛臾的历史背景和相关事件。
2. 朗读与翻译:(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2)教师逐句翻译课文,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 分析与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学生合作探讨文章中的主要观点和作者的态度。
四、作业与评价1. 作业:(1)请学生回家后,对课文进行朗读,巩固记忆。
(2)选择一个关键词汇或句式,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下节课分享。
2. 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翻译、讨论等方面进行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2)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原文。
2. 相关历史背景的图片、视频等材料。
3. 参考书籍和学术文章。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颛臾在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处境,以及季氏对他采取的行动的原因。
2. 角色扮演:让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季氏、颛臾等,通过角色扮演来更好地理解他们的立场和动机。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
季氏将伐颛臾上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章内容;(2)学会运用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2)感受作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孔子《季氏将伐颛臾》2. 教学重点:(1)文章的字词句式和翻译;(2)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孔子及其思想;(2)介绍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语气和情感;(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内容和句式。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解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3)阐述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翻译练习;(2)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谈谈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6. 总结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2)布置课后作业;(3)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拓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和学习态度;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翻译练习和思考题答案,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长期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外的阅读和思考,了解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想成长。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孔子《季氏将伐颛臾》;2. 参考书目:有关孔子、古代政治斗争和人际关系等方面的书籍;3. 网络资源:有关孔子和古代社会的相关文章和视频。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及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翻译和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2)能够分析并概括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3)能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3)通过讨论交流,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公正公平的品质;(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内容和观点;(2)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翻译方法和技巧;(3)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2. 教学难点:(1)理解并翻译文中的难句和特殊句式;(2)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3)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和作者;(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和观点;(2)让学生结合注释,翻译文中的难句和特殊句式;(3)让学生思考并回答课后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3. 合作学习:(1)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逻辑关系;(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小组交流和分享;(3)让学生总结并汇报小组讨论的成果。
4. 讨论交流:(1)让学生针对文章中的观点,展开辩论和讨论;(2)让学生运用文中的论证方法,进行有效的论证;(3)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5. 总结反馈:(1)让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总结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据;(2)让学生评价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3)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重点段落;3. 让学生准备下一节课的课堂展示。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 教案教学设计
《季氏将伐颛臾》讲课大纲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基本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2)能够分析文章中的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理解其深层含义。
(3)能够运用文中的观点,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3)通过辩论、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季氏将伐颛臾》,使学生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斗争,增强对历史的认识。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诚实守信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重要词语、句子和段落的理解。
3. 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3. 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季氏将伐颛臾》这篇文章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读: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基本内容,标记出不理解的地方。
3. 讲解:对文章进行逐段讲解,解释生僻词语,分析句子结构和文章结构。
4.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
5. 辩论:选取与文章相关的话题,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
6. 总结:对文章的主旨和观点进行总结,强调文章的启示和价值。
五、作业布置1. 翻译并背诵文章中的重要段落。
3. 选择一个与文章相关的话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并在下一节课上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内容:学生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和观点的把握,以及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提升。
2. 评价方法:课堂参与度、小组讨论、辩论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3. 评价标准:能够准确理解文章内容,较好地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特点,对文章主旨和观点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见解,批判性思维和口头表达能力有所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思想
• 一政治:反对暴政,主张仁政,“礼治” • 二修身:“克己复礼”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 三伦理思想:“仁”,“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 四政治思想:维护封建等级制正名思想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 五教育:主张“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六品德:“温、良、恭、俭、让”
“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仁”
的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仁者爱人”, 二是“克己复礼为之仁”。“仁者爱人” 包括反对“不教而杀”,主张“以礼教 民”。
本文的论证方法
• • • • 事实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比喻论证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无乃尔是过与 为东蒙主 邦域之中 社稷之臣
一
夫子欲之 二臣 不欲 陈力就列 不能 者止 危而不持 颠而 不扶 虎兕出于柙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龟 玉毁于椟中
第一次
有事 夫子欲之 后世必为 子孙忧
含糊其辞 推卸责任
冉 有
第二次
第三次
强词夺理
孔子的语气变化
不满 生气 怒不可遏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希望各国 诸侯能重用他,从而推行他的政治主 张。但是他的辛苦奔波毫无收获,各 国诸侯并不采纳他的主张。他从事教 育,试图让他的学生继续推行他的政 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恰恰违 背了他的原则,所以他的语气越来越 严厉,终于怒不可遏。
春秋 《论语》是记录____时期 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所以它是 语录 体,凡__篇, 20 儒 为__家思想的经典著作。北宋 时,朱熹将《大学》 、《中庸》、 《论语》、 《孟子》编在一起, 四书 称为“____”。
1.本文的对话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孔子的时代,不但周王室不再有统率诸侯 的力量,而且诸侯的权力也落到卿大夫手中。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 “三桓犯上”。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 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 所以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 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 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 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 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 发生。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季路当时是季孙氏 的家臣。
晓之以理 反驳论证
(比喻论证)
第三段:
固而近于费 为子孙忧 舍曰欲之为之辞 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 论据
晓之以德 反驳论据
小结:驳论点、论证、论据,结构严密, 无懈可击
4.孔子的主张是什么?
不患寡 患不均 不患贫 患不安 均 和 安 修文德以来之 既来之则安之
论证思路: 先破后立,破立结合
• 春秋时期等级制度
3.孔子的主张是什么?孔子是 怎样批驳冉有、季路的?
第一段: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论点) 无乃尔是过与 为东蒙主——不可伐 晓之以礼 邦域之中——不必伐 驳论点 社稷之臣——不当伐
第二段:
夫子欲之 二臣不欲 我们没有过错 您不要批评我们 冉有的思维过程 (推卸责任)
陈力就列 不能者止 危而不持 颠而不扶 虎兕出于柙 龟玉毁于椟中 是谁之过与
季氏将伐颛臾
《论语》
孔子的影响
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 下去,必须回头二千五百年,去吸 取孔子的智慧。
——1988年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法国 《巴黎宣言》
孔子的影响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 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 中(取正,作为准则)于夫子,可 谓至圣矣!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孔子的影响
2.冉有为什么说“季氏将有事于颛 臾”而不说“季氏将伐颛臾”?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 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 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说明伐颛臾是无道之举,不合礼法。 冉有含糊其辞,不敢直言。
王 (朝)
诸侯 (国)
卿、大夫 (家)
文中体现的孔子的政治主张
•明确:对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 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 安无倾”。对外“远人不服,则修文 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关键词:均 和 安 修文德
礼治
仁政
教化
孔子一贯的政治思想就是礼制、仁政 和教化。 “礼制”是孔子所期求的社会秩 序;“仁政”是这一社会的精神气质;“教 化”是这一气质得以形成的途径,从而也 是理想社会秩序得以实现的方式。
本文成语积累
既来之,则安之:既,已经;来 之,使之来;安之,使之安。原意 是既然把他们招抚来,就要把他们 安顿下来。后指既然来了,就要在 这里安下心来。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 器。大规模地进行战争。比喻大张 声势地行事。 虎兕出柙:比喻恶人逃脱或作事 不尽责,主管者应负责任。
祸起萧墙 : 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 的小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 内部发生祸乱。 分崩离析: 崩,倒塌;析,分开。崩 塌解体,四分五裂。形容国家或集 团分裂瓦解。 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 患。指内部的忧患。 开柙出虎: 柙,关猛兽的木笼。原指 负责看管的人未尽责任。后多比喻 放纵坏人。
二
固而近于费 为子孙忧 舍曰欲之为 之辞 寡 不均 贫 不安 均 和 安 修文德以来 之 既来之则安 之
三
5.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现实意义?
于丹《论语》心得
实际上,孔子也罢,庄子也罢,陶渊明、 苏东坡,直至泰戈尔,古今中外圣贤的意义是 什么呢,就是用他们生活的历练总结出来一些 对我们每个人都有用的道理。圣贤永远都不是 那个砖头一样的典籍,让你要拿着放大镜,翻 着辞海非常费劲佶屈聱牙说他到底说什么呢。 如果端着架子,那不是真正的圣贤,其实圣贤 的价值就在于千古之前,他们那些有价值的生 活经验可以穿越沧桑,走到今天,让我们仍然 觉得温暖;而他在千古之前缄默地微笑着,注 视着我们仍然在他的言论中受益而已。
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 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 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 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孔子的生平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 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说的 开创者,名丘,字仲尼。鲁国人。孔子 幼年丧父,少时家境衰落。成年做过 “委吏”(司会计)和“乘山”(管畜 牧)等等。五十岁时由鲁国中都宰升任 司寇。后罢官,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 晚年致力教育,整理《诗》《书》等古 代文献。并把鲁国使官所记春秋加以删 修,成为我国有名的编年体历史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