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讲义贸试验区的制度创新与溢出效应

合集下载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及制度创新研究

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及制度创新研究

服务业开放为 目 标 的金 融创新制度基 本确立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 制 度基 本 形 成 。在 建 立 与 国际投 资 贸 易通 行 规 则相 衔接 的基 本 制度 框 架上 ,取得 了重
要 的 阶段 性 成果 。 同时 ,上 海 自贸区按 照 建设具 有 国际水 准、开放 度 高的 自由贸易 园区 的 目标 ,在政 府职 能转 变 、投 资管理创 新 、贸易便 利化 等方 面改革 试点 经验 已经开始在 全 国复 制推 广。但 上海 自贸 区在探 索深化 改革 和扩 大开放 过程 中遇到 的 问题也 是层 出不
外 ,划 出特 定 区域 ,区域 内企业 能 够在 贸 中国 ( 上海 )自由贸易 试验 区酝酿 成立 。 易 和 投 资 等 方 面 享 有 比世 贸 组 织 有 关 规 中国 ( 上 海 )自由贸 易试 验 区 ,是 中 国政
定更加优惠的安排。F T Z 作为 自由港 口的 府设 立 在上 海 的 区域 性 自由贸 易园 区 ,位
由贸易区 协定 等 。中国已经 与2 2 个 国家 和 二个衔接 是政府职能转变 ,中国需要改 地 区签 订 了 自由贸易协定 。 变现 有 的政府 职 能 ,逐 渐 与 国际 通行 规则
自由 贸 易 园 区 ( 英 文为F r e e T r a d e 接轨 。转变政府职能,改变政府的管理模 Z o n e ,简 称 F T Z)是 在 一 国 境 内关 境 以 式 ,也要 寻找 一块 试 验 田。在 此 背景 下 ,
了超过3 0 0 0 个F T Z s , 提供了4 3 0 0 万个就业 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 岗位 。中国第一个F T Z 是上海的外高桥保 合保税 区等4 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外高

浅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思路及前景

浅论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思路及前景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点,它的成立不单对上海将来十年的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将成为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扩张对外贸易以及加强世界影响力的楷模主力军。

自由贸易区是提供给投资者离岸区域和先进商业的基础设施、具有灵活弹性的商业政策、拥有吸引力的税收及低投资、低成本的商业区。

世界上第一个自由贸易区是欧洲共同市场,创建于1958年,经历了传统古典自由港发展阶段、现代自由贸易区发展阶段、现代自由贸易区多元化发展阶段。

其基本经验是:增强自由贸易区功能整合运用合适的管理模式或体制灵活改进监管方式提供完善的法制保障。

国外传统自由贸易区业务重点是转口和加工贸易,虽然和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主旨有所不同,但国外传统自贸区的发展经验,可为我国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模式定位、发展方向以及制定政策及实施策略给予启示。

经过研究国外传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近况,联系我国特色,避害就利,推进我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加速发展。

摘要 (3)关键词 (3)Abstract (4)Keywords (4)1 上海自由贸易区概述 (5)1.1 上海自由贸易区简介 (5)1.2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功能 (6)1.3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影响 (6)1.4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意义 (7)2 国外成功自由贸易区分析 (9)2.1 阿联酋迪拜自由港区 (9)2.2美国纽约港自由贸易区 (9)3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思路 (10)3.1 明确自由贸易区功能定位 (11)3.2 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 (12)3.3 革新陈旧的管理模式 (12)3.4 推进贸易监管方式转变 (13)3.5 形成优惠待遇制度化 (14)4 上海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前景 (14)4.1 拓展经济功能,推动我国经济升级 (14)4.2 推进改革,发挥示范效应 (15)5结论 (16)参考文献 (17)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介绍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海关监管制度创新介绍
29项申报要素(外高桥) 40项申报要素(洋山、机场综保等)
改革后
30项申报要素
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
内销选择性征税制度
对设在自贸试验区内的企业生产、加 工并经“二线”销往国内市场的货物,企 业可根据其对应进口料件或实际报验状态 ,选择缴纳进口关税。
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监管服务制度
下一阶段推进自贸区改革的重点工作
功能拓展方面
3.支持文化等领域服务业扩大开放
金融服务领域
6大领域 18类
23项措施
航运服务领域 专业服务领域 商贸服务领域
文化服务领域
社会服务领域
截至2013年底,基 地内已聚集包括上海文化 产权交易所、星空卫视等 文化行业企业173家,全 年文化贸易总额达41亿 元。
制度创新方面
1、自动审放、重点复核
人工、实时、逐票审核
自动审核放行、人工重点审单
电子审核为主,纸质单证审核为辅的差别化通关模式
下一阶段推进自贸区改革的重点工作
制度创新方面
2.前推后移、优化查验
舱单、企业、物流仓储
通关环节
稽(核)查、事后 批量复核、盘库等
加强风险分析
强化后续监管
前推
后移
下一阶段推进自贸区改革的重点工作
总体改革方案简介
自贸区海关改革创新必须实现
法制化 信息化 智能化 便利化 安全化
重点推进
简政放权 模式创新 流程再造 智能管控 资源整合
“五化”
法治化 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法律制度体系 信息化 自贸区海关监管信息化系统建设 智能化 数据采集,风险判别,信息比对,执行处置,动态反馈 便利化 全流程的高效运行和成本最低化 安全化 基础建设 风险防控 权力规制 企业自律 社会共管

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与影响

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与影响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及影响建立背景随着通信、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与货物相关的服务生产呈现全球分段化的趋势。

另一方面,服务平台型企业大量涌现,服务范围经济越发重要。

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的跨国公司业务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新型跨国公司和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

而我国目前的服务监管体制尚不适应这一趋势。

多边体制谈判受阻,高版本的区域贸易协议不断出现。

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积极推动美欧自贸区谈判(TP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并有意将中国排斥在外。

中国迫切需要改变,以适应更加复杂严峻的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使得基于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缓慢。

加之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疲软,使得中国当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低技能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经济转型迫在眉睫。

我国经济版本要升级,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

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中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示范重任。

上海GDP增速徘徊在个位数,连续几年排名位于全国倒数位,上海经济发展陷入了缺少“第二个经济抓手”的困境。

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Free Trade Zone 缩写FTZ)在2013年9月29正式挂牌。

是根据本国(地区)法律法规在本国(地区)境内设立的区域性经济特区。

这种方式属一国(或地区)境内关外的贸易行为,即某一国(或地区)在其辖区内划出一块地盘作为市场对外做买卖(贸易),对该地盘的买卖活动不过多的插手干预、且对外运入的货物不收或优惠过路费(关税)。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相当于上海市面积的1/226)。

管理制度创新及带来的直接影响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创造制度红利、激发市场活力,是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创新实验的最大优势。

一、投资管理制度的创新及带来的直接影响围绕加快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在自贸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成功因素及启示

上海自贸区成功因素及启示

上海自贸区成功因素及启示作者:王诗玉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20年第19期[提要] 上海自贸试验区(FTZ)于2013年启动,旨在成为检验中国新政策的平台,通过放宽对外资和国内企业的限制,促进贸易更加开放,并进一步开放金融等服务业。

到2018年,它已经吸引5万多家会员公司。

本文介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发展历程及其成功因素和挑战,据此对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建立自由贸易区提出政策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自由贸易区;改革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收录日期:2020年7月9日一、上海自贸区发展历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中国政府设立在上海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园区,位于浦东境内,属中国自由贸易区范畴。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2014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授权国务院扩展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区域,将面积扩大到120.72平方公里。

(一)发展阶段一(2013~2014年)。

2009年,中国生产力科学协会的一位专家访问上海,考察了“建立上海自贸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并向中央政府汇报。

到2012年底,时任总理的温家宝原则上批准了这一方案。

2013年7月,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肯定了建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总体规划,不久,国务院正式批准了这一计划。

2013年9月29日,中国(上海)自贸区试点正式启动,面积28.78平方公里,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经过一年多的运行,上海自贸试验区在经济发展和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2014年,除固定投资外,主要经济指标——工业总产值、总收入、收入、進出口总额、税收、外国直接投资、就业均较2013年大幅增长。

上海自贸区的立法和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立法和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的立法和制度创新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推进开放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政府为进一步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发展而创立的特殊区域。

自2024年设立以来,上海自贸区通过立法和制度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本文将从立法和制度创新两个方面,详细介绍上海自贸区的相关情况。

一、立法创新1.开展贸易便利化。

上海自贸区通过制定和落实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大幅简化了进出口手续、放宽了市场准入限制、简化了外商投资审批程序等,使得自贸区内的贸易更加便捷高效。

特别是在跨境贸易方面,上海自贸区率先推行了“单一窗口”模式,实现了进出口环节的一站式申报,大大提高了海关通关效率。

2.推进金融领域的开放。

上海自贸区率先实行了利率市场化和汇率市场化,允许境内外货币自由兑换,为金融机构的自由经营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同时,自贸区还推出了鼓励创新金融业务的政策,如试点推行股权融资工具、推动创新型金融产品的发行等,为金融创新提供了空间。

3.创新服务业发展模式。

上海自贸区鼓励服务业向国际化、专业化和高端化转型,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开展文化产业创新促进行动、推进国际贸易商事登记制度、探索医疗等。

这些创新举措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制度创新1.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上海自贸区率先探索实行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即只列举了限制性和禁止性的准入项目,其他项目默认为自由开放。

这种制度创新有助于减少行政审批环节,提高投资的透明度和可预期性,吸引了更多的外商投资。

2.推动自贸区内人员流动和人才引进。

上海自贸区推出了一系列的人员流动政策,如外籍人才可在自贸区内申请“居中工作许可”,在劳动市场上享有更大的自由度;高层次人才还可以享受更多的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租房补贴等。

这些政策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优秀人才前往自贸区工作和创业。

3.推动“管理即服务”。

上海自贸区探索出一种行政管理的新模式,即“管理即服务”。

自贸区内的企业可以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的政府服务,包括注册登记、审批、备案等。

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中期报告

上海自贸区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中期报告

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中期报告毕业论文题目:中国(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模式及溢出效应分析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学生信息:学号:118466 姓名:张凯班级:国贸C111指导教师信息:姓名:赵学礼职称:副教授报告提交日期:2015.5.14正文:一、引言前期报告中进行了上海自贸区成立的一个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的分析,也阐述了中国的首个自由贸易试验田选择建在上海的原因,以及成立上海自贸区对于上海这个城市本身的无论是在经济还是在文化或是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影响,还有对于其周边城市和中国其他地区所带来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进行了一个简单的分析。

中期报告将要进行的是上海自贸区的现状和具体所实行的政策和措施的分析。

二、上海自贸区的发展现状分析1、现状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9月29日正式挂牌成立。

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自2013年9月29日挂牌以来,按照国务院批准的总体方案,着力推进投资、贸易、金融、事中事后等领域的制度创新。

在建立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上,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目前,以负面清单管理为核心的投资管理制度已经建立,以贸易便利化为重点的贸易监管制度平稳运行,以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服务业开放为目标的金融创新制度加速推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导向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基本形成。

截至2014年12月底,上海自贸试验区(28.78平方公里)区内企业累计达23243家,其中挂牌后新设14860家,新设外资企业2342家。

2014年,区内企业完成经营总收入16000亿元,同比增长11.0%。

其中,商品销售额13800亿元,增长11.5%;航运物流服务收入1180亿元,增长15.0%。

完成进出口额7623亿元,同比增长8.3% 。

上海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1)

上海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 (1)

上海自由贸易区试验区经济效应分析摘要: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经济浪潮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能够发挥重要的内部和外部经济效应。

本文也是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对上海自贸区建立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

内部效应主要应用区域经济理论对上海自贸区建立后对周边城市的经济的影响,包括农业,工业和金融的影响。

外部经济效应主要是以中日韩之间的贸易为目标,分析上海自贸区对外贸易和投资的影响。

最后则提及上海自贸区的经济示范性效应,对我国其他地区经济自由贸易区建立的借鉴意义。

其中也穿插对现状的分析以及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贸易创造;贸易转移;经济效应一、上海自贸区概述(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2013年8月22日,商务部通报国务院近日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试验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主要任务是要探索我国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和新模式,推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改革,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优化经济结构,实现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服务全国的发展。

(二)上海自贸区现状概述上海自贸区建成一年以来投资企业累计2.2万多家、新设企业近1.4万家、境外投资办结160个项目、中方对外投资额38亿美元、进口通关速度快41.3%、出口速度则快36%。

企业盈利水平增20%、设自由贸易账户6925个、存款余额48.9亿元人民币(截至今年2014年11月底)。

一年多来,区内企业盈利水平同比增长20%,通过简政放权,市场空间得到进一步释放。

市金融办副主任李军透露,截至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已开设6925个自由贸易账户,存款余额达到48.9亿元人民币,自由贸易账户运行良好。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

2、税收政策创新
2、税收政策创新
在税收政策方面,上海自贸区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些政策包括 免征关税、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增值税优惠等,为企业减轻了税收负担,提高 了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上海自贸区还积极探索税收征管体制改 革,
2、税收政策创新
推进税收征管电子化、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提高了税收征管效率和透明度。
谢谢观看
一、上海自贸区争端解决机构的建立
这一系列争端解决机构的建立,不仅为自贸区内的贸易争端提供了有效的解 决机制,也充分反映了自贸区对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追求。
二、上海自贸区相关国内法制度 创新
二、上海自贸区相关国内法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在相关国内法制度上的创新主要体现为对知识产权保护、金融监 管和法律服务业开放等方面的立法、执法和司法实践。
内容摘要
其次,上海自贸区的法治创新建设需要适应全球经济新形势。在全球经济一 体化的大背景下,上海自贸区的法治创新需要与国际接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 推动国际贸易规则的改革和创新。同时,还需要根据国内经济发展需求,制定符 合国情的法律法规,以保障上海自贸区的顺利运作。
内容摘要
再次,法治创新建设需要注重政府职能的转变。在自贸区建设中,政府需要 从管理型转变为服务型,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为市场主体提供优质的服 务和保障。同时,政府还需要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管,确保市场秩序的公正和公 平。
四、总结与展望
四、总结与展望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举措,为国内外企业提 供了一个更加开放、透明、便利的营商环境。通过在政策、制度方面的不断创新, 上海自贸区已逐渐成为中国与世界各国进行经济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
四、总结与展望

上海自贸区对我国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及流通业发展战略构建-最新资料

上海自贸区对我国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及流通业发展战略构建-最新资料

上海自贸区对我国流通业的溢出效应及流通业发展战略构建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实现创新驱动,打造中国特色经济的“升级版”。

上海自贸区作为我国先行先试的国际贸易试验区,将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较多红利和溢出效应。

在上海自贸区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流通业的发展应积极与之相适应,在找准流通业定位基础上,不断吸收自贸区带来的红利和溢出效应,积极拓展流通业发展空间,争取实现流通业跨越式发展。

我国流通业的发展现状分析(一)我国流通业取得的成效1.流通规模日趋壮大。

流通业整体规模的快速壮大,是我国流通业发展过程中的最大亮点。

从流通业规模来看,2013年我国流通业增加值达到9.44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228%;同期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3.8万亿元,相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248%(见图1)。

从流通业就业规模来看,2013年我国流通业从业人员达到11352万人,相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105%。

就流通业细分行业来看,2012年我国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的企业数量分别达到13.9万家和4.1万家,相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191%和111%,这两个行业2012年的营业额达到50万亿元;2013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的增加值达到2.72万亿元,当年货运量达到410亿吨,相比“十一五”末期增长了120%。

2.流通业态不断丰富。

随着我国流通业不断实行战略结构调整,传统的流通格局不断被打破,流通业态不断丰富,向流通多元化发展。

这一点在我国零售行业表现得最为显著,不断从单一型的百货业态扩展为大型综合超市、百货商场、专业店、折扣店、便利店、厂商直销基地等多种零售业态并存的多元化业态(见图2)。

2012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总数达到19.3万家,从业人员近260万人。

从连锁零售企业业态分布来看,专业店、超市门店、专卖店的数量分别为8.9万家、3.1万家和2.9万家,远高于其他业态数量。

由此可见,当前国内流通业单调业态的格局已基本扭转,多种业态并存、门店错位经营的多样化格局已经形成。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创新及创新路径研究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创新及创新路径研究

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创新及创新路径研究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于2013年9月成立,作为中国自贸区的首个试点,上海自贸区的政策创新以其前瞻性和实验性备受关注。

该试点区不仅引领了国内自贸区的多项政策创新,而且也成为国际贸易模式转型的重要试验区。

本文将剖析上海自贸区如何在政策创新和创新路径上大放异彩。

一、政策创新1、负面清单的出台自贸区制度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负面清单制度的推行,即不列出的服务和行业都可以放开外资进入,而不像‘积极清单’或‘禁止清单’,需要对所有服务和领域进行申请及批准。

上海自贸区通过负面清单的推出,大大简化了外商投资的准入条件和程序。

这种负面清单的制度创新也被运用到了其他贸易自由化的试验区。

2、金融领域的改革包括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的放松和一系列可转债制度等一系列金融领域的改革,都是上海自贸区的积极探索和实践。

这也引发了金融自由化的引导效应和超地区比较优势的实现,为中国加入国际金融市场起到了积极作用。

3、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改革上海自贸区通过实现外商投资企业注册登记制度的实行,实现了业务登记和企业登记的相互分离。

企业之后之后可通过该改革机制直接实现登记注册。

这一创新可以减少申请制度的程序介入,维持企业的效率和创新性。

二、创新路径1、以市场开放为核心上海自贸区以市场开放的创新路线为主,它以市场为先导,基于市场需要,探索出独特的贸易和投资制度,同时跨越多个领域的改革扩大了与内陆城市政府的合作空间,从而加速实现与先进市场体制互联互通的目标。

2、创新型机构成立上海自贸区除了创造了贸易自由化的最佳实践,也建立了多种型的机构和委员会,推广了现代化的治理机构和投资模式。

当地特别推出跨省铁路高速公路领导小组和重新规划钦州港口管辖范围,在加速项目建设的同时增进了多部门之间的合作和协商。

3、政策调整创新结合自贸区不断试行和不断更新优化自由贸易区的目标,上海自贸区在探索创新的过程中发现,政策的调整和创新地位特别重要。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溢出效应和虹吸效应前言上海自贸试验区总面积仅28.78平方公里,但发生在这里的创新变革是史无前例的,除了贸易开放度提升、贸易模式更为多元、与国际更为接轨外,体制机制的开放与创新是更加突出的亮点。

作为上海自贸区以外的其他地区最先接受自贸区辐射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其可能产生的“虹吸效应”。

如何扩大“溢出效应”,力避“虹吸效应”,成为其周边地区必须面对的一道考题。

一.上海自贸区的简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由贸易区或上海自贸区,是设于上海市的一个自由贸易区,也是中国大陆境内第一个自由贸易区。

2013年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

上海自贸区范围涵盖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总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是“四区三港”的自贸区格局。

实行政府职能转变、金融制度、贸易服务、外商投资和税收政策等多项改革措施,并将大力推动上海市转口、离岸业务的发展。

该项目立项的过程中曾遭遇阻力,但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力排众议”努力促成该项目通过。

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由贸易区正式挂牌成立。

二、上海自贸区的一系列政策(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实现可兑换;。

人民币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有赖于中国金融改革提速。

美国战略预测公司近期的分析报告认为,随着中国经济朝着具有更高附加值的产业迈进,中国将不得不进一步融入全球金融领域。

(二)金融自由开放。

包括利率市场化、汇率市场化、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离岸业务允许部分中资银行从事离岸业务、金融业对外开放以及内资外投和外资内投等,吸引资金进驻,形成世界级别的金融业务中心。

(三)行业准入放开。

包括: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备案管理等投资管理,航运机构及产业链拓展,文化产业放权审批,以及高端装备制造设备进口免税等。

(四)鼓励融资租赁业务。

自贸区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可以拓宽中间业务收入,对亟须降低信贷收入占比的国内银行有利。

上海自贸区四大制度创新

上海自贸区四大制度创新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四大制度创新及初步成效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试验区)是我国在新形势下推进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上海自贸试验区自挂牌以来,在推进四大制度创新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创新投资管理制度。

一是实施负面清单为核心的投资管理模式。

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率先在外商投资的准入领域实行了负面清单制度,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共有190条。

经过2年调整,2015年版负面清单中外商投资特别管理措施压缩到122条,调整率达35.8%,并将适用范围扩大至上海、广东、天津、福建4个自由贸易试验区。

二是创新外商投资备案制度。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实行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实施了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对负面清单之外的领域,将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备案管理。

2015年,上海自贸试验区新设外资企业3326户,是2014年的1.5倍,上海自贸试验区内外资设立管理制度基本实现了由传统审批向备案登记的转变。

三是创新境外投资备案制度。

上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备案办法简便高效,自开展以来,股权投资基金类企业借用自贸试验区平台开展的境外投资活跃。

截至2015年6月底,上海自贸区累计办结境外投资备案项目411个,上半年保税区办结境外投资备案项目208个,中方投资总额71.7亿美元,同比增长10倍。

四是创新工商登记制度。

建立了由工商部门主导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制度并拓展到业务变更和进出口经营资格备案登记,质检部门推出组织机构代码实时赋码,税务部门推出“办税一网通”等创新举措,实现了由多头受理向一口受理的治理流程再造。

试行企业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度,入驻企业已经超过原上海综合保税区过去20年存量企业总数。

二、创新贸易监管制度。

一是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制度。

上海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平台运行,收单业务通过“单一窗口”完成一半贸易进口货物的申报手续。

二是稳步推进“货物状态分类监管”非保物流模式试点。

上海自贸区运行的创新经验及推广探讨

上海自贸区运行的创新经验及推广探讨

上海自贸区运行的创新经验及推广探讨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创新经验自2013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立以来,其创新经验吸引了无数国内外企业的关注。

这里不断推进市场准入、贸易便利化、金融创新、制度改革等,成为引领经济新常态的探索领地。

1、市场准入创新:首创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准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关键,准入的限制不仅制约了外商投资的促进,同时也束缚了国内企业的发展。

在此情况下,上海自贸区首创了负面清单管理,即在规定的领域内,所有不在清单中的投资实行市场准入自由的政策。

这种政策打破了以往的管制型管理模式,让企业更自由地进行投资和经营活动。

2、贸易便利化创新:将通关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常言道“一百个人有一百种办法”,这在通关环境上也是如此。

上海自贸区采用了创新的方式,将通关服务外包。

这样一来,除了使通关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还能节约企业大量时间和成本,缩短货物通行周期,提高通关质量与管理效力。

3、金融创新:推进金融改革金融创新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领域之一,依托独特的外汇、利率、金融衍生品等政策优势,积极推进金融改革。

其中,金融市场开放程度、人民币资金便捷程度、资本市场定价及投资纷繁程度等不断提高,为企业和个人出境投资和母子公司融资创造了新的机遇和平台。

4、制度创新:未来“及时就地”企业注销登记制度上海自贸区未来将建立“及时就地”企业注销登记制度。

该制度可以及时得到企业注销登记,摆脱困扰企业的行政复杂性问题,加快不良企业的淘汰过程,增加优质资源的配置效率。

推广探讨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的推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各地区的引领新经济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如今,还有其他地区也在不懈努力,不断探索创新自贸区的发展,积极借鉴上海自贸区的创新经验,成为了全国自贸区建设的重要推动者。

推广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的思路应该是既有整体推进,又有逐步推进。

整体推进是指邀请上海自贸区相关负责人或经验丰富的专家参与地方试验区建设,分享经验和技术。

逐步推进则是指从上海自贸区创新经验的具体方案入手,设计出符合自己地方实际情况的计划,逐步推进实施。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对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对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

上海自贸区制度创新对开发区转型发展的示范效应一、上海自贸区设立及制度创新基本情况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下简称自贸区)于20XX年9月29日正式挂牌,建立自贸区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实施更加积极主对外开放战略的一项重大举措。

主要是要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进外商投资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

自贸区的建设核心是制度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投资管理制度创新。

在自贸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二是贸易监管制度创新。

推进实施“一线放开”,坚决实施“二线安全高效管住”。

三是金融制度创新。

在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利率市场化、外汇管理体制等方面进行先行先试。

四是综合监管制度。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管理由注重事先审批转为注重事中、事后监管。

二、开发区发展缺乏持续活力的主要原因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各级政府批准创建开发区,并在相应的政府职权范围内享受投资准入、税收、银行信贷等优惠政策,在吸引投资、技术和人才等方面都建立优势,成为各地经济发展的高地。

但是,由于开发区之外更广阔的地区不能享受政策优惠,因此即使在同一辖区,开发区内外的市场运行也出现很大落差,当大量优势资源集中到开发区以后,开发区之外的市场不得不承受资源流失的后果。

换句话说,开发区的兴旺是以牺牲区外更广阔地区的发展为代价,造成市场发展不平衡和市场竞争不公平。

正是这个原因,现在中央政府对建立开发区已抱有谨慎态度。

毕竟建设现代市场体系,重要的是建立统一公平的市场环境,让各种市场内生性活力充分发展,自由竞争,而不是由政府输送特殊的政策优惠来人为制造一些发展高地。

去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自贸区,已不再沿用以往那种给区内企业以政策优惠的传统做法,而是将政府对投资的审批制度改为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此给投资企业开通快车道,提高投资效率,这种模式完全可以在自贸区之外的其他地区推行。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中期报告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中期报告

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分析中期报告本报告将对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点及发展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将对试验区的概念和历史进行简要介绍,并分析试验区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

其次,将分析试验区的发展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最后,将提出试验区的未来发展对策和建议。

一、试验区的概念和意义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是中国政府为打造新时代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平台而设立的重要战略实验区。

试验区是指在现有行政区域范围内,按照国际通行规则和高标准、高要求、高水平的要求建设开放型经济试验区,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和自身发展需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制度安排和政策体系。

试验区的设立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战略意义。

一方面,试验区是中国政府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重要手段和途径,推动经济增长、提升国际竞争力;另一方面,试验区可以为相关方面提供一个开放创新的空间,推动试验区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二、试验区的特点1. 区位优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位于中国东海岸,是亚太地区的重要经济中心,是连接中西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的重要物流枢纽和生产基地。

其总面积为120.72平方公里,包括浦东机场区、陆家嘴金融区、张江高科技园区和合庆工业区。

2. 政策优势试验区在人民币可自由兑换、贸易、金融、投资、税收等方面享有更多自主权和特殊政策,为企业提供优惠的税收政策、弹性的管理体制和更开放的市场环境。

试验区还支持创新领域的发展,为企业提供更多的研发和创新支持。

三、试验区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1. 现状目前,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经成为享誉全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企业入驻,涉及多个领域,如制造业、金融业和服务业等。

试验区日益完善的政策、法规和管理体系,使其成为创新发展的示范区和推广基地。

2. 面临的挑战试验区面临的主要挑战是竞争压力和内部的体制机制不足。

试验区位于全球经济的中心地带,在吸引企业和人才方面感受到了来自其他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国际城市的竞争压力。

此外,试验区的体制机制还需要不断完善,以应对繁荣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

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制度创新作者:何立胜来源:《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 2013年第6期何立胜(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上海 201204)摘要: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是以开放倒逼改革,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制度洗礼。

承担自贸区制度创新的主体是政府,政府必须加快职能转变、探索投资、贸易管理新模式,扩大服务业开放、开放创新金融领域。

关键词: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制度创新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背景,是目前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力图通过扩大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定(TTIP)、多边服务业协议(OPSA)形成新一代高规格的全球贸易和服务业规则,来取代世界贸易组织,形成“21世纪贸易规则”,试图把中国排除在外。

即将形成的新贸易规则,要求从过去的一般贸易为主,转向贸易与投资并重,重视投资自由;要求全面取消和降低所有产品,包括农产品、工业品的关税,同时推动建立全面高标准的投资协定,实施投资的自由化,强调全面的市场准入与消除投资壁垒,而国际间不同国家组成多个自由贸易区,形成新的合作形式,中国需要成立自贸区作为应对策略。

还在于中国经历改革开放多年,产业必须升级,投资、服务要打破壁垒,单靠自身力量难以达到目标,凭借加大对国际开放,引进新的规则、市场的力量,促进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一、自贸试验区建设的核心是制度创新国家决定推进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的实质是制度创新,通过自贸试验区建设带动国内市场化改革,对不适应全球经贸规则变化的制度进行改革突破,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形成更适应发展开放型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

根据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要以国际高标准为标杆,改革服务部门外商投资准入管理体制,提高资本项目的自由化程度;逐步推进金融业与服务贸易对外开放,这不仅需要自贸区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监管模式实施变革,而且需要国家投资体制、贸易监管制度、金融领域开放创新、综合监管创新、完善法律制度保障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