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阅读训练答案

合集下载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

新高考语文的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倒立的马云,一切皆有可能苗向东在地球人眼里,马云是来自火星的异类,而马云也很配合这个角色。

马云有一个绝活:单手倒立。

他能够一只手撑,倒立数分钟而面不改色。

他不仅自己练倒立,还要求全体干部员工练倒立。

他说:“当你倒立时,世界会变得不一样。

”马云有句口头禅:倒立看世界,一切皆有可能。

马云儿时的偶像是小鹿纯子。

而纯子最吸引他的就是遇到困难时就倒立,于是马云认为这个倒立一定是一个化险为夷、转危为安的“法宝”。

所以马云把倒立练得炉火纯青,甚至学会单手倒立的绝技。

后来他创立了公司,在面临“非典”的困难时期,公司如何走出困境呢?一次,马云看到一幅画,上面画了许多鱼,但除了一条之外都往一个方向游,只有这条鱼是往相反的方向走,这幅画的题目叫《换个方向,你就是第一》。

于是马云悟到:淘宝网换一个方向,也许我就是最先到达终点线的人。

于是他想到了通过练倒立,来让大家学会倒立着看世界。

为此马云自2003年以来做了一个特殊规定:每个进入淘宝网工作的人员,无论胖瘦、高矮,都必须在3个月内学会靠墙倒立。

男性需保持倒立姿势30秒才算过关,对女性的要求稍低些,10秒即可,否则只能卷铺盖走人。

为什么要练习“倒立”呢?一是可以锻炼身体,不用任何器械,训练很方便;二是通过练习倒立,促使大家对任何一个问题都能够用另一种眼光来看待,养成“换位思考”、“逆向思维”、“多位思考”的习惯,培养创新精神。

自此,“倒立”成为阿里巴巴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

此后马云无时无刻在鼓励这种“倒立”视角。

2008年8月的一天,马云突然找到秘书,神秘兮兮地说:“走,跟我去淘宝!我今天要临时抽查,要所有高管都给我倒立,看看他们会不会。

”在淘宝专门的倒立室里,每一个高管轮流在马云面前演示倒立。

果然,有几个高管没能完成。

马云甩下一句话:“限期整改,过段时间复查。

”几位没有过关的高管人员,通过训练很快就掌握了倒立的技巧。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讲义及答案)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吴晗的文章和诗吴晗早慧,有“神童”的美誉。

一个证明,是他六岁就写出一首《无题》——厨中无菜市上有,饮酒何必杏花村。

人人谓我读好书,吾谓耕者比我高。

文采之外,末句里表达的对农事内涵、平民本色的体认与尊重,为不少成人所不及。

他后来成为学界一流的历史学家、内战时曾与闻一多齐名的民主斗士,其来有自。

本是书生,遭遇放不下书桌的时代,为争取继续读书、写书、教书的机会,只有走出书房,反对独裁,要求民主,希望合力制止内乱。

内乱一日不除,就一日看不成书。

时代如此,正派、有骨气的文人实在难有更好的选择。

1946年12月4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写文章是愿意的,困难的是别人不把你当作可以写文章的人,被安排做太多自己才力所不愿作的事,于是一方面疲精劳神做牛马,吃力不讨好;一方面又颇想偷闲动动笔墨,成天要接见许多生疏然而是热诚可爱的面孔,说太多自己也记不起来的话;有时还得被牵上讲台,被挤上游行队伍前排,如此如此,就永远写不出自己想写的东西,不能读自己该读的书,然而,又能怨谁,只怪自己是生在如此一个时代。

”当时是黄裳写信约稿,吴晗遇到了知音,有了写文章的机会,自然高兴。

他表示情愿写《旧史新谈》,写短文章,几百字就是一小篇。

每天写半个小时,每个月写一两万字。

他很快就写出了四篇,寄给了黄裳。

大苦闷中,有了些小快乐。

小快乐抵消不了大苦闷。

吴晗写给郑振铎的信中曾有一句:“世界整个变了,我们也已经变了。

”当时的吴晗,用不少精力参与《民主》周刊,学术渐远,政治日近,乃至置身其中,奋力其间,欲罢不能。

”1947年6月30日,吴晗写信给黄裳说:“我极喜欢你的趣味情调,二十年前我们相熟,你的现在也许就是我的过去。

那时代,我还喜欢写旧律呢。

现在都是梦了,想一想,成天是政治,说的,看的,写的,谈的,连做梦都是,就是剁烂了也分析不出一丝丝趣味,情调澈头澈尾的俗。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专题练习(一)(含答案与解析)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一)传记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2分)慷慨掷此身在中国,年轻一辈知道华罗庚,大都是因为以其名字命名的数学竞赛;老一辈熟悉他,是因为他曾大力推广的数学“优选法”和“统筹法”。

1910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常州金坛区。

他幼时因思考问题过于专心被人戏称为“罗呆子”。

后因家计困难而辍学帮父亲看管店铺,他整天捧着借来的《大代数》、《解析几何》等自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

后来,他不幸染上伤寒病,靠新婚妻子的照料挽回了性命,左腿却落下残疾。

这个劫难,反而让华罗庚坚定了攻读数学的信念。

1930年,华罗庚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指出数学家苏家驹论文中的错误。

杂志到了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熊庆来手里,他一打听才知道,作者原来是一位只有初中学历的青年,于是他力主把华罗庚请到清华来工作与培养。

华罗庚到清华后,没再去听解析几何和微积分两门课,他不愿“浪费时间”在“太过浅近”的课程上。

于是熊庆来让他进了算学分析班,而华罗庚学习这门高级课程十分轻松,还在课余自学了英、法、德、日等语言。

曾就读清华物理系的力学家钱伟长回忆,他一直以为自己是清华最用功的学生,但一天早上6点,就发现华罗庚从远处一瘸一拐走来——他已经学习了3个小时,正在校园里散步呢。

这样的实力和努力,助力23岁时的华罗庚登上了清华讲台教授微积分。

执教两年,他就发表了15篇论文,大多数刊登在国外杂志上,其中一篇被世界上最重要的数学杂志——德国《数学年鉴》收录。

从此,无人不对华罗庚心悦诚服,据说美国著名数学家维纳来清华讲学时,只要华罗庚有异样的表情或咳嗽一下,维纳就会停下来问:“我错了吗?”华罗庚于1936年初到剑桥大学访学,在近一年半的时间里,他潜心研究,在数学权威刊物发表了18篇论文。

七七事变打断了他的访学进程,他回国随清华大学搬迁至昆明,破例被清华、北大、南开三校组成的西南联大正式聘为教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练习带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练习带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练习带答案高考语文传记阅读练习原文1:和倪先生的初次相识是在一同去往杭州旅游的大客车上,一路上我都在向他讨教,现代文学史的掌故、旧书店淘书的传奇等等。

此后,陆续得到倪先生惠赠的一些签名本新著,也曾到他府上拜访过一次,参观了他收藏的令人艳羡的新文学“善本书”。

2021年,当我来到上海人民出版社时,倪先生告诉我正在写一本关于鲁迅的新书。

四年之后的2021年,这部将近五十万字的新书《真假鲁迅辨》,终于面世了。

倪先生探讨鲁迅某些生平大事历史原貌的文章,几乎篇篇都很精彩。

当《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在《文汇报·学林》上发表时,现代文学史专家、善于“打捞”史料的华东师大陈子善教授一口气读完后,很为倪先生的胆量和见识所感动,立刻给《学林》主编打电话,认为这是一篇有创见的学术论文,是十分难得的。

倪先生以大量可信的史料,论证了此信不可能经鲁迅包括茅盾起草或过目或事先知情,而是由当时在陕北的红军中的一位革命同志起草的,极具说服力。

现在倪先生的说法已成为鲁迅研究界的共识。

《真假鲁迅辨》那本书印得不多,总共印了2700册,其中200册毛边本是被一位收藏家“买断”的,所以真正上市流通的不足2500册,很快就销光了。

我曾送了一册给倪先生的“神交”——当时已然九十高龄的蒋星煜先生,蒋老拿着此书便说:倪墨炎写的文章我喜欢看,他在《文汇报》发表的对唐“完全成立”!后来,蒋先生在编选自己的文集时,特地在一篇《唐在“辨伪”系列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倪先生才正式开始“重写鲁迅传”。

因为先要辨伪、扫雷,《大鲁迅传》的编写、出版至少推迟了四年。

为了提高效率,年近八十的倪先生“老来学吹打”,第一次用电脑写作整部书,用伊妹儿发稿件。

在《大鲁迅传》第一部写作期间,传来了倪先生患病的消息,我总有一种不祥的预感:倪老师的大书也许写不完了!今年的炎夏,倪先生又住进了华山医院。

在医院里,他最牵挂的自然是已经进入出书“倒计时”的《大鲁迅传》第一部,在即将付刊之前还来电话关照:又发现两处错误,一定要改正!我自然遵命照办。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传记阅读及答案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传记阅读及答案

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传记
阅读及答案
本文档汇编了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中,关于传记阅读的部分题目及答案。

以下为题目和答案的列表:
1. 传记阅读题目一:
题目描述:请根据所给的传记节选,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传记节选中的主人公是谁?
答案:主人公是张三。

2. 传记阅读题目二:
题目描述:请根据所给的传记节选,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传记节选中的时间背景是什么时期?
答案:时间背景是20世纪初。

3. 传记阅读题目三:
题目描述:请根据所给的传记节选,回答以下问题:
问题一:传记节选中的主要事件是什么?
答案:主要事件是张三在政界的成就。

请注意,以上仅为示例题目及答案,并非真实的试题内容。

实际试题详情请查阅相关考试官方发布的信息。

请在此基础上进行试题编写和答案整理,确保提供的试题内容和答案准确无误。

以上为关于2023年全国中考语文试题汇编——传记阅读及答案的文档,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语文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语文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

语文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试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院子里的杨绛先生严欣久一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

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

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

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

”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钱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

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

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

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

”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

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

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

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班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

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

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

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

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来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扬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媛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

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媛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黄德鸿:“学者”的意义吴春燕季轩(一)学者报国“成为一名学者”是黄德鸿青葱岁月时种下的一颗种子,后来成为其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广雅中学就读高中时,黄德鸿受国文老师梁同寅的影响颇深。

梁同寅在讲解曹丕《典论·论文》时一番声情并茂的讲解深深感动了黄德鸿,他内心开始憧憬学术之光。

大学时代,黄德鸿便在求学志愿表上填上了“学者”二字,入读中山大学法学院社会学系,“以为社会学就是一门改造社会的科学,于是就报了社会学”。

毕业后,他考上了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行政院社会部”,从事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研究。

新中国成立后,黄德鸿回到学校任教,先后于中山大学、中南财经学院、湖北大学担任副教授、教授,后任教于暨南大学。

黄德鸿曾以黄远之、黄乙平等笔名,撰写了许多学术论文,这些文章后来结成论文集出版,书名为《社会事业与社会行政》。

从社会学转到经济学研究,黄德鸿的说法是,“在当时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对经济学的研究比社会保险更有意义”。

1948年,黄德鸿还曾获得去联合国工作的机会,“无论是从事业上,还是生活上,那都是我人生转折的好机会。

但当时经济凋敝、民不聊生,我们还要建设国家,我希望我学到的东西能够用在这上面”。

于是,黄德鸿放弃了高工资和优越的研究条件留在中国。

(二)把脉工业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面对着如梦似幻的经济风云,黄德鸿挥手拨开迷雾,探索广东经济发展方向。

他目光如炬,运筹帷幄中决胜千里之外。

论文一篇篇分量十足,字字珠玑,句句铿锵,对我国和广东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20世纪60年代初期,黄德鸿就开始研究工业投资效果问题,提出了影响社会主义工业基本建设投资经济效果的四大因素。

80年代初期,他又具体地提出了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的六大基本途径,在充分肯定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工业成就的同时,明确提出了广东工业发展“大而不强”的整体判断,从技术、资源、体制、文化和发展模式上提出了促进广东工业发展由大到强战略构想和对策措施,首次明确提出要倡导“工业精神”。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测试试题含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陆孝彭1958年初秋,中央军委决定,我国要自己研究制造一种新型的喷气式强击机,强击机既有超音速的飞行速度,又有高效能的空战、陆战、海战的战斗力,这对于年轻的中国空军来讲,无疑是至关紧要的。

为此,中央军委副主席叶剑英元帅亲自到沈阳参加了相关会议,最后确定把这个任务交给陆孝彭。

带着共和国的期望,陆孝彭从沈阳来到了南昌,担任了“强-5”飞机的总设计师。

陆孝彭早年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后来赴美国留学,曾在麦克唐纳·道格拉斯飞机公司工作,参与过舰载喷气机的设计。

之后,他又在英国格罗斯特飞机公司担任过一种亚音速战斗机的总体设计。

1949年,陆孝彭得知新中国诞生的消息,巧妙地躲过特务的尾随,辗转新加坡、南朝鲜等地,历尽千辛万苦回到祖国的怀抱。

回国以后,陆孝彭将自己的才智都贡献给了年轻的中国航空事业。

1952年,他曾在沈阳112厂第一飞机设计室担任“歼教-1”飞机的主管设计师,在同行们的通力协作下,成功制造了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教练机。

要设计强击机,一无图纸,二缺资料,陆孝彭虽感困难重重,但多年来的科研实践使他产生了一种习惯性的“抗难力”。

陆孝彭夜以继日地翻阅着世界各国的航空资料,他认为,随着现代化防空体系的完备,强击机应能上能下,能高能低,能够从敌方的雷达盲区钻过,迅速地接近攻击目标.出其不意地对目标进行袭击,这才是我们需要的强击机!为了完善他的设计雏型,陆孝彭把设计室里的年轻人组织起来,他们从解剖“米格-19”喷气式飞机入手,了解和熟悉喷气式飞机的结构、性能。

在这设计过程中,谁也无法说出陆孝彭究竟有多少个彻夜未眠。

每一个数据,每一张图纸,他都要亲自过目,亲自核算。

几万张图纸,几万个数据都浸透了陆孝彭的汗水。

有时为了核算一个数据,他经常通宵达旦,助手们见他太辛苦,主动提出分担他的工作。

但他深情地回答:“我自己不校阅一下,总是放心不下呀!”4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了,陆孝彭熬红了双眼,熬瘦了身体,但他身边的图纸却像一座座小山一样日益增高,15000多幅飞机设计图终于完成了,那锥形的机头,加大的后掠机翼,流线形的蜂腰机身,美观的机尾翼,活像一只腾空的银燕,跃然在纸上。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

传记类文本阅读专项训练知识点及练习题及答案一、传记类文本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对于中国留学第一人容闳来说,当年他选择留学的胆量,丝毫也不下于世界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那个年代留洋充满风险。

中国与欧美等国家隔着太平洋、大西洋,坐上船从启程到抵达,途中经过无边无际的海域,需要大半年时间。

更何况把未成年的孩子,送到完全陌生的西洋国家,然后忍受遥遥无期的隔洋相望、鱼雁传书,这对于从来没有出过家门的传统中国父母来说,是难以想象的。

容闳出身于穷苦人家,十三岁时,家居澳门。

当时,澳门是来粤贸易各国商人的共同居留地,华洋杂居。

在澳门,他在马利逊学校读书,受教于美国传教士布朗。

当时他们班上只有6个学生。

后来由于家人和自己健康的考虑要提前回美国,布朗宣布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想带几个跟他学习多年的学生回国,继续完成学业。

布朗说完,要求愿意跟他去美国的孩子站起来。

当时班上只有3个学生站起来,而容闳是其中的第一人。

容闳的母亲起初并不同意,经过容闳的劝说才勉强答应。

布朗为此特地为准备随他去美国的学生找了资助人,这些资助人不仅负担学生留洋的全部费用,还承担了他们留洋期间学生家庭两年的生活费用。

因此,容闳获得了赴美学习的机会。

容闳初到美国,进了马萨诸塞州孟松城的孟松学校。

“那时美国的生活、膳宿都非常便宜。

贫困的学生都有很好的机会找点工作做,以解决学费问题。

我记得当时的食宿费,包括燃料、灯和洗涤在内,每人每星期仅1元2角5分美金。

”容闳从孟松学校完成学业后,获得的资助就此结束。

他放弃了去苏格兰进入爱丁堡大学学习,同时又可以继续获得资助的机会,坚执地要留在美国进入耶鲁大学学习。

有教授建议他申请一份贫困生救助金,但条件是学成后必须做传教士。

容闳不愿意为此放弃自己的理想,而去做传教士,并以此换取获得救助金的机会。

为此,他的大学生活很艰苦,最后是通过当地妇女协会的帮助,才获得了生活的救助。

容闳在耶鲁学习,由于入学前准备并不充分,尽管他学习很努力,但是在总体成绩上并没有取得高名次。

人物传记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专题练习(有答案)

人物传记专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黄永玉:大师之境黄永玉,中国艺术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一个罕见的本质意义上的真正艺术人。

十多年前,一位画家在聊天中向黄老倾诉心中的苦楚:年轻貌美的妻子和别人好了,他戴了“绿帽子”,眼含热泪,一脸的无辜无奈和委屈。

黄老叼着烟斗听着,从丝丝青烟中飘出两个字:“揍他!”太有性格、太有意思的一位老人家!黄永玉嗜烟,尤其对烟斗情有独钟。

无论是挥毫题字,还是泼墨作画,无论是登台演讲,或是闲庭信步,他的烟斗总是须臾不离手。

也许这总在他身侧飘绕着的缕缕青烟,也是他灵感与睿智的来源吧!黄永玉小的时候姑公(黄永玉的姑公即大文学家沈从文的父亲)非常喜欢他。

少年黄永玉整日和姑公泡在一起,练拳,举石锁,练就了一身好功夫。

12岁那年,黄永玉独身一人离开了故乡湘西凤凰,从此这位土家族汉子就开始了游侠式的生活……倚仗着健壮的身体和一身过人的好功夫,他在追求艺术的同时,行侠仗义,广交天下朋友。

在福建泉州,他结交了学木刻的两位穷朋友。

不久,两位朋友都惨遭保长的迫害:一位的老婆被保长凌辱了,一位被抓了壮丁。

黄永玉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

连夜干掉了保长,替朋友报了仇,此后又浪迹天涯了。

文化的渊源和自身的素质加之良好的天赋对黄老的艺术起了决定的作用,而上天赐予他特有的“缘分”更为他的艺术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且不谈他和沈从文、张乐平、齐白石等艺术大家的缘分,单说他和一位出家人的奇遇就让他在其艺术生涯中受益匪浅了。

那是在60多年前的福建,年轻气盛的黄永玉在一座山庙前盛开着的玉兰树上摘花,树下站着一位老和尚,老和尚和少年黄永玉聊了起来,谈美术知识、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四天后,老和尚侧身躺在破旧的木床上,如平常睡觉姿态一般,仙逝了。

他给黄永玉留下了一幅书法条幅:“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世人得离苦。

”这位老和尚就是弘一法师李叔同,一代宗师去了,留下黄永玉在庙里嚎啕大哭……曾经有好友问黄老,在他那么多专长里,他最喜欢哪个?黄老说,我最喜欢的是文学,第二是雕刻,第三是木刻,第四是绘画。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人物传记类阅读10篇(含答案)杨继盛传杨继盛在七岁时失去了母亲,庶母妒忌他,让他去放牛。

他在里塾里遇到读书的孩子,很喜欢,就请求兄长让他跟着塾师研究。

兄长告诉父亲后,父亲同意了他去研究,但他还是得继续放牛。

十三岁时,他开始跟着师傅研究。

家里很穷,他更加自我要求严格。

后来,他被贬为狄道典史。

那里是杂居的地方,人们不常识字,杨继盛选了一百多个有才华的子弟,聘请三经师教他们。

他卖掉了自己的马和妇女服装,用钱购买田地,资助那些学生。

当地有一座煤山,被少数民族占据,当地居民需要从两百里外买柴火。

杨继盛召集少数民族,告诉他们:“如果杨公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也会帮助他,更何况这座煤山呢!”少数民族信任并爱戴他,称他为“杨父”。

注释:①典史:知县下属最低级官吏。

②杂番:指汉人和少数民族杂居。

③鬻:卖④市:买⑤资:资助1.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继盛经里塾B.请得从塾师学C.年十三岁D.家贫,益自刻厉2.翻译文中加点的词庶母()里塾()狄道()3.文中杨继盛为学生筹资的行为体现了什么?试用自己的话概括。

4.解释文中的“龂龂然”和“染溪”分别是什么意思?A.玠乃锁次的等,具状启台B.九岁而孤,为叔父骠骑从事中郎随所养C.玠在任岁馀,守禄俸而已D.玠乃遣使执显文,鞭之一百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全丁大户,类多隐没。

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褚玠的官场经历和品性特点。

4.文中提到的“高宗”是哪个朝代的皇帝?至之市,无案牍之劳形。

久之,目似瞑,撤屏视之。

褚玠少年丧父,是叔叔褚随将他抚养成人。

褚玠小时就有美好的声誉。

由于中书舍人蔡景历的推荐,他出任山阳县令。

高宗一开始并不赞同,后来才勉强同意了。

山阴县民张次的、王休达与诸奸吏互相贿赂勾结,把丁口多的大户都隐匿起来,不交纳国家的赋税。

褚玠将张次的等人关押起来。

皇太子知道褚玠没有钱返回京城,亲自写信给他,并赐给赐粟米二百斛,于是褚玠才得返京。

解释加点的词语:①先达多以才器许之许:才器许之许表示许多人都承认他的才能。

中考英语传记阅读练习题20题带答案解析

中考英语传记阅读练习题20题带答案解析

中考英语传记阅读练习题20题带答案解析1. What is the main occupation of the person in the biography?A. ScientistB. ArtistC. WriterD. Teacher答案:A。

解析:文章关键信息是对这个人的职业描述中有很多关于科学实验和研究的内容,所以可判断其主要职业是科学家。

A 选项正确。

B 选项艺术家,文章中未提及任何与艺术相关的内容。

C 选项作家,文中没有提到写作方面的事情。

D 选项教师,文章中也没有关于教学的描述。

2. Where was the person born?A. LondonB. ParisC. New YorkD. Tokyo答案:B。

解析:文章中有明确提到这个人出生在巴黎。

所以B 选项正确。

A 选项伦敦,文章未提及此人出生在伦敦。

C 选项纽约,文中没有相关内容。

D 选项东京,同样文中未出现此人出生于东京的信息。

3. Which achievement is NOT mentioned in the biography?A. Winning a Nobel PrizeB. Publishing a famous bookC. Painting a masterpieceD. Discovering a new element答案:C。

解析:文章中提到了这个人获得了诺贝尔奖、出版了一本著名的书以及发现了一种新元素,但是没有提到绘画方面的成就。

所以C 选项正确。

A 选项,文章中有提到此人获得诺贝尔奖。

B 选项,文中明确说了出版了著名的书。

D 选项,有关于发现新元素的描述。

4. What is the person's hobby?A. ReadingB. SingingC. DancingD. Traveling答案:D。

解析:文章中多处提到这个人喜欢旅行,去不同的地方探索。

所以D 选项正确。

人物传记阅读习题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习题答案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一)答案一、①生活简朴:坐公交上班,穿打补丁的衣服,一双军绿色的解放胶鞋,下班时还会带上两个单位食堂里买的馒头。

参加国际会议时穿打了三层补丁的鞋,提着人造革的破书包。

住的是老旧的单元房,小客厅不到14平方米。

(列举2点即可)②爱情朴素:他们的爱情与事业紧密结合,风雨与共,相依相携。

③对国家的挚爱:一生的重大选择都和祖国的需要连在一起。

(6分,每点2分)(4)“对国家的挚爱”是何泽慧这一代人成名成家、令后人仰慕的重要原因。

(2分)①由于抗日救亡的需要,何泽慧在德国留学时毅然选择实验弹道学的专业方向,这奠定了她一生事业的基础。

(2分)②坚信只有科学能够使祖国尽快摆脱贫弱落后的局面,在祖国需要时,不顾一切及时回国,在十分简陋的条件下开展工作,拥有了展现自己才华的舞台。

(2分)③在92岁高龄时,不小心摔断了腿,但痊愈之后照样去单位,赢得了敬重。

(2分)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二)答案三、汪曾祺笔下的沈从文.①他是一个有蛮劲狠劲,敢于拼搏的人。

②他是一个做事情“耐烦”,锲而不舍,对作品苦心雕琢,精益求精的人。

③他是一个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人。

④他是一个看破人事乘除,得失荣辱置之度外,心地明净的人。

(需结合文章分析,答出三点即可)四、慧眼识英才【答案】①热爱数学,锐利进取,思维缜密;②知恩善报,对恩师非常尊敬和感激;③习惯于单枪匹马地进行自我研究,语言表达能力较差。

人物传记阅读训练(三)答案五、追随我心①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放弃的,所以不要固执盲目地坚持;人生有些东西是应该坚持的,所以不要轻易地放弃。

(2分)②李开复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政治学科没有坚持,对备受冷落的计算机领域的语音学没有坚持,对苹果、微软、SGI和Google的高职位没有坚持,他的人生一直是不断改变的过程,所以他是没有遗憾的。

(3分)③李开复一直坚持“自己设计自己”的人生信条,一直坚持“追随本心”的人生理念,一直坚持创新的意识,且从没有放弃这些坚持,即使是在人生的辉煌时期,所以他的人生是值得尊敬的,没有遗憾的。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习题带答案

高考语文传记阅读习题带答案1949年11月29日,于右任被迫飞往台湾。

飞机呼啸上天的一刹那,大陆便在于右任难以割舍的目光里,定格成一个美丽凄婉、遥不可及的背景,永远也不得亲近了。

于右任来台后婉拒了蒋介石给他准备的花园洋房,住进了一所普通公寓——“梅庭”。

这是他长年避暑之地,更是避寿、避官说之地。

他过寿时,成千上万的人来祝贺,他不胜其扰,过年也是。

身为“监察院长”的于右任经常遭遇各种请托之人,居此亦是为避官说。

今日“梅庭”是于右任在台生活唯一留存的居所。

1879年4月11日,于右任出生于陕西三原县,原名伯循,一字诱人,后因有感于八国联军对中国的欺凌践踏,遂取谐音“右任”为名。

“任”从“衽”字而来,“披发左衽”系受异族统治的象征,而“右衽”则暗含不愿臣服屈辱之志。

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逃往西安,于右任致信巡抚要其刺杀慈禧,他出版了诗集《半哭半笑楼诗草》,对清朝末世嬉笑怒骂,极尽冷嘲热讽。

遭通缉后流亡上海,得震旦学院院长马相伯庇护,入震旦公学,加入光复会。

翌年,与马相伯共同创办复旦公学,于右任建议校名取“复旦”二字,有不忘震旦及复兴中华之意,复旦公学即复旦大学前身。

1922年,他创办上海大学,任校长。

中国很多小学、中学、大学的创立也都跟他有关系。

1906年11月13日,于右任与孙逸仙于东京会晤,加入同盟会。

1907年,他在上海首创《神州日报》。

1909年3月,又创《民呼日报》,因抨击时政入狱,后获释。

同年8月20日再创办第三份报纸《民吁日报》,因揭发日本暴行而被查封,并再度入狱。

1910年9月,愈挫愈勇的他又创《民立报》,《民立报》社是同盟会总部的联络、指挥机构,为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

这些都是民国最早期的报纸,而其办报理念原则及经营管理等,“足以光照中国整个百年报业史”。

于右任一生写诗、词1200多首。

其内容以国家、民族、人民的安危为念,极少花前月下之音,断无无病呻吟之句,诗品之高,无人企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记阅读训练
一、《梁宗岱先生》(2011广东卷)1.(1)夸张。

突出了梁宗岱善于跑路,有强健的体格。

(2)比喻。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梁宗岱擅长且喜欢辩论,辩论的技巧出众,辩论时激情洋溢、全身心投入的性格特点。

2.①为人富有激情(热情),尤其在辩论时更能显示雄辩的才华。

②执著、随性洒脱(直率、真挚),朗读
起来气势磅礴,任由性情勃发。

③治学严谨(认真、一丝不苟),才华横
溢。

一个字一个字计较,力求和原作一致,翻译作品达到接近原著。

3.①赞扬梁宗岱先生活得有滋有味。

他爱锻炼,爱辩论,爱文学,兴趣广泛,热爱生活,充满激情,让人觉得除了埋头研究外,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②赞扬梁宗岱先生从不灰心失望。

他天天
都表现得高高兴兴,总能从生活中看到光
明和希望,让人觉得生活就要无忧无虑,乐观自信,从而给人感染和启发。

二、《黄侃先生二三事》(2009广东卷)
4、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叙写黄侃的?请各举一例。

(4分)
【答案】①文章是从志士之狂(革命之壮行)、名士之狷(名士之趣行、率性之真)、学术之严谨三个方面叙写黄侃的。

②举例:a、志士之狂:怒砸虎头牌,打闹学堂,撰写革命文章抨击清廷腐败,拥护革命浪潮。

b、名士之狷:在中央大学任教期间,从不佩戴校徽、携带名片,耍大牌脾气,嘲笑白话文。

c、学术之严谨:所治诸书皆反复数十遍,几乎没有误差,不肯轻易为文,教育学生学无止境。

【解析】文中“志士之狂、名士之狷,当然不是黄侃的全貌,他对学术的谨严与虔敬,恐怕才是其性情的根本”是一过渡句,由此句即可得出答案。

5、按照第⑦段中的黄侃的说法,中国学问有什么特点,应当采取怎样的治学态度,应当做出怎样的贡献?(用自己的话回答)(5分)
【答案】①中国学问的特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学无止境。

②治学态度:始终保持谦卑的态度,严谨认真求实、不欺世盗名、有敬畏之心,坚持不懈地学习、钻研。

③贡献:治学要实事求是,要对后世负责。

(要有真正的发现,真正领会中国学问的精髓,推动学术的发展。


【解析】在第⑦段中找出相关的句子,再根据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回答。

找出相关的句子:中国学问的特点:中国学问犹如仰山铸铜,煮海为盐,终无止境;治学态度:一曰不欺人,二曰不知者不道,三曰不背所本,五曰不窃;贡献:四曰为后世负责。

6、作者这样叙写黄侃的写作意图是什么?(6分)
【答案】①从多个侧面展现了传主与众不同的个性特点。

②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传主及那个时代学者的自由风貌。

③说明那个时代的新旧学者在内在精神方面也有不少相通之处(他们对学术独立、自由精神的追求,甚至革命行动的激烈等也有不少相通之处)。

三、《我所认识的梁漱溟》(2008山东卷)
7、.参考答案:①他的议论有真知灼见;②不只是讲说学问,还将思想付之于具体行动;“平生所志都在为中国未来的发展寻出一条恰当的途径”。

解析:此题考查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结合文章的第二段和最后一段来概括即可。

回答要有条理,完整。

8.①表明梁漱溟关心国事是有家庭传统的;
②是梁漱溟格外关心文化问题的原因;③使读者对梁漱溟学术上的人格魅力了解更全面。

9.①《中国文化要义》哲学味太浓,不容
易读懂;
②《乡村建设理论》纵贯性不够,在方法论上“从果说因”;
③晚年观念已老;在文化上有很多问题没有触及。

10.主要是从学问和人格两个方面去认识梁漱溟的。

启示有四点:(1)从文体来说,要评传结合;
(2)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3)中心内容的确立要体现人物的身份特征;(4)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