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论美感的培养与美术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论美感的培养与美术教育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活动一直是国民生活的主要内容,文化建设相对薄弱。事事讲效益讲回报,学生学习也以功利为目的,和拿学位、找工作没有直接利益关系的“美育”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而美感的培养对于个人健全人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急功近利的社会,强调美育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感;和谐;差异
时值校庆,整个校园经过修整焕然一新,处处散发着浓浓的节日气氛。学校经过十年不断扩招,学生人数较以前增加了一倍还多。新建的东校区已初具规模,东西两个校区一文一理、相得益彰,整个学校一派繁荣景象。近些年学校重视绿化,植被增加了许多,路边的灌木整齐划一,被修剪得中规中矩,绿地也是平平整整,如惯常所见的“街心花园”一般,既没有传统园林曲径通幽的含蓄,也没了杂草灌木滋生蔓延的野逸。其间不难看到设计者的“良苦用心”。和其他院校一样,这些年师大一栋栋的高楼拔地而起,不过却是只重功能谈不上一点美感。学校为了所谓的风格统一,不管是美术学院还是文学院、体育学院,所有教学楼都是一个色调一种建筑风格,统一倒是有了,但个性却丧失殆尽。这样统一风格、抹杀个性是无意而为吗?只有决策者自己清楚。大学是彰显个性、倡导自由之所在,或许有人认为建筑和园林的格调只是表象,不能代表一个大学的内在品质和价值导向,我认为不是这样的。建筑形式是
内在理念的真实表现,比如,封建社会的中轴线对称建筑样式就是集权主义的典型特征,所以形式必定会反映内容。
和谐是美,差异、冲突同样是美!美是在差异和冲突里达到一种平衡。
庆幸的是学校行政楼幸免拆除,仍保有当年的苏式建筑风格,这是仅剩的一点历史的遗迹。北京的北大、清华,重庆的西南大学,福建的厦门大学,包括离我们不远的开封河南大学,它们都完好保存了凝聚着历史与传统的老建筑。创新不一定要废旧啊!“破四旧”难道让我们这个民族失去的还不够多吗?或许你会说这些仅有三
四十年的建筑不值得保留,那什么值得保留?这是一个时代的记忆,这就是岁月的美感。
当然校园环境只是一所大学的表面现象,重要的是它内在的学术氛围和创造力。但看到的只是整个学校的循规蹈矩和一团和气,学术争鸣与各抒己见没了踪影。我们能看到的是循规蹈矩的学生与和和气气的教师,老师怕“得罪”学生(因为有学生评教),学生力图讨好辅导员(因为有奖学金和“推优”),从上自下“一团和气”。上下一致、协调合作去完成一件事固然重要,但没有百家争鸣、各抒己见的学术氛围决不能成就一所知名高校。社会需要稳定,但校园学术需要碰撞需要不同的声音,要的是各抒己见、讲真话,不怕得罪人的精神。只有在各种各样的冲突中我们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推进学术、教学的发展。没有“冲突”与论争的校园必定死
气沉沉没有希望。学生和教师是学校的主体,一切制度的制定、活动的开展都要围绕学生和教师,都要服从学生和教师的利用。管理者正视学生与教师的意见与建议是一所高校健康发展的前提。从美学角度来看,和谐是一种美,不和谐同样能产生美。
北大的改革进行多年,这也带动中国当代教育制度的变革,引发每个关心中国高等教育的人对大学现行教学模式进行思考。陈平原在北大改革的讨论里说到:“北大属于敏感地带,众目睽睽,人多口杂,过于前卫或风险太大的改革,都很难实施。因此,如果你关注中国大学改革,不要只把目光盯在北大。真正的大学精神创新或大学制度改革,很可能不是发生在北大。”不管“真正的大学精神创新或大学制度改革”是发生在陈教授提到过的东北师大还是别的什么学校,中国的每一所大学都不可能回避这个问题了,如果不去正确面对改革的阵痛那就只能是出局。学校定岗编制制度十年前已经正式实行,北大在二十多年前就开始了这样的改革,但是并未取得什么实质性的成果,基本流于形式。
我没有能力为大学改革出谋划策,但我深刻体会到美感培养的缺失是当下各个大学普遍存在的问题。要想改变一个群体、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必从教育抓起,因此重视美术师范专业的教育改革势在必行。
对于一个师范大学,主要任务是培养教育人才,重点是为中学教育输送师资力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要掌握好技术层面的知识,
还要有创新思维能力。我们师大美术学院在教育改革中要清晰的认识到这一点。首先,我们培养的学生要熟练掌握基本的绘画技法,对中西绘画史有全面确切了解,这是最基本的。其次,由于美是一个动态的概念,我们还要培养学生从全新的角度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并将之贯彻到生活中去,这是一种对待艺术的态度!美感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积累。
既然美感的培养是长期一以贯之的结果,那学生就要重视生活学习中的自我培养。美即是共有的和谐,更是个性的张扬,所以同学们既要学习关于美得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独立个性的培养。20世纪上半叶那些留洋的老一辈学者,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不仅努力学习本专业文化知识,而且也很重视艺术审美情趣的提高,他们中的很多即是本专业领域的专家,同时也精通琴棋书画。而现今的大学生只重视专业内的知识积累,功利性太强,为考试、为学位而学习,没有意识到提升审美情趣对生活学习的重要性。我们提倡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美育排在第四位,但实际上,一般学校对“美”的重视已经落在了“劳”之后。学校每学期都会开展这样那样的公益劳动,但是我们每学期都有关于艺术与美的课程吗?美术、音乐的公共课在我们学校也还没有开设几年,学校、教师、学生对之的重视程度也是不够的。对“美育”的视而不见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亟待改变。
在我看来,我们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扫盲工作取得很大成
绩,文盲明显减少,但是“美盲”却是随处可见。改变现状要靠我们的教育,最主要的是要靠中小学教育,而中小学的教师大部分又是从师范院校毕业,所以师范院校的美育工作担任着最为关键的角色。提高师范院校教师、学生的审美水平时不我待。
所以,我觉得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么样培养学生的定位上要重新认识。对于美术专业学生而言,只重视绘画技能的培养远远不够,学生审美意识的全面提高才最为紧要。我们不仅要培养技术型人才,更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有着独立审美人格的新型人才。只有我们师范教育的美育水平提高了,国民的审美情趣才能有整体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