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
浅谈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及其评价方法
浅谈空调环境下的室内热舒适及其评价方法作者:连晓宇田自群来源:《科技视界》 2012年第9期连晓宇1 田自群2(1.洛阳市规划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洛阳471000;2.林同炎李国豪土建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上海200437)【摘要】本文对影响室内热舒适的各参数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现有热舒适评价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指出了热舒适研究的必要性。
【关键词】热舒适;热舒适评价;空调0前言随着科技、经济的日益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室内环境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
由于人的一生中有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室内环境状况对人体的生长发育、健康以及工作效率等有着密切的关系。
特别是近年来空调系统的广泛应用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室内环境。
所以研究人体热舒适,创造健康、舒适、安静、清洁的室内环境,是非常必要的。
1热舒适影响因素分析人体热舒适是多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随着室外气候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热舒适一般是指人们对其所处的局部气候产生的不冷不热的主观感觉,是人们在众多因素作用下的主观反映。
美国采暖、制冷和空气调节工程师学会(ASHRAE)在55-56标准中,给出了热舒适环境的定义为:人在心理状态上感到满意的热环境。
国内外的广泛研究表明,影响人体热舒适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结为六个,与环境有关的四个因素: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速度及相对湿度;与人有关的两个因素:人体代谢率和服装热阻。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能引起人体局部不舒适的环境参数,如吹风,垂直方向较大的温度梯度以及辐射温度的不对称等。
而人体的心理因素、性别差异、地区、以及种族差异等也使得不同人体对热感觉的评价有一定的差异[1]。
很多相关研究[2]都给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等参数对人体热舒适及能耗的影响,例如室内空气温度对人体热舒适影响很大;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可以通过增加室内风速来实现更佳的室内舒适性;室内相对湿度对人体舒适性不是很明显,但是对空调系统能耗的影响很大。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摘要本文对目前的一些主要的热舒适性指标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包括卡塔冷却能力、当量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平均预测反应、舒适方程和主观温度等。
文中首先给出了上述各种温标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合,随后又结合中国南方区域与北方区域的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一些实验数据,对各种区域应该采用哪些指标进行了分析。
最后作者就今后热舒适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做的一些工作,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热舒适性指标评价1引言热舒适性是居住者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20世纪实,人们就开始了舒适感研究,空气调节工程师、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人员等所希望的是能对人体舒适感进行定量预测。
这些年来,业已提出了很多热舒适指标,不同国家的官方和专业机构推荐使用不同的指标。
因此,从整体上去把握各种指标及其发展史是非常有益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疆域辽阔,气候多变,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尤其是纬度有一定差异的地方。
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一些主要指标作了简要分析,并根据我国国家的国情,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给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2各种指标的定义与特点2.1卡他冷却能力1]最早的指标是1914年由Leonardhiss爵士提出的,以大温包温度计的热损失量为基础。
卡他温度计由一根长为40mm,直径为20mm的圆柱形大温包的酒精玻璃温度计组成。
温度计杆上有38℃和35℃两条标线,使用时将温度计加热到酒精柱高于38℃这一刻度。
然后将其挂于流动空气中,测量酒精柱从38℃下降到35℃所需的时间。
根据这一时间和每一温度计所配有的校正系数,即可计算环境的"冷却能力"。
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大量实验都采用卡他温度计,它综合了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但未考虑湿度的影响。
2.2拟人器和当量温度1]Dufton在1929年研制了一种综合恒温器。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研究与应用
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研究与应用摘要: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室内环境的热舒适性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评价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评价指标。
本文将对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以期为未来室内环境设计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室内热环境;舒适性;评价指标;应用一、引言室内热舒适性是评价室内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居住、工作和学习体验。
为了提高室内热环境的舒适性,需要对室内热环境进行科学的评价。
本文将对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进行系统的研究,分析其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为室内环境设计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概述1.温度温度是衡量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基本指标。
人体对温度的感知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相对湿度、风速等。
在评价室内热舒适性时,需要考虑温度在不同季节、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宜范围。
2.相对湿度相对湿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的相对湿度会导致人体排汗不畅,过低的相对湿度则会使皮肤干燥、产生静电等。
因此,在评价室内热舒适性时,需要将相对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
3.风速风速对人体热舒适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流传热和蒸发散热两个方面。
适宜的风速可以促进人体散热,提高热舒适性。
然而,过高的风速会使人感到寒冷,过低的风速则可能导致空气流通不畅,影响室内空气质量。
4.平均辐射温度平均辐射温度是指人体周围各表面温度对人体辐射作用的平均值。
它反映了室内环境中各表面对人体辐射换热的综合效果。
在评价室内热舒适性时,需要考虑平均辐射温度对人体热感觉的影响。
三、室内热舒适性评价指标的应用研究1.指标的选择与组合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需求和条件选择合适的评价指标进行室内热舒适性评价。
不同的评价指标可能针对不同的气候条件、建筑类型和人群特点具有不同的适用性。
因此,在选择评价指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如气候条件、建筑类型、人群特点以及评价指标的准确性和可操作性等。
室内空间热舒适测量及评价
建筑工程学院实验报告建筑物理2课程实验——室空间热舒适测评报告小组成员:学号姓名15 金彪17 罗天元20 孟蠡34 钟君2014年12月17日一、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对建筑室外热环境参数的测定,理解影响建筑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的各种环境因素;理解室外热环境对建筑物热作用的影响。
对于室环境舒适和冷热感有影响的主要因素可以归纳为气温,相对湿度,室外气流速度和辐射强度四个因素。
(鉴于此次测量的环境,所以风速不测量)二、实验设备1.黑球温度计2.温湿度计3.太阳辐射计三、实验步骤及法1.实验时间:2014.12.2(有冷空气,气温较低)2.实验研究对象:图书馆大厅17号楼专教3.实验设计:小组讨论具体实验容,实验案,部分工观察与测量研究场所的与热环境有关的场所基本情况并记录4.测点选择四、实验步骤1.空气温度与相对湿度的测量:用记忆式温湿度计在各测点测出相应时间段气温(℃)和相对湿度(%),并取平均值记录。
2.太阳辐射强度测量:用太阳辐射计测量个测点在相应时间段太阳辐射强度3.黑球温度计测量:在各测点测出温度,并取平均值记录(℃),注意黑球温度计使用时,应保持人与黑球温度计黑球保持一定距离,避免人体温度的干扰。
4.测试时段:早10点至中午12点---下午一点至三点,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
五.实验数据六.实验数据分析1.根据所测温度,湿度,日照强度折线图比较,小组成员一致认为图书馆相对温暖。
(教室的温度折线图出现异常是因为测量时有人在上课,所以温度湿度曲线偏高。
)2.根据实验结果,可见两者温度是图书馆温度较高,排除人员因素,主要是由于图书馆采用玻璃幕墙,所以部日照强度与教室相比较高,从而温度较高。
3.从湿度比较,图书馆相对于教室明显偏低,是由于教室人员多,导致湿度偏大。
而图书馆大厅尺度大,人员停滞少,湿度小。
然而,最健康的湿度是45%~~65%,由于是接近冬季,故湿度比较小,空气干燥。
湿度而言两者都不是很健康。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
民用建筑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标准一、室内热湿环境的定义室内热湿环境是指室内的热量及湿度,即温度、温度剧变和相对湿度的综合体,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的状态,包括以下四个要素:(1)室内温度(20℃-30℃);(2)室内温度剧变(< 2℃);(3)室内相对湿度(40%-60%,低于40%可容服);(4)室内交换热量(房室室内温度与室外温度的流量)。
二、室内热湿环境的评价标准1.室内温度:以室内的平均温度为准,以室内的最高温度为限,室内的温度不能低于20℃,不能高于30℃,温度范围应尽量取得均匀;2.室内温度剧变:即指在一小时内温度只能变化不超过2℃;3.室内相对湿度:室内相对湿度应为40%-60%,当低于40%时,人体会感到干燥、缺氧;4.室内交换热量:室内温度不能过大于室外温度,可以通过适当的开窗改善室内气候;5.室内加热室内温湿度调节:可以根据室内的温湿度进行相应的调节,使温度稳定,湿度恒定,以达到最佳的热湿环境。
三、室内热湿环境评价指标1.室内温湿度:室内温度要求舒适,室内湿度要求生活舒适,一般情况下,室内温湿度标准比外界温度和湿度要低;2.室内温度剧变:即在一小时内室内温度变动不要大于2℃;3.室内空气流通率:即室内每小时新风量,室内室外风量差异不要低于50m³/h;4.室内交换热量:室内外温差保持在4℃至8℃;5.室外光照等级:室外累计晴日照小时应不少于年最少累计晴日照小时的60%;6.室外扰动等级:即室外各种声源最大限度值不能超过关于职业健康保护的国家标准。
四、室内热湿环境的健康要求1.睡眠状况:室内温湿度的优化可以有效改善睡眠质量,使人更易入睡;2.心情:室内温度和湿度控制在适当范围内,可有效改善人们的情绪;3.呼吸道:室内温湿度符合标准,能有效预防和改善呼吸道感染;4.视觉健康:室内温度太高或太低都会影响视觉,即室内温度需均匀,不能过大或过小;5.其他:室内热湿环境过大也会影响人的体能,如影响运动效果等。
热舒适度评价指标
热舒适度评价指标引言热舒适度评价指标是对人体在热环境下的舒适程度进行评估和衡量的指标体系。
热舒适度评价在建筑设计、室内空调系统设计以及工作环境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热舒适度的定义、影响因素和常用评价指标,并对每个指标进行详细解释。
热舒适度的定义热舒适度是指人体在特定热环境下感受到的舒适程度。
人体对热环境的舒适度感受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环境温度、湿度、风速、辐射等。
热舒适度评价指标的目标是在不同的热环境条件下,提供给人体最佳的舒适感。
影响热舒适度的因素1.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是影响热舒适度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过高或过低的环境温度都会导致人体感到不适。
一般来说,人体对室内温度在20℃-26℃之间感到最舒适。
2.湿度:湿度是指空气中水分的含量。
高湿度会导致人体出汗困难,感到闷热;低湿度会导致皮肤干燥,感到不适。
在室内环境中,湿度一般控制在40%-60%之间。
3.风速:风速对热舒适度也有较大影响。
适度的风速可以加速热量的散发,提高人体的舒适感。
但过大的风速会导致人体散热过快,感到寒冷。
4.辐射:辐射是指来自热源的热量辐射。
例如,阳光的辐射会使人体感到炎热。
辐射对热舒适度的影响因环境和活动的不同而异。
常用的热舒适度评价指标1.温度指标:–室内温度(Tair):室内空气的温度,一般以摄氏度表示。
–有效温度(ET):综合考虑室温、湿度和辐射等因素的温度指标,以摄氏度表示。
–温度偏差(TD):人体感受到的温度与有效温度之间的差异,以摄氏度表示。
2.湿度指标:–相对湿度(RH):空气中水分的含量与饱和水汽含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示。
–绝对湿度(AH):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的水分的质量,以克/立方米表示。
3.风速指标:–平均风速(V):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平面的风量与该平面的面积之比,以米/秒表示。
–风速偏差(Vd):人体感受到的风速与平均风速之间的差异,以米/秒表示。
4.辐射指标:–热辐射温度(Tmrt):来自热源的热辐射对应的温度,以摄氏度表示。
室内热舒适性参数权重的模糊评判
人体 生理 状 态、 热 舒 适 感 与 室 内热 环 境 相 关 ] 。若 要 准 确 客 观 地 对 热 环 境 的优 劣 进 行 评
价乜 ] , 必 须综合 考虑 热环境 参数对 人体 生理 和心理
因素 的影 响( 包括 影 响 因子 、 影 响 程度 ) , 因此必 须
对相 关参 数进 行 权 重 分析 ] 。 只有掌 握 不 同 参数
Mi n i s t r y o f E d u c a t i o n Un i v e r s i t y )
( Ch o n g q i n g Un i v e r s i t y )
ABSTRACT Ac c o r d i n g t o t he e v a l ua t i o n pa r a me t e r s’we i gh t p r o bl e m a b ou t t he i n do o r
e xp e r t i nv e s t i ga t i o n me t ho d o f f uz z y ma t he ma t i c s ,a n d t h e we i g ht 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e a c h pa —
模糊 评 判 的结 论 的合 理 性 , 为客 观 合 理 评 判室 内热 环 境 提 供理 论 依 据 。 关键 词 热环境 ; 生理 ; 心理 ; 模糊评判 ; 主成 分 分 析
Fu z z y e v a l u a t i o n o n i n d o o r t he r ma l c o mf o r t p a r a me t e r s ’we i g h t
现象 进行 总评 价 , 它 主 要按 每 个 因 素 单 独 评 判 和
建筑设计中的热环境舒适性研究
建筑设计中的热环境舒适性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设计中的热环境舒适性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
人们在室内生活、工作和休闲的过程中,对于热环境的需求也不断提升。
研究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提供舒适的热环境成为了许多建筑师和研究人员的关注焦点。
在建筑设计中,热环境舒适性是指人们对环境温度和湿度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舒适的热环境可以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而不舒适的热环境则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和情绪状态。
因此,在建筑设计中考虑热环境舒适性成为了一项必要的工作。
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的首要任务是确定建筑内部热环境的参数,如温度、湿度和流速等。
这些参数是评估热环境舒适性的重要指标。
同时,还需要考虑人们在不同活动和季节下的热代谢率和换热特性。
由于个体差异和环境差异的存在,热环境舒适性的评价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
为了提高建筑的热环境舒适性,研究人员还探索了一系列的技术和方法。
例如,利用建筑物的外观和构造设计来改变太阳辐射的入射角度,从而影响室内的热辐射和热传递。
同时,通过改变通风和空调系统的设计,提供合适的室内温度和湿度,以增加人们的舒适感。
此外,研究人员还注意到建筑内部的热辐射和热传递对热环境舒适性的重要性。
通过改进建筑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反射性能,可以降低热辐射和传导对室内温度的影响,提高热环境舒适性。
同时,适当的隔热和保温设计也能减小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热传递,增加热环境的稳定性。
除了上述技术和方法,人们还在建筑设计中引入了可再生能源和智能控制系统等新兴技术。
例如,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来提供建筑内部的供热和供冷,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同时降低能源消耗和环境负荷。
智能控制系统则可以根据外部环境和人们的需求,自动调节建筑内部的热环境,提供个性化的舒适感受。
尽管建筑设计中的热环境舒适性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建筑环境的复杂性导致了热环境舒适性评价的难度。
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功能要求对热环境的需求也不同,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设计。
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
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热舒适度是啥?不就是咱在不同环境下感觉舒不舒服嘛!那咋评价热舒适度呢?嘿,有招儿!可以从温度、湿度、风速这几个方面下手。
咱先说说温度,热得冒汗或者冷得哆嗦,那肯定不舒服呀!就像夏天在大太阳下暴晒,谁能受得了?湿度也很重要,太潮湿让人感觉黏糊糊的,太干燥又会让皮肤干巴巴的,这能舒服吗?风速呢,适当的风可以让人凉爽,可要是风太大,吹得人东倒西歪,那也不行啊!评价热舒适度有啥步骤呢?首先,得测量环境中的温度、湿度和风速。
这就好比医生给病人看病,先得检查各项指标嘛!然后,根据测量结果,对照热舒适度的标准来判断。
这标准就像是一把尺子,衡量咱所处的环境舒不舒服。
注意事项也不少呢!测量仪器得准确吧?不然得出的结果不准,那不就瞎忙活了。
还有,测量的位置也得有讲究,不能随便找个地儿就测。
那这过程安全不?稳定不?放心吧!只要按照正确的方法操作,一般没啥问题。
就像走路一样,只要走在平地上,不瞎蹦跶,就不会摔倒。
而且,现在的测量仪器都很先进,稳定性那是杠杠的。
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有啥应用场景呢?那可多了去了!办公室里,要是热不舒服,员工能好好工作吗?学校里,孩子们上课也得有个舒适的环境吧?还有家里,咱自己住得舒服最重要啦!优势也很明显呀!可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环境,让大家都能享受舒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咱来举个实际案例吧!有个公司,夏天的时候员工总抱怨热,工作效率低下。
后来用了热舒适度评价方法,发现是空调温度设置不合理,还有通风不好。
调整之后,哇塞,员工们都开心得不得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所以说,热舒适度的评价方法真的很重要!它能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加舒适,提高我们的幸福感。
咱可得好好重视起来,别让不舒服的环境影响了我们的心情和效率。
热舒适评价指标SET_的再研究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所处的热环境也有了更高的要求。
良好的热环境不仅可以令人感到身心舒适,对人体身体健康有益,也有助于提高工作的效率。
人体对环境的热舒适感觉是由热环境的参数(空气温度、湿度、风速、平均辐射温度等)与人体侧的参数(代谢率、服装热阻)对人体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对人体热舒适综合的效果可以用热舒适评价指标来评价。
标准有效温度SET*是由Gagge在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热舒适评价指标,收录于ASHRAE标准,在长时间以来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
常用的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还有Fanger提出的预测平均温度PMV指标。
PMV是基于接近中性、稳态环境的热平衡方程推导得出,因此对于偏离热中性的环境评价会不适用;另一方面,PMV指标内部使用较多回归方程,而缺少人体对环境热响应的方程。
相较于PMV指标,SET*指标是基于人体对环境的响应的二节点模型,考虑了较多的人体热响应参数,且计算过程较为复杂,有着更大的应用潜力。
现有对热环境的研究中,较多直接应用热舒适评价指标对热环境进行评价、分析,但相对缺乏对指标应用范围,内部运算机理的细化研究。
而如果指标的应用范围或内部运算机理存在问题,也会影响最终的评价和分析结果。
SET*指标里有大量中间变量以及逻辑关系式,对其内部机理进行研究,可以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根据最新的研究成果或实验数据进行修正。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利用正交实验,研究影响各个参数对SET*的敏感性。
将SET*指标与其它常用的热舒适评价指标在特性方面做出对比分析。
对SET*的定义与运算机理进行分析,发现了其假设条件与内部运算过程存在一些问题:(1)SET*指标计算方法中认为人体在实际环境和标准环境中达到相同的皮肤散热量,而如果人在实际环境的代谢率较高时,人体难以达到与标准环境相同的皮肤散热量;(2)原假设条件中认为人体在实际环境与标准环境中达到相同的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而实际上人体在不同热环境中很难使平均皮肤温度与皮肤湿润度分别精确相等,且在人体代谢率较高时差距较大。
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要求与评价方法
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要求与评价方法
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是指在一定的室内条件下,使人体感觉舒适、健康的环境。
为了满足人们对舒适的需求,热舒适环境的要求至关重要。
首先,室内温度是影响人体热舒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来说,人体在室内的热舒适范围是20℃~28℃,最好控制在24℃~26℃
之间。
如果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人体出现不适,影响工作和生活质量。
其次,相对湿度也是影响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般相对湿度应该控制在40%~60%之间,过低会导致皮肤干燥,过高则容易滋生细菌和霉菌,影响健康。
此外,室内气流、氧气含量、噪音等因素也会影响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
因此,在设计和装修室内环境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确保营造出一个舒适、健康、安全的室内环境。
评价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的方法也非常重要。
一般来说,可以通过人体感受、测量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等方式来评价。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专业的检测设备和人员进行定期检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存在的问题。
总之,室内人体热舒适环境的要求和评价方法非常重要。
只有满足人们对舒适环境的需求,才能营造出一个更加健康、安全、舒适的室内环境。
- 1 -。
热舒适的评价方法
热舒适的评价方法
对热舒适的评价方法有很多,可以根据不同的环境而有不同的方法。
一、调查法
首先通过调查法来评价热舒适性。
可以通过对不同的空间进行实地调查,了解室内温度、湿度、空气流动状况及其他环境因素,以及人们是否感到温暖、拥挤或者其他不舒服的感觉。
二、物理学评价
此外,物理学家也使用温度、湿度、风速、气流分布等物理量来评价热舒适性,这些量结合在一起可以准确反映人体在热环境中的感受程度。
这种物理学评价可以更好地反映空气质量和热舒适性。
三、舒适评估模型
热舒适性的评估还可以通过不同的模型来完成,例如Fanger既定需求舒适模型、多变量模型以及基于定性判断的模型等。
这些模型可以用来定量分析热舒适性,从而提出合理的建议和解决方案。
四、实验室测试
实验室测试也可以用来评估热舒适性,实验室中可以模拟各种环境条件,如温湿度、照度、通风状况以及其他环境因素,以检测人体在该环境下的感觉。
五、人体工程学方法
最后,人体工程学也可以用来评估热舒适性。
人体工程学认为,热舒适性是一个复合系统,受到许多因素的共同影响,因此需要多方面考虑,并利用相应的方法来获得真实可靠的结果。
分析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及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题目:分析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及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1:室内热环境及人体热舒适的影响因素室内温湿度、气流速度及平均辐射温度等要素的综合作用决定了室内热环境,其要影响因素有:室内外热作用、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室内气流组织等。
作为人体热舒适主要影响因素之一,室内温度也是表征室内热环境主要指标,其决定环境与人体表面间两对流温差进而对对流换热量产生影响。
关于人体热舒适性的评价重点可从两个发面进行考虑:1)环境参数:室内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气流速;2) 人体参数:服装和活动水平。
除此之外,还有其它一些能引起人体局部不舒适的环境参数,如吹风感,头部和脚踩之间的温度梯度以及辐射温度的不对称性等。
室内湿度对皮肤表面的潜热交换有直接的影响。
室内空气的流动可以加快人体的对流散热量和蒸发散热,气流流速也会对人体表面对流换热系数及触觉感觉产生影响。
物体的表面温度决定了辐射散热的强度。
研究表明,为了满足人体热舒适要求,周围墙体温度和室内空气的温度间的温差不超过7℃。
2人体热舒适评价指标指标: 2.1 PD 值PD 模型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吹风感预测模型,预测因吹风感导致人体不舒适的比例.该模型由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组成,静态部分反映人体整体的热损失,动态部分反映气流紊流强度对吹风感的影响.6223.06223.0a dynam ic static )05.0()34(3696.0)05.0()t 34(3.143-•-+-•-=+=ava u av av V t T V V PD PD PD 式中:avV 为平均空气速度,avV <0.05 m/s 时,令avV =0.05 m/s;aT 为平均空气温度;uT 为空气素流强度。
2.2 垂直温差办公人员常处于坐姿,室内垂直温差为距地面0.1 m 与1.1 m 处空气温度的差值.由于垂直温差的存在,头部周围的温度比踝部周围的温度高出越多,感觉不舒适的人就越多.温差表达式为:1.11.0T T T -=∆2.3 通风效率考察气流能量利用的有效性,可用通风效率来表达,通风效率实际上是房间总余热量与工作区聚集的余热量的比值,其比值越大,表示房间所需要处理的余热量越小,及单位质量送风的有效除热能力越强,通风效率表达式为:n 0p t t t t --=η式中:pt 为排风温度;n t 为工作温度; 0t 为送风温度。
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综述
室内热舒适性的评价指标综述摘要:通过对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状况的回顾,对影响室内热环境的评价指标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提出应结合我国国人的生理参数及我国国情,对室内热环境的预测评价做深入的研究。
并指出了在暖通空调设计时必须从人体的热舒适角度考虑其设计方案。
关键词:热环境;热舒适;评价指标1.引言建筑是人们生活与工作的场所,现代人类大约有80%的时间在建筑物中度过,人们渐渐认识到建筑内环境品质如声环境、室内光环境、热湿环境及室内空气品质对人的身心健康、舒适感及工作效率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1]。
随着经济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已日益为人们所关心。
改善室内环境,尤其是室内热湿环境,是提高生活质量的主要途径之一。
对热环境的评价可根据三类不同的标准:1)生存标准:由于人的体温影响体内化学反应速度,尤其是酶系统最佳工作状态的维持,只允许体温在很窄的范围内波动,因此,机体内热调节系统的首要任务是使人在休息时能保持体温恒定在(37±0.15)℃左右,超过或低于标准体温2℃时,在短期内还可以忍受,但如持续时间太长时,就会损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2)舒适性标准:人可生存、适应的热环境往往并不一定使人感到舒适,在人类赖以生存的热环境范围内,只有一较小的范围可定义为热舒适区域;3)工作效率标准:热环境会影响人的敏感、警觉、疲乏、专注和厌烦程度,通过上述作用对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效率产生影响。
我们这里讨论的主要是热环境的舒适性[2]。
热舒适指标是表示人们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从2O 世纪初,人们便开始对人体热舒适性和热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差异较大,各个地区又缺乏实际的针对性的研究,降低了人们对夏季舒适性的要求。
本论文通过对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研究状况的回顾,对影响室内热环境的各项评价指标进行了较详细的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参考。
2.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的影响因素及研究状况人体热舒适在ASHRAE标准中,定义为人对热环境表示满意的意识状态。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热感觉和热舒适投票
图中可见热感觉投票高于热舒适投票值,二者并不完全一致。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1、预测平均热感觉指标PMV
PMV是80年代初得到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承认的一种比较全面的 热舒适指标,丹麦房格尔(P.O.Fanger)综合了近千人在不同热
环境下的热感觉实验结果,并以人体热平衡方程为基础,认为人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BMR, Basal Metabolic Rate) 未进早餐前,保持清醒 静卧半个小时,室温条件维持 在18~25℃之间测定的代谢率 :46W/m2 BMR变化的范围:10~15% 超过20%为病态。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肌肉活动与代谢率
特点:尽管人描述环境的冷热,实际上只能感觉到
自己皮肤下神经末梢的温度。所以,“冷” “热”与感 受者的身体状态有关,不是完全客观的。 “中性”的定义:不冷不热,人用于体温调节消耗的 能量最小。
度量:感觉不能用任何直接的方法测量。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热感觉的影响因素
冷热刺激的存在 刺激的延续时间
辐射散热/总散热 呼吸及无感觉蒸发散 热/总散热
45~50%
25~30%
将前述各散热量计算式代入方程式,可以得到公式如下,即人体蓄热量S 取决于6个因素的定量描述: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不同的人对舒适的差异
Fanger的调查实验结论
瞬感现象 衣着状况
人种:非洲人比北欧人喜欢热环境麽?
第二章
室内热环境与人体热舒适
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与热舒适性评估方法
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与热舒适性评估方法室内空气温度是影响人们居住和工作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了保障人们在室内的舒适感和健康,各国都制定了一系列的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并且不断改进和更新这些规范。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用的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和热舒适性评估方法。
一、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1. 国际标准组织ISO的规范要求ISO标准组织对室内空气温度进行了详细的要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室内温度的舒适范围:室内温度应保持在20℃至26℃之间,以保障人们的舒适感。
(2)季节性要求:根据季节的不同,室内温度可以有所调整。
夏季的室内温度不应高于23℃,冬季的室内温度不应低于18℃。
(3)不同场所的特殊要求:办公室、学校、医院等不同场所对于室内温度的要求可能有所差异,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2. 国家规范要求不同国家也会根据自身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制定相应的室内空气温度规范要求,以保证人们的舒适感和健康。
例如,在中国,卫生与健康部门规定,夏季室内温度不应高于28℃,冬季不应低于16℃,并且要求室内温度的变化不能过大,避免对人们的身体造成不适。
二、热舒适性评估方法热舒适性是衡量人们在特定环境下对温度感受的一种指标。
为了评估室内的热舒适性,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1. PMV / PPD指标法PMV(Predicted Mean Vote)和PPD(Predicted Percentage of Dissatisfied)指标法是最常用的一种热舒适性评估方法。
它是根据人体感知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结合室内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参数,计算出一个综合指数,用来表示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热舒适感受。
2. 温度湿度指数法(THI)温度湿度指数法(THI)是根据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计算得出一个指数,用来评估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热舒适性。
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室内温度和湿度对于舒适感的影响。
3. 互换湿球温度指数法(WBGT)互换湿球温度指数法(WBGT)是根据室内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因素,计算得出一个综合指数,用来评估人们在特定环境下的热舒适性。
PMV热舒适模型的定义和产生
PMV热舒适模型的定义和产生PMV的定义PMV英文全称为 Predicted Mean Vote ,即预测平均投票数。
PMV值是丹麦的范格尔(P.O.Fanger)教授提出的表征人体热反应(冷热感)的评价指标,代表了同一环境中大多数人的冷热感觉的平均。
PMV-PDD热舒适模型是人体体温调节最早的数学模型为,该模型提出的指标表示大多数人对热环境的平均投票值,其有七级感觉,即冷(-3)、凉(-2)、稍凉(-1)、中性(0)、稍暖(1)、暖(2)、热(3)。
PMV = 0时意味着室内热环境为最佳热舒适状态。
ISO7730对PMV的推荐值为PMV 值在= -0.5~+0.5之间。
PMV指数可通过估算人体活动的代谢率及服装的隔热值获得,同时还需有以下的环境参数:空气温度、平均辐射温度、相对空气流速及空气湿度。
PMV指数是根据人体热平衡计算的。
当人体内部产生的热等于在环境中散失的热量时,人处于热平衡状态。
但是PMV-PDD的局限于人在稳定状态下的评价,且对人体的体温进行整体的描述,不够准确。
PMV的产生PMV 热舒适模型是基于体温调节和热平衡理论得出的。
根据这些理论, 人体通过生理过程, 如出汗、打冷颤和调节皮肤血流量等, 来保持新陈代谢产热量和身体失热量的平衡。
保持热平衡是达到热中性感觉的首要条件, Fanger 认为人体的体温调节是非常高效的, 即便在不舒适的环境中, 人体也能在较大的环境参数变化范围内达到热平衡。
为了预测出热中性感觉, Fanger 研究了人体接近热中性时的生理过程, 认为此时影响热平衡生理过程的只有出汗率和平均皮肤温度, 并取决于人体的运动水平。
他根据McNall, 等的研究数据推导了运动水平和出汗率之间的线性关系, 该线性关系根据183 位受试人员在给定运动水平下感觉处于热中性时的投票得到的。
Fanger 还对20 位受试人员在4 种运动水平( 静坐、低运动水平、中等运动水平和较高运动水平) 下的皮肤温度进行了测试, 得到了皮肤温度和运动水平的线性关系, 实验是在McNall,等研究得到的热中性条件下进行的, 并没有让受试人员直接进行热舒适的投票测试, 这也使得一些人对PMV 热舒适模型的公式提出了疑问。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
室内热环境评价指标通常包括温度、相对湿度、空气流速和热辐射等4个方面:
1.温度:室内温度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指标。
一般认为,人们在18°C 至28°C之间会感到舒适,同时需要根据人群的特点、季节以及建筑使用的具体需求来进行调节。
2.相对湿度:室内空气中的相对湿度也是影响人体舒适感的重要因素。
在一定的温度下,根据人群需求,维持相对湿度在50%左右可以让人们感到舒适。
3.空气流速:空气流速的大小也会影响人的舒适感。
当空气流速过大时,会增加蒸发散热,导致人体感到凉爽,当空气流速过小时会导致热不易散出,人体会感到不适,建筑物设计时应根据使用需求和气象条件,进行合适的调节。
4.热辐射:建筑物表面的热辐射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热辐射是指建筑表面辐射的热量,对人体的辐射水平也有可能影响人体舒适感和健康。
建筑内部设备的散热也会对热辐射产生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室内热舒适性指标的评价摘要本文对目前的一些主要的热舒适性指标进行了论述和评价,包括卡塔冷却能力、当量温度、有效温度、新有效温度、标准有效温度、平均预测反应、舒适方程和主观温度等。
文中首先给出了上述各种温标的定义、特点和应用场合,随后又结合中国南方区域与北方区域的气候特征、人民的生活习惯、身体素质和一些实验数据,对各种区域应该采用哪些指标进行了分析。
最后作者就今后热舒适性研究的发展方向和应做的一些工作,给出了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热舒适性指标评价1 引言热舒适性是居住者对室内热环境满意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
早在20世纪实,人们就开始了舒适感研究,空气调节工程师、室内空气品质研究人员等所希望的是能对人体舒适感进行定量预测。
这些年来,业已提出了很多热舒适指标,不同国家的官方和专业机构推荐使用不同的指标。
因此,从整体上去把握各种指标及其发展史是非常有益的。
就我国而言,由于疆域辽阔,气候多变,不同地区所采用的标准也有所不同,尤其是纬度有一定差异的地方。
有鉴于此,本文作者对一些主要指标作了简要分析,并根据我国国家的国情,结合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给出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参考。
2 各种指标的定义与特点2.1 卡他冷却能力[1]最早的指标是1914年由Leonard hiss爵士提出的,以大温包温度计的热损失量为基础。
卡他温度计由一根长为40mm,直径为20mm的圆柱形大温包的酒精玻璃温度计组成。
温度计杆上有38℃和35℃两条标线,使用时将温度计加热到酒精柱高于38℃这一刻度。
然后将其挂于流动空气中,测量酒精柱从38℃下降到35℃所需的时间。
根据这一时间和每一温度计所配有的校正系数,即可计算环境的"冷却能力"。
20世纪30年代进行的大量实验都采用卡他温度计,它综合了平均辐射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流速的影响,但未考虑湿度的影响。
2.2 拟人器和当量温度[1]Dufton 在1929年研制了一种综合恒温器。
这种恒温器可在空气温度、热辐射和空气速度变化的条件下保持房间具有舒适的温度,这一装置被称为拟人器(eupatheostat)。
在这之后,Dufton又定义了当量温度。
所谓当量温度,即是一个均匀封闭体的温度。
在该封闭体内,一个高为550mm、直径为190mm的黑色圆柱体的散热量与其在实际环境中的散热量相等。
圆柱体表面所维持的温度是圆柱体所散失的热量的精确函数,并且这一温度在任何均匀空间内都比37.8℃要低一个数值,这个数值是37.8℃和封闭空间温度之差的2/3。
当量温度未给出能根据基本环境变量进行计算的分析表达式,所用的拟人器是一种又大又相当笨重的仪器,因此限制了它的应用。
2.3 有效温度在早期的美国空调工程中,人们迫切想知道湿度对舒适的影响方面的可靠资料。
这一问题以及其他一些问题促使了美国采暖通风工程师协会新建了一个实验室。
该实验室于1919年在匹茨堡开始工作,而有效温度指标便是它的首批研究课题之一,并由此产生了这一指标。
其定义为:这是一个将干球温度、湿度、空气流速对人体温暖感或冷感的影响综合成一个单一数值的任一指标。
它在数值上等于产生相同感觉的静止饱和空气的温度。
有效温度曾为很多官方和专业团体所采用,特别是用在热环境规范中,直到1967年,ASHRAE也一直转载这个指标,但是有效温度在低温时过分强调了湿度的影响,而在高温时对湿度的影响强调得不够。
目前,任何主要的官方机构均已不再推荐有效温度指标,ASHRAE则推荐使用其代替形式--新的有效温度ET*。
尽管如此,它仍是那些早期指标中最值得注意的指标。
因为它不但得到普遍的承认,而且是具有大量的实验数据。
有效温度温标的建立是一项卓越的成就,ET作为标准指标被空气调节工程师使用了近50年。
2.3.1 新有效温度(ET*)[4]这个指标是GAGGE在1971年提出的,所谓ET*,就是相对湿度为50%的假想封闭环境中相同作用的温度。
该指标同时考虑了辐射、对流和蒸发三种因素的影响,因而受到了广泛的采用。
等新有效温度曲线如图1所示。
图1 等新有效温度曲线2.4 FANGER 舒适方程2.4.1 舒适条件丹麦的P.O.FANGER提出了一个综合舒适指标,即能够确定人体舒适状态的物理参数是与人体有关,而不是与环境有关,首先,FANGER制定了三个舒适条件,第一个条件是人体必须处于热平衡状态,以便使人体对环境的散热量等于人体体内产生的热量,第二个条件是皮肤平均温度应具有与舒适相适应的水平,第三个条件是人体应具有最佳的排汗率,排汗率也是新陈代谢的函数。
随后,FANGER综述了文献,得出了热平衡方程的每一个量的表达式。
将热平衡方程与其他两个舒适条件组合起来就得到了著名的舒适方程。
满足舒适方程的一组变量必须满足舒适的三个条件,因此该方程是舒适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因为可以设想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满足了舒适方程,却并不令人舒适,很容易变化的环境就是一个例子。
舒适方程已被证明是很成功的,但它所依据的大多数试验是以健康的美国年轻人或欧洲大学生为受试者而进行的,因此不能假定将舒适方程应用到其他各种人群时是没有问题的。
2.4.2 预测平均反应(PMV)当一组环境变量满足舒适方程时就将产生最佳的舒适感。
如果该方程未得到满足,则该环境就不是最佳的,但是方程并未给出任何说明所处的环境是如何不舒适的方法。
FANGER 进一步发展了舒适方程,并用公式表示一个可预测任何给定环境变量的组合所产生热感觉的指标,这一指标被称为预测平均反应(PMV),FANGER教授把它分为七个等级,每一个等级的代表意义如下表所示:为了扩大该想法的应用范围,FANGER提出在某一活动量下的热感使人体热负荷的函数的建议(所谓有体热负荷就是体内产热量与人体对实际环境散热量两者之差,假设人体的平均皮肤温度及实际活动量相适应的汗液分泌量均保持舒适值),并通过实验建立了PMV方程。
PMV方程没有被各种衣着和活动情况下的实验数据所证实,它对于坐着工作和穿着轻便衣服的人体可给出很好的结果,然而有关在较高新陈代谢下的热感的资料是不大令人满意的。
2.5 标准的有效温度(SET)在介绍标准有效温度之前,让我们先来看一下皮肤湿润度的概念。
皮肤湿润度是皮肤表面的实际蒸发损失与在相同环境中可能出现的最大损失之比,最大损失意味着皮肤表面是完全湿润的。
皮肤湿润度的概念对于新的有效温度是很重要的,将这一指标与空气的温度和湿度联系起来,就可提供一个适用于穿标准服装和坐着工作的人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工程师们又扩展了新有效温度的主要内容,以综合考虑不同的活动水平和衣服热阻,由此产生了众所周知的标准有效温度(SET)。
标准有效温度应包含平均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以便确定某个人的热状态。
确定某一状态的标准有效温度需分两步进行,首先要求出一个人的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这可以通过实测来完成,其次就是求出产生相同皮肤温度和湿润度值的标准环境温度,这一步可通过对人体的传热分析来完成。
标准有效温度是本文所述中比较全面的一种,尽管它的最初设想是用以预测人体排直时的不舒适感,但经过发展却能应付各种各样衣着条件、活动量和环境变量的情况。
然而它所具有的复杂性,使其需要用计算机来计算皮肤温度和皮肤湿润度,因此阻碍了它的通用性。
2.6 主观温度早期所制定的哪些指标大多已废弃不用了,他们已被舒适方程和标准有效温度之类更完善的指标所代替,但是,新指标固然有自己的优点,他们也有关共同的弱点,其一,数学公式的复杂性,导致必须在计算机上求值,其二,尽管他们包括了所有的变量,但令人遗憾的是这都使得他们在实际中的用处不大。
基于以上原因,工程师又定义了一个新的指标,这种指标的应用是以想要设计一个舒适环境的设计师的问题为中心。
它要求有两种数据,即居住者需要什么样的温度、以及什么样的物理变量组合会产生这一温度。
这一指标就是主观温度。
它的定义为:一个具有空气温度(T a)等于平均辐射温度(T r),相对空气流速(v)等于0.1m/s和相对湿度50%的均匀封闭空间的温度,该环境将产生与实际环境相同的温暖感。
主观温度的定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主观温暖感,利用环境变量表示的主观公式无标准偏差8.33最大值67最小值15居住时间平均值14.4着衣量平均值0.43活动量平均值 1.22 采用新有效温度进行计算,空调状态的室内物理条件的频率分布如下图所示:图2 空调状态的室内物理条件的频率分析由图可得到空调房间的ET*的频率分布情况。
对照ASHRAEE55-1992的舒适区域要求,ET*值在23℃到26℃之间,相对湿度小于60%。
因而由它所算出的温度范围和湿度范围都比较适合,而温度和湿度是影响人体舒适性的两个最重要因素,基于此,建议可采用新有效温度(ET*)作为主要的舒适性指标。
我国北方地区相对南方来说较为干燥,尤其是冬季。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习性趋使,夏季用空调器,冬季用暖气,已成为一种习惯,这样就导致室内更加温暖和干燥,而且人产也习惯于在室内穿较薄的衣服,因此着衣量不大。
下面给出测试对象的背景统计资料和试验数据及分析[4]。
冬季测试背景资料统计表3 样本总量74人(其中男性41人,占55%)参考平均值标准偏差年龄27 7居住时间13 13相对湿度53.2 13.3空气流速0.048 0.0315 余小平,付祥钊,夏热冬冷地区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控制,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7(4):28~32。
6 Satish kumar, Ardeshir Mahdevi. Intergrating thermal comfort field data analysis in a case-based building simulation environment. Building and enviroment, 2001, (36): 71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