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一代宗师蔡元培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人物名片: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时期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从容安详,异于常童蔡元培并非出身书香世家,他的前辈们大多是经商的。
蔡元培在回忆中写到:“余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
”正因为如此,身为钱庄经理的父亲蔡光普十分注意培养元培等三个儿子读书。
蔡元培4岁开始在私塾读书,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四书”“、五经”。
虽然先生并不讲解,但小元培不管懂不懂,总是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玩耍嬉戏。
小小的年纪,硬是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
一次,小元培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家人都尖叫着去扑火,幸亏火势不大,火很快就被大家扑灭了。
这时唯独不见小元培。
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他。
当时他正在静静地看书,口中还念念有词呢,他居然都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奶妈叫正在玩耍的小元培和他的小表叔下楼,小表叔年纪比元培大不了几岁。
奶妈要小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她先抱小表叔下楼后再来接他。
谁知奶妈下楼后一忙,忘了这件事。
几个小时后,奶妈忽然想起了小元培,连忙掌灯去接。
只见他镇定地坐在楼梯口,连位置也未移动,既未哭也未叫,其举止之安详,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蔡光普对元培这种超乎常人的气质倍加器重,而父亲清廉、宽厚的风范,则成为蔡元培立身处世的准则。
言传身教,自立仁厚可惜,蔡光普因病早逝,当时元培仅11岁,长兄13岁,小弟仅9岁。
曾受蔡光普资助的乡邻,一度想集资资助蔡妻周氏及小元培三兄弟,但周氏不愿接受。
为了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衲起来的。
蔡元培入塾后,母亲常陪着他一起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
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苦思索而不得解,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叫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起来做。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
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人物传记阅读素材:一代人师蔡元培饶水知音兼容并包雅量似海:一代人师蔡元培被毛泽东誉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的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斗士和教育家,他一生爱国,并致力于科学与民主的践行,奠定了我国新式教育制度的基础,为我国教育、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富有开创性的贡献。
他不仅有先进而独到的教育理念,而且能排除万难付之于实践,尤其他创造的北大辉煌,历来为人所敬仰。
执掌北大不拘一格纳贤1916年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出任大总统,北京政府明令恢复了民初《临时约法》,在德法考察与学习的蔡元培应邀回国。
北京政府教育部奉大总统令,于12月26日正式任命蔡元培为北京大学校长。
北大这一舞台,使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得到了尽情地发挥与施展;北大也因蔡元培的到来,而获得了新生,且迸发出无限的活力,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大学。
蔡元培上任北大校长时,正值北洋军阀政府推行封建专制主义统治的黑暗时期,当时的北京大学官僚积习很深,校政极其腐败。
其学生以上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对研究学问没有兴趣。
教员中也有不少是不学无术的。
课堂讲授敷衍塞责。
这一切,都亟需彻底扭转。
尊重每一个人,从小事做起,且以身作则,是蔡元培治校的一大特色。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这一点:蔡元培到北大的第一天,校工们排队在门口恭恭敬敬地向他行礼,他一反以前历任校长目中无人、不予理睬的惯例,脱下自己头上的礼帽,郑重其事地向校工们回鞠了一个躬,这就使校工和学生们大为惊讶。
此后,蔡元培每天出入校门,校警向他致敬,他都脱帽还礼。
他上任不久,就向全校发表演说,倡导教育救国论,号召学生们踏踏实实地研究学问,不要追求当官。
同时在管理中革故鼎新,在校内大力推行西方先进国家大学的教育方针和制度,将北京大学原来的那一套封建腐朽的条例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
蔡元培深知,要振兴一所大学,仅靠思想与制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注重人本,师资才是最关键的要素。
蔡元培的教育故事
蔡元培的教育故事1. 蔡元培在北大的时候啊,那真的是尽心尽力为教育啊!他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园丁,努力浇灌着每一朵求知的小花。
有一次,他亲自和学生们交流,耐心地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惑,这难道不令人感动吗?2. 你知道吗,蔡元培特别重视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
就好比说,他鼓励学生们不仅要学好专业知识,还要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
有个学生原本只专注于书本,在他的引导下,变得多才多艺,这多厉害呀!3. 蔡元培提倡学术自由,这可真是了不起的举措呀!这就像打开了知识的大门,让各种思想都能涌进来。
当时不同学派的教授们都能在北大自由讲学,那场面,真是热闹又精彩啊!4. 曾经啊,有个学生在学业上遇到了很大的困难,都快想放弃了。
蔡元培知道后,亲自找他谈心,鼓励他坚持下去,这多暖心啊!这不就像黑暗中的一盏明灯嘛!5. 蔡元培对待教师也是极为尊重的呀!他就像对待珍贵的宝物一样对待那些优秀的教授们。
有一回,一位教授生病了,他还亲自去探望,这情谊,多深厚啊!6. 他还主张男女平等接受教育呢,这在当时可是非常先进的思想啊!就像为女性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新大门。
很多女孩子因此有了学习的机会,多棒啊!7. 蔡元培在教育改革上的决心那是相当坚定呀!就如同一个勇敢的战士,毫不退缩。
他推动的一系列改革,让教育有了全新的面貌,这是多么伟大的贡献啊!8. 有一次,学校里要举办一个重要的学术活动,蔡元培忙前忙后,精心策划,那认真的样子,真让人敬佩!这不就是为了学生们的成长全力以赴嘛!9. 蔡元培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他觉得这就像大树的根基一样。
一个学生如果品德不好,那就算知识再多又有什么用呢?这观点多深刻啊!10. 蔡元培的教育故事真的是说也说不完呀!他为中国教育做出的努力,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了无数人的前程。
他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和学习!我的观点结论:蔡元培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他的教育理念和实践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和弘扬他的精神。
蔡元培小故事
蔡元培小故事
蔡元培,字静亭,号木庵,江苏省镇江人。
他是中国近现代教育家、思想家、
政治家,也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蔡元培为人谦和、学识渊博、胸怀宽广,他的一生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蔡元培小时候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
他自幼聪颖,好学不倦,家境虽然贫寒,但他却十分勤奋,刻苦钻研。
据说,蔡元培小时候家里很穷,他的母亲为了供他读书,经常割下自己的一根头发,去卖来买书。
蔡元培深受母亲的教育,从小就懂得珍惜知识,珍惜学习的机会。
蔡元培年轻时就展现出了改革教育的雄心壮志。
他曾在北洋政府任教育总长,
提出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方案,力图改变当时中国教育的现状。
他主张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主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元培一生都在追求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他曾说过,“教育是国家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
”他深知教育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因此他一直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
他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更多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做出贡献。
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上的成就备受世人赞赏,他被誉为“中国教育的泰斗”。
他
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蔡元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才华、有勇气,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蔡元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故事也一直激励着后人。
蔡元培的故事告
诉我们,只要有才华、有勇气,就能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辉煌。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
蔡元培有哪些事迹蔡元培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从小就接触西方文化的他在教育方面更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蔡元培早期考取清朝学位到最后抗日救国坚持教育改革的一生事迹。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蔡元培的事迹,希望对你有帮助。
蔡元培的事迹清朝晚期出生于浙江绍兴山阴县的蔡元培从小发奋读书,十七岁就考取了秀才,后又陆续考入了清朝的更高学位直到翰林。
三十岁辞去朝廷任职开始转向教育行业,担任绍兴学院院长。
33岁创立了中国的教育会,并且还组建了爱国女学堂,开创中国女性学堂的先例。
此时民主改革势在必行,许多民主人士都投身推翻封建制度建立民主政权的革命浪潮中,35岁的蔡元培和其他民主人士组织成立了光复会同盟会等。
蔡元培事迹中最突出的就是他把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引入中国。
蔡元培37岁的时候开始出国留学深造,学习西方的先进教育。
42岁回国后担任政府教育部长,管理教育事业。
但是当时的时局动荡,袁世凯专权,蔡元培再次选择店铺深造,去了法国德国,46岁回国担任了北京大学校长。
此时他得到了法国美国大学授予他的荣誉学位。
之后在国民党政府的全国人大代表中被选为监察委员,但是蔡元培辞去了职位专心发展教育事业。
1928年五十多岁的蔡元培担在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担任多个职位。
抗日战争爆发后,蔡元培从北平移至上海同其他国民党人士积极组建抗日保国组织,为国共合作抗日而努力。
抗日战争国内局势恶化,蔡元培带着妻儿迁往香港,并在香港定居,1940年在香港生病去世。
蔡元培在北大改革的日子北大之所以能成为今天的北大,绝对少不了蔡元培北大改革的功劳。
在蔡元培接手之前,北大的整体氛围相当混乱。
北大是在光绪皇帝时期建立,目的是培养新时期的人才。
但是慈禧的一番搅和,京师大学堂也就沦为培养官僚的机构。
最开始的京师大学堂,整个学校里都弥漫着一股严重的封建气息。
最搞笑的是老师上课称呼学生为老爷。
虽然民国时期风俗改进不少,但是校园里的封建气氛依然遗留不少。
再者,那时候的学生依然将大学当成是科举考试的培训机构,目的就是及第,所以没有多少学术氛围。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
北大之父蔡元培的成长故事人物名片:蔡元培(1868一1940),浙江绍兴人,字鹤卿,号孑民,在同胞兄弟姐妹七人中排行第四。
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
中华民国时期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至192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革新北大,开“学术”与“自由”之风。
从容安详,异于常童蔡元培并非出身书香世家,他的前辈们大多是经商的。
蔡元培在回忆中写到:“余家自六叔以前,祖传无读书登科之人。
”正因为如此,身为钱庄经理的父亲蔡光普十分注意培养元培等三个儿子读书。
蔡元培4岁开始在私塾读书,先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然后读“四书”“、五经”。
虽然先生并不讲解,但小元培不管懂不懂,总是认真背诵,从不东张西望、玩耍嬉戏。
小小的年纪,硬是展露出一股从容安详、异乎常童的性格与气质。
一次,小元培独自在自家楼上读书,忽然楼下房宅着火,家人都尖叫着去扑火,幸亏火势不大,火很快就被大家扑灭了。
这时唯独不见小元培。
大家四处寻找,终于在楼上找到了他。
当时他正在静静地看书,口中还念念有词呢,他居然都不知道周围发生了什么事。
又一次,奶妈叫正在玩耍的小元培和他的小表叔下楼,小表叔年纪比元培大不了几岁。
奶妈要小元培在楼梯口坐着等,她先抱小表叔下楼后再来接他。
谁知奶妈下楼后一忙,忘了这件事。
几个小时后,奶妈忽然想起了小元培,连忙掌灯去接。
只见他镇定地坐在楼梯口,连位置也未移动,既未哭也未叫,其举止之安详,完全不像一个五六岁的孩子。
蔡光普对元培这种超乎常人的气质倍加器重,而父亲清廉、宽厚的风范,则成为蔡元培立身处世的准则。
言传身教,自立仁厚可惜,蔡光普因病早逝,当时元培仅11岁,长兄13岁,小弟仅9岁。
曾受蔡光普资助的乡邻,一度想集资资助蔡妻周氏及小元培三兄弟,但周氏不愿接受。
为了满足孩子们成长的需要,周氏自己省吃俭用,辛勤操劳,一家人的衣服和鞋袜都是靠她一针一线缝衲起来的。
蔡元培入塾后,母亲常陪着他一起做先生指定的家庭作业。
有一次,他在灯下苦苦思索而不得解,母亲觉得夜太深了,心疼儿子太疲倦,叫他干脆睡觉去,明儿一早再起来做。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蔡元培(1866年11月18日-1940年3月5日),字杲,号苍露。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革命家、文学家、爱国者。
蔡元培生于江苏省镇江府丹徒县(今镇江市),祖籍浙江省绍兴府嵊县乌山村。
自幼聪颖,十三岁进入洋务运动的西学馆念书。
后来留学日本,深受东京英吉利学校校长奥斯汀的教导,受到从斯宾塞来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
1901年蔡元培被五邑大学迎请为首任校长,次年创办南洋公学(今为复旦大学),成为历史上中国本土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他一直担任校长,1917年奉推荐中国孙中山总统聘任孙中山为国子监监正、拜总统府参事。
1919年他在北京组织成立全国遗老重学会,鼓励抵制日货运动,并发起五四运动。
1927年五一运动失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被推荐任国立北平大学校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他受命创办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今为中南大学)。
蔡元培一生与教育工作紧密相关,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提出了学校与社会、学习与生活、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育理念,倡导实用主义教育,主张以人为本,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他还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提出“爱国、爱人、爱学、爱美”的教育宗旨,注重教育者的示范作用。
蔡元培本人也是一个德才兼备、为人谦和的教育家。
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不仅在于创办了多所知名学府,更是在于他对教育理念的坚持和实践。
他的一生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
蔡元培是近代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他一生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他的人生经历和教育成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所做出的卓越贡献,以及他对教育理念和实践的深刻思考。
蔡元培自幼聪明过人,求学期间品学兼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
1896年,蔡元培赴日本留学,后转赴美国留学,深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
此后,他积极投身于中国教育改革的事业,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不仅强调学生的知识学习,更注重学生的道德素养。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蔡元培(1865年 - 1940年)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
他毕生致力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对中国近代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蔡元培的故事。
蔡元培出生在江苏省苏州市一个书香世家。
他的父亲是一位教育家,对蔡元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曾经担任过清华学堂校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等职务,对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蔡元培在教育领域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深刻的思考。
他认为“教育不在书本,不在教室,也不在教师,而在于学生自身”。
他主张发扬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倡灌输式教育和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
他在教育教学方面进行了许多尝试和改革,为中国的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活力。
蔡元培在教育领域做出了许多创新和改革尝试。
他提倡教育要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他还倡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提倡“德育兼修”的教育理念,希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他还主张提倡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思维,提倡学生应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是学习的引导者和帮助者。
蔡元培在教育事业中取得了许多成就和荣誉。
他创办了许多知名的学校和教育机构,培养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他还致力于改革中国的教育体制,提倡建立以人为本的教育体系,促进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
他的一生都致力于中国的教育事业,对中国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蔡元培不仅在教育领域做出了许多贡献,他还参与了中国的社会活动和政治事业。
他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之一,积极倡导民主、科学和思想解放的精神。
他一直在为中国的社会改革和民族振兴而努力,为中国近现代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蔡元培的一生是充满了奋斗和追求的一生。
他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民族复兴奋斗着,为中国的发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他的一生都是光辉的,是振奋人心的,是值得我们永远铭记的。
教育家名人故事:蔡元培-作文
教育家名人故事:蔡元培曾经有一位北大学生对成功充满着渴望和憧憬,可他在生活中却屡屡碰壁,鲜有所获。
沮丧的他便给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先生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够得到指点。
蔡元培在百忙中回了信,并约了一个时间让那位学生到办公室面谈。
学生激动地来到校长的办公室。
没等他开口,蔡元培先生就笑着招呼道:来,快坐下,我给你泡杯茶。
说完便起身,从抽屉中拿出茶叶,放进杯子里,倒上开水,递到学生面前的桌子上。
这可是极品的绿茶哟,是朋友特地从南京给我带过来的,你也尝尝。
蔡元培先生和蔼地说道。
受宠若惊的学生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几片茶叶稀疏地漂浮在水面上,水也是惨白惨白的,没有一点绿色,喝到口中也像白开水似的,没有一点茶的味道。
学生的眉头不禁一皱。
蔡元培好像并没有注意到学生的表情,依旧东拉西扯地谈一些漫无边际的话题,似乎完全忘记了学生来的目的。
学生极不自然地听了很久,好不容易等到蔡元培稍稍停顿一下,忙找了个理由告辞。
蔡元培眯着眼若有所思地微笑道:急什么,把茶喝了再走,这可是一杯极品的绿茶。
千万别浪费了。
学生无奈地又端起了茶杯,礼节性地喝了一口。
可就在这时,一股清香浓郁的味道沁入心脾!学生愣住了,诧异地打量着茶杯:茶叶已经沉浸入杯底,杯中的水已是一片碧绿,像翡翠般灿烂夺目。
不仅如此,整个办公室里可以闻到一种清新的香气!蔡元培似笑非笑地望着他,满含深意地问道:你明白了吗?"学生恍然大悟,惊喜地喊道: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想追求成功就要像就要像这绿茶一样,不能只停留在表面;凡事都要静下心来,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沉浸下去。
"生活就是一杯绿茶,只有静下心来沉浸进去的人,才能领略到成功和幸福的甘醇!。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上下五千年
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上下五千年蔡元培是近代的著名教育家,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看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上下五千年的故事吧!著名教育家蔡元培蔡元培出生于浙江绍兴的一个商人家庭,自幼酷爱读书。
他11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本来比较富裕的家境日渐贫寒。
蔡元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勤学不辍,17岁考中秀才。
1889年,蔡元培到杭州参加乡试,中举人,第二年进京参加舍试,再次金榜题名。
但他当年没有参加殿试,而是在1892年才进京参加殿试,中了进士,被钦点为翰林院庶吉士。
两年后,由于其才华卓著,被授为翰林院编修。
这时的蔡元培,是一个众人钦慕的青年才俊。
1894年,清廷在甲午战争中惨败;1898年,维新变法又遭失败。
在这一系列风云变幻中,蔡元培认识到腐朽的清政府没有希望,决心通过兴办教育来救国。
1898年,蔡元培弃官回到故乡,为浙江的新式教育奔走。
他写成《学堂教科论》一书,提出新式教育的总体设想,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开创之作。
1901年起,蔡元培又赴上海推行教育改革,创办爱国学社和爱国女学,使之成为上海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阵地。
1905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同盟会上海分会会长。
1907年至1911年,蔡元培在德国系统学习了教育学理论,他还编著了《中学修身教科书》、《中国伦理学史》,翻译了《伦理学原理》。
1911年底,蔡元培回到上海,参加筹建中华民国的工作,被任命为临时政府教育总长,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的意见》这样一份纲领性的文件。
他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德、智、体、美四育的人,在主持教育部期间,蔡元培进行了多项改革,颁布了一系列政令。
1912年,袁世凯篡权后,蔡元培便辞去教育总长职务,先后赴德、法从事学术活动。
在法国期间,蔡元培联合李石曾、吴玉章等人成立华法教育会,并任会长。
华法教育会招收华工到法国,设立旅法华工学校进行初步教育,为华工培养出了一批懂翻译、有知识的骨干。
赴法勤工俭学活动,吸引了国内大批有志青年。
他们中的不少人在法国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篇一:(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数学王子高斯在距德国柏林约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Brunswick)。
1777年4月30日,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
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
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
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
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
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
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
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
她结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
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
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
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
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
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
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
他是高斯家的常客。
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
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
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
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木头轻呗。
”高斯回答道。
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木头重。
”高斯说。
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
【名人故事】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蔡元培是中国近代的教育家,他的故事深受人们的敬佩和喜爱。
蔡元培的一生充满了奋斗和探索的精神,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改革的力量。
蔡元培出生在一个有学者传统的家庭,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年轻时读书勤奋,功课出色,深受老师和同学们的赞赏。
他对于教育的热情也开始在这个时候被点燃。
蔡元培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并在那里开始了他的教育事业。
他深入研究教育理论,提出了一套自己的教育方法。
他认为,教育不应只关注知识的灌输,更应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
他主张学校应该创设一个自由的学术环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观点。
蔡元培在教育改革方面有着很高的追求。
当时的中国教育体制陈旧僵化,他认为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改革。
他不断提出建议,争取政府的支持,试图改变传统的教育方式。
尽管遭遇了来自保守派的阻挠和抵制,但蔡元培依然坚持自己的理念,努力寻找改革的突破口。
蔡元培希望中国的教育能够走出国门,与世界接轨。
他积极推动与国外教育机构的交流,争取国际教育资源。
他组织了大量的海外留学生,为他们提供机会去国外深造。
他相信通过与国外的学术交流,中国的教育水平可以得到提升。
蔡元培为了实现他的教育梦想,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牺牲。
他忍受了无数的挫折和困难,但依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世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改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蔡元培的故事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教育课。
他的努力不仅仅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整个中国的教育事业。
他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他的教育理念对于今天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蔡元培的故事告诉我们,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石,它能够改变人的命运,塑造国家的未来。
蔡元培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让教育成为每个人实现梦想的路径。
他相信,只要有教育,就有希望。
蔡元培的故事启发了无数的教育工作者。
他们在追求教育事业的道路上,继续着蔡元培的梦想和理念。
名人教育的故事
名人教育的故事关于名人教育的故事(通用10则)在我们的身边有着许多的名人,这些名人也是有着许多的故事。
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教育的名人故事,欢迎大家的阅读。
名人教育的故事 1蔡元培(1868-1940)字鹤卿,号孑民,浙江绍兴人,我国近现代着名民主革命家和教育家,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格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蔡元培于1912年就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后,无意中读到一个叫胡玉缙的人写的一篇文章。
由于内容生动、材料丰富、详实,引起了他的浓厚兴趣。
他一连读了几遍后,便决定将其聘请到部中任职。
于是,他指示下属官员起草了一封信。
后成为着名国学大师的胡玉缙在当时学术界还是无名小卒,他与蔡元培素昧平生,有蔡元培这样的大人物来举荐他,本应是感激不尽。
可出乎预料的是,胡玉缙接到邀请信后,非但没有感激,还给蔡元培写了一封抗议信。
原来,问题出在蔡元培让下属写的信中的个别字上。
信的全文是:“奉总长谕:派胡玉缙接收(教育部)典礼院事务,此谕。
”按字面理解,“谕”和“派”两个字是上级对下级的,包含着必须服从的意思。
而胡玉缙这时还不是教育部雇员,不存在上下级关系,因此他感到不是滋味。
特别是“谕”字,本来是封建专制时代使用的一个“特定词”,所以,胡玉缙认为无法容忍。
蔡元培接到胡玉缙的抗议信后,内心深为不安。
他立即给胡玉缙复信表示歉意,称“责任由我来负责”。
因部属拟稿用字失当,蔡元培主动承担责任,向人道歉,此事看似虽小,但从中折射出的这种律己不苟的高尚精神却是十分可贵的。
名人教育的故事 2陶行知(1891-1946)安徽歙县人,我国近代人民教育家。
191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后赴美留学。
1917年回国后推行平民教育,认为“教育是共和国的保障”,并把毕生精力投入到了教育中。
格言: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
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
陶行知在担任一所学校校长时,一次,他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制止,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优秀5篇)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一一次在伦敦举行的中国名画展上,组委会派人去南京和上海监督选取博物院的名画,蔡元培与林语堂都参与其事。
当时,蔡元培已是名声显赫的大学问家,却依然谦虚低调。
法国汉学家伯希和自认是中国通,在巡行观览时滔滔不绝,不能自己。
为了表示自己的内行,伯希和向蔡元培说:“这张宋画绢色不错”,“那张徽宗鹅无疑是真品”,以及墨色、印章如何等等。
蔡元培不表示赞同和反对意见,只是客气地低声说:“是的,是的。
”一脸平淡冷静的样子。
后来伯希和若有所悟,闭口不言,看向蔡元培时都是一脸佩服的神情。
林语堂后来在谈到蔡元培时还就伯希和一事感叹说:“这是中国人的谦虚和涵养,反映外国人卖弄与浅薄的一幅绝妙图画。
”由此可见,在人际交往中,不以自身的交际优势自居,不与对方争锋而时时处处表现出谦虚恭敬的美德,把自己放在与对方对等的位置,甚至甘居下位,定能博得对方敬重,赢得对方好感。
我们往往在失意、平凡、卑微的时候懂得谦虚,但是却在取得成功、有了名气、地位上升后忘了谦虚为人。
苏格拉底说:“谦虚是藏于土中甜美的根,所有崇高的美德由此发芽滋长。
”可见,谦虚对于我们为人处世是尤为重要的,它应该成为伴随我们一生的交际美德。
教育家蔡元培的故事篇二1916年,23岁的梁漱溟将自己所写的一本哲学书送给蔡元培,希望换取来北京大学读书的机会。
某日,两人见面,蔡元培不等梁漱溟发问,主动说:“你的大作《究元决疑论》我拜读过了,有胆识,有立论,见解独到。
我这次到北大当校长,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广罗人才。
我想你可以到北大来教授印度哲学。
”梁漱溟自然不敢答应,论学历,他只有中学;论学问,近几年他才自学佛学,对印度哲学未有多少见识。
但蔡元培执意相邀,梁漱溟于是答应到时再讨论这个问题。
几天后,梁漱溟应约又来到北大校长室,再次说出了自己的担心,蔡元培听罢笑着说:“我上次已讲过,你固然不甚懂得印度哲学,但我也没有发现旁的人比你更精通,我要真正办好北大哲学系,印度哲学这门课又非开不可。
大师当老师_成长故事
大师当老师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给学生上课时,突然问学生:“5加5是多少?”学生以为校长所问必有奥妙,都不敢作答,好一会儿,才有学生率直地说:“5加5等于10。
”蔡笑着说:“对!对!”并鼓励说,“青年们切不要崇拜偶像!”王国维上课从不迟到早退,上完课就走,风雨无阻。
有一回,王国维讲《尚书》时,当堂告诉学生:“这个地方我不懂。
”可当讲到他研究有素的问题时,他则说:“我的研究成果是无可争议的。
”这种有一说一、认真求实的态度很让学生们佩服。
黄侃在北大任教时,每次授课讲到精彩要紧处,便戛然而止,说道:“这里有个秘密,仅仅靠北大这几百块钱的薪水,我还不能讲,你们要我讲,得另外请我吃饭才行。
”他平时只管讲课,从来不给学生布置作业。
临到期末考试,他不肯看考试卷子,也不打分数。
教务处不同意他这种做法,最后,黄侃被逼急了,就给教务处写了一张纸条,“每人80分”。
意思是,80分最合适,弄得教务处无可奈何,也就随他去了。
刘文典去教室讲课前,先由校役带一壶茶,外带一根两尺来长的竹制旱烟袋。
讲到得意处,他一边吸旱烟,一边解说文章精义,下课铃响也不理会。
刘文典有一次在西南联大授课,临下课时,告诉大家下一堂授课在下周三晚饭后七点半。
约定之日到了,学生们发现那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十五,刘文典把讲课的地点从教室搬到了操场上,一轮皓月当空,月光如银瀑一样倾泻而下,使得远山近水都笼罩在一层如幻似梦的朦胧色彩中。
刘文典那天讲的是著名的《月赋》,只见他一袭长衫,飘然而来,如仙人降世般在桌前落座。
他引经据典,侃侃而谈,音调抑扬顿挫,收放自如,时而闭目摇头,时而站起身来用手指向空中的明月,瘦削的身子前仰后合,长衫下角随风摆动,颇有仙风道骨的模样,使得听课的学生们如醉如痴,大呼过瘾。
鲁迅上课从不点名,但他的课堂总是人满为患。
鲁迅先生上课时,从来不照本宣科,虽然也把教科书放在讲台上,但很少去翻动,而是把所要讲的重点一一讲解,引经据典,旁征博引,滔滔不绝。
钻进去的蔡元培的励志人物故事
钻进去的蔡元培的励志人物故事钻进去的蔡元培的励志人物故事小时候的蔡元培,经常在楼上读书,一天晚上,他家的楼房失火,全家人都惊恐不已,突然想到在楼上读书的蔡元培,大家急忙呼喊,让他下楼。
此时,蔡元培已经钻进书里,理都不理大家,仍然埋头读书。
家人只好赶紧跑上去把他从楼上拉出来,就这样他手里拿着书仍然读着,一直没有从书里出来,看到他极为镇定的表情,无人不为他的读书精神所感动。
读书读到如此淡定,恐怕我们大多数都达不到这种境界。
蔡元培从6岁到17岁,十年的私塾,基础打得牢固。
从20岁到23岁,有了机会到绍兴城里的首富徐树兰家中,校书兼伴读,伴随徐家子弟读书学习。
徐树兰是绍兴城的首富,曾于光绪六年捐银十万两建屋购书,创立“古越藏书楼”,面对这么多的书,校书之余,他一下子便钻进了书里。
这四年多来,潜心阅读使他的国学知识变得博大精深。
为了学习西方的.文化知识,他学习外语,作了九年的准备。
时机成熟,41岁的他赴德,开始半工半读的学海生涯,学习国外的哲学、文学、文明史,人类学等,只要在时间不冲突的情况下,他都听,都学。
在德国一学就是五六年,46岁回国出任教育总长,政局不稳,失望的他辞去教育总长职务,继续赴德、法学习。
到51岁才回国受聘于北京大学校长的职务。
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十年,先后四次去西欧国家考察,也是学习。
在北大十年中,有六年多的时间是在外国考察学习,在外国的学科中他最钟情于心理学、美学。
以至于在他病重、躺在病榻上,仍然想的是学习,他说如果再给他十年的话,他一定再学学心理学和美学。
蔡元培终身学习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就像蔡元培自己所说,一个人如果学习方法得当,持有钻进去的精神,想不成功都难。
读诗书,学贯中西。
无论是早期的私塾学习,还是成年后的多次留学,他都“一心向读”。
正是这种潜心阅读,才使得他学贯中西,对古今中外各科知识都能融会贯通,进而为担任北大校长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
第一篇范文:(激励学生成长的名人故事)发明家成长故事_数学王子高斯在距德国柏林约200公里处有一座美丽的城市——布伦瑞克(Brunswick)。
1777年4月30日,卡尔·弗列德里奇·高斯诞生在这个城中的一个农民家。
父亲格布哈特·迪特里希·高斯是一个地道的农夫。
早年,他曾从其父那里学得一手好农活,不到20岁便在附近庄园从事园艺。
他先后做过护堤人、泥水匠和喷泉技师等。
据布伦瑞克教堂记事簿中高斯诞生记录的记载,他父亲的职业是屠夫。
高斯父亲和第一个妻子共同生活了10多年,未生孩子就因病去世了。
1776年,高斯的父亲同石匠赫里斯托夫·宾泽的女儿结婚,也就是高斯的母亲罗捷娜。
高斯的母亲读过几年书,认得一些字,但不能写信。
她结婚时已经34岁,婚后只生了高斯一个孩子。
高斯的父亲性格坚毅而严厉,但母亲却温柔而又聪慧。
母亲对他备加疼爱,因而高斯喜欢母亲胜于父亲。
高斯聪敏早慧,他的数学天赋在童年时代就已显露。
高斯的父亲虽是个农夫,但有一定的书写和计算能力。
在高斯3岁时,一天,父亲聚精会神地算帐。
当计算完毕,父亲念出数字准备记下时,站在一旁玩耍的高斯用微小的声音说:“爸爸,算错了!结果应该是这样??”父亲惊愕地抬起头,看了看儿子,又复核了一次,果然高斯说的是正确的。
后来高斯回忆这段往事时曾半开玩笑地说:“我在学会说话以前,已经学会计算了。
”在高斯启蒙教育中,舅舅弗雷德里希·本茨对他影响较大。
本茨是位技术高超的锦缎织工,勤学好思,头脑机敏。
他是高斯家的常客。
他十分喜爱高斯,并经常给高斯讲故事,同他做游戏。
一次,高斯与舅舅出去游玩。
走到河边时,只见河的上游漂来一根木头。
舅舅问:“高斯,你说木头为什么不沉下去?”“木头轻呗。
”高斯回答道。
舅舅弯下腰,捡起一颗石子,又问:“这颗石子重还是那段木头重?”“木头重。
”高斯说。
本茨并不吱声,他用力一扔,扑通一声,石子沉到了河底。
蔡元培借衣服的励志人物故事
蔡元培借衣服的励志人物故事
教育家蔡元培12?q时,寄居到姨母家读书。
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些志趣相投的同学。
有一次,蔡元培要去城里拜见一位私塾先生,可仅有的一套体面点的衣服被雨淋湿,一时半会儿又干不了。
就在蔡元培发愁之时,一个小伙伴提醒道:“小黑那套出门穿的衣服昨天刚洗干净,可以借他的穿一会儿呀!”小黑是他们的同学,蔡元培便和小伙伴一起去找小黑借衣服。
他们来到小黑家时,只有小黑的母亲在家。
得知蔡元培的来意后,小黑的母亲起身要去小黑屋子里帮蔡元培拿衣服。
“不用了,等小黑回来后我再来吧。
”蔡元培忙摆摆手说。
小黑的母亲劝蔡元培不必再跑一趟,既然来了顺便拿走就行了。
看蔡元培还是一再推辞,小黑的母亲笑着说:“你不会以为小黑不肯借给你衣服吧?放心,他肯定会借给你的。
”不管她怎样说,蔡元培还是空手告辞了。
回去的路上,小伙伴非常不解,觉得蔡元培不相信朋友之间的情谊。
“不,我并不是不相信小黑。
恰恰相反,我知道小黑一定会借给我。
”蔡元培笑着说,“但是,小黑肯借给我是一回事,我不经过他的同意私自拿衣服又是一回事。
他同意是出于对朋友的亲近,而我不私自拿则是出于对朋友的尊敬,这两者并不矛盾。
”小伙伴听了蔡元培的话不住地点头。
后来,小黑当然借给了蔡元培衣服,听到蔡元培的话后颇为感动,两人的友谊更深了。
有句话叫“贤者狎而敬之”,关系亲密却又保持敬重,互相信任却又保有一份距离和恰到好处的分寸感,这是朋友之间很难得的关系。
能做到这点,将能获得长久并且牢固的友谊。
中国近代伟大教育家的故事
中国近代伟大教育家的故事在中国近代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伟大的教育家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教育的天空,他们的故事充满了力量、智慧和无尽的温暖。
蔡元培,这是一个一提起来就让人肃然起敬的名字。
他就像一位神奇的园丁,把北大这所园子从一片略显杂乱的草丛变成了繁花似锦的花园。
那时候的北大,有着各种不同思想的碰撞,就像一个大杂烩的菜市场,什么声音都有。
可蔡元培呢,他就秉持着“兼容并包”的理念,这就好比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家长,不管孩子是调皮捣蛋的还是文静乖巧的,都一视同仁地接纳并给予引导。
他聘请各路有识之士来任教,既有激进的新文化运动倡导者,也有传统国学的坚守者。
他的这种做法,不就是在告诉大家,知识的世界就应该是海纳百川的吗?要是他也像那些狭隘的人一样,只允许一种声音存在,那北大还能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吗?肯定不能啊!蔡元培用他的理念和行动,让无数青年学子在北大这个舞台上自由地汲取知识的养分,茁壮成长。
陶行知先生也不简单啊。
他的名字就像是他一生的写照,为了教育“知行合一”地奔波着。
他看到当时的中国教育,就像是空中楼阁,离普通老百姓太远了。
于是他就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这感觉就像是把教育从那高高的神坛上拉下来,放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
他就像一个勤劳的农夫,走到田间地头,走到大街小巷,把教育的种子播撒到每一个角落。
他创办晓庄学校,那可不是什么豪华的学府,而是实实在在贴近百姓生活的地方。
在那里,孩子们学习的东西都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
他就像是一个智慧的工匠,根据老百姓的生活材料来打造教育的器具。
如果教育一直都只是高高在上,只服务于少数人,那广大的普通民众该怎么办呢?他们就永远只能在愚昧的黑暗里摸索吗?陶行知先生可不答应,他用自己的一生让教育变得平民化,让更多的人能够享受到知识的阳光。
陈鹤琴先生呢,他就像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和耐心的引导者。
他关注儿童的成长就像关注娇嫩的花朵一样。
他做了很多细致入微的研究,对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了解得透彻极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蔡元培字鹤卿、子民,号鹤庼,我国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教育家。
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功绩卓著。
毛泽东称他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蔡元培,浙江绍兴人,1868年1月11日出生浙江绍兴府山阴县。
蔡元培6岁的时候正式开始读书,老师们开始所选用的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
蔡元培觉得这些书很有意思,不但内容概括性很强,读起来也是琅琅上口,同学们很喜欢读。
其中包括很多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名言警句。
直到晚年,蔡元培还能背诵大段大段的内容。
但后来,老师们就开始让大家学习“四书”、“五经”,这些书里论述了儒家的哲学观点、伦理思想和教育原理,是当时学校教育的主要教科书。
照理说,这些教科书是中国文化的遗产,其中还不乏精髓之作,值得学习继承。
但那些老师的教授方法就是让学生死记硬背,很少讲授其中的道理。
尽管蔡元培很聪慧,也要常常背到半夜才能记住那些满篇“之乎者也” 的词句,还常常不知道什么意思。
他后来就常在老师布置之外借来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书来读。
一天,他找到一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书,尽管书已经很破旧,但他如获至宝,读得津津有味。
从此,他只要一拿起这本书就爱不释手,甚至在课间休息时看。
有一次被老师发现,翻了翻就沉下脸说:“看不得,看不得。
” 就把书没收了。
后来,老师又发现他在看《战国策》,就告诉他说:“写文章的词句都要出自经书,不能用杂书里的句子,否则考官不会录取。
”
从那时候起,蔡元培就感觉到中国旧式教育所存在的弊端。
自己和周围的同学都像没生命的木头人一样被对待,谈不上发展才能和爱好。
他暗想:“我要是将来自己做了老师,一定要采取适合孩子的教学方法,让他们再不用为学习而苦恼。
”
蔡元培17岁考取秀才,18岁任塾师,21岁中举人,24岁中进士,26岁升补翰林院编修。
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他认为革新必先培养人才,于是走上倡导教育救国之路。
同年9月,他弃官归里,任绍兴中西学堂监督。
二十世纪初,他在上海组织中国教育会,创办爱国女校和爱国学社,致力于打破封建主义教育,为反清革命培养人才。
1906—1916年间,蔡元培赴德法留学,为兼通中西文化奠定了基础。
1912年他出任中华民国第一任教育总长,对封建教育进行改革,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教育体系。
1917年任北京大学校长后,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办学方针,对北大进行全面改革,使之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成为研究学术、传播新思想、培养新人才的基地。
“九·一八” 事变后,他积极主张抗日,与宋庆龄、鲁迅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反对国民党的倒行逆施,援救了一批革命志士和爱国青年。
晚年,为抗日救亡事业奔波,努力促成国共合作。
蔡元培的一生,主要以教育和科学作为事业的支柱,为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功绩卓著,影响深远。
蔡元培写了许多教育方面的著作,后人将其收入《蔡元培选集》、《蔡元培教育文选》和《蔡元培全集》中。
蔡元培是20世纪初中国资本主义教育制度的创立者。
他明确提出废止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教育宗旨。
倡导以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教育方针,初步建立了资产阶级的新教育体制。
蔡元培的教育实践多在高等教育方面。
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时,提出大学的性质在于研究高
深学问。
他提倡学术自由、科学民主,主张学与术分校,文与理通科。
将“学年制” 改为“学分制”,实行“选科制”,积极改进教学方法,精简课程,力主自学,校内实行学生自治,教授治校。
他的这些主张和措施,在北京大学推行之后,影响全国,以至有人称他为自由主义教育家。
蔡元培也很重视劳动教育、平民教育和女子教育。
他在北京大学办校役班和平民夜校,在上海创办爱国女校。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
蔡元培的教育主张,能根据本国需要,兼采各国所长,“食而化之”。
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中国教育的发展,特别是高等教育的革新,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