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太极拳浅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易太极拳浅说

永嘉‧郑曼青

注:本篇为郑师爷曼青所著,一九五六年(丙申年八月)连载登载于台湾新生报一、前言

提要:着浅说目的及学拳要点:

(一)因十三篇于张真人三丰暨杨师澄甫之心得,犹未能发挥其十一。

(二)方便学者易得其门而入,按图索骥,亦可无师自通。

(三)阐明学拳要点,首求功架松灵,如不松则无体用可言。

余十年前着有郑子太极拳十三篇,穷廿年心力始告厥成。然于张真人三丰之遗志,暨杨师澄甫之心传,犹未能发挥其十一,而学者径有以其原理渊深索解为难,举以垂询。余魄未能一一作答,而疏懒闭门已久矣。且迩来欲学此拳者日益盛,正恐不得其门而入。兹为老幼病夫与莘莘学子及妇女计,不得不补着浅说,使读者易于领悟,按图玩索,亦可无师自通。如能锲而不舍,更求精进,则对拙著十三篇必能豁然贯通。该篇所附图解,纯取杨师体用兼施之心得,谚所谓打对之法。故释图有甲乙两方之动作并行,致初学者易为混淆。故复削繁从简,单言体育,以直解法行之。使初学者易乎学步,更附以简要理论,亦取畅达易解为主旨。此外拟辅以电影教育片,则可以参看其行气之贯串,及动作之疾徐与高低;庶不致有所罕隔,然以此拳之要点,在乎功架,功架如不松,前哲所谓学卅年而无用。所谓无用者,非独不能用;以体言,亦不能致柔而返老还童之效。学者不可不再三注意焉。(丙申八月曼髯时客台北)

二、运动之概论

提要:

〈一)定义:以心行气,以气运心,运而后动。

(二)目的:「体」宋末张真人三丰,从黄老之说,所谓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是为体。「用」所谓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聘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是为用。倡创简易太极拳以易习惯于有恒(养恒)。(注:老式一百廿八手,七分钟练毕,简易卅七手三分钟练毕)

(三)条件:甲、天资。乙、有恒。丙、传授(为最要)

(四)理论:柔能克刚,持久积聚也。(如风过而铜磨,水滴而石穿)。

(五)入门(之方):积气程序--气沉丹田,气遍周身,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极其至则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六)着手:要松开。甲、要全身表里松开松净,始能有体;要去净内阻,始能

言用;使全身筋络血脉皆畅通,始可言气。

乙、先要松胸。始能气沉丹田,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乃能纯刚,无坚不摧。

(七)境界:蔡子民先生云:「太极拳运动可以御侮,可以卫生,愿以此百利而无一害之国粹,为四百兆同胞之典型」。「体用合一」:气敛入骨,由枯槁脆弱转为坚强,而为纯刚,无坚不摧,延年益寿,返老还童。

运动之目的有二,不为体即为用。所以致其体用之法,与用功之久暂,所得之浅深,刚柔之异同,变化之大小,运用之巧拙,领悟之迟速,相去正不可以道里计。然不出三要;一要传授得法,一要天资过人,一要持久永恒。三者以传授为最,如不得传授,茍兼天资而兼有恒,难以有成也。倘有恒,天资不若人,而能得其传授,可以有成也。无恒则近于自弃,不足与语学也,纵天资过人,传授得法,终归于无成,良可痛惜也。故余得先从此说起。余少年时正做此不可救药之病,每至身体衰弱时,便学拳,稍稍康复拳已辍。如此者何止再三。天之不欲绝其人,故常罹之以疾,而强之以恒者,非余意也。

然余自知鲜恒,乃有以处之之方,此拳之功架原为一百二十八手,多反复演成者。演习一遍最速需时十余分钟,余恐费时太多,以致中辍,故练之如飞,亦需七分钟。犹以为费时,又恐世之坐余同病者多,乃毅然去其雷同,削其类似者,得三十七式。与此拳之初期仅十三式,较之亦已多矣。然以单式计,未曾减少;原套之次序,亦仍旧贯。练此一套快则仅三分钟,稍缓五分钟足矣。早晚各练一套,每日不过十分钟。余与诸生曰:「人生为国家及社会与亲旧乡里,宁牺牲其终生所不惜;而独不肯为一己之健康,而日牺牲其十分钟者,不思之甚也。如身体之不存,学之不成,又何益乎国家社会及亲旧乡里哉。」又有进者,早晚各五分钟,得有安排之方。最甫起床未及盥洗与早餐,必先练拳;晚将安睡,亦必先练拳。其意以寝食之益于我者不如拳,故致衰弱而病。起我衰病者拳也,其德于余者,过乎寝食;故视拳驾寝食而上之。况乎寝食,倘迟五分钟,亦不为病,以此可以勉其恒耳。再者天资过人,果可自喜,然不可恃。天资者,此天之所赋予,高则自高,低则自低,非人之可强求与进退也。与好学不同;天资低者,下人一己者百功。困而学之,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则一也。柴也愚、参也鲁,仲尼之徒犹然,可见天资之不可恃也。传授则难言之矣。孔孟与杨墨之学,万古昭然,无待分别;姑毋论,我且论我拳。诗曰﹕「无拳无勇,书称膂力」;此古所谓勇而有力者为拳。释者达摩,倡之于东汉,犹此道也。至宋末者,有张真人三丰者,从黄老之说,所谓「专气至柔,能婴儿乎」,是为「体」。所谓「以天下之至柔,乃能驰骋天下之至坚」,而以柔克刚者,是为「用」。然以有勇胜无勇者,有力胜无力者,易见亦易知。至于以柔克刚者,难见亦难知。苟以事物格之,则风过而铜磨,水滴而穿石者,碍于时之久暂,难为取譬;然风水之力乃「积力」也。倘能积之其力之大无朋;每一片风,一滴水,之为小也。积气亦犹积水与风然,宇宙之大,亦积气之所能载;是以知三丰之拳,亦正犹积气之法也。拳论所谓「气

沉丹田,气遍片周身;以心运气,以气运身,气敛入骨」极其至者,所谓专气至柔,能柔儿乎,此皆由积气至于积力。其力正犹风与水然,未可限量。故看其传授之如何,与功夫之深浅,方可测其所得之巨细,岂可等闲视之。以此练法,原以强身修养为主,自卫制入,亦抑末矣。所谓以柔克刚者,亦不得已之事,学者不可不知。然则学之者应从何着手,曰要松,要全身松开,要松净,使全身骨节及经络终皆畅通无阻,方可言气。首要气沉丹田;欲气沉丹田,先要松胸*1,胸松气始能沉,渐渐而致气积也。此为积气之始,方能气遍周身。然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此之谓「运动」。概由运而后动,亦犹汽车与汽船及飞机,皆由气之力而推动;非肢体之动作,及跳跃之谓运动。再进而言之,气可收敛入骨,乃成纯刚,无坚不催,此亦难言之矣。气何能入骨?骨之关节处,有软筋紧裹,且无骨缝可入。盖气由丹田,渐至充足;溢乎经络,此为气血之气。首在闾骨之关节处,以意与气,锲而注之;复使积气俱发热,而以化气。而后以气血之气,推动精气,而使软筋得传热力,透达骨内。此时尾闾关节,亦已发热,热气透入骨后,正犹玻璃管之装满热气,不使泄漏而变为汗液体,乃至关节热度减低后,复使液体化为薄薄之黏膜,贴于骨中,是为髓。久之渐至骨髓充满后,继之骨节时,复传热,而使充满之骨髓,又犹煎熬以至于极度收敛而为纯刚也。气能入骨而为纯刚,无坚不摧,亦已使体用合一之上乘功夫。如此则骨坚韧,不致枯槁而脆弱,而反致柔若婴儿然。此谓能返老还童。功候至此,何止延年而却病,若说长生如彭祖与巫咸*者,确亦自有其主,全非虚论也。

*松胸:关键在开胸。开胸就是胸开背合,胸腹开而脊背合,胸腹合而脊背开;前开后合或前合后开,则任督二脉得以循环畅通。胸腹一开,四肢皆开;胸腹合,左右两旁皆合。腰为主宰,胸腹开时,自腰以上气上行达于两臂至手梢节;自腰以下,气血下行,贯通两腿至脚的梢节。胸腹合时,四梢之气复归丹田。

*2巫咸:古代神巫;传说为商王太戊之臣,一作巫戊。

三、关于体之原则:

提要:专气致柔能婴儿乎。

(一)太极拳运动之特征,具有科学性及哲学性之双重意义,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甲、不仅求运动形态上之柔和,而于内部之脏腑运动,尤为注意。乙、不在于急取,而言渐进。丙、不在骤发,而言积气。

(二)人体内脏之生理:缺点:人能立行,故脊柱竖起,则体内脏腑直系,上下壁立,累迭拥挤于一团,致各脏腑之皮与皮黏连,而受湿热熏蒸直接各脏器均受其害;间接脊梁亦渐趋衰弱,影响全身健康甚巨。补救之道--「表」:锻炼脊骨着手方法:甲、尾闾中正神贯顶。尾闾得中正,逐渐可使神能贯顶。乙、满身轻利顶头悬,尤要顶头悬也。头若悬于梁上,则左右上下皆不可摆动,务使尾闾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