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用学在英语教学运用论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用学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语用学是语言学研究重要分支,通过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迁移现象可以看出,语用学的运用对于外语教学有着特有的效果。本文将从语用学的研究对象着手,并将语用学的研究成果应用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提出克服二语习得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语用学文化负迁移二语习得

语用学是随着语言学不断发展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分支,什么是语用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对外语学习有什么重要的

指导意义呢?要回答第三个问题,我们必须先回答前两个问题。

让我们从以下虚拟的例子入手:“好你吗?”具有汉语语感的人对这一句子的直接反应

是:不符合汉语语法,符合汉语语法的句子应该是:“你好吗?”这是语言学中句法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再看一个虚拟的例子:“强壮的桌子迈着虚弱的步伐温柔地向前狂奔。”这句子读起来挺顺的,我们的感觉是语法没问题,但它究竟表达什么意思呢? 既然“强壮”,怎么会“虚弱”呢? 既然“温柔”,怎么还会“狂奔”呢? 简直是一派胡言乱语嘛。一个句子的语言文字本身的固有意义是语言学中形式语义学的传统研究对象。再下来是一个语言学界经常引用的例子:“it is cold in here . ”“这里头冷”,听起来语法没问题,其字面意义也一清二楚,即“某一地点气温比较低”。但是,“是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人、为了什么目的

使用了这句句子”。(何兆熊,1989 :13) 就不是传统的句法学和语义学所能解决的问题,因为“说话人很可能是为了请听话人做点什么,比如关上门窗,打开暖气,借件衣服御寒等。”(同上,1989 :14) 换句话说,这里要研究的不是句子本身的意义, 而是研究“语言在使用中的意义” ,“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归根结底是“说话人的意义”,也可简称为“话语意义”。(何自然,1997 :122) 这就是语用学(pragmatics) 的研究对象。

以上只是对语言学中三个重要分支句法学、语义学、语用学的研究对象进行了粗略划分。语用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在不同语境下的语义含义。

一、二语习得的文化负迁移现象

迁移现象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现象,指的是前面所认知的知识体系对后面所认知的有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正面影响、负面影响和零影响。

在二语教学中,二语学习者不可避免的受到来自母语文化背景知识的干扰,这种干扰可为正迁移,也可为负迁移,也可为零迁移,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文化的负迁移。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同时它也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学习一门外语,就必须掌握该语言植根的文化背景知识,在学习另外的文化知识时,不可避免的产生文化冲突。文化具有强烈的冲突性与包容性,这点在各门语言的语用学上表现的更为突出。

同样的话语,放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所变现出来的语义是不一

样的,同一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语境下,话语表达的语义也不一样。

语用学的研究及成果的运用恰好能很好的辅助二语习得者获取在话语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具体语义,同时能提升二语习得的效率。

二、语用学研究成果的运用

前文提及文化具有冲突性,同时也具有包容性,在运用语用学研究成果,首先要选择具有包容的成果,即语用学的共同点。

(一)、言语行为三分说

话语意义虽然是从句子的字面意义衍生而,但在特定的语境中,它要表达的是说话人的意图,这种意图是要影响听话人,争取听话

人按说话者的意图作出反应。因此, 英国哲学家

austin (1911-1960)于1955年在哈佛大学就言语行为问题作了系列讲座,后来他的学生将其整理成《论言有所为》(1962)一书。书中austin把句子看作是说话人使用它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并将言语行为分为三种行为,分别称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我们仍以上面的“这里头冷”为例来说明这三种行为的具体所指。言内行为描述的是说话人讲“这里头冷”这句话的发声行为,并分析说话人声音中的词汇和语法以及声音中的意义,即“某一地点气温比较低”的字面意义;如果其意图是要某人关掉窗户,那么从中我们可得到说话人的“请关掉窗户”的言外行为;如果听话人按照说话人的意图将窗户关掉了,那么我们又可

认为说话人还实施了使听话人“把窗户给关掉了”这一言后行为。

换句话说,一个人说话可以以言指事、以言行事和以言成事。如果一个人说“请把窗户关掉”,那么我们有理由认为这里的字面意义与话语意义吻合。但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人说话并不总是如此明白,而往往会由于种种原因,间接地表达某种言外行为。那么听话人怎么能明白说话人的言外行为呢? 答案是说话人和听话人,即交谈者,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其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美国哲学家grice 提出的合作原则

(二)、合作原则与会话含义

美国哲学家grice 于1967 年在哈佛大学的讲座中(见cole and mogan ,1975) 认为,交谈者双方都有相互合作的愿望,交谈才能成功,也就是说双方都要遵守合作原则。交谈者有没有遵守合作原则又如何判断呢?grice提出判断或具体实现合作原则的以下四大准

(汉语译文见何兆熊,1989:147-148):

1)数量准则:使自己所说的话达到(交谈的现时目的)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2)质量准则,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关联准则,话要贴切;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及避免歧义;说话要简要(避免赘述),说话要有条理

如前所述,交谈者如果严格遵守这四条准则,那么双方可以进行效率最高的言语交际。这些原则并不是万能的,这是语用学的基本通则,需要加上二语学习运用跨文化学习能力,结合目的语的文化

背景知识,才能提升二语习得效率。

参考文献

[1] austin,j.l.(1962):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edit2ed by urmson,j.

[2] grice,p.(1967):“logic and conversation”, in p. coleand j.morgan (eds.) (1975):syntax and semantics 3:speech acts,ap,new york,pp.41-58.

[3] leech,g.(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 ,longman,london.

[4] 何兆熊.语用学概要[m].

[5] 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