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

面神经炎,又称面神经麻痹(facial nerve palsy)是最常见的自发性面神经麻痹的疾病,认为是茎乳孔内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造成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亦称贝尔麻痹(Bell palsy)。发病年龄以20~40岁多见,常为急性发病,与季节气候无明显关系。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面神经炎的确切病因至今仍未明了,目前主要倾向有:①急性病毒或非特异性感染引起的免疫或变态反应,常见有疱疹、腮腺炎、麻疹、流感、巨细胞病毒及风湿等,但无有力证据。有人发现100%本病患者均有单纯疱疹病毒补体结合抗体,而对照组仅为85%,但康复期并不增高;在本病急性患者的面神经外膜也分离出单纯疱疹病毒;②遭受寒冷、外伤、中毒等多种因素侵袭,导致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因受风寒而发生痉挛,致该神经组织缺血、水肿、受压而致病;③外周因素致使面神经麻痹,如茎乳孔内病变、外伤,对面神经的压迫或血循环运行障碍等。

面神经从桥脑发出以后经内听道及岩骨中狭长的骨性管腔一面神经管,最后由茎乳孔出颅腔,分布至面部表情肌。因此,无论是缺血、外伤或炎症所引起的局部神经组织出血、水肿和细胞浸润的炎性变性,都必然由此种局部解剖关系使神经受到更为严重的压迫,促使神经功能发生障碍而出现面肌瘫痪。

病理变化早期主要为面神经水肿,髓鞘或轴突有不同程度的变性,以在茎乳突孔和面神经管内的部分尤为显著。部分病人乳突和面

神经管的骨细胞也有变性。

二、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在10~20岁间女性多于男性2倍,但以20~40岁最为多见,男性较多于女性。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Bell麻痹相当少见,10%患者有Bell麻痹的家族史。任何季节均可发病。绝大多数为一侧性,双侧者甚少见,据报道约为0.5%,但用电生理证实有患病对侧面神经的亚临床损害。通常呈急性起病,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并于数小时或1~2d内达到高峰,常见发病诱因有感冒、受寒着凉、疲劳等。部分病人在起病前几天有同侧耳后、耳内、乳突区的轻度疼痛,数日即消失,或压迫面神经可产生不适感觉。而多数无自觉症状,病人往往于清晨洗面、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嘴巴歪斜;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闭合不全,眼裂扩大,泪液外溢;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哭笑时更明显;病侧不能作皱额、挤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闭目时,则因眼球转向上、外方而露出角膜下缘的白色巩膜,称为贝尔现象。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因泪点外翻,故泪液在病侧外溢。43%患者有前庭功能障碍,29%患者除面神经麻痹外,合并三叉神经和舌咽神经区感觉减退,11%患者有喉上神经麻痹。

除上述症状外,由于面神经是混合性脑神经,成分既有运动纤维,又有感觉及分泌纤维,故在面神经管中的被侵部位不同而出现不同神

经的受累症状:①若病变在茎乳孔以下,则茎乳孔以外的远端神经纤维损害,仅出现面肌麻痹;②若病变在茎乳孔以上而影响鼓索神经,且茎乳孔内及其远端神经纤维损害,则出现面肌麻痹伴舌前2/3味觉障碍;③若病变在镫骨骼支以上,则出现面肌麻痹伴舌前2/3味觉障碍及听觉过敏;④若病变在膝状神经节,除有面神经麻痹、听觉过敏和舌前2/3的味觉障碍外,还有病侧乳突部疼痛,以及耳廓部和外耳道感觉迟钝,外耳道或鼓膜出现疱疹,即所谓Hunt综合征。常为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造成;⑤若膝状神经节以上损害时岩浅大神经受侵,出现Hunt综合征,但此时无外耳道内或鼓膜上的疱疹,此外尚有病侧出现泪液及唾液减少,病侧面部出汗障碍。

一般在1周内病情达高峰。约有1/3病人为部分性瘫痪,约2/3为完全性瘫痪。就其预后来说,不完全性面瘫起病后1~3周即可开始恢复,1~2个月内可望明显恢复,并逐渐痊愈。约2/3的患者面瘫可完全自愈,还有文献报道自愈率高达85%~90%。年轻患者及其病前有受凉史者预后较好。在不完全性瘫痪的患者中,94%运动功能完全恢复,其余6%有轻微后遗症。在完全性瘫痪的患者中,71%患者可完全恢复,13%有轻微后遗症,16%的患者不能恢复。如果在4个月恢复仍不完全的话,则今后恢复机会很少。当然,也有认为在6个月内患者有不同程度恢复的机会。部分恢复的后遗症有连带动作、面肌痉挛和挛缩、耳鸣、鳄鱼泪现象。面肌挛缩表现为病侧鼻唇沟加深,眼裂缩小,往往可误为健侧是病侧。若让病人作露齿运动时,便可发现挛缩侧面肌并不收缩,可资鉴别;面肌痉挛为病侧面肌尤其眼、口轮

匝肌发生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情绪激动时尤为明显;联带运动是指病人瞬目时联带发生病侧上唇颤动,露齿时病侧眼睛不自主闭合,闭目时患侧出现额肌收缩,咀嚼时病侧眼泪流下(鳄泪症),或颞部皮肤潮红,局部发热、汗液分泌等现象(耳颞综合征)。鳄鱼泪现象是由于副交感神经纤维再生而误入泪腺和颌下腺造成的联带动作。此外本病患者由于面容变化很大,故有明显的心理障碍,表现为拘束、抑郁、妨碍社会的交际带来的自卑。约有7%~10%患者,Bell麻痹可复发。

三、辅助检查

(一)实验室检查

急性感染性(风湿、骨膜炎等)面神经麻痹者可有①外周血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②血沉增快;③大多数患者脑脊液检查正常,极少数患者脑脊液的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增多。

(二)电生理检查

肌电图(EMG)可显示受损的面肌运动单位对神经刺激的反应,测知面神经麻痹程度及有无失神经反应,对确定治疗方针和判定预后及可能恢复的能力很有价值。通常可进行动态观察,在发病2周左右,应列为常规检查。神经传导速度(MCV)是判断面神经受损最有意义的指标,它对病情的严重程度、部位以及鉴别轴索与脱髓鞘损害,均有很大帮助。此外,电变性检查对判定面神经麻痹恢复时间更为客观,发病早期即病后5~7 d,采用面神经传导检查,对完全性面瘫的患者进行预后判定,患侧诱发的肌电动作电位M波波幅为健侧的30%或以上时,则2个月内可望恢复;如为10%~30%,常需2~8个月恢复,并

有可能出现合并症;如仅为10%或以下,则需6~12个月才能恢复,甚至更长时间,部分病人可能终生难以恢复,并多伴有面肌痉挛及联带运动等后遗症。病后3个月左右测定面神经传导速度有助判断面神经暂时性传导障碍,还是永久性的失神经支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诊断

根据病史和临床特异表现与肌电图异常,即可作出诊断,但仍需与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性或中枢性面瘫鉴别。

面神经炎诊断标准:

(1)起病突然。

(2)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3)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4)根据损害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为:①茎乳孔以上影响鼓索时,应有舌前2/3味觉障碍。②损害在蹬骨神经处,可有听觉障碍。③损害在膝状神经节处,可有乳突部疼痛,外耳道与耳廓部的感觉障碍或出现疱疹。④损害在膝状神经节以上,可有泪液、唾液减少。

(二)鉴别诊断

1.中枢性面瘫①病因多为大脑半球肿瘤或脑血管病等;②仅限眼裂以下面部表情肌瘫痪,并常伴中枢性面瘫侧的舌瘫及肢体瘫痪;③肌电图检查,面神经传导速度无异常。

2.急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病(AIDP)①病因多有明确的感染病史;②面神经麻痹可为双侧性;③伴对称性四肢弛缓性瘫

痪及手套、袜套式感觉障碍;④脑脊液检查大多呈现蛋白、细胞分离现象,蛋白增加而白细胞数不增加。

3.桥脑小脑角及颅底病变前者多为听神经瘤,桥脑小脑角脑膜瘤或蛛网膜炎;后者多为颅底脑膜炎、鼻咽癌等,常同时伴有Ⅵ,Ⅷ,V 脑神经及小脑损害;除面瘫外,常有复视、耳鸣、眩晕、眼球震颤、共济失调等表现。

4.腮腺炎或腮腺肿瘤、颌后的化脓性淋巴结炎均可累及面神经而引起病侧周围性面瘫,因有腮腺炎及局部体征而不难鉴别。中耳炎及乳突炎并发症,因感染侵及面神经管产生面神经麻痹,除面肌瘫痪外,往往伴有病侧舌前2/3的味觉丧失(由于鼓索纤维受累所致),并有中耳炎史及耳部的阳性体征,可藉以鉴别。

除上述以外,还必须与引起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其他一些疾病相鉴别。如重症肌无力、糖尿病性颅神经病、许多感染性疾病(螺旋体病中的Lyme病,肉毒毒素中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肉样瘤病等。一般而论,凡是面神经单独受损,几乎总是核下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的是面神经炎,其次为耳原性及外伤性。

五、治疗

(一)急性期治疗

本病有相当的自愈率,所以对于药物疗效等评价各说不一,但必须要有大量双盲对照者才有可信性。治疗原则是立即采取措施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以免面神经进一步受损,并进而促进面神经功能的恢复。

1.药物治疗

(1)减轻面神经水肿:急性期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甲基强的松龙、泼尼松、地塞米松,用激素期间应同时补充氧化钾及预防消化道溃疡。

(2)抗病毒药物:由于发病常与病毒感染有关,特别是出现外耳道或口角疱疹时,应使用抗病毒药物,无环鸟苷(阿昔洛韦)(3)改善局部血液循环:银杏叶片、益脉康片、复方丹参滴丸

(4)营养神经细胞、促神经轴突生长:维生素B族类:弥可保(甲基维生素B12)维生素B6。氢溴酸加兰他敏,有条件者可应用神经节昔脂GM~1,可减轻瘫痪程度。给予肌苷、ATP、能量合剂等。

(5)氯苯氨丁酸:商品名力奥来素

(6)保护暴露的角膜及防止结合膜炎:可采用眼罩、点眼药水、涂眼药膏等方法。

(7)高压氧治疗:高压氧可明显提高血氧分压,增加氧弥散距离,减轻局部水肿,促进神经轴突生长。

(二)康复治疗

在发病后1周~10d内,电诊断尚未出现变性反应时,急性期治疗原则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使局部水肿、炎症的消退,减轻局部疼痛症状,改善神经、肌肉组织的营养状态,但不宜作强烈的刺激疗法。

(1)超短波疗法:两个直径约8cm的圆电极或50~80cm2的板极,置患侧乳突区与耳前区(或对侧面部),间隙1~2cm2,无热量~微热量,

每次10 ~24min,每日治疗1次,12 ~~ 15次为一疗程。

(2)微波疗法:圆形辐射器的中心对着患侧乳突及耳区之间,间隙10cm,无热量至微热,每次15min,每日I次,l0 d一疗程。

(3)红外线或蓝色光线疗法:患侧面部包括耳区照射,光源距面部30~50 cm,眼部覆盖白布加以保护,每次15~25min,一日治疗2次,2~3周为一疗程。

在发病10d后,电诊断可以发现患者神经有变性反应或肌肉有失神经支配表现,如电诊断结果正常,上述急性期的治疗可继续进行,如有变性反应或失神经支配表现,可选用下述理疗。

(1)离子导入疗法:导入的药物常用1%碘化钾、0.05%新斯的明0.25%加兰他敏、0.40%士的宁等,碘离子主要用以消炎、促进炎症产物的吸收及有利于神经纤维的再生,新斯的明、加兰他敏等药物主要有抗胆碱醋酶、兴奋横纹肌的作用,可提高横纹肌的收缩力及肌张力。

导入的方法一般用半面电极置于患侧面部,副电极置肩胛间,并在患侧耳内放置用碘化钾溶液浸湿的棉条,棉条末端与半面具电极连结在一起。从阳极导入,电流量8~16mA,每次15~25min,每日1次,15~20次为一疗程,两疗程间相隔半月左右。在新斯的明、加兰他敏、士的宁等药物导入时,也可先把药液在患侧面部相应穴位,例如太阳、下关、颊车、地仓、颧髎等穴位注射0.5ml后,再在面部用半面极做离子导入,或在面神经干及上、中、下三个分支的运动点上注射药液后再用上法做离子导入,注射时要用细针头,注射后的针孔要

用小块胶皮覆盖(如用23号以上的细针头时,也可不用胶皮覆盖),再在上面放置电极,以防直流电烧伤。在直流电离子导入以前,最好配合红外线照射。

(2)电刺激(电体操)疗法:根据感应电-直流电诊断及强度-时间曲线、强度-频率曲线的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脉冲波形(一般用三角波较好)及波形电流的各种参数,包括脉冲宽度、脉冲前后沿斜度、频率(Hz)、通断电时间比值、刺激极性等的选择。用点状手动断续电极在患侧面肌运动点上进行电刺激,副电极置肩胛间,每次使肌肉收缩15~25次,每日治疗3~4次,在门诊条件下,可每次作用1min,间歇10~20min后再作用1min,共3~4次。每日治疗一次,2~3周为一疗程。如未做电诊断,可根据病情轻重来确定三角波的参数,病情中度及重度者,三角波的波宽200~600ms,前沿斜度200~600ms,后沿斜度100~200ms,频率0.5~2Hz,脉冲波群持续时间与间歇时间的比值1:5~1:20左右。在电刺激之前,最好配合温热疗法或高频透热疗法,例如红外线、可见光、蜡疗、中波、短波等治疗,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神经、肌肉营养状态,加强电刺激的效果。

如患侧面肌出现抽搐,即使是只局限于某一局部或极轻微的肌肉阵发性挛缩,也应立即停止电刺激和其他的脉冲电疗(间动电疗、干扰电疗等),否则将导致面肌痉挛的加剧。

(3)干扰电流疗法:电极直径约1~1.5cm,放置于面神经干运动点及颧髎穴、上支及下支运动点,差频0~5 Hz,作用10min,0~100Hz 作用10min,每日一次,15~20次为一疗程。

(4)体育及按摩疗法:进行面肌的自主运动锻炼及被动运动,促进面肌功能的恢复,应早期开始体疗及按摩。在电诊断确定有神经变性反应或肌肉失神经支配后,病员自己对镜用手按摩瘫痪的面肌,每日数次,每次5~10 min,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可减轻瘫痪肌受健侧的过度牵引。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时,病人可对镜练习瘫痪侧各单个面肌的随意运动,加速瘫痪肌的早日恢复。

(5)黄鳝血外敷:用适量黄鳝血敷于瘫痪创面部,每晚1次,通过黄鳝血的局部收敛作用,可加速瘫痪肌的早日康复。面瘫发生后即可使用.直到面瘫恢复。

2.中药

牵正散、面瘫丸、散风活络丸、大活络丹

3.针灸康复

(l)体针

(2)水针:用维生素B1或B12注射液注射翳风、牵正等穴

(3)电针:选取面部穴针刺后,通电10~15 min,采用断续波或疏密波以瘫痪肌肉出现收缩现象为好,每日或者隔日一次。

(4)皮肤针:用皮肤针叩刺阳白、太阳、四白、牵正等穴,使轻微出血,用小罐吸拔51D min,隔日一次。本法适用午发病初期,或面部有板滞感等面瘫后遗症。

4.按摩康复

5.手术治疗对少数面神经功能肯定不能恢复者,可考虑作面-副神经、面-舌下神经或面-膈神经吻合术。将面神经的远端与副神经、

舌下神经或膈神经的近端吻合,使副神经、舌下神经或膈神经的神经纤维长入面神经远端及其支配的肌肉,以恢复面肌功能。手术目的主要是恢复瘫痪面肌的张力,使安静时面部外形能对称。随意动作则需经锻炼才能进行,表情动作更难以建立。由于此种手术疗效尚不甚肯定,且还需影响其他运动神经(如副神经、膈神经)功能,所以不宜广泛采用。也有人主张于早期或病后5~7周时面神经功能尚未恢复或面神经瘫痪复发的病例作面神经管减压术,但其疗效并不肯定。不能进行神经移植的患者,可用局部咬肌或颞肌移位,衬托双侧面部动作的对称性。

(三)康复护理

1.一般护理

(1)保持室内空气清鲜,注意休息,减少外出。如外出可戴口罩,避免受寒风。床铺平整清洁。保持良好的心情,避免精神刺激,坚持参加文体活动,保持适当睡眠及休息。夜间尽量避免受风寒之邪侵袭。

(2)饮食:给予营养丰富的半流质饮食。因患侧面肌瘫痪,进食时食物残渣常停留于患侧颊齿间,饭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症状护理

(l)急性期面部注意保暖,耳后及病侧颜面给予湿热敷。因面肌瘫痪后常松弛无力,故发病后局部按摩,方法:对镜用手掌紧紧贴于瘫痪的面肌上做环形按摩,每日3~4次,每次10~15min,以促进血液循环,并可减轻患侧面肌受健侧的过度牵拉。当神经功能开始恢

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侧的面肌的随意运动,以促进瘫痪肌早日恢复。

(2)精神护理:本症因恢复慢,病程长,应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以促进早日恢复健康。

}3)预防并发症:病侧眼睑闭合不全,外出时需带眼罩,避免尘沙进人眼内,点抗生素眼药水,每日3次,睡前涂抗生素眼药膏,防止角膜炎的发生。

(4)加强锻炼,增强抗风寒能力。如患鼻咽炎时应积极治疗。夏天避免在床下睡觉,冬天迎风乘车要戴口罩,在野外作业时注意面部和耳后保温。

面瘫病(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面瘫病(面神经炎)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第五版(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杜,2004年)。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 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 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脑CT、MRI检查正常。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 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 3. 后遗症期:发病6个月以上。 (三)证候诊断 1. 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 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 风痰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作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 气虚血瘀证: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面肌时有抽搐,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驱风祛邪,通经活络。 主穴:攒竹四白阳白太阳颊车承浆地仓翳风合谷 ( 面部穴位取患侧,循经取穴取双侧) 配穴:风寒证者,配风池;风热证者,配曲池;风痰证者,配丰隆。 操作: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针刺不宜过深,取穴不宜过多。面瘫早期治疗以浅刺轻刺为主,不宜使用电针,针刺量不宜过强。肢体远端的穴位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发病当日即可采用针灸治疗,可控制病情发展,缩短病程,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面瘫的针灸治疗方法 地仓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口角外侧,上直对瞳孔。 颊车穴 人体颊车穴位于面颊部,下颌角前上方约1横指(中指),当咀嚼时咬肌隆起,按之凹陷处。治疗面瘫一般向地仓穴透刺。 印堂穴 阳白穴 位于面部,瞳孔直上方,离眉毛上缘约二厘米处。一般配太阳穴、睛明穴、鱼腰穴治目赤肿痛、视物昏花、上睑下垂等。 太阳穴 四白穴 位于人体面部,瞳孔直下,当眶下孔凹陷处。找这个穴位时,可以先将双手食指和中指并拢,放在紧靠鼻子两侧处,中指尖位于鼻 子中部即鼻长二分之一处,拇指支撑在下颌骨的凹陷处,然后放下 中指,食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四白穴。常配阳白穴,地仓穴,颊车穴,合谷穴治口眼歪斜;配攒竹穴治眼睑(目闰)动。 迎香穴 承浆穴 位于人体的面部,当颏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颧髎穴 10翳风穴

耳垂后耳根部,颞骨乳突与下颌骨下颌支后缘间凹陷处。治面瘫时可向下颌骨前面的上下方透刺。 11合谷穴 一手的拇指第一个关节横纹正对另一手的虎口边,拇指屈曲按下,指尖所指处就是合谷穴。合谷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的穴道,是一个很 重要又好用的穴位,凡是颜面上的病,项牙痛、头痛、发热、口干、流鼻血、脖子痛、咽喉痛以及其它五官疾病等都有疗效。但要注意 的是体质较差的病人,不宜给予较强的刺激,孕妇一般都不要按摩 合谷穴。 1、参芪乌鸡汤 备党参15克、北芪15克、田七10克、竹丝鸡四分之一只撤除 皮脂,生姜2片,煲汤饮食。本汤可以补虚扶正、祛痰纠中医彩信偏,适宜规复期气血较弱的患者利用。 2、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参加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 可祛风解表散寒,实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辛酸等。 3、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滚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效用。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4、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 效祛风散寒、活血通络,实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5、大枣粥 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效 补气养血,实用于气病弱之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者。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面部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面部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法是什么 鉴于任何年龄,男性>女性。 1、急性起病,数小时或1-2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下颌角或耳后疼痛。 2、主要症状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试闭眼时,瘫痪侧眼球向上外方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耳现象(Bell`s征);病侧鼻翼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歪向健侧;因口轮匝肌瘫痪而鼓气或吹口哨时漏气;因颊肌瘫痪而食物易留置于病侧齿颊之间。 3、病变在鼓索参与面神经处以上时,可有同侧味觉丧失。 1、尽早使用强地松,初剂量为1㎎∕kg∕d,bid,连续5天,以后10日内逐渐减至5mg∕d。 2、抗病毒药物 4、理疗:茎乳孔附近红外线照射或超短波透热疗法。 1、防风粥 防风10—15克,葱白口茎,粳米30—60克,前两味水煎取汁,去渣,粳米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药汁,煮成稀粥,温服。本方功可祛风解表散寒,适用于风寒袭络引起的面瘫,肌体肌肉酸楚等。 2、薄荷糖 3、川芎白芷水炖鱼头 川芎3—9克,白芷3—9克,鳙鱼头500克,葱、胡椒、姜、盐适量。武火烧沸,再以文火炖半小时,分早、晚食鱼喝汤。本方功能祛风散寒、活血通络,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面瘫。

4、姜糖苏叶饮 紫苏叶3—6克,生姜3克,红糖15克,以沸水浸泡5—10分钟。本方具有流风散寒,常浸解表的功效。适用于外感风邪引起的诸症。 5、大枣粥 大枣3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煮至熟烂成粥,本方功能 补气养血,适用于气虚弱之口眼歪斜,气短乏力者。 6、参枸莲蓉汤 白人参,枸杞子,葡萄干各2克,莲子肉,山药各2克,肉莲蓉,火麻仁各12克,橘红3克,大枣,胡桃肉各2枚,煎汤取药汁服, 口服2—3次。本方有补中益气,兼滋养肝肾之阴的功效。 看了"面部神经炎的最佳治疗方法"的人还看: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要点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idiopathic facial nerve palsy )也称Bell麻痹,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国外报道发病率在(11.5~53.3)/10万。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他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 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 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 3. 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和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和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和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和体格检查。(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3)注意寻找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他部位病变表现(特别是脑桥小脑角区和脑干);是否存在耳科疾病的表现。(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 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和神经电生理检查。 2. 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对于面肌完全瘫痪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是否行神经电生理测定,在发病后1~2周进行测定时,可能会对预后的判断有一定指导意义。 三、诊断标准 1. 急性起病,通常3d左右达到高峰。 2. 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面神经麻痹治疗总结

面神经麻痹治疗总结 发表时间:2015-01-23T15:59:43.773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5期供稿作者:潘千里雷少云 [导读] 针刺治疗面瘫,疗效一般较好,但也有一部份患者疗效欠佳,迁延不愈。余在临证中,也曾走过弯路。 潘千里雷少云 (云南省文山州富宁县人民医院 663400) 【中图分类号】R27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5-0386-01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中医称“ 僻”。多年来,笔者对本病的证治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略陈心得如下: 一、远道取穴,避其锐气 针刺治疗面瘫,疗效一般较好,但也有一部份患者疗效欠佳,迁延不愈。余在临证中,也曾走过弯路。笔者经过多年临床探索,体会到面瘫初期的治疗则是关键,涉及到疗效的好坏和预后的善恶。 面瘫初期的临床症状,除有患侧面部瘫痪,额纹变浅或消失,患眼闭合不全,鼻唇沟平坦,口角歪斜等临床表现外,尚有相当一部份患者,患侧面部板滞,紧迫,甚至拘急。有的表现以患者面颊为甚;有的以患侧眼部和额部明显;也有少数患者两侧同时有板滞、拘急等感觉。但感觉程度有差异(患侧较重)。根据临床实践,面瘫初期大部份患者有上述症状,只是表现程度的轻重和部位不同。此时若急于求成,只顾调整偏斜,局部针刺,可能导致部分患者病情迁延不愈。(特别是风邪旺盛的患者)。笔者经过多年临床观察,面瘫后遗症的患者,绝大部分都留有患部板滞,拘挛不消。祖国医学认为:本病是感受风寒或风热以风邪为主,风邪旺盛时,如行局部刺激,可起反跳作用,邪气不去反助邪。现代医学认为:面瘫是急性病毒感染和水肿所致神经受压,产生面神经炎。故初期也不宜局部刺激。两者的治则是一致的。 笔者认为:面瘫初期,风邪旺盛,邪气方刚,此刻需急治其标,以祛风邪,风邪去,板滞拘急消。再图缓治,调整偏斜,可起事半功倍之效。故采用避峰之法,远道取穴,避其锐气,疏通手足阳明经气,引邪外出,待邪气稍瘥时,再引局部取穴。运用此法,明显提高治愈率,对周围性面瘫基本都能治愈,收到满意的疗效。 二、具体治法 先行远道取穴,待病情稳定后,再行局部取穴。 (一)远道取穴: 1、风寒型:列缺患侧,太冲患侧、合谷健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均针刺泻法,每日针刺一次。 2、风热型:外关患侧,足临泣或内庭均患侧、合谷健侧、曲池双侧,足三里双侧。均针刺泻法,每天针刺一次。按上法,一般针刺三至五次,最多一周,患部板滞拘急等感觉便消失,此刻病情已趋稳定,可行局部取穴。 (二)局部取穴: 局部取穴以透穴为主,此刻病情稳定,针刺需浅而轻,以免损伤营气,故以卧针刺入。临床实践,透穴比常规取穴,明显提高疗效。选穴如下:口角歪斜者取地仓透颊车,或人中透禾髎,或夹承浆透地仓;患眼闭合不全者,取阳白鱼腰,或巨髎透四白;额纹消失者,取攒竹透阳白或四竹空透阳白;不能皱眉者,取攒竹透鱼腰;迎风流泪者,取迎香透睛明或攒竹透睛明;露齿患唇乏力者,可用皮肤针轻如患唇,患侧头维,下关、翳风、风池等穴均可同时选用针刺,足三里、外关或列缺合谷仍可选用。以上穴位,根据病情侧重,酌情选配。均行针刺补法,隔天针刺一次。 三、病案举例 雍XX,女,42岁,工人,患者于2013年8月5日突然发病,右侧面部发麻,口角歪向左侧,右眼闭合不全。发病后,即去他院治疗,并服用维生素B1、B12、地塞米松等药物。共针五次,症状有增无减。至8月15日,来本院门诊。检查:蹙额、皱眉不能、流泪、额纹消失、彭腮漏气、鼻唇沟平坦、口角歪向左侧,伴头痛,全身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按风寒型,首先采用远道取穴,疏通阳明经气。患者当时就感到面部轻松舒适。针刺三次后,(每天一次)患侧面部板滞拘急消失。第四次来诊,去左曲池,太冲,加患侧地仓透颊车,攒竹透鱼腰,迎香透睛明,左合谷、双足三里均针刺补法,隔天一次,前后共计六次,未用任何药物,诸证悉平。随访二年余,无任何不良后遗症。 四、讨论与体会 笔者提出“避峰”的观点,是针对面瘫初期风邪旺盛时,采用远道取穴,可起立竿见影之效,明显提高治愈率,对周围性面瘫均能基本治愈,收到满意的疗效。有的患者,辗转几经,久治不愈超过半年或一年以上的,仍有板滞拘急不消,此时仍应远道取穴为主,但远道和局部可同时治疗,攻补兼施。 针刺治疗面瘫,把握好时间是关键,风邪稳定后,要不失时机,辩别侧重,有的患者病变偏重于颜面上半部,如若单独调整口角歪斜,就会延误病情。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

面神经炎治疗方案(面瘫\面神经麻痹,面部肌肉瘫痪) 2009-03-04 22:23 面瘫又叫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就是面部肌肉瘫痪。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中风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面部肌肉运动受到障碍。 面瘫的临床表现临床主要为双侧一重一轻型面肌瘫痪,表现为不能蹙额与皱眉,眼不能闭合或闭合不全畏光,流泪及Bell现象。口角歪向较健侧,鼓腮时从重病侧漏气,漱口时从重病侧漏水,流口水,进食时食物停留于重病侧牙颊之间。单侧型面瘫较少见,其临床症状和双侧一重一轻型相似。中医称之为口歪眼斜,俗称吊线风、瞄准风(就像木工吊线,士兵瞄准一样)。如双侧同等程度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时,则面无表情,不会笑,双眼不能闭严,口唇不能闭严,进食时腮内存留食物,言语不清。中医称之为全面瘫,俗称植物瘫、傻瘫。此三种周围性面瘫起病急,多数是在清晨洗漱时或与他人交谈时发现,在任何年龄均可发病。尤其是单侧型和双侧一重一轻型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其轻重程度会相互转换;或原发病侧肌肉已萎缩,较健康一侧开始瘫痪。这就是常见的口角先歪向一侧,后来又歪向另一侧的道理。另外,还有慢性外中风,不属于周围性面瘫,面肌并不瘫痪,口不歪,眼也不斜,表现为头疼、头紧、耳后疼、耳后紧、颈疼、肩疼、背疼、腰疼、腿疼、脚手发凉、背凉、半身凉、半身紧、面凉、面疼、面紧、面麻、面痒、面抽搐、面痉挛、怕凉、怕风等不适感。也属外中风范畴,要比急性面瘫好治的多,但如治疗不当会迁延多年不愈或导致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 发病原因多数是脉络空虚,感受风寒。其次是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再次是七情过极(喜,怒,忧,思,悲,恐,惊),还有内囊受损,颅内出血,颅内肿瘤,感染(如脑膜炎),耳源性疾病(如中耳炎),肿瘤(如听神经瘤),外伤(如碰摔伤),中毒(如酒精),代谢障碍(如糖尿病),营养缺乏(如维生素B族),免疫障碍,血管机能不全,先天性面神经核发育不全等诸多因素。特别的,本病的最常见诱因有:掏耳朵、剔牙、饮酒和正在大出汗时突然受凉。 1)以颜面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叫面神经麻痹,又称为面瘫。以其损害的部位不同,也可以分为中枢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麻痹两种。 1.中枢性面神经麻痹:是指病损于面神经核以上至大脑皮层中枢之间,即当一侧皮质脑干束受损时,引起的面神经麻痹,又称为核上性面神经麻痹。 2.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指面神经运动纤维发生病变所造成的面瘫(俗称“歪嘴”)。病变可位于面神经核以下的部位,例如脑桥下部、中耳或腮腺等。其病变侧全部表情肌瘫痪,表现为眼睑不能闭合、不能皱眉、鼓腮漏气、嘴歪眼斜、眼睛流泪等,可伴有听觉改变、舌前2/3的味觉减退及唾液分泌障碍等临床特点。 2)面瘫手术监测效果更佳 人必须具备正常的面神经,才能够拥有各种表达内心感受的丰富表情。而发生面瘫则会令人额纹消失,不能或无力抬眉、闭眼,嘴角歪向一侧,说话不清晰,丧失表现表情的能力。据介绍,一部分面瘫经过药物治疗可以恢复,而另一部分面瘫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因此,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对面瘫患者而言,意义重大。在进行治疗前先使用面神经监测仪对面神经术后功能进行评估,而通过面肌电图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可以较明确地判定哪些病人需要手术,哪些病人需要服药保守治疗,而且在手术中也可以使用面神经监测来帮助施行相应的面神经手术。一般来说,如果早期经过正规治疗,几乎所有的面瘫病人均能够痊愈。

面 神 经 炎 针灸疗法

面神经炎 一.治疗方法 1.针灸治疗 ①.常规针刺疗法: Ⅰ.治法:祛风通络、疏调筋经。 Ⅱ.针灸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阳白、下关、迎香、翳风、合谷、曲池,颊车透地仓,阳白透鱼腰、四白透迎香, Ⅲ.随证加减:风寒证加风池、外关;风热证加风池、曲池;抬 眉困难加攒竹;体虚者加足三里、三阴交;鼻唇沟变浅加迎香; 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加承浆。 Ⅳ.针刺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法。面部穴位多取透穴刺法,初期面部穴位不宜过重,多轻刺浅刺;恢复期可加灸法。 ②.其他针灸疗法: Ⅰ.皮肤针法:取患侧阳白、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地仓、颊车、牵正,用轻叩法,以局部微红为度。后期可使轻微出血,再用小火罐吸拔5~10分钟,至局部皮肤微紫为度,每日或隔日1次。 适用于各型各期。 Ⅱ.温针灸法:适用于风寒型及气血不足型。取颧髎、下关、曲池、三里、外关等穴,加艾灸行温针灸。或悬灸面部。注意防烫伤。 Ⅲ.拔罐疗法:适用于风寒型和气血不足型。用小号火罐行面部闪罐。 不要刺激太强,以温热舒适、不留罐印为度。注意防烫伤。 Ⅳ.穴位注射:取患侧阳白、四白、颊车、地仓,太阳、牵正、下关、翳风及双侧曲池、足三里,选维生素B12或兰他敏注射液,面穴0.2 -0.3ml/穴,体穴1~2ml/穴。每次取3~4穴注射,隔日一次。适用于各型各期。 Ⅴ.敷贴疗法:取患则太阳、颊车、地仓、颧髎、牵正、下关、阳白等穴,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

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适用于早期或恢复期。 Ⅵ.电针疗法:颊车与地仓、阳白与四白各为一组,各接电极一头,以断续波刺激10~20min,通电15分钟,通电量以面部肌肉轻微跳动为度。电针宜于后期使用,急性期多不宜使用。适用于恢复期及发病时间较长者。 ③针灸推广技术—“经筋刺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技术急性期是否针刺在学术界有较大争议,西医学认为早期不宜针刺,若针刺会加重局部水肿。但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早期针灸介入对于促进病情好转,预防慢性致残很有帮助,所以一旦发病可立即应用“经筋刺法”进行治疗。该法适应于各期周围性面瘫神经麻痹。无特殊禁忌症。Ⅰ.治法:疏调经筋 Ⅱ.针灸取穴:主穴:阳白四透、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颧髎、太阳透地仓。配穴:闭目露睛加四白两透、睛明;口歪甚者加下关; 面瘫初起加风池、翳风、对侧合谷。 Ⅲ.针刺体位:基本要求是穴位充分暴露,肌肉充分放松,体位舒适安稳,且能持久保持。本针刺法取穴方便,坐卧位均可。建议初次针刺者选用卧位,以防精神紧张、晕针等。 Ⅳ.针刺操作:以上诸穴均每日针刺一次,留针20分钟。 主穴:阳白四透:采用一穴四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 上星、头维、攒竹、丝竹空,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地仓与颊车之间阳明经筋排刺:指两穴之间按照阳明经筋循行,采取多针浅刺(以进入皮内为度)、排刺,每隔0.5寸1针,施捻转泻法。颧髎:直刺0.5寸,施捻转泻法。太阳透地仓:太阳向下穿颧弓透向地仓,进针2.5寸,施捻转泻法。 配穴:四白两透:采用一穴两针,针尖与表皮成15°角,分别针向目内眦、目外眦,进针1寸,施捻转泻法,睛明:直刺0.5寸,不施手法。下关:直刺1寸,施平补平泻手法。风池:进针1寸, 施捻转泻法;翳风、合谷均直刺1寸,施捻转泻法。

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炎,俗称"面瘫"。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它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不受年龄限制。患者面部往往连最基本的抬眉、闭眼、鼓嘴等动作都无法完成。 一、急性期 起病在1~2周内。此期主要是控制炎症性水肿,改善局部血循环,减少神经受压。常用药物为: 1、使用皮质酮类药物以减轻面神经水肿。从起病日开始泼尼松片口服,每日3次,日剂量45-60mg,3日后逐步减量,不超过10日;也可用地塞米松1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 2、血管扩张药:菸酸片口服,100mg,每日3次;或地巴唑片口服,20-30mg,每日3次。 3、阿司匹林片:口服,0.5-1g,每日2次。 4、维生素B1 100mg肌内注射,每日1次;维生素B12 l 000μg,肌内注射,每日1次。 5、酌情给予板蓝根、吗啉呱、阿昔洛韦(病毒唑)等抗病毒药。 二、恢复期 起病后2周至2年。此期的治疗主要是尽快使神经传导功能恢复和加强肌收缩。除继续给予维生素B1、维生素B12外,可采取以下措施: 1、加兰他敏:2.5mg肌内注射,每日1次;或新斯的明片口服,60mg,每日3次。 2、理疗:电刺激、电按摩等。 3、针刺:地仓、翳风、太阳、风池、合谷、足三里等穴位。 4、注意保护眼睛:如戴眼镜,无菌液体石蜡滴眼,使用眼药水和抗生素眼药膏等。 5、有人主张面瘫1个月后仍无恢复迹象者,应考虑施行面神经管减压术,但仅对病损位于面神经管内患者有效。 三、手术治疗 主要针对晚期面瘫。外科治疗可以分为静态治疗和动力性治疗。静态治疗主要是将阔筋膜成条状移植于面部,治疗后静态情况下双侧面部表情对称,但动态下患侧不能随健侧运动。动力性治疗一般分为二期,一期是将从患者小腿取下的神经与健侧面神经吻合,移植神经末

2016年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2016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发布近日,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神经肌肉病学组联合中华医 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肌电图与临床神经电生理学组发布了《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 指南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临床特点、诊断标准、鉴别诊断、药物治疗、眼部保护外科手术 减压、神经康复治疗内容进行阐述。指南发表在近期的《中华神经科杂志》中,小编对指南主要内容整理如下。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也称Bell麻痹,就是常见的脑神经单神经病变,为面瘫最常见的原因。 该病确切病因未明,可能与病毒感染或炎性反应等有关。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多在3d左右达到高峰,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无其她可识别的继发原因。该病具有自限性,但早期合理的治疗可以加快面瘫的恢复,减少并发症。 诊断 一、临床特点 1.任何年龄、季节均可发病。 2.急性起病,病情多在3 d左右达到高峰。 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周围性面瘫,如受累侧闭目、皱眉、鼓腮、示齿与闭唇无力,以及口角向对侧歪斜;可伴有同侧耳后疼痛或乳突压痛。根据面神经受累部位的不同,可伴有同侧舌前2/3味觉消失、听觉过敏、泪液与唾液分泌障碍。个别患者可出现口唇与颊部的不适感。当出现瞬目减少、迟缓、闭目不拢时,可继发同侧角膜或结膜损伤。 诊断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时需要注意: (1)该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病史与体格检查。详细的病史询问与仔细的体格检查就是排除其她继发原因的主要方法。 (2)检查时应要特别注意确认临床症状出现的急缓。

(3)注意寻找就是否存在神经系统其她部位病变表现。 (4)注意询问既往史,如糖尿病、卒中、外伤、结缔组织病、面部或颅底肿瘤以及有无特殊感染病史或接触史。 二、实验室检查 1、对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不建议常规进行化验、影像学与神经电生理检查。 2、当临床需要判断预后时,在某些情况下,神经电生理检测可提供一定帮助。 三、诊断标准 1.急性起病,通常3 d左右达到高峰。 2?单侧周围性面瘫,伴或不伴耳后疼痛、舌前味觉减退、听觉过敏、泪液或唾液分泌异常。 3、排除继发原因。 四、鉴别诊断 在所有面神经麻痹的患者中,70%左右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30%左右为其她病因所致,如吉兰-巴雷综合征、多发性硬化、结节病、Mobius综合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等。 对于急性起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瘫,在进行鉴别诊断时,主要通过病史与体格检查,寻找有无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的特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不典型表现包括:双侧周围性面瘫;既往有周围性面瘫史,再次发生同侧面瘫;只有面神经部分分支支配的肌肉无力;伴有其她脑神经的受累或其她神经系统体征。 治疗 一、药物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对于所有无禁忌证的16岁以上患者,急性期尽早口服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以促进神经损伤的尽快恢复,改善预后。通常选择泼尼松或泼尼松龙口服,30?60 mg/d,连用5 d,之后

面神经炎(面瘫病)病程模板

住院病区:针灸科床号:206-2 住院号:12793 首次病程记录 2010年03月03日 09:30 病例特点: 1、田明兴,男,27岁,自由。 2、主诉:右侧口眼歪斜一月。 3、现病史:患者自诉1月前感冒后出现右侧头痛、头晕,三天后晨起自觉右侧面部板滞,出现右侧口角向左侧歪斜、右眼睑闭合不全,说话漏风、喝水漏水、进食夹饭。病后无发热,无心慌、胸闷,无耳痛、耳鸣、耳聋及肢体麻木无力等症。于广州某医院住院治疗(具体不详),患者头痛、头晕症状消失,但右侧口眼歪斜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治疗,今来我院就诊,门诊遂以“右侧面神经麻痹”收入院。 病程中精神、睡眠欠佳,饮食、二便正常;体力体重无改变。 4、既往史: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五年,平素无特殊不适。否认“结核”病史,无手术外伤及输、献血史,无药物及食物过敏史。 5、体格检查:T36.4℃ P80次/分 R18次/分 BP130/85mmHg 神志清楚,精神欠佳,营养中等,步入病房,慢性病面容,查体合作,头颅无畸形,双侧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无异常分泌物,耳廓对称无畸形,茎乳突无压痛,舌前2/3味觉减退,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鼓腮试验(+),示齿试验(+),抬眉试验(+)。心、肺、腹检查无异常,脊柱四肢无畸形压痛,生理反射正常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 6、辅助资料:无。 拟诊讨论: 1、中医辨病辨证依据:患者因“右侧口眼歪斜”为主症入院,属中医“面瘫病”范畴。青壮年男患,急性起病,病程一月余,病久正气耗伤,气血亏虚,气虚则血运迟滞,血 1

住院病区:针灸科 床号:206-2 住院号:12793 2 虚则肌肤失养,结合舌脉属“气虚血瘀”之象,治宜益气活血,化瘀通络。 2、中医鉴别诊断:中医与“中风”鉴别,本证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不经昏仆而出现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 斜、言语蹇涩等症,发病前多有头晕、胀痛或肢体麻木等先兆,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寒冷而诱发。与该患者病证多不符,不与考虑。 3、中医诊断:面瘫病(气虚血瘀) 4、西医诊断依据:1)青壮年男患,感冒后起病,病程一月;2)因“右侧口眼歪斜一月”入院;3)专科检查:舌前2/3味觉减退,右侧额纹消失,右眼睑闭合不全,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左侧,鼓腮试验(+),示齿试验 (+),抬眉试验(+)。 5、西医鉴别诊断:西医与“中枢性面瘫”鉴别,后者常只限于病变对侧下面部表情肌的运动障碍,额纹正常,额肌运动不受累。头颅CT 检查可见病灶。与本患者病情不符,不予考虑。 6、西医诊断:右侧面神经麻痹 诊疗计划: 1)针灸科常规护理; 2)完善相关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脂、血糖、肝功能); 3)口服神经营养代谢药物:维生素B 1、B 2、B 12、甲钴胺等; 4)星状神经节阻滞及静滴黄芪针益气活血、改善微循环; 5)针刺治疗疏经活血通络,取“攒竹、鱼腰、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 、下关、太阳、牵正、水沟、合谷、太冲、足三里”,“合谷、太冲”用泻法,“足三里”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中强刺激手法,1日1次,每次留针40min ,起针后配合闪罐法; 6)理疗:右侧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局部热敷; 7)按摩:一指禅推法重点按摩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颧肌、提上唇肌、口轮匝肌、

面瘫诊疗方案的优化、评估(2014-2016)

面瘫2014—2016年

目录 2014年 (3) 诊断 (3) 治疗 (3) 难点及解决措施 (4) 中医药特色 (4) 分析评估 (5) 2015年 (6) 诊断 (6) 治疗 (6) 难点及解决措施 (9) 中医药特色 (9) 分析评估 (9) 2016年 (11) 诊断 (11) 治疗 (13) 中医药特色 (17) 优化总结 (18)

面瘫(2014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石学敏主编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针灸学》。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作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王维治主编的第五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神经病学》。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分期诊断 1.早期(急性期):发病开始至14天; 2.中期(恢复期):15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后遗症期(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后(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 二、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风寒证 治法:疏风散寒,舒筋通络。 针灸处方:①急性期:风池、翳风、太阳、阳白、颊车、合谷、太冲,面部浅刺,针用泻法,留针15分钟。 ②恢复期:阳白、四白、下关、人中、头维、地仓、颊车、风池、牵正、合谷、足三里、太冲,针用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 ③联动期和痉挛期:阳白、四白、承浆、迎香、地仓、颊车、风池、合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长针透刺,留针30分钟,针用平补平泻法。

解析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又称面神经炎或贝耳(Bell)麻痹,属常见病,原因不明,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大多数病人因受凉,病毒感染引起骨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局部营养神经的血管痉挛、缺血、水肿所致,病理变化早期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重者则有轴突变性。 面神经麻痹临床表现为急性发病,多于数小时或1~3天内达高峰,病初可有病侧耳或下颌角后疼痛,表现为一侧面部表情肌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或闭合无力,闭眼时眼球向外上转动,露出白色巩膜,称贝尔现象。病侧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笑时露齿,口角歪向健侧,鼓腮或吹口哨时漏气。进食物时食物常滞留于病侧齿颊之间,且同时伴流泪及流涎。面瘫不完全者起病1~2个月明显好转而后痊愈,年轻者的预后较好,大约3/4的病例可完全恢复,如6个月以上未见恢复则完全恢复的希望不大。 解析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面神经麻痹亦无特效治疗方法,急性期应尽早使用皮质激素,静滴地塞米松10~15mg/日,或服强的松20~40mg/日,连续5~7日。如系带状疱疹引起的,则口服阿昔洛韦5mg/kg,每日5次,7~10日。配合应用地巴唑、肌苷、A TP、维生素B1、维生素B12、加兰他敏等,一周后即可理疗、针灸、功能锻炼。 面神经麻痹穴位注射治疗。应用一叶萩碱注射液,4mg/lml/支,于患侧面部穴位注射。取穴,主穴:印堂、太阳、下关、翳风、阳白、听会、头维、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合谷。配穴:失眠多梦配神庭、足三里、三阴交。急躁易怒配阳陵泉、太冲:伴有耳前疼痛配内庭,可选9个穴位,分为3组轮流注射,每日1次,每穴每次注入0.8~1.2mg,12次为1疗程,休息1~2日再开始第二疗程。亦可选用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0.1mg注射上述穴位,每日或隔日1次,每穴注入0.5ml,10次为1疗程。>>专家解析:面部整形四大美丽标准 注意:面部穴位注射不可注入血管内,部分病人可出现局部肿胀、疼痛感,一般在停药2~3日后可自愈。 面神经麻痹穴位注线疗法。取穴,一组穴:牵正透颊车,四白透颧髎二组穴:地仓、合谷。三组穴:阳白透头光明、足三里。 面部穴位用0号肠线,其他穴位用4号肠线,注入0.5~1.0cm,足三里取健侧,余穴均取患侧,每周埋线1次。 一激素治疗:强的松(20-30mg)或地塞米松(1.5-3.0mg)1/d,口服,连续7-10天。 二改善微循环,减轻水肿:可用706代血浆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50-500ml,静滴1/d,连续7~10天,亦可加用脱水利尿剂。 三理疗:茎乳孔附近超短波透热疗法,红外线照射,直流电碘离子导入,以促进炎症消散。亦可用晶体管脉冲治疗机刺激面神经干,以防止面肌萎缩,减轻瘫痪侧肌受健侧肌的过度牵引。

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方法

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方法 面神经麻痹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疾病它也叫做面瘫,一般都是由于我们一些不好的生活习惯导致的,比如夏季对着窗户或者空调睡觉,一般都是面部发生嘴眼歪斜,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自身形象,而且对我们的健康也有很大的影响,它的治疗也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们一起了解下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方法。 面神经麻痹怎么办? 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方法: 1、针灸治疗:针灸治疗面瘫的效果是比较好的,但是针灸比较难以掌握,一般患者会采用中医的针灸治疗,此法一般不适合急性期治疗,虽然,针灸在民族历代的治疗史上都光辉的记载,但是,对于面瘫治疗还需慎重,因为,毕竟面部肌肉扁平,针灸的创伤刺激容易使面部肌肉纤维化,形成后遗症

2、游医偏方:民间流传偏方“鳝鱼血”治疗面神经麻痹,《世医得效方》以“大鳝鱼一条,以针刺头上血,左斜涂右,右斜涂左,以平正即洗去”的治法,这种方法在医学上是没有科学根据的,为了避免误诊误治导致后期加大治愈难度,应选择正确的方法进行科学性治疗。 3、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一种常用的保守面瘫治疗方法,是对面瘫治疗的首选方法。运用抗病毒治疗或者运用激素治疗,这样患者会有肥肿难分症状的出现,同时,需要长时间的服用,药物会对肝肾造成很大的损害。这是面瘫治疗,到面瘫晚期很多医生会建议患者手术治疗,此法是认为是“最后的反击”,但是,由于创伤大,如果不成功则没有挽救的余地了。 4、手术治疗:外科手术治疗是针对面神经麻痹晚期时的治疗,也是患者迫不得已的选择,手术治疗有可能会造成肌肉损伤、出血、纤维化及炎性反应,甚至导致面部的永久性瘫痪。 一旦患有面神经麻痹一定要及时进行治疗,如果错过了与最佳的治疗时期很可能会导致很多后遗症的发生,对以后的生活会带来很大困扰,通过对面神经麻痹治疗的方法了解之后,我们要结合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治疗方式进行有效的治疗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面神经炎诊疗规范 【定义】 本病是指茎乳孔内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春,秋两季发病较高。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多数患者为20~40岁,男性略多。 【诊断标准】 1 起病急骤,病前多有感受风寒史 2 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部分患者初起有耳后、耳下及面部疼痛。 3 突然口角歪斜,或有漱口漏水,或有进餐时食物常常停滞于病侧齿颊之间。 4 不能做蹙额、皱眉、露齿、鼓颊等动作,病侧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5 部分患者侧可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症。排除血管意外、肿瘤、外伤、格林巴利、中耳炎等疾病。 【辩证分型】 (一)风痰阻络证 突发口眼歪斜,伴面部麻木,耳后疼痛,肢倦乏力,胃纳欠佳。舌淡红苔薄腻或厚,脉浮滑。 (二)风热犯络证 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发热,恶风,或有咽痛,湿润质偏红苔薄或黄,脉浮数。 (三)风寒袭络证 多在受凉后突发口眼歪斜,伴周身不适,恶寒,头项疼痛拘谨或流清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体针 急性期:采用远道取穴治疗,如针刺患侧外关、合谷、足三里穴。外关、合谷针用泻法,足三里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恢复期:取穴患侧阳白、下关、地仓、颊车、翳风、双侧合谷;不能皱眉加攒竹,鼻唇沟消失加迎香,人中歪斜严重加人中,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针用平补平泻,留针半小时。 辨证配穴:风痰阻络加丰隆穴,风热犯络加曲池、大椎穴,风寒袭络加外关、大椎穴。 2.电针:

对于恢复期患者多使用电针,酌情选用疏密波或疏波或断续波,每日一次或隔日一次,每次半小时。 3.穴位注射: 弥可保注射液0.5mg或维生素B12注射液0.5mg足三里或曲池穴位注射。 4.也可配合红外线、刺络拔罐治疗。 【诊疗策略】 (一)辨证要点 突然口眼歪邪是其辨证要点。本病急性期中医辨证多属实证,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属虚实夹杂或虚证,在临床中往往不易绝对区分,应权宜患者体质、病因及症状情况,辨证施治。 (二)治疗特色 面神经炎是针灸治疗最有效病种之一。但应注意分期治疗,同时结合辨证施治。对于邪实者当以驱邪为主,如对于形气本虚,感受风邪而致面部经气失调,经筋、肌肉失养而致病,则应以扶正祛邪为主,针刺手法宜先泻后补或平补平泻,可加温灸,对于实证者则宜针宜泻,可加电针。 1.急性期针灸介人治疗有利于促进消除面神经水肿,使面瘫早日恢复,但应注意选穴,急性期内不主张刺激患侧局部经穴,应取远道穴,如四肢远道穴或背部督脉或腹部穴位为主,不用电针。 2.急性期后,西药可以继续用维生素类药,而针灸应加大刺激剂量,可选用面部穴位,予电针刺激,它能迅速促进面肌功能恢复,此时最能体现针灸治疗面瘫优势。 3.当患者面肌功能逐渐恢复时,针灸刺激量宜逐步减弱,手法宜轻缓为主,注意病侧上下面肌恢复的平衡,并随时对恢复不平衡的状态予以调整,可隔日或隔2日针灸1次,不可追求速效,超限度的刺激或应用电针过度牵拉,可造成面部肌肉的“倒错现象”。 4.后遗症期主要靠针灸治疗,取穴根据病情而改变,面肌功能无恢复的部位都要选穴,面肌痉挛的部位取穴应少、针刺宜浅。对于后遗症患者电针疗法应少用和酌情使用。 (三)注意事项 急性期注意避免患侧过度吹风,忌食辛辣、饮酒。 (四)治疗难点

面神经炎治疗

面神经炎治疗 本病是一种最常见的颅神经疾病,多发生在青壮年,无明显季节性。其发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起病突然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病人病前数日可有耳下或耳后部疼痛,多数病人往往在晨起漱口或吃饭时,突然发现患侧面部发紧,动作不灵。面肌麻痹常只发生于一侧,在1~2天达最高峰。表现为面部表情动作消失,额纹消失或变浅,眼裂扩大,闭目不全,鼻唇沟变浅或消失,口角歪向健侧,笑时更为明显。患侧不能皱额、鼓腮、示齿、吹口哨等。进食时,食物留滞在齿、颊间,唾液自口角外流;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 少数可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部疱疹等。 治疗 西药 ●急性期以控制感染、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面神经水肿为治疗目的, 常可选用强的松、地塞米松等上腺皮质激素类药物,另外还可选用加兰他敏、B族维生素、烟酸、ATP、肌昔、细胞色素C等药物治疗。 中成药 ●面神经麻痹急性期,可选用僵蛹片或天麻丸。 验方 ●葛蒲、远志、僵蚕、枳实、红花各6克,胆南星、当归、桃仁各9克,

竹茹4.5克,桑枝15克,全蝎粉(吞)1.2克,豨莶草12克。每日1剂, 水煎服。主治面神经炎。 ●防风30克,全蜈蚣2条(研为细末)。以防风煎汤送服蜈蚣末,日一 剂,晚饭后服,药后避风寒。病程长者加当归、川芎。主治面神经炎。 ●白术20克,人参、天麻各10克,炙甘草、沉香、青皮、紫苏叶、白芷、木瓜各5克,乌药15克。共研细末,每日40~80克,加水200毫升,纱布包,煮沸10分钟,早晚2次分服。10日为1疗程,服1~4个疗程观察疗效。主治面神经麻痹日久者(2年以下)。 ●黄芪100克,当归15克,白附子、僵蚕、全蝎各10克。水煎,滤汁 后加白酒10毫升,1天分3次服完。随症加减。主治面神经麻痹。 敷贴法 ●白芥子10~20克。取白芥子研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摊在消毒沙布上,芥子糊面积约为4×4厘米,厚约0.5厘米(小儿均减),敷在患侧相当于地仓、下关、颊车穴之间的部位,胶布固定24小时后取下。主治面神经炎。局部有烧灼感及轻微不适,去除外敷药后局部可见红肿或少许散在水泡,按烫伤换药2~3次即可,3~5天红肿消退,25天左右皮肤色泽复原。 ●生马钱子适量。将马钱子甲开水浸泡24小时,切成薄片,厚约1毫米,抹去黄黑色油片和碎片,整齐排列于2张胶布或伤湿止痛膏上(约12~18 片),贴患侧面部,5~7天换药1次,一般2次可愈。主治面神经炎。

面瘫中医诊疗方案

2014年面瘫(面神经炎)中医诊疗方案 一、概述 面瘫又称Bell’s面神经麻痹,俗称口眼歪斜,即西医所说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和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一种急性非化脓性的面神经炎症,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见。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针灸学》(石学敏主编,中国中医出版社,2007年) (1)起病突然,春秋为多,常有受寒史或有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2)一侧面部板滞,麻木,流泪,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眼不能闭合,口角向健侧牵拉。 (3)一侧不能闭眼,鼓腮,露齿等动作。 (4)肌电图可表现为异常。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规划教材《神经病学》(王维治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 (1)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二)鉴别诊断 1.中医鉴别诊断 (1)与痉证的鉴别: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而面瘫主要为口眼歪斜,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表现的病症,无其他肢体症状。 (2)与中风的鉴别:中风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角呙斜,语言不利为主症的病症,而面瘫则精神无异,无半身不遂,语言不利等症,故容易鉴别。 2.西医鉴别诊断 (1)格林-巴利综合征:周围性面瘫多为双侧性,并常伴有四肢对称性,迟缓性瘫痪及脑脊液蛋白-细胞分离现象,容易鉴别。 (2)中耳炎、腮腺炎、乳突炎所致之周围性面瘫:多有原发病的特殊临床表现及病史,鉴别不难。 (三)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运动)。 (四)症候诊断 1.风寒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证: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发热,或咽部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