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合集下载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 文言文例句及翻译

者的用法文言文例句及翻译一、介绍文言文中的“者”用法1.1 “者”的基本含义与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普遍使用的虚词,常用于句子中作为动词或形容词的补充说明。

它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如指代人或事物的身份、职责等。

1.2 “者”的作用于句意在句子中,“者”起到连接前后文意思的桥梁作用,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导等语言功能。

通过引入“者”,可以准确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二、文言文例句及翻译2.1《孟子·告子下》:“见政于赵,若见其参乘而卫其马。

”翻译:当我在赵国执政时,看到有人骑着车参加仪式,并细心照顾马匹.2.2《庄子·逍遥游》:“余已经亿万岁矣。

”翻译:我已经活了亿万年了。

2.3《公羊传·成康日书》:“请使君豳袭以辨其失。

”翻译:请主公向关中进攻,以辨别他们陷于困境。

2.4《史记·太史公自序》:“弗学,无术也;弗教,无道也。

”翻译:不学习就没有才能;不受教育就没有道德。

2.5《论语·述而》:“则也与人居于言而有信。

”翻译:那样的话,与别人在一起说话就可靠了。

三、文言文例句的解析及启示3.1 解析以上列举的文言文例句中,“者”被用作描绘或指代特定的人或事物。

它们通过“者”的引入,在句子中对其作出了明确地说明和评价。

3.2 启示通过观察这些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可以使文章更加准确、生动。

在阅读和撰写文言文时,我们可以运用这种语言技巧来增强表达的效果。

除了提供前后事物之间的关联,使用“者”还可以帮助读者理解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态度和观点。

四、总结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常见且重要的虚词,具有不同的用法和含义。

它可以帮助文章更加准确地表达作者对人物或事物的定义、描述和评价。

通过观察文言文例句,我们可以发现使用“者”能够增强语气、引导推理、构建逻辑等语言功能。

在阅读和写作过程中,合理运用“者”的用法,将有助于提升文章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总之,“者”的用法是我们学习文言文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

者的用法文言文及例句一、什么是「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者」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语法成分,以其独特而灵活的用法为句子添加了很多表达方式和意思。

通过正确使用「者」,可以增强文章的表达力,使句子更加丰富和优美。

二、「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的基本意义1. 作介词性助词:表示行为或状态发生的时间、地点或方式。

例如:- 神州之民皆见死而不服则乃亡耳。

- 畏训之心若愚者愈睿。

2. 作名词后缀:表示人物身份或职业。

例如:- 貌美之女贞静而娴淑,则国人莫不爱护焉;- 大夫以礼安骨肉则五候用事俗不京居矣。

三、「者的用法」示例及解析1. 「……者……也」结构这种结构通常表示原因和结果。

其中,《晏子春秋》中频繁出现此类句子。

例如:人今怒敌而无英雄者也;臣士有节俭而少奢侈者也。

2. 「……于……然后……」结构该结构表达了一个条件和结果的关系,其中第一个「于」是介词,表示条件;而第二个「于」之前则表示结果。

例如:人不可与槃瓠同器者,吴以好利市有道者然后使之。

3. 「……不在乎……也,而在乎……」结构这种用法主要通过对比来强调两个事物的重要性,常见于《礼记》中。

例如:犬之忠信、禽之情欲,则鸳鸯日夜偕行而不离羣雌;山林去澤多與德行同流、士道鄉國則無於家居。

4. 「倘……者」结构这种句式用于表达假设和推断,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

例如:倘尔旦日作淫敖,则日欲其家常无穷。

四、「者的用法」在写作中的运用技巧1. 灵活运用正面和反面的例子。

通过句子结构和语法变化,可以进行并列或对比来强调论点。

2. 注意使用虚词和要义词来增加文章的逻辑性和衔接性。

3. 借助修辞性频率动词、程度副词等修辞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

五、总结「者的用法」在文言文中给予了我们丰富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意义,是一种重要而灵活的语法成分。

通过合理地运用「者」,我们可以增强句子的表达力,使文章更加生动、精彩。

希望读者在学习和运用这一用法时能够收获更多,并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从而提升文言文写作水平。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初中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0: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 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 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Page
6
虚词“者”的用法练习
1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
LOGO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 (
4作亭者谁( ) ) )
)
)
3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5或异二者之为( 6 后遂无问津者(
A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 例:而城居者未之知也。以中有足 乐者 B……的原因,常与“也”连用“……者……也”。例: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C引出判断,常与“也”连用“……者……也”。可不译 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A、如鸣佩环,心乐之 永之人争奔走焉
B、全石以为底 不以己悲
C、似与游者相乐 念无与为乐者
D、潭西南而望 学而不思则罔
Page
10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1
中考真题演练
(2009 衡阳中考) 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B )
LOGO
A、困于心 苛政猛于虎也
B、苦其心志 帝感其诚
C、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肉食者谋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何陋之有
Page
12
LOGO
由PowerBar模板组提供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

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整理初中文言文虚词主要包括:之、乎、者、也、矣、焉、哉、邪、耳等。

这些虚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具有不同的意义和用法,需要进行针对性的学习和理解。

一、之1、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这种情况”等。

例如:《论语》中“之子知之矣”,意思是“他知道了”。

2、用作连词:表示修饰或解释,相当于“的”、“而且”、“于是”、“因为”等。

例如:《荀子》中“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是故虚胜实,不足胜有余”,意思是“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补给不足的,因此虚胜实,不足胜有余”。

二、乎1、用作语气助词:表示疑问、反问、推测、命令、感叹等语气,相当于“吗”、“呢”、“吧”、“呀”等。

例如:《诗经》中“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意思是“长远的天啊,这究竟是什么人呢?”2、用作介词:表示比较、比例、等同、被动等意义,相当于“比”、“像”、“在……上”、“被”等。

例如:《庄子》中“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意思是“我的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三、者1、用作助词:表示提顿、解释、命令等语气,相当于“的”、“……的话”、“……的事情”、“……的人”、“……的地方”等。

例如:《论语》中“论百家中以儒者为本”,意思是“论百家中以儒家最为重要”。

2、用作代词:表示人、事、物,相当于“他”、“她”、“它”、“他们”、“它们”等。

例如:《荀子》中“天地者,生之本也”,意思是“天地是生命的本源”。

四、也1、用作助词:表示解释、判断、疑问、命令、提顿等语气,相当于“了”、“呢”、“吗”、“啊”等。

例如:《诗经》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意思是“青色的衣领,悠扬的心。

纵然我不曾去找你,你难道就不回音吗?”2、用作代词:表示强调,相当于“如此”、“这样”等。

例如:《左传》中“晋侯谓伯瑕曰:吾不如也”,意思是“晋侯对伯瑕说:我不如你啊”。

五、矣1、用作助词:表示完成时态,相当于“了”、“呢”等。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常见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含例句翻译

高考18个文言虚词用法归类(例句是有原文与译文的)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

考纲划定18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以、因、于、与、也、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而”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常见考法是采用课内与卷内句对照区分的题型进行考查,但近几年广东卷主要是卷内句的对照区分。

【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并列复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分别陈述几种事物,或者几种事情,或一种事情的的几个方面,分句之间是平行相对的并列关系。

主要关联词语是:既……又……,还,也,同样,不是……而是……,是……不是……,同时,一方面……一方面……,有时……有时……,有的……有的……。

如:①它既不需要谁来施肥,也不需要谁来灌溉。

②我们不是要空话,而是要行动。

③从门到窗子是七步,从窗子到门也是七步。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译文:螃蟹有六只脚,两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没有蛇、蟮的洞穴它就无处存身。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译文:剑门关既气象非凡,也格外高险。

一人来把守,万人难过关。

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北边援救赵国,西边打退秦军,这是五霸的功勋啊!”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递进复句,后面分句的意思比前面分句的意思进了一层,分句之间是层进关系。

常用的关联词是:不但(不仅、不只、不光)……而且(还,也,又)……,尚且……何况(更不用说,还)……,况且。

如:①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

②桥的设计完全合乎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③他这样胆小的人尚且不怕,我还怕吗?】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一、「者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概述在古代的汉语文学中,「者」字作为一个多功能的虚词广泛运用,具有丰富的用法。

它不仅可以表示主语、宾语,还可以表示动作的发出者或行为的承担者。

本文将从以上几个方面详细探讨「者字」在文言文中的具体应用。

二、「者字」作为主语在句子中,「者字」可以作为名词性短语出现,并充当主语的角色。

例如,在《红楼梦》中有一句:“欲与滇池对眺,盖北国之冠也。

”其中,“盖”是一个表示推测或是提供解释的词语,而后面的“北国之冠也”则是一个名词性短语,其中就包含了一个以「予」「中国历代成立」「英雄人物传记」「西周刑制演变历程」「黄帝时期官员简介」等开头包含「者字」作为主语的句子。

三、「者字」作为宾语除了可以被运用为主语外,“者字”还常常被运用于句子中具有宾格成分, 出现在及物动词之后. 在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有这样一句:“病而必死者,其身内结也。

”其中,“者”字被用作动词“必死”的宾语,专指那些疾病无法治愈而导致死亡的人。

在历史记录和英雄人物传记等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见到「者字」作为宾语。

比如,《史记·项羽本纪》开头便是:“沛公乃發聲称曰:吾愿與汝晤!”其中的「曰」字表示说话的动作,“吾愿与汝晤」则是表示沛公的发言内容。

四、「者字」作为行为承担者此外,在文言文中,「者字」还可用来表达行动或动作的承担者,即充当一个关于行为发出或行为承担方面的角色。

例如,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宜之敬弟皋曰:‘已乎?’对曰:‘已!’”这里,“皋”就是一个代表行为承担者的「者字」。

同理,在罗贯中的《水浒传》第一回中有这样一句:“满桌餔【yù】饿殍染血当时报。

此书中的“报”字也是「者字」在承担行为的角色。

五、总结通过对「者字」在文言文中不同用法的探讨,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古代汉语中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程度。

作为一个多功能虚词,「者字」可用作主语、宾语或行为承担者等多种用途。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中  者 的用法

文言虚词“者”的用法[者] 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常用作结构助词和语气词。

一、用作助词 1.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动宾词组之后,组成名词性的“者”字结构,有指代作用。

相当于“……的人”、“……的事物”。

例如: (1)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两小儿辩日》)——这不是离我们远的东西看着就小,离我们近的东西看着就大吗?(2)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醉翁亭记》)——背着东西的人在路上唱歌,徒步行走的人在树下休息。

2.“者”跟它前面的词语组成比况性结构,用在句末,表示相似于某种状况,常与“若”、”似”配合使用,相当于“象……样子”。

“象……似的”。

例如:(1)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黔之驴》)——但是(老虎)来回观察毛驴,觉得(毛驴)象没有什么特殊本领似的。

(2)言之,貌若甚戚者。

(《捕蛇者说》)——(他说着这些话,脸上好象很悲伤的样子。

3、用在数词的后面,一般指几种人或事物。

例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岳阳楼记》)——唉!我曾经探求过古代仁人的心理,也许不同于以上两种人的心理活动。

二、用作语气词 1.用在判断句中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陈胜是阳城人。

2.用在叙述句或描写句的主语之后,表示提顿。

有时:语前加一“有”字,形成“有……者”的格式。

一般可不译也可译为“的”。

例如: (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北山愚公年纪将近九十岁。

(2)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捕蛇者说》)——有(个)姓蒋的独享那(捕蛇的)利益三代了。

3.用在因果复句的前一分句句末,把结果或现象提示出来,后一分句申述原因或理由。

例如:(1)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二章)——(虽然如此),但是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占有天时不如占有地利(更重要)。

(2)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

(《活板》)——不用木料做字模,是因为木料的纹理有疏密,沾上水就高低不平了。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PPT课件

15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PPT课件
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 ②皆以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 (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 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经。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尽矣。
【以为】 (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 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 ②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⑵.把……作为或制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 把它设为。) ②铸以为金人十二。
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 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寡人之于国也》) 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项脊轩志》) ③顷之,烟炎张天。(《赤壁之战》)
(三)动词,到……去。
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 ②送孟浩然之广陵
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谏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
碑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②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 绝(《促织》) ③既而将诉于舅姑,舅姑爱其子,不能御 (《柳毅传》)
动词 +而+动词
连词
承接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用法。


2.【而】
(一)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 为“又、而且”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 (《劝学》) 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蜀道难》) ③明智而爱人,宽厚而忠信,尊贤而重士。 (《过秦论》)
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②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屈原列传》)③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登泰山记》)④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鸿门宴》)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陈情表》)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②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③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②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②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一、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一个范畴广泛的语法概念,指在语法功能上起辅助或限制作用,并且意义相对较为模糊、不具体的词类。

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丰富,包括了助词、介词、副词等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表示动作状态或修饰用途,增强了句子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效果。

二、助词的用法和举例1. 之:表示被动关系或主谓关系例如:先帝建业有道之人也。

2.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例如:何以封侯乎?3. 兮:表示感叹或祈使语气例如:时兮君子!三、介词的用法和举例1. 於:表示处所,在之前常加于名字之前例如:於予与女正色而言。

2. 以:表示手段或原因,在动宾结构中作介词例如:安恤百姓以安社稷。

3. 自:表示出发点,起始地点或原因例如:自登我舟。

四、副词的用法和举例1. 已:表示已经发生过,常与动作相联系例如:未始有诸己之私者也。

2. 復:表示再次或回到原状例如:以德报怨,何如?復何以加惠?3. 曾:表示曾经,常与否定词搭配使用例如:曾参天分?不愧於王公。

五、连词的用法和举例1. 而:连接并列成分,在句子中起承接作用例如:君子礼而不校。

2. 其中有...、亦有... 这一结构可以提升修辞效果例如:予暂与苗共反正其事者。

六、语气助词的用法和举例1. 矣:表示肯定或确认例如:圣人命易图矣。

2. 哉: 表示感叹或疑问例如: 智者哉?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子组织和表达方式上起到重要作用。

助词能够明确动作关系,并增强动宾结构的准确性;介词则起到连接处所、原因等概念的作用;副词则能够明确动作的状态或时间;连词则使句子之间更加紧密和通顺。

语气助词则能够增强情感表达和修辞效果。

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和学习,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丰富功能,提升自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水平。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部编初中语文文言虚词(18个)用法与举例

中考语文常考18个文言虚词汇总文言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等,常见的文言虚词有20个。

文言文中,虚词一般不作句子成分,不表示实在的意义。

主要的作用是组合语言单位。

下面仅列出部编初中语文的18个文言虚词及课文中的例子。

供大家集中复习和参考。

一、之1、代词。

代人、代事、代物。

问所从来,具答之。

——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操蛇之神闻之。

——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代词,指学过的知识)(《论语.》)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代人。

他,指刿。

)(《刿论战》)肉食者谋之。

(代这件事。

)(《刿论战》)默而识之。

(代学习所得。

)(《论语.》)渔人甚异之。

(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桃花源记》)闻之,欣然规往。

(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桃花源记》)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

(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小石潭记》)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马说》)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代乐趣)(《醉翁亭记》)属予作文以记之。

(代重修楼这件事)(《楼记》)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

(代齐军)(《刿轮战》)燕、、、闻之,皆朝于齐。

(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邹忌讽齐王纳谏》)2、助词(1)相当于“的”。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楼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刿论战》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大道之行也》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陋室铭》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翁亭记》当余之从师也。

《送东阳马生序》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邹忌讽齐王纳谏》夫专诸之刺王僚也(3)宾语提前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4)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马之千里者。

《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

12个文言虚词的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古代汉语中起连接作用而无实际含义的字词。

它们在句子中通常充当句子成分的衔接和修辞等功能,为文言文章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12个常见的文言虚词以及它们的使用方法。

一、所所字在古代汉语中用法广泛。

它可以作为助词,表示被动和完成;也可以作为一个代词,在句子中指代特定事物或对象;此外,所字还可以与动词或形容词连用,带有包括程度、原因、结果等意义。

例如:“所居乎”、“所食者”。

二、者者字是一个非常常见且通用的文言虚词。

它可以用来引领主谓关系,在句子中作为名词或动词的补语;也可以单独使用,表示特定身份、职业、身后等意义。

例如:“吾之所愿者皆可得也”。

三、之之字是一个具有非常广泛应用范围的文言虚词。

它既可以作为代词使用,代表前面提到过的内容;也可以置于名词前后,使其具有修饰和限定的作用;此外,之字还可以与动词连用,表示行为的方向、目标等。

例如:“天之尊也”、“过之而不及”。

四、乎乎字是一个表示疑问或反问语气的文言虚词。

它可以位于句首或句中,使句子具有一种呼唤、询问的意味;也可以置于名词后面,表示充满感情、赞扬或惋惜等语气。

例如:“君乎”。

五、耳耳字是一个常见的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多用来表示一种轻描淡写、否定回避等语气。

它通常放在名词前后,起到修饰和衔接的作用;在句子中也常用来引领原因和结果等关系。

例如:“明月装欢容,妆成每被秋堕地”。

六、焉焉字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文言虚词,在不同场景下有着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它既可作为代词发指前面提到过的内容,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也可引导疑问和反问等语气,并表示特定关系。

例如:“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七、令令字在古代汉语中多用作动词,表示使役、命令等意义。

它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动词连用,表示不同的行为和结果。

例如:“令之泣”的“令”,表示使役的意思。

八、乃乃字是一个在古代汉语中使用非常广泛的文言虚词。

它通常位于句首,用来引领主谓关系;也可放在句子中任意位置,在修辞上起到衔接和照应的作用。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

文言文中18个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文言文中的虚词包括“之、乎、者、所、其、而、乃、焉、以、为、於、若、与、也、者、之、者、乎”等等。

这些虚词在古代汉语中起着连接句子成分、标注语气、引导句子结构等作用。

举例如下:1.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2.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3.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4. 所,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所恶乎人之为恶”(《庄子·逍遥游》)。

5. 其,用于句中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其为人也孝弟”(《论语·雍也》)。

6. 而,连接两个并列的动作或状态,如“民之生也,独立而已矣”(《庄子·逍遥游》)。

7. 乃,表示因果关系,如“非其鬼而谁之鬼乎?”(《庄子·大宗师》)。

8. 焉,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何以明之焉?”(《庄子·逍遥游》)。

9. 以,表示手段、方法,如“是以圣人不行而知”(《道德经》)。

10. 为,表示目的、结果,如“为天下者谓之天下”(《庄子·大宗师》)。

11. 於,表示处所,如“於是民大乐”(《庄子·逍遥游》)。

12. 若,用于条件句中,如“若夫乐与丧”(《庄子·大宗师》)。

13. 与,表示并列关系,如“与天地参其德”(《庄子·逍遥游》)。

14. 也,用于句末表示肯定或强调,如“人之生也直”(《论语·雍也》)。

15.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6. 之,表示所指代的事物,如“是为之大勇也”(《孟子·尽心上》)。

17. 者,用于句末表示疑问或感叹,如“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者”(《孟子·尽心下》)。

18. 乎,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的句末,如“何谓也乎?”(《庄子·逍遥游》)。

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

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

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附试题)虚词是高考文言文考核的重难点,为帮助考生们更好地复习备考,以下是店铺搜索整理的关于2017高考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后附练习题,供参考学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店铺!【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文言者的用法

文言者的用法

文言者的用法“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整理的关于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欢迎阅读文言者作为不确定含义的用法1.(不确定)助词,放在假设复句中,表示假设,相当于“如果......”、“......的话”。

例:①入则无法家弗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②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2.(不确定)放在陈述句末,表示陈述结束。

例:①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3.(生僻含义)通“也”:----《韩非子;八经》:“任事也无重……处官也无私。

”《说苑;政也理》:“鲁无君子也,斯焉取斯。

”也均作“者”义解,而见古书中“者”“也”可互用。

文言者作为助词的用法1.用在假设复句或因果复句中表停顿,以提示下文。

例: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资治通鉴》2.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

例:何者?上下之分也。

3.与“若”之类字组成某种词组,或单用,表示比拟,相当于“......的样子”、“......似的”。

例:①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

;;唐;柳宗元《黔之驴》②言之,貌若甚戚者。

;;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4.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构成“者...也”的结构。

例: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文言者作为代词的用法1.用在形容词、动词或形容词性词组、动词性词组后面,表示有此属性或做此动作的人或事物。

例:①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塞翁失马》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③后遂无问津者。

;;《桃花源记》④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醉翁亭记》⑤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名词后,相当于“......的人”例: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完整版)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 .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而且 "或 "而且 " 。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 就 ""接着 ",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可是 ""却 "。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若是 ""若是 " 。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 ”,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 ";有时也作主语,译为"你 "。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 “如 ”:忧如,忧如。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

①不多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此后】才,刚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此后已。

【而况】即 “何况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暴风波不能够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边常有语气助词"哉 ""也 ",可译为 "为什么 ""什么原因 "。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和例句
1. “者”可用来表示“……的人”。

比如“陈胜者,阳城人也”,陈胜不就是那个很厉害的发起起义的人嘛!
2. “者”还能表示“……的事物”呢。

就像“逝者如斯夫”,这里的“逝者”不就是指那流逝的东西嘛!
3. 有时候呀,“者”表示“……的情况”哟。

“二者不可得兼”,这不就是
说两种情况不能同时拥有嘛!
4. 它也能表示“……的原因”呀。

“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者”,这
就是造成能够那样的原因呀!
5. “者”还可以在判断句中表示停顿呢。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这里“廉颇者”就有一种停顿的感觉呀!
6. 在某些句子里,“者”表示“……的时候”。

“昔者吾舅死于虎”,“昔者”不就是说从前那个时候嘛!
7. 哎呀,“者”还能表示一种指代呢。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这里的“者”就是指代前面说的呀!
我觉得“者”的用法真的很有意思呀,在文言文里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高中语文对文言文的考查,不会只是简单的考查大家对文言文的翻译,还会考查大家对文言虚词的用法的理解。

学大教育的语文组老师总结出了文言虚词“者”的用法及其举例:
(一)助词
1.指人、物、事、时、地等。

“……的”,“……的(人、东西、事情)”。

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
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

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
②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黔之驴》)
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

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
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
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

①近者奉辞伐罪。

(《赤壁之战》)
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

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赤壁之战》)
②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语气词
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