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野生动物的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野生动物的保护
摘要:在文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逐渐意识到动物的重要性。但是近年来,人们对野生动物的乱捕滥猎和横加杀戮,这不但是对环境的破坏,而且最终也将毁灭人类自己。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保持生态平衡,已成为人类所追求的目标。审视千百年来人类与动物的关系,探索动物在大自然的命运和地位,促使人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思考的结论只有一个,这就是人类必须保护动物,通过国家的力量来保护动物。
关键词:野生动物保护国家国际挑战
藏羚羊,近年极受世人瞩目,主要原因是由于1980年以来西方时装界对“藏羚绒披肩”即“沙图什”的消费需求而刺激了偷猎者的谋财害命,另外,一些采金者也在对其肆意杀戮,致使生活在生命极限的高寒地区的藏羚羊正以一年近万只的速度减少。为打击盗猎,这几年青海、新疆、西藏的反盗猎力量林业公安一直在为保卫藏羚羊等野生动物而战斗,其中的佼佼者即“野牦牛队”,他们已经有两位英雄为此献身。除此之外,其他一些野生动物也在一种惊人的速度减少,濒临灭绝。例如大熊猫、金丝猴、白鳍豚、华南虎、朱鹮、褐马鸡、扬子鳄、黑颈鹤、“四不像”麋鹿等等,全球动物保护组织已经公布794个物种濒临灭绝。这使我们不得不深思人类与动物的和谐关系,用人类的力量为动物建造一个美丽的家园,可以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认识野生动物的保护。
一、野生动物的资源和生存环境
(一)人类对野生动物无休止的猎杀和嗜食
如果说,地质史上物种的灭绝主要是自然因素所引起的,那么现代物种的灭绝和濒临则绝大多数是人类所造成的。人类为了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享受,实行了大规模的猎杀和嗜食,其行为之残酷令人发指。人类狩猎对野生动物的生存构成了直接的迫害,狩猎在中国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对野生动物的破坏更是不用说。在一次林业官员于四川组织的一场对走私圈的突袭中,共没收有146张大熊猫生皮。近年来,社会上还出现了团伙偷猎走私藏羚羊和猎隼的现象,每年被盗猎的藏羚羊平均在2万只左右。野生动物贸易,在20世纪是
一项很大的国际贸易项目,其发展速度之快是十分惊人的。这种国际贸易极大地刺激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对野生动物的开发和猎取,野生动物资源因此而受到的威胁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嗜食是值得反省的。欧洲人喜欢吃母袋鼠肉,中国一些餐馆的菜单上,甚至赫然罗列着老虎、熊和猫头鹰等等,这些都直接刺激着物种的迅速下降。
(二)野生动物生存模式的变化
野生动物的灭绝和濒危,人类活动是根本原因。人口的剧增、对自然资源的快速消耗和过度利用、环境的污染、全球气候的变化、农林业的工业化、对自然资源价值估计的不足、法律和制度的不健全、资源效益分配的不合理等因素,交叉在一起,共同起着复合作用。人类在地球上几乎无处不在,纯粹的自然景观绝大多数都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人类的农田、人工草场、人工树林、人工水塘各种人类的建筑物、以及四通八达的公路网。人类生存空间的扩大,正在无情地蚕食着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野生动物要继续与人类共存,就必须设法解决与人类的矛盾,适应变化了的地球环境。
二、人类为保护野生动物所采取的行动
千百年前,野生动物在大自然中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与人类并没有太多的交点。千百年后,野生动物的生存却受到了威胁,物种的大幅度灭绝和濒危与人类的活动直接挂钩。经济利益的驱使和物质生活享受的追求,使人类大量地猎杀和嗜食野生动物,这不仅是对环境的破坏,更是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从而采取措施保护野生动物是势在必行,迫在眉睫。
(一)国际保护运动
随着人类足迹向地球各个角落的渗透,全球的环境响起了警钟。人类对环境问题有所察觉,开始于18世纪的后半叶,经过一个半世纪的思索和争论,才在19世纪末真正觉醒。面对生态退化、人口膨胀、物种灭绝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不禁对过去征服和利用自然地方式提出了疑问。先后颁布了多种国际条约和涌现出各种国际动物保护组织,这些条约和保护组织为保护地球上的野生动物免受人类的迫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
人类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要想有效地保护野生动物资源,离开了法制管理是不行的。因为法律是人类行为的社会规范,是人们所必须遵守的规则。一方面,它规定人们在开发利用野生动物的各种活动中,允许怎么做,禁止怎么做;另一方面,也把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根据国际和国家的意志,用规范化的条文形式来加以确定,并强制人们去执行。法律使人类为地球上野生动物的生存网开了一面,为野生动物与人和平相处提供了机会。国际野生动物保护的法制管理以各种各样的国家公约和条约为标志,而国家野生动物的法制管理,则见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的国内动物立法工作。
(三)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
野生动物的迁地保护,是指人类在动物原产地以外对动物进行保护的一些措施和方法。它能使濒临灭绝的动物在异地繁殖,而不至于马上灭绝,并通过向原产地引种来建立和扩大野外种群,使物种得以生存。动物园、水族馆和野生动物饲养场都是野生动物迁地保护的主要场所,是很多离开自然生活环境的濒危动物个体的保育基地,保存下来的“活标本”犹如一个保存下来的巨大基因库。当很多动物野外种群和栖息地被破坏而无法恢复时,迁地种群就可能成为这些动物的惟一生存种群,这些场所也就变成了这些动物的避难所。
三、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
尽管中国野生动物保护的成绩举世瞩目,但从中国的国情来看,对野生动物的保护在21世纪仍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民众对野生动物保护的认识仍达不到普及的程度
在中国的传统意识里,野生动物是“野生无主,谁猎谁有”,因此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刺激了民众去大量捕杀野生动物。更为严重的是,许多政策制定者,特别是一些地方基层领导者,完全不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不相信野生动物资源被破坏会给人类带来什么恶果,而是过分看中野生动物所能带来的经济利益,在决策上偏重利用,有的甚至不惜以严重破坏野生动物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由于人们法制观念薄弱,已有的动物法律难以完全实施。加上执法薄弱,执法队伍不健全,处罚偏轻,偷猎和走私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得不到根本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