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艺美术作品欣赏—青铜器共70页

合集下载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

中国史上最全青铜器的分类及图释(建议收藏)青铜器是用红铜、锡、铅的合金铸造而成,也是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

一般来讲,青铜器的主要类别有工具类、武器类、食器类、酒器类、水器类、乐器类以及装饰类等。

尽管如此,仍然无法涵盖全部青铜器品种,如居家使用的灯、炉、车马器等,商品交易中所使用的铸币以及铜版地图、象棋、铜碑等。

它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陈设欣赏价值。

青铜器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18世纪的夏朝,就已经能生产很复杂的青铜器,如酒器爵、食器鼎以及青铜工具、兵器、乐器等。

到商代晚期和西周早期中国青铜器达到了鼎盛时期,器物的形制和纹饰可谓五花八门。

那时青铜器只是上层贵族享用的物品,平民百姓无法享受。

直到公元前3世纪,青铜器不再为少数人所专用,而成为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用品。

青铜器数量多,种类复杂,若按用途大致可分为饪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工具、农具、杂器等。

一,鼎煮食器。

相当于现在的锅,煮或盛放鱼肉用。

大多是圆腹、两耳、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

1,商早器商代早期安阳博物馆藏三足,尖足,无盖,双耳2,商中后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后期(约前14至前11世纪)由王室所铸, 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郊出土,因鼎身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历史博物馆。

目前,此鼎的国博文字牌名是“后母戊鼎”。

四足,方,二耳,高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3,周、战国中山王鼎战国,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三足,有盖,通高51.5厘米,最大直径65.8厘米。

战国的鼎与同时期大多其他青铜器一样,发色偏黄红,文饰简约。

二,簋(gui,音轨)铜器铭文作“毁”,相当于现在的大碗,盛饭用。

一般为圆腹、侈口、圈足、有二耳。

是我国商周时期一种盛食物的器具,主要用于祭祀、日用和随葬,它的使用一直延续到战国时期。

青铜簋造型形式多样,变化复杂,有圆体,也有方体,也有上圆下方者。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8青铜器 |浙美版(2019秋) (共31张PPT)

四年级上册美术课件-18青铜器 |浙美版(2019秋)  (共31张PPT)

尝试 饕餮纹纹饰创作
大禹治水成功后,划分天下为九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 九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 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 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
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对饕餮外形的不同想象。
安徽潜山商代饕餮纹铜尊3000多年历史
商饕餮纹大铙
战国燕国建筑用 半纹瓦当宫殿建筑
防水器物部件
西周早期家具青铜器饕餮纹蝉纹俎
饕餮的图案---神秘与威严
饕餮的图案分解耳

角 眼


(中轴)鼻梁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成兽面形象,大眼、有鼻、双角,通常没有下唇。
实用的日常器皿工具
寄托祈祷祝愿的礼器
青铜器的纹饰
青铜器的代表纹饰-----饕餮纹
饕餮的传说
饕餮,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的第五子,是一种存在于传说、想象的神秘怪兽。 这个怪兽不干活懒惰,就爱贪吃,永远也不饱。 这个怪兽是祖先们在饱受饥饿的生命威胁下,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寄托。 所以经常在食器的装饰上出现。
食 青铜器的分类
羊鼎(商晚期食器)
魏鼎
后母戊鼎(司母戊鼎)
最初给该鼎命名的是郭沫若老先生,称其为司 母戊鼎,他认为,“司母戊”即为“祭祀母亲 戊”。后来有专家提出异议,说“司”其实应 该读“后”现已正式改名。
酒 青铜器的分类
国宝四羊方尊
水 青铜器的分类
乐 青铜器的分类
兵 青铜器的分类
图案-----寄情于物
青铜器
青铜器的发展
形成 距今5000-4000年,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
鼎盛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八)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八)

馆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铜器精品类赏析(八)鎏金“中国大宁”铜镜汉新朝照面用具1951年湖南省长沙市出土直径186厘米、边厚0.6厘米汉代是中国铜镜使用更加广泛的时期,种问繁多,制作精巧。

这面铜镜,镜背辈金,饰有羽斟、灵兽和规矩纹等图案,构图繁复细致,流畅生动,是汉代规短纹铜镜中的精品。

镜外缘篆书铭文“中国大宁”等53字,反映出希望国家统一和安定与繁荣的愿望。

龙纹铜尺唐度器1958年湖北省武汉市唐墓出土长29.71厘米、宽2.3厘米、厚0.2厘米唐尺的质地有铜、木、牙、铁,装饰手法有雕花、镂刻、鎏金、错银,纹样有人物、花卉、禽兽等。

在有的墓葬里,唐尺与铁剪放在一起,显然是表现死者生前裁剪服装时所用之物。

此铜尺正面等分二段,一段刻五寸,未刻分,另一段刻一条龙纹,尺的一端有小孔。

鎏金熊形青铜镇汉西汉压席用具1952年安徽省合肥市出土高5.2厘米此镇呈熊形,昂首张口,长嘴前伸,双目前视,短耳竖起,前肢自然上举,后肢弯曲。

镇是用来压席子角的。

魏晋以前,人们在室内都是席地而坐,为了避免由于起身落坐时折卷席角,遂于其四隅压镇。

汉代席镇多被做成动物形,常见的有虎、豹、辟邪、羊、鹿、熊、龟、蛇等。

这些动物形青铜镇造型生动、构图紧凑,堪称精巧的工艺品。

熊在汉代被视为吉祥的动物。

汉代工艺家颇善塑熊,这套鎏金熊形青铜镇把肥胖的熊处理得憨厚可爱,这样的四枚熊镇放置在坐席四隅,为汉代较单调的室内布置增添了活泼气氛。

汉镇一般用金属铸造,体积不大。

为避免牵羁衣物,镇体的基本造型往往接近于一个扁圆的半球。

做成动物形的,为保持器体的半球形轮廓,常采取盘踞的姿势。

这二件铜镇采用汉代人们喜爱的熊的造型,把肥大的熊体处理得憨厚可爱而并不蠢笨,为汉代较单调的室内布置增添了活泼气氛。

彩绘雁鱼青铜釭灯汉西汉照明用具1985年山西省朔县照十八庄出土高53厘米汉代青铜灯具形式多样,铸造工艺精巧实用,造型多取祥瑞题材,如雁足灯、朱雀灯、牛灯、羊灯等。

这件彩绘铜雁鱼灯采用传统的禽鸟衔鱼的艺术造型。

中国工艺美术

中国工艺美术


•大圭不琢:突出玉的 天然材质,追求至大 至高的朴素之美。 •精雕细琢:追 求玲珑剔透的华 丽之美。
• 俏 色 玉 雕
艺称刻俏 。巧的色 色重” ,要是 即技玉 因巧石 材,雕 施也
玉白菜 (台北故宫藏)

2011-22. 青铜器反映了古代高超的铸造工艺,是人类 智慧的结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D ) A.青铜是一种铜锡化合物 B. 青铜器最早出现在我国西周时期 C. 青铜比纯铜的硬度低 D. 湖北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青铜制品
三彩人佣
•瓷器与陶器的不同:
1、使用原料不同:制瓷原料必须是富含石英等 矿物质的瓷土或高岭土; 2、烧制温度不同:瓷器烧成温度须在1200℃ 以上; 3、质地不同:瓷器胎质细密、坚硬而不吸水, 釉面光洁,叩之声音清脆。
• 在我国的东汉时期,烧制成功真正意义的瓷器,距今1800 多年的历史了。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瓷器的发明是中华民族 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在英文中“瓷器”(china)一词已成 为“中国”的代名词。
图示是西汉时期的著名的青铜工艺品。以下 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秦汉时期,青铜工艺转而向轻便、精巧和 实用的生活用品和观赏艺术品方向发展。 B、因灯上所刻铭文中有“长信”二字,所以 这件铜灯被命名为《长信宫灯》。 C、铜灯作宫女跪坐持灯状,跪伏在地的姿态 以及小心翼翼的神情,完全符合一个身处深 宫的年轻宫女的身份。 D、它的设计十分精巧,宫女的右臂和躯体中 空,目的是为了节约原材料。
已知中国最大的青铜鼎重达875公斤, 是商代后期的( B )鼎。 A、杜岭方鼎 B、司母戊鼎 C、大盂鼎 D、大禾人面方鼎
•关于陶器与瓷器的区别,下列说法不正 确的一项是:( C ) A、烧制温度不同 B、使用材料不同 C、是否上釉 D、产生时代不同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ppt课件

沉雄瑰丽的青铜艺术ppt课件
9
古代青铜器纹饰的种类
注:下述的青铜器纹饰,主要是指华夏族系统的青铜器纹饰。
兽面纹
龙纹
凤鸟纹
动物纹
兽体变形纹
几何纹
人物画像
其他纹饰
10
兽面纹
兽面纹旧称饕餮纹。饕餮(tāo tiè) 之名本于《吕氏春秋·先识览》:“周鼎著 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 言报更也”,“天下之民以比三凶,谓之饕 餮。——《左传·文公十八年》。古人说: 贪财为饕,贪食为餮”。
宋人将青铜器上表现兽的头部,或以兽 的头部为主的纹饰都称饕餮纹。实际上这类 纹饰是各种各样动物或幻想中的物象头部正 视的图案。后来不少著作中称它为兽面纹。
11
兽面纹的特点
以鼻梁为中线,两侧作对称排列,上端第一道 是角,角下有目,形象比较具体的兽面纹在目上还 有眉,目的两侧有的有耳,多数兽面纹有曲张的爪, 两侧有左右展开的体躯或兽尾,少数简略形式的没 有兽的体部或尾部。所有兽面纹基本上是按这一模 式塑造的,只是在表现方法和技巧上,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有所不同。
4
莲鹤方壶(春秋战国时期)
1923年河南新郑出土,共一对,现
分别藏于河南省博物馆和故宫博物院。
壶形体高大,藏故宫的一件通高122厘
米、宽54厘米。故宫藏高125.7厘米,
称“立鹤方壶”,河南博物院藏高
126.5厘米,称“莲鹤方壶”。壶身为
扁方体,壶的腹部装饰着蟠龙纹,龙角
竖立。 壶体四面还各装饰有一只神兽,
翘首望着远方,造型灵动。
5
莲鹤方壶不仅纹饰细腻新
颖,而且结构复杂、铸造精美
,堪称是春秋时期青铜工艺的
典范之作。在通高为116厘米、
重65公斤的器身上下,装饰了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三_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三_春秋战国、工艺、美术

错金银青铜立鸟壶 器身满饰错金银的三角形云纹等,嵌 物还包括绿松石,又有鎏银的乳钉。 所在墓葬虽属西汉,但作品被判定为 战国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几何纹青铜长柄豆
都用以盛放腌菜和肉酱等, 商晚期出现,盛行在春秋 战国。此豆盖钮甚高,扣 盖后,亭亭玉立,高雅出 众
中国工艺美术史
错金银青铜龙凤鹿方案架 最上方的案框由盘绕纠结的四龙四凤支撑,四只梅花鹿各二,伏卧承托最 下方的圆形环座。
河北平山 三汲1号墓 战国中期——中山国王墓——北方民族白狄所建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漆木屏风的底座,表现斑 斓猛虎吞噬幼鹿的惨烈场 面。古代游牧民族的艺术 常以猛兽为题材。 错金银青铜虎噬鹿器座
2 随着礼崩乐坏的加剧,战国 晚期,青铜礼乐器大为衰落 ,日用器已成为主流。更加 轻便绚丽的漆器开始大量进 入上层生活,揭开了两汉漆 器大发展的序幕。丝织业的 发展也开启了中国丝绸艺术 的辉煌。
中国工艺美术史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1 引言 列国频繁的征战导致 了疆界的挪移,也促 进了各地的交流,青 铜器因此显示出共同 的时代风貌。时代新 风是清新华丽,大致 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 ,中国的青铜艺术走 上了第二个艺术高峰 。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2 容器 春秋战国青铜容器的种 类大体包含饪食器, 酒器和水器,它们中 的许多器物还在承担 着礼器的功能,特别 是鼎。
错金银青铜有流鼎:出土在东周王城范围内,应为周器。鼎身设流口, 十分罕见,金银错的四瓣花和顶盖的铺首钮也很新奇。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青铜器//Chinese Bronze Ware

古代青铜器图解

古代青铜器图解

青铜器图解青铜器的器类按用途分: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量器、工具、车马器等八类(1)食器a、烹煮盛食器:鼎盛行于商、周。

用于煮盛物品,或置于宗庙作铭功记绩的礼器。

统治者亦用作烹人的刑具,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说文解字》毛公鼎后母戊鼎鬲lì用于烧煮或烹炒的锅,特指类似于鼎状的炊具。

“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

”——宋·沈括《梦溪笔谈》甗yǎn、中国先秦时期的蒸食用具,可分为两部分,下半部是鬲,用于煮水,上半部是甑,两者之间有镂空的箅,用来放置食物,可通蒸汽。

簋g uǐ、是中国古代用于盛放煮熟饭食的器皿,也用作礼器,流行于商朝至东周。

利簋在对武王克商年代的天文学推算中,有一件青铜器的铭文提供了重要依据,这就是有西周第一青铜器之誉的利簋。

利簋,1976年3月出土于陕西临潼县。

簋高28厘米,口径22厘米。

深腹,双耳有珥,作兽首口衔鸟头状,圈足下有方座。

器腹及方座饰兽面纹、龙纹,圈足饰龙纹,均以雷纹为地,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簋腹内底铸铭文4行32字,大意是:周武王征伐商纣,在甲子那天岁星当头的早晨灭亡了商。

辛未那天武王在阑地,赏赐青铜给有司(官名)利,用来作祭祀祖先檀公的宝器。

这段铭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印证了《尚书·牧誓》、《逸周书·世俘》及《史记·殷本纪》等古代文献中关于武王克商在甲子日,又恰逢岁星当空的记载。

官员利因参与克商之役受赐而作此器,时间在克商后的第七天,故利簋是现存最早的一件西周青铜器。

此器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簠fǔ、古代祭祀和宴飨时盛放黍、稷、粱、稻等饭食的器具,《周礼·舍人》:"凡祭祀共簠簋。

" 簠的基本形制为长方形器,盖和器身形状相同,大小一样,上下对称,合则一体,分则为两个器皿。

簠出现于西周早期,主要盛行于西周末春秋初,战国晚期以后消失。

西周伯公父簠丰白簠盨xǔ、古代盛食物的铜器,椭圆口,有盖,两耳,圈足或四足。

青铜器参考学习.pptx

青铜器参考学习.pptx

A
B
C
兵器 C
食器 B
D
E 酒器 A
乐器 D
第8页/共12页
工具 E
A
B
兵 器A 食 器C
酒 器D
乐 器E
E
工 具B
第9页/共12页
C D
青铜器上的纹饰
兽面纹(饕餮纹)
可能代表的动物:牛
第10页/共12页
青铜器上的纹饰
三角云纹
第11页/共12页
感谢您的观看!
第12页/共12页
第5页/共12页
青铜器 赏析
湾通传 毛
故高陕 公
538
宫西鼎
博岐
物厘山
院米出
藏,土
。口,
径炊

479

厘 米 , 台
西 周 晚 期 ,
第6页/共12页
青铜器的年代与作品
朝代 夏代 商代 西周 东周
秦朝 汉朝
年代 (公元 前)
2070— 1600
1600— 1046
积年数 470 554
春秋 战国
第3页/共12页
青铜器 赏析
宽78厘米,重875公斤 2.司母戊鼎是从殷墟出土,是
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 3.当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 青铜器。
司母戊鼎(马槽鼎)
第4页/共12页
青铜器 赏析
整体造型:别致奇特,整
体器型和动物形象相结合,
巧妙自然和谐得体。

朝 发现于湖南省宁乡县
高58.3厘米,重4.5公斤
1046— 276 771
770— 515 476
475— 221
221— 16 206
206—公 214 元8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PPT 72页)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PPT 72页)
•37
•38
景泰蓝
景泰蓝,北京著名的传统手工艺品。又称 “铜胎掐丝珐琅”,俗名“珐蓝”,又称 “嵌珐琅”,是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 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 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 。 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 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 “景泰蓝”。
北京故宫博物院镇宫之宝之一。纸本,手卷,草隶 书9行86字。 西晋陆机的《平复帖》是故宫法帖的代表作品,也 是目前存世最早的名人墨迹,内容为陆机向朋友问 候疾病的书札。《平复帖》本为清宫旧藏,嘉庆帝 将其当作珍玩稀品赏给亲王,遂流出内府。民国期 间,为恭亲王后人珍藏。1937年,为了给母亲治 病筹措费用,恭亲王后人意欲出卖,几经转手落入 英国。张伯驹以4万大洋购入,并将自己的书房命 名为“平复堂”。不料日寇大举侵华,张伯驹携家 人从避而祸使到文陕物西得,以随保身全将。《平复帖》缝入随身衣被•62,
香港苏富比2012年春季拍卖会 以 2.786亿港元天价成交,刷新宋瓷世 界拍卖纪录。
全世界有记录的 汝窑瓷器仅65件, 其中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23件,北京故 宫藏17件,上海博 物院藏8件,英国大 维德爵士基金会藏7 件,其他散藏于美、 日等博物院和私人 典藏的约10件。
•17
官窑特征பைடு நூலகம்
官窑以烧制青釉瓷器著称于世。主要器 型有瓶、尊、洗、盘、碗,也有仿周、汉时 期青铜器的鼎、炉、蛄、彝等式样,器物造 型往往带有雍容典雅的宫廷风格。其烧瓷原 料的选用和釉色的调配也甚为讲究,所用瓷 土含铁量极高,故胎骨颜色泛黑紫。器之口 沿部位因釉垂流,在薄层釉下塞出紫黑色, 俗称“紫口”;又底足露胎,故称“铁足”。
青铜器
青铜饪食器 青铜酒器 青铜兵器 青铜盥水器 青铜乐器 青铜杂器

【高中美术】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课件 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高中美术】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课件 高中美术人教版(2019)美术鉴赏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第一部分 青铜器
青铜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 青铜是金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金。与铜相比,青铜强度高且 熔点低(25%的锡冶炼青铜,熔点就会降低到800℃。铜的熔 点为1083℃)。青铜铸造性好,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适合 制作大体量的器具。
青铜器的出现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汉代青铜器
■ 秦代的青铜器中,礼器的数量较之前大 幅度下降,进入汉代,这种趋势更加明 显。这一时期容器的样式大致延续春秋 战国,而灯具造型却十分多样。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青铜器 彩绘雁鱼灯 中国 西汉(公元前202-前8年)
汉代青铜器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 汉代的铜镜上常刻有铭文,这些文字或是介绍铜镜上的纹 样,或是诉说相思、祈求平安等。除此以外,铜镜上常有
■ 元代统治者对金银的喜爱堪称痴迷,帐幕、衣饰、酒器无 不用金,家具、炊具、马槽俱为银制,且金银器体量极大。 由于明初的毁坏,现存元代金银器较少。
银器 闻宣款双凤纹金花果盒 中国 元(公元1271—1368年)
越国的铸剑技术十分有名,其代表作为越王 勾践剑。
青铜器 越王勾践剑 中国 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
青铜器的衰落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 进入秦汉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逐步取代了原有的分 封建国制度,祭祀活动也从充满巫术的神秘仪式走向常规,
青铜器的政治地位下降,而漆器的繁荣与陶瓷器的发展严重 冲击了青铜器的民间市场,青铜器开始走向衰落。
夏商青铜器的发展
中国传统工艺·金属器
■ 商代晚期的青铜器主要出土于殷墟,少数完整的墓葬中,妇 好(商王武丁的配偶)墓最为重要,出土青铜器468件,其中 礼器最为精美,有210件。

中国古代青铜器欣赏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欣赏大全!(收藏)

中国古代青铜器欣赏大全!(收藏)
青铜是人类历史上一项伟大发明,它是红铜和锡、铅的合金,也是金属治铸史上最早的合金。

青铜发明后,立刻盛行起来,从此人类历史也就进入新的阶段——青铜时代。

一般把中国青铜器文化的发展划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

形成期是指龙山时代,相当于尧舜禹传说时代,距今4500~4000年;鼎盛期即中国青铜器时代,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也就是中国传统体系的青铜器文化时代;转变时期指战国末期-秦汉时期,青铜器已逐步被铁器取代,不仅数量上大减,而且也由原来礼乐兵器及使用在礼仪祭祀,战争活动等等重要场合变成日常用具,其相应的器别种类、构造特征、装饰艺术也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青铜器,当然不只是作册般的青铜鼋,还有这些值得你欣赏!
三千多年前作册般铸成的青铜鼋。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

【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青铜器】上海博物馆青铜器图文资料大全.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战国)210--盉,壶,尊,杯,乐器,兵器:春游上海杭州 73.上海博物馆 - 中国古代青铜馆 6. 更新期青铜器上(春秋中期 - 战国)第五篇:更新期青铜器更新期青铜器春秋中期至战国,青铜艺术的发展再次出现高潮。

列国青铜器趋向成熟,区域特徵明显,北方晋秦、东方齐鲁、南方荆楚的青铜艺术交相辉映。

器物的生活实用性加强,礼器的功用逐渐消失。

形制的创新,出现了许多谲奇精丽之器。

失蜡法和印模块范拼合法的产生,使镶嵌工艺绚丽工巧。

铭文字体亦注重美化。

1. 酒器1) 盉hé:古代酒器,用青铜制成,多为圆口,腹部较大,三足或四足,用以温酒或调和酒水的浓淡。

兽面纹龙流盉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上半叶- 前6世纪上半叶)此盉呈钝三角形,长流作龙形,以张开的龙口为流口;盖顶是一个盘旋而出的龙头,与流口的龙头层叠趋前,呈双龙继起的姿态。

这是春秋中期南方的越族人模仿西周盉并加以创造的杰作。

吴王夫差盉春秋晚期(公元前6世纪上半叶 - 前476年)吴王夫差盉肩部有一条弧形的提梁。

整个提梁是一条龙,龙体中空,是由无数条小龙相互纠缠交结的形式组成,称为透雕交龙纹,腹部呈扁圆形,饰变形的龙纹。

腹的一侧有一个短而曲折的龙头流,圜底下置三个兽蹄形足,足的上部是变形兽面纹。

盉的肩上有一周铭文,铭文大意是吴王夫差用诸侯敬献给他的青铜,为一位女子铸了这件盉。

此盉是至今为止发现的吴王夫差唯一的一件青铜礼器。

为了什么样的女子?令人产生无边的遐想。

鸟流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鸟首形盉流口,通体流水纹,三足分立,饰纹简单,造型生动。

错金银鸟兽形盉战国早期(公元前475年 - 前4世纪中叶)盉口为鸟首形,盉身呈兽形,提梁为身子变长的老虎。

这个盉上的所谓“错金银”,实际上只剩下鸟头上那一点点儿金和脖子上那一条银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