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点练习

合集下载

高三政治选考班《生活与哲学》模块专题复习:易错易混知识点专项训练

高三政治选考班《生活与哲学》模块专题复习:易错易混知识点专项训练

高三政治选考班《生活与哲学》模块专题复习:易错易混知识点专项训练2017届高三政治选考班《生活与哲学》模块专题复习(2)——易错易混知识点专项训练班级姓名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改正:2、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改正:3、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改正:4、有了正确的世界观,必然有好的实际结果。

改正: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改正:6、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改正:7、哲学能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正确的指导。

改正:8、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正确概括和总结。

改正:9、离开了哲学世界观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不能取得进展。

改正:10、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改正:1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改正:12、所有的唯物主义者都是可知论,所有的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

改正:13、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意识是派生的,意识决定物质。

改正:14、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思维)和物质(存在)同等重要,相互决定。

改正: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改正: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改正:3、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改正:4、世界上事物的运动和变化是无章可循的,都是循环往复的。

改正:5、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改正:6、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无条件的。

改正:7、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改正:8、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改正:9、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改正:10、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改正:11、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改正:12、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改正:13、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生活》易混易错点总结哲学基本观点与辩证唯物论1.哲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提示:具体科学是研究特定领域的问题并揭示其特殊本质和规律的科学。

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示: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3.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第一个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提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才对二者的关系作出了科学的辩证的回答。

)6.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提示:人类社会产生以后,自然界的发展被深深地打上了人的烙印,但人类不论是改造自然还是利用自然都是以自然物的存在及其固有的属性为前提的,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仍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7.客观规律是可以被认识和改造的。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可以认识客观规律,但不能改造或消灭客观规律。

)8.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提示:规律是客观的,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但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应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不能超越客观条件和规律的制约。

9.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办事情就能成功。

(提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点汇总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正误之分)2、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错,它们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

(具体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4、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也有不科学之处,唯心主义也有可取之处)5、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问题。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标准)7、哲学的基本问题等同于哲学的基本派别。

(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

(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

)4、正确的意识根源于客观事物,错误的意识是人脑想象的结果。

(不管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都根源于客观事物。

)5、物质和意识依赖。

(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单独存在。

)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

(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

)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

(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8、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

(盲目的实践也存在)9、读书也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唯一来源)10、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

(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1、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错,联系是有条件的)2、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可能大于、小于、等于)3、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_百度文库.

《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_百度文库.

高三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唯物唯心的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5、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注意: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10、哲学给我们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

1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3、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的观点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高三政治《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大全

高三政治《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总结大全

城东蜊市阳光实验学校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点专题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有正误之分,并非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2.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才可以使人们正确地对待〕4.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详细问题的观点。

〔是关于世界最一般规律、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5.哲学是详细科学的根底,详细科学指导哲学。

〔详细科学是哲学的根底,哲学是详细科学的指导〕6.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根本的观点。

〔理论的观点〕7.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8.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9.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旧哲学既有唯物论也有唯心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有机统一〕10.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

〔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11.哲学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根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12.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

〔唯心主义哲学有着或者者多或者者少的借鉴意义〕专题二:探究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就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物质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一共同本质和属性〕2.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开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任何规律都是客观的〕3.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4.所有正确的意识都是一样的;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认识角度、知识构成等差异决定形成的正确意识不尽一样;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5.意识促进事物开展。

〔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6.规律是永久不变的。

〔规律是客观的,物质的,当客观物质发生变化时,规律也会发生变化;规律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把握规律〕7.只要实事求是,做事情一定可以成功。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哲学不是世界观,而是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说;哲学有正确错误之分,哲学可能是科学的,也可能是非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正确的哲学才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3.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哲学不是具体科学的简单相加;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科学的科学”、“科学之母”等4.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其中,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5.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学科6.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哲学源于对世界的惊异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人们的思考7.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8.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9.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体现不是相互决定,只能是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不能是方法论决定世界观10.哲学的发展就是用新观点代替旧观点哲学的发展是对旧观点的扬弃1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2.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3.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片面;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15.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群众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根本出发点是实事求是;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16.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17.哲学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哲学通过人民的社会实践间接作用于社会制度,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18.不可知论完全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不可知论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至少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19.哲学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上的精华,是社会变革的先导20.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直接吸收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而形成的马哲对上述两者不是简单的直接吸收,而是批判继承和发展21.马克思主义哲学和以往哲学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坚持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的阶级性和实践性唯物论部分1.物质是标志客观存在的范畴;注意:“客观存在”应为“客观实在”2.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注意:物质概括了万事万物的共同本质3.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是独立存在着的作为客观实在的物质存在于物质的具体形态中,并通过具体形态表现出来4.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因此,物质和意识相互影响是正确的;但物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因此相互制约不正确;类似的错误提法还有“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互制约”、“实践和认识相互制约”、“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相互制约”5.意识离不开物质,物质也离不开意识,两者相互依存意识离不开物质,但物质可以脱离意识而存在,并非相互依存6.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7.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意识的内容是对物质的反映,所以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但在形式上,这种反映不同于照相、照镜子等机械过程,具有能动性,所以,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8.意识的反映就是“想”,意识的反作用就是“做”;意识的反作用是指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的指导作用,而不同于实践过程本身9.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无论正确意识还是错误意识,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0.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应为“意识能反映物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强调物质决定意识11.意识促进事物发展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发展12.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规律的存在和作用是有条件的,要在运动中具体地把握规律13.规律有好坏之分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好坏,人们可以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14.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规律本身是客观的,无所谓正误之别,其本身也没有好坏之分15.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人可以认识规律,但不能改造规律16.规律对客观事物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规律起积极作用还是消极作用,关键是看人们如何利用规律17.水往低处流,这是自然界的规律这不是规律,这是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18.绝大多数国家的汽车靠右行,极少数国家的汽车靠左行,说明规律是可以改变的这里讲的是规则,规则不同于规律19.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20.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运动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1.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思想夸大相对静止,否认绝对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静止观,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才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22.物质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不能等同于物质23.意识来源于人脑,有了人脑就有意识意识的源泉在于物质,其内容归根结底来自于客观事物24.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应注意:“客观实在”应为“客观存在”,“大脑”应为“人脑”,“反应”应为“反映”25.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个人的认识能力有限,人类的能力无限26.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取得成功不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它必须通过人们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客观事物发生变化27.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是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客观实际是立足点,要一切从实际出发28.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对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认识都能体现意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29.精神可以变物质但必须经过实践环节3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31.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突破规律的制约,实现事物的发展创新也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离开规律的创新是不可能成功的辩证法部分1.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中,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又是有条件的,联系的普遍性并不等于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联系2.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因而人们无法改变事物之间的联系人们可以改变事物之间联系存在的条件,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自在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为事物的联系是主观的自在事物的联系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4.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联系是有条件的5.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是有条件的,条件是可以改变的,改变条件是无条件的改变条件也是有条件的6.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这是无条件的该说法正确7.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一定意义上”才是;两对关系具有共性方面,即都强调整体性、相互依赖性,但系统更强调层次性、有序性;系统和要素关系中讲的层次性原则等,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就没有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性作用必须在一定条件下9.发展是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就是发展;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性的、进步的运动变化才是发展10.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质变就是发展;前对后错;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但质变不一定是发展,只有前进性的量变引起质变才是发展11.量变引起质变就是指事物数量上的增减引起质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上发生变化也能引起质变12.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根本否定,而不是全盘否定13.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旧事物总是比较弱小,处于被支配地位新事物不可战胜是因为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具有远大的发展前途和强大的生命力14.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新出现的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是新事物;判断新事物的三个标准是: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是否具有强大生命力、是否具有远大前途;不能只用时间标准来判断 P6415.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16.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事有矛盾,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注意:事事有矛盾是说每一事物内部都包含着矛盾,而不是说每一事物同所有事物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两个毫不相干的事物未处于统一体中,就不能构成现实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17.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前对后错;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人为制造的矛盾只会阻碍事物的发展18.矛盾越少越好矛盾的多少是客观的,就事物的发展来说,不能以矛盾的多少为标准来判断是好事还是坏事,只能以是否有利于新事物的发展,是否有利于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来衡量好坏,不能一概认为矛盾越少越好19.矛盾的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并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说反了,正确的表述是“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类似的错误提法有“矛盾的特殊性存在于普遍性之中”、“普遍性包含特殊性”20.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没有普遍性就没有特殊性前对后错21.一分为二就是既要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又要看到不好的一面矛盾的双方是具体的多样的,不能简单理解为好与不好两个方面2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一切从实际出发都是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二者没有区别前对后错;后者是有区别的:世界观依据有别,具体内涵有别24.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决定的;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2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辨证关系体现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这是知识的混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要善于把握重点和主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6.任何事物内部都有主要矛盾;事物有简单事物和复杂事物之分;简单事物内部只包含一个矛盾,矛盾双方有主次方面之分;复杂事物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矛盾,有主次矛盾之分;可见,任何事物都有矛盾的主次方面,但不一定都有主要矛盾27.矛盾分析的方法就是指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坚持两点论、两分法还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28.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是辩证否定或称“扬弃”29.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根本分歧,就在于是否承认事物的发展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30.发展是质变,质变就是发展前半句对,后半句错31.创新就是科技创新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及其它创新3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状态;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联系的环节33.矛盾的特殊性通过普遍性表现出来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34.矛盾双方对立统一是无条件的、绝对的错,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认识论部分1.认识既源于直接经验,也源于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认识,都源于实践2.认识的根本任务就是指导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根本目的,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是认识的根本任务3.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生产实践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5.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6.物质是认识的来源;读书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物质是意识的来源7.只有正确的认识才能对事物的发展起作用正确的认识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认识起消极作用8.真理之所以是真理,是因为它对事物的发展起积极作用颠倒因果关系9.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对同一确定的对象,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10.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所以真理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但真理的形式是主观的11.真理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正确认识注意:真理是人们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12.认识的反复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的无限性表明,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注意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区别13.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主观世界14.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可能取得成功15.现象属于感性认识,本质和规律属于理性认识现象、本质是客观的,认识属于主观的16.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来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来源于实践;17.把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意味着认识过程的结束一次完整的认识过程结束了,并不等于人类的认识到此结束了,人类认识还要在此基础上不断地深化、发展18.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就是打破一切常规,敢想敢做合理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是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基础上创新;19.矛盾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观点;20.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盲目地实践是不存在的;盲目的实践也存在21.实践是人的活动,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22.实践是获得认识的唯一途径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和间接两种23.真理与谬误总是相互转化一定条件下24.创意源自人们的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实践是科学想象和思维创新的源泉25.实践的需要始终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认识正确与否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26.真理具有反复性和相对性错,真理不可能反复27.着实践的发展总会发现真理中的错误错,真理没有错误28.对真理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循环过程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并不表明它是一种圆圈式的循环运动历史唯物主义部分1.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社会意识有时取决于社会存在,有时不取决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取决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促进和阻碍双重作用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变化是同步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4.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社会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社会主义社会是通过改革来实现的5.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适应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才推动生产力的发展6.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所有的价值观都起导向作用,正确的价值观才起促进作用7.价值观理想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科学的价值观、崇高的理想才对人生与社会起着重大的指导和促进作用;8.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利益立场上是衡量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正确与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9.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衡量价值观正确否的两个标准;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二者互相结合,共同构成正确价值观的评价标准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利益关系和矛盾,都只能运用集体主义进行调节;还有经济、法律、行政等其他手段11.集体主义和市场经济根本上是一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集体主义在根本上是一致的12.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13.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作用的人们只有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才是人民群众14.人们在改造主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是改造主观世界的基础,改造主观世界又影响改造客观世界15.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人民群众的范围要大16.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17.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是对等关系,贡献越多,索取越多不是对等的关系,贡献始终是第一位的18.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机遇是客观条件之一,除此以外还需要主观努力19.认为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分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坚决反对个人主义20.肯定自我是实现人生价值的起点夸大了个人的作用,以自己为中心了2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人的存在方式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和社会发展的基础22.不同的价值选择决定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价值选择是意识,只能影响,不能决定人生道路23.社会对个人的尊重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24.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支配着社会的发展,决定社会进步的是社会基本矛盾规律一.主观唯心主义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1.孟子:万物皆备于我2.陆九渊: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3.王阳明: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是天;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4.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5.笛卡尔:我思故我在二.客观唯心主义上帝、理念、绝对精神1.朱熹:理在事先;理生万物;未有此器,已有此理;未有这事,先有这理2.黑格尔: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独立存在的“绝对精神”,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3.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画饼充饥: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不能代替物质拔苗助长:发挥主观能动性要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杞人忧天:否认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刻舟求剑: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的不变论闭门造车:做事主观,不从实际出发见仁见智:人的知识结构、认识能力和水平影响着对事物的认识,但真理只有一个胸有成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事物发展是前进行和曲折性的统一度德而处之,量力而行之:一切从实际出发全则比缺,极则必反:事物是对立统一的日中则昃,月盈则食:事物是对立统一的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事物的是对立统一的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发挥主观能动性,揭示事物的本质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事物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矛盾的对立统一寄言持重者,微物莫全轻: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辩证法的发展思想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一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获得知识的途径之二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唯心主义观点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动:唯心主义观点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否认了相对静止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舍静: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

高考政治《生活与哲学》易混易错点整理(一)哲学的基本思想1.哲学与世界观(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2)哲学就是科学的世界观(3)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4)世界观体现方法论(反映)方法论;方法论影响世界观(5)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总和(6)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2.哲学与具体科学(1)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总和(2)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正确的指导(4)哲学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具体指导(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研究对象相同。

(6)哲学研究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7)哲学是凌驾于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是科学”(8)哲学是科学研究之母。

(9)哲学能够为科学提供积极的,有益的指导3.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2)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对于哲学的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依据。

(5)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

(6)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判断:下列分别属于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哪个基本形态?(1)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__ ________(2)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__ ________(3)气者,理之依也。

__ ________(4)理生万物。

__ ________(5)未有此物,已有此理。

__ ________(6)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_______(7)物是观念的集合__ ________(8)心外无物__ _______(9)世界是上帝意志的创造物__ _______(10)黑格尔的绝对精神_ _______(11)世界是绝对观念的异化__ ________(12)原子是世界的本原__ ________5.哲学的基本派别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派别6.哲学与真正的哲学(1)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

哲学生活易错易混知识点默写清单1、物质的独一特征是,物质的固有的根本属性是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门派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是;3、都是必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反应,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髓。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特点是坚持的看法,马哲的基本特征是第一次实现了的有机联合,实现了的一致,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的一致。

5、意识从发源上看是,更是的产物,意识从生理基础上看,是机能,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映象,意识的本质是。

6、规律是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可是人们在客观规律眼前不是力所不及的,能够在的基础上,依据,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7、联系有可客观性,就其与实践的关系,能够分为联系和联系,他们都是;人们的客观联系眼前不是力所不及的,能够依据,改变,调整,成立。

8、我们做事情要尊敬物质运动的,从出发,找出事物自己固有的,作为我们行动的。

9、是绝对的,静止是,矛盾的是相对的,矛盾的是绝对的;矛盾的寓于之中,并为所限制。

10、意识拥有、、的特点;11、实践拥有、、的特点,拥有直接现实性;第1页/共3页12、真谛拥有、、的特点;13、认识拥有、、的特点;14、联系拥有、、的特点;15、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拥有、的特点;16、真谛是标记的哲学范围,是人们对的反应,真谛与错误的界线。

17、真谛是详细的,任何真谛都是相关于特定过程而言的,都是、的详细的历史的一致。

认识运动的频频性和无穷性,表示从到、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行进或上涨的过程,真谛永久不会停止前进的脚步,它在发展中不停。

那些经过实践频频查验的、已经确立的真谛,它在发展中不停向前发展。

18、矛盾的广泛性与特别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矛盾的、的详细的历史的一致。

19、矛盾的广泛性与特别性。

一方面,寓于之中,并经过特别性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离不开。

20、人们获取科学理论的目的是;人们获取认识的根源只有一个,即,获取认识的门路则有两个,是和。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

2017届《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201612《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2016/12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1-2课)1.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科学。

(说。

)2、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化的世界观)3.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不是所有哲学都是科学的,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4.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5、哲学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6、世界观与方法论相互决定,相互影响。

()7、牛顿第二定律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是具体科学知识,不是世界观)8、哲学“科学之科学”,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

(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看法是错误的。

书本P9)9、哲学是全部科学研究之母,说明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说明哲学对具体科学的研究具有指导作用)10、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具体、正确的指导方法。

(凡哲学都能给人们提供提供方法指导,不一定都是具体的、正确的)11、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具体科学的发展而发展)12.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指导具体科学)13.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14.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5.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者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梳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梳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梳理写出下列观点的错误之处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3.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客观世界。

4.哲学以世界观为研究对象。

5.哲学是具体科学知识的总和。

6.哲学是科学之科学。

7.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

8.哲学能够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9.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10.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11.哲学的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

12.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13.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运动。

15.物质是万事万物的总和。

16.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17.物质世界是相对运动和绝对静止的统一。

18.事物有时是运动的有时是静止的。

19.自然界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20.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

21.正确的规律起积极作用,错误的规律起消极作用。

22.只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做事情就一定能够成功。

23.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改造规律。

第五课把握思维的奥妙24.物质和意识二者相互依存。

25.物质和意识可以相互独立。

26.意识的反映特性是物质产生的基础。

27.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实在在大脑中的反映。

28.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29.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直观反映。

30.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正确反映。

31.意识能否正确反映客观存在取决于人的思维能力。

32.意识能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33.意识促进事物发展。

34.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

35.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36.艺术创作源于创作者的艺术天分和执着追求。

37.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38.科学理论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2017《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2017《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及俗语诗句体现的哲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注意:马克思主义哲学)2、具体科学以哲学为基础,并且随着哲学的发展而发展(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3、具体科学知识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注意:哲学揭示的是世界变化发展的最一般规律)4、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注意:不一定是科学的关系)5、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派别. (注意: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基本派别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注意: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不等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7、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物质与意识何者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唯一标准)8、意识对物质能正确反映即意识与物质具有同一性,是不可知论(注意:可知论)9、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注意:应该是两个根本对立的观点)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发展是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发展(注意: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发展)3、运动是相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注意:颠倒了二者)4、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和利用规律,也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规律(注意:规律不可以制定,废除,创造,消灭和改变)5、思维规律是主观的.(注意:思维规律的形式是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思维规律的客观性主要表现在,无论人们是否意识到思维规律的要求,是否遵循思维规律进行认识活动,思维规律都在起作用.)6、规律是无条件的,是永恒不变的(注意: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依赖一定条件的,如价值规律存在和起作用的条件是商品经济,把规律看作永远不变的,是属于形而上学的静止的观点.)7、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注意:是人脑特有的机能)8、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的(注意: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9、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而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10、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不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注意:无论意识正确与否都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11、意识的目的性、自主选择性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注意:意识的自主创造性是认识事物的重要条件)12、意识是推动物质发展的物质力量(注意:正确意识推动物质发展的精神力量)13、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注意:不一定是正确反映)14、马克思主义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出发点(注意:客观实际是出发点)15、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事情能否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注意: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16、只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注意: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17、发挥主观能动性是遵循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注意:颠倒了二者的关系)18、实践是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一切活动(注意:改造客观世界)19、实践决定于认识。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7《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练习题及参考答案【哲学概论】1、哲学就是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并不是所有的世界观都能上升为哲学,哲学是系统化和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但哲学有正确的哲学与错误的哲学之分,并不是所有的哲学都是科学的,有些哲学是错误的甚至是反动的)3、哲学决定生活。

(生活决定哲学,哲学反作用于生活)4、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本质与规律的科学。

(哲学是关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的科学)5、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思考和追问。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哲学智慧的产生离不开人们的思考)6、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真正的哲学可以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

或:正确的哲学或科学的哲学才能使人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7、世界观是关于世界具体问题的观点。

(世界观是关于世界最一般、最普遍的问题的看法和观点)8、方法论决定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9、哲学是具体科学的基础,具体科学指导哲学。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哲学是具体科学的指导)10、哲学为社会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哲学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而非物质基础)11、世界是物质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12、哲学具有反复性。

(哲学具有反思性)13、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

(哲学对社会变革具有反作用,人民群众对社会变革具有决定作用)14、只有哲学才是使人聪明的学问。

(学习哲学可以使人聪明,但使人聪明的学问除了哲学还有具体科学)15、科学的世界观决定了科学的方法论,二者构成了哲学。

(哲学不一定是由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构成的。

错误的世界观经过系统化和理论化也构成哲学,只不过这种哲学是错误的哲学)16、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片面。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17、旧哲学是唯心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论。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精编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精编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精编1、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就是哲学。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3、意识是大脑特有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特有的机能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5、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形式是客观。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6、唯物主义是世界观,辩证法是方法论。

(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也都具有方法论的意义7、物质与意识是相互依存,互相影响、互相促进的。

(物质可以离开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必须依赖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8、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错误的思想意识的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反映。

(区别在于是否对客观事物作出了正确的反映9、从本质上看,宗教是鬼神观念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

(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虚幻的歪曲的反映10、意识能够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意识不能直接作用于客观事物,只有通过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事物才能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11、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要在尊重客观规律、正视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正确而充分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想问题、办事情才能取得成功12、只有正确的认识(意识、社会意识、理论才会对客观事物起作用。

【正确的认识(意识、社会意识、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意识、社会意识、理论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阻碍作用】13、认识来源于书本和实践。

(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来源于他人的实践,只有实践才是认识的唯一来源14、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是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15、真理永远都是正确的。

(真理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它就会成为谬误16、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世界上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存在着联系。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知识点集锦生活与哲学重要及易错知识点集锦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武器2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不能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4根本分歧在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何为第一性,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原。

5、(注意:不能说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6、承认物质决定意识是唯物主义的观点,但不一定是辩证唯物主义7、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人们创造哲学的最终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是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

8、哲学的任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9、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但定义不能混淆10、哲学给我们方法论的指导,但不是具体的方法。

11、任何哲学都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但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与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1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唯物主义观点“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主观唯心主义观点“理生万物”“理主动静”“未有此气,已有此理”———客观唯心“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静止的观点,形而上学“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运动变化,辩证法的观点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2、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不一定是一种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汇总在学习《生活与哲学》的过程中,同学们常常会遇到一些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知识点。

下面就为大家汇总一些常见的易错易混点,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门学科。

一、物质和意识的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但要注意,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事物的发展。

2、不能认为意识能够直接创造物质。

意识必须通过实践活动,作用于客观物质世界,才能引起物质形态的改变。

易错点:认为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存在,或者意识能够超越物质的限制直接改变世界。

二、运动和静止1、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易错点:把静止绝对化,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或者只看到运动,忽视相对静止的存在。

三、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我们不能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但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和基础,脱离规律的主观能动性是错误的。

易混点:将人的主观能动性与规律的客观性对立起来,或者片面强调规律的客观性而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四、实践和认识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但获得认识的途径有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但要注意,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

3、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

易错点:认为认识的来源只有实践,忽视间接经验的作用;将认识的反复性理解为认识是一种循环往复的过程。

五、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1、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具有客观性。

2、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真理的认识是确定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随着条件的变化,真理也会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点

47.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注意:任何真理都是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8.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注意:真理都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 如果超出了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真理的客观性强 调的是,在真理所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内,它是正确的。
(错)(注意: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可以缓和,不可以调和。)
7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错)(注意: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同一性和斗争性。)
73.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错)(注意:不能将两方面理解为就是优点和缺点。)
74.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 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
49.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注意: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 质与核心。 50.实践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注意:实践不能割断联系,联系具有客观性。 51.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注意:自在事物和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客观的。
52.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整体功能不是部分功能的简单相加。 53.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注意:关键部分的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54.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注意: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创造条件 建立新的联系。 55.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注意:当部分以有序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 56.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注意:必须在一定条件下。 57.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注意:并非任何运动和变化都是发展,只有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 变化才可能是发展。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

《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注意: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注意:应为“客观实在”)2.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注意: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不一定是显著的变化。

)3.规律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

(对)4.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注意: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是办好事情的前提和基础。

)5.人们可以改变或创造条件,使规律发生作用的表现形式发生变化。

(对)6.意识是大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注意: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意识的源泉是客观存在。

)7.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由人脑决定的。

(注意:意识活动的内容来源于客观存在)8.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注意:不同的意识有不同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9.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注意:只有正确的意识才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10.意识因其创造性,而具有直接现实性。

(注意: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实践才具有直接现实性。

)11.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

(注意:人的意识不能够直接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12.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注意:不能理解为相互依赖,意识依赖于物质,但物质是独立于意识之外而存在的)13.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使客观符合主观。

(注意:应为“使主观符合客观”)14.实践是客观见之于主观的活动。

(注意: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15.实践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

高中政治《生活与哲学》易错易混知识点整理今天给同学们整理了《生活与哲学》部分易错易混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更好的掌握知识提供帮助。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 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提醒:哲学来源于实践。

)2. 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哲学不是包罗万象的和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

)3. 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提醒:哲学有科学与非科学之分,并且哲学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4. 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提醒:哲学与具体科学是共性与个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5.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提醒:哲学基本问题还为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提供依据。

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依据。

)6. 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提醒:二者不能等同。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而不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质决定意识,二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7. 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提醒:哲学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8. 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提醒:应弄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的根本观点,不可把哲学中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庸俗化。

)9. 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提醒: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哲学不提供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10.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提醒:马哲产生前就存在了。

)11. 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提醒:只有真正的哲学才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12. 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7届高三政治二轮复习《生活与哲学》易错点分析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世界观揭示了事物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2.哲学来源于人们形成的世界观。

3.哲学是包罗万象、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科学。

4.哲学是从某方面反映人们对客观世界和人生价值认知的科学。

5.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整体与部分、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6.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依据。

7.哲学的基本问题就是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

8.追求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崇尚精神生活就是唯心主义。

9.真正的哲学是对问题的高明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

10.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后,就出现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对立。

11.任何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

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物质决定意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问题。

2.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就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自然界及其规律是客观的,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思维规律是主观的。

4.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

5.自然界的事物是按自己的意志行事的。

6.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使事物处于显著的变化之中。

7.运动是有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相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绝对的。

8.认识和改变规律是克服困难的条件。

9.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总是统一的。

10.规律有好坏之分,是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

11.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和基础。

12.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改造规律。

13.意识是大脑的机能。

1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错误的意识、神话、传说是人创造出来的。

15.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

16.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起反作用。

17.物质与意识不可分离,相互依赖。

18.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

19.意识形式的差异性决定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的多样性。

20.意识具有科学预见性。

21.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正确反映。

22.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活动。

23.认识的不断完善决定着实践的不断深化。

24.认识的发展具有与认识主体无关的客观规律性。

25.原有的真理性认识常常在新的实践活动中被推翻。

26.真理是永恒不变的,世界上存在终极真理。

27.对同一确定的对象,正确的认识可能不止一个。

28.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

29.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单个人的实践活动是不存在的。

30.实践是有意识的、有目的的活动,盲目的实践是不存在的。

3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之一。

32.错误认识不是来源于实践,正确认识才来源于实践。

33.实践是认识的重要来源,认识发展的唯一动力和唯一途径,要获得认识就要亲自参加实践。

34.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35.“三个有利于”标准否认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36.任何真理都是客观与主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7.真理是客观的,所以是无条件的。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思
1.联系、发展、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

2.2.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

3.人为事物的联系具有主观性。

4.整体功能是部分功能之和。

5.关键部分的功能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

6.事物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

7.整体功能总是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

8.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

9.发展是一种运动和变化,运动和变化也是一种发展。

10.发展就是曲折的运动。

11.事物的发展是周而复始的循环。

12.事物量变过程实质上就是质变的过程。

13.事物总处在渐进和不显著的变化中。

14.双方力量的此消彼长是战争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15.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无条件的。

16.任何变化都是发展。

17.新出现的事物就是新事物。

18.没有质变就没有发展,所有的质变都是发展。

19.发挥了主观能动性,消除事物之间的矛盾。

20.战争中的中日双方只有斗争性没有同一性。

21.即使客观条件不变,主次矛盾也可能相互转化。

22.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通过次要矛盾起作用。

23.矛盾就是构成矛盾的双方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矛盾可以调和,不可以缓和。

24.矛盾的基本属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25.任何事物都存在两个方面,即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2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所以矛盾越多越好,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事物的发展。

27.人们在改造自然的斗争中,有意识地制造出自然界原来不存在的东西,而这些事物中包含着矛盾,所以意味着人可以有意识地“制造”矛盾。

28.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特殊性,特殊性寓于普遍性之中。

29.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30.主要矛盾就是急需解决的矛盾。

只要解决了主要矛盾,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31.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32.制定创新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3.理论创新决定实践创新。

3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创新。

35.创新是人们思维的产物。

36.发展是新事物全盘否定旧事物。

37.创新就是科技创新。

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1.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

2.科学实验是社会存在的基础。

3.人的欲望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4.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就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6.人民群众就是劳动群众。

7.人民群众是一个永恒的范畴。

8.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9.英雄人物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10.在价值选择的基础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

12.价值选择正确与否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13.客观条件无法影响到人的成功。

14.价值观对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15.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能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16.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统一。

人的价值就在于享受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满足。

17.衡量一个人的人生价值,首先看他在物质方面对社会的贡献,其次看他在精神方面对社会的贡献。

18.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客观基础。

19.机遇是实现人生价值的首要条件。

20.追求个人利益就是坚持个人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