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意愿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意愿的影响研究摘要:微公益在我国社会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基于实地调研数据,描述了我国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利用logit回归模型,重点探析了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回归结果发现,社区的互帮互助风气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具有重要作用,即社区的互帮互助风气越好,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就越强烈。在总结研究结论的基础上,从社区管理角度提出若干建议,以此推动社区微公益发展。
关键词:社区管理;社区微公益;意愿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6-0048-04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一般而言,社区都是由地域、人口、生态、结构和社会心理五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任何社区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小社会,是社会的组成部分和社会的缩影,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和各种现象必然会在社区里发生和出现,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许多社会问题。在此背景下,社区管理应运而生。
微公益顾名思义就是从微不足道的公益事情着手,强调积少成多。它是一种零门槛、零负担、追求创意的公益方式,具有自愿性、无偿性、慈善性等特征,强调全民参与,每个人可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参与方式,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随着微公益慈善
模式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支队伍,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帮助他人,为社会奉献自己的一份爱心。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微公益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支持力量。然而,社会上存在的一些不和谐现象、社区管理层面存在的问题等,降低了人们参与微公益的意愿。
人都是群居动物,社区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场所。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受影响,不是某个社区单独存在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问题的具体体现。加强社区管理,设立微公益岗位、建立微公益专门机构、营造互帮互助风气等,提高社区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意愿,不仅是推动社区建设的需要,还可以发现和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对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重点探析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意愿的影响,并在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相应建议,推动社区微公益发展。
二、文献综述
社区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社区。它是随着全国性社区建设的逐步兴起而被提上议事日程的概念,近年来才引起人们的关注。虽然我国关于社区管理实践的探索和理论研究的创新较西方晚,但是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社区管理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
从实践上来看,我国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是随着全国化的社区建设浪潮而兴起的。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掀起了社区建设的浪潮,民政部首先选择在北京、上海、天津等26个城市设立了
“全国社区建设实验区”[2]。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经验概括,各级实验区在实践中创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社区治理模式,如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的上海模式与深圳盐田模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沈阳模式、华中地区的江汉模式等。
从理论来看,我国目前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政治学关注社区自治化模式下政府与社区的关系框架建构,试图从中找到一条政府与社区体制上共生、功能上互补、效用上双赢的路子,把新建社区作为制度创新的平台,探索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模式;社会学关注社区服务的问题,社区服务研究从起步到系统化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改革和社会福利体制深化发展之必需,满足服务主题和内容日趋多元化的要求;市政学关注社区管理自治化发展如何与一个城市的整体规划发展保持“共振”;管理学关注社区自治化体制下政府管理与社区管理的衔接链条及管理绩效,建构社区自治体制,政府在管理上既不能越位也不能缺位和错位,社区自治机构既要满足区内居民形式多样和内容日趋丰富的要求,大胆管理,热情服务,拒绝“乱摊派”,又不至于同政府形成分庭抗礼的局面[3]。此外,李江新(2011)从公共管理的学科视角出发,分析了社区管理的三大参与主体的困境,并从多元共治理论出发探析了其化解之道[4]。陈金锄从政治学的视角出发,阐述了社会转型期我国社区管理中的体制性矛盾,主要是政府与社区之间的矛盾,试图构建政府依法行政、社区依法自治相结合的社区管理新体制[5]。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针对社区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目前针对社区管理的研究偏重经验总结,而具有广泛学科结晶深度的研究成果较少;第二,在已有对社区管理的研究中,理论研究偏多,而通过实地调查和通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的较少;第三,研究视角较狭窄,目前关于社区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而从公益(尤其是微公益)视角对社区管理的研究还处于空白。
三、实证建立
(一)数据来源
研究所用数据来自华北电力大学2012年关于社区微公益活动开展状况的调查,问卷内容涵盖个人基本信息、社区微公益开展情况、居民参与情况、影响因素等多方面信息。共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 05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7.92%。
(二)研究设计
1.因变量——参与意愿
文章中的参与意愿主要是指居民是否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当居民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时赋值为“1”,不愿意时赋值为“0”。
2.主要自变量——社区管理
本研究中的主要自变量是社区管理,主要包括组织次数(即社区上年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次数)、微公益专门机构、微公
益岗位、互帮互助风气和社区总体经济水平。
3.其他自变量
其一是居民个人特征,包括性别、年龄对数、受教育水平和社区类型;其二是居民社会环境特征,选取“扶危济困”、“互帮互助”等社会优秀文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事件和加大对社区微公益的社会资金投入力度(以下简称社会资金投入加大)来反映。
4.模型选取
本文将使用stata软件作为数据分析软件,由于因变量——居民的参与意愿是二元变量,所以文章采用logit模型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进行研究,分析影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的因素及其作用方向,重点研究社区管理对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的影响。
(三)变量基本描述
如下表所示,在56.69%为男性、43.31%为女性的调查样本中,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占87.19%,可见目前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愿还是比较强烈的,但是仍有12.81%的居民不愿意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这一问题亟待关注。居民所在社区上年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次数为1~3次的占31.56%,一次也没有的占
47.01%;分别有36.80%和44.63%的居民所在社区有专门组织居民参与微公益活动的机构和为居民提供过社区微公益岗位;将近九成的社区有互帮互助风气,可见绝大部分社区能为居民开展微公益活动提供良好的社区环境。有85.35%的居民参与社区微公益活动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