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

合集下载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大学生群体的网络行为也呈现出日益复杂和多元化的趋势。

在这个“微时代”,大学生群体的网络集群行为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本文将对“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进行浅析,并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1. 多元化在“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不同的大学生群体有着不同的网络行为特点,比如网络游戏爱好者、社交媒体迷、网瘾学生等。

这些不同群体的行为模式虽不尽相同,但都带有一定的聚集性和集群性。

2. 比较性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喜欢与他人进行比较,这一点在社交媒体上尤为明显。

许多大学生会在社交媒体上发布自己的生活照片、旅游照片、学习成绩等,与他人进行比较。

这种行为会导致自我价值观受到影响,增加不必要的压力,甚至导致自卑心理。

3. 虚拟性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常常是虚拟的,比如在游戏中扮演英雄、在社交媒体上构建完美的形象等。

这种虚拟性的行为可能导致现实生活与虚拟生活的脱节,使他们难以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4. 社交性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具有明显的社交性,他们在网络上通过社交媒体、网络游戏等渠道与他人进行交流和互动。

在网络上建立的社交关系可能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产生影响,甚至成为现实生活中社交关系的替代品。

1. 提高自我意识大学生需要提高自我意识,意识到网络行为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他们应该意识到网络行为所蕴涵的风险和危害,避免盲目跟风,做到理性使用网络。

2. 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观大学生应该培养正确的网络行为价值观,明确网络行为的规范和准则,做到理性使用网络,遵守网络道德和法律。

3. 加强网络安全意识大学生必须加强网络安全意识,保护个人隐私,防范网络诈骗、网络欺凌等不法行为,保障个人信息安全。

4. 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大学生在网络行为上应该适度,适当减少网络使用时间,积极参与现实生活中的学习、社交、体育、文化等活动,保持身心健康。

5. 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大学生应该增强网络行为的自我管理能力,自觉抵制不良网络行为诱惑,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保持理性和清醒。

网络集群行为过程解析

网络集群行为过程解析
词并 不反 感 ,并在 一 定 程 度 上 认 同 。
可能要减少9 %以上 ”。她 除了在 自己 为全 国关 注的焦点 ,这大大刺激了一些 0
负责的页面推荐热帖外 ,每天还把一 些 有新闻价值的帖子群发给各媒体记 者 , “ 一 举三 得 ,不 仅 宣传 了 自己的 网 这 站 ,也给一些媒体提供 了新 闻线索 ,还 使网友的举报得到了更多的关注 ”。 媒体记 者与网络编 辑 “ 结盟”的欲望 ; 而另一方面 ,网络 因为 内容来源 缺乏 ,
能 ,更成 了一种需要 。这或许是 “ 网络
风 暴 ”越 来 越 多 的 深层 动 因 。
争取 更多 网友及点击量 ,因此各 个论坛 里 如 果有 点击 量 稍高 的 帖 ,版主 一 般 会 主 动推 荐到 网 络页 面 醒 目位置 或 加
谨防 “ 幕后”交易蔓延
不断的 “ 网络风暴 ”,让 网友一次 又 一次 看到了网络的威力 ,也使官员们
道 闻名 业 内 。 “ 少 网络 热 点事 件 ,在 不 网 络 热 炒 以 后 , 因为 传 统 媒 体 介 入 而使
体 ,每一 个个体失 去了独立思考 的能
力 ,很快形成群体意见 。 然 后是 信 息 持续 地 立体 传 播 。
网络群体 已经冲破单纯利用 网络 进行
在体验到这块 “ 市场”的甜头以后 ,在市 场化逐利本 1 生的推动下 ,又有意识地去制 造更多的 “ 风暴”。在调查过程中,有官 员曾表示有时深夜求助于相关朋友 ,委托
也 需 借 助 传 统 媒 体 的专 业 内 容 ,双 方 各
取所需。
人 民网强国论坛是当前最有影响力 的时政类 网络 论坛 之一 。该论坛一位资
深版 主告 诉记 者 ,在 主 流 论 坛 ,网 络 版

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以苏家权事件为例

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以苏家权事件为例

在此次事件 中网民表现 出了高参与性、 高互动性 、 高针对性 、 相对扩展性 、 情感倾 向性等特征。 【 关键词】网络 集群行为 内容分析
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 、 无 组 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 , 在一
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 的。 以 意见 的 强 化与汇聚为特征的 , 具 有 现 实 影 响力 的 网
2 0 1 2( 1)
பைடு நூலகம்
研究方法上 , 以个 案研 究 、 社会调研 、 应 用
型研究为主。
研究趋势上 , 对 于新 媒 体 语境 下 的 新
⑦石 长 顺 、 景义新, 市 场新 闻 业环 境
闻专业 主 义研 究 颇 具 热 点 倾 向 ,但从
2 0 1 2年 关 于 这 部 分 的研 究 内 容 来 看 , 重 复性 观点 泛 滥 , 缺 乏新 的见 解 。 因 此 ,在 今 后 的 新 闻专 业 主 义 研 究
2 0 1 2 ( 8)
点。 另外, 由于新 闻专业 主义诞生在 与 中 国的经济 、 政治和文化环境不太一样 的社 会氛 围中 , 部分学者对我 国引进新 闻专业
④蒋晓丽、 李玮, 客观真 实公共服务 社会 责任——论 范长江新 闻专 业主 义精
神 及 其 当代 启 示 , 采 写编 , 2 O 1 2 ( 1 )
民聚集① 。 不同于传统的集群行为 , 网络集
群 行 为 以具 有 虚 拟 性 、 隐蔽性 、 交 互 性 等
制性 、 事 件演变 的鲜明结 构性 、 事件 效应
的双 重 性 是 网 络集 群 行 为 的 主要 特 征 ② 。

+ 一 +
- + - +
究 的分析 , 试做 出以下几点总结 :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们逐渐成为了网络的主要使用者。

他们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进行信息交流和社交互动,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集群。

这种集群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交往方式。

本文将从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1.1 信息传播速度快在微时代,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迅速传播信息,一条消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被数万乃至数十万人转发,形成了所谓的“火炬传播”。

这种快速传播的特点使得网络集群行为在大学生群体中变得更加普遍和强大。

1.2 情绪传播广泛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另一个特点是情绪传播的广泛性。

一条情绪化的言论或者图片可以在短时间内引发大规模的共鸣,进而带动整个网络集群产生某种情绪波动。

这种情绪传播的广泛性也给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1.3 群体行为具有集体性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大学生的个体行为常常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朋友圈、微博热门话题、抖音挑战赛等都是可以带动大量人群参与的集体行为,形成了一种类似于“群体潮流”的现象。

1.4 社会热点话题被放大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中,社会热点话题往往会被放大,引发出更多的回响和讨论。

一件小事在网络上可能会演化成一场热烈的争论或者大规模的行动,给网络集群行为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二、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预防2.1 提倡理性思考大学生在参与网络集群行为时,应该提倡理性思考,不盲目跟风,不轻信谣言,不随意传播不实信息。

只有理性思考,才能在网络中保持清晰的头脑,避免被误导或者利用。

2.2 提高媒体素养大学生应该提高自己的媒体素养,学会鉴别信息的真伪,判断信息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信息的背后含义。

只有提高媒体素养,才能在网络集群行为中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陷入到情绪的波动中。

2.3 增强个人意识大学生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应该增强自己的个人意识,保持自我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轻易受到群体行为的影响。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引导对策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引导对策

数量偏多 ; 中国 1 0 到2 9 岁 的网民规模超过 2 . 8亿, 超过总 网民数 的一半 ; 高中和大专 以上学历人群 中互联 网普及率
已经 到 了较 高 的水 平 , 尤 其 是 大 专 以上 学历 人 群 上 网 比例
广义上 的“ 网络集群行为” 指“ 一定数量的、 相对无组织 的网民针对某一共同影响或刺激 , 在网络环境 中或受 网络

( 一) 集群行 为的参与主体
网络 集 群 行 为 与现 实 集 群 行 为 在 参 与者 属 性 、 参 与 成
员之间关系 、 与触发事件 的功利性程度等方面有一定差异。 1 . 参与者 自身属性 参与者 自身属性包括性别 、 年龄、 文化程度、 职业等方
面。 根据 中 国互 联 网络 信 息 中 心 发布 的 《 第3 1 次 中 国互 联 网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统计 , 截至 2 0 1 2年 1 2月 底 , 中 国 网 民 中男 女 比例 为 5 5 . 8 : 4 4 . 2 , 男 性 网 民 比女 性 网 民的 上 网

网络集群行为的界定
关于集群行为, 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主要是指“ 那些在
相对 自发 、 不可预料、 无 组织 的 以及 不稳 定 的情 况 下对 某 一
共 同影响或刺激产生反应 的行为” 。 目前 , 针对“ 网络集群
行 为” 的 定义 , 因 出于 研 究 角度 、 研究重点的不同, 学者 们 并 未达成一致意见, 但 整 体 上 可 以将 “ 网络 集 群 行 为 ” 的界 定 划 为 广 义 和 狭 义 两类 。
面地概括我 国现阶段的实际情况 , 即互联网环境 中的聚集 行为常常会 导致现实生活 中集群行为 的发生, 如抵制“ 家乐 福” 、 抵制 日货事件等, 都是先通过网络发起 , 后在现实行 为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社交平台的迅速普及,我们进入了一个“微时代”,这种时代给了大学生更多的沟通和交流机会。

在这个时代,大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群体,他们不断地主动获取和发表信息,成为了一个活跃的网络集群。

然而,这个网络集群不仅带来了好处,还存在着一些不良影响,需要我们及时控制和预防。

首先,微时代的网络集群行为具有较强的互动性和社交性。

网络集群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自由畅所欲言的平台,大学生们通过网络互动,分享彼此的生活、学习和想法。

在这个集群中,学生之间的联系更紧密,形成了一个网络社交圈,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然而,微时代的网络集群行为也存在反社会和不良的行为。

在网络集群中,大学生有可能受到欺凌、诈骗、色情等信息的侵害。

一些学生利用网络虚拟空间发布攻击性、恶意的言论,造成不良影响。

这些恶意行为扰乱了网络集群的秩序和稳定性,对大学生个人和整体的成长和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因此,预防微时代的网络集群行为的不良影响,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提高网络素养。

大学生需要牢记网络安全意识,不轻信陌生人的信息,提高自己辨别真假信息的能力。

同时,掌握基本的网络知识和技能,学会管理个人的网络行为,制定好自己的网络行为规范,不随意发表攻击性、恶意的言论。

第二,建设健康的网络生态环境。

学校应借助网络平台,建设健康、积极、阳光的网络环境,推广网络文明,号召学生共同打造和谐的网络社区。

此外,学校还应加强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设备的安全性和性能,以满足学生的网络需求,保障学生的网络安全。

第三,加强家庭教育和监管。

家庭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影响不容忽视,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的网络教育和引导,帮助孩子掌握正确的网络规范和行为,并切实监管孩子的网络行为,定时检查孩子的网络使用情况。

总之,微时代的网络集群行为给大学生提供了便利和机会,但也存在许多不良影响。

预防这些不良影响需要学生、学校和家长共同努力,建设健康、积极、阳光的网络环境,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利用网络资源,获取更多的知识和信息。

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

2012.664 网络集群行为初探朱思鹤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北京 100038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原因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律规定,以求对其有初步认识,并对构建网络集群行为的社会控制机制提出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特征;规制0 前言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公众集中表达意见的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宽松性等特点吸引了大批网民参与到对某一热点社会事件的挖掘、评价中来,形成网络集群行为。

网络集群行为在揭露贪腐、反映民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有时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机制而演变成为网络暴力,极大地损害了公共利益,侵害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因此有必要对其加以系统研究,以提出相对完善的解决方案。

1 网络集群行为的特征一般来说,网络集群行为具有以下特征: (1) 超时空性在网络集群行为中,参与者的行动不再受时间、空间以及社会身份的限制,网络将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人们的言论、思想、行为和情绪整合到同一时空进行互动。

尽管网络事件的参与者分布在不同的地方,也没有在某一确定时间点下的固定物质场所中进行聚集,但由于互联网成为了参与者之间时刻存在的依托与载体,它将高度分散的参与者在不同时间、空间发生的类似行为汇聚成为网络集群行为。

另外,由于缺乏姓名、年龄、性别等身份的核实,使得互联网拥有多个聚集个体,并能更加便利地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提供场所与机会。

只要拥有电脑和网络,就可以成为事件的参与者。

(2) 超功利性传统的集群行为一般是具有共同利益的人聚在一起,由于共同的原因产生的群体性行为,个人的参与行为往往和其自身的利益相关。

而网络集群行为突破了这一规律性,参与者的参与动机、参与行为和参与目标都与自身利益基本无关,具有超功利性。

曾经轰动一时的“犀利哥”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犀利哥”事件伊始,网民的积极参与,纯粹是为了娱乐、恶搞以及对时尚和潮流的戏谑,并不涉及自身任何利益。

后来,事件演变成为了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社会道德的呼吁。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普及,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也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和影响力。

他们凭借着互联网平台的便利性和社交媒体的普及,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集群,即“微时代”的大学生网络群体。

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其行为特点和预防措施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研究。

大学生网络集群的行为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拟化和社交化。

虚拟化指的是大学生在网络上的行为表现,他们通过微博、微信、QQ空间等互联网平台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分享信息和与他人进行交流。

与传统的线下交流相比,网络交流更加便捷和自由。

大学生网络集群的行为还表现为社交化。

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同学、朋友以及其他大学生进行互动,分享生活、经验和观点,以此建立和维持社交网络。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还包括信息过滤和导向性。

由于互联网上信息众多且杂乱,大学生在网络上进行信息过滤,选择出对自己有用或感兴趣的信息进行阅读和关注。

大学生网络集群的行为也具有一定的导向性,即其行为容易受到网络平台、社交媒体以及其他网络用户的影响和引导。

一些有影响力的网络用户和网络内容提供者对大学生网络集群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影响他们的价值观、消费习惯和行为方式。

为了预防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和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加强网络教育和培训。

大学可以加强网络素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质和能力,使他们能够正确、理性地使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平台。

建立健康的网络社交生态环境。

互联网平台和社交媒体可以通过建立规范和标准,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引导和约束。

大学生自身也应该自觉遵守互联网社交规则,保持良好的网络行为。

提高大学生的网络媒体素养。

大学生需要学会辨别网络虚假信息和不实言论,增强自己的信息鉴别能力和批判思维,不被错误的信息和引导所误导。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

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可能给他们的心理健康带来一定的压力和影响。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健康教育和服务体系,为大学生提供心理咨询和支持,帮助他们有效应对网络集群行为带来的压力和挑战。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

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一、本文概述《对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研究以《乌合之众》为视角》这篇文章旨在从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的视角,深入剖析我国网络群体行为的特征、形成机制及其社会影响。

文章首先概述了网络群体行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指出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网络群体行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

在此基础上,文章引出了勒庞的《乌合之众》理论,探讨了该理论对于理解和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适用性。

接下来,文章将结合我国网络环境的实际情况,从《乌合之众》的视角出发,分析网络群体行为的形成原因、演变过程以及背后的心理因素。

文章将重点关注网络群体行为中的群体心理、情绪传染、意见领袖等关键因素,揭示网络群体行为如何受到社会环境、信息传播、个体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文章还将对网络群体行为的社会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包括其对公共舆论、社会稳定、政策制定等方面的影响。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文章将揭示网络群体行为的积极作用和潜在风险,为政府、企业和个人在面对网络群体行为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总结研究成果,指出在研究网络群体行为时需要注意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网络群体行为的本质和规律,为构建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乌合之众》概述《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创作的社会心理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

在本书中,勒庞阐述了群体以及群体心理的特征,指出了当个人是一个孤立的个体时,他有着自己鲜明的个性化特征,而当这个人融入了群体后,他的所有个性都会被这个群体所淹没,他的思想立刻就会被群体的思想所取代。

而当一个群体存在时,他就有着情绪化、无异议、低智商等特征。

勒庞的这些观点为我们理解网络群体行为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在网络空间中,人们往往以匿名的形式存在,缺乏现实生活中的身份约束和道德束缚,因此更容易形成群体并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

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

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及演变机制研究

为 ,它 没有 确 切 的 网络 事 件 参 与者 ,
也 没有 明确 的组 织人 ,行 为 的产生 具 有 不可 预料 性 ,网络参 与 者对 某一 因 素 有共 同 的兴趣 ,而且 有 可能 造成 的 负 面影 响不 断扩 大 。由于 网络 具有 超 越时空限制的特有性质 ,决定了它会产 生一些相对于传统集群行为的新特征。
匿 名 虚 拟 空 间下 的行 为 是 有 限理 性 的 。
三 、网 络 集 群 行 为 的产 生 因素
虚 拟化 和超越 时 空等特 点 ,会使 得 它
的发展声 势更 大 、力度 更猛 、影响 更
深广 。
二 、 网络 集群 行 为 的主 要 特 征
爱 好 、想法 等 因素参 与热 点事 件 的讨
以及社 会环境 等 因素 的影 响 ,网络 集 群 行为 的 主体 主要 是具 有 一定 知识 文 化 程度 的 网民 ,尤 其是 中青年 ,这 一
群 体 主导着行 为话 语权 ,并呈 现 出群 体 的流 动性 、复 杂性 以及 非理 性等 特 点 ,从 而决定 了网络集 群 行为 的行 为 特征带有 网络用户群体的某些特征 。 ( 五)匿名状态下的非理性思维 网络集 群行 为 的参 与者 大 部分 都 是 非现 场参 与 、亲历事 件 的 ,因为 没
种 各样 的影 响 ,因为参 与 的事 件必 然 与其 自身有着直接 或间接 的利益关 系 ,
所 以参 与 者 需 要 对 自己 的行 为 后 果 承
担 责任 。而 网络事 件 的参 与者 只 以符 号 的形式存在 ,可以根据 自己的兴趣 、
行 为 和语言 ,同时 ,他们 又对 参 与事 件 持 以 自发 的非 理性 的又 相对 目标 清 晰 的批 判 和攻击 态度 。总 而言 之 ,网 络集群 行 为的参 与者 基 于不在 现场 和

浅析网络集群现象

浅析网络集群现象

浅析网络集群现象
网络集群是指将多台计算机通过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计算资源池,以实现高可用、高性能、高可扩展性和资源共享的目的。

在网络集群中,有一些常见的现象。

1. 低延迟:在网络集群中,虽然数据需要经过多个节点传递,但由于节点之间的连接速度快、传输效率高,能够缩短数据传输的时间,从而实现低延迟的效果。

2. 高可用性:网络集群中的多个计算机系统级联组成,一个节点出现问题不会导致整个系统崩溃,其他节点可以顶替其工作,从而保证了高可用性。

3. 高性能:网络集群中的计算机资源被整合在一起,可以利用多台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共同完成大规模计算任务,从而达到高性能的效果。

4. 负载均衡:在网络集群中,通过负载均衡技术,将任务分配到不同的节点上,可以使每个节点的负载均衡,避免资源的过度集中,从而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5. 可扩展性:网络集群架构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可以随时增加新的节点,通过增加计算机资源来满足更高的性能要求。

6. 数据同步:在网络集群中,由于数据存储在多个节点中,需要实现数据同步,以保证所有节点看到的数据都是一致的。

综上所述,网络集群架构是一种强大的计算资源架构,能够实现高可用、高性能和资源共享等目的,对于需要大规模计算和处理的应用场景非常适合。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

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解读关键词:人肉搜索网络集群行为行为成因信息传播特点道德表达[摘要]:“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被社会广泛关注源于2006年4月的“虐猫事件”,而同年同月发生的“铜须门事件”使它有了“网络暴力”之称,参与者被称为“网络暴民”。

但网民并未因此而进行反思,反而于2007年之后发动了范围更大、影响更广的“人肉搜索”。

何谓“人肉搜索”?“人肉搜索”为何会呈现出愈演愈烈之势?本文试图分析“人肉搜索”这一网络集群行为的成因及其信息传播特点,并对这一现象进行思考。

简要来说,“人肉搜索”本质上是一种道德意见的表达。

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成因包括心理、社会、媒介、技术四个方面,同时,“人肉搜索”的信息传播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个性化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弥补信息爆炸时代的信息匮乏;二是传播众主体关系提升、信息反馈得到充分表达;三是大规模自发的人工参与促使信息传播渠道有机融合;四是网络信息的把关弱化导致部分虚假信息的存在及漫延;五是与传统媒介互动日趋紧密、互设“议程”。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pretation of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Abstract: The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of "Human flesh search" started to attract wide attention from the society in April 2006 due to the "cat-abusing case". The "Bronze Door” case which happened in the same month made this group behavior known as "Internet violence", and theparticipants being referred to as "Internet mob." However, some internet users did not reflect on this behavior, instead, "humanflesh search” activities have been launched in a broader scale and with a bigger impact in and after 2007. What is "human flesh search"? Why "Human flesh search" happens more and more oft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auses of "human flesh search"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Briefly speaking, the "human flesh search" is essentially an expression of moral opinions. The behavior has its psychological, social, media, technological roots. "Human flesh search" has 5 characters in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Firstly, the need of personalized information has been met to make up for the information scarcity in the age of information explosion. Secondly, the rise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and the full express of information feedback. Thirdly, large-scale of spontaneous participation makes the convergence of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channels. Fourthly, the weakening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gatekeepers causes the existence and spread of some false information. Finally, the Internet interacts with traditional media, setting agenda for each other. Key words: "Human flesh search", Internet group behavior, causes of behavior,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 characters, moral expression. 伴随着我国网民群体的逐渐壮大,诸多源发于网民的网络集群行为对我们的生活、思想、生存与价值观等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

浅析“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及预防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成为了一种新的现象。

所谓的“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指的是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形成的一种群体行为,其特点包括网络热点聚集、群体情绪共鸣、信息共享互动等。

这种网络集群行为既有积极的一面,也存在着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将从特点和预防两个方面对“微时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进行浅析。

一、特点1.网络热点聚集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第一个特点是网络热点聚集。

在网络空间中,某些热点事件或话题会引起大量大学生的关注和参与,形成网络上的热点聚集现象。

这些热点事件或话题往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或话题性,能够引发大学生们的共鸣和讨论。

2.群体情绪共鸣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第二个特点是群体情绪共鸣。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们会在一些热点事件或话题下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观点,形成了一种情绪共鸣。

当某个事件或话题引发了大量大学生的情绪共鸣时,就会形成一股强大的情绪力量,对于事件的发展和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3.信息共享互动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第三个特点是信息共享互动。

在网络空间中,大学生们会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和工具分享自己的生活、观点和信息,与其他人进行互动和交流。

这种信息共享互动形成了一种群体行为模式,对于信息的传播和话题的扩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预防1.提高网络素养针对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特点,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来预防其负面影响。

提高网络素养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网络热点和信息,避免被情绪和偏见所左右。

还可以通过教育和引导,让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更加自主和负责地行为。

2.培养批判思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思维也是预防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负面影响的有效途径。

通过培养批判思维,可以让大学生更加理性地对待网络信息和话题,减少盲目跟风和情绪共鸣的可能性。

还可以让大学生更加客观地分析问题和事件,减少冲动和偏见的影响。

3.加强网络伦理教育加强网络伦理教育也可以有效预防大学生网络集群行为的负面影响。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关于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前言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匿名性以及强烈的交互性使散落在社会各个角落与层面的观点黏合在一起旋即组成“意见同盟”,形成强大的舆论场和群体性意见,进而转化成网络集群行为。

现实生活中网络集群行为的不断出现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本文整理了中国知网上刊载的数篇核心论文以及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研究的相关博士论文,旨在对网络集群现象能有一个清晰全面而系统的认识,也希望能为后来的相关问题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借鉴。

现对十篇文章中深及到的有关网络集群行为的各方面进行总结。

主题概念分析: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生李兰在《“网络集群行为”:从概念建构到价值研判—知识社会学的分析视角》一文中从概念上为“网络集群行为”正名。

文章通过对“网络群体性事件”和“网络集群行为”进行比较研究,认为用“网络集群行为”来对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的概括更加合理。

文章指出,从一开始,研究者对“网络群体性事件”一词就倾向于一种负面立场。

有的学者认为网络集群事件其目的是为了自身利益而对正常的秩序进行“干扰”。

相对而言“网络集群”则是一个没有价值偏向,无论从科学性还是中立性上较为合理地较为客观地对互联网时代的线上线下行为进行界定的概念,并论述了“网络群体性事件”这一概念的合法性和合理性。

这从根本概念定义上为“网民在无组织的情况下针对某一共同对象,通过互联网进行临时聚集,表达观点,组织在线或线下活动,进行非制度性参与这一过程”廓清了内涵实质,这更有利于我们深入了解和分析网络现象。

二、原因分析:1、华中师范大学王赐江的博士学位论文《基于不满宣泄的集群行为—对2008年贵州“瓮安事件”的考察分析》从典型的“瓮安”事件出发,论述了集群行为发生的重要原因和诉求目标时“基于不满宣泄”。

2、《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及其成因探析——以“药家鑫事件”为例》一文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药家鑫事件中微博舆论监督中的集群行为产生于多种社会心理机制。

脑神经元集群网络行为的分析

脑神经元集群网络行为的分析

脑神经元集群网络行为的分析人脑中有数十亿个神经元,这些神经元之间以复杂的网络结构联系在一起,构成了人脑的神经元集群网络。

这个集群网络是人类思维、行为的基础,对于理解脑机制、探索认知原理、研究人工智能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脑神经元集群网络的行为是如何表现的呢?1.神经元集群之间的连接如上所述,神经元之间形成了复杂的连接关系,这些连接是通过突触实现的。

每个神经元都有大量的突触,它们与其他神经元的突触相互连接,实现了信息的传递和处理。

这些连接形成了巨大的神经元集群,构成了人脑的复杂网络结构。

2.集群网络的稳定性神经元集群网络的稳定性是指当网络外部环境或内部状态发生变化时,网络仍能保持平衡状态。

这种稳定性与脑的健康状态密切相关。

在正常情况下,神经元集群网络能够自我调节,保持稳定状态。

但当神经元发生异常时,可能会破坏神经元集群网络的稳定性,导致疾病的发生。

3.神经元集群网络的动态行为神经元集群网络的动态行为是指网络中神经元之间信息传递的过程。

当神经元受到刺激时,会产生电信号,这些信号在突触传递到其他神经元,然后再次产生响应,形成一个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处理过程。

这种过程由神经元的活动模式和突触连接的强度决定,因此也受到神经元集群网络的结构和稳定性的影响。

4.集群网络行为与认知神经元集群网络的行为与认知密切相关。

在认知过程中,神经元集群网络表现出复杂的信息传递和处理,将外部的刺激转化为认知目标。

这种转化过程依赖于神经元集群网络的结构和稳定性,以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模式。

因此,研究神经元集群网络的行为有助于理解认知的本质和机制。

5.集群网络行为与人工智能神经元集群网络行为的研究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也有重要的意义。

人脑中的神经元集群网络作为自然智能的代表,为人工智能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研究神经元集群网络的行为中,人们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自然智能的机制,还能推动人工智能向更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综上所述,神经元集群网络的行为是一个复杂而有深度的研究领域,涉及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关系、集群网络的稳定性、动态行为和与认知、人工智能的关系等多个方面。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群体行为研究

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群体行为研究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类社会系统的方法,通过分析人际关系网络和信息流动模式,揭示社会群体的行为规律和动态变化。

群体行为研究是社会网络分析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了解个体在社会网络中的行为如何受到群体影响、群体如何通过个体之间的互动构建共同行为。

群体行为研究通常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工具,如图论和网络分析,来描述和量化群体的相关特征和行为模式。

以下是几个常用的研究方法和观察结果:2.中心性分析:中心性指标可以帮助研究人员确定社会网络中特定节点的重要性。

例如,度中心性衡量了一个节点与其他节点的连接强度,介数中心性衡量了一个节点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程度。

通过分析群体中节点的中心性分布情况,我们可以了解群体内部权力结构和信息传播的路径。

3.动态演化:社会网络是动态变化的,研究人员可以通过长期跟踪社会网络的演化,揭示群体行为的变化过程。

例如,通过对网络的演化进行监测,我们可以观察到新的节点加入网络的过程,不同社群之间关系的形成和断裂等。

4.信息传播:社会网络是信息传播的重要传播渠道。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节点之间的信息流动模式,了解信息在群体中传播的速度、路径和影响力。

这对于了解社会行为的动态演化、预测信息传播趋势以及设计有效的信息传播策略具有重要价值。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社会网络分析在群体行为研究中还有许多其他应用。

例如,研究人员可以通过社会网络数据分析民族、宗教和政治团体之间的互动和组织形式;分析企业组织中员工之间的合作关系和信息流动模式,以优化组织结构和提高工作效率;还可以研究网络中虚拟社群的行为模式,如在线论坛、微博等,从中了解群体对其中一话题的态度和行为。

总之,社会网络分析在群体行为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社会网络中的节点关系和信息流动,我们可以深入了解群体内部互动的规律和动态变化,为社会行为的研究和社会管理提供重要帮助。

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方案

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方案

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方案一、前言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群组成为了人们交流和分享信息的重要平台。

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运营一个活跃的互联网群组可以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增加品牌影响力、提升用户参与度、促进产品销售等。

然而,互联网群组运营也面临着一些挑战,比如如何吸引群组成员、如何保持成员活跃度、如何防范群组恶意攻击等。

因此,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方案,对于提升互联网群组的运营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二、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的目标1. 增加群组成员数量: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的用户加入群组。

2. 提高成员活跃度:通过提供优质的内容和互动活动,激发成员的参与和互动。

3. 提升群组影响力:通过增加群组的曝光、提升群组的知名度,提高群组在行业中的影响力。

4. 增加产品销量:通过群组运营,提高产品的曝光度和用户购买的意愿,从而增加产品销量。

三、互联网群组运营分析的内容1. 成员分析成功的互联网群组运营首先需要了解群组成员的特点和需求。

通过分析群组成员的年龄、性别、地域、职业、兴趣爱好等信息,可以为后续的运营活动做出针对性的安排。

同时,对于群组成员的需求和反馈的调查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根据成员的反馈意见来优化群组的运营策略。

2. 内容分析优质的内容是吸引群组成员的关键。

通过分析成员对不同类型内容的喜好,可以确定在群组中发布何种类型的内容,以达到吸引群组成员的目的。

同时,也需要对已发布的内容进行分析,了解哪些内容受到成员的欢迎,哪些内容不受欢迎,以便对之后的内容创作进行调整。

3. 互动活动分析互动活动是增加成员活跃度的重要手段。

通过分析群组成员对不同类型互动活动的参与情况,可以了解哪些互动活动更容易引起成员的兴趣,从而提高成员的参与度。

同时,也需要对已举办的互动活动进行分析,了解其效果和成效,以便继续优化互动活动的策划。

4. 运营效果分析最终,需要对群组的运营效果进行综合分析。

通过分析群组的成员数量变化、成员活跃度、群组的曝光度和用户对产品的购买意愿等指标,可以判断群组运营的效果,从而调整运营策略,进一步提升运营效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集群行为的内容分析作者:谢和平田晓红来源:《新闻世界》2013年第05期【摘要】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以网民对苏家权事件的评论文本数据为样本,进行高频特征词分析、内容分析和情感分析,认为在此次事件中网民表现出了高参与性、高互动性、高针对性、相对扩展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

【关键词】网络集群行为内容分析苏家权事件网络集群行为是指一定数量的、无组织的网络群体围绕特定的现实主题,在一定诱发因素的刺激下产生的,以意见的强化与汇聚为特征的,具有现实影响力的网民聚集①。

不同于传统的集群行为,网络集群行为以具有虚拟性、隐蔽性、交互性等特征的网络为平台,以网络虚拟社区(论坛、博客、个人空间等)为集聚和言论空间。

参与主体的广泛复杂性、参与形式的虚实交互性、网络事件效应扩散的难以控制性、事件演变的鲜明结构性、事件效应的双重性是网络集群行为的主要特征②。

近年来,网络集群行为逐渐成为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从研究领域来看,多集中于社会学和心理学方向,如沈晖(2009)从集群行为理论和社会工作视角对网络集群行为的作用机制和暴力倾向等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干预设想③;魏娟、杜骏飞(2009)运用斯梅塞尔的价值累加理论,以魔兽世界玩家集群事件为例进行了社会心理分析④。

从研究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网络集群行为的发生机制、演变过程、组织特征、应对与调控策略等。

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为基于相关理论视角下的质性探讨,缺乏量化研究。

网络空间的自由开放、虚拟隐蔽等特性使其能够较真实准确地反映网民对某一具体事件的认知与情感倾向状况,而内容分析法是对媒体报道的信息内容进行系统、客观和量化描述最为合适的方法之一⑤。

基于此,本研究以腾讯新闻评论文本数据为样本,采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计算机学院博导沈阳教授领衔开发的ROST CM6内容挖掘软件对网络群体行为进行相关分析。

一、样本选取与处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64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2.1%。

腾讯公司作为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和中国服务用户最多的互联网企业之一,其网民数量在中国网民总数中占有较大分量,影响力不言而喻。

苏家权事件是发生在2013年3月的城管商贩流血冲突事件。

3月17日下午,广州天河区车陂街道城管执法中队的两名城管队员对一位卖菠萝的占道经营小贩进行劝导执法,不料该小贩突然挥刀袭击,其中一名执法队员苏家权被砍7刀,包括头部和面部5刀,可能因此毁容。

该事件性质恶劣,在网络上引起了较大反响,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网络集群行为。

搜索标题为“高清:广州城管被小贩连砍七刀可能毁容”的腾讯新闻并进入该事件的论坛发现,截至2013年4月6日,有帖子50344条,306344人参与评论,规模较大。

故以苏家权事件为研究对象,选择网民对腾讯新闻网中苏家权事件报道的评论文本作为样本,对该网络集群行为进行内容分析。

本次样本筛选时间为2013年4月6日。

由于该事件的腾讯论坛帖子数量较多,共有2518页,不宜将全部评论截取下来,因此事先在WPS2012 EXCEL表格中利用RANDBETWEEN函数析出50个从1到2518的随机整数,把这50个整数当作对应的评论页码,截取这些页码内的评论389条存入纯文本。

然后对样本文本进行整理,如剔除重复、广告等无效评论,将“摊贩”“小商小贩”“小摊小贩”等词全部在文本中替换为“商贩”。

经处理后剩余343条评论,作为最终样本。

二、高频特征词分析对文本先后进行分词和中文词频分析,经过简单筛选,得到有意义的40个高频特征词及其频数(见表1)。

首先,对这些高频特征词进行词性分析,其中包括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三类。

名词主要涉及城管、商贩、群众、国家、市长、孩子等各方主体,其数量最多,有22个,占总数的55.0%,网民由城管与商贩之间的矛盾进而扩展到国家、孩子等主体的命运,反映了网民网络集群行为高度针对性及相对扩展性。

动词有11个,占27.5%,主要涉及事件双方矛盾解决的策略性建议(如理解、换位思考、相信等)、矛盾双方的互动性行为(如欺负、摆摊、占道、经营、没收等)。

形容词相对较少,只有7个,占17.5%%,主要表现了网民对矛盾双方的情感性评价,带有较强的情绪色彩(如同情、暴力、冷漠、活该等)。

其次,从频次最高的10个特征词来看,“城管”和“商贩”分列一二,城管和商贩是该事件的核心群体,自然成为本次网络集群行为的焦点,而“城管”的频次几乎是“商贩”的两倍,显著高于“商贩”,表明就该事件而言,网民多从城管的角度思考及评论。

排名第6的“群众”和第8的“人民”则为包括众多网民在内的非当事群体,反映了网络集群行为中群众的高参与性。

排名第3的是“执法”,城管是执法者,商贩是执法相对人,“执法”一词将矛盾双方紧密联系在了一起,表明执法是双方矛盾的最核心问题。

“理解”排在第4,这既是网民对解决矛盾的建议,也是大家的美好愿望。

“同情”一词排名第5,代表该网络集群行为中网民的情感宣泄。

排名第7的是“问题”,体现了网络集群行为中网民对事件的积极思索与高度关注。

“暴力”排在第9位,暴力不仅包括暴力执法,也包括暴力抗法,与之相对的是排名第10的“文明”,表明网民多数希望城管文明执法,商贩文明守法,而不是暴力性对抗。

三、内容分析类目表的建构是内容分析过程的重要环节,它帮助确立了识别规则以及编码内容特征的明晰规则⑥。

在文本初步分析的基础上,建构以下6个类目:生活与职责,交通与环境,素质,执法与守法,政府公信力,法律。

每条评论即为一个分析单元,安排2位编码员分别对所有分析单元进行编码,若分析单元涉及某一或某些类目,则该类目编码为“1”,不涉及则编码为“0”。

对编码员的编码需要进行交互判别信度分析。

信度是对文献编码一致性、分类准确性和方法稳定性的检验,信度分析可以检验编码员对同一样本评价的一致性程度⑦。

计算公式如下⑧:R=■ ①其中R代表交互判别信度,n代表编码员的数量,K代表编码员间的平均相互同意度。

而K的计算公式如下:Kab=■ ②其中Kab代表2位编码员结果完全相同的分析单元,Na代表编码员a的分析单元数,Nb 代表编码员b的分析单元数。

经计算,编码员之间的一致性比率达84.7%,表明结果可以接受。

利用SPSS16.0对所建立的6个类目进行简单描述性统计分析,进一步探索网民在该集群事件下的态度及行为特点。

从表2可以看出,6个类目共被网友提及400次,由高到低依次为执法与守法172次,生活与职责92次,政府公信力46次,交通与环境37次,法律30次,素质23次,分别占到343条评论中的50.1%、26.8%、13.4%、10.8%、8.7%、6.7%,表明本次苏家权事件引起的网络集群行为中,网民评论的焦点在于执法与守法(包括城管执法理念、执法方式、执法手段,商贩守法经营等)、生活与职责(包括商贩、城管生活的不易及城管肩负的职责等)、政府公信力(包括此类事件对政府形象的影响等)及交通与环境(包括占道经营给交通带来的不便、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等方面。

其中执法与守法类目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平均每两人中就有一人提及,因此城管文明执法、商贩遵纪守法在网民心中占较重位置。

四、情感分析所谓情感分析在这里主要指该网络集群事件中网民对苏家权事件矛盾双方的情感倾向分析。

参照内容分析,2位编码员对所有评论进行情感归码后交互判别信度为89.5%,可以接受。

利用SPSS16.0对情感倾向进行频次统计,结果如图1。

在对待城管方面,9.3%的网民明确表示支持城管工作,60.0%则持消极态度;在对待商贩方面,17.3%的网民对其态度积极,而8.7%的人持消极性情感。

另有27.3%的网民在情感上对双方无特别倾向。

因此,此次网络集群事件中,基本形成了三方网民势力:偏向城管者、偏向商贩者、中立者。

多数人对矛盾双方中的一方存在明确的情感偏向,且偏向商贩的网民势力相对偏向城管的网民势力大,在消极情感倾向上,双方势力悬殊。

结语本研究通过ROST软件对苏家权事件引起的网络集群行为进行了内容分析,网民表现出高参与性、高互动性、高针对性、相对扩展性、情感倾向性等特征。

首先,进行高频特征词的提取与分析,包括40个高频特征词词性及频数分析和频次最高的10个特征词分析。

从评论此次事件及网民互评的规模来看,网民具有高度的参与性和互动性;“国家”、“市长”、“孩子”等词表现了网民网络集群行为高度针对性及相对扩展性。

从分析还可以看出,城管和商贩无疑是此次网络集群行为的焦点,且网民多从城管的角度思考及评论,认为执法是双方矛盾的最核心问题。

网民积极对解决矛盾提出自己的策略性建议,多数希望城管文明执法,商贩文明守法,反映了大家对社会和谐的美好期望。

其次,通过建构类目、编码、信度检验后,对各类目进行频数分析。

按照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执法与守法、生活与职责、政府公信力、交通与环境、法律、素质等,其中执法与守法类目被提及的次数最多,占近50%,因此城管文明执法、商贩遵纪守法在网民心中占较大权重。

最后,对网民评论文本进行情感倾向分析。

结果显示,该网络集群事件中形成偏向城管方、偏向商贩方、中立方三股势力,且多数人对矛盾双方中的一方存在明确的情感偏向,在消极情感倾向上,双方势力悬殊,这些都表明了网评的情感极端倾向性。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GCX12060)】参考文献①杜骏飞、魏娟,《网络集群的政治社会学:本质、类型与效用》[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43-50②谢建芳,《论网络集群事件中的社会控制机制构建》[J].《前沿》,2010(22):80-82③沈晖,《网络集群行为与社会工作介入策略》[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4-99④魏娟、杜骏飞,《网络集群事件的社会心理分析》[J].《青年记者》,2009(28):75-76⑤⑥杨菊萍、贾生华,《企业迁移的动因识别》[J].《地理科学》,2011(1):15-21⑦夏清华、宋慧,《基于内容分析法的国内外学者创业动机研究》[J].《管理学报》,2011(8):1190-1194、1200⑧Holsti O.R.Content Analysis for The Social Sciences and Humanities[M].DonMills: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69(作者:谢和平,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田晓红,中南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责编:姚少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