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皎然_司空图诗论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及形成原因
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摘 要 : 在佛 老之 学的 影 响 下 . 宗“ 禅 即心 即 佛 ” “ 着 无住 ” 随 缘任 运 的 思维 方 式 与 “ 头棒 喝 ” 顿悟 ” 念 , 及道 、无 的 当 的“ 意 以 教 偏 重 于崇 尚 自然 、 幻神 游 、 漫 超 脱 的 思 想 特 征 等 因 素 , 梦 浪 皆直 接 影 响唐 人 对 诗歌 意 境 理 论 的探 讨 , 助 于唐 代 诗 歌 意境 有 理 论 的 完善 与 定型 。 如 皎 然 《 式 》 诗 中提 出以 “ 境 ” 中 心 来论 诗 ; 取 为 司空 图《 十 四诗 品》 二 中所 体 现 出来 的 “ 与境 偕 ” “ 外 思 、象 之 象 , 外之 景 ” “ 外之 旨”“ 著 一 字 , 得 风 流 ” 诗 学 思 想 与 审 美 观 念 , 等 。这 些 正 是 中 国诗 学意 境 论 走 向 成 熟 的 景 和 味 、不 尽 的 等
鲜 明标 志 . 开启 了宋 代 严 羽“ 禅喻 诗 ” 以 等诗 学 思 想的 不 二 法 门 。
关 键 词 : 代 ; 然 ;诗 式 》 司 空 图 ;二 十 四诗 品》 意境 理 论 唐 皎 《 ; 《 ;
中图 分 类 号 : 0 .2 I 72 2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6 6 6 ( 01 )3 0 0 — 5 1 0 —3 5 2 1 0 - 1 80
受 者有 六 , : 、 、 、 、 、 , 之 为 “ 境 ” 而 人 所 即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称 六 。 能 感 受 这 六 种 事 物 的 施 事 者 是 眼 、 、 、 、 、 , 为 耳 鼻 舌 身 意 称
“ 根 ” 以六 根 感 受 六 境 所 产 生 的效 果 则 是 “ 六 : 眼识 、 识 、 耳 鼻
皎然诗歌批评标准和诗歌分类标准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皎然诗歌批评标准和诗歌分类标准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李艇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1(010)001
【摘要】皎然是中唐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他的<诗式>是唐代诗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它不仅总结了唐诗由兴而盛的成功经验,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诗由盛而衰的过程.在<诗式>中,他提出了"五格论诗"的诗论方法,这"五格论诗"的方法和皎然的文艺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方法自身的矛盾,也表现出统一于文艺思想的倾向,既显出矛盾性,也显出统一性.本文拟就皎然诗评标准内在的矛盾性和统一性提出看法,以求教于方家.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李艇
【作者单位】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广州,51052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论钟嵘的诗歌批评标准及其理论体系 [J], 徐桂秋
2.在女性写作姿态与男性批评标准之间——试论《名媛诗纬初编》选辑策略与诗歌批评 [J], 闵定庆
3.从《沧浪诗话·诗评》看严羽的诗歌批评标准 [J], 郭丽娟;
4.从《沧浪诗话·诗评》看严羽的诗歌批评标准 [J], 郭丽娟
5.英语诗歌翻译批评标准初探--以Break,Break,Break的两个中译本为例 [J], 杨翠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皎然与陈子昂的诗学分歧——兼论皎然批评陈子昂的原因
论皎然与陈子昂的诗学分歧——兼论皎然批评陈子昂的原因甘生统【摘要】皎然和陈子昂的诗学分歧,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是所面临的时代任务不同.陈子昂处在高宗、武后时期,此期文坛的主要使命是批评齐梁文风,倡导汉魏传统;皎然活跃于大历时期,此期作家的主要任务则是通过多种途径的创新来实现对盛唐的超越.二是诗歌理想不同.陈子昂所重的是慷慨悲壮、雄浑激昂的阳刚之美,皎然则恰好相反.三是诗道观不同.皎然重视诗歌艺术规律的探讨,陈子昂则更注重对诗歌内容的关切.四是两人的文学史观及研究文学史的方法不同.皎然的文学史观继承了刘勰等人的辩证思想而又做了进一步发展,主张变中有复,方法上主张论代和论人的统一;陈子昂则主张复多变少,方法上更着眼于整体,对个体的多样性顾及较少.这些分歧是皎然批评陈子昂的主要原因,也是皎然建立其诗学体系的前提.【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6(043)003【总页数】8页(P123-130)【关键词】皎然;陈子昂;诗学分歧【作者】甘生统【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青海西宁81000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09皎然对陈子昂的诗学颇有微词,这是古代文学思想史上一件不争的事实。
对这一公案,学者大多从肯定陈子昂在文学史上的不朽功绩出发,以为皎然对陈子昂的评价有失公允。
如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五云:“唐人推重子昂,自卢黄门后,不一而足。
如杜子美则云:‘有才继骚雅',‘名与日月悬。
'韩退之则云:‘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独颜真卿有异论,僧皎然采而著之《诗式》。
近代李于麟,加贬尤剧。
余谓诸贤轩轾,各有深意。
子昂自以复古反正,于有唐一代诗,功为大耳。
正如夥涉为王,殿屋非必沉沉,但大泽一呼,为群雄驱先,自不得不取冠汉史。
王弇州云:‘陈正字淘洗六朝铅华都尽,托寄大阮,微加断裁,第天韵不及。
'胡元瑞云:‘子昂削浮靡而振古雅,虽不能远追魏晋,然在唐初,自是杰出。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 5、论适度与中和之美 • “诗有四不”条:“气高而不怒,怒则失于风流; 力劲而不露,露则伤于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则蹶于 拙钝;才赡而不疏,疏则损于筋脉。” • “诗有二要”条:“要力全而不苦涩,要气足而不 怒张。” • “诗有四离”条:“虽有道情,而离深僻;虽用经 史,而离书生;虽尚高逸,而离迂远;虽欲飞动,而 离轻浮。” • “诗有六至”条:“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 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 • 以上所论或强调适度,或强调中和,渊源于儒家经 典。
• 皎然提出“诗情缘境发”、“境胜增道情”的 观点很值得注意。“诗情缘境发”中的“境” 是呈现在诗人眼前的景物,不说它是景,而说 是“境”,是因为这景在诗人的观照下已经不 是纯客观之物而是兼有主观色彩之物了,它不 是自在的自然景物,而是自为的审美对象。诗 人为这一审美对象所吸引,其情感必然为之生 发,这就是“诗情缘境发”之意。“境胜增道 情”,“道情”非“世情”,是得道者之情。 这情含有理。说“境胜”则不是一般之境,而 是佳境。佳境不只是生发诗情,还能启迪心志, 颖悟禅理,使诗情升华为含有深刻哲理的有道 之情。皎然这里说的是“境”对“情”的激发 作用。
第六章 皎然与司空图的诗论
周泓霖 2013-4-22
皎然的诗论
一、皎然《诗式》与诗歌意境特征探讨的深入 皎然(720?~800?),字清昼,晚字昼(一 说名昼),湖州人,谢灵运十世孙。早岁在杭州灵 隐寺受戒出家。除诵习佛典外,兼攻子史经书,尤 擅吟咏,其诗高逸超迈,为时所重,所交游者有颜 真卿、韦应物、卢幼平、吴季德、李萼等当时著名 文人。有《杼山集》。论诗著作有《诗式》、《诗 议》、《诗评》。 《诗式》有五卷,第一卷总论诗法,第一卷尾部及 其他四卷分诗为五格,各取前人诗句为例,以为法 式,故书名《诗式》。以“式”论文,最早见于隋 代无名氏之《文笔式》(见《文镜秘府论》)。 《诗式》五卷是目前所存唐人诗论中数量最多的一 种。
论皎然《诗式》中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
论皎然《诗式》中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皎然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他的《诗式》是一部关于诗歌创作的经典之作。
在这部著作中,皎然深入探讨了自然观与苦思过程的统一,这一观点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首先,皎然强调了自然观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诗歌创作需要借鉴自然,才能达到真正的艺术效果。
自然是诗歌创作的重要素材,是创作者的灵感来源和表现对象。
皎然在《诗式》中提到,诗歌创作需要“以天地为範,以阴阳为纲”,这意味着诗人需要洞察自然规律,借助自然景色和自然元素来表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因此,自然观是诗歌创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同时,皎然也强调了苦思过程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创作者需要经历一段苦思的过程,才能创作出真正的佳作。
苦思过程是一个时间漫长、困难重重的过程,需要创作者付出艰辛的努力,经历无数次的试错和反思。
只有经过这样的苦思过程,创作者才能真正地领悟自然的美妙和人生的意义,才能将这些领悟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
在《诗式》中,皎然将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相互关联,认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他认为,自然观是苦思过程中的重要参照物,只有在自然的启示下,创作者才能深刻地把握生命的意义和情感的内涵。
同时,苦思过程也是自然观得以实践的过程,只有经过苦思的积淀,创作者才能真正地理解自然的意义和内涵,并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
因此,自然观和苦思过程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是诗歌创作中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总之,皎然《诗式》中的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是一种深刻的创作思想,不仅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它在文学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前言唐代诗歌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作,因此唐诗也成为后世诗歌的主要源头。
唐代诗境论是对唐代诗歌的艺术理论进行和审视,起到了批评、评价的作用。
从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的诗境观点入手,探讨唐代诗境论的发展和进化。
王昌龄-诗情画意王昌龄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化名人,主张将诗情画意完美结合,也即是「把诗和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诗歌更具意境、气息和画面感。
他主张写诗需要有「心情」和「形式」两个方面的结合,兼顾情感和技巧,把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意境表达在作品中。
他的思想和艺术风格对唐代诗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唐代诗歌的诗情画意风格的发展。
皎然-意境超越皎然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和诗学家,他主张诗歌艺术的境界应该超越事实和现象,达到意境的舞台。
他认为一个好的诗作应该能够引人入胜、沉浸其中、不断发掘内涵。
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很强的艺术性和灵气,并且追求超越现实境遇的体验和感觉,创作的作品非常具有诗情画意性。
他的诗歌思想深度和艺术风格形式,也使他成为了唐代诗境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
司空图-境以物破司空图是唐代著名的文学、音乐、绘画、诗歌家,他主张境与物相破的诗意风格。
他提倡在创作中要以外物作为心源,以情感和境界的因素来传达诗人的情感,使得作品具有意境美感。
他认为传统的诗歌表达方式需要变革,将更多的创作元素融入其中,以形式和内涵来表现作品。
他的创作风格和理论观点,对唐代诗境论的发展、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代诗境论的发展和进化,与王昌龄、皎然、司空图等诗人的诗学思想密切相关。
从诗情画意到意境超越再到境以物破,唐代诗境论的发展和进化呈现出不断豁然开朗的诗学思想和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唐代诗歌艺术概论》,孙庆吉/张荔华著•《唐诗鉴赏大系》(增订版),李文韬、李功平著•《唐代诗歌经典选集》,曹洪著。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
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境中含情,情由境生——浅析皎然诗歌的意境论摘要:中国诗歌意境理论发轫于先秦两汉,酝酿于魏晋六朝时期,而兴盛于唐代。
在中唐时期,诗论内容丰富多彩,这一时期的皎然对诗歌的意境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并对后世的诗人诗歌理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皎然诗歌意境理论的探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作为中唐时期代表人物的杰出地位。
关键词:皎然意境论探析影响意境是我国古典文论独创的一个概念,它是华夏抒情文学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皎然是中唐时期著名的诗僧和文学理论家,将佛学里的一些概念引入诗学理论范畴,极大地丰富和开拓了诗学理论的内容和范围。
他在中国古代文论“意境”说方面贡献很大,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和诗学创作有很大的启发。
一、皎然的特殊身份与他的诗歌意境理论总括(一)对皎然的认识说他身份特殊,是因为他是一位禅僧,他重佛,所作的诗歌受到禅意影响甚大,但他又不囿于佛道。
皎然,俗姓谢,字清昼,湖州长城人(今浙江长兴),据《高僧传》称皎然是“康乐候十世孙”,即谢灵运的后裔,还说他“幼负异才,性与道合”,不以名利为重,他早年学儒,后来改学道,中年后入佛教,这使他思维开阔,在诗学的阐述中不仅有佛家的思想,还有儒道思想的融合。
他的诗文俊秀,在诗歌创造上深有造诣,在诗歌史上地位颇高。
皎然的一生横跨安史之乱,他的文学创作主要在安史之乱之后,当时的江南因为远离战乱中心,生活环境相对比较平静,这决定了江南诗人的创作较少涉及动乱的现实而侧重于山水情趣,在诗学思想上也侧重于对诗歌内部艺术特质的探讨,皎然就是一个突出的代表。
(二)皎然诗歌意境理论总括意境是诗歌创作的一个核心,对意境的了解就成为一个关键因素,何为“境”就显得特别重要,引用梁启超的话:“境者,心造也。
一切物境皆虚幻,惟心造之境为真实。
同一月夜也,琼筵羽觞,清歌妙舞,绣帘半开,素手相携,则有余乐;荡人思妇,对影独坐,促织鸣壁,枫叶绕船,则有余悲。
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
姓名:_王怡然____学号:_200800050071_学院:____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____专业:_____中国语言文学类_________试以王昌龄、皎然、司空图为线索,谈谈唐代诗境论的发展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中基班王怡然 200800050071 “诗境”是指诗歌的创作环境,即作者的心境和情感的表达。
它可以说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在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中,诗境的创造正是诗人创作追求的极致,也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对诗歌中意、象、境等问题的探讨和论述并不始于皎然。
《易》中有言:“立象以尽意”(见《易•系辞上》);《文心雕论•神思》中:“独造之匠,窥意象而运斤”,这都正确揭示了文艺创作中意与象之间的关系。
此外,钟嵘的“滋味”说等都曾深入论述到了诗歌创作中描绘形象、包蕴情性的问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诗境论早在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中已见端倪,盛唐之后开始迈向全面发展的阶段。
唐代可以说是诗歌创作无可比拟的巅峰时代,但论及诗歌意境理论方面,,它则仅仅是一个诞生和发展期。
从王昌龄起,诗境理论真正得以提出,接下来经过皎然的推进,最终在司空图这里得到相对完善。
它的从萌芽走向发展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演进历程。
诗境论的先河——王昌龄的“三境说”“意境”这一概念,第一次明确运用出现在王昌龄所作的《诗格》中。
“诗有三境:一为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
”这里所谓的“三境”都是指呈现于作品中的“境”。
“物境”特指以写景状物为主的作品或者诗中写景状物的部分,即山水诗。
“欲为山水诗,则张泉石云峰之境,极丽绝秀者,神之于心,处身于境,视境于心,莹然掌中,然后用思,了然境象,故得形似。
”在写作山水诗时,作者应通过想象活动,将山水的景象其呈现在心里。
借此把心中的山水转化为视觉所能把握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使主体能够完全把握住它,最终达到形似的效果。
论皎然对谢灵运诗的推崇原因--以《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
2019年11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Nov.2019第36卷第11期JournalofHubeiUniversityofEducationVol.36㊀No 11论皎然对谢灵运诗的推崇原因以«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王郭燕ꎬ刘泽华(青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ꎬ西宁810008)摘㊀要:皎然是唐代著名的诗僧ꎬ而«诗式»是唐代著名的诗歌理论专著ꎬ皎然在«诗式»中对历代诗人的评价足以表现其特立的诗学观念与诗学立场ꎮ皎然在诗学理论方面对谢灵运的评价甚高ꎬ其中不仅是为自己宗祖扬名ꎬ更多的是谢灵运诗歌符合中唐大历㊁贞元年间的社会文化㊁文学思想背景ꎬ而且皎然诗学理论的创造性构思也与谢灵运诗歌创作理念是一脉相承的ꎮ关键词:皎然ꎻ«诗式»ꎻ谢灵运ꎻ推崇原因ꎻ诗学缘由㊀㊀收稿日期:2019-09-16㊀㊀作者简介:王郭燕(1993-)ꎬ女ꎬ甘肃白银人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论ꎮ刘泽华(1993-)ꎬ男ꎬ山东青岛人ꎬ助教ꎬ硕士研究生ꎬ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ꎮ中图分类号:I206.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674 ̄344X(2019)11 ̄0014 ̄05㊀㊀纵观盛唐到中唐文人ꎬ推崇谢灵运与谢朓者居多ꎬ而把谢灵运及其诗歌创作理念推至空前绝后地位的是诗僧皎然ꎮ南朝梁钟嵘与中唐皎然是承传谢灵运诗歌理念的最直接体现者ꎬ皎然的诗歌理论著作«诗式»对谢灵运及其诗歌创作理念评价甚高ꎬ究其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为显祖扬名ꎬ如唐沙门福琳在«唐湖州杼山皎然传»中曰: 释皎然ꎬ名昼ꎬ姓谢氏ꎬ长城人ꎬ康乐侯十世孙也 [1]9573ꎬ元人辛文房在«皎然上人»中曰: 皎然字清昼ꎬ吴兴人ꎮ俗姓谢ꎬ宋灵运之十世孙也 [2]183ꎻ二是谢灵运的诗歌创作理念更加契合中唐大历至贞元年间的社会历史与文化背景ꎮ从文学发展的时间纵轴看ꎬ南朝宋谢灵运对中唐皎然在诗学思想和审美意趣等方面的影响是不可避免的ꎬ加之谢灵运为山水诗勃兴做出的巨大贡献ꎬ皎然必定会更加推崇谢灵运ꎻ三是皎然在«诗式»中阐释的诗学观点ꎬ与谢灵运的诗歌创作理念也有着大量的承继关系ꎮ一㊁皎然对谢灵运推崇的时代背景中唐大历㊁贞元年间ꎬ安史之乱初定ꎮ面对社会巨变ꎬ文士们失去了盛唐的昂扬精神面貌ꎬ表现出一种孤寂㊁冷漠的深重感ꎮ这种由外而内的敏感变化ꎬ直接反映在中唐文人的诗歌之中ꎬ一方面是从对 盛唐之音 的崇慕转向对现实生活的关照ꎬ倾诉民瘼的诗篇渐多ꎻ另一方面是继承盛唐王㊁孟的山水田园诗ꎬ努力追求更加冲淡㊁平和的隐逸生活ꎮ而皎然生活在盛唐至中唐文学思想的嬗变时期ꎬ这一阶段 文学思想的主要倾向不是盛唐那种高扬情调和风貌ꎬ不是那种理想主义的风骨说ꎬ不是杜甫㊁元结那种反映战乱生活的写实倾向的讽兴说ꎬ也不是后来韩㊁柳㊁刘㊁白那种要求改革的求实精神 [3]167ꎬ而是 诗歌方面ꎬ艺术上趋向于崇尚高情㊁丽辞㊁远韵ꎬ理论上热衷于对诗歌艺术形式㊁艺术技巧的探讨 [4]ꎮ盛唐诗人赞赏二谢诗歌的神韵㊁自然美ꎬ如李白诗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ꎬ中间小谢又清发 [5]861ꎬ在那样一个 神来㊁气来㊁情来 [6]40的开㊁天盛世ꎬ这似乎是诗人最直率的选择ꎮ而中唐诗人崇尚谢灵运㊁谢朓的 高情㊁丽辞㊁远韵 [3]168ꎬ更多的是因为时代与社会背景造成的ꎮ身处中唐的大历诗人面对政治中的失意和困境ꎬ更多的是寻求精神层面的超逸ꎬ这就间接促使他41们对南朝谢灵运的 避世脱俗 ㊁ 高蹈绝尘 的精神世界产生一种歆慕ꎮ谢灵运以儒家为准则沉浮于宦海ꎬ以佛释为标尺游离于俗世ꎬ因此诗歌呈现给人一种萧散㊁绝世的感觉ꎮ正是这个缘由ꎬ谢灵运诗歌在游赏山水中㊁隐逸山水间的闲适意趣总被大历诗人们经常提到ꎬ如:潘郎悲白发ꎬ谢客爱清辉ꎮ(刘长卿«罢摄官后将还旧居留辞李侍御») [7]1551春来此幽兴ꎬ宛是谢公心ꎮ(钱起«春谷幽居») [7]2645好酒近宜城ꎬ能诗谢康乐ꎮ(韩翃«送李司直赴江西使幕») [7]2726东南富春渚ꎬ曾是谢公游ꎮ(郞士元«送奚贾归吴») [7]2782吴山本佳丽ꎬ谢客旧淹留ꎮ(戴叔伦«送李长史纵之任常州») [7]3090谢守通诗宴ꎬ陶公许醉过ꎮ(卢纶«送宁国夏侯丞») [7]3180松竹宜禅客ꎬ山泉入谢公ꎮ(皎然«春日会韩武康章后亭联句») [7]8939只将陶与谢ꎬ终日可忘情ꎮ(皎然«赠韦早陆羽») [7]9194谢灵运诗歌的风流蕴藉ꎬ大多体现在其登山游水㊁吟赏烟霞的诗文创作里ꎬ而这种能够引起内心极大共鸣的实践活动ꎬ也就成为大历诗人效法谢灵运的最佳途径ꎮ盛唐诗人王维㊁孟浩然推崇学习谢灵运ꎬ至中唐更有大历诗人群体效法谢灵运㊁谢朓写诗ꎬ而皎然身处从盛唐天宝向中唐大历㊁贞元的过渡时期ꎬ又与众多文士往来频繁ꎬ受之影响并大力推崇谢灵运及其诗歌理念更是无可厚非的ꎮ二、皎然对谢灵运推崇的诗学缘由皎然传承并发展了钟嵘«诗品»评点诗歌的范式ꎬ在«诗式»里以 五格 评论汉魏六朝以至隋唐五代的诗歌ꎬ如王运熙㊁杨明先生在«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中很透辟地谈过这一点: 其品评标准ꎬ主要是情㊁格二者ꎬ结合是否用事ꎮ情要真挚高远ꎬ格要高雅健壮ꎮ大致说来ꎬ第一㊁第二两格ꎬ情格俱高ꎻ第三㊁第四两格ꎬ情格稍为低弱ꎬ第五格情格俱下ꎮ在历代作家作品中ꎬ他最推重的是汉代古诗和建安诗ꎬ六朝陶潜㊁谢灵运㊁鲍照㊁谢朓㊁江淹㊁吴均㊁柳恽诸家ꎬ唐代宋之问㊁沈佺期㊁张九龄㊁王维诸家 [8]370相较于陶渊明㊁鲍照㊁谢朓和颜延之等人ꎬ谢灵运在皎然的诗学阐释里地位最高ꎬ如«诗式 文章宗旨»篇论及谢灵运评曰: 康乐公早岁能文ꎬ性颖神徹ꎬ及通内典ꎬ心地更精ꎬ故所作诗ꎬ发皆造极ꎬ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ꎬ天下之公器ꎬ安敢私焉ꎮ曩者尝与诸公论康乐ꎬ为文真于情性ꎬ尚于作用ꎬ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ꎮ彼清景当中ꎬ天地秋色ꎬ诗之量也ꎻ庆云从风ꎬ舒卷万状ꎬ诗之变也ꎮ不然ꎬ何以得其格高㊁其气正㊁其体贞㊁其貌古㊁其词深㊁其才婉㊁其德宏㊁其调逸㊁其声谐哉ꎮ至如«述祖德»一章㊁«拟邺中»八首㊁«经庐陵王墓»㊁«临池上楼»ꎬ识度高明ꎬ盖诗中之日月也ꎬ安可扳援哉?惠休所评 谢诗如芙蓉出水 ꎬ斯言颇近矣ꎮ故能上蹑风骚ꎬ下超魏晋ꎮ建安之作ꎬ其椎轮乎? [9]118-119这段关于谢灵运的评价置于 文章宗旨 条下ꎬ实际是将谢灵运尊奉为诗文创作的圭臬ꎮ皎然认为谢灵运诗是 上蹑风骚ꎬ下超魏晋 的ꎬ说明谢灵运诗既源于建安之作ꎬ又高于建安之作ꎬ而建安只是其粗陋的草创阶段ꎮ皎然还评价谢灵运诗 识度高明ꎬ盖诗中之日月也 ꎬ这简直是对谢灵运推崇至极ꎮ皎然如此推崇谢灵运诗ꎬ主要是围绕 为文真于情性 ㊁ 为文尚于作用 和 皆文外之旨 这三层主旨来表达独到㊁特出的诗学立场ꎮ(一)为文真于情性皎然主张 为文真于情性 [9]118ꎬ首要是针对谢灵运的山水诗说的ꎮ谢灵运山水诗相较于同时期的玄言诗ꎬ多了些天机自流ꎬ少了些玄理政道ꎬ以最明白晓畅的语言传递一时一刻的兴悟ꎮ对于情性本身ꎬ皎然是非常重视的ꎬ他认为 情性 是由诗人主体的性情ꎬ所直接抒发出的真挚存在ꎮ如皎然论诗划分五格ꎬ其主要标准便是 情真 与 格高 二条ꎮ如«诗式 诗有五格»其曰: 不用事第一ꎻ(已见评中ꎮ)作用事第二ꎻ(亦见评中ꎮ其有不用事而措意不高者ꎬ黜入第二格ꎮ)直用事第三ꎻ(其中亦有不用事而格稍下ꎬ贬居第三ꎮ)有事无事第四ꎻ比于第三格中稍下ꎬ故入第四ꎮ)有事无事ꎬ情格俱下第五ꎮ(情格俱下ꎬ可知也ꎮ) [9]30可以看到皎然对谢灵运诗 真于情性 是充分肯定的ꎮ这里 为文真于情性 就是诗人本身的 性颖神徹 ꎬ即 情意真挚ꎬ心地精纯ꎬ不懂得51虚伪矫饰 [10]ꎮ谢灵运的山水诗主要是创作于出守永嘉与隐居始宁时期ꎬ这个阶段 仕与隐的矛盾㊁壮志难酬的苦痛以及颓龄易丧的悲哀 [4]ꎬ不断拓展加深了谢灵运对生命情性的思索和感悟ꎬ如谢灵运«山居赋»中的 夫道可重ꎬ故物为轻ꎻ理宜存ꎬ故事斯忘ꎮ古今不能革ꎬ质文咸其常ꎮ合宫非缙云之馆ꎬ衢室岂放勋之堂ꎮ迈深心于鼎湖ꎬ送高情于汾阳ꎮ嗟文成之却粒ꎬ愿追松以远游ꎮ嘉陶朱之鼓棹ꎬ乃语种以免忧ꎮ判身名之有辨ꎬ权荣素其无留ꎮ孰如牵犬之路既寡ꎬ听鹤之途何由哉 [11]319ꎬ表现出诗人在肇庆鼎湖山㊁汾阳姑射山之中摅发己志㊁寄托情意ꎮ甘愿追随赤松子云游远方ꎬ绝尘而逸ꎬ以化解自己胸中之块垒ꎮ谢灵运又在«山居赋»自注写道: 倪者ꎬ崖也ꎮ数经历名山ꎬ遇余岩室ꎬ披露其情性ꎬ且获长生ꎮ方之松菌殇彭ꎬ邈然有间也 [11]329ꎬ可以看到谢灵运把观山览水当作是一种 披露其情性 的机会ꎬ也是获得长生的重要途径ꎮ又如«过始宁墅»: 剖竹守沧海ꎬ枉帆过旧山ꎮ山行穷登顿ꎬ水涉尽洄沿ꎮ岩峭岭稠叠ꎬ洲萦渚连绵ꎮ白云抱幽石ꎬ绿筱媚清涟 [11]41ꎻ«登永嘉绿嶂山诗»: 澹潋结寒姿ꎬ团栾润霜质ꎮ涧委水屡迷ꎬ林迥岩逾密 [11]56等ꎬ唐白居易在«读谢灵运诗»评价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吾闻达士道ꎬ穷通顺冥数ꎮ通乃朝廷来ꎬ穷即江湖去ꎮ谢公才廓落ꎬ与世不相遇ꎮ壮志郁不用ꎬ须有所泄处ꎮ泄为山水诗ꎬ逸韵谐奇趣ꎮ大必笼天海ꎬ细不遗草树ꎮ岂唯玩景物ꎬ亦欲摅心素ꎮ往往即事中ꎬ未能忘兴谕ꎮ因知康乐作ꎬ不独在章句 [12]603ꎬ谢灵运在模山范水里的逸韵㊁奇趣ꎬ实际就是谢灵运壮志未酬与廓落境遇的理想化表达方式ꎮ由此可以看出ꎬ其山水诗是自然客体的山水景观与自我主体的生命情感经过交互㊁碰撞㊁连结的外化产物ꎮ这里皎然 为文真于情性 的诗歌审美追求和谢灵运诗歌创作理念突显出一种 心与物融 ㊁ 物与心化 的高度融合关系ꎬ这也是皎然推重谢灵运诗歌 为文真于情性 的真正原因ꎮ(二)为文尚于作用皎然主张 为文真于情性ꎬ尚于作用ꎬ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 [9]118中的 尚于作用 便是精心营构的一种艺术境界ꎬ而这种艺术境界又引置出 意境 说ꎬ表现出一种 诗道相融 的创作至境ꎮ皎然在«诗式»中进行过更为细致的探析ꎬ通过对谢灵运诗歌的理性研究ꎬ再结合自身的创作经验ꎬ其认为诗歌创作在精心营构后ꎬ仍要有不着痕迹㊁天然而别致的效果ꎮ如«诗式 取境»篇云: 或云ꎬ诗不假修饰ꎬ任其丑朴ꎬ但风韵正㊁天真全ꎬ即名上等ꎮ予曰:不然ꎮ无盐阙容而有德ꎬ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ꎬ不要苦思ꎬ苦思则丧自然之质ꎮ此亦不然ꎮ夫不入虎穴ꎬ焉得虎子?取境之时ꎬ须至难至险ꎬ始见奇句ꎮ成篇之后ꎬ观其气貌ꎬ有似等闲ꎬ不思而得ꎬ此高手也ꎮ有时意静神王ꎬ佳句纵横ꎬ若不可遏ꎬ宛如神助ꎮ不然ꎮ盖由先积精思ꎬ因神王而得乎! [9]39皎然借 取境 条反复论述ꎬ只有历经 至难至险 的苦思ꎬ即 惨淡经营 ꎬ才能 在立意取境㊁遣词造语等方面ꎬ有不平凡的创造 [8]370ꎬ正所谓 固须绎虑于险中ꎬ采奇于象外ꎬ状飞动之句ꎬ写冥奥之思 [9]376ꎮ并且作品成篇之后ꎬ要求气貌天然自在ꎬ不露斧凿的痕迹ꎬ似 不思而得 ꎬ含蕴深远ꎮ总的来说ꎬ在精心营构的同时ꎬ更加重视达到一种 质任自然 的表现效果ꎬ这与北宋王安石的 苏州司业诗名老ꎬ乐府皆言妙入神ꎮ看似寻常最奇崛ꎬ成如容易却艰辛 [13]1189有着异曲同工之妙ꎮ皎然崇尚自然之法ꎬ又在作品中主张精心营构ꎬ求难求险ꎬ最后不能把苦思的痕迹留滞于诗作ꎬ要感觉作品是不思而得的ꎮ这里 尚于作用 与 风流自然 看似对立矛盾ꎬ实际非常符合逻辑ꎬ体现出皎然充满辩证性的艺术创作构想ꎮ谢灵运以前ꎬ中国诗歌崇尚写意ꎬ描摹物象居于次要位置ꎮ如陶渊明的诗歌创作就是以写意为主ꎬ表达那种 采菊东篱下ꎬ悠然见南山ꎮ山气日夕嘉ꎬ飞鸟相与还 [14]247的 物我融一 的审美体验ꎮ而谢灵运则不同ꎬ山容水态已经成为诗歌的主体意象ꎬ尽力表现出客观物象的自然形态ꎬ不会遗漏每一个细微末节ꎬ并清晰地勾勒出山水图像的最真实一面ꎮ皎然在评论 池塘生春草 [11]64句时ꎬ认为此诗是 情在言外ꎬ故其辞似淡而无味ꎬ常手览之ꎬ何异文侯听古乐哉 [9]153ꎬ也犹如有 神助 [9]153也ꎮ在«诗式 诗有六至»篇云: 至险而不僻ꎻ至奇而不差ꎻ至丽而自然ꎻ至苦而无迹ꎻ至近而意远ꎻ至放而不迂 [9]26ꎬ这就是平时的积累ꎬ加上苦心经营ꎬ最后才能厚积薄发ꎬ其与 真于情性 ㊁ 风流自然 是相通的ꎮ谢灵运诗歌正符合皎然崇尚的取境要 至难至险 ꎬ历尽苦思ꎬ达到 贵成章以后ꎬ有其易貌ꎬ若不思而得61也 [9]376的效果ꎮ(三)难以言状的文外之旨皎然认为谢灵运诗歌具有难以言状的 文外之旨 ꎬ这里 文外之旨 不是含蓄蕴藉之意境ꎬ而是通过诗歌表现出来的诗人内在情感ꎮ如皎然在«诗式 序»中说: 彼天地日月㊁元化之渊奥㊁鬼神之微冥ꎬ精思一搜ꎬ万象不能藏其巧ꎮ [9]1和 至如天真挺拔之句ꎬ与造化争衡ꎬ可以意冥ꎬ难以言状ꎬ非作者不能知也ꎮ [9]1所谓 微冥 ㊁ 意冥 ꎬ就是难以用语言描述ꎬ只能在心底默默体悟ꎮ或者换句话说ꎬ具有 韵外之致 ㊁ 味外之旨 的诗句ꎬ是天真自然㊁率意畅达㊁秀拔特出的ꎬ能与自然争胜ꎬ其意蕴难以指陈ꎮ如«诗式 重意诗例»篇评曰:两重意已上ꎬ皆文外之旨ꎬ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ꎬ但见情性ꎬ不睹文字ꎬ盖诣道之极也ꎮ向使此道尊之于儒ꎬ则冠六经之首ꎻ贵之于道ꎬ则居众妙之门ꎻ精之于释ꎬ则彻空王之奥ꎮ但恐徒挥其斤而无其质ꎬ故伯牙所以叹息也ꎮ [9]42可以这样说ꎬ谢灵运诗歌包蕴的 文外之旨 就是诗句没有直接说明的真情性ꎬ如 古今诗中ꎬ或一句见意ꎬ或多句显情 [9]153ꎬ而 若遇高手如康乐公览而察之ꎬ但见情性ꎬ不睹文字ꎬ盖诣道之极也 [9]42ꎬ可以看出谢灵运诗歌里所蕴含的深远情思与意味ꎬ是 文外之旨 审美特征的具体表现ꎮ且在«诗式 文章宗旨»曰: 康乐公早岁能文ꎬ性颖神徹ꎬ及通内典ꎬ心地更精ꎬ故所作诗ꎬ发皆造极ꎬ得非空王之道助邪? [9]118ꎬ谢灵运在佛经的传译活动以及佛学的理论发展等方面都有着巨大贡献ꎬ集高僧㊁文士㊁评论家于一身的皎然ꎬ对同样是佛学家㊁文学家㊁行旅者的谢灵运ꎬ论及 文外之旨 自然是别具慧眼ꎮ«诗式 作用事第二格»皎然评价谢灵运 池塘生春草 句云: 情在言外ꎬ故其辞似淡而无味ꎬ常手览之ꎬ何异文侯听古乐哉 [9]153ꎮ谢灵运在创作«登池上楼»: 潜虬媚幽姿ꎬ飞鸿响远音ꎮ薄霄愧云浮ꎬ栖川怍渊沉ꎮ进德智所拙ꎬ退耕力不任ꎮ徇禄反穷海ꎬ卧痾对空林ꎮ衾枕昧节候ꎬ褰开暂窥临ꎮ倾耳聆波澜ꎬ举目眺岖嵚ꎮ初景革绪风ꎬ新阳改故阴ꎮ池塘生春草ꎬ园柳变鸣禽ꎮ祁祁伤豳歌ꎬ萋萋感楚吟ꎮ索居易永久ꎬ离群难处心ꎬ持操岂独古ꎬ无闷征在今 [11]63-64时ꎬ开端对 潜虬 ㊁ 飞鸿 的描述ꎬ是要表达自己对官场失意的颓丧心情以及进退失据的无奈情绪ꎬ接着自 衾枕 以下八句ꎬ描绘作者登楼远望所见之景物ꎬ紧接着 池塘 ㊁ 园柳 两句ꎬ转为近景ꎬ 准确地捕捉住节物变化 [4]ꎬ表达出作者怀人思归的愁牢之旨ꎮ又如«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林壑敛暝色ꎬ云霞收夕霏ꎮ芰荷迭映蔚ꎬ蒲稗相因依 [11]112ꎻ«从斤竹涧越岭溪行»: 川渚屡径复ꎬ乘流玩回转ꎮ蘋萍泛沉深ꎬ菰蒲冒清浅ꎮ企石挹飞泉ꎬ攀林摘叶卷 [11]121ꎻ«入彭蠡湖口»: 乘月听哀狖ꎬ浥露馥芳荪ꎮ春晚绿野秀ꎬ岩高白云屯ꎮ千念集日夜ꎬ万感盈朝昏ꎮ攀崖照石镜ꎬ牵叶入松门 [11]191等诗歌都是借登山涉水以抒发己志ꎮ皎然认为这就是 文外之旨 ꎬ可见皎然的审美思想追求在谢灵运诗歌中得到具体印证ꎮ三㊁结语自称是谢灵运十世孙的皎然ꎬ曾把谢灵运的部分诗篇比作 诗中之日月 [9]118ꎮ尽管皎然在«诗式»«诗议»中多次强调 夫文章ꎬ天下之公器ꎬ安敢私焉 [9]118ꎬ但是对自己的宗祖依然推崇备至ꎮ如«诗式 直用事第三格 论庐藏用‹陈子昂集序›»篇里ꎬ皎然对卢藏用关于陈子昂的评价感到不满ꎬ一是因为皎然认为卢藏用 道丧五百年而有陈君乎 [9]221的说法是对陈子昂逢迎过度ꎻ二是因为皎然认为 藏用欲为子昂张一尺之罗盖ꎬ弥天之宇ꎬ上掩曹㊁刘ꎬ下遗康乐 [9]221的说法遗漏掉谢灵运ꎮ这些在皎然看来ꎬ显然是不能认同的ꎮ谢灵运山水诗是把真情实感贯注到自然风貌之中ꎬ类似于对自然的细致拟态ꎬ并且 善于经营画境创造意境美 [15]ꎬ进一步呈现出山水 奇蕴 的独特面貌ꎮ而且谢灵运诗歌充满着 道法自然 的顺应思想ꎬ一改魏晋以来玄言诗风的艰涩倾向ꎬ开拓出 为文真于情性 的艺术审美认知ꎮ从盛唐时期的王孟㊁李杜ꎬ到中唐时期的韦柳等等ꎬ都曾取法于谢灵运ꎮ这里皎然与谢灵运诗学主张及其审美理想的一致性ꎬ成为皎然推崇谢灵运最重要的核心因素ꎮ参考文献:[1][清]董诰等编.全唐文 卷九一九[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3.[2][元]辛文房撰ꎬ傅璇琮主编.唐才子传校笺 卷四[M].北京:中华书局ꎬ1987.71[3]罗宗强.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ꎬ2016.[4]许连军.论皎然«诗式»的诗人批评[J].武汉大学学报ꎬ2008(2):186 191.[5][唐]李白著ꎬ(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M].北京:中华书局ꎬ1977.[6][唐]元结ꎬ殷璠ꎬ等选.唐人选唐诗(十种)[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78.[7][清]彭定求等编修.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ꎬ1960.[8]王运熙ꎬ杨明.中国文学批评通史 隋唐五代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1996.[9][唐]皎然著ꎬ李壮鹰校注.诗式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ꎬ2003.[10]王芳.清前谢灵运诗歌接受史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ꎬ2006.[11][南朝宋]谢灵运著ꎬ顾绍柏校注.谢灵运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ꎬ1987.[12][唐]白居易著ꎬ谢思炜撰.白居易诗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6.[13][宋]王安石著ꎬ(宋)李壁笺注ꎬ高克勤点校.王荆文公诗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ꎬ2010.[14][东晋]陶渊明著ꎬ袁行霈撰.陶渊明集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ꎬ2003.[15]张丹.论唐人皎然对谢灵运的评价[J].中国校外教育ꎬ2014(27)33.责任编辑:彭雷生OntheReasonsWhyJiaoRanRecommendedXieLingyun sPoemsintheTangDynastyTakingPoemStyleandItsPoeticInterpretationastheCenterWANGGuo ̄yanꎬLIUZe ̄hua(SchoolofHumanitiesꎬQinghaiNormalUniversityꎬXining810008ꎬChina)Abstract:JiaoRanwasafamousmonkpoetintheTangdynastyꎬandPoemStyleisafamoustheorymasterpieceintheTangdynasty.JiaoRan scommentsonthepoetsofalldynastiesinPoemStyleareenoughtoshowhisuniquepoeticideasandstandpoints.JiaoRanhasaveryhighevaluationonXieLingyunintermsofpoetictheoryꎬwhichisnotonlytohonorforhisancestorsꎬbutalsoXieLingyun spoemsareinlinewiththesocialcultureandliteraryideologicalbackgroundofthemiddleTangdynastyinDaliandZhenyuanperiodsꎬandthecreativeconceptionofpoetictheoryofJiaoRanisinlinewiththatofXieLingyun.Keywords:JiaoRanꎻPoemStyleꎻXieLingyunꎻrecommendedreasonsꎻpoeticreasons81。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论述题(特别重要)
简答:1.简要说明李渔的戏曲结构的四点具体主张第一、“立主脑”第二、“减头绪”第三、“脱窠臼”第四、“密针线”2.简要说明李渔“浅处见才”通俗戏曲观表现在哪些方面?第一、题材的通俗性第二、曲文的通俗性第三、科诨的通俗性第四、舞台的通俗性1. 韦勒克、沃伦关于评价文学的具体标准有那些内容?第一包容性或多样性。
第二连惯性。
第三建立在经验事实上的世界观。
2. 简要说明亚里士多德关于悲剧定义“完整”的解释。
(1)情节的完备;(2)情节的整一;(3)情节的严密。
1.简单概括金圣叹小说理论关于人物论的主要思想首先,成功塑造人物性格是小说创作的首要任务和取得艺术成就的根本标志。
其次,小说人物还应该是个性化、性格鲜明的。
再次,小说还应注意如何去表现人物性格的问题。
2.简要说明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的大致内容司空图的诗论思想主要体现在对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发展和深化上面。
其诗歌意境理论大体又可分为三大块:(一)“思与境偕”说――诗境构成论,明确了诗歌意境是“思”与“境”偕亦即主客谐和、情景交融而产生的一种虚实相生、含蓄蕴藉、韵味无穷的美;(二)“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说――诗境特征论,细致周全地探讨了诗歌意境所特有的“韵味”的方方面面;(三)“二十四诗品”说――诗境风格论,在皎然等的诗歌意境风格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诗境风格分出二十四种类型,每一种类型用一首四言诗来形象、扼要地描述其特征。
1. 简单说明正变论产生历史背景正变论亦即发展论,着重讨论诗歌历史发展的规律。
《原诗》问世,是针对此前诗坛的两股思潮而言的。
一是明代前、后七子提出的“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义;二是其后公安派和竟陵派提出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个性化创作主张。
前者试图以复古为革新,但未能看到诗歌创作之变化,其对汉唐之复古实际上导致了创作的停滞甚至倒退,不仅使诗歌写作脱离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而且泯灭了诗人的主体性情感和个性舒展;而后者,其虽意图清除前、后七子的复古流弊,但为封建士大夫独专的所谓“性灵”,实际上又与现实生活相去甚远,给诗坛带来了消极颓废之风。
论皎然“风流自然”诗学观及其意义
论皎然/风流自然0诗学观及其意义赵国乾[摘要]/风流自然0是皎然论诗的审美理想和/文章宗旨0。
皎然的/风流自然0诗美观念揭示了诗学的/自然0之美是一种/妙造自然0的美,重视/真性情0的抒发,并紧紧围绕着/自然之美0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措意0、/作用0、/苦思0、/取境0、/中道0等一系列重要的诗歌创作问题,从而使得/自然0诗学观念更加丰富。
皎然的/风流自然0诗学思想对中唐诗人以及后世诗学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皎然;/风流自然0;/作用0;艺术化自然;诗学;美学;情性;唐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10)03)0081)05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6STD750017)。
作者简介:赵国乾(1959-),男,河南许昌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文艺学、美学。
江苏南京211171皎然的诗学思想,在中国美学史上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
皎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诗学本质观,其/风流自然0更是一个具有丰富美学意蕴的重要概念,集中体现了他崇尚自然的美学追求,也是他提出的/文章宗旨0。
这一审美理想涵盖了他提出的关于诗歌创作的一系列原则,包蕴了丰富的理论内涵,有着重要的美学意义。
可以说,这是理解皎然诗学理论的核心和关键。
一、/真于性情0与崇尚/高0、/逸0皎然自称谢灵运的后裔,对其诗歌倍加推崇,并在5诗式6中以谢灵运为典范提出了/文章宗旨0之说。
称谢灵运/发皆造极0、/上蹑风骚,下超魏晋0。
认为谢诗之所以达如此境界,乃因其诗/真于性情,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0[1](P1229)。
以/真美0为核心的/风流自然0是皎然5诗式6论诗的宗旨。
他的全部诗学思想就是在这一总的思想纲领之下展开的。
/真于性情0是皎然所极力标举的诗学审美标准。
5诗议6说:/夫诗工创心,以情为地,以兴为经,然后清音韵其风律,丽句增其文彩。
0[1](P1209)在诗歌创作中,情美是最基本的因素,情对境而有诗兴之发,这就是诗的/经0了。
司空图的美学思想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司空图凭借一部《二十四诗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这本著作单从文学角度来解读是远远不够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二十四诗品》不能简单的划分为一部诗歌理论著作,它所涵盖的古典美学思想同样是值得我们去解读的。
二十四诗品的美学思想是多个层次的。
包括以阴阳为基础的精细而凝练的诗歌风格理论阐释;以老庄思想为哲学基础的冲淡美学的情趣追求;以自我修养为背景的思想与艺术的高度融合。
当我们领悟到其真谛,那么便可用下面一句话概括:得其意象,可与窥天地,可与论古今;掇其词华,可以润枯肠,医俗气。
《二十四诗品》的开篇《雄浑》、《冲淡》二品代表《周易》中的阴阳二气,正是借用“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的庄子思想,即万物皆是对立与统一的,是周而复始的规律化运动。
阴与阳的融合催化出了多姿多彩的诗歌风格,而这种精神是贯穿于整个诗歌世界的。
《雄浑》中大用即是无用之用,腓乃变化之意,言浩大之用改变于外,真实之体充满于内,阐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理念。
虚,浑则是指两种相对立的自然状态,和阴阳理论的转化是不谋而合的。
如老子所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雄浑》代表的是一种阳刚之美,是古代对广阔、包容、无限的一种褒扬,这种美感是对最接近自然本体的一种推崇,也是诗歌创作的最理想的境界。
《冲淡》一品看似相对,实则为《雄浑》之补充。
无欲为素,道法自然。
“冲淡”是道家所推崇的至柔至美的审美境界。
冲淡之美,在表层之中,和柔明朗,轻逸灵动,洋溢着诗人脱俗而不超尘的对现实和艺术的执着的审美精神;在深层之中,包蕴着由恬淡平和的个体人格之美与淡和的大自然之美有机融合而生出的醇厚无尽之美。
《冲淡》虽具有阴柔之美但却优游不迫,其中王维的《终南山》中写到: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此诗中这种柔中带刚的写作风格体现的淋漓尽致。
《雄浑》、《冲淡》二品看似对立,实则交融,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兼济。
与《周易》中的阴阳转化、阴阳互根、阴阳消长的思想是保持一致的。
司空图诗歌研究综述
司空图诗歌研究综述司空图的诗歌理论1.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理论的总结答:说司空图是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在王昌龄的“境思”、皎然的“采奇于象外”、刘禹锡的“境生于象外”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理论,认为诗歌形象是虚实相生的,是在有形的具体的景象描写之外,能借象征、暗示等手法创造一个无形的,存在于人们想象中的,更为广阔的艺术空间,亦即具有召唤结构的艺术形象。
二是在前人以“味”论诗的基础上,把“味”作为论诗的一个重要标准提出来,说“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并且提出“韵外之致”“味外之旨”的理论。
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三是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就是二十四种不同艺术风貌的诗歌意境。
它们在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
它们都是老庄的精神境界和理想人格在具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诗歌意境中的体现。
或者说,这二十四种诗境,分别是“象外之象”和“韵外之致”的有机统一,是司空图意境理论的具体体现。
2.为什么说司空图的诗学理论是唐代意境论的总结①在钟嵘滋味说基础上,提出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的问题。
认为“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要求诗歌形象鲜明生动,如在耳目之前,而又不空泛,同时还必须含蓄深远,有无穷的意味。
以上两点实际上是互为因果的,前者就客体形象提出的要求,后者就审美主体提出的要求。
司空图处在乱世却主张“醇美”,体现了儒家“怨而不怒”的中和。
②“思与境偕”是对刘勰“神与物游”的发展。
思与境偕作诗:要想有深厚的艺术意蕴,注意意境的营造,融情入景,以景寓情,使读者在情景交融的艺术氛围中获得美的享受。
之前殷璠的“兴象”,皎然的“诗情缘境发”都包含这个意思,而司空图说的最为明确,认为思与境谐是诗的艺术的最高标准,说明意境理论在司空图这里更加自觉和成熟。
皎然_诗式_与盛唐诗学思想
皎然《诗式》与盛唐诗学思想张海明内容提要 皎然《诗式》是唐代重要的诗学论著之一,历来论者大多因皎然主要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而将其归到中唐来讨论。
本文认为,皎然一生的大半时间在盛唐度过,其诗学思想的形成主要在盛唐后期,而《诗式》一书实际的写作时间远在其编定成书之前。
考虑到这些因素,再将其与殷《河岳英灵集》、王昌龄《诗格》诗学思想进行比较,可以看出三者有不少相通相近之处。
因此,与其将他属后,视为中唐诗学的前响,不如属前,当作盛唐诗学的殿军。
到目前为止,几乎所有文学批评(理论)史都将皎然及其《诗式》置于中唐来讨论①,其依据主要是皎然生活的年代。
就是说,由于皎然主要活动于大历、贞元年间,而且据皎然《诗式・序》中所言,《诗式》编定成书在贞元五年(789年),故皎然及其诗学思想理所当然地被划归到中唐。
但这样一种处理恐怕是值得商榷的。
我们姑且不论在盛唐和中唐之间还有一个转折时期,即使将这个转折时期也归属到中唐,能否就据此断定《诗式》所反映的诗学思想是中唐特有的呢?提出这一疑问的理由在于:《诗式》编定成书的时间与皎然实际写作该书的时间有一定的间距,而且皎然诗学思想的形成还可以再往前追溯;更重要的是,《诗式》所反映的诗学思想与盛唐诗学精神颇多相似,而与中唐诗学精神不尽吻合。
一皎然的生卒年史籍不载,据当代学者考证,皎然大约生于开元八年(720年)前后,卒于贞元末(800年左右)②。
如果此说大致不差的话,那么认定皎然主要的活动时期在大历(766—778)、贞元年间(795一804)就有欠准确了。
道理很简单,大历初年时皎然已经四十六岁,而大历、贞元年间只占皎然一生中的五分之二,所以要说主要活动时期,恐怕还得再提前二十年,亦即从天宝(742—755)中算起。
除此之外更重要的是,既然我们讨论的是皎然的诗学,那么就应该将关注的重心放在其诗歌创作的高潮时期,特别是《诗式》的写作时间,这样才能对皎然诗学作出较为合乎史实的评价。
试论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
试论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及其成因摘要: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品》总结了前代诗歌中出现的24种意境,透视出“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这一方面是由于司空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其心向佛道的个性意趣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司空图历史性地继承并发展了“意境说”的结果。
关键词:司空图诗品虚实相生意境司空图是晚唐诗人,但其最为人称道的则是在诗论方面所作出的贡献,著有《二十四诗品》(亦称《诗品》)传世。
与南北朝时期刘勰《文心雕龙》和钟嵘《诗品》不同,司空图《诗品》不是对诗歌具体写作方法的评论,而是以四言诗的形式,较为全面地总结了前代诗歌中出现的24种风格或境界。
本文认为,《诗品》虽寥寥千余字,却无处不体现着司空图宁静淡泊、高远清空的风骨,较为典型地反映了“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拟以《雄浑》、《纤秾》两节加以说明。
大用外腓,真体内充。
反虚入浑,积健为雄。
具备万物,横绝太空。
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
持之非强,来之无穷。
——《诗品·雄浑》与初唐诗人王昌龄所写边塞诗《从军行》表现出的“入目所见壮丽之景”与“由内喷薄而出的磅礴豪情”显著不同,他笔下的“雄浑之境”极少具体物象的填充,却勾勒出了一种无边无际的时空苍茫之感。
可见,在司空图眼中,雄浑不必要只靠实物去展现,而可以通过一团气韵表露无余,自有“得其真体而超然物外”之风流,扣得“环中”,可谓“不言雄浑而尽得雄浑”。
在这种不拘泥于现实物境而弘扬无形潇洒之气的审美倾向下,《雄浑》从抽象中概括出具体之意,从而透视出“虚实相生”的审美特征。
《纤秾》一节亦是如此。
采采流水,蓬蓬远春。
窈窕深谷,时见美人。
碧桃满树,风日水滨。
柳阴路曲,流莺比邻。
乘之愈往,识之愈真。
如将不尽,与古为新。
——《诗品·纤秾》“纤秾”用于形容文艺风格,意为“富丽优美的文艺风格”或“浮华的风格”。
皋兰课业本曰:“此言纤秀秾华,仍有真骨,乃非俗艳。
”[1]7孙连奎《诗品臆说》曰:“入手取象,觉有一篇精细秾郁文字在我意中,在我目中。
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李莹;李金坤
【期刊名称】《云梦学刊》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在佛老之学的影响下,禅宗"即心即佛"、"无着无住"的随缘任运的思维方式与"当头棒喝"的"须悟"意念,以及道教偏重于索尚自然、梦幻神游、浪漫超脱的思想特征等因素,皆直接影响唐人对诗歌意境理论的探讨,有助于唐代诗歌意境理论的完善与定型.如皎然<诗式>中提出以"取境"为中心来论诗;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体现出来的"思与境偕"、"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和"味外之旨"、"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诗学思想与审美观念,等等.这些正是中国诗学意境论走向成熟的鲜明标志,开启了宋代严羽"以禅喻诗"等诗学思想的不二法门.
【总页数】5页(P108-112)
【作者】李莹;李金坤
【作者单位】江苏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镇江212003;江苏大学,人文学院,江苏镇江212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皎然、司空图诗歌意境理论脞说 [J], 李金坤;李莹
2.论“韵味说”的“味”与“格”——兼论司空图对王维诗歌艺术的理论阐发 [J],
袁晓薇
3.司空图的诗歌意境理论 [J], 普列文
4.论“韵味说”的“味”与“格”——兼论司空图对王维诗歌艺术的理论阐发 [J], 袁晓薇
5.“撑霆裂月”说是非——论司空图的为人及诗歌 [J], 王定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司空图诗学的审美特征及风格论
司空图诗学的审美特征及风格论梁琦【摘要】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司空图诗歌所展现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三方面,即象形思维、意境美学及悠然淡远的情感,其较为注重诗歌创作中客观事物与主观思维的统一性.【期刊名称】《黑河学院学报》【年(卷),期】2019(010)002【总页数】2页(P158-159)【关键词】司空图诗学;审美特征;风格论【作者】梁琦【作者单位】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运城 04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21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唐代已经形成完备、系统的体系,并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司空图的诗歌意象、意境思维对中国诗歌审美特征的发展贡献极大,司空图主张基于审美的维度分析诗歌的美感价值,为唐代诗歌的民族特征奠定基础。
司空图在唐代并不算是诗歌的创作大家,但其对中国诗歌发展与诗学理论的建立贡献巨大,其代表作《二十四诗品》在中国古代诗坛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司空图诗学内容1.司空图的诗论主张从文学史维度分析司空图的成就,其主要以诗论成就著称。
司空图的诗多数为隐居山水之中的闲情逸致之作,其《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歌艺术发展的重要理论,是唐朝时期集诗歌艺术于一体的著作。
在《二十四诗品》中司空图将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划分为含蓄、自然、清奇等风格,对后世的诗歌创作及文学批评有深远影响。
司空图的诗作主张在古代文学中开辟文艺批评,有着开先河式的影响,例如,清代的顾翰、袁枚、马荣祖等人的作品皆受司空图的诗论影响[1]。
2.司空图的美学主张司空图诗学中的美学主张包含众多层面,在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有多种风格论的阐释,其中包含多种风格的创作方式,对后世诗人的诗歌创作及自身修养有着积极且深刻的影响。
司空图借助《二十四诗品》对诗歌的风格进行阐述,对当代的美学发展也有重要指导价值及借鉴作用。
《二十四诗品》蕴含了司空图的重要美学思想,其中自然美术思想的提出是我国古代文学创作中较高的审美境界。
皎然的《诗式》和司空图的《诗品》
摘要: <正> 唐代的诗歌,基本上是沿着两条并行的、艺术风格很不相同的道路发展的。一 个是以李白和李贺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的诗歌创作,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个则是以杜甫、白居易为代表,包括刘禹 锡、皮日休、杜荀鹤等在内的现实主义的诗歌创作。但是除此而外,以王维(就其主要倾向说)、 孟浩然以至韦应物、司空图为代表的一批作家,虽然有较高的艺术成就,主要地却是过着地主阶级 的有闲生活,脱离现实,寄迹放浪山水,为所谓超然物外的消极思想所支配的。如果说,唐代的诗歌 革新和新乐府运动,在理论上得到了陈子昂、李白、杜甫和白居易
论皎然《诗式》中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
论皎然《诗式》中自然观和苦思过程的统一
周璐璐
【期刊名称】《许昌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29)004
【摘要】唐代诗僧皎然在<诗式>中极力标举的诗歌审美标准是自然,即诗人以自己的情兴为依据,而随着情兴自然抒发造语取势,同时又提出了诗歌创作过程中要经过苦思,并且这种过程要至难至险.皎然提出的观点看似矛盾,实则不然.皎然认为诗人创作过程中要苦思,达到的结果是诗歌审美的自然,形成苦思和自然的统一.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人创作要苦思;不同读者鉴赏要自然,在作者和读者之间形成一个链条,达到辩证统一.
【总页数】3页(P59-61)
【作者】周璐璐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7301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论皎然自然观和取境说的统一 [J], 唐小燕
2.皎然《诗式》与吴中诗派 [J], 王怡宁
3.《诗式》研究的一部开创性论著——评许连军《皎然〈诗式〉研究》 [J], 吴桂美
4.论皎然对谢灵运诗的推崇原因——以《诗式》及其诗学阐释为中心 [J], 王郭燕;
刘泽华
5.皎然《诗式》"诗有五格"论分析 [J], 冉元艺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
论刘禹锡诗歌对皎然自然美学观点的实践
金燕
【期刊名称】《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4(000)001
【摘要】中唐诗僧皎然在其诗论专著<诗式>、<诗议>、<评论>中,极力提倡自然的美学准则,对当时以及后世的诗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幼年即得皎然作诗指点的刘禹锡,在继承皎然诗论中自然美学趣向的同时,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对其进行了一定的发展,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诗歌语言艺术.
【总页数】3页(P40-42)
【作者】金燕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浅析钟嵘"自然英旨"与皎然"风流自然"的异同 [J], 邓莉
2.论刘禹锡诗歌的艺术个性 --在中唐诗歌新变背景中考察 [J], 崔桂萍
3.中道自然的渐行渐远——以皎然“至丽而自然”说为中心 [J], 李佳
4.皎然诗歌批评标准和诗歌分类标准的矛盾性和统一性 [J], 李艇
5.人、实践与自然——“实践的美学观点”评析 [J], 刘大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皎然、司空图诗论思想倾向与审美趣味的一致性及形成原因张岗(陇东学院中文系 甘肃庆阳 745000)[摘 要]皎然和司空图这两位处在唐代不同时期的诗论家,其诗论主张有着颇多相似之处及内在联系:不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不反映社会问题而注重探讨诗歌的艺术特征、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如对诗之意境,韵味,风格的论述;自觉追求宁静淡泊的情思和境界,追求闲淡清雅、冷落寂寞的生活情调。
反映出两人诗论思想倾向及审美趣味的一致性。
从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个人身世、思想状况等方面反映出来的诸多相似之处可以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关键词]皎然;司空图;思想倾向;审美趣味;一致性;原因在文学批评史上,唐代的皎然和司空图以论诗而著名,他们都因提出了对当时及后世影响深远的诗歌理论,在文学批评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
皎然的诗论主张集中体现在其《诗式》和《诗议》中。
《诗式》有五卷本和一卷本,它提出了作诗的原则和方法,评价了历代著名诗人及作品,在这部著作里,皎然既对自己诗歌创作经验进行了总结,也以其美学观点对诗歌创作经验进行了理论概括,是一部较为完备的探讨诗歌艺术的专著。
《诗议》一卷,又称《诗义》,原本已佚,一部分内容尚保存在后来的典籍当中。
[1]《诗式》偏于提示品式,《诗议》偏于评论格律,两者相通之处甚多,互相参证,对后世影响很大,故亦不乏赞美之辞:《唐才子传·皎然上人传》认为,皎然的这两部诗论专著“皆议论精当,取舍从公,整顿狂澜,出色骚雅”;明胡震亨也认为,在唐人诗话中,“惟皎师《诗式》、《诗议》二撰,时有妙解”(《唐音癸签》卷三十二)。
司空图的诗论主张主要体现在《与李生论诗书》、《与极浦书》和《二十四诗品》中。
在这些著作里,司空图对诗歌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深入地分析,从韵味的角度论述了诗歌意境的创造及诗歌的风格。
意境理论对后人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像宋代严羽的“兴趣”说;清人王士祯的“神韵”说都得力于该诗论主张。
而其诗论代表作《二十四诗品》更是一部探讨诗歌创作、诗歌美学风格的理论著作,是当时诗歌纯艺术论的一部集大成著作,对诗歌创作,评论与欣赏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贡献。
皎然论诗首先重“诗格”。
什么是格呢?郑玄说“格,旧法也”;王素说“格,法”;李贤说“格,犹标准也”。
看来,“诗格”的含义不外是诗的法式、标准。
日僧空海所编的集初盛唐诗格之大成著作《文镜秘府论》对“诗格”的界定,从内容上主要是讲诗的声韵、病犯、对偶、体势。
而皎然所讲的“诗格”,主要指诗的体格、格力,其《诗式·明势》曰:“古今逸格,皆造其极妙矣”;《诗式·文章宗旨》:“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气正,其体贞,其貌古,其词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调逸,其声谐哉?”又《诗式·齐梁诗》:“格虽弱,气犹正。
远比建安,可言体变,不可言道丧。
”指出情即感情,要真挚高远;格即体格、格力,要高雅健壮,他主张情格并重,以情格来衡量作家作品。
因此,皎然推崇曹植、王粲两人的《三良诗》“体格高远”(《诗式》卷二《三良诗》条)及梁代柳恽的诗“雅而高”(《文镜秘府论》南卷引)。
在《诗式》中,皎然对汉魏至唐的作家作品,以情格的高低进行了品评,将情格俱高的列为第一、第二两格;情格稍为低弱的列为第三、第四两格;情格俱下的列为第五格。
晚唐五代的诗格主要指“物象”和“体势”。
司空图论诗也重格,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曰:“诗贯六义,则讽谕、抑扬、停蓄、温雅,皆在其间矣。
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
”还曰:“王右丞、韦苏州澄澹精致,格在其中,岂妨于遒举哉?”在《题柳柳州集后》又云:“金之精粗,效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磐而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格亦可见,岂当善于彼而不善于此。
”在这里,司空图所指的格指诗文所要达到的一种境界,是一种作诗的向度与要求,不同与我们现在所说的“风格”。
此外,也有“格调”的意味,即“格”这个词蕴涵着“高、低、雅、俗”之见,认为诗格能够体现诗人品格和精神状态。
王维、韦应物心境淡泊平和,爱好宁静生活,故其诗品格高雅,这是“格”很重要的一层意思。
司空图在讲“格”时,一方面注重写出高的格调,另一方面更加强调如何写出高的格调,即他所说的“直致所得”(《与李生论诗书》)、“思与境偕”(《与王驾评诗书》)、“目击可图”(《与极浦谈诗书》)以及《二十四诗品》中所讲的“纤浓”、“绮丽”、“实境”、“形容”。
由以上分析可见,皎然与司空图虽然论诗都重格,但格的涵义却有差别。
这也恰恰反映出,到唐代才产生的“诗格”这一古代文学批评专有名词,即便在唐代的不同时期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皎然对诗之意境也作了论述。
一方面他涉及到了诗境中的情景关系,认为写景乃为抒情,他说:“诗情缘境发”(《秋日遥和卢使君游何山寺宿阳上人房论涅槃经义》);“缘景不尽曰情”,即诗情寄托于境而存在,把诗歌的基本因素情和景有机地统一了起来。
另一方面已认识到创造完整的意境即取境问题了。
他注意到诗境并非仅仅选取客观物色景界,而有情思作用这一点,所谓“意中之静”、“意中之远”就是指诗境中的情思状态而言。
而如何取境?《诗式·取境》曰:“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
”主张要站得高,看得远。
司空图对诗之意境有着更为详尽的论述,一方面曰:“意象欲出,造化已奇”(《二十四诗品》);“长于思与境谐,乃诗家之所尚”(《与王驾评诗书》),指出写诗要情景交融,诗不仅要有物象,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象”,要有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有“境”而无“意”,就只是写到生活的表象,反对堆砌表象,强调意境的创造。
这一点和皎然的说法基本一致,都强调了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司空图针对中唐对诗境的认识仅停留在诗境的情景交融的特点,又提出了诗境多层次的理论,即“象外之象”和“景外之景”说。
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曰:“戴容州云:‘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岂容易可谈哉?然题纪之作,目击可图,体势自别,不可废也。
”认为诗歌中所直接描写的形象是具体的、可感的,它由情思与物象组成,带有感情色彩,是易感的有明晰画面的形象。
但是,好的诗往往在这一形象之外,还有多层的形象,它们是没有明确画面,更为飘忽,更为空灵的。
而后一多层的形象又是借助于读者的美感联想,借助象喻、烘托、暗示呈现出来的。
司空图对诗歌意境的多层次特质的理论概括,把意境理论推进了一大步。
同时,他所说的“象外之象”的后一个“象”与“景外之景”的后一个“景”,因为包含着读诗者凭借美感联想的再创造在内,这又是对诗歌意境论的一大推进。
而司空图又运用其象外象、景外景这一理论,在其《二十四诗品》中,把诗歌风格看作诗歌的意境类型,并对种种不同的意境类型进行了阐述,这就比皎然的意境说理论前进了一大步。
可以说,皎然与司空图的有关诗歌意境的理论,有着前后继承的内在联系,皎然的诗论对司空图有一定的启发作用,而司空图更是发挥和推进了皎然的诗论。
与诗境说相类似的是,两人虽亦提到了诗歌的情思韵味,但对其论述的程度却完全不同。
皎然《诗式·重意·诗例》曰:“两重意以上,皆文外之旨。
”《诗式·池塘生春草明月照积雪》曰:“且如‘池塘生春草’,情在言外,‘明月照积雪’,旨冥句中”,指出了诗人写诗应追求“文外之旨”、“旨冥句中”、“情在言外”。
“文外之旨”的“旨”,乃指意而言,“文外之旨”实指义旨深远、不可穷尽,与“旨冥句中”同义;“情在言外”的“情”指情趣、情思、情韵,“情在言外”即要求诗中有可以反复体会的情思韵味。
皎然把诗分十九体,首标“高”、“逸”,这“高”、“逸”其实质就是情思的高远脱俗。
司空图一方面在《与李生论诗书》中曰:“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
”这就提出了辩诗味。
“味”即情趣韵味,不同的诗具有不同的情趣韵味;不同的风貌,能够辨别诗中不同的情趣韵味,即“辨于味”,才可以论诗。
另一方面又提出诗应该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如《司空表圣文集》卷二云:“盖绝句之作,本于诣极,此外千变万状,不知所以神而自神也,岂容易哉?今足下之诗,时辈固有难色,倘复以全美为工,即知味外之旨矣。
”又如《与李生论诗书》:“噫!近而不浮,远而不尽,然后可以言韵外之致耳。
”这都在强调诗歌深长的韵味会使人体会不尽,留给读者联想与回味的余地。
显然,司空图的这一说法是与其诗境说是相联系的,和其意境说一样,也是对诗歌美学本质的探讨。
同时他又指出,要使诗有“味外之味”、“韵外之致”必须是“近而不浮,远而不尽”,即近在眼前,具体可感的诗的形象中有深厚的含蕴,而不流于浮浅;诗的境界极为深远,不是意尽于句中,只有达到“近而不浮,远而不尽”,才有“韵外之致”、“味外之味”。
这样,司空图就把淡远的韵味和含蓄的风格强调为诗歌首要的艺术特征了。
皎然和司空图对诗歌的风格也进行了探讨。
皎然的《诗式》提出了“辨体一十九字”,这里的“体”即体貌、风格。
他把诗分为十九体,每体以一字标名,曰“高”、“逸”、“贞”、“忠”、“节”等。
虽然这一界定未必准确,但以适中、不过分的态度衡量诗“体”的主张,带有一定的辨证色彩。
司空图更进一步对诗的风格(也包括意境)进行了论述,他用诗的形式、形象化的比喻,把诗的风格看作诗歌的意境类型并分为二十四品,每品以两字标名,曰“雄浑”、“冲淡”、“高古”、“自然”等,对每一品都作了细致而形象的描绘。
虽然其诗论代表作《二十四诗品》中如“洗练”、“精神”、“委曲”等不属于风格而属于表现方法,但把诗歌的风格理论和其主要艺术特征紧密联系起来,确实深化了诗歌的风格理论。
以上便是皎然和司空图对诗之格、意境、韵味、风格的论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位处在唐代不同时期的诗论家,在诗歌理论主张上确实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及内在联系:不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不反映社会问题,注重探讨诗歌的艺术特征、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等。
那么,是什么原因使然的呢?《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安史之乱使得唐王朝经济、国力由盛而衰,它如同一阵萧瑟的秋风,使万木凋零,一片肃杀,在士人的心里投下了巨大的阴影,士人普遍心灰意冷。
他们避开战乱的现实生活,不关注社会问题和政治内容;以消极避世的隐逸情怀,寂寞冷清、无奈叹息的生活情调取代盛唐人天马行空、气充牛斗的炽热理想与慷慨气势。
反映到文学创作上,无论是文学思想还是创作实践,都追求一种倾向:表达孤独寂寞的冷落心境,追求清雅高逸的情调。
皎然生活在大历、贞元时代,跟其他大历诗人一样,在当时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其诗文创作自然呈现出这些特点。
综观皎然的诗文集,皎然诗文理论中很少有像白居易那样谈及诗文的社会功用的,他不重视诗歌的社会内容,不反映社会问题,而是细致地讨论诗歌的艺术特征、艺术形式和艺术技巧等问题,并趋向于冲淡的情思,深长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