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复习题综述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含知识结构和精选习题)
世界现代历史一、苏联历史(一)、俄国十月革命1、俄国《四月提纲》内容:①指出俄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基本完成,应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阶段②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口号。
2、十月革命的意义: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为把俄国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了重要前提。
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过去的革命的目的是以一种剥削制度代替另一种剥削制度,而十月革命目的是要消灭剥削制度,解放生产力,实现劳动人民当家作主,建设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社会。
十月革命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十月革命使人类进入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新时期,被看做是世界的现代史开端。
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①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②工业——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③商业——取消一切商品贸易;④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由国家集中分配;强制劳动。
(二)、经济的恢复和工业化建设1、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性:①国内战争和外国武装干涉基本结束。
苏俄急需恢复发展经济,巩固政权。
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日益显现,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③政府暂时无力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生产。
内容:①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②工业——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仍归国有;中小企业和国家无力兴办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③贸易——允许自由贸易。
④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实行按劳分配制。
意义:①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恢复了被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迅速消除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②它探索了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是列宁领导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伟大创造。
2、“斯大林模式”经济表现。
通过高度集中的行政手段实施的计划经济体制,排斥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价值规律的作用经验教训: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使一向国家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苏联经济实力迅速增长,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政治方面:高度集中,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转券;干部职务终身制,对干部没有形成必要间的,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
模块六 世界现代史 模块综合复习-2023年中考历史第一轮复习课件(部编版)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
易错易混
主题四 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
1、电子计算机诞生于20世纪40年代;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 及。 2、准确掌握下列组织的英文缩写:世界贸易组织(WTO),亚太经合组织 (APEC),欧洲联盟(EU),联合国(UN). 3、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是机遇,又是挑战。
两级对峙, 1946年-1991 美苏“冷战” 建立霸权 年
二战后,成为军事、经济最强大的国家,与苏 联形成两极格局
霸主地位动 1991年 摇
多极化趋势
两级格局瓦解,随着一些国家的强大,霸主地 位动摇,世界多极化方向发展
模块六:世界现代史
罗斯福新政“新”的表现
考点纵横
新的理论和政策 放弃了自由放任政策,转向国家干预经济
(人物)三位改革家都具有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具有坚强的毅力和不怕困难的精神等; 他们都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本国国情,走适合本国发展的道路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爆发标志 时间 作战双方 主战役 新式武器 战争性质 战争结束 战后国际组织
考点纵横
项目
背景
不
同 点
人物
内容
不 性质 同 点 作用
相同点
苏俄新经济政策
美国罗斯福新政
中国改革开放
国内战争结束后, 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 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 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的经济
严重的经济大危机引发了政 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 矛盾尖锐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打破了“两个凡是”的精 神枷锁,解放了人们的思 想
段
治。对外:①侵略中国(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占领中国150万平方公里领土);②20世纪初,
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
世界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简编(含答案)
世界近现代史简答论述题汇编(含答案)1.雅尔塔体系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异同相同点:(1)都是在世界大战破坏了原有的世界体系的基础上而建立的;(2)都通过一系列会议确立基本原则,建立了各主要国家重新瓜分世界和划分势力范围的国际体系;(3)都是大国意志的体现,其形成体现了大战前后各大国力量对比的消长变化,打上了大国强权的烙印;(4)都随着主要国家主导力量的消失而走向瓦解。
不同点:(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体现了英法美等多个帝国主义大国的意志;而雅尔塔体系体现了美苏两国的意志;(2)前者调整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则是帝国主义大国与社会主义大国的暂时妥协;(3)前者是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的国际格局,后者则超出了欧洲的范围;(4)前者建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掠夺的基础之上,必然随着德国等的崛起而瓦解;而后者则是战胜国之间的妥协,必然随着一方的解体而瓦解;(5)前者的主要矛盾是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而后者则是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6)维系前者的国际组织是国联;维系后者的国际组织是联合国。
2.关于第二次科技革命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比较共同点:第一,都大大促进了所有国家和地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变化。
对发达国家来说,两次革命都成倍地提高了它们的生产力,改变了各自的产业结构和社会关系;发达资本主义由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落后国家或地区自觉地(如19世纪70年代的日本;20世纪后半期的发展中国家)或被迫地(如独立前的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接受两次革命的影响,也都程度不同地加快了自身的社会发展进程。
第二,都有作为次要方面的消极影响,而且这些消极影响的扼制和克服在一定程度上又都依赖于科技革命的深化和新科技革命的发生。
第三,都促进了科学、技术、生产三者的结合和统一。
不同点:第一,促进生产力发展的程度不同。
第二次工业革命使资本主义世界工业总产值在1893年-1913年间增长31.44倍,年平均增长率为4.6%;而在1913-1938年间仅增长52%,年均增长率不到1.7%。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概要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⒈无限制潜艇战: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给英国商船和战舰造成重大打击。
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无限制潜艇战:所谓“无限制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
德国在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就对协约国实施潜艇战,给英国商船和战舰以重大打击,后因担心美国等中立国的反对,不得不采取“有限制潜艇战”。
但到1917年2月4日,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正式宣布实行“无限制潜艇战”。
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⒉布列斯特和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于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签订的一个苛刻和约。
苏俄在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
它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⒊墨索里尼:意大利法西斯独裁者,国家法西斯党党魁,首相(1922~1943),第二次世界大战主要战犯。
1921年11月正式成立意大利国家法西斯党,自称领袖。
1922年10月纠集5万名法西斯党徒向罗马进军,迫使国王任命他为首相,攫取了国家的最高领导权。
1实行法西斯极权统治,集一切大权于一身,自称政府首脑。
⒋魏玛共和国:德意志第一个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共和国。
德国十一月革命推翻德意志帝国后,德国社会民主党多数派与旧军人兴登堡妥协,于1919年2月6日在魏玛召开国民议会,同年7月31日通过《魏玛宪法》,正式宣告废除帝制,成立共和国。
世界现代史复习
10、罗斯福新政 (1)目的:摆脱经济危机(直接原因); 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根本原因). (2)特点:国家干预经济。 (3)内容:①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 调整,国会通过了《工业复兴法》; ②改革银行制度,恢复银行信用; ③整顿农业 ④兴建公共工程
(4)历史作用:对美国的作用:增强了 国家对社会经济的调控能力;重振了美 国经济,稳定了社会秩序,维护了美国 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 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开创了资本 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对其他许多 国家经济政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说明现代资本主义制度具有自我调节 和改良的功能。
(2)为应对这次“空前的危机”,实行“新 政”的美国总统是谁?“新政”的结果及 意义如何?(4分)
39.(本题7分)美国虽然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但 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那么美国是如何 很快发展起来的呢?请你参加以“美国发展之路” 为主题的探究活动。
【搜集资料】 材料一:现代文明的美国历史,是由一次伟大的、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和平制度”是 指什么?
2.为建立“和平制度”,帝国主义国家召开了 哪两次重要的国际会议?
3、会议签署了哪两个有损中国利益的条约?
4、引发了中国的什么运动?
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 影响: A、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大量产品过剩 B、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 的生活。严重的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 资本主义世界各国的工农运动高涨,帝国 主义国家之间的争夺及帝国主义与殖民地 半殖民地之间的矛盾更趋激烈和尖锐。
——罗斯福总统就职演说 (1933 年)
(1)材料一中苏联“社会主义”的建立 得益于哪次革命? 列宁的“新经济政 策”起到了什么作用?“苏联的模式" 指什么?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一、材料分析题美国宪法修正案第十三修正案(1865)第一款除非是对已通过正当程序判刑的罪犯的处罚,无论奴隶制还是非自愿劳役,都不得存在联邦境内及其管辖的任何地方。
黑人获得自由第十四修正案(1866)第一款在合众国出生或归化合众国并受合众国管辖的人,均为合众国和他所居住的州的公民。
无论何州均不得制定或实施任何剥夺合众国公民的特权或豁免权的法律;无论何州未经正当法律程序不得剥夺任何人的生命、自由或财产;亦不得拒绝给予在其管辖下的任何人以同等的法律保护。
黑人享有和其他种族相同的公民权第十五修正案(1870)第一款合众国或任何一州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的奴隶身份而否认或剥夺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
黑人享有选举权大的背景:(1)随着美国的继续扩张,新领土上的奴隶制问题成了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
南方州认为奴隶属于财产,因此可以像其它任何一种财产那样从一州移至他州。
(2)南方和北方的紧张局势激化,1860年美国总统选举,反对奴隶制的共和党人亚伯拉罕·林肯当选成为新的总统。
南方各州在林肯当选几个月后宣布脱离联邦,组建美利坚联盟国,并随即挑起了南北战争。
(3)1863年,林肯利用总统战时所拥有的权力颁布了解放奴隶宣言,宣布南方所有叛乱州的奴隶立即恢复自由,但这并没有对那些选择继续效忠南方邦联州中的奴隶现状产生影响。
(4)1865年2月1日,林肯在修正案上签字,令第十三条修正案成为唯一一条经总统签字并获得通过的美国宪法修正案。
(5)1865年4月,林肯总统被刺杀,由于国会正在休会,继任林肯总统职位的安德鲁·约翰逊开始了一段史称“总统重建”的时期,第十三修正案依旧是在林肯的影响下继续进行。
二、名词解释1.布朗热危机2.英国工党英国工党,英国两大主要执政党之一。
英国左翼政党。
1900年2月27日建立于伦敦,称“劳工代表委员会”,1906年称工党。
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精品文档)_共13页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一、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1、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政府为建立战后资本主义世界金融体制,发起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会议。
1944年7月1日—22日,美英苏等44个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赖顿森林举行。
会议通过了最后议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据此成立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并决定把各国货币与美元以固定比价联系起来,从而建立起亿美元为支柱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因此会议在布雷顿森林召开,因此该体系被称为布雷顿森林体系。
2、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12日,美国杜鲁门总统在致国会的关于援助希腊和土耳其的咨文中,提出了以“遏制共产主义”作为国家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政策的指导思想。
这个咨文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其实质是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
是美苏之间“冷战”正式开始的重要标志。
3、尼克松主义美国前总统尼克松任内提出的一系列外交政策和纲领的统称。
1969年7月尼克松发表“关岛声明”,同年11月将关岛主义明确归结为三项原则,1970年提出了以“伙伴关系、实力和谈判”为主旨的“新和平战略”。
上述原则和战略被推广为全球外交政策。
尼克松主义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狭义的尼克松主义是关岛主义及其延伸,广义的除含有狭义的内容外,还包含“新和平战略”的内容。
广义的尼克松主义的主要内容有:调整美国的海外义务,从全球进攻态势转为防守态势;同西方国家的关系将成为一种伙伴关系;增强实力,继续在世界一些重要地区发挥重要作用;缓和与苏联、中国的关系,以谈判代替战争;世界政治呈现为美、苏、中、日、西欧的“多极政治”等。
4、《蒙巴顿方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政府制订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的方案。
1947年6月3日,由新任印度总督蒙巴顿发表,故名。
同年7月英国国会通过。
根据人民的宗教信仰,印度被分割为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国(包括东巴基斯坦和西巴基斯坦)、印度教的印度联邦(包括英属印度的其余部分)、两个自治领和王公土邦(可自由加入任一自治领)。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
世界近代现代史专题复习专题一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一)导航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犹如一部波澜起伏、错综复杂的画卷。
资本主义创造了以往任何人类社会所无可比拟的先进的社会文明,同时也产生了罕见的战争劫难和冷酷的暴力掠夺。
资本主义制度在自我调整、完善中曲折发展,极大地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
本专题主要从政治方面阐释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结论。
主要知识提示一、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几个阶段:1、14—17世纪,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兴起:①政治特征:封建主义在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受到冲击,资本主义曙光显现。
②主体内容: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
2、17—19世纪初,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政治上的重大转折和变化时期。
①政治特征:资产阶级势力壮大,加快向资本主义过渡。
②主体内容: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封建国家的改革,殖民扩张、启蒙运动。
3、19世纪初—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制度最终战胜封建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确立统治地位的时期:①政治特征: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风起云涌,工业资产阶级逐渐掌握政权。
②主体内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世界体系初步形成,不同社会思潮出现、资产阶级镇压革命和对外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4、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时期。
①政治特征: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过渡,政治生活发生显著变化,政治局势相对稳定。
②主体内容:国家职能扩大、资产阶级民主法制更加健全、两党政治形成、帝国主义侵略扩张。
5、一战至二战结束,现代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危机时期:①政治特征: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法西斯的嚣张与反法西斯斗争。
②主体内容:资本主义国家间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民主政治不断发展,革命与战争连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联合反苏和纵容法西斯侵略,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6、二战后至20世纪后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发展不平衡加剧时期:①政治特征:资本主义世界重新组合,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发展。
高中历史世界现代史简述题(2)
世界现代史简述题(2)1.简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带来的主要影响
2.比较德国、日本两国法西斯建立的异同
3.简述法西斯轴心国集团形成的过程
4.绥靖政策的含义、达到顶峰的事件以及影响
5.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的原因和过程
6.反法西斯联盟形成的主要过程及其意义
7.分别指出二战进一步扩大和达到最大规模的战役
8.以列表的方式从时间、参与国、内容、作用四维度整理二战后期召开的四次国际会议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意义
10.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教训。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1
世界近现代史复习一、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世界现代史的基本线索是: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
具体表现:(一)垄断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1、一战后,垄断资本对国家政治生活干预加强。
2、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罗斯福 “新政”将国家政权开始和垄断资本相结合,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等国经济基础相对薄弱,走上了法西斯专政的道路。
3、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宏观管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进一步发展,经济呈现繁荣景象,其中德日最引人注目。
70年代形成了美欧日三足鼎立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
4、1973年的中东石油危机引发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进入“滞涨”时期,里根上台后走介于自由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第三条道路,经济逐渐恢复。
在美国影响下,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也迅速恢复。
(二)社会主义曲折前进1、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2、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成为一种世界范围的社会制度。
各国都不同程度确立了苏联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从五六十年代起,有些社会主义国家试图进行改革,但是都没有取得成功。
3、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运动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挫折。
(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并存,互相对抗1、十月革命后 ,帝国主义对苏俄进行武装干涉并长期采取敌视封锁政策。
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苏联和美英等结成了战时同盟打击法西斯 。
3、战后,由于国家利益的矛盾、意识形态的冲突出现“冷战”,形成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 。
此后 ,美苏争霸主导世界发展。
4、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社会主义制度受挫,但双方的对抗和矛盾依然存在 。
(四)世界人民争取独立、民主、和平与发展一战后,德意志等老的殖民帝国崩溃,一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建立起来。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
《世界现代史》习题及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A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B 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C 萨拉热窝事件D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的形成答案:B解析: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导致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这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2、十月革命爆发于()A 1917 年 2 月B 1917 年 3 月C 1917 年 10 月D 1917 年 11 月答案:D解析:十月革命爆发于 1917 年 11 月 7 日(俄历 10 月 25 日)。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A 整顿银行B 调整农业C 国家对工业的调整D 兴建公共工程答案:C解析:罗斯福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和调节,防止出现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
4、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是()A 莫斯科保卫战B 斯大林格勒战役C 诺曼底登陆D 柏林战役答案:B解析:斯大林格勒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此战役德军遭到重创,苏联由战略防御转为战略进攻。
5、二战后,美国对欧洲进行经济援助的计划是()A 马歇尔计划B 杜鲁门主义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D 华沙条约组织答案:A解析:马歇尔计划是二战后美国对被战争破坏的西欧各国进行经济援助、协助重建的计划,对欧洲国家的发展和世界政治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填空题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是_____。
答案:萨拉热窝事件2、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_____。
答案:巴黎公社3、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首先从_____爆发。
答案:美国4、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的国际组织是_____。
世界当代史下复习题及答案
世界当代史复习提纲与参考答案一、泛非主义是指反对种族歧视和殖民主义的黑人民族主义,其旨在动员非洲及全世界黑人联合起来,弘扬黑人传统文化,争取自由和平衡,乃至整个非洲的统一,最终建立一个泛非联邦或非洲联合国。
泛非主义起源于20世纪初,其领袖是美国黑人学者杜波依斯。
首次泛非大会于1900年在伦敦举行,至1974年第六届达累斯萨拉姆大会,先后召开六次大会。
二战后,泛非主义从美国黑人的思想和运动发展成为非洲民族主义者领导的争取非洲独立和统一的政治运动。
二、经互会经济互助委员会的简称,是指由苏联组织建立的一个由社会主义国家组成的政治经济合作组织。
是继承“莫洛托夫计划”后的经济合作计划。
于1949年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标志着二战后两个对立经济集团的形成。
1991年6月解散。
其建立是苏东国家在战略上和经济上互助的结果,它奠定了社会主义国家多边合作的基础,促成了成员国经济的发展。
这个组织实际上是苏联控制东欧、与美国对抗的工具。
三、甘地主义是指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领袖甘地在南非领导印侨以非暴力抵抗方式进行反对南非当局的种族制度的斗争,并逐步形成了他的理论----甘地非暴力主义。
主要包括哲学思想(宗教泛爱观和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真理观相结合)、政治思想(非暴力革命实现印度的自治或独立)、经济思想(提倡手工纺织,抵制西方物质文明)和社会思想(建立平等和谐的社会)。
甘地主义的核心内容是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对印度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但又有限制群众运动和民族独立运动健康发展的局限性的一面。
四、第四点计划也称“技术援助落后地区计划”,是指1949年1月20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就职演说中提出的侵略计划中的第四点,故名。
该计划对象是发展中国家,是当时实施于西欧的“马歇尔计划”的补充。
目的是通过对亚、非、拉美不发达地区实行经济技术援助,以达到在政治上控制这些地区的目的。
“第四点计划”所开创的一系列对外援助计划,对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推动了美国实现侵略和扩张的政策。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世界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专题一:资本主义发展史一、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14----17世纪)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意大利)→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文艺复兴运动)→新航路的开辟(一)文艺复兴运动——“人的被发现”1.时间:14——17世纪2.地点:最先在意大利兴起3.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4.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5.指导思想:以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提倡以人为本,肯定人性,肯定现世生活。
6.文艺复兴的影响:文艺复兴猛烈冲击了封建神学,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为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思想文化条件。
(二)新航路的开辟——“世界的被发现”1、新航路的开辟简表时间探险家航线贡献1492~1498年哥伦布西班牙--大西洋—古巴、海地发现新大陆---美洲1497~1498年达·伽马葡萄牙---好望角---印度洋—印度找到了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1519~1522年麦哲伦西班牙-大西洋-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印度洋-好望角-西非海岸-西班牙(环球航行)麦哲伦船队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圆说的正确性2.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①新航路的开辟,沟通了欧、亚、非、美四大洲,开始把世界联结成一个整体,扩大了各国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开始初步形成。
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引发了西欧人殖民掠夺的狂潮。
二、早期资产阶级革命(1640年---1814年)1、世界资本主义制度的产生(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简表)英国产阶级革命(1640-1688)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1789-1814)原因封建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英国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北美经济发展。
封建专制统治和等级制度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经过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爆发: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经过:1649年建立共和国; 1688年宫廷政变(光荣革命)(结束的标志)导火线:波士顿倾茶事件爆发:来克星顿枪声(1775.4)建国:《独立宣言》(1776.7.4)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独立:《巴黎和约》的签定(1783年)导火线:三级会议的召开;爆发: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1789、7、14);经过:1789年《人权宣言》的发表;雅各宾派专政将法国革命推向高潮;拿破仑颁布《民法典》;人物克伦威尔华盛顿拿破仑文献《权利法案》(1689 年)内容:①对国王的权利进行严格的限制;②确立国会拥有国家的最高权利;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作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法律保障,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英国得到确立。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世界当代史复习资料整理第一章:战后世界格局一、名词解释铁幕演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发表的反苏、反共演说。
又称铁幕演说。
1946年1月,丘吉尔应邀访美。
3月5日,在杜鲁门的母校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了题为“和平砥柱”的演说。
丘吉尔在演说中公开攻击苏联“扩张”,宣称“从波罗的海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苏联对“铁幕”以东的中欧、东欧国家进行日益增强的高压控制。
对苏联的扩张,不能采取“绥靖政策”。
美国正高踞于世界权力的顶峰,应担负起未来的责任。
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演说可以认为是杜鲁门借他人之口发表的“冷战”宣言,是美国发动“冷战”的前奏曲。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49年8月根据同年4月在华盛顿签署的《北大西洋公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参与国家有美、英、法、荷、比、卢、挪、葡、意等。
联邦德国于1955年5月正式加入。
规定缔约国实行“集体防御”;任何成员国同他国发生战争时,必须给予援助。
总部原设在巴黎,后迁布鲁塞尔。
主要机构有部长理事会和军事委员会。
历来由美国将领任最高司令部司令。
1966年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华沙条约组织苏联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包括南斯拉夫)成立的政治军事联盟。
1955年5月苏联等八个国家在华沙缔结《友好合作互助条约》,有效期为20年。
条约规定:以和平方式解决一切争端;就一切有关共同利益的国际问题进行磋商;设立一个联合武装部队司令部和一个政治协商委员会。
同年6月4日条约生效时成立了与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相抗衡的华沙条约组织。
总部设在莫斯科。
联合武装部队总司令和总参谋长历来有苏联将领担任。
经互会为解决苏联与东欧各国合作问题,1949年一月初,苏联、保加利亚、罗马利亚等6国在莫斯科举行经济会议。
决定成立经互会,在技术上、原料、粮食等方面展开互助合作,标志着欧洲正式分裂为两个平行市场。
经互会成立初期,有利于打破西方经济封锁,解决经济困难。
大学世界现代史、世界当代史(名词解释+主观题)复习全资料
世界现代史第一章: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1、布尔什维克联共产党建党初期党的一个派别。
意为多数派。
1903年7、8月举行的俄国社会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期间在制定党章时,以列宁为首的马克思主义者同马尔托夫等人发生激烈争论。
大会在选举中央委员会和党的机关报《火星报》编辑成员时,拥护列宁的人得多数票,称布尔什维克。
马尔托夫等机会主义者得少数票,称孟什维克(俄文意为少数派)。
俄国1905年革命时期,两派提出两种不同的策略路线。
1905年革命失败后,大部分孟什维克变为主取消革命,取消革命党的取消派。
布尔什维克坚持马克思主义同俄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
因而布尔什维克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称号。
布尔什维克的理论和策略亦称布尔什维克主义。
2、二月革命彼得格勒、莫斯科等地工人因不堪忍受一战所带来的苦难,不断举行抗议集会和罢工。
1917年3月8日,首都普梯洛夫工厂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并得到了群众的支持,其后,彼得格勒爆发全城政治总罢工,前来镇压的士兵也转到工人一边,革命者占领了彼得保罗要塞和冬宫,其影响迅速扩及全国。
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宣布退位,结束了罗曼诺夫王朝在俄国300余年的统治。
至此,革命结束,由于此次革命爆发于俄历二月,故称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后,俄国出现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和工兵代表维埃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3、二月革命后,俄国政治形势的基本特点是形成了两个政权即工兵代表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并存的局面。
具体表现在第一,工兵代表维埃是在革命起义过程中诞生的,它不仅是武装起义的领导机关,而且具有临时工农革命政府的性质,是“工人政府的萌芽”。
在二月革命胜利后的最初几天,工兵代表维埃是唯一存在的实际权力机关,完全可以掌握全部国家政权。
但为何没能完全掌握国家政权?原因有三:一是由于二月革命前的布尔什维克常遭到沙皇政府的残酷迫害,列宁被迫侨居瑞士,影响了党对群众的组织教育工作;二是由于广大工农群众过去长期生活在沙皇专制统治之下,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从思想觉悟上和组织程度上都还跟不上急剧转变的形势;三由于掌握维埃领导权的孟什维克和社会革命党人坚持资产阶级革命只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主把政权交给资产阶级,维埃只要在一旁“监督”就可以了,从而使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以建立。
世界现代史简答论述
世界现代史复习题(简答论述题)1.各帝国主义国家模式?答:英国——殖民帝国主义:曾经辉煌的“日不落帝国”发展日趋缓慢,生产比重占世界比重下降,但在个别部门比如造船业等依旧占据前列,其发展缓慢的原因有机器陈旧,更新慢,农业亦不发达,而且殖民地的兴衰对其影响甚大。
法国——高利贷帝国:小手工工厂,小生产大范围存在,机器陈旧,更新慢,资本大部分转到海外殖民地,而且由于政府动荡,政局不稳定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垄断组织最早在化学石油等部门出现。
德国——容克资产阶级帝国主义:普法战争的胜利推动了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享受最新成果,发展迅速,开创了以容克地主阶级与主导地位的普鲁士道路。
美国——托拉斯帝国主义:内战的胜利扫除了障碍,提供了新的自由劳动力,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西部的土地开发提供了大量的田地和资源。
再加上欧洲移民到来带来的劳动力和技术,以及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政治的稳定,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发展。
俄国——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农奴制的成功提供了劳动力,市场购买力,以及资金和广阔的殖民地,发展速度十分快,在石油开采、铁路等工业十分发达,但其他部门基础薄弱,相对落后,生产资本集中程度较高,辛迪加这种低级的垄断组织开始出现,金融资本发达,如俄国的华荣道胜银行。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通过明治维新和甲午战争以及日俄战争最终搭上了帝国主义的末班车,工业化的道路在国家组织的保护下实现,几乎没有经过自由阶段就发展到了垄断资本主义,故此具有浓厚的封建和军事性。
2.门户开放政策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答:背景:①,19C美国成为头号工业强国,垄断资本为给膨胀起来的经济实力寻找出路,积极向外扩张,中国便成为美国对外扩张的主要目标之一。
②,美国从美西战争摆脱出来,向外扩张时,发现列强在中国已经划分了势力范围,美国姗姗来迟。
③,当时在中国参加角逐的列强军事势力远比美国强大,美国使用武力并非上策,所以美国决定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以竞争方式来实现在华的扩张利益。
2019-2020年中考《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2020年中考《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2019-2020年中考《世界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1、⼆⽉⾰命:1917年3⽉(俄历⼆⽉)。
俄国⾸都彼得格勒。
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命。
2、⼗⽉⾰命:1917年11⽉7⽇(俄历10⽉),列宁领导彼得格勒武装起义,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
世界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诞⽣。
意义:冲破了世界帝国主义阵线,创建了第⼀个社会主义国家。
激励着各国⽆产阶级的⽃争,⽽且⿎舞了被压迫民族的解放⽃争。
推动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全世界的传播,并向各国⼈民展⽰了⼀条崭新的寻求解放的道路。
⼗⽉⾰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3、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为了平定国内武装叛乱和战胜协约国的武装⼲涉。
时间:1918年开始。
内容:①余粮收集制;②⼯业国有化;③实⾏配给制。
作⽤:集中财⼒、物⼒战胜敌⼈。
(2)、新经济政策:背景:遇到了新的困难和危机。
列宁认为必须改变经济政策。
1921年开始。
内容:①征收粮⾷税。
②⼯业: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③恢复商品买卖。
作⽤: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新经济政策,体现了列宁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精神。
(3)1922年底,15个加盟共和国成⽴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
4、苏联的五年计划:⒈1925年,确定优先发展重⼯业的⽅针。
1928年开始,苏联开始实施五年计划。
⒉1937年,苏联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强⼤的⼯业国,欧洲第⼀位,世界第⼆位。
⒊农业集体化:1927年,苏联把⼩农经济改造成为集体农庄。
初步实现了农业机械化。
5、⾼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斯⼤林模式(是造成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宣告第⼀个社会主义国家制度建⽴,斯⼤林⾼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
严重弊端:①经济上忽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妨碍了地⽅和企业积极性的发挥。
②政治上,权⼒⾼度集中,民主法制被忽视。
世界现代史复习资料
世界现代史期末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使国际关系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战胜国列强先后召开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通过一系列条约和第一个有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性组织——国际联盟的成立。
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维护战胜国和维持站后和平的新秩序,即“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然而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该体系自身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并导致他的崩溃。
2苏联大清洗:20世纪30年,发生在苏联的一场由斯大林领导的大规模肃清反革命运动。
运动中斯大林把阶级斗争形式看的过于严重,混淆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加上缺乏健全的民主和法制,因而导致一大批人遭到无辜的牵连和迫害。
这场历时多年的大清洗运动给苏联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害。
3魏玛共和国:是指1918到1933年期间采取共和宪政政体的德国,于德意志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败后成立,由于这段时间施行的宪法是在魏玛召开的国民议会上通过的,因此这个共和政府被称为魏玛共和国,魏玛共和是德国历史上第一次走向共和的尝试,在德国十一月革命后产生,因为希特勒和纳粹党的上台执政而结束。
4绥靖政策:指一种对侵略者的纵容政策。
二战前英法美苏等国家对法西斯采取这一政策,具体表现为英法对意大利吞并埃塞俄比亚和德意武装干涉西班牙的不作为,美国则出台中立法,苏联则是在谋求与英法的联合无果后,与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各国都想通过对法西斯的绥靖政策谋求本国的暂时和平,并希望借助法西斯削弱别国,但是该政策不仅没有达到各国的期望反而鼓励了法西斯侵略的野心,加速了二战的爆发。
5凯恩斯主义:凯恩斯主义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并逐渐成为西方资产阶级管理经济的主要理论。
凯恩斯主义强调国家干预,刺激消费,提高需求水平。
这在一定时期内有着缓和经济危机的作用,但是长期执行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和国家财政赤字。
在70年代以后爆发的滞胀危机,凯恩斯主义对此束手无策,各种新兴经济理论才应运而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现代史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巴黎和会:一战后协约国帝国主义为与战败国订立和约而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
1919年1月18日---6月28日,协约国27国在巴黎召开会议,商定与战败国的停战事宜,美英法三国控制了会议,在其策划下,协约国与德国订立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完全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列强相互争夺利益与势力范围的产物,完全建立在对战败国、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压制与剥削基础上。
2.十月革命:也称为“布尔什维克革命”或“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俄国工农兵在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领导下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人类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革命。
1917年11月7日(俄历10月25日),在列宁和托洛茨基等人的领导下,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领导工人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苏维埃政权这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次成功的社会主义革命。
革命推翻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民族民主革命的新时代。
3.四月提纲:1917年4月,列宁在布尔什维克党的会议上作的报告的提纲,题为《论无产阶级在这次革命中的任务》。
这是列宁在沙皇制度被推翻、俄国国内出现两个政权并存、布尔什维克党内迫切需要制订新的正确的革命路线的情况下作出的。
《提纲》回答了俄国革命的政权、任务和方式等问题,制订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路线和计划,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
4.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为解决国内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
背景:战争结束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原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
内容:农业方面:有限的允许农民租用土地,雇佣劳动;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工业方面: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重要厂矿企业仍归国家所有,一些中小企业或国家暂时无力兴办的企业由本国或外国资本家经营。
流通方面:由最初实行的产品交换,转为自由贸易;实行按劳分配。
意义:从根本上改变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局部调整,使生产稳步恢复,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巩固了工农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基础。
5.战时共产主义:战时共产主义又称“军事共产主义”。
指俄国十月革命后,苏俄政府为粉碎国内地主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发动的反苏维埃政权的战争而采取的一系列特殊的社会经济政策的总称。
1918年开始实施。
主要内容包括:工业企业普遍国有化;实行余粮收集制;取消一切商品贸易;实行配给制,强制劳动。
1921年为新经济政策所代替。
6.农业集体化:农业集体化是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为宣导共产主义,於1930年1月5日所推行的政策。
1934年苏联政府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苏联农业集体化是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
7.慕尼黑协定:二战前夕英法德意四国为解决希特勒制造的、侵占捷克斯洛伐克苏台德区而订立的条约。
1938年9月29日,英法德意四国在德国慕尼黑召开会议,在没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参加的情况下订立了将其苏台德区划割给德国的协定。
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于10月1日—10日将苏台德区及捷南部与奥地利接壤的领土割让给德国,上述地区的军事设施、厂矿企业以及运输工具无偿交给德国,德国军队将对上述地区实施分区占领。
《慕尼黑协定》是英法执行绥靖政策的顶峰,它极大地增强了德国法西斯的力量与侵略野心,加速了战争的到来。
8.斯大林格勒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期,苏联红军为了粉碎斯大林格勒方向的德军,牵制入侵伏尔加河流域和入侵高加索地区的德军而进行的防御和进攻战役。
战役的结局是,德国第六集团军被全歼。
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它鼓舞了世界各国人民,巩固和扩大了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
9.莫斯科保卫战:莫斯科保卫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会战,苏联军队保卫其首都莫斯科及其后反攻德军的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包括苏军为保卫莫斯科并粉碎向莫斯科进攻的德军“中央”集团军群各突击集团而实施的一系列防御战役和进攻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是德国东线走向灭亡的开始,德军莫斯科战役的失败,为二战转折斯大林格勒战役奠定了基础。
10.开罗宣言:1943年11月22日,中、美、英三国政府首脑在开罗举行的国际会议。
主要讨论制定联合对日本作战计划和解决远东问题。
会议签署了《中美英三国开罗宣言》,简称《开罗宣言》。
开罗会议决定坚持作战直至日本无条件投降。
“开罗宣言”郑重宣布把“日本所窃取的一切中国领土,例如满洲、台湾和澎湖群岛”归还中国。
开罗宣言还决定战后让朝鲜独立。
开罗宣言的发表,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亚洲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斗争。
它是盟军战胜日本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
11.协调外交: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和若槻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主张通过经济渗透而不是武力征服的手段,被称为“温和外交”,也叫“软弱外交”。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故又名“币原主义”。
12.布列斯特和约:布列斯特和约,全称《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和约》,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布列斯特)签订的和约。
它是苏维埃俄国(以下简称苏俄)同德国及其同盟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1918年3月3日在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今白俄罗斯共和国布列斯特)签订的条约。
它是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为保存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而被迫采取的暂时妥协性行动,使苏俄尽早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巩固苏维埃政权,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红军赢得了喘息时间,为后来消灭反对苏维埃政权的国内武装和击退14个帝国主义国家的武装干涉进一步奠定了基础。
13.雅尔塔会议:苏、美、英三国首脑斯大林、罗斯福、丘吉尔在苏联克里米亚半岛雅尔塔举行的会议。
会议内容为:(1)处置德国问题。
决定对德国分区占领,设置赔偿委员会处理德国赔偿问题。
(2)波兰问题。
确定波兰疆界(3)联合国问题。
决定于1945年4月25日在旧金山召开联合国会议,确定安理会大国一致原则。
(4)远东问题。
苏联同意在欧战结束后两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会议最后签订了《雅尔塔协定》。
一方面,会上美、苏达成了战后瓜分势力范围的协议,构筑了“雅尔塔体系”的最初框架。
另一方面,该协议协调了盟国最后击败德国和日本的立场,加速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来。
14.罗斯福新政:美国总统罗斯福在1929至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背景下提出新的经济政策。
主要措施有:1、整顿银行与金融系,迅速恢复银行的信用;复兴工业;调整农业政策;推行“以工代赈”;大力兴建公共工程,缓和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增加就业刺激消费和生产;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回升,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避免了法西斯上台;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新模式,美国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15.金元外交:20世纪初,美国总统塔夫脱提出的美国用经济手段来控制拉美等地区的经济,使各国日益依附于美国的外交政策。
他宣称美国对外政策的特点就是用美元代替枪弹,利用经济渗透和施加压力,这就是“金元外交”的要义。
在这种政策的鼓励下,美国资本大量投入加勒比海地区及中国等地,在这些地区排挤和取代其他帝国主义国家。
事实上,金元并没有完全取代枪弹,而只是枪弹的补充。
二者常常交替使用或同时使用金元外交实际上是一种外交渗透,通过对外投资来夺取更多的海外市场和殖民特权。
16.美西战争:1898年美国与西班牙争夺殖民地的战争。
19世纪末,美国西部开发殆尽,开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
1898年4月借口美舰“缅因号”在西班牙殖民地被炸沉向西班牙宣战,不到三个月就占领西班牙数个殖民地,西班牙被迫求和。
12月签订《巴黎和约》,规定将其殖民地菲律宾,关岛,波多黎各割让给美国;古巴独立/美国于1901年强迫古巴接受《普拉特修正案》,事实上把古巴变为美的殖民地。
从此西班牙退出争夺殖民地的舞台。
17.中途岛战役:中途岛海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场重要战役。
这是一次航母战斗群对航母战斗群的战争。
也是美国海军以少胜多的一个著名战例。
其于1942年6月4日展开,美国海军不仅在此战役中成功地击退了日本海军对中途岛环礁的攻击,还得到了太平洋战区的主动权,因此成为二战太平洋战区的转折点。
18.杨格计划:1929年一战战胜国重新规定德国赔款问题的计划,该计划由美国财政专家杨格主持制定。
主要内容为:①规定了德国赔款总额和支付年限;②协约国对德国提供贷款,净额为12亿马克;③取消对德国的财政经济的国际监督,由新成立的美国操纵的国际清算银行处理赔款的一切事宜。
德国坚持以协约国占领军撤出莱茵区作为接受该计划的条件,协约国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同意,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打乱了“杨格计划”的实施。
19.不列颠战役:英德空军在英伦上空上演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一次空战。
这次战役也由于英国的顽强表现,而迫使希特勒在没有把不列颠完全逐出战争之前,即先回头来对付苏联,重走两线作战的老路。
1940年8月13日,戈林下令实施“鹰袭”计划,1500多架飞机开始对英国进行轰炸,不列颠之战的第一阶段战幕就此拉开。
20.币原外交:日本外相币原喜重郎任职期间推行的外交政策。
对英美以协调取代对抗,承认苏联。
对中国提出了所谓“不干涉内政”的口号。
币原外交其实是协调外交。
是一战后,日本原敬内阁在国内外新形势下推行的新型的与英美“妥协”的外交路线。
经过其后几届内阁的继承发扬,成为20年代日本外交的主流,经外务大臣币原喜重郎推行。
日本为了克服国内困难,保持资本主义的稳定,在没有能力与美英列强进行武力对抗的情况下,力图在各国承认日本既得利益的前提下在华盛顿体系内谋求与英美协调。
他的外交原则是:维持和增进正当权益,尊重外交前后相承主义,以保持同外国的信任关系,改善对美苏的关系,不干涉中国内政,用经济外交代替武力争夺。
币原所谓“正当的权益”是指以往日本帝国主义通过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所取得的权益都是正当的。
币原外交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这种权益,而同各国保持协调和不干涉中国内政是为了有效的达到这种目的的手段。
本质是不妥协的,其形式的妥协和本质的不妥协构成了协调外交的内在矛盾,决定了它的不稳定性。
21.东方战线: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苏联在欧洲东部扩大边界建立的防御德国侵略的防线。
30年代后期,德国入侵波兰后,苏联出兵波兰,占领波兰东部并将其并入苏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