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应用文对“请示”类公文写作技巧的启示——以李斯《谏逐客书》为例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bf7ad02a1711cc7931b716ba.png)
从李斯《谏逐客书》中看应用文的艺术作者:翟鹿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6年第01期摘 ; 要:文学作品可划分为文学创作与应用写作,一个是纯粹的审美价值,一个是更偏重其实用价值。
作为一封谏书,谏逐客书》不仅在上拥有很强的逻辑思辨性和高超的说服技巧,而且还具有强大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才扭转了作者的政治命运,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
本文就从其形式美、内容美与语言美三个方面,分析应用文的艺术之美。
关键词:李斯;《谏逐客书》;形式;内容;语言中图分类号:I207.6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02-0255-01论及秦代文学,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一颗璀璨的巨星,正如鲁迅先生所言:“秦朝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韩国“疲秦”之计败露,奸细郑国被发现,秦王一怒之下驱逐所有别国客卿出境,李斯虽为重臣,但身为楚国上蔡人,自然也在驱逐之列,因此李斯就作了这篇《谏逐客书》。
刘勰对此文的评价甚高:“李斯之止逐客,顺情入机,动言中务,虽批逆鳞,而功成计合,此上书之善说也。
”(刘勰《文心雕龙.论说》)。
无论是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还是后人的评价中,《谏逐客书》的文学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都是不可置否的。
一、形式的艺术古代“书”“疏”同义,《谏逐客书》作为一篇奏疏,其主要目的是改变皇帝的意向,因此文章开明宗义,“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不加半句赘言,观点鲜明,宋人李涂对此评价:“至矣尽矣,不可以加矣。
”(李耆卿《文章精义》)以下始终围绕着这个“过”字展开论述,引人不由得思索与追问,增加读者阅读的兴趣。
第二部分是提出论证的阶段,分别从三个角度论证了逐客之过:第一层,利用史实,证明客卿可以佐君,无客可以覆君的道理;其二,运用夸张的对比手法,论证士同宝物一样,如若轻士,则“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第三,站在客观事实角度上呈述利害,分析利弊,揭示出广纳贤士则可以王天下,而弃士则是“藉寇兵而赍盗粮”的道理。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为什么李斯的《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https://img.taocdn.com/s3/m/35cd9b05a21614791611280f.png)
文种,比较偏重于断,凡戒敕、废立、告谕、政令等,都显示独断的至高权威,而上行文种的章、奏、表、议等则较侧重于论(当然也应有断) ,凡谏说、劝请、陈乞、弹劾、执异等,本身就需要有充分的理由,不论说何以达其目的。 况且上奏文种面对的是国君这个特殊对象,更要情至理足。《谏逐客书》在这一点上,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全文的断就是开头一句话:“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希望通过这一判断成立,使秦王接受,并收回成命,不要逐。为此在下文展开了有力的论说。开头这一断语的 特点是,在客卿已被逐的紧急情势下(《史记集解·新序》:“斯在逐中,道上上谏书。”) ,用非常警醒而委婉的言辞开宗明义,起句发意振聋发聩。本文尤具特色的更在其论的部分,对事理的论说充分深刻,令人信服。这里有必要指出两点,其一是用重笔浓墨,铺张排比,列举事例。如文中铺排了四君用客的大量事实,铺陈了秦王所喜爱的大量生活享用,由于事例充实,铺垫充足,加强了与下文的对比,因而得出的结论极其有力。而这些事例都有所依傍,且经过精心选择,因而显得可靠典型。从铺排的技巧来说,排比句接踵联翩,文意饱满,文气流畅,文势充沛,极有感染力。其二,在论证上的特点是正反并反复对比,层层深化。如在论证的首层,四君用客(实笔) 与“却客不内”(虚笔) 的对比,首层四君用客与次层秦王轻客的对比,次层重物与轻人的对比,处处在对比之中显示逐客之谬误。全文在逻辑关系上是步步推进,层层深化。时间上由远到近,推移有序:先言古代,次论现实,再次言及未来。在言及逐客的危害时,程度上由轻到重,步步升级:先说如果没有客卿,秦国就不会“富利”和“强大”;接着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直接落到统一天下这个关键问题,比上层更切近要害;再说弃 黔首、却宾客,是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资助了敌人削弱了自己,对秦国的不利更严重些;最后指出“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不仅不能统一天下,而且有亡国的危险,把逐客的危害引申到极点。这种由轻到重、步步推进的说理过程,避免一开始就突兀冲撞,造成相反结果,它符合人的心理接受规律。 再者《, 谏逐客书》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公文的针对性一方面是指每件公文都是针对某一具体的事务而发,另方面也指公文具有比较具体的的受文对象,受文者具有确定性。周知性的公文读者面较宽,但也有一定的范围;下行文受文的面相对说要窄一些,在现代的公文中有的还规定了阅读传达范围;上行文一般是给一个上级机关,受文对象很具体。古代的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1c5ab6d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8127d50.png)
《谏逐客书》读后感《<谏逐客书>读后感》读了李斯的《谏逐客书》,我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也深深感受到了李斯的智慧和勇气。
这篇文章写于秦国将要驱逐客卿的关键时刻。
当时的秦国,一些宗室大臣因为一己之私,建议秦王驱逐在秦国为官的他国人士。
而李斯,这位原本来自楚国的客卿,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奋笔疾书,写下了这篇流传千古的《谏逐客书》。
文章一开头,李斯就点明了逐客的错误。
他列举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等先王依靠客卿取得巨大成就的事例,让我们看到了客卿对于秦国崛起的重要作用。
这些例子可不是简单的罗列,每一个都讲得极为详细。
比如说秦穆公得到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这五位贤才的过程,那叫一个曲折精彩。
由余本来是戎王的臣子,秦穆公通过巧妙的策略,离间了戎王和由余的关系,最终将由余招揽到秦国。
百里奚呢,原本是个奴隶,秦穆公以五张羊皮将他从楚国赎回,委以重任。
蹇叔是百里奚推荐给秦穆公的,也是一位有大才的人。
丕豹是晋国大夫丕郑之子,因父亲被杀逃到秦国,被秦穆公收留。
公孙支是晋国人,主动来秦国寻求发展,得到了秦穆公的赏识。
这五位客卿,各有各的背景和才能,在秦穆公的麾下,为秦国的发展出谋划策,开疆拓土,使得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再说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的事儿。
那商鞅也是从卫国来到秦国的客卿。
他的变法主张一开始并不被秦国的宗室大臣们看好,甚至遭到了强烈的反对。
但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商鞅变法。
商鞅的变法措施那可是相当全面和深入,从废除世卿世禄制,到实行郡县制,从奖励耕织,到奖励军功。
每一项措施都改变了秦国的旧有制度,激发了秦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军队战斗力也大大增强,为日后秦国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秦惠王采纳张仪的连横策略,也是一个精彩的例子。
张仪来自魏国,他凭借着自己出色的口才和谋略,说服秦惠王打破了六国合纵的局面,使秦国在外交上占据了主动地位。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https://img.taocdn.com/s3/m/2fc5294d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faa1744.png)
跟李斯老师学写“建议书”-《谏逐客书》读写结合示例李斯,楚国上蔡籍人,荀子先生之弟子,入秦为客卿。
公元前237年,秦统一六国大业正酣,秦王嬴政接受宗室大臣建议,下令驱逐异都客卿,这是李斯政治生涯中的第一次危机,也是秦国统一天下大业面临的危机。
李斯老师心怀忧虑,于是挥笔写下著名的《谏逐客书》,上书劝秦始皇收回逐客令。
秦王阅后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
这份“建议书”到底“妙”在哪里呢?第一,开头亮明观点,且措辞极有分寸。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首先对“逐客”之举发表看法,认为这样做错了,不藏不掖,坦坦荡荡。
但是作为写给秦皇的建议书,如何措辞相当重要。
这里,李斯老师用了“臣”“窃”两个谦称,亮出了自己谦恭的态度。
而“吏议逐客”一语尊重事实,表明这只是宗室大臣出的主意,非秦皇独断专行,撇清了责任。
行文一开始就营造出十分委婉、平和的谈话风格,避免了因火药味的释放而带来的咄咄逼人之势,充分彰显了李斯老师在措辞艺术方面的高超技艺。
第二,援引史实,旁征博引,强调“求才”的重要性。
强秦的崛起,先后历经了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四代君王的努力。
这四君爱才、重才,从而逐步开疆拓土,成就霸业。
李斯老师了解历史,从而援引“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的案例、“秦孝公采用商鞅变法”的典故、“秦惠王善用张仪计谋”的实例以及“秦昭王善待范雎”的史实,这些事例把几代君王爱用“客卿”与促进秦国“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紧密联系起来,以确凿的事实证明爱才、重才的重要性。
这些“客卿”大多“不产于秦”,这样的举例精准地击中了开篇“吏议逐客”的软肋,事实更胜于雄辩。
第三,变换角度、巧用譬喻和对比,并借助假设推论,彰显“跨海内、制诸侯”必重才的道理。
如果说第一段是从“爱才、重才”的角度来提建议、劝阻秦皇放弃“逐客令”,那么,李斯老师在第二段则变换了角度,从“识宝”层面侃侃而谈。
强秦在吞并六国、成就霸业之际,荟萃了“昆山之玉”“随和之宝”“明月之珠”“太阿之剑”,拥有了“纤离之马”“翠凤之旗”“灵整之鼓”。
《谏逐客书》公文写作论文
![《谏逐客书》公文写作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c2da1e0d59eef8c75fbfb3cf.png)
《谏逐客书》公文写作论文摘要:李斯的《谏逐客书》是“书”中之上乘,也是古代优秀应用文的典范之作,既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征,又具有语言的艺术性、巧妙性。
李斯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写作者不但要具备相当的写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文学修养,才能更好地发挥公文的作用。
关键词:《谏逐客书》公文写作特点先秦李斯的《谏逐客书》在《昭明文选》的《上书》部分,被列为《上书》之首,是我国古代的公文名篇。
这一上书是在秦王赢政十年,因韩国经常受到秦国的攻击,濒于灭亡,为挽救这种危局,韩国就派一个水利专家名叫郑国的到秦国,劝说秦王兴修水利借此消耗秦国的国力,使秦国不能向东攻韩。
后来韩国的图谋暴露,秦国一些目光短浅的贵族、大臣却因此得出一个可笑的结论:认为别的诸侯国的人来秦国做官的,多半是为他们的本国君主来游说,来做奸细的,因此,要把别的诸候国来的人一律赶走,秦王于是下令逐客。
而李斯本人是原楚国上蔡人,后入秦做客卿,当然也在被逐之列。
在这个紧急关头,李斯要面君已不可能,客观条件迫使他给秦王上了《谏逐客书》,对秦国是否该任用客籍人的问题,力陈利弊,驳斥逐客令。
秦王收阅了李斯的上书后醒悟过来,废除了逐客令,恢复了李斯的官职,后来李斯在帮助秦始皇统一中国的事业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此文乃“书”中之上乘,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典范之作,体现了应用文的种种特性。
1 体现了公文写作庄重、准确、简明的语言特征公文写作既然是一门写作,它必然具有写作的一般用语特征,它并非与艺术的天地无缘,也就是说它也要讲究生动活泼,也要注意艺术形象。
当然公文写作毕竟与文艺写作不同,公文的策令性与实用性决定了公文写作的用语特征应当是庄重、平实、简明。
但是,庄重不等于刻板,平实也不等于枯燥、简明更不等于单调。
公文语言应在不失庄重、平实的情况下,力求形象、生动、活泼。
同时公文在要求人们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时,为使对方易于接受,引起联想,促其思考,可把话讲得谦和一些,婉转含蓄一点。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
![谏逐客书中李斯劝说秦王妙处的文章](https://img.taocdn.com/s3/m/8e6a0474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ed5b35d.png)
《谏逐客书》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李斯所写的一篇劝谏文章,向秦始皇上呈。
文章主要内容是告诫秦王要谨慎驱逐有才能的臣子,不要轻易妄行。
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李斯的观点和论据。
一、秦始皇应该善待有才能的臣子。
1. 《谏逐客书》开篇即谏创,表示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规劝秦始皇不要轻易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这表明李斯重视人才,认为有才能的人对国家有重要的作用。
2. 李斯通过列举历史上的先例,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可以帮助国家兴旺发达。
他引用了商鞅变法的故事,及齐桓公、晋文公任用管仲、鲍叔牙的例子,说明了有才能的臣子在国家建设中的作用。
二、秦始皇不应被小人挑拨,盲目驱逐臣子。
1. 李斯在文章中指出,很多时候是小人挑拨离间,使得皇帝误信臣子的坏话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人。
这样做对国家和朝廷都是不利的。
2. 他还警告说,当一个朝廷智者尽失,就会有内乱、外患。
3. 李斯举了周公旦驱逐召忽的故事,说明了一个君主应当不受小人的挑唆,应当听取众臣之言,并不可听信小人言,因为这样往往得不到真实的情况。
三、谏逐客书寓意深刻1. 《谏逐客书》不仅是具体反对某一举措的因缘及结果的功利的文字,像古代的疏通上御璧之书那样,讲的是一种君臣关系的基本道理。
2. 《谏逐客书》是通过对历代的有才能的臣子为国效力的例子,警示秦始皇不要贸然驱逐臣子,是借这些历史中的成功或者失败来劝阻秦始皇对待臣子采取盲目行动。
3. 《谏逐客书》具有目的性、说服性和合理性。
其目的性是通过向秦始皇劝谏,使其能够慎重对待臣子,不轻易将有才能的人驱逐,以便国家能因臣子而昌盛。
文章又是合理性的,通过历史例子和政治理论的论据,使得这种目的性获得了说服力。
《谏逐客书》是一篇劝谏文章,通过对历史例子的引用和详细论证,向秦始皇上呈,表达了李斯对国家兴盛发展的期望,同时也向秦始皇提出了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文章内容丰富,蕴含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启示,具有较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四、历史故事的启示李斯在《谏逐客书》中通过引用历史故事,展示了有才能的臣子对国家兴盛的重要性,同时警示秦始皇不要因为小人的挑拨而盲目驱逐有才能的臣子。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范本)(2)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范本)(2)](https://img.taocdn.com/s3/m/bfa1dcff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94.png)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值得称的还有选材之精当:一是以秦国为立足点 ,精选秦王最熟悉的先君历史来表述秦国的现实 ,亲切又朴实 ;二是所挑四位国君在位期间都有显著的政绩 , 共同奠定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基础 ;三是四位国君都非常重视任用客卿 , 而客卿为成就秦国的霸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总之 ,选材应该说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完美程度。
《谏逐客书》由于事例平实,铺垫充足,强化了对比的作用,因而得出了极为有力的结论。
在现代应用文的写作中,有一类请示类公文。
即需要把所代表的集体或个人的情况和困难,或具体或概括如实地告知上级单位,必要时将不能及时解决而可能产生的后果说明白。
注意切不可掺杂水分,有意传递虚假信息,夸大困难,否则就违背了公文写作的真实性原则。
铺陈夸饰,以美为刺在战国时期,散文有了很大的发展。
李斯汲取了孟子的论辩纵横 ;吸收了庄子的善譬铿锵;浸润了荀子的层次词汇 ;采纳了韩非子的文笔锐利。
融百家之长,并加以发展和创新。
《谏逐客书》运用排比对仗、优美铺张,文辞修饰整齐,音节和谐流畅。
如: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鼉之鼓等句段,色彩斑斓,文辞富赡,均为典型的铺陈夸饰之笔,让人目不暇接, 大开眼界。
加之选用整饬典雅的句式,读来如江河波涛,酣畅淋漓,气势恢弘,颇有纵横家豪壮雄浑的气概。
迎合阅读者的心态也是值得应用文借鉴的。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李斯巧妙地运用了以美为刺的说服策略。
大面上作溢美之词 , 来满足君主的虚荣心 ;言外之意行讽刺之实 ,让秦王认识到逐客的错误,实在是一举两得。
开头先摆出一个窃字,先显示谦卑的姿态, 以顺从秦王的强势心理 ;然后罗列了四代国君任用客卿所取得的政绩 , 此外李斯在行文中 , 特意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营造了一种排山倒海的气势 , 突出强调了秦的强大 ;第三段中更是将铺张扬厉的笔法用到了极致。
《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
![《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81c42d67ec102de2bd89f3.png)
章的“灵魂”,古语说“意犹帅也”,道理就在于此。 公文写作与文学写作一样,都要解决主旨的 确立。主旨确立了,下笔才有方向,起草才有遵 循。在这一上书中,作者开头用:“臣闻吏议逐客, 窃以为过矣It.起句立意,开门见山地表明总主旨, 点明全文中心,让秦王一看开头的首句,就明确该 文的主旨所在,点燃该文的“燃烧点”,唤起秦王注 意,并使秦王脑子里先有了一个总概念,不得不继 续看下去。 然而在公文的写作中,内容比较复杂的公文, 不但全篇文章应有一个总的主旨,而且还有许多 具体的小主旨,即有关某一方面的小观点。总主 旨统帅小主旨,小主旨说明总主旨。因此.李斯将 全文分成三层,分别说明秦国发展史中因重用窖 卿而取得巨大成就的事实,说明投有客卿的功劳, 就没有秦王今天的富庶和强大。并从理论上阐明 逐客的利与害,最后回应第一段的总主旨,把逐客 之“过”上升到亡国的高度来强化主旨。并且将每 个层次的结论,态度明确、明白显露地集中在:纳 客就能统一天下,逐客就会亡国的主旨上。使主 旨直陈文中,成为统帅全篇的纲,文中的一切内容 都紧扣在这一主旨上,全文都紧紧围绕这一主旨 去写作,半步也没离开这一中心线索。这正如荚 学家朱光潜所说:“一篇须有一篇的主旨,一段须 有一段的主旨,主旨是纲,由主旨发生出来的意是 目。纲必须能领且,目必须附丽于纲,尊卑就序, 然后全体自能整一。”
第16卷第3期
Journal of Yunnan Finance&Economics University
V01.16.No.3
《谏逐客书》对公文写作的借鉴意义
鲍惠新
(云南财贸学院基础部,云南昆明650221)
美譬词:(谏遥客书);公文写作;借鉴意义 摘要:先泰孝斯的(谴逐客书)是我犀古代公文的名篇,这一古代公文名篇之所以能打勘泰王收回成畚 是因垒文鲜明、集中地贯穿垒文的显旨艺术,选材艺术扣语言艺术,李崭的实践告诉我们,公文写作者不但要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683935c2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f.png)
谏逐客书李斯的人生启示李斯的《谏逐客书》不仅是一篇优秀的古代散文,也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启示:1. 勇于表达自我:李斯在《谏逐客书》中勇于向秦王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念,他不畏强权,敢于直言不讳。
这告诉我们,在工作中或生活中,当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我们也应该有勇气表达自己的看法和立场。
2. 善于倾听他人:李斯在书中不仅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也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
他通过引用历史典故和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也考虑了其他人的想法。
这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倾听他人的想法和意见同样重要,这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3. 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李斯在书中既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也表现出了灵活变通的特点。
他在阐述自己的观点时,并没有死板地坚持某种固定的立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调整。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需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价值观,但也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4. 珍惜人才:李斯在书中强调了人才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得到了优秀的人才,国家才能够强盛。
这告诉我们,人才是任何组织的宝贵财富,我们应该珍惜并善用人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环境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5. 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李斯在书中展现了自己深厚的学识和卓越的才能,这离不开他平时的努力学习和积累。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学习和提升自我,才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足并取得成功。
6. 以德为先,以民为本:李斯在书中强调了德行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德行高尚的人才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
同时,他也强调了以民为本的思想,认为国家的繁荣富强应该以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
这告诉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我们应该注重道德和公共利益,不能为了一己私利而损害他人的利益。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ea380fda76e58fafbb0033b.png)
古代应用文的艺术奥妙——以《谏逐客书》为例分析《谏逐客书》是公元前 237 年,李斯为阻止秦国驱逐外来人士而写给秦始皇的奏议,是一篇有着浓厚论辩色彩、用词极佳的说理议论文章。
作为书中之上乘,《谏逐客书》也是我国古代应用文的典范之作。
研究古代应用文的写作技巧对我们现代应用文写作有巨大的帮助。
《谏逐客书》集中体现了应用文目的实效性、主旨鲜明性、内容针对性、材料真实性、语言得体性,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掌握应用文合理得体的写作技巧无疑会成为一大优点。
开宗明义,落笔入题国君或皇帝都拥有着对上书者生杀予夺的权力,因此,奏议大都写得藏锋不露、委婉含蓄 ;或不留缝隙、处处说圆 ;或以屈为伸、以退为进。
《谏逐客书》却自成一家、开门见山。
据悉,在李斯上书前,秦王就已下达了《逐客令》,令作为公文中最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文体 , 一经颁布 , 任何人都必须遵循 , 拒绝执行法令, 其罪当诛。
而李斯运用避重就轻的策略, 巧妙地缓解了这一铁令带来的尴尬境地。
文中仍停留在闻吏议的阶段,这样就只是自己也发表些意见罢了。
这种说服是高效和有力的 : 第一 , 从秦王身上移开批评的矛头 , 而针对大臣 , 这就避免了与秦王的对立冲突。
第二, 使自己躲开了抗命不遵的罪名, 同时又为秦王收回成命铺好了台阶。
窃用商议的口吻 , 显得真诚而谦卑 , 让对方易于接受 , 又能引发对方深思。
所谓委婉得体 , 柔中带刚,不偏不倚 , 恰到好处。
而一个刺眼的过字干脆明晰的阐发了自己的观点,直白而中肯的点明了逐客的不当。
既警示了对方,又很好的提纲挈领,抓住了要旨。
因此 , 历来被视为凤头的范例。
谈古论今,实事求是要想说服别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举出实例。
文章围绕皆以客之功这一论点,从历史事实和社会现状、先前明君和今日秦王、用物和用人的角度入手,正面谆谆说理,反面步步紧逼。
此文之妙全在用逆用反,但见其轻便,不见其椎钝。
文章先从正面引述了先王们通过任用外来贤能人士来富国强兵,后又立刻回到秦国眼下逐客的事实,从而得出结论: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由《谏逐客书》反思任务型作文写作与论证
![由《谏逐客书》反思任务型作文写作与论证](https://img.taocdn.com/s3/m/b39e3646f46527d3240ce0a3.png)
由《谏逐客书》反思任务型作文写作与论证针对2015年高考全国卷语文作文新题型任务型作文题到底该如何进行写作实践呢?就事论理的写作过程中还需要其它生活素材来进行例证吗?行文中我们又该如何正确使用论证方法来进行说理呢?文章从李斯的《谏逐客书》中,汲取营养,探讨任务型作文的写作活动与论证方法的选择和使用技巧。
一、全国卷任务型作文的基本要求与经典范文思考全国卷高考任务型作文要求考生针对一个现实生活中可能矛盾的、冲突的、争议性大的问题,进行合理的思考,体现自己的权衡与选择,最终找出一个妥善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完成一次规定的具体而微的写作任务。
这在具体的写作实践中就要求考生能够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事论理,议不离事,化解生活中的矛盾。
这样一来,以前所学的议论文的写作技巧,尤其是例证法似乎一下子失去了用武之地。
考生苦于没有可用的论证技巧进行形象而又深刻地论证说理。
其实,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考生早就接受过了任务型作文的学习训练。
它任务型作文,并不是新鲜的事物,而是我们平时所学的应用性很强的文体,古代的书、论、疏、表等,如《谏逐客书》、《过秦论》、《论积贮疏》、《出师表》;或者如鲁迅的《拿来主义》、聂绀弩的《我若为王》等针对性很强的锋利、隽永的杂文。
这些文章属于议论文中的驳论文,都以就事论理见长,或针砭时弊,直陈利弊,或以小见大,发人深省,或陈述意见,感人肺腑。
它们无一不是针对一个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阐释自己的理由,体现了自己权衡和选择的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任务型作文的经典范文。
二、以《谏逐客书》观照任务型作文写作的谋篇布局例题巧设:据《史记》记载,韩国派水工郑国游说秦王嬴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倡言凿渠溉田,企图耗费秦国人力而不能攻韩,以实施“疲秦计划”。
事被发觉,秦王嬴政听信宗室大臣的进言,认为来秦的客卿大抵都想游间于秦,就下令驱逐客卿。
这一逐客令的颁布引来了群臣热议:有人认为应该驱逐,客卿鱼龙混杂,是国家的隐患;有人认为不该驱除,人才难求,驱除客卿,不利于“大一统”的推进。
浅谈《谏逐客书》中的几种说理的技巧
![浅谈《谏逐客书》中的几种说理的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8cc5ac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bb.png)
德育课堂《谏逐客书》是秦朝政治家、文学家李斯创作的一篇文章。
当时,天下群雄并立,纷争不休,韩国的水工郑国向秦王奏议修筑河渠,实际上是想借此削弱秦国的力量。
事情败露后,秦国的重臣上奏秦王,希望秦王下令驱逐国内所有的客卿。
作者从秦“一统天下”的角度着眼,力陈利弊,切中要害,细数历年来客卿为秦国所作的贡献,希望秦王能收回成命。
读了李斯的文章,秦王最终废除了逐客之令,李斯也得以官复原职。
秦王嬴政乃千古一帝,须臾之间便可决定他人的生死。
这样一个人却因李斯的一封谏书而改变了政令,可见《谏逐客书》确实是一篇论证有力、说理透彻的文章。
本文主要探讨一下《谏逐客书》中几种说理的技巧。
一、开门见山,切中要害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一向以“天子”自居。
凡为臣者,其生死荣辱只在统治者的一念之间。
因此,古代臣子在上书时往往都十分谨慎,唯恐一时不慎触犯君王,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在奏疏中,他们的言辞一般都非常委婉,有时甚至会避重就轻。
尤其是文章的开篇,一些臣子通常要先说一些溢美之辞,为统治者歌功颂德,再讨论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并没有这样做。
在文章的开篇,他便直奔主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李斯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确——自己写这篇文章,是为了针对“逐客”一事发表意见和看法。
他既不掩饰,又不拐弯抹角,而是直接表明自己写奏疏的目的,使文章显得干净利索。
当然,李斯也很注重说话的分寸。
一个“臣”字说明他很清楚自己的身份,一个“窃”字则表明了谦恭的态度。
他虽然认为“逐客”一事是不对的,但并没有在文章的开篇就下定论,而是诚恳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像是在与君王闲谈。
此外,“逐客”虽然是朝中大臣提出的意见,但其实也是秦王肯定过的想法。
李斯偏偏不提这一点,而是以“吏议逐客”来阐述事实,为自己留足余地。
在说明了创作文章的缘由后,李斯未作停歇,立即开始陈述一系列的史实,证明“逐客”的弊端,然后连用四字排比句,剖析历代秦王因善用客卿而取得的成果。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1544c8e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071b006.png)
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谏逐客书原文翻译及赏析【作品介绍】李斯的《谏逐客书》文章思路清晰,逻辑严密,论理透彻。
所举大量的事实有效地证明了作者的观点。
同时还运用了比喻、对比、排比、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使得文章有如长江大河,一泻千里,有着不容置辩的说服力。
无怪乎后人称赞“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
【原文】谏逐客书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
昔穆公求士(2),西取由余于戎(3),东得百里奚于宛(4),迎蹇叔于宋(5),求丕豹、公孙支于晋(6)。
此五人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7)。
孝公用商鞅之法(8),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9),至今治强。
惠王用张仪之计(10),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11);北收上郡(12);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3);东据成皋之险(14),割膏腴之壤。
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昭王得范雎(15),废穰侯,逐华阳(16),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
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
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17),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18),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9)。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20),何也?必秦国之所生然后可,则是夜光之璧不饰朝廷,犀象之器不为玩好,郑魏之女不充后宫,而骏马駃騠不实外厩(21),江南金锡不为用,西蜀丹青不为采。
所以饰后宫、充下陈(22)、娱心意、说耳目者,必出于秦然后可,则是宛珠之簪、傅玑之珥、阿缟之衣、锦绣之饰不进于前(23),而随俗雅化(24)、佳冶窈窕赵女不立于侧也。
夫击甕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25),真秦之声也。
郑卫桑间、韶虞武象者(26),异国之乐也。
今弃击甕而就郑卫,退弹筝而取韶虞,若是者何也?快意当前适观而已矣。
试论《谏逐客书》的修辞策略
![试论《谏逐客书》的修辞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5bf8601308a1284ac9504306.png)
试论《谏逐客书》的修辞策略《谏逐客书》是古代上书公文的成功典范,它将一场危机化为乌有,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巧妙的修辞策略。
本文将从避实击虚,开门见山;高屋建瓴,反客为主;以美为刺,刚柔兼济等方面进行分析,力图为我们今天的言语交际活动、公文写作提供借鉴和方法。
标签:谏逐客书修辞策略《谏逐客书》写于公元前237年,是战国末期楚国人李斯谏劝秦王取消逐客令的奏议。
战国末期,韩国派水工郑国到秦国,劝秦王大规模兴修水利,企图以此削弱秦国实力,无暇对韩国用兵。
事发后,对客卿早已心怀不满的秦国宗亲大臣便借机煽动秦王驱逐一切客卿。
秦王盛怒之下接受建议,下令驱逐六国客卿。
李斯也在被逐之列。
于是他上书劝谏,秦王看后幡然悔悟,立即废除逐客之令,恢复李斯的官职,并加以重用。
一份谏书,将一场危机化为乌有,究其原因,得益于其巧妙的修辞策略。
作为一个特殊的角色,古代君王至高无上,其权威也往往不容质疑。
谏言君王之非,极易触犯龙颜,招来入狱或杀身之祸。
于是上书君王就需要在言语材料的选择和组合上下一番功夫。
《谏逐客书》是古代上书公文的优秀典范,研究其修辞策略,对我们今天的言语交际活动、公文写作都有一定的启示、借鉴意义。
一、避实击虚,开门见山李斯上书劝谏时,秦王已经颁发“逐客令”,“令”具有权威性、强制性,一经颁布,任何人都要绝对服从。
李斯此时上书,难免抗命之嫌。
但他在首句通过避实击虚的手法,既开门见山表明反对逐客的主张,又巧妙地避开了这一困境。
《谏逐客书》首句曰:“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也。
”使用一个判断句,直截了当、干脆利落地表明立场,李斯反对逐客的鲜明态度跃然纸上,秦王一看便知宗旨所在。
同时避实击虚,将“逐客令”降格为“吏议逐客”,秦王已下令逐客的事实变成未成事实。
这样就把批评的矛头从秦王身上转移到了大臣身上,既避免了触怒秦王,也为秦王收回成命留下余地,使自己躲开了抗命不遵的罪名。
李斯还用一个“窃”字,表达了自己的谦卑姿态,同时也消减了咄咄逼人的气势。
谏逐客书的行文思路
![谏逐客书的行文思路](https://img.taocdn.com/s3/m/dec1b344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11d5468.png)
谏逐客书的行文思路首先呢,李斯上来就直接抛出论点,说“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简单粗暴,就是告诉秦王你要驱逐客卿这事儿,我觉得大错特错。
这就像两个人吵架,一上来就表明自己的立场,毫不含糊。
接着,他就开始举例论证了。
他说秦国以前的那些个君主啊,像秦穆公、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他们都是靠着任用客卿才变得强大的。
秦穆公重用由余、百里奚这些外国人,结果称霸西戎;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让秦国开始富强;秦惠王用张仪,把六国的合纵给拆散了;秦昭王有范雎,加强了秦国的王权。
这就好比在说,你看你家老祖宗都是这么干的,而且干得特别成功,你现在要驱逐客卿,你是不是傻呀?这一连串的例子,就像连珠炮一样,打得秦王估计有点懵。
然后呢,他又从秦王喜欢的东西说起。
他说秦王你看,你喜欢昆山的美玉、随侯珠、和氏璧这些宝物,这些可都是外国来的呀;还有你爱听的郑卫之音,那也是外国的音乐;你后宫里的美女,很多也是从别国来的。
你对这些外来的东西都爱不释手,怎么到了客卿这儿,就想把人家都赶走呢?这就好像在说,你这人也太双标了吧,你对外来的宝贝和美女都那么喜欢,咋就容不下客卿这些大活人呢?这部分就从秦王的个人喜好入手,把他的逐客行为类比成一种自相矛盾的行为,让秦王自己都觉得有点理亏。
再往后,李斯又从正反两方面来说理。
正面呢,他说如果秦国能广泛地吸纳各国的人才,就像大海能容纳百川一样,那秦国肯定会越来越强大。
反面呢,如果把客卿都赶走了,就等于是把武器送给敌人,把粮食送给盗贼,这不是削弱自己、壮大敌人吗?这就像是给秦王描绘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未来,一种是光明大道,一种是黑暗深渊,让秦王自己去选。
他又总结强调了一下自己的观点,说“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
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就是说,东西不产于秦国但值得珍视的有很多,人才不生于秦国但愿意为秦国效力的也不少,你现在驱逐客卿就是在资助敌国,让自己陷入危险,这是万万不行的。
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
![逻辑严密 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https://img.taocdn.com/s3/m/1f413e30b90d6c85ec3ac657.png)
逻辑严密顺理成章——试析李斯《谏逐客书》的论证艺术内容提要本文不是一篇关于文学写作方面论文,而是以李斯《谏逐客书》这篇驳论为选题,进行形式逻辑学科方面的应用理论探讨。
本文通过对李斯《谏逐客书》一文形式与内容的分析,考察蕴含其中的逻辑体系,揭示其中论点与论据之间的关系,意在揭示作者凭借逻辑推演展开议题的论证艺术,以便成为我们论文写作中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逻辑逻辑形式论证逻辑系统内容结构艺术特色毛泽东同志曾说过:“写文章要讲逻辑,就是要注意整篇文章说话的结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要有一种内部联系,不要相互冲突。
”毛泽东所说的“逻辑”是指思维的规律,关于思维规律的科学是逻辑学,也叫做“形式逻辑”。
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任何思维活动都要依托于一定的思维形式,即:借助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运用。
其中,概念是反映认识对象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是由概念作为要素组成的,对认识对象状况有所断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判断所组成的,由已知推向未知的思维形式。
而写文章、发议论的论证方法或论证艺术,通常是各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运用。
人类的思维作为信息载体可以表达不同的内容,这些不同的、或可变的内容在逻辑形式中称为“变项”;在思维中,不同的变项可由不变的载体来表达——这不变的载体就是思维形式中的“常项”。
每一种思维形式都有自己的常项,如:连接两个概念构成的判断由“主项”、“联项”和“谓项”组成;由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推理是由“前提(有时含大前提和小前提)”、“推理形式”、“结论”等常项组成;用已知判断确定某一判断真假的论证,则由“论题”、“论据”和“结论”等组成。
思维形式的常项在其联系方式的作用下,组成了思维的结构,即:最具一般意义的共同的逻辑形式。
毛泽东说的“开头、中间、尾巴要有一种关系”,就是指议论文章(无论证明或反驳)要合乎一定的逻辑形式。
在论证的思维过程中,各种思维结构沿着一定的思路综合运用,形成了严密的系统,如:概念判断概念论证——推理概念判断概念系统是指各个要素以共同的目标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谏逐客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
![《谏逐客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https://img.taocdn.com/s3/m/e2901375b207e87101f69e3143323968011cf4b3.png)
《谏逐客书》读后感范文(精选4篇)《谏逐客书》读后感1今天,我把一篇古文背了下来。
这篇文章就是秦朝时的丞相李斯写的《谏逐客书》。
我读了,感想颇多。
《谏逐客书》的作者李斯,是秦始皇时的丞相,他辅佐秦始皇灭了六国,统一天下。
可以说,没有李斯,就没有一统天下的秦始皇。
也因为此,李斯一直倍受秦始皇的尊敬。
但是,后来发生了一件事……这才产生了这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谏逐客书》。
可以说,没有这篇《谏逐客书》,李斯就被秦始皇“驱逐出境”了。
事情是这样的:韩国国君派了郑国(人名)到秦国作间谍。
郑国利用兴修水利,使秦无力讨伐韩国。
秦始皇察觉之后,秦国的宗室大臣便对秦始皇进谏说,要把秦国的所有客卿全部赶走。
秦始皇采纳了大臣们的建议。
结果,李斯因不是秦国人,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列。
李斯知道了事情原委以后,就写了《谏逐客书》向秦始皇进谏。
文章摆事实、讲道理,细细讲述了驱逐客卿的错误和害处。
文章开篇就开门见山,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我听说有些官吏商议要驱逐所有的客卿,我个人认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紧接着,第一部分写了四位君主。
这四位君主,都是通过客卿而壮大自己的,可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第二部分则写了秦始皇喜爱的诸多宝物都不是秦国自己出产的,说明对客卿持另一种态度是不对的。
第三部分,李斯先将秦始皇比做泰山和河海,说“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然后才点明自己打比方的本意——“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文章最后一句,与文题和全文呼应:“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仇,内自虚而外树怨於诸侯,求国之无危,不可得也。
”文章中最打动秦始皇心弦,让他明白自己决策错误的是“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一句,就是说,驱逐客卿并不是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办法。
《谏逐客书》读后感2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谏逐客书读后感600字
![谏逐客书读后感6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b3fd3695f46527d3240ce0f7.png)
Save every penny for customers.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谏逐客书读后感600字谏逐客书读后感600字1《谏逐客书》是李斯给秦王的一本奏书。
李斯在其中写道逐客的一些弊端,写这本《谏逐客书》的目的也就是劝阻秦王不要驱逐客人。
秦王,就是后来统一天下的秦始皇。
“客”,一是指来访客人,二是指的当时在秦国参政议政的外来官员。
《谏逐客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分析驱逐客人的一些弊端,并且从许多方面来分析,得出这个结论。
《谏逐客书》是一篇论述文,其中心论点是“谏逐客”,即说服秦王不驱逐客人,或者是说驱逐客人是错误的。
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可以概括如下:第一,提出总论点,“逐客”是错误的。
第二,通过叙述四大历史时期的秦国各位君王对于来客的态度,以及来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来说明问题。
第三,通过对秦王最喜爱的珍品,美女,音乐等大量事物的陈述,用对比说法说明唯独用人上排斥外来是错误的。
第四,利用隐喻的手法阐明纳客与逐客的利害关系,纳客能够无往而不胜,逐客是削弱了自己,强大了敌人。
谏逐客书读后感600字2近读《谏逐客书》,略有感触。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论在古时或是当今,若要国家强大广招人才应为不可少的一项政策,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是国际交流越来越密集的时代,是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广揽群雄不可不为!集招人才首先要不拘一格。
在中国,古代就有英雄不问出身的说法。
反观我们现在的人力资源政策,依然有很大程度上的缺失。
曾看过一篇*《我奋斗了18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就有反映教育制度和高考分数不等的问题。
城市本地学生的分数只要350分就能轻而易举的安心读书,而别的城市和偏远山区的学生要500分还要挤破头颅才能在这所城市就读,试问这公平吗?还是说他们的素质真的比不上这些高贵子弟!大汉卫青是干什么的,养马卒,可不照样立丰功建伟业,这些例子比比皆是。
个人愚见,不管是底层的农民还是白领精英,只要有德有才或一技之长都应一视同仁。
《谏逐客书》读后感
![《谏逐客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a581acd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4c.png)
《谏逐客书》读后感《<谏逐客书>读后感》读完李斯的《谏逐客书》,我深受触动,仿佛穿越千年时光,看到了那个在秦国朝堂上慷慨陈词的身影,听到了他为客卿们据理力争的声音。
这篇文章开篇就指出了逐客令的错误,“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直截了当,毫不迂回。
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瞬间抓住了读者的注意力,也让我感受到了李斯的果敢和自信。
他没有在一开始就长篇大论地阐述道理,而是以一句简洁有力的话表明了自己的立场,为后续的论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文中,李斯列举了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现实情况来证明客卿对于秦国的重要性。
他从秦穆公求贤用由余、百里奚、蹇叔、丕豹、公孙支,到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图强,再到秦惠王采纳张仪之计,拓展疆土,最后到秦昭王得范雎,巩固帝业。
这些历代君主因重用客卿而使秦国强大的事例,充分说明了客卿对于秦国发展所起到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李斯的论述不仅仅停留在历史的回顾上,还深入分析了逐客令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他指出,秦国的珍宝、美女、音乐等皆非产于秦国,而秦王却欣然接受,如果对于人才却要驱逐,这是一种“重物轻人”的短视行为。
这种对比,让秦王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逐客令的荒谬之处。
在文章的语言运用上,李斯也是独具匠心。
他的文字简洁明快,逻辑严密,气势磅礴。
如“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以泰山、河海为例,形象地说明了广纳人才的重要性,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同时,他的排比句式,如“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
此数宝者,秦不生一焉,而陛下说之,何也?”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和感染力,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他的激情和坚定。
此外,李斯还善于从秦王的角度出发,揣摩其心理,从而使自己的谏言更能被接受。
他深知秦王的雄心壮志是统一天下,于是强调逐客令会削弱秦国的实力,阻碍其霸业的实现。
这种以对方利益为出发点的劝说方式,无疑是非常高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