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文美猴王出世丑小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课文《美猴王出世》与《丑小鸭》
(一)2007年12月17日下午,清华附小。
著名特级教师、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的办公室里,此时正进行着一场小小的,却异常热烈的以阅读为主题的研讨。来自新教育研究中心的干国祥、马玲和窦桂梅、胡兰等七八个清华附小的骨干教师,正针对刚刚上完的两节阅读课――《猴王出世》和《丑小鸭》各抒己见,从3点到5点半的两个多小时内,每一分钟都被拉得很长很长,侧耳倾听、拧眉思索和恍然开怀不断地交织着,欢笑的翼翅不时飞出,再扑棱棱飞到更远的地方。
(二)胡兰老师在四年级任教的《猴王出世》,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像这样把中国古典名著中的经典篇章选编为教材的还有很多,比如仅《西游记》还有《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改写版),而,《三国演义》《红楼梦》在教材中都有体现。清华附小近一年多的时间针对这些课文和课外阅读的结合上做了集中研讨,目的是通过一篇课文的学习,促进学生深入阅读整本名著,达到阅读名著,启迪人生的效果。如本学期全校师生就共读《西游记》,低中高段学生分别根据年段特点分别选择连环画版和原著阅读。老师则在细读原著的基础上展开了多次研讨,对《西游记》进行了人物解读、主题解读、民俗解读、宗教解读等多元深入解读,并且以演讲、心得等方式来体现出来,提升老师对原著的理解,从而更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就具体的课堂,窦桂梅和老师们精心设计并执教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今天胡老师的《猴王出世》也是这个方向上的一种探索。
胡老师《猴王出世》整堂课以朗读为中心,通过多种形式反反复复的朗读,体会石猴的活泼、好奇、勇敢……其中隐含着一个“为王”话题的讨论,“石猴越过水帘入洞是不是为了为王?”“石猴凭什么被众猴拥立为王?”“美猴王美在哪里?”但是在组织学生的讨论中,这个主题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落实,学生也只是泛泛地知道了石猴为王的“身姿之美”、“勇气之美”“大公无私之美”“性格之美”等。在最后通过对孙悟空整个西游取经“美事”的简单回顾中,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如果假如孙悟空可以选择,他会选享受良辰美景的美猴王还是打坐参禅的美猴王?”这个开放性的话题,学生虽然做出了不同的选择,但却并没有真正从《西游记》中得到人生的启迪。以至于最后老师以“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结束了这堂课。
而另一堂在五年级上的课则是另一种经典名著的课内外结合。《丑小鸭》是安徒生最广为人知的作品之一,被翻译后的原文有6000多字,而在收入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被大幅压缩改编为600多字的课文。这堂课,老师的意图很明确,就是将课文和原文以比较阅读的方式呈现,不但让学生初步了解文学鉴赏的方法,而且更重要的是在文本比较细读的过程中,从丑小鸭的故事到作家安徒生的经历,受到人生启迪。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分别将课文中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丑小鸭心理描写”与相关原文做一一对应的比较,但遗憾的是,原文事先已经发放给学生预习过,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一一对应比较”时,由于内容上缺乏新鲜感,再加上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设置对学生足够的智力挑战,因此,老师的教学目标并没有能够
很好的达成。
(三)在评课中,大家关注的依然是对这两个文本的解读问题。
干国祥首先从教育学的角度,极富创意地把《猴王出世》和《丑小鸭》也进行了比较阅读,这两个故事其实有着相同的内在逻辑,都是从卵开始,到最后取得的大成就,这无疑对孩子有最大的教育意义。
接着,他又对两本书进行了分别解读。从教育学的意义来看,《西游记》和《丑小鸭》都有着许许多多的成长密码,需要破译。尤其《西游记》,简直就是一个男孩子的成长史。从孙悟空出生说起吧,他的父母是谁?天父地母,是天地精华孕育的过程,人类进化史不就是这样的吗?石猴出生后就是在家和幼儿园的生活,这个阶段是他的幼儿期,天真烂漫,无忧无虑。而“猴王出世”,其实就是孙悟空的小学生阶段,就这个文本来说,中心是如何成为学生领袖?从孙悟空身上学习如何担当?因此一定要文本细读。要有勇,有谋,有气度,有情怀。但由于文本背景的关系,那时候“称王”的含义和现在“领袖”完全不同。老师要注意辨析。
紧随着孙悟空在和其他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就出现孙悟空学知识,他先是跟人交往,所以那段渡海外出求学时期,是孙悟空的初中时期,大闹天宫是他的高中时期,被压五行山则是大学时期,取经是他的成熟期。
在这个过程中,那根“如意金箍棒”用弗洛伊德的理论来解释的话,恰恰是孙悟空青春反叛期的开始。《西游记》是最能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神话,“如来佛”代表的就是父权统治,被父权压制,
孙悟空选择了认同这个社会。我们教育孩子也要选择认同这个世界这个社会,而不是格格不入,愤世嫉俗,但是要改进社会。因此在刚才胡老师最后让学生选择的时候,其实是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倾向的。在跟文本完全符合、跟人类发展吻合的情况下,“做美猴王和做斗战胜佛哪个更好呢?”,答案只有一个,只能成为斗战胜佛。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唐僧师徒四人取经的过程就是人在社会在职场中如何应对了,认同社会后你接受社会给你的任务,挑战使命,你跟着你的领导去过关斩将,披荆斩棘,最后立地成佛。
当你这样看一本书,一个人的一生的时候,每一段都可以对应起来。因此刚才的课就可以抓住“学生领袖”一词,通过文字的学习,来观照我们自身,孙悟空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一群小学生在操场上玩,谁会成为他们的领袖?这样的理解切入到学生的生命经验中去,自然就更深入了。
当然,关于西游记的解读有很多很多种。比如说对于取经队伍的四个人,谁的功劳最大呢?一般人都会说孙悟空,其实错了,整个队伍中功劳最大的是唐僧。使命、愿景,朝一个方向去努力。但是更重要的是这是一个卓有成效的团队,缺少了哪一个,都会使团队受到影响,就说猪八戒吧,少了他,另外三个男人的旅行将是多么枯燥啊。
具体就这节课来说,还有一个明显的问题是关于“美猴王”“美”的含义的问题。课堂上老师用“孙悟空外形丑”来衬托“美猴王”心灵美,到底是不是心灵美,干国祥认为要谨慎对待,“美”不能用我们的标准来衡量,是不是心灵美,并没有确切的证据,因此在这里是
“过度阐释”。所以在课堂上不能说“美”,而只能说是领袖的具体体现。因此,对文本的贴切解读,也是小学教学中要重视的一个问题。那么,对于《西游记》这样的名著应该如何进行指导学生阅读呢?干国祥说,他会做为一个课程。对孩子而言,意味着从拿到这本书开始,要经历一段《西游记》的历程了。在具体阅读中,老师的指导会分为几个阶段来进行。美猴王一段,齐天大圣一段,大闹天宫一段,被压五行山一段,后面拜师取经则按照进入社会后与人与事的关系再相应分为几段,一直到最后功成名就,完成人生的整个经历。在具体每个阶段的实践中,则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细读,联系自己班的生活实践,并用来解决现实中遇到的问题。尤其在这段阅读的历程中,老师一定要强调意义在先的文本细读。这样,老师心里清楚了,在具体策略的选择上,朗读、表演、剧本、演出等等,就都清楚了。
(四)就《丑小鸭》来说,两个课是有关联的,而《丑小鸭》是最容易文本细读的。
干国祥又阐释了《丑小鸭》和《西游记》的不同点,体裁的确不一样。《西游记》是神话,神话规定一个人的宿命,是不可逃避的。而《丑小鸭》是童话,童话则是倾诉人类最深处的梦想。神话和童话,一个是灰色调的,一个是暖色调的。作为儿童阶梯阅读的顺序,一般应先读童话,再读神话。
在阅读童话的时候,要有这样的阅读视角,童话更重要的是一种象征。比如丑小鸭最后成为了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和“白天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