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症状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症状I. 引言药物过敏反应是指服用药物后,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异常反应的一种现象。
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不良药物反应之一,可侵犯多个器官系统并导致严重并发症。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通常发生迅速,并在短时间内出现明显症状。
本文将探讨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及其可致命后果。
II.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症状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症状因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个体差异等因素而异,常见的症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皮肤症状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典型皮肤表现是荨麻疹,即皮肤出现红色、痒痛、隆起的斑块。
此外,还可出现皮疹、药疹、水肿、皮肤瘙痒、痤疮等。
b. 呼吸系统症状急性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呼吸系统症状,表现为喘息、胸闷、咳嗽、呼吸困难、喉咙痒等。
在严重情况下,可导致哮喘发作、呼吸衰竭甚至窒息。
c. 消化系统症状急性药物过敏反应常伴有消化系统症状,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等。
重症病例可出现腹痛、消化性溃疡或出血。
d. 循环系统症状药物过敏反应还会累及循环系统,引起心血管症状,例如血压下降、心悸、心动过速等。
在极端情况下,可能导致休克、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III.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严重后果急性药物过敏反应可导致严重并发症,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其中最严重的后果之一是过敏性休克,即全身性过敏反应导致血管扩张、血压急剧下降、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和器官功能衰竭。
过敏性休克的症状包括血压下降、心动过速、无意识等,患者需要紧急抢救。
此外,严重的呼吸道反应如喉水肿和哮喘发作也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IV. 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处理和预防对急性药物过敏反应的处理主要是停用引起过敏的药物,并快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对于过敏性休克等危重病例,应立即进行紧急救治,包括静脉输液、高浓度氧气吸入、血管活性药物等。
对于已知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受药物治疗之前,应该充分告知医生或医护人员,以避免再次发生过敏反应。
另外,药物敏感试验也是一种预防药物过敏反应的方法,通过对患者进行试验,确定其对某些药物是否存在过敏反应。
药物性皮疹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药物在疾病预防,诊断 和治疗中出现的有害的,未预料到的和不 希望的作用.虽然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是 轻度的,但有时是严重的,并且是大量发病 甚或导致死亡的一个原因.
药疹:是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 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性反应,严重者可 影响到机体其他系统.
Mechanism
变态反应性药疹
Ⅰ型变态反应,IgE介导:在此型反应中,与组 织结合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和其他化学介质 可以起血管通透性增加,继而在真皮或皮下组 织发生水肿.即刻反应发生在用药1小时或更 短的时间,表现为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或变应 性休克,而速发反应发生在用药1-72h内,常表 现为荨麻疹,最常引起变应性休克的是青霉素, 其他重要原因有食物,蛰伤,麻醉剂,肌肉松弛 剂,乳胶,造影剂,抗生素
剥脱性皮炎 reaction)
紫癜或血管炎性药疹(Purpuric drug eruption or vasculitic eruption)
湿疹型药疹(eczema-like eruption) 痤疮型药疹(Acneiform eruption)
Ⅳ型迟发性变态反应: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 例如急性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发疹型/ 麻疹样药疹,剥脱性皮炎型
非变态反应性药疹
假变态反应性药物反应:由于非免疫介导 效应物质的释放导致,引起这类反应的药 物有放射对比造影剂,阿司匹林,可待因等
药物副作用,药物毒性或过量反应:MTX引 起毛发生长期脱发,碘,溴剂痤疮,米诺环素 致色沉等
Diagnosis
主要根据病史及体检作出诊断
Treatment
停止一切可疑致敏药物 抗组胺药,重症应早期足量应用皮质类固
醇激素 外用药以保护止痒对症治疗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章节一:引言在临床实践中,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药物反应,通常表现为皮疹。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生率不容忽视,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治疗方案的选择都有重要影响。
本论文旨在探讨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分类与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
章节二: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药物过敏反应是由机体对药物成分产生的过敏性免疫反应引起的一种临床表现。
药物过敏反应的发病机制涉及免疫系统、炎症反应和遗传易感性等多个方面。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通常是由免疫细胞释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的,其中包括组织胺、白三烯B4、前列腺素和细胞因子等。
章节三: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分类与临床表现药物过敏反应皮疹可分为以下几类:荨麻疹样皮疹、斑丘疹、固定药疹、血管性水肿、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等。
每种皮疹类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特点不同,对不同类型的皮疹进行准确的分类和诊断对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临床表现量从红斑、丘疹到水肿、溃疡、脱皮等,严重者还可伴随系统性症状。
章节四: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治疗方法对于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停用致敏药物、对症治疗、免疫抑制和药物过敏试验。
停用致敏药物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以防止继续暴露于过敏原。
对症治疗包括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局部激素和抗感染等治疗,可以缓解症状和促进皮疹的恢复。
免疫抑制治疗是在严重药物过敏反应时需要考虑的方法,如使用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
药物过敏试验可以帮助确定引发皮疹的药物,从而避免再次接触。
结论药物过敏反应皮疹是一种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可引起患者的不适和痛苦。
了解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发病机制、分类与临床表现,以及相应的治疗方法,对于提高临床医生的诊断能力和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相信将来会有更多的治疗方法和手段用于预防和治疗药物过敏反应皮疹。
章节五: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预防预防药物过敏反应皮疹的关键是减少暴露于过敏原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
多见:26例,占住院药疹的17.2%(1985~1991)。
潜伏期长:14~36日,平均24.9日。
皮疹重:剥脱性皮炎、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重症多形红斑(77%)。
全身症状重:内脏(肝、肾)损害多(70%)以上。
别嘌呤醇药疹临床特点
病程长,易反复:治愈的18例平均2月;病死者中有2例分别达480及1493日。
皮损具典型靶样皮疹或高起的非典型靶样皮疹。
病理示真皮炎症显著,表皮坏死(+)。
肢端>躯干。
伴眼、口腔及/或外生殖器粘膜损害。
重症多形红斑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药物性占50%以上。 中年以上易患;女>男。 皮损以紫癜性斑疹及/或扁平的非典型靶样皮疹为主;表皮剥脱面<10%BSA。 皮疹分布躯干>肢端。 伴腔口粘膜损害。 病理示表皮下疱,表皮坏死(++)。 病死率5~6%。
2
固定性红斑
麻疹样 / 猩红热样疹
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多形红斑
环形红斑
结节红斑
紫癜
玫瑰糠疹样疹
湿疹样疹
重症多形红斑 /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
(BENL,TEN)
剥脱性皮炎 / 红皮病
光敏性药疹 苔藓样疹
CDR(1)
CDR(2)
痤疮样疹 溴疹 碘疹 脓疱疹(AGEP) 血管炎 血清病型反应 过敏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高 肌痛综合征 注射局部反应 药物性色素异常 药物性毛发变化 药物性甲变化
ADR的变态反应机制
药物代谢异常是导致大多数药物变态反应的先决条件 稳定性代谢物 药物 反应性代谢物→解毒(生物灭活) ↓ (生物活化) 细胞毒作用 基因毒作用 共价结合 ↓ ↓ 与 坏死 致畸致癌 免疫原形成 ↓ 致敏
药疹 已讲ppt课件
药物使用的途径
• • • • • • 口服 皮下注射 静脉通道 肌肉注射 粘膜:栓剂,舌下,眼结膜,鼻粘膜 皮肤
发病机制
(一)变态反应:多数属于此类反应。一种药物激发超敏 反应的能力由多种因素所决定,包括药物的分子特性、 药物代谢的个体差异、免疫遗传背景及接受药物时个体 的状况等。大分子药物本身即为完全抗原,而多数小分 子药物属半抗原,需在机体内与蛋白等载体结合为完全 抗原后,才能激发变态反应。
多形红斑型药疹
多形红斑型药疹
重症药疹
•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 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 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 • 皮疹特点:全身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 在红斑基础上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 搓拉即成糜烂面,很快融合,(Nikolsky征阳 性),表皮坏死,脱落,露出大片糜烂面 • 发病急剧,病人可有高热、呕吐、乏力、嗜睡、 昏迷等全身症状。1~4天遍布全身 • 常为解热镇痛类、磺胺类、巴比妥类、抗癫痫 类(卡马西平)、抗生素等引起。 • 全身腔口部位有严重的糜烂渗出 • 自觉疼痛
药疹 已讲
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
药物反应: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后,引起 皮肤黏、膜炎症反应。 药 物 引 起 的 不 良 反 应 十 分 复 杂 ,大致可分 为:药物过量,不耐受性,特发性,副作用,继发 作用,过敏反应。
病 因
• 个体因素:不同个体对药物反应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一 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也不相同。 • 药物因素:
常见的致敏药物
1 抗生素类:青霉素,也包括半合成青霉素 2磺胺类、头孢菌素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类 3解热镇痛类:如阿司匹林、对乙酰氨基酚等 4镇静安眠及抗癫痫药: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 马西平等,其中以苯巴比妥引起者较多。 • 5血清制剂和疫苗 • 6各种生物制剂 • 7中药及中成药 • • • •
药疹
诊断 药疹的诊断可依据:患者有明确助服药史,有一定的潜伏期,皮疹突然发生,除固定型药疹及荨麻疹外,多对称分布并进展较快, 1—2日至 5—6日遍布全身,可类似猩红热或麻疹等传染病的皮疹,但更为鲜红及瘙痒缅全身症状可较轻,且缺少传染病应有的其它症状和体征,如麻疹的 KOplik斑、猩红热的草莓样舌等。如患者服用两种以上的药物,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将更为困难。应根据患者过去服药史,有无药疹史,此次用药与发病的关系,以及所发疹型最常由何种药物引起等加以分析。例如固定性药疹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和镇痛剂等引起。芝麻疹型药物多见于使用青霉素,呋哺唑酮和血清制品。剥脱性皮炎多见于使用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及保泰松等。
(八)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为严重型药疹。多由巴比妥类、磺胺、苯妥英钠、保泰松、对氨水杨酸钠、青霉素、链霉素等药引起。多数病倒是长期用药后发生。首次发病者潜伏期约20天左右。有的病例是在已发药疹的基础上,继续用药所致。起病急,常伴高热、寒战。皮损初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加剧,融合成全身弥漫性红肿,尤以面部及手足为重,可有糜烂、丘疱疹或小疱,破裂后渗液结痂。至2周左右,全身皮肤脱屑呈鳞片状或落叶状,手足部则呈手套或袜套状剥脱。以后头发、指(趾)甲可脱落(病愈可再生)。口唇和口腔粘膜潮红、肿胀或发生水疱和糜烂,影响进食。眼结膜充血、水肿、畏光、分泌物增多,重时可发生角膜溃疡。全身浅表淋巴结常肿大,可伴有支气管肺炎、中毒性肝炎、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或降低,甚至粒细胞缺乏。如未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皮肤剥脱可持续2~3月或更久,重者因全身衰竭或继发感染而死亡。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大环内酯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1)过敏反应:药疹、皮炎、会阴糜烂等,甚至出现休克,严重的出现死亡
(2)消化系统:大环内酯类对肝脏有毒性,以胆汁郁积为主,可发生肝实质损害,常见黄疸、转氨酶升高,红霉素较多见;克拉霉素、罗红霉素少见;螺旋霉素、地红霉素、阿奇霉素极少或无。
红霉素静脉滴注还可引起剧烈腹痛、呃逆等
(3)胃肠道反应:临床症状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及腹泻等。
发生率依次为红霉素28.5%>地红霉素15.5%>阿奇霉素9.6%>克拉霉素8.7%>罗红霉素3.1%
(4)血液系统:可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
(5)心脏毒性:红霉素、螺旋霉素及克拉霉素的心脏毒性主要表现为Q-T间期延长和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以红霉素诱发多见
(6)其他作用:红霉素可引起嗜睡、哮喘发作等反应
【红霉素】有引起哮喘加重的报道
【阿奇霉素】有引起大疱型表皮松解症、失眠、腹痛、晕厥、腮腺肿大、迟发性过敏反应、谵妄、心房纤颤、舌尖麻木、致四肢肌肉剧痛、过敏性休克等的报道
【琥乙红霉素】有致双硫仑样反应、呕吐、小儿结膜炎、血尿的报道
【罗红霉素】有引起便秘、荨麻疹、腹部胀痛的报道
【乙酰螺旋霉素】有致剧烈咳嗽、耳鸣的报道
【克拉霉素】有致阴茎粟粒样疹、消化道出血、药物性肝炎的报道。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及其处理方法药物的使用在医学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可避免地,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合理应用药物的情况下,患者出现的与药物的预期治疗效果不一致的不良反应。
本文将介绍药物不良反应的常见类型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以便患者和医护人员对药物治疗过程更加理解和安心。
一、药物不良反应的类型1. 药物过敏反应:药物过敏反应是指在接触某种药物后,患者的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的不良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瘙痒、面部水肿等。
2. 药物毒副反应:药物毒副反应是指在合理剂量下使用药物后,药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效应。
例如,某些药物可能对肝脏或肾脏产生损害,导致肝功能或肾功能异常。
3. 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在同时应用多种药物时,这些药物之间相互影响,引发不良反应。
临床上最常见的例子是药物间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导致药物浓度升高或降低。
4. 药物滥用、错误用药:患者在用药方面存在滥用或错误用药的情况下,也会出现不良反应。
比如超量使用某种药物、长期使用药物等。
二、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方法1. 注意用药过程中的监测和评估:在用药过程中,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反应变化,出现任何异常症状都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
医护人员需要通过详细询问和体格检查来评估患者的药物安全性。
2. 药物剂量的调整:一些患者可能对某种药物更加敏感,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在此情况下,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调整药物的剂量,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
3. 改变用药策略:有时,改变用药策略也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有效方法。
例如,如果某种药物引起了明显的不良反应,医生可以考虑更换类似药物或者调整给药途径,以达到安全有效的治疗效果。
4. 协助治疗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对于已经发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医护人员会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例如,给予抗过敏药物、对症治疗等。
5. 完善药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药物监测与管理系统,及时收集患者用药信息,检测并记录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以提高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
药疹的健康教育
药疹的健康教育药疹是指由于药物引起的皮肤炎症反应,是一种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
药疹可能会导致皮肤瘙痒、红斑、水疱、疱疹、溃疡等症状,严重的药疹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因此,对于药疹的健康教育十分重要,以提高公众对药物使用的安全意识和正确应对药疹的能力。
1. 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疹的定义及分类药物不良反应是指在正常剂量和适应症下使用药物时,出现的对药物的有害反应。
药疹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一种常见类型,可分为皮疹型、粘膜损害型、药疹伴发症状型等。
2. 药物不良反应的风险因素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个体差异、药物特性、剂量、用药方式等因素有关。
某些人群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如老年人、儿童、孕妇、患有特定疾病的人等。
3. 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减轻- 合理用药:遵医嘱使用药物,不滥用、乱用药物,特别是慎用非处方药和中药。
- 注意过敏史:告知医生自己是否有药物过敏史,以避免再次接触到过敏原。
- 注意药物相互作用:避免同时使用多种药物,特别是有潜在相互作用的药物。
- 注意药物剂量: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正确剂量,不随意增减剂量。
- 注意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不使用对自己有禁忌的药物,了解药物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4. 药疹的症状和诊断药疹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皮疹、红斑、水疱、疱疹、溃疡等。
诊断药疹需要医生根据患者的症状、用药史等进行综合判断。
5. 药疹的处理和治疗- 停药:一旦出现药疹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药疹的药物。
- 清洁皮肤:保持患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使用抗过敏药物:根据医生的建议使用抗过敏药物,如抗组胺药物、皮质类固醇等。
-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可能会给予其他治疗,如局部外用药物、光疗等。
6. 药疹的并发症和预后严重的药疹可能导致皮肤损伤、感染、全身症状等并发症。
大部分药疹在停药后会逐渐改善,但少数病例可能会发展成为严重的药疹性皮肤坏死松解症(TEN)或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这些疾病的预后较差。
药 疹(drug eruption)
2.非变态反应 (drug eruption of noallergy)
发病机制有
❖ ① 药理作用: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化: 某些药物可直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 引起荨麻疹。如烟酸可引起血管扩张、面部潮 红,抗凝药可引起紫癜。 阿司匹林可诱导肥 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
❖ ②过量反应与蓄积作用:
②可用0.1%肾上腺素0.5ml~1ml肌注,以减轻呼吸道粘膜水 肿及平滑肌痉挛,并可升高血压;亦可加入50%葡萄糖溶 液40ml内静注;
③可先用地塞米松5mg~10mg肌注或静注,然后,可将氢化 可的松200mg~400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500ml~ 1000ml内静脉滴注;
④上述处理后,收缩压仍低于80mmHg 时,可给升压药; ⑤支气管痉挛严重时,可静注0.25g氨茶碱;喉头水肿呼吸受
药物超敏反应综合征的诊断依据:
❖ 1.皮损 ❖ 2.血液学异常: 嗜酸性粒细胞≥1000/L或异
形淋巴细胞阳性。 ❖ 3.系统受累: 淋巴结肿大 直径≥2cm 肝炎、
间质性肾炎、间质性肺炎、心肌炎。 同时符合以上三条诊断标准的病例可确诊。
七、预防(prevetion)
(1)药物过敏史 (2)皮试: (3)合理用药 (4)停药 (5)禁忌卡
(drug-induced exfoliative dermatitis)
9.痤疮样药疹(acneiform ) 10.光感性药疹 (photosensitive drug eruption) 药物:多由于使用冬眠灵、磺胺类、四环素类、 灰黄霉素、补骨脂、喹诺酮类、吩噻嗪类及避 孕药等后经日光或紫外线照射而发病。 ①光毒反应性药疹
过量反应:如甲氨蝶吟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非 常接近,常可引起口腔溃疡、出血性皮损及白 细胞减少等。多见于老年人、肾功能不全者。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
十大类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汇总一、青霉素类:青霉素,阿莫西林等1、过敏反应:可发生过敏性休克(Ⅰ型变态反应)和血清病型反应(Ⅲ型变态反应)。
其它过敏反应尚有溶血性贫血(Ⅱ型变态反应)、药疹、接触性皮炎、间质性肾炎、哮喘发作等。
中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规定:患者在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前均需做青霉素皮肤试验。
因此,无论成人或儿童,无论口服、静滴或肌注等不同给药途径,应用青霉素类药物前均应进行皮试。
停药72 h以上,应重新皮试。
2、赫氏反应:赫氏反应的诱发原因是由于药物对梅毒螺旋体的杀灭作用太强,导致梅毒螺旋体大量死亡,大量有害物质从死亡的梅毒螺旋体内溢出以及机体内部的变态反应引起机体出现的不适反应。
3、毒性反应:青霉素肌注区可发生周围神经炎。
鞘内注射超过2万单位或静脉滴注大剂量本品可引起青霉素脑病(肌肉阵挛、抽搐、昏迷等反应)。
4、二重感染:治疗期间可出现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或白念珠菌感染,念珠菌过度繁殖可使舌苔呈棕色甚至黑色。
所有抗菌药物都可引起二重感染。
二、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地尼等1、过敏反应:说明书明确要求皮试的头孢菌素有:头孢替安、头孢甲肟、头孢米诺钠、头孢替唑钠、头孢噻肟钠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等。
2、凝血功能障碍:所有头孢菌素都能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因此具有潜在的导致出血的不良反应,部分头孢菌素尚能在体内干扰维生素K循环,阻碍凝血酶原的合成,扰乱凝血机制,而导致比较明显的出血倾向。
3、双硫仑样反应:使用含有甲硫四唑侧链的头孢菌素数日之后,如果饮用酒精类饮料,有时会出现潮红、恶心、呕吐、出汗、心动过速、呼吸加快,偶有低血压和意识模糊的临床表现,这就是所谓的“双硫仑样反应”。
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哌酮、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拉定、拉氧头孢等均可导致双硫仑样反应,其中头孢哌酮的报告最多,而头孢噻肟、头孢他啶等无甲硫四唑侧链,所以这类头孢菌素不会导致双硫仑样反应。
5、头孢类抗生素脑病:头孢类抗生素的一种并不少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在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用量过大,静滴速度过快,疗程过长时,药物迅速进入脑组织,即脑脊液中药物的浓度快速升高,干扰正常的神经细胞功能,致严重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欣快、幻觉、知觉障碍、反射亢进,甚至抽搐、昏睡、昏迷等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
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及临床症状临床上最常见的药品不良反应主要有副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和继发感染四大类。
副反应是指与药品的药理学活性相关但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
一般都较轻微,多为一过性可逆性功能变化,伴随治疗作用同时出现。
毒性反应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病理状态或合用其他药物引起敏感性增加,在治疗量时造成某种功能或器质性损害。
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而发生的不正常的免疫反应,治疗量或极少量都可发生。
临床主要表现为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过敏性休克、血清病综合征等。
继发感染也称二重感染,常见于抗菌药物应用后出现的一些生态不良反应。
常见的临床症状可有:(一)药物的变态反应药物的变态反应是与药物的药理作用和剂量无关的一种免疫反应。
药物的变态反应又可分为四型:Ⅰ型(速发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与组织肥大细胞和嗜碱细胞的IgE抗体结合后释放的活性介质,如组胺、5-羟色胺和花生四烯酸衍生物等导致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主要为鼻炎、荨麻疹、血管性水肿、支气管哮喘等,严重者甚至可以导致过敏性休克。
Ⅱ型(细胞毒型)变态反应当药物与体内IgG、IgM或IgA抗体结合后,即与细胞膜蛋白质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在补体作用下细胞溶解。
临床表现为血小板减少症、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等。
Ⅲ型(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是由于药物与体内IgG抗体结合后,在补体参与下损伤内皮细胞的变态反应。
临床表现为发热、关节炎、淋巴结肿大、荨麻疹、皮疹、支气管哮喘等。
Ⅳ型(迟发型)变态反应是药物与蛋白质形成抗原免疫复合物致敏T淋巴细胞,再与相应抗原结合后产生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症状主要为皮肤发炎。
药物全身性的变态反应,还可表现在出现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烧等药热现象,其发生率约为3%~5%。
药疹等全身过敏现象,临床表现为各种皮疹、荨麻疹、皮炎、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二)肝损害肝脏是人体内药物浓集、转化和代谢的主要器官,也最容易遭受药物或毒物的损害而致病。
常见药物过敏反应例子
常见药物过敏反应例子药物过敏反应是指人体对某些药物产生过敏反应。
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包括皮肤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以及全身性过敏反应。
本论文将介绍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例子,并揭示其病因和应对措施。
第一章:皮肤过敏反应皮肤过敏反应是最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类型。
常见的皮肤过敏反应有荨麻疹、药疹等。
例如,某些抗生素(如青霉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可能导致荨麻疹,表现为局部或全身皮肤红肿、瘙痒等症状。
对于皮肤过敏反应,我们应该尽量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药物,并密切关注皮肤症状的变化。
第二章:呼吸道过敏反应呼吸道过敏反应在药物过敏反应中也是常见的类型。
比如,某些抗生素(如头孢菌素)和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可能导致支气管痉挛、过敏性鼻炎等症状。
呼吸道过敏反应的病因与药物结合后释放的组胺有关。
治疗上,我们可以使用抗组胺药物减轻症状。
第三章:消化道过敏反应消化道过敏反应也是常见的药物过敏反应类型之一。
某些药物,比如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和抗生素(如红霉素)可能引起胃肠道不适、恶心、呕吐等反应。
对于消化道过敏反应,我们应该在使用药物前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并遵医嘱使用。
第四章:全身性过敏反应全身性过敏反应是最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类型,也被称为药物过敏性休克。
某些药物,如青霉素和阿司匹林,可能引起严重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症状包括呼吸困难、低血压、心悸等。
对于全身性过敏反应,紧急治疗至关重要,包括立即停药、吸氧、心肺复苏等。
综上所述,药物过敏反应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反应,给人体健康带来了不小的威胁。
预防药物过敏反应的关键在于了解过敏源和药物副作用,并据此合理使用药物。
当出现不适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相应的治疗。
第五章:过敏反应的诊断和治疗在面对药物过敏反应时,正确的诊断和及时的治疗非常关键。
以下将介绍药物过敏反应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5.1 过敏反应的诊断过敏反应的诊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详细询问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是否曾经使用过该药物、药物使用的频率和剂量等,以便判断是否是药物过敏反应。
执业药师的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管理
执业药师的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管理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是指使用药物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可能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作为执业药师,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管理是我们职责之一。
本文将介绍执业药师在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管理方面应注意的事项。
一、了解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基本知识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我们需要熟悉常见的药物过敏原和常见的不良反应类型,包括过敏性休克、药疹、呼吸道症状等等。
同时,也要了解不同人群对药物的敏感性,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他们可能对某些药物更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二、合理选择药物及剂量作为执业药师,我们有责任根据患者的个体情况进行合理的药物选择和剂量调整。
在患者有过药物过敏史或以前发生过不良反应的情况下,我们应尽量避免使用相关药物或同时需警惕潜在的交叉过敏性。
此外,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避免使用可能会增加药物不良反应风险的药物组合。
三、开展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在患者使用药物期间,我们应进行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监测与评估。
监测包括定期询问患者是否出现异常症状,如有必要,可以进行实验室检查等辅助手段;评估则需要综合考虑患者个体差异、用药情况以及症状表现等因素,准确判断药物是否引发了过敏与不良反应。
四、及时处理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如果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发生了过敏与不良反应,我们需要迅速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首先,应立即停止使用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并与患者或医生进行联系。
其次,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需要给予抗过敏治疗、对症支持治疗或持续观察等措施。
在这个过程中,与患者与医生的有效沟通是至关重要的。
五、记录与汇报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信息执业药师应及时记录与汇报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相关信息。
记录可以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用药情况、不良反应的具体症状和处理措施等。
汇报则需要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相关医生和监管机构,以便他们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调整药物使用策略及采取其他管理措施。
六、持续教育与专业发展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管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执业药师需要持续进行教育与专业发展,及时了解新的药物过敏与不良反应的研究成果和管理策略。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诊疗规范2023版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诊疗规范2023版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是指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患者身体功能恢复期,所用药物在正常用量情况下,因药物本身的作用或药物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一种有害且非预期的反应。
该定义排除有意的或意外的过量用药及用药不当引起的反应。
若这种ADR主要表现为皮肤和/或黏膜上的急性炎症反应则称为药疹(drugerup-tion)或药物性皮炎(dermatitismedicamentosa)。
药物不良反应多数是自我报告的,其发生率往往被低估。
近来,建立药物不良反应自动监测程序已成为突出的需求。
尤其在三级医院,通过国际疾病标准分类(InternatiOnaIStatistica1.C1.assificationofDiseases,ICD)代码和自然语言处理系统,有望实现药物不良反应的自动监测。
【病因】药物种类繁多,用药途径不同,体质又因人而异,因此ADR发生的原因也是复杂的。
几乎所有的药物都可引起不良反应,只是反应的程度和发生率不同。
美国2011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男性患者由抗凝血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而女性患者由阿片类药物和麻醉剂引起的不良反应比男性患者发生率高。
在65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0.8%的患者至少经历过1次药物不良反应,最常见的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是类固醇激素、抗生素、阿片类药物和麻醉剂、抗凝血药物。
随着药品种类日益增多,ADR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
ADR有时也可引起药源性疾病,除少数人自服药物外,ADR主要由医师给药所引起,所以有些药源性疾病也属医源性疾病。
虽然有些ADR 较难避免,但相当一部分是由于临床用药不合理所致。
根据导致不良反应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①由于增强的药理作用所致。
这种不良反应是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的,大约占所有不良反应的80%。
如使用抗凝剂华法林所致的出血,或使用地高辛所致的恶心等。
②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o这种不良反应是不可预测的,常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主要由机体特异性的原因所致。
药疹ppt课件
多型红斑型
常由磺胺类、巴比妥类及解热镇痛类药物引起
皮损特点为豌豆至蚕豆大小圆形或椭圆形水肿 性红斑,中心呈紫红色,或有水疱,境界清楚, 呈靶型损害
对称分布于四肢伸侧,躯干,口腔及口唇,有 痛痒感
重症者,可伴高热,肝肾功能障碍及肺炎等, 病情凶险,称为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4、皮疹多形性,同一患者不同时期可发生 不同类型药疹。
5、在高敏状态下,可发生交叉过敏及多价
-
8
过敏现象
发病机制
(二)非变态反应
1 药理作用:免疫效应途径的非免疫活 化,某些药物可直接诱导肥大细胞脱颗粒 释放组胺引起荨麻疹,造影剂则通过激活 补体效应途径引起过敏,不分药物可通过 抑制环氧化酶使白三烯水平升高而引起皮 损
现
-
31
痤疮型药疹
多由于长期应用碘剂、溴剂、糖皮质激素 和避孕药等引起
皮损表现为毛囊性丘疹、丘脓疱疹等痤疮 样皮损,多见于面部及胸背部
病程进展缓慢 一般无全身症状
-
32
光感性药疹
常由四环素、灰黄霉素、磺胺类、补骨脂、 喹诺酮类及酚噻嗪等引起
服药后受到阳光(紫外线)照射后而发病, 皮损见于暴露部位,但远隔部位亦可发生
-
19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0
多形红斑型药疹
-
21
重症药疹
大疱表皮松解型药疹
剥脱性皮炎或红皮病型
重症多型红斑:Steven-Johnson syndrome
-
22
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
药疹中最严重的类型
皮疹特点:全身鲜红色、紫红色或暗红色斑片, 在红斑基础上起大小不等的松弛性水疱,稍一 搓拉即成糜烂面,很快融合,(Nikolsky征阳 性),表皮坏死,脱落,露出大片糜烂面
药疹基层诊疗指南(2022年)
诊断和鉴别诊断
3.重症药疹严重程度判定:出现以下表现时,需警惕发生重症的可能性。 (1)SJS/TEN的诊断基于3个关键的临床要素: ▪ 皮肤和黏膜表现、系统受累和组织学特征[27],典型组织病理学表现的特点是大量角质细胞
概述
▪ 重症药疹主要指以下3种类型[6]:Stevens-Johnson综合征 (Stevens-Johnson syndrome,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 (toxic epidermal necrolysis,TEN)、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系统 症状的药物反应(drug rash with eosinophilia and systemic symptoms,DRESS)、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cute generalized exanthematous pustulosis,AGEP)。素: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同一 个体不同时期对相同药物的反应也不尽相同。前者取决于遗传因素 (具有相关易感基因、药物代谢酶相关基因缺陷等),后者与个体 生理状态、所处环境的改变密切相关。 2. 引起药疹的常见药物类型:引起药疹的致敏药物种类繁多,基层 医疗卫生机构经常遇到的包括:
临床表现
▪ 引发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类(β-内酰胺类、大环内酯类)、NSAIDs、 抗癫痫药(卡马西平、苯妥英钠)、别嘌呤醇及抗结核药等。
▪ 这是一组严重的皮肤黏膜反应,以表皮广泛坏死剥脱为特征,超过90% 的患者黏膜受累,通常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部位(眼部、口腔 和生殖器),疼痛明显,尼氏征阳性;
▪ 为了与自身免疫性疱病区别,应进行免疫荧光检查。可伴有严重器官损 伤,重者常因继发性肺部感染、肝肾衰竭、电解质紊乱等而死亡。
临床表现
2.DRESS: ▪ 常见致敏药物有抗癫痫药、磺胺类、别嘌呤醇、硫唑嘌呤、甲硝唑、特
一例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引起药疹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
一例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引起药疹不良反应的病例分析药疹又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口服、注射、皮肤黏膜吸收及呼吸道吸入等途径进入人体而引起的皮肤黏膜急性炎症反应,几乎所有药物都可能引起皮炎。
一般来说,药疹多在治疗开始后7~10天经过致敏而出现,但如果以前曾接受过同样药物或同类结构的药物治疗,则可于数小时或1~2天内迅速出现。
2014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药物引起的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居药品不良反应/事件累及系统排名首位,占27.8%,是最常见的药物不良反应,其次为胃肠系统损害和全身性损害,分别占26.3%和12.2%[1]。
而联合用药可能会使不良反应发生的风险进一步增加,监测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报告排名前20位药品中,由联合用药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占42.3%,严重报告涉及联合用药占57.0%[1]。
由于不同个体对同一药物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药疹类型,对不同的药物却又可表现为相同的药疹类型,故联合用药所导致的药疹,临床一般较难辨别是由哪种药物引发,因此能否准确地分析判断皮疹与药物的相关性,是临床需要面对的棘手问题之一,也是临床药师有效地深入临床的切入点。
现将临床上遇到的1例左氧氟沙星联合痰热清注射液引起药疹不良反应的病例进行分析,旨在协助临床医务人员及临床药师对药疹不良反应的发生进行正确判断与处理,并尽可能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
1病史摘要1.1患者入院基本情况患者男,51岁,间断痰血1年余,咳嗽、咳痰伴喘憋2月,痰血1天。
既往体健,吸烟20余年,20支/d,否认药物过敏史。
其父肺癌病史,其母肺气肿病史。
体格检查:T 35.9℃,口唇无紫绀,听诊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
辅助检查:入院肺CT示:血气分析示:入院主要诊断为:右肺占位原因待诊肺癌?、肺炎(右)、心包积液。
1.2治疗过程入院d1:给予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3,bid静滴抗感染,痰热清注射液30ml,qd静滴清热解毒化痰,患者无发热,间断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未诉其他不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剥脱性皮炎型药疹临床特点
1.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2.潜伏期长,多在20日以上。 潜伏期长,多在 日以上 日以上。 潜伏期长 3.起病呈进行性加剧。 起病呈进行性加剧。 起病呈进行性加剧 4.皮损全身性,前期以弥漫性红肿 皮损全身性, 皮损全身性 、渗出为主;后期以反复脱屑为主。 渗出为主;后期以反复脱屑为主
皮肤是ADR最常累及的部位
1.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中的中性粒细胞、 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真皮中的中性粒细胞、 表皮的角质形成细胞 单核细胞均含有参与药物代谢的酶。 单核细胞均含有参与药物代谢的酶。 2.皮肤中的 2.皮肤中的Langerhans细胞及树枝状细胞起到药 皮肤中的Langerhans细胞及树枝状细胞起到药 物抗原决定簇的抗原递呈作用; 物抗原决定簇的抗原递呈作用; 3.药物的代谢活性与免疫反应的结合在皮肤中充 药物的代谢活性与免疫反应的结合在皮肤中充 分体现。 分体现。 4.皮肤药物反应 皮肤药物反应(Cutaneaus drug reactions)占ADR 占 皮肤药物反应 的1/3~1/4。 ~ 。
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型药疹临床特点
1.分变应性及非变应性两类: 分变应性及非变应性两类: 分变应性及非变应性两类 变应性:青霉素、 -内酰胺类抗生素、 变应性: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普鲁卡因 痢特灵、血清生物制品等。特异性IgE抗体介导 、痢特灵、血清生物制品等。特异性 抗体介导 或免疫复合物引起( (Ⅰ型)或免疫复合物引起(Ⅲ型); 非变应性: 非变应性:NSAIDS、阿斯匹林、放射显影剂、鸦 、阿斯匹林、放射显影剂、 片制剂等。改变前列腺素代谢, 片制剂等。改变前列腺素代谢,促进肥大细胞脱 颗粒。 颗粒。 2.皮疹以风团样损害为主,量多色红,可持续数 皮疹以风团样损害为主, 皮疹以风团样损害为主 量多色红, 小时或24小时以上 小时以上。 小时或 小时以上。 3.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常伴发热等全身症状 4.挑刺或划痕试验对某些变应性患者有一定诊断 挑刺或划痕试验对某些变应性患者有一定诊断 价值。 价值。
华山医院皮肤科: 华山医院皮肤科:
1983~1990 5.28%(2160例住院病例 ~ 例住院病例) 例住院病例 1991~1995 13.04%(1158例住院病例 ~ 例住院病例) 例住院病例 1996~2000 17.29%(3164例住院病例 ~ 例住院病例) 例住院病例 2001~2002 18.13%(1627例住院病例 ~ 例住院病例) 例住院病例
药物变态反应的基本特点
1.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绝大多数为后天获得 2.仅发生于少数人; 仅发生于少数人; 仅发生于少数人 3.发病与个人过敏性素质有关; 发病与个人过敏性素质有关; 发病与个人过敏性素质有关 4.患者往往对一种 少数对几种 药物产生特异性过敏; 患者往往对一种(少数对几种 药物产生特异性过敏; 患者往往对一种 少数对几种)药物产生特异性过敏 5.反应均发生于多次药物接触后; 反应均发生于多次药物接触后; 反应均发生于多次药物接触后 6.首次或再次发病常具一定潜伏期; 首次或再次发病常具一定潜伏期; 首次或再次发病常具一定潜伏期 7.患者一旦致敏,其再次发病的诱发剂量均较低; 患者一旦致敏,其再次发病的诱发剂量均较低; 患者一旦致敏 8.发病均具较典型的过敏性症状和体征 ~IV型)。 发病均具较典型的过敏性症状和体征(I~ 型 。 发病均具较典型的过敏性症状和体征
药物反应的分类
特异素质人体的药物反应 1.药物耐受不良 药物耐受不良(Intolerance) 药物耐受不良 2.药物特异质反应 药物特异质反应(Idiosyncrasy) 药物特异质反应 3.药物变应性或免疫性反应 药物变应性或免疫性反应(Allergic 药物变应性或免疫性反应 or Immunologic reaction) 少数 “ 类过敏反应 ” (Anaphylactoid)或“ 假变态反应 ” (Pseudoallergy)
皮肤药物反应(CDR)的类型
甚多。几无特异性, 甚多。几无特异性,同一种药 物可致不同表现, 物可致不同表现,同一型表现 可因不同药物所致。 可因不同药物所致。 CDR的类 的 型众多, 型众多,比较常见或重要的列 表如下: 表如下:
CDR(1)
固定性红斑 麻疹样 / 猩红热样疹 荨麻疹/ 荨麻疹 血管性水肿 多形红斑 环形红斑 结节红斑 紫癜 玫瑰糠疹样疹 湿疹样疹 重症多形红斑 / Stevens Johnson综合征 综合征 大疱性表皮坏死松解 (BENL,TEN) ) 剥脱性皮炎 / 红皮病 光敏性药疹 苔藓样疹
致敏药物的变迁
种类繁多,变化极大。 种类繁多,变化极大。据诱发药疹的前四 类致敏药物统计, 类致敏药物统计,在20世纪不同年代有下列变 世纪不同年代有下列变 化: 50年代 90年代 年代 年代 磺胺类 抗生素类 解热镇痛类 解热镇痛类 抗生素类 抗痛风类 镇静安眠类 抗癫痫类 各类药物品种亦有变化 药物反应在多数情况下被认为是医源性 (Iatrogenic),故密切注意药物过敏的新动态非 , 常必要。 常必要。
发疹型药疹临床特点
1.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发疹前有近期用药史 2.有一定规律性潜伏期: 有一定规律性潜伏期: 有一定规律性潜伏期 初次用药4~20日,平均8~9日; 初次用药 ~ 日 平均 ~ 日 再次用药(已致敏 , 小时。 再次用药 已致敏),<24小时。 已致敏 小时 3.起病突然或有前驱症状。 起病突然或有前驱症状。 起病突然或有前驱症状
3.药物结构: 3.药物结构 药物结构: 抗原决定簇(Determinant)导致过敏 抗原决定簇 导致过敏 交叉敏感(Cross-sensitivity) 交叉敏感 例:磺胺与普鲁卡因 氯丙嗪与非乃根 多元敏感(Multiple-sensitivity) 多元敏感
4.接触频度 接触愈久, 4.接触频度 接触愈久,诱发过敏的可能性 接触频度:接触愈久 愈大。 愈大。 5.给药途径 5.给药途径: 给药途径: 外用>口服 如磺胺类 抗组胺药) 外用 口服(如磺胺类、抗组胺药 口服 如磺胺类、 注射>口服 如抗生素 注射 口服(如抗生素 口服 如抗生素) 6.环境因素 6.环境因素:病毒感染 环境因素: 紫外线(光毒与光敏 紫外线 光毒与光敏) 光毒与光敏
3.药物副反应 即副作用 药物副反应 即副作用(Side effect),与正常药理反应之间依治 , 疗目的的不同可互换其位 4.药物继发反应或间接反应 如 药物继发反应或间接反应 药物的耐药反应(Tolerance)、成瘾 药物的耐药反应 、 反应(Addiction) 反应 5.药物的配伍反应 即相互作用 药物的配伍反应 (Interaction)
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体内 后引起的以皮肤粘膜急性炎症 反应表现为主的药物不良反应 。
药源性皮肤病
(Drug-induced dermatoses)
因用药而诱发的各种皮肤 及其附属器病变。 及其附属器病变。
药物反应的分类
正常素质人体的药物反应 1.正常药理反应 起治疗作用 正常药理反应 (Efficacy) 2.过量药物反应 即毒性反应 过量药物反应 (Toxic reaction)
4.皮疹呈泛发、对称分布(固定性红斑例 皮疹呈泛发、对称分布 固定性红斑例 皮疹呈泛发 外),其数量及色泽较被模拟皮病为多及 , 鲜艳。 鲜艳。 5.不同程度的局部及全身症状。 不同程度的局部及全身症状。 不同程度的局部及全身症状 6.自限性病程,一般不超过4周。 自限性病程,一般不超过 周 自限性病程 7.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皮试价值 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 实验室检查多无特异性 有限,再暴露试验危险。 有限,再暴露试验危险。
CDR(2)
痤疮样疹 溴疹 碘疹 脓疱疹( 脓疱疹(AGEP) ) 血管炎 血清病型反应 过敏综合征 嗜酸粒细胞增高 肌痛综合征 注射局部反应 药物性色素异常 药物性毛发变化 药物性甲变化
皮质激素反应 细胞因子反应 治疗休克型反应 治疗矛盾型反应 药物诱发某些皮肤 病样反应( 病样反应(SLE 、SD、天疱疮及 、 类天疱疮、 类天疱疮、假性 淋巴瘤、 淋巴瘤、假性卟 啉病) 啉病) 口腔粘膜病变
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疹
复旦大学华山医院皮肤科 王侠生 (2005年 上海) (2005年,上海)
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药物不良反应( ★药疹(Drug 药疹(Drug
drug reactions)
eruptions)或药物性皮炎 eruptions)或药物性皮炎
(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药源性皮肤病(Drug-induced 药源性皮肤病(Drug-
dermatoses)
药物不良反应
(Adverse drug eactions,ADR)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 和机能恢复期, 和机能恢复期,药物在正常用量 情况下发生的有害且非预期的反 应。
药疹(Drug eruptions)或药物性 皮炎(Dermatitis medicamentosa)
1. 药物必须经过“ 生物活化 ” 药物必须经过“ (bioactivated)或代谢成反应性代谢物。 或代谢成反应性代谢物。 或代谢成反应性代谢物 2. 药物或其代谢物能与蛋白质组份共价结 合,易于结合的药物或代谢物方具较强的 致敏性。 致敏性。 3.药物必须具有免疫原性 药物必须具有免疫原性(Immunogenic) 药物必须具有免疫原性 药物性半抗原与蛋白质组份相结合, 药物性半抗原与蛋白质组份相结合,形成 抗原一载体复合物。 抗原一载体复合物。
致敏药物的抗原性
1.全抗原性药物 多为生物性物质,如血 全抗原性药物 多为生物性物质, 清制品、疫苗、菌苗、酶制剂等, 清制品、疫苗、菌苗、酶制剂等,在致 敏药物中占少数。 敏药物中占少数。 2.半抗原性药物 多为非生物性化学性药 半抗原性药物 物,结构较简单,分子量较低,不具抗 结构较简单,分子量较低, 原性,在致敏药物中占多数。 原性,在致敏药物中占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