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既是高等学校激发办学活力、拓宽发展空间的重要途径,更是高等教育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和知识经济提出的必然要求。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全省高校在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明确提出了“服务地方做贡献”的新要求,这是在高校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扩内需保增长决策部署的重要举措,也是在高校学习实践活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践特色的具体体现。

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江苏高等教育实现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高等教育体系逐步完善,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入,运行机制不断优化,与地方经济社会结合日益紧密。高校服务地方观念不断增强,服务的形式、规模和范围有了较大发展,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一是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设置和调整学科专业,建成一批服务我省特色产业的专业。2000年以来共向社会输送了190多万名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率基本保持在90%以上,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二是对接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不断提升科技服务能力。近五年来,全省高校科研经费投入180亿元,其中横向经费近50%;承担国家和省部级课题9.75万项;鉴定成果3760多项,实现技术转让4800多项,授权专利近5000项。2008年,全省高校拥有省级以下科研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及与企业共建的各类产学研联合体1392个,应用型科技成果转化总数达6700项。三是直面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和智力支撑。各高校依托自身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区位优势,积极为各级政府及企事业单位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和理论支撑。南京大学连续举办了25期“江苏发展高层论坛”,先后专题讨论过“结构调整和江苏经济发展的第三次机遇”、“中国经济进入新增长阶段的江苏对策”、“面向21世纪江苏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等不同的主题,被誉为江苏省委省政府决策的“思想库”。东南大学紧密结合政府和企业管理实践需要开展高层次应用研究,“全国市、县(区)科技进步考核指标体系”、“我国副省级城市发展模式及评估指标体系研究”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各高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开展区域发展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文化发展战略、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研究,为政府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咨询服务。2008年江苏高校共承担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1221项。

高等学校是人才的摇篮、知识的殿堂、创新的基地,是科教兴省、人才强省的重要生力军,理应在融入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有所作为、作出贡献、体现水平。但总体上看,全省高校服务地方工作尚处于起步时期、发展阶段,存在服务层次不高、结合不紧、影响不大等问题。分析原因,既有以规模扩张为特征的外延式发展阶段的局限和体制机制方面的约束,还有办学理念和发展思路上需要调整完善的内容。高等学校一定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贡献求发展”的观念,坚持走特色发展道路,坚持培养高素质人才,努力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和力度,把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检验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指标,用科学的理念、鲜明的导向、健全的机制、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服务地方工作上层次、上水平。今后一个时期,高等学校一定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寻求新的突破,创造新的业绩。

第一,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大批高素质人才,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产业发展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持。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产业优化升级与高技术产业、新兴产业的快速兴起,呼唤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要密切学校与行业企业的沟通联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进行业、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新机制,积极推进产学研结合,支持有条件的高职院校根据需要与行业、企业和第三方部门组建不同类别、各具特色的“职教集团”,探索产学研结合培养人才的新路子。二是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审时度势,积极研究,准确把握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对人才综合素质、知识结构的需求,及时调整学科专业结构,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努力扩大紧缺专业的人才培养规模,满足经济社会建设紧缺人才的需要。三是提高大学生实践创新能力。走产学研结合之路,构建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实践教学体系,推进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健全有效的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第二,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孵化器。高校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门类齐全的学科设置、活跃的学术研究氛围、大跨度的学科交叉与渗透等优势,在探索性较强的基础科学和高技术研究方面具有独特作用,是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要为推动企业及产业发展服务。以突破制约企业及产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获取自主知识产权、引领企业及产业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开展产业前瞻性技术研究、关键或共性技术开发和技术集成创新,着力实现产业技术创新的重大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竞争能力。二要为“三农”服务。充分发挥机制的作用,结合我省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中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重点进行重大品种、技术、装备的研究与开发,着力培育品牌产品和现代农业产业,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三要为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服务。围绕信息、金融、法律、物流、旅游、教育培训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以科技为支撑,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加强技术攻关、智力服务和人才培训,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四要为可持续发展服务。围绕省委、省政府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社

会和谐的战略部署,加快社会发展与民生领域科技创新,针对安全、健康、环境、生态等热点民生问题,以及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公共安全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加强综合示范和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为发展循环经济,建设和谐社会与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第三,引领文化发展和创新的窗口。对一个国家或区域来说,经济竞争力主要看科技,社会影响力主要看文化。高校包含众多学科领域,集精神建构、学术研究、科学发现、技术发明及人才培养于一体,具有科学、民主、创新的精神理念,开放、平等、自由的学术氛围,几十甚至数百年的文化积淀,是传承传播精神文明、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在建设文化强省进程中担负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责任。要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心聚力,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采取多种方式传播精神文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把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结合起来的优势,借鉴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作出实际贡献。推进学校文化体育设施向周边社区和居民开放,积极参与区域文化研究、城乡文化建设、文化“三下乡”活动。要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在学习借鉴古今中外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要加强对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保护和继承,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整理传承、开发利用江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间特色工艺的丰厚资源,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交相辉映。要立足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进文化创新,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努力推动江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第四,国际交流合作的阵地。先进的教育来源于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先进的教育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并在与世界的交往、融合中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开拓国际交流渠道,广泛开展大学之间的国际合作,已经成为今后大学顺利发展的必然趋势。江苏地方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特色鲜明,具有广泛的影响和独特的魅力。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为我省实施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为江苏高校,应该自觉地面向世界,具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密切关注并及时吸收国际先进的科技教育成果,大力加强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之间的国际往来,实现国际高等教育的资源共享,使高校真正成为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第五,党和政府科学决策的思想库。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关键问题进行立项研究,提出建议论证报告,供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参考。要积极推荐专家学者到地方相应政府部门、咨询机构担任职务,主动参与地方党委政府宏观决策和重点项目的论证咨询。要直面事关国计民生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重大战略与政策问题,提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性、根本性对策建议,积极为地方各级党委政府的全局性、前瞻性和战略性决策提供咨询服务,为区域、行业、产业发展提供研究成果和科学依据。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把服务地方作为一项关系全局的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高校党政主要领导要亲自过问,加强指导,健全机构,完善措施。在工作量计算、岗位津贴发放、评优评奖、职务评聘等方面,各高校要制定明确、可操作的鼓励政策,提供必要的设施、设备、时间、信息和经费等支持,引导和组织师生员工投身地方经济社会建设。省教育厅将根据全省不同地区、不同高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高校考核与评价体系,把高校为所在地区服务状况和业绩列入考核体系,充分发挥评估的政策基础和政策导向作用,引导高校为所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本文作者系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