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付玉明

合集下载

2、等效变换分析法

2、等效变换分析法

I2 40

12Ω× 6Ω R1 = = 4Ω 12Ω + 6Ω 10 Ω× 40 Ω R2 = = 8Ω 10 Ω + 40 Ω
由串联分压公式得: 由串联分压公式得: U1 =
+ U1 – +
24V R1 I R2
R1 × 24V = 8V R1 + R2
I=
24V = 2A R1 + R2

分流公式得, 分流公式得,
I2 =
第2-15页 15页
U23 U12 U23 U13 −U23 − = − = −G U13 + (G + G23 )U23 12 12 R23 R R23 R 12 12
© 文理学院信息技术学部
谢建群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教案
由此得二者之间的等效条件是 Y形-Δ形: R12 =
2.3 等效分析法应用
1 R1 R3 3 I3
I1 I2
2
1
I1
R12
I2 R23 I3
2
R2
可相互等效, 可相互等效,进行 某些电路的化简
R1 R3 Req R2 R4
R31
星形(T形 星形(T形)联接 (T
三角形(Δ形 三角形(Δ形)联接 (Δ
R5
R1 R3 Req
电桥电路等效电阻的计算
R3 Req
R4
谢建群
第2-14页 14页

2.2 一些简单的等效规律

i
+ N us

i

u

u

us

六、电流源与多余元件串联
+ N +
i
i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俎云霄][电子课件]§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电路分析基础》(第3版)[俎云霄][电子课件]§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二端集总元件的表示 A
元件
B
集总参数元件:
R
C
L
us
is
X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C
L
L
R
L
R
不考虑导线电阻
低频
高频
集总电路模型:由集总参数元件组成的电路。
S
Us
R
实际手电筒示意图 实际手电筒的电路模型
分布参数电路(distributed parameter circuit): 当实际电路的尺寸大于其最高工作频率所对应的
波长或两者属于同一数量级时。
X
等)。 连接设备:传输、分配和控制电能(例导线、开关等)。
波长、电磁波的速度v 和频率f 三者之间的关系为: v / f 真空中电磁波的速度与光速相同,3108m / s
X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集总参数元件(lumped parameter element):
当实际电路的尺寸远小于其使用时最高工作 频率所电力系统
X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实际电路:由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电源等部 件(component)及晶体管等器件(device)相 互连接组成的系统。
功能:电能的传输、分配、控制、转换、信号处理。 电源(source提):供能量的部件(例电池、发电机等)。 负载(load)消:耗电能的部件(例照明灯、电炉、喇叭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
退出 开始
电路及集总电路模型
语音
cos(c )t
cos(c )t
调制
放大
滤波
解调
cos t
发射 接收
语音 放大
cos t
几百~ 载波

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

提高《电路分析基础》课程教学效果的实践

路 、 有 耦 合 电 感 的 电路 、 相 交 流 电 路 、 端 口 网 具 三 二 络 。课程 的讲授 方式 由具体 的教学 内容来 确定 。 1 .电 阻 电 路 分 析 模 块 , 因 其 包 含 较 多 的 重 要 概 念 、 律 、 理 及 分 析 计 算 方 法 , 于 这 部 分 内容 必 须 定 定 对 精 讲 。 在 讲 授 过 程 中 , 据 高 职 教 育 的 培 养 目标 , 但 根 可
付玉 明主编 的《 电路 分 析 基 础 》 根 据 教 材 及 课 程 大 纲 。 的 要 求 , 课 程 内 容 分 为 三 个 模 块 : 1 电 阻 电路 分 析 将 ()
模块 : 电路 的基 本 概 念 与 定 律 、 阻 电 路 的 等 效 变 换 、 电 电 路 分 析 的一 般 方 法 ; 2 动 态 电 路 分 析 模 块 : 阶 动 () 一 态 电 路 分 析 ; 3 正 弦 交 流 电路 分 析 模 块 : 弦 交 流 电 () 正
用 形 象 的 画 面 来 表 述 抽 象 的事 物 , 电流 、 如 电压 、 场 磁 等 这 些 抽 象 的 概 念 可 以 用 Fa h来 直 观 化 、 象 化 , ls 形 而
《 电路 分 析 基 础 》 是 T科 电 子 类 专 业 必 修 的 理 论
基础课 程 。电子类 专业 的学生 通过 本课程 的学 习 , 可 以培养 对各 种无 。 但 是 , 教 学 中 发 现 学 生 学 习这 门课 程 的 难 度 较 在
大 , 学效果 很不 理想 。 其原 因 , 是 传统 的教学模 教 究 一 式 占主 导 地 位 ; 是 教 学 方 法 、 学 管 理 方 式 与 高 职 二 教 学生 实 际不 相适 应 ; 是学 生 学 习基础 较 差 , 乏学 三 缺 习 兴 趣 。 针 对 以 上 问 题 , 们 在 教 学 中进 行 了 以 下 几 我 方面探索 , 教学 效果有 了明显 的提升 。 使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沈元隆 刘栋 编著) 第1章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沈元隆 刘栋 编著) 第1章

u
i
注意:
u
i
u与 i 非关联时 ,欧姆定理应改写为
u Ri
i G u
例4 分别求下图中的电压V或电流I。
3A 2 Ω + u
解:关联
-
I 2Ω + -6v
非关联
-
U RI 2 3 6V
Hale Waihona Puke I U / R 6 3A 2
瞬时功率:
u 2 p u i i R0 R
(2)R=10 Ω
Is= 1A + u R
(3) R=100 Ω
U IS R 1 V U IS R 10 V U IS R 100 V
-
电流源上电压由外电路确定。
1-3-3 受控电源
可对外提供能量,输出电压或电 流受电路中其他支路的电压或电流控 制,是四端元件。
VCR即欧姆定律: 单位:欧姆(Ω ) 也称线性电阻元件的约束关系。 u确定时,R 增大,则 i 减小。
u R i
体现电阻阻碍电流的能力大小。
i u / R G u
其中,G=1/R 称为电导,单位:西门子(S)
当 R=∞(G=0)时,相当于断开,“开路”
当 G=∞(R=0)时,相当于导线,“短路”
1-2 电路分析的变量
电路变量: 描述电路工作状态或元件 工作特性的物理量。 电流 i(t) 与 电压 u(t) ; 电荷 q(t) 与 磁链 ψ (t) ; 功率 p(t) 与能量 w(t) 。 i,u为常用基本变量,p,w为复合基 本变量。
1-2-1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电荷在导体中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电流强度,简称电流i(t),

电路分析基础教程电子教案标准版文档

电路分析基础教程电子教案标准版文档

9.4 教程》教材为蓝本,编制了这套PPT电子教案。 电路的s域分析
*第9章 动态电路:s域分析
3 一阶电路:三要素法
第4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第2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2 网络函数与特性阻抗
8.2 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 8.3 一阶电路:三要素法
8.4 二阶电路与零输入响应 该教案并不是教材的简单搬家,而是经过提炼,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讲授给学生。
← 返回至总目录
第6章 电路的频率特性与谐振
3.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3 一阶电路:三要素法
在课件制作过程中得到电子工业出版社的 大力支持。
2 一阶电路:零状态响应
第4章 正弦稳态电路分析
2 网络函数与特性阻抗
4.1 正弦信号与相量 该教案并不是教材的简单搬家,而是经过提炼,突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以更加生动、形象的形式讲授给学生。
3 一阶电路:三要素法 运行环境:Office 2000以上。
4.2 储能元件
运行环境:Office 2000以上。 6 相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第2章 电阻电路的分析方法
4.3 电路的相量模型 4.4 阻抗与导纳
6 相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4.5 相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4.6 相量分析的一般方法
第5章 互感耦合电路与三相电 路
作者
使用说明
运行环境:Office 2000以上。 请安装Office工具中的公式编辑器。 按钮使用: 下列按钮在单击时可超链接到相应幻灯片。
← 返回至总目录 ← 返回至上一页 ← 返回至本节第一页 ← 结束本节放映,返回至本章目录
目录
第1章 基本知识
1.1 电路理论发展简介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

《电路分析基础(第三版)

三相电源的表示方法
三相电源可以用相电压、线电压和相量来表 示。相电压是指各相与中性点之间的电压, 线电压是指任意两相之间的电压。相量是一 种复数表示方法,可以方便地表示三相电压 和电流。
三相负载
三相负载的分类
三相负载可以分为三相平衡负载和三相不平衡负载。 三相平衡负载是指三相的阻抗相等,如三相电阻炉; 三相不平衡负载是指三相的阻抗不等,如电动机。
基尔霍夫定律
总结词
基尔霍夫定律是电路分析的基本定律之一,包括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
详细描述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指出,对于任意一个封闭的电路,流入节点的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节点的电流之和;基尔霍夫电 压定律指出,对于任意一个封闭的电路,绕行一周的总电压降为零。这两个定律是分析电路的基本依据,可以解 决各种复杂的电路问题。
详细描述
电压源能够在其两端维持一个恒定的电压值,而与流过它的电流无关。电流源则能够在其输出端维持 一个恒定的电流值,而与其两端的电压无关。这两种电源模型在电路分析和设计中具有重要应用。
04
电容与电感
电容元件
01
02
03
04
电容元件
是容纳电荷的元件,其基本特 性是隔直流通交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容的种类
包括固定电容、可变电容和电 解电容等。
重要概念
初始值、稳态值、时间常数等。
二阶电路的暂态分析
二阶电路
由两个储能元件(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和一个电阻组成的电路。
分析方法
采用二阶微分方程描述二阶电路的暂态过程,通过求解微分方程得 到电路中各元件的电压和电流。
重要概念
固有频率、阻尼比等。
08
磁路与变压器

8、电路的频率响应和谐振现象

8、电路的频率响应和谐振现象

一、RC低通网络 RC低通网络
1、网络函数 、
H( jω) = U2
• •

1/jωC 1 = R + 1/jωC 1 + jωCR

R

1 jω C

=
U1

U2

U1
2、频率响应(曲线参见P.264) 、频率响应(曲线参见 ) 1 H( jω) = 1 + (ωRC )2 3、主要特点 、
ϕ(ω) = −arctanωRC) (
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第第881717页页84glc并联谐振电路二glcglc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并联谐振电路的特点l0c0qul0c0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第第881818页页基本概念典型电路网络函数频率响应截止频率通带与阻带通频带宽选择性谐振谐振角频率频率谐振阻抗品质因素特性阻抗策动点函数策动点函数转移函数转移函数策动点阻抗策动点阻抗策动点导纳策动点导纳转移电压比转移电压比转移电流比转移电流比转移阻抗转移阻抗转移导纳转移导纳网络函数的幅频特性网络函数的幅频特性网络函数的相频特性网络函数的相频特性rc电路rlc串联带通函数rlc并联带通函数rl和c并联带通函数低通函数低通函数高通函数高通函数带通函数带通函数全通带阻函数全通带阻函数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电子教案第第881919页页rlc串联谐振rlc并联谐振谐振电路特点分析方法端口电压电流同相电路呈阻性功率因数为1最大电流最小阻抗最大电压最小导纳
谢建群
电路分析基础电子教案
8.1 网络函数与频率响应
基本要求:理解网络函数的定义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基本要求:理解网络函数的定义和频率响应的概念。

电路分析电子教案第1篇

电路分析电子教案第1篇

uS
例+ i
i uS
R
0
i
uS R
i0 (R) 直流电压源
-
的伏安关系
i(R0)
外电路
电压源不能短路!
返回 上页 下页
电压源的功率 ①电压、电流参考方向非关联;
i
PuSi
+
物理意义电:流(正电荷 )由低电位向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电位移动,外力克服电场力作功,电
电压源和电流源:表示将其它形式的能量转变成
电能的元件。
注意如果表征元件端子特性的数学关系式是线性关系,
该元件称为线性元件,否则称为非线性元件。
返回 上页 下页
2.集总参数电路
由集总元件构成的电路
集总元件
假定发生的电磁过程都集中在元 件内部进行。
集总条件
l
l:实际电路的尺寸 λ:电磁波的波长
注意集总参数电路中u、i 可以是时间的函数,
联,公式中应冠以负号;
③说明线性电阻是无记忆、双向性的元 件。
iR
-
u
+
则欧姆定律写为 u –R i i –G u
公式和参考方向必须配套使用!
返回 上页 下页
3.功率和能量 功率
R
i
+
u
R
i
-
u
表明
p u i i2R u2 / R
-
p u i (–R i) i
+ –i2 R - u2/ R
P = ui 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u P>0 发出正功率 (实际发出)
i
+
P<0 发出负功率 (实际吸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何实际电路都不可缺 少的3个组成部分。
1.1.3 电 路 模 型
实际电路中使用着电气元、器件,如电阻 器、电容器、灯泡、晶体管、变压器等。在 电路中将这些元、器件用理想的模型符号表 示。如图1-2。
电路模型图——将实际电路中各个部件用其 模型符号表示而画出的图形。如图1-3。
8
图1-2 电阻元件、电压源的模型符号
图1-6 线性非时变电阻模型及伏安特性
13
1.4.2 电阻元件上消耗的功率与能量
1. R吸收的功率为: p ui i2R
对于正电阻来说,吸收的功率总是 大于或等于零。 2 . 设在to-t区间R 吸收的能量为w(t)、它等于从 t0- t 对它吸收的功率作积分。即:
t
w p( )d t0
上式中τ是为了区别积分上限t 而新设的一个表 示时间的变量。
● 受控源和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求解含 受控源的电路。
● 运用等效概念和方法来化简和求解电路。 ● 电阻的 Y形连接与 连 接的等效变换。
4
【本章难点】 ● 电阻的Y形连接与△连接的等效变换。
● 受控源和理想运算放大器的特性,求
解含受控源的电路。
5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1.1 电路及其功能
➢1.10 含独立源电路的等效化简
➢1.11 含受控源电路的等效化简
➢1.12 平衡电桥、电阻Y形连接与三角 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3
【本章重点】
● 支路上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及电流、 电压间关联参考方向的概念。
● 基尔霍夫电流、电压定律及其运用于电 路的分析计算。
● 理解理想电压源、理想电流源的伏安特 性,以及它们与实际电源两种模型的区别。
电流强度简称电流,即:
i(t)
dq dt9Biblioteka 1.2.2 电压及其参考方向
电压——即电路中两点之间的电位差。用u
表示。即
u(t) dw dq
电压的实际方向——电位真正降低的方向。
电压的参考方向——即为假设的电位降低的 方向。
10
1.2.3 电压、电流的关联参考方向
关联参考方向——指电流是从电压的“+”极 流 向 “-”极。
图 1– 7 电压源伏安特性曲线
1.5.2 电 流 源
不论外部电路如何,其输出电流总能 保持定值或一定的时间函数的电源, 定义为理想电流源,简称电流源。
它有两个基本性质:
1、它输出的电流是定值或一
定的时间函数,与其两端的 电压无关。
2、其电流是由它本身确定的, 它两端的电压则是任意的。
电流源的伏安特性曲线是平 行于u 轴其值为 i S(t)的直线, 如图1-8所示。
6
1.1.2 实际电路的组成
下图1-1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手电筒电路,就是一 个最简单的实际电路。它由3部分组成:(1)是提 供电能的能源,简称电源;(2)是用电装置,统称 其为负载,它将电能转换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s
1 3
图 1-1 手电筒电路
7
(3)是连接电源与负 载传输电能的金属导 线,简称导线。电源、 负载和连接导线是任
非关联参考方向——电流从电压的“—”极 流 向 “+”极。
i _
+ u
图1-4 u、i 关联参考方向
11
i
_
+
u
图1-5 u、i非关联参考方向
1.3 电 功 率
电功率:即电场力做功的速率,用p表示。
电功率的计算:
当电流与电压为关联参考方向时,一段电路(或元件) 吸收的功率为:
p=ui

P= UI
当电流与电压为非关联参考方向时
实际电气装置种类繁多,如自动控制设 备,卫星接收设备,邮电通信设备等;实际 电路的几何尺寸也相差甚大,如电力系统或 通信系统可能跨越省界、国界甚至是洲际的, 但集成电路的芯片有的则小如指甲。
为了分析研究实际电气装置的需要和方 便,常采用模型化的方法,即用抽象的理想 元件及其组合近似地代替实际的器件,从而 构成了与实际电路相对应的电路模型。
21世纪高职高专新概念教材
电路分析基础 (第三版)
1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 功 率 ➢1.4 电 阻 元 件 ➢1.5 电压源和电流源 ➢1.6 基 尔 霍 夫 定 律
2
第一章 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定律
➢1.7 受控源与运算放大器 ➢1.8 等效电路的概念 ➢1.9 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
Us
R
-
图1-3 电路模型图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2.1 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电流——在电场作用下,电荷有规则的移动 形成电流,用u表示。电流的单位是安培。
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电流的参考方向——假定正电荷运动的方向。
用符号i(t)表示电流强度。其定义是单位时间内 通过导体横截面的电量。
14
1.5 电压源和电流源
1.5.1 电压源
不论外部电路如何变化,其两端电压总 能保持定值或一定的时间函数的电源 定义为理想电压源,简称电压源。
它有两个基本性质:
1、其端电压是定值或是一
定的时间函数,与流过的电 流无关。
2、电压源的电压是由它本 身决定的,流过它的电流则
是任意的。电压源的伏安特 性曲线是平行于 i 轴其值为 uS1(5t) 的直线。如图1-7所示.
p=-ui

P= -UI
由于电压和电流均为代数量,显然功率也是代数量,二端
电路是否真正吸收功率,还要看计算结果p的正负而定,当 功率为正值,表示确为吸收功率;反之为负值实为提供功率。
12
1.4 电 阻 元 件
1.4.1 线性非时变电阻
即电阻值不随其上的电 压u 、电流 i 和时间t 变 化的电阻,叫线性非时变 电阻。显然,线性、非时 变电阻的伏安特性曲线是 一条经过坐标原点的直线。 如图1-6 (b)所示,电阻值 可由曲线的斜率来确定。
1
i3
a
3
4
i4
图1-9 说明KCL
1.6.2 基尔霍夫电压定律(KVL)
KVL的基本内容是:对于任何集总电路中的任一 回路,在任一瞬间,沿回路的各支路电压的代数和 为零。
如图1-10,从a点开始按
a
顺时针方向(也可按逆时针方向) _
16
图 1-8 电流源伏安特性曲线
1.6 基尔霍夫定律
1.6.1 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
其基本内容是:对于集 总电路的任一节点,在 任一时刻流入该节点的 电流之和等于流出该节 点的电流之和。例如对 图1-9所示电路a点,有 i1= i2+i3+ i4
或 i1-i2-i3-i4=0
17
i1
i2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