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三)学生小组讨论
1.布置讨论任务:“请你们小组分析荒漠化实例,探讨防治措施”;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心得体会。
(四)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知识,梳理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2.强调荒漠化问题的重要性,提醒学生关注环保;
3.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培养保护自然的价值观。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3.提高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的能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本节课将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分享心得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析荒漠化实例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图片、视频等形式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对生态环境、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
2.创设生活情境,如模拟荒漠化环境下的生产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荒漠化带来的不便,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二)问题导向
1.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深入分析荒漠化问题;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使学生明白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3.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习惯,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能够主动寻求解决办法。
3.学会运用地理学科知识,分析荒漠化防治的方法和技术。
4.能够运用所学的荒漠化防治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等途径,搜集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和资料。
2.运用多媒体手段,展示荒漠化防治的成果和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人教新课标必修三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优秀教学案例(北京新课程培训通州区)
一、案例背景
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严重,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产生巨大影响。为了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认识,我以我国西北荒漠化防治为背景,设计了一堂生动的教学案例。
本节课主要围绕人教新课标必修三《地理》中的“荒漠化的防治”展开,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使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生态的意识。
2.提醒学生认真完成作业,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环保问题,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4.教师对本次课堂教学进行小结,感谢学生的积极参与,期待下次课的精彩表现。
五、案例亮点
1.结合生活实际,提高学习兴趣: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背景,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荒漠化问题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教案: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4.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三、教学难点:1.掌握荒漠化的防治措施;2.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引入(15分钟)以幻灯片或图片的形式展示荒漠化的现象,并提出问题:“你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的原因和影响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2.知识讲解(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
解释造成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如过度放牧、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水资源过度开采等。
并讲解荒漠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影响,如土地沙化、植被减少、水源枯竭等。
b.介绍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
通过幻灯片或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程度,探讨其原因和对当地人民生活的影响。
3.防治措施(30分钟)a.讲解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介绍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等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解释其原理和效果。
b.让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设计出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方案,并向全班演示和交流。
4.实践操作(60分钟)a.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
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一处环境恶劣的地方,观察并记录该地的荒漠化情况。
b.学生按照小组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际操作。
比如植树、建水保工程等。
c.学生观察和记录防治措施的效果,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五、教学评估:1.课堂讨论和小组设计方案的评价;2.学生在实践操作中的表现评价。
六、教学拓展:学生可以利用课后时间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了解荒漠化防治在国内外的经验和成果,以及其他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
可以写一篇综述或小调查报告。
七、板书设计: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1.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2.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3.荒漠化的防治措施-水保工程-植被恢复-合理利用土地八、教学反思:通过这堂课的教学,学生对荒漠化的概念、原因和影响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学习到了防治荒漠化的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三第二单元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共1课时)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利用多媒体、网络等教学资源,展示荒漠化的现状、防治措施及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b.请列举三种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它们在实际应用中的优缺点。
c.作为一名中学生,你可以为防治荒漠化做些什么?
2.请同学们查阅资料,了解国内外防治荒漠化的成功案例,选取一个案例进行分析,内容包括:案例背景、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及启示。要求:图文并茂,字数600字左右。
3.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分析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出针对性的防治建议。要求:提交一份分析报告,字数800字左右,内容包括:GIS软件操作步骤、数据分析、防治建议。
4.阐述地理信息系统(GIS)在荒漠化研究中的应用,为学生后续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a.荒漠化是如何形成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b.荒漠化对当地环境、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c.我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有哪些?这些措施的优缺点是什么?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通过展示一组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带来的严重后果,如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生态环境恶化等。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和环境的呢?”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及影响。
3.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荒漠化的了解和认识,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奠定基础。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教案
首先,我们来认识下刚才我们所观看到的景观图片——土地荒漠化这个概念。
请同学们翻开课本阅读荒漠化的概念,回答板书上对应的问题。
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概括荒漠化的概念。
【板书】
实质——土地退化过程
1、概念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
成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
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刚才我们都判断出了荒漠化现象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那么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究竟位于哪里呢?(放映幻灯片即图2.1 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从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西北地区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在行政区上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这里所说的西北地区是指位于非季风区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的我国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
那下面请同学们结合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幻灯片放映图2.2)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
引导学生积极回答,教师总结。
西北地区深居中纬度内陆,大陆性气候特征强。
水分条件自东向西递减,大部分地区降水量不足200mm,过度干旱,年降水量变率大,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温带荒漠面积广大,表现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大风日数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
所以,西北地区的自然景观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典型草原——草原荒漠——荒漠的过渡。
人教版必修三高二:2.1荒漠化的防治以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3.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可能存在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协作,培养他们的团队精神。
4.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待提高,教师应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
在课程结束前,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引导学生总结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影响和防治措施。
2.强调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关注生态环境建设,为家乡的绿色发展贡献力量。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深入思考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展示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资料,让学生直观感受荒漠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2.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的概念和危害。
3.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对荒漠化防治的了解,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二)讲授新知
在这一环节,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内容: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服务社会的情感,激发他们为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力量。
本章节以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为例,旨在让学生掌握荒漠化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成为具有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青年。
(四)课堂练习
设计以下课堂练习,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应用:
1.让学生运用GIS软件,分析西北地区荒漠化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在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我将运用以下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荒漠化吗?它对我们的生活和环境有哪些影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多媒体展示:播放一段关于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现状的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严重性,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防治的关注。
5.拓展阅读:
-推荐阅读《中国荒漠化治理的实践与探索》等与荒漠化防治相关的书籍或文章,拓宽知识视野。
作业要求:
1.学生需按时完成作业,确保作业质量。
2.书面作业要求字迹工整,论述清晰,查阅资料时注意引用和注明出处。
3.实践作业要求真实参与,注重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4.观察作业要注重细节,善于发现,培养观察力和思考能力。
3.讨论要求:每个小组提出至少三条防治荒漠化的措施,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组分享:各小组代表进行分享,其他小组可提出质疑或补充,形成互动交流。
(四)课堂练习
课堂练习环节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1.设计练习题:针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设计具有代表性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
2.学生独立完成: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1.学生在知识背景上的差异,充分调动他们的已有知识,引导他们主动探究荒漠化问题。
2.学生在认知能力上的差异,通过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各自基础上得到提高。
3.学生在兴趣和动机上的差异,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参与度。
4.学生在合作交流能力上的差异,注重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沟通能力。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结合GIS等技术手段,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操作,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布置课后实践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5.情感教育,培养价值观:
-通过学习荒漠化防治的实例,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关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他们为保护家乡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3.学生对环境保护、生态文明观念的理解有待提高,教学中需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4.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较强,但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存在差异,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综合考虑以上因素,本章节教学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使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提高地理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请同学们认真完成课堂练习题,尤其是分析题和讨论题,要求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
2.撰写小论文: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撰写一篇关于荒漠化防治的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字数在800字左右。
6.创意设计:设计一项针对荒漠化防治的公益活动,包括活动名称、目的、具体方案等,要求具有可行性。
7.家长参与:邀请家长参与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共同探讨荒漠化防治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请同学们认真对待本次作业,按时完成,并在下次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教师将根据作业完成情况,给予评价和指导,以期提高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提升、情感态度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4.实践操作:运用GIS等技术手段,分析荒漠化发展趋势,让学生亲自参与荒漠化防治的实践。
5.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荒漠化防治的方法与途径,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2课时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案新人教版必修
学习资料汇编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
2.原因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
3.主要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4.分布(1)世界:约1/4的陆地、2/3的国家和地区受到荒漠化的威胁。
(2)中国: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以西北地区最为突出。
(3)请把我国对应的荒漠化区域连线:[温馨提示]荒漠≠荒漠化(1)荒漠是一种景观,荒漠化是一种过程。
(2)荒漠化主要是指非荒漠地区,由于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使原来的土地逐渐演变为荒漠的过程。
(3)荒漠化过程可最终形成荒漠,但荒漠不一定是荒漠化过程的结果,有些荒漠是原生荒漠。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概况:①位置范围: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②地形特征:东部是辽阔坦荡的高原、西部是山脉和盆地相间分布。
③气候:干旱,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2)生态环境的脆弱性:①干旱导致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
②干旱导致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再加上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条件。
[温馨提示]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及表现2.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②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主要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3)次生盐渍化:由于耕作技术落后,灌溉措施不当,加上干旱气候条件下蒸发旺盛,盐分极易在地表聚集而出现的一种荒漠化现象。
[温馨提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有它的自然原因,那就是干旱的自然特征和由此导致的脆弱的生态环境。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3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结合实例,分析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存在的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社会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要了解人们在荒漠化的预防和治理的过程中采取主要措施。
学生学习中要知道联系该地区的特征、当地人类活动清楚该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的经验和措施。
本课知识贴近学生生活、简单易懂,在授课中部分内容可以由学生进行部分讲解,在课前准备指导中和具体授课过程中使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的基本特点,并对教师职业进行初步实践。
过程与方法:以学生活动为教学主要线索,学习汇总中要读图、看好地图、看图,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便获取知识,共同理解知识点的内在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地理现象事物之间的存在联系,建立起来科学的人地协调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合理开发导致的危害及对应的治理措施。
【教学难点】举例子分析联系实际,注重总结方法并掌握好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开发之间的平衡关系,总结中联系好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前准备】教学进行多阶段的内容分解,并将学生按照规定的内容分解情况进行分组。
教师给出不同的方向学生按组进行备课。
教师在学生准备的过程中随时跟踪指导。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利用图片,通过教师的亲身经历引入新课。
讲授新课:一、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1、荒漠化的概念学生:(展示对比图片)正如刚才老师所说的,荒漠化看上去离我们很远,但实际上他已经切实的影响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原来的操场就是明显的荒漠化景观。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所以要想实现荒漠化的防治,我们首先要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荒漠化以及为什么会出现荒漠化。
板书:荒漠化的概念、分布及其成因学生:请同学们观看教材,然后去好好理解内容,运用一些词语来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多媒体图片展示: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原因、人类的不合理开发、沙漠化过程)其他小组学生找代表进行发言,老师和学生对发言内容进行点评: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再加上人类活动共同导致表现——土地的沙漠化、次生的盐渍化和石质的荒漠化学生:请大家来仔细观看世界的荒漠化图,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全球四大沙尘暴常发区,它们分别是:澳大利亚西部地区、北美洲的美国、中亚地区以及包括中部非洲和西亚的伊朗伊拉克一带在内的中东地区。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教案一、什么是荒漠化荒漠化是指原本有植被的草原、森林或半沙漠地区,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植被被破坏、土地被侵蚀,形成了裸露的沙漠化地带。
二、为什么会产生荒漠化荒漠化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1.自然因素:干旱、风蚀等自然灾害是荒漠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人为活动:人类的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活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破坏,导致植被覆盖率降低,从而加剧了荒漠化的程度。
三、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情况我国西北地区有大量的草原、森林和半沙漠地区,但由于人类和自然因素的影响,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
在西北地区,荒漠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沙漠化:沙漠化区域面积逐年扩大,一些土地因为严重沙漠化,已经无法种植农作物。
2.风蚀:高速公路、铁路和建筑物等人类活动对草原和森林的破坏,导致风蚀现象越来越严重。
3.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和采伐和垦殖导致草原植被覆盖率降低,草原退化程度加剧。
四、如何防治荒漠化为了防止荒漠化的扩大和加剧,我们需要采取以下行动:1.加强生态环保:保护生态环境,特别是对国家重点保护地区加强保护。
2.限制开发活动:限制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采伐等人类活动,保护生态环境。
3.实施植树造林:植树造林是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之一,可以有效提高土壤的含水量,防止土地侵蚀。
4.加强水利建设:加强水利建设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
五、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防治措施我国政府对荒漠化问题的防治采取了相应的措施,在我国西北地区实施了以下防治措施:1.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我国政府为加强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速经济发展而采取的一系列政策,可以有效提高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减缓荒漠化问题。
2.黄河流域生态治理:黄河流域生态治理是我国为减缓荒漠化问题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植树造林、禁牧、少草、荒草还草等,以保障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3教案-1_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_教学设计_教案_7
教学准备1. 教学目标1.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逐步建立正确的环境观。
2.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和问题3. 教学用具课件4. 标签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课件出示贺兰山以西荒漠图片,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一)荒漠化的概念和过程1、荒漠化的概念干旱、半干旱地区半湿润区土地退化出示西北地形图、干湿地区图2、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1)地形:西北地区处于亚欧大陆腹地,东、西部地形差异大(2)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①干旱的原因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②自然环境的经度差异3、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1)漠荒化的自然背景(2)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持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小结:气候异常可以使脆弱的生态环境失衡,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自然因素二、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荒漠化的发展过程2、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2)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3、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因素的主要表现(1)过度樵采(2)过度放牧三、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河西走廊:经历汉、唐、明、清的大规模开发,对河流上游地区过度开垦,大量破坏固沙植被,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塔里木盆地难缘绿洲:汉代以来,水资源利用不当,绿洲向河流上游退缩北方农牧过渡地带:清代以来,大规模移民开垦,原来的农牧界线向西北推移旱作地区草原牧区:20世纪50年代以来,人口压力所迫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趋于严重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和原则(1)内容:①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②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③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2)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
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3
广东省珠海市金海岸中学高中地理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新人教版必修3【课标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三维目标】a 知识与技能:(1)了解西北荒漠化的形成背景;(2)理解荒漠化的过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了解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b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的分析,培养学生运用综合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c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树立防治荒漠化的观念,增强对资源环境和保护意识、法治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
【教学重点】1.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
2.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教学难点】荒漠化的危害和荒漠化治理的措施。
【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课件【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反思近两年来自然灾害层出不穷,引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让学生意识到到正确认识和处理区域环境问题,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教学开展>解读本节学习目标。
一、荒漠化的概述(学生思考并回答)荒漠化一般发生在什么地区?荒漠化的本质是什么?荒漠化的表现有哪些?沙漠化与荒漠化的关系如何?荒漠化的现状如何?(教师)点拨,并出示荒漠化的现况资料,引入西北地区。
二、西北地区——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学生阅读教材,回答)西北地区的位置与范围?西北地区的地形特点?结合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特点,思考西北地区干旱特征的成因?西北地区内部自东向西景观的变化规律?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变化?(教师总结)三、荒漠化的自然原因(小组讨论)联系西北地区,思考:荒漠化的形成的自然原因是?<随堂练习><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 2.1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一、荒漠化1.概念2.发生地区3.主要表现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1.西北地区的范围2.地形特征3.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干旱(1)干旱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2)景观特色——以草原、荒漠为主三、荒漠化形成的自然原因1、干旱为主的环境2、气候异常【教学反思】《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学案教材:人教版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考纲内容要求】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产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人教版地理必修3第二章第1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我国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关爱,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增强环保意识。
2.增强学生对国家荒漠化防治政策的认同,培养遵纪守法的良好品质。
3.培养学生面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积极态度,激发他们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1.教学活动设计: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2.练习题内容:
-选择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概念、成因、影响的掌握程度;
-填空题:考查学生对荒漠化防治措施的理解;
-问答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3.学生完成练习: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对答案进行讲业量适中,确保学生能在课后充分复习和巩固所学知识。
2.鼓励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积极思考、互相讨论,提高作业质量。
3.教师应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帮助学生发现并纠正错误。
4.对于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新思维和积极态度,教师应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以下几点:
1.利用图表、案例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荒漠化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分析,培养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结合实地考察、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激发学生为改善生态环境贡献力量的决心。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他们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
1.导入: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地区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荒漠化问题的关注。
2.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及影响:讲解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分析荒漠化对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
3.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和引导,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
(三)小组合作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荒漠化防治案例进行深入研究。
2.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分析,共同完成案例研究报告,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合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通过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和反思与评价等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提高环保意识。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通过展示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荒漠化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内容紧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实际,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在掌握荒漠化防治知识的同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现状、原因和危害,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方法。
2.能够分析荒漠化问题的成因,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五、案例亮点
1.现实意义:本节课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通过讲解荒漠化的成因、危害及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关爱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本节课不仅传授了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还设计了小组讨论、案例研究等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各小组向全班展示研究成果,其他小组进行评价,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4.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综合分析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掌握荒漠化防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2.利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图像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二章《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荒漠化的概念、成因、分布及影响,理解荒漠化防治的重要性,掌握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基本情况。
2.学会运用地理信息技术、遥感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分析荒漠化发生的时空变化规律,探讨荒漠化防治的有效途径。
-通过视频、图片等教学素材,展示荒漠化防治的实际案例,增强学生对防治措施的认识。
3.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组织实地考察,让学生亲身感受荒漠化地区的自然环境,了解防治工作的实际情况。
-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志愿者、科普宣传等,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观念。
6.加强教学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实践活动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1.提问:询问学生对荒漠化的了解,如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影响等,引导学生思考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人教版必修3地理: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优秀教学案例1
1.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搜集荒漠化的相关资料,了解荒漠化的基本知识。
2.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现代技术手段,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监测和评估,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家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2.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和勇气,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通过对荒漠化防治案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
4.培养学生团队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
5.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生态伦理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以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严重的事实为导入,通过展示荒漠化地区的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荒漠化的严峻形势,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
2.创设真实的情境,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荒漠化防治工作的艰辛和成果,增强学生的情感共鸣。
3.设计一些模拟实验,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深入理解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定义、成因、危害以及防治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观察图片、观看视频等方式,了解荒漠化的相关知识,并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此外,我还将结合我国西北地区的实际情况,引入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荒漠化对人类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对荒漠化防治重要性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教案(6)(新人教版必修3一、课程标准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的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展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二、教学内容分析荒漠化使大面积土地资源退化,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环境问题,被列为十大环境问题之首。
沙漠化日益严重地破坏着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阻力。
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因此教材以荒漠化严重的西北地区为典型案例,分析了荒漠化产生和发展的背景。
本节教材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PGN0093A.TXT/PGN>一、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教材以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及气候为出发点,分析了该地区自然景观的形成条件,为后面知识的进一步展开作好了铺垫。
二、荒漠化的成因。
荒漠化是环境自身因素和人为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下的产物,自然因素是基础,人类活动起着决定作用,教材从人类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工矿交通建设不注意环保等五个方面来分析说明,使知识与上面内容形成一有机整体。
三、荒漠化的发展我国荒漠化现象目前仍在不断扩展。
教材以历史上塔里木盆地南部沙漠边缘绿洲的相继放弃为引子,分析了人类活动对沙漠化的影响——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水资源的不当利用以及公交建设不注意环境保护。
说古是为了论今,是为了揭示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
教材通过一系列的案例分析,警示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充分认识、理解人类与环境的辩证关系,树立良好的环境意识,保护我们美好的家园。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四、荒漠化的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教材介绍了西北地区防治荒漠化的成功经验,指导学生以沙坡头的治理为例,结合本地实际,了解这方面的经验并不断探索。
</PGN0097B.TXT/PGN>本节课的“活动”紧扣教材内容,它是对学生掌握课堂知识和应用课堂知识的评估材料。
因此,活动分别穿插在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引导学生进行全面归纳。
这样,一方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升华,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思路设计:1.教材处理荒漠化的成因,需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从图入手,推理分析。
在自然因素方面,引导学生从地理空间位置和气候进行分析;在人为因素方面,引导学生理解人为因素是影响荒漠化的决定因素,分析理解人类因素影响的不同表现,帮助学生认识通过调整人类活动方式,采取正确的措施,荒漠化是完全可以逆转的,为荒漠化的治理讲述作好准备。
荒漠化的防治,要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结合具体实际,围绕突出矛盾,因地制宜,改善生态环境。
这部分是本节,也是本单元知识的重点。
荒漠化防治的核心在于协调人地关系,要针对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并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实施科学的管理,以获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发展。
2.知识关系通过教材的分析,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是:由于气候因素和人类生产活动→土地荒漠化→制约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防治荒漠化→协调人类与自然环境。
3.教学设计(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资料,使知识直观化,运用演绎推理的方法,了解荒漠化的成因,得出具体防范措施。
(2)以学生活动为主线,通过读图、析图、用图,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参与到教学的每一环节,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获取知识。
(3)案例教学法、讲述法、分析法三者相结合。
四、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结合实例,分析理解荒漠化产生的原因,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措施。
能力目标:学会结合区域特征、人类活动分析自然灾害的经验和措施。
德育目标:通过案例分析,理解地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树立科学的人地观念。
五、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某一区域在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不合理开发产生的危害及治理措施。
六、教学难点:举一反三,培养和掌握分析一个区域内环境和资源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关系的一般方法七、教具准备:计算机八、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呈现:两张图片——森林和荒漠图片提问:(1)请同学们欣赏景观图片,谈一谈感想与体会!(2)这两张图片有没有内在的联系?【讲授新课】1.荒漠化的概念与分布学生活动:根据你的理解,运用下列关键词解释荒漠化的含义。
土地退化干旱半干旱地区气候因素人类活动沙漠化学生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归纳:荒漠化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实质——土地退化分布——干旱半干旱地区形成原因——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共同作用表现——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2.荒漠化的分布学生活动:阅读荒漠化分布图,分析世界和我国荒漠化地区分布情况。
学生小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世界:目前,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遭到沙漠化的危害,世界上共有四大沙尘暴多发区,它们分别是:北美、澳洲、中亚以及包括中非和西亚在内的中东地区。
中国:西北地区3.荒漠化的形成原因(1)请同学们读西北地区的位置和地形图和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与植被等方面,分析我国西北自然地理特征。
(2)学生活动:请同学读地理图册P10——11填表归纳荒漠化形成原因。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1)西部东部降水少以下200mm以上多海陆位置距海远近载畜量小多自然景观沙漠、戈壁荒漠草原、草原干旱地区干旱和极端干旱地区半干旱地区农业特色绿洲农牧业草原畜牧业、灌溉农业(2)自然原因基本原因——气候干旱(多雨年份抑制荒漠化进程,持续干旱促进荒漠化)物质基础——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人为原因:过度樵采、(决定作用)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3)学生活动:P23活动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师教学用书3》P55西北地区萨赫勒地区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地面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气候干旱高温、蒸发量大人为因素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农垦水资源利用不当传统游牧经济向商品性的定居牧业经济转化人口增长过快说明:1.气候干旱是荒漠化的潜在自然因素2.在不同的地区,因为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方式的差异,造成荒漠化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所不同。
4.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1)学生活动:阅读课本P25内容,填表归纳时期人为因素发生荒漠化的区域古代(唐宋后) 盲目垦耕,战争、瘟疫塔里木盆地沙漠边缘近代(清代后) 大规模移民开垦内蒙古南部农牧过渡地带现代(建国后) 人口压力,管理失误草原牧区:和早农地区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2) 学生活动:思考课本P26思考题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5.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1)学生活动:自学课本P26“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思考以下问题。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包含哪三方面的内容?哪两条原则?重点?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有那些措施?我国治理荒漠化成功的经验有哪些?根据图2.16,分析沙坡头治沙的经验。
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它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二、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
经验: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小流域综合治理等。
沙坡头地区往北地势渐高,是一望无际的腾格里沙漠,因此,治理中采取了三种主要方法。
阻:在防护林前沿设置沙障;输:营造卵石平台,借助风水,输沙过线路;固:线路两侧,大面积固沙造林。
(2)学生活动:P29活动学生分组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评价与总结:参考教学用书P55答案6.方法点拨通过以上案例分析,我们要掌握区域环境问题出现的一般规律,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分析区域环境问题的一般方法。
具体主要环节和程序如下7.小结和知识迁移利用全球荒漠分布示意图总结第一节学习内容。
九、教后感了解环境问题产生的危害 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重点分析人为因素) 制定综合治理的措施分析存在的环境问题的潜在因素 明确区域地理位置和范围 自然 原因 人为 原因为了上好这一课,我作了整整一星期的准备。
从研究教材,设计教学过程,收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到最后定稿,这个过程,非常累,但也有不少收获。
尤其听了同课组老师的评课,感受颇深。
现在,我从这节课出现的问题和今后的教学方向谈一谈我今天的感受与收获。
1.图虽然很多,但是没有利用好图片引导学生思考问题。
例如在利用《全球荒漠化的分布图》讲述荒漠的分布地区时,应以分布地区——分布规律——原因为线,逐渐过度到荒漠化形成自然原因分析(以西北地区为例)。
又如:《西北地区自东向西降水和植被景观的变化图》,要引导学生从降水变化规律和原因来分析图,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2.内容不是很多,但是显得比较散,没有一条主线。
应利用好《全球荒漠的分布图》将内容串在一起。
既能简单明了在一幅图讲述内容,又能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3.适当增加板书。
4.注意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
5.多关注全体的学生的反应,让学生能够多动手、多脑、多口,提高课堂效益。
6.媒体字体颜色注意搭配,能使学生清晰看到答案。
一次公开课,一次同课组老师的精心指导,我感到受益非浅,希望有更多的机会,更多的经验,使我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快地成长。
经过各位老师建议,再次整理教学设计,在第二班上课,课堂效果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