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如何走向正统
古代中国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
3、宋明时期 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
a 逐步教义化;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 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2但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 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 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4、明末清初 1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
①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与发 展&
②政治:君主专制的强化;封建统治日益黑暗腐 败;封建制度日趋没落&
③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者阶层队 伍扩大;他们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④思想文化:明晚期;科举制度使思想界因循守 旧;理学家鼓吹的理论具有虚伪性导致知识分子逆 反&
2如何评判地继承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有哪些? 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 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的解决;
批判 与继 承
1 李 贽:儒学异端、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否定孔子权威;用童心说真实的思想感情 2 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 ;公其非是于学校;工商皆本 3 顾炎武: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主张经世致用;注重
实学;
4 王夫之:循天下之公、帝王独尊是君臣之道丧失的根源
三、儒家思想发展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 期的特点有哪些?
2、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时期
高中历史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2课汉代儒学教案含解析人民版必修3
第2课汉代儒学课程标准: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秦朝建立后,一些儒生借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攻击郡县制度。
2.概况秦始皇将秦以外的各国史书、医药、卜筮、种树等有实用价值以外的私人收藏的书籍统统焚烧,后又将违犯禁令的四百六十余儒生坑杀于咸阳。
3.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改造儒学,并向汉武帝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3.影响(1)积极:汉王朝加强了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有利于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
(2)消极: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三、太学的出现1.概况(1)汉武帝创建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太学,并将儒家经典列为官方教材。
(2)汉武帝还令各郡国建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作用(1)太学的出现,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2)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推动了文化的传播。
(3)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官僚富豪子弟垄断官位的情形,少数出身于社会中下层的人也得到入仕的机会。
(4)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
3.太学清议东汉太学生参与议政,迫使黑暗的政治势力有所收敛。
四、科举制的文化影响1.科举制的创立(1)实行时间:隋唐时代确立,一直沿用到清末。
(2)主要内容: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主要标准,考试内容以儒学经典为主,明代以后发展为八股取士。
2.影响(1)积极:①有益于中国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巩固。
②提高了儒学的地位,使其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
③使得知识分子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提高了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
2021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义:专题三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含解析)
第10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形成背景。
(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
(2)政治:王国和匈奴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思想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
2.思想来源。
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了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等思想。
3•主要内容。
(1)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适应中央集权)。
(2)宣扬“君权神授”(宣扬君权)。
(3)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约束君权)。
(4)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维护等级秩序)。
[识记导图]董仲舒的新儒学二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主要原因。
为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
2.尊儒措施。
(1)政治。
①把孝廉作为察举制的主要标准。
②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教育。
①规定儒家经典“五经”为国家教科书。
②在中央兴办太学,儒家博士传授知识。
3.主要影响。
儒学的主流思想和正统地位开始确立。
[易错修正]汉武帝独尊儒术是因为董仲舒的新儒学宣扬仁政思想。
答案: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学,根本原因在于它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国家大一统的需要,而不是因为它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巩固自查]你能从下面图片获取哪些历史信息?罔I煤存干阳卷畔啸"五经〜书耶图.片曲都円淀尢码的就代在年若罐石室挫控讲学图答案:汉武帝兴办太学,规定太学生员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推广儒学;汉武帝正式规定“五经” 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
这说明教育为儒家所垄断,儒学得到广泛传播, 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教材补直1 .黄老哲学。
战国时期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
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黄”:黄帝的学说,修身,养生。
“老”: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 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初期。
黄老思想以道家思想为主,并兼采阴阳、法、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自己的一家之言。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心及优点是?
为什么儒家思想能成为正统思想,其核⼼及优点是?在中国,对中华⽂化有两种理解⽅式,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优秀⽂化。
第⼆种是认为中华⽂化是落后腐朽⽂化。
⽽两种观点都不约⽽同把儒家思想视为中华⽂化核⼼。
认为中华⽂化落后的⼀般都反孔批儒,肯定中华⽂化的却称赞儒家思想。
⾃从董仲舒在著名的《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感应”、“⼤⼀统”学说和“诸不在六艺之科、孔⼦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推明孔⽒抑黜百家”的主张为武帝所采纳后,儒学正是成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中国历史长达⼆千多年之久。
它之所以能成为正统思想,是有原因的,⼀是统治者安定天下的需要,⽤思想上的统⼀来进⾏政治上的统⼀,于是弘扬儒学,打压其他学派,这是正统思想存在的必要。
其次是儒学的创始⼈孔⼦喜欢周游各国,⼴收弟⼦,他在游学的时候把儒学的思想传播到全国,使儒学思想深⼊⼈⼼,再者,后来的继承者如孟⼦、董仲舒、⼆程、朱熹等,加进去了⼀些思想,⽐如仁政、春秋⼤⼀统、君权神授、天仁合⼀、禁欲等,这些思想从国家的⼤套上进⼀步束缚了⼈民的思想,使⼈民在思想上逐步认同儒学,最终选择儒学。
儒家思想,由孔⼦创⽴,(孔⼦,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先秦诸⼦百家学说之⼀。
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以此为基础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主流,影响深远。
它是中国影响最⼤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全世界都产⽣过深远的影响。
其核⼼是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等。
儒家思想核⼼,就个体⽽⾔,是仁义礼智圣德性论“五⾏”思想;就社会⽽⾔,是德道思想,即博爱、厚⽣,公平(涵盖“中”)、正义(涵盖“正”),诚实、守信,⾰故、⿍新,⽂明、和谐,民主、法治等,它是我们社会核⼼价值观的基⽯。
就社会⽽⾔,儒家思想的核⼼是德道;德道思想与王道思想有本质区别。
儒家思想的特别之处⼀、道德精神:“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朝闻道,⼣可死”的精神追求,坚毅的⼈格、积极的⼈⽣态度,尊⽼尚贤敬师和见利思义的⼈⽣准则。
2021版新高考选考历史(人教版专题史)一轮复习学案:第33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Word版含答案
第33讲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知识点一董仲舒的新儒学1.背景(1)经济: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国力增强,为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2)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思想:汉初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1)为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
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
3.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汉代儒学成为主流汉武帝的“独尊儒术”采取了“综合的办法”,“吸收了各种学派的思想,甚至包括对立派的思想中的有用的东西,收罗进‘儒术’这个思想体系之中,然后要人们去‘独尊’,同时,对于思想上的各派别,既不‘焚’,也不‘坑’,而是让其存在”。
——郭志坤《评议武帝的“独尊儒术”》核心论点: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不是独崇儒学排斥其他各学派思想,是以儒术为核心,吸收和杂糅其他各派学说的综合。
知识点二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尊儒的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2)规定儒家经典为国家教科书,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3)兴办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4)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构图解史】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信息提取:汉武帝时期,黄老之学不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吸收诸子百家思想,改造儒学,适应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维护了君主专制统治。
【构图解史】董仲舒的新儒学信息提取:董仲舒的“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适应了大一统和中央集权的需要,其实质是文化专制。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1、孔子、孟子、荀子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2、儒家思想成为古代中国正统思想 3、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的儒学思
想,明清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产生 二、初步发展 三、确立统治地位,成为主流思想 四、受到挑战,出现危机 五、继续发展,理学出现 六、批判继承中发展
第二 经济原因:唐宋以来,封建经济发展繁荣,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为确保对广大人 民的有效控制,迫切要求建立一套对广大人民剥削和统治进行辩护的理论。
第三 思想文化方面:汉代以来,科技发展对传统儒学提出了挑战,尤其是儒学的一些迷信 理论受到了质疑,需要理论的更新;儒、佛、道三教并立,“三教合一”潮流出现,儒学 吸收佛道思想,体系逐步更新。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教育垄断被打破,私学兴起,文化下移,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 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二)概况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面对着社会的巨变,孔子提出了仁、礼、为政以德等 政治思想以及天命观、教育思想等,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
(三)地位
当时未受太多重视。 孔子生活在社会大动荡的时代,他一生孜孜不倦地探索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力求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进行了长达14年的“周游列国”,以求仕并宣传其学说。他访问了卫、 陈、蔡、曹、宋、郑等国,虽然受到礼遇,但并不被重用,他四处碰壁,自觉犹如“丧家 之犬”。 孔子强调仁政、礼治,为政以德,这对于当时急功好利不断从事攻战的各诸侯国君主来 说,自然是格格不入的,不符合诸侯要求进行争霸战争和改革以富国强兵的要求。
第四 汉武帝雄心勃勃,积极开拓发展大一统事业。
在政治和经济上,汉武帝先后采取了推恩令等政策,削弱诸侯王的割据势力;在思想文化方面,加强中央集权的最主要措 施就是“独尊儒术”,把儒学提高到国家的正统独尊的地位。
专题二、儒家思想的历史地位变迁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学知识梳理1、儒家思想形成:春秋战国(1)儒学产生的背景:随着铁制农具和犁耕的出现、井田制崩溃,小农经济兴起;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士”阶层活跃并受到重用,为治理社会、安定人心提出了一系列治国救世的主张。
(2)儒学的地位:儒家是“百家争鸣”中诸家之一。
这一阶段,战国时儒家虽然属于显学,但由于其主张不能适应当时战乱动荡的社会环境,因此未被统治者所采纳。
①创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最高道德准则,解释为“仁者爱人”;以“礼”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恪守传统的等级秩序;以“义”作为判断所有事物的价值标准,人们的言行举止符合“礼”的规范和“仁”的精神,就是“义”。
②发展:战国时期的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政治上主张“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认为人性本善。
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荀子:认为“人性本恶”,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政治上主张礼法兼治、王霸并用;唯物主义思想,认为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3)特点:此时的儒家思想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关于思想休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的治国原则。
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冷遇。
2、儒学惨遭摧残——秦朝秦虽统一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不利于国家的统一和中央集权。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
3、儒学独尊地位——汉代(1)背景:汉武帝继位后,锐意进取,经营开拓,需要积极有为的思想学说为其治国安邦提供理论依据。
(2)主张:董仲舒兼采阴阳五行之说,糅合改造,形成新儒学体系。
将天道和人事相比附,系统提出“天人感应”;政治上倡导“君权神授”;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提出“大一统”的主张,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思想上的一统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儒家思想如何走向正统
儒家思想何以走向正统2011级法学院米震刘梦琪牟文斌隋盼李宇潇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法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推崇礼治和德浩.反对严刑竣法为主要内容。
战国末期的苟子对孔,盂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礼法论”的主张。
他认为・礼”与一法”都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者需要‘‘隆礼重法”。
但是,以迂阔性为主要特色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始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重视。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主要历程
一、春秋时期创立:孔子 二、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三、秦朝沉重打击:焚书坑儒 三、武帝时期确立正统地位,成为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董仲舒、汉武帝 四、东汉、魏晋南北朝受到挑战(佛道),出现危机 (仍是正统思想)三教融合 五、隋唐:三教合一、三教并立 六、宋明继续发展成理学(官方哲学):程朱、陆王 七、明清之际批判继承中发展:李贽、黄宗羲、 顾炎武、王夫之
孔子与苏格拉底提出的思想原则“相通的地方” 是什么?
注重人的作用;强调伦理道德。
孔子和苏格拉底对东西方的政治和文化产生了 哪些不同的影响?
儒家思想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成为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工具。 苏格拉底的思想是西方人文精神的源头,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思想源头。
对儒家思想的综合认识
现实意义:(1)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学思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 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有积极意义。 (2)儒家提倡“孝”“仁义”“诚信”等道德伦理观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 关系,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儒家强调“正身自省”“修己安人”、加强道德修养,有助于约束和规 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 进行。 (4)儒家提倡的“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 发展。 (5)儒家主张的“大一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在今天更是有 着现实意义。 消极方面:作为维护封建专制的正统思想,它所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 律,束缚了人们的意志和人格,促使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形成,不利于民主 和科学精神的形成。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被冷落 原因:孔子主张“仁”、“以德治民”;孟子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 贵君轻”,这些主张虽然有一定的进步性,但是在战乱纷争的时代,其主张无助于实 现统一,必然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2)秦朝时期:儒家思想遭到压制 原因:秦朝时期,儒生依然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 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仅不能为封建统治者服务,而且落后于形式的发展,遭受压 制在情理之中。 (3)西汉时期:儒家思想享“独尊”地位 原因:汉武帝时,董仲舒对儒家思想进行了革新,增添了“君权神授”和“春秋大一 统”等思想内容,适应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不仅为封建专制政治提供了理论 依据,而且为政治上的统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而获得“独尊”地位。 (4)魏晋至隋唐:进一步改造时期 儒、道、佛纷争与融合,魏晋时儒学玄学化。唐代三教合一,儒学再度官学化。 (5)宋明:转型与成熟时期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形成,“存天理,灭人欲”,封建伦理精神体系形成。明初理学 官学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权威。 (6)明清:继承与批判时期 此时出现反专制蒙昧、倡经世致用的早期启蒙思潮。明清之际商品经济发展,君主专 制强化,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人提出了反对君主专制的早期民主思想和工商皆 本的经济主张,具有时代特色。
高中历史课件: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 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 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而汉武帝 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 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 正确。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汉武帝 时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并 非百家争鸣、兼收并蓄,B、D两项错误。 答案:C
[好题精选——知趋势]
1.董仲舒曾就商鞅“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
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建议汉武帝“限民名田(名
田,占田也……),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
也”。这说明董仲舒
()
A.以百姓利益为出发点来出谋划策
B.认为商鞅变法导致土地兼并
C.基于儒家民本思想反思商鞅变法
D.否定了帝王之制和商鞅变法
(4)从国家治理的基本范式看,“大德而小刑”。在国家治理的 实践中,要儒法并用,但德治尤为重要。在德教与刑罚的关系 上,主张德刑并用、恩威并施,强调以德教为主要手段辅以刑 罚,“外儒内法”的特征鲜明。
提能点 董仲舒新儒学 素养攻略:强化史证意识·重视史料实证 1.由下列图片探究新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材料原意。“五经”指 《诗》《书》《礼》《易》《春秋》,是由孔子整理并用作教 学的儒家经典,不是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故排除A 项;汉代儒学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学思想,故B项错误; “五经”是孔子整理的典籍,而《论语》是孔子的弟子整理的 记录孔子言论的著作,不是孔子编订的,所以《论语》不在 “五经”之中,故选C项;秦始皇焚书使儒学受到沉重打击, 但儒学传统并没有因此断绝,故D项错误。 答案:C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以及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流变过程1、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儒家为诸家之⼀。
春秋时期由孔⼦创⽴,仁是孔⼦思想体系的核⼼。
战国时期经过孟⼦、荀⼦的改造和发展,儒学体系更加完整。
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百家中的蔚然⼤宗2、秦朝:焚书坑儒,儒家受到排斥。
3、西汉:董仲舒改造后的儒家思想,被汉武帝接受并付诸实⾏。
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此后,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化的主流。
4、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家思想出现危机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尊道”。
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称“三教合⼀”,唐初,统治者奉⾏三教并⾏的政策,即尊道、礼佛、崇儒。
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5、宋朝:儒学新发展——理学产⽣发展。
程朱理学:北宋时,儒家学者展开了复兴儒学、抨击佛道的活动,同时⼜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形成了以理为核⼼的新儒学体系——“理学”。
其中,北宋程颢、程颐兄弟和南宋朱熹成为最为突出,“理学”也称“程朱理学”。
陆王⼼学:南宋时期,理学家陆九渊把“⼼”作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提出“⼼”就是“理”的主张。
创⽴“⼼学”。
明朝中期王阳明成为⼼学的集⼤成者。
宋明理学历经⼏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都产⽣了深远的影响。
6、明清时期:早期启蒙思想产⽣,儒学受到批判。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1)李贽的离经叛道(2)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抨击(3)顾炎武提倡经世致⽤(4)王夫之的唯物思想。
7、戊戌变法期间:康有为、梁启超把西⽅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来宣传维新思想,利⽤孔⼦的权威为变法制造理论依据。
8、19世纪晚期:资产阶级民主⾰命思想的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儒家正统地位受到猛烈冲击。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
论述儒家思想的演变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是以“仁为核心”和“人为贵”的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长期作为我国正统的意识形态,对于我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另外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儒家思想也历经沧桑。
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和演变春秋时期创立。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主张以德治民,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统治者要爱惜民力,取信于民,正身律己。
还主张政治上逐步改良,可以“损益”旧的章法,历史是不断演进的。
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儒家文化后来发展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战国初步形成和发展。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发展了孔子的学说。
政治上主张施行仁政,并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反对苛政,反对统治者“虐民”“暴民”;主张给农民一定的土地,不侵犯农民的劳动时间,宽刑薄税。
同一时期具有唯物思想的荀子提出“水则载舟,亦能覆舟”,以水喻民,以舟喻君,强调民心的作用。
秦朝遭受灭顶之灾。
韩非子专制集权的主张适应秦统一的需要,秦朝专崇法家思想,打击儒学。
针对儒生主张实行分封制,打击郡县制和指责秦始皇的言行,秦朝“焚书坑儒”使儒家学说遭受沉重打击。
两汉时期儒学被改造而处于统治地位。
西汉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建立起新儒学。
其核心是“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并提出“大一统”思想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之适应封建中央集权的需要,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于是独尊儒术,兴办私学。
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但是东汉前期,唯物思想家王充首先反对天人感应说,对神学展开深刻批判。
此时的儒家思想与先秦的儒家思想不同。
它吸收了法、道、阴阳家等思想,尤其是特别强调法治,把儒、法两家糅合为一体,更有利于地主阶级的统治,这种统治思想一直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广。
东晋时期被利用。
葛洪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宣扬采药炼丹,长生不老,使道教变成为封建统服务的宗教。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被提出,它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爱国精神,尤其是在唐代,它成为了中国的封建正统思想。
论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的成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思想在封建时代成为官方思想,与当时的封建政治制度有着密切联系。
在封建社会中,封建君主需要通过儒家思想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儒家思想强调人伦、道德,强调君臣、父子、兄弟等人际关系的固化和尊重,这些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伦秩序的价值导向,符合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
二、儒家学说的普及儒家思想在封建社会的成为正统思想,与其广泛普及有着密切关系。
在唐代,科举制度的实行,儒家思想在大众中传播,进一步加强了儒家学说的影响力,无论是升官进阶还是经商发展,都与儒家思想密切相关。
此外,唐代中叶陈子昂、韩愈等人推动“唐儒之争”,强调儒家思想在朝堂上的作用,也为将儒家学说推广到全社会做了一定的准备工作。
三、国家的维稳需要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自然灾害、民变等社会问题不断出现,政权需要一种稳定的思想来维护社会秩序。
于是,儒家思想被祭奠在了国家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成为维稳的文化工具。
在唐代,通过政治手段,列侯任官只能在儒学论坛上举行,使儒家学说成为政治舆论和文化上的主流,构建起了一种稳定的、有序的价值观体系。
四、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在封建时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并非仅靠以上三个方面,更重要的是其具有适应性,能够满足社会各阶层的需求。
在儒家思想中,强调消除不同阶层之间的“门第之见”,在人的修养方面,其强调的是伦理道德,追求的是合乎天理与人伦的“中庸之道”。
这些强调爱国、尊重父母、上达不骄、下达有度的经典思想,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与封建社会中的稳定和谐相得益彰。
综上所述,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有着多方面的成因。
它与封建政治制度的需要、儒家学说的广泛普及、国家的维稳需要、儒家思想的适应性密切相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
儒家思想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两千多年来的正统思想,是有其优越性的。
特别是儒家思想中关于个人修身养性方面的观念、知识,真的是永远都值得人们去学习。
它对人性的教化作用中的积极面应该永久性的得到发挥。
儒家思想很强调个人的修为。
它讲究、追求“仁礼”、“忠孝”、“信义”等,虽则这些内容都是对维护国家现有制度很有帮助,但从根本上说它们都是人们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儒家重视教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话很明了的告诉人们,要想有一番“治国、平天下”的大作为,就必须先得把自身修为提高。
儒家思想要求人们先从自身修为做起,把自身的思想修为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再出来从政、平天下。
另外,儒家对家庭道德、社会道德等,也提出了各种要求,儒家学派特别是孔子把“德”放在了最高的位置,主张以德化天下,这无疑是积极的,具有永恒的价值。
总而言之,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教化、个人修养的观念,很多方面都是积极的。
特别是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协调、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协调,等等,都具有很好的教化作用,具有永恒的人文精神价值。
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大力弘扬儒家思想中的积极面,发展儒家精神,让它渗透到我们的社会建设中来。
只要人们的思想水平得到了普遍的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能收到更快、更好的效果。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关于“无为而治”
老子这里说的“无 “道常无为而无不 为” 是指顺其自然,不 为。” 妄为。“无不为”是说没 ——《老子》第37章 有一件事是它所不能为 的。在老子看来,统治者能依照“道”的法则来为 政,顺任自然,不妄加干涉,百姓们将会自由自 在,自我发展。这种顺应自然,倡导“待时而 动”、“因时制宜”的观点,是一种“积极无为” 学观。
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孔子,孔子死后,“儒分为八”,其 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轲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为荀子 为代表的“孙氏之儒”。 孟轲,《孟子》一书中记载了他的言论和思想。他的 政治思想是“仁政”,其内容可归纳为实行“井田制”、 尊贤尚能和“省刑罚,薄税敛”三个方面。他还提出了著 名的民贵君轻思想,这一民本思想,是庶民社会地位不断 提高在思想领域里的反映,把我国古代重民思想发展到了 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思想上,他提出了“性善论”。 荀子,有《荀子》32篇传世。他认为治理国家主要靠礼 仪道德,同时主张把法制作为礼的补充形式。主张“法后 王”的进步历史观,受到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欢迎。他的自 然观是唯物主义的,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进取思想。主 张“性恶论”,是一种唯心主义先验论,但强调后天对人 的作用,有一定的进步性。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
“礼”作为中国宗法分封与专制集权农耕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 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礼”一方面 促进了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也促进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协调,形 成了中国特有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敬老爱幼、团结和睦的家 庭伦理关系。这种通过修身、齐家而形成的道德修养和家庭伦理, 逐渐积淀成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美德。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黄老之学是中国战国时的哲学、政治思 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故名。 黄老之学始于战国盛于西汉,假托黄帝 和老子的思想,实为道家和法家思想结合, 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而成。
春秋至唐代,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
内在联系 都属于宋明理学的范畴,都把儒学
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材料1:朱熹说:“所谓天理,复 是何物?仁、义、礼、智岂不是天 理?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 友岂不是天理?”“一事不穷,则 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 一物道理”。
请回答: (1)材料1反映了朱熹怎样的观点?在朱熹看 来,认识事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1.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 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 有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借口。饿 死事小,失节事大。”这种蔑视他人幸 福的观念源于理学提倡的 A.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B.道不行,百世无善治 C.存天理,灭人欲 D.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
C
2.朱熹说:“……天得之(理)而为天,地 得之(理)而为地,而凡生于天地之间者, 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 其纪之为五常……”他主要是 A.从统治者的角度阐述封建伦理道德 B.阐述了自然界的法则 C.阐述了君主专制的道理 D.为了规范人与人之间的人际关系
思考 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征、儒学 的发展情况及结果。
特征:战乱、动荡和民族大迁徙。 结果:佛、道冲击儒学,儒学不仅是汉族 的正统思想,也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 主流思想
2、程朱理学背景、含义(特点)、 内容、影响?
背景:隋唐时,儒学正统地位开始受 到挑战,儒学家提倡复兴儒学
3、陆九渊和王阳明在心学方面各有 哪些思想主张?其中,王阳明思想 产生的社会背景?
背景:明中期后,阶级矛盾尖锐,社会动荡, 封建专制危机。
4、宋明理学的内容、影响?
疑难解析: 1、天理:就是作为封建道德规范 的三纲五常,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2、格物致知:通过实践,学习明 事理。 3、致良知:通过自我反思,回复 良知,天理就在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何以走向正统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一)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春秋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内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家思想即在这种氛围中产生,并在吸收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发展成长起来。
儒家法律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他提出以“仁”为核心的学说,主张以仁爱之心处理人际关系。
在政治上把“德”“礼”作为首要的统治手段,要求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和刑杀;主张“克己复礼”,维护周礼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孔子晚年整理和编订的《诗经》《尚书》《礼》《易》《春秋》是中国封建社会儒学的“五经”。
战国: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说的代表。
他站在新兴地主阶级立场出发,但也强调小农阶级利益。
主张实行“仁政”,提出“民贵君轻”、“政在得民”的思想,同时又宣扬“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这种温和的政治主张,不能适应当时结束割据、实现统一的需要。
荀子在政治思想上主张“礼法并施”的观点,自然观方面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观点,是当时生产力进步的反映,具有唯物主义思想。
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到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推崇礼治和德浩.反对严刑竣法为主要内容。
战国末期的苟子对孔,盂的法律思想进行了改造,提出“礼法论”的主张。
他认为・礼”与一法”都是统治者统治人民的工具.统治者需要‘‘隆礼重法”。
但是,以迂阔性为主要特色的先秦儒家的法律思想始终不能被当时的统治阶级所重视。
秦朝虽已一统天下,但当时私学兴盛,百家争鸣,许多儒生、游士评议国政,造谣惑众,极不利于当时的国家一统、中央集权,秦始皇为了压制原来战国分裂割据时遗留的政治势力和思想影响,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实行野蛮的“焚书坑儒”政策,焚烧百家书籍,坑杀儒学之士,进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巩固秦政权。
因为儒学不能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服务,统治者用政治权力强制干预和控制思想,儒学遭受毁灭性摧残。
于是,西汉初期政治家就用“黄老之学”的“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代替了法家“严刑峻法”和“以刑去刑”的法律思想。
随着时间的推移,“无为而治”的法律思想已经不适应社会的需要了。
首先,西汉初期中央政权的“无为而治”削弱了中央集权统治。
体现在三方面:1.虽然西汉政府无为而治,但各个诸侯王在自己的往国内加强了统治,进而发展成为了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2.由于地方割据势力大肆兼并土地,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被进一步激化,从而严重破坏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
其次,“无为而治”的妥协政策壮大了匈奴敌对势力,直接威胁到西汉政权。
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但面临这些问题,他急需要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的统一。
这个时候董仲舒提出了新儒学思想。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提出①“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②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③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④提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2、政治方面:用文学儒者数百人参与国家大政。
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
这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权的力量兴办教育、提倡儒学,其必然对整个社会的教育事业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从此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延续了两千年之久。
(二)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过程1、儒家学派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在此期间虽然有很多具有影响力的大家.却不为诸候国所用。
因为春秋战国是列国纷争、诸侯争霸的时代,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从关注民生疾苦,从天下大乱的争霸中深感等级制度混乱、等级特权丧失的危机感角度出发,提出“克已复礼”,主张实行仁政、为政以德。
孟子更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苟子抛出“君舟民水”的哲学命题,告诫统治者勿施暴政,要行仁、义、道之术。
如此思想使儒家在春秋战国之时成为人数最多一派,因为它的最大信奉者是百姓,徒众甚多。
儒家阶级成分、出生均不是下层人民,包括它的主张出发点在封建社会也不可能为民着想,而是为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
但在那战火纷飞、民不聊生、生灵涂炭而渴望休养生息的岁月中,儒家思想主张很切合于老百姓的心理。
不过,这些思想与那个时代的要求却是格格不人,不合时宜的:结束分裂割据、诸侯争霸局面一统天下。
让老百姓真正平安生产生活的唯一手段是战争,靠武力而不是和谐、仁政、爱心。
有战争就必然有家破人亡,这是残酷的现实。
在新旧交替,封建制度即将取代奴隶制度的当时.仁爱、德政无法得以进行?要新兴地主阶级对老百姓以仁,要国君接受“民为贵,君为轻”等主张在当时是不可能的。
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孟子、荀子大声疾呼,却没得到统领者的响应,只能吟唱独角戏。
儒家代表的政治抱负和理想成为空想,而倡导法治、加强中央集权的法家思想由于适应时代成为了主角尽领风骚。
2、秦朝时期,儒家的代表们没有转变完善自己的观点.而是继续坚持孔、孟老一套,并以此反对秦始皇的巩固统一措施,如反对地方推行郡县制,力推西周的分封制,对秦始皇更是列数暴政罪状,这在皇权至上、皇帝至尊的秦朝统治者看来都是大逆不道和冒犯天条的死罪,这种迂腐不合时宜的做法遭致的结果是秦始皇下令:诗书尽焚,儒生坑杀。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结束长期诸侯争霸、割据混战的局面.第一次真正实现了中国的大统一。
对于这个新生的封建大一统政权,被灭掉的东方六国遗老遗少并不心甘罢休,梦想恢复往日的列国天下。
所以巩固统一、建立高度集权专制的国家政权成为必须的事情。
所以在众家之中,秦始皇选择了主张用严刑酷法镇压人民反抗.主张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的法家.虽然法家的主张很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但在当时对于巩固新统一的国家是很有必要的。
3、西汉中期,严重的社会问题与汉武帝的“有为”想法给儒家登上政治舞台创造了机遇。
经过汉初近七十年的休养生息政策实施,西汉中期,国力强盛、年富力强的汉武帝决心抛弃汉初的“黄老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而要在解决地方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北方匈奴寇边,巩固大一统国家,以及因土地兼并、阶级矛盾尖锐而严重威胁统治等方面来一个大有作为。
皇帝一人孤家寡人不行,治国不仅要有人才。
而且要有正确的思想策略。
于是,汉武帝各地方长官举“贤良方正”学者,一代儒学大师.一个面向现实去传承儒学,将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糅进孔孟儒家思想而发展为新儒学以顺应汉武帝治国方略的人物——董仲舒得以选中。
历史往往就是这样,机会可遇不可求,如果没有这次举孝廉选人才活动,也许董仲舒不会走上西汉政治舞台,他的理想志向可能不会变为现实,儒家思想也许不会或延后走上传统文化主流的宝座。
4、董仲舒吸取春秋战国和秦朝时儒家思想不能紧随时代需要,特别是统治者的需要而遭冷遇.甚至焚书坑杀的教训,站在传承儒学和谋求独尊的时代使命面前,对传统的孔孟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刻的阐发,掺进统治者需要的法家、道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并从大一统国家的需要出发,提出自己的新儒学。
对此,董仲舒首先向汉武帝提出“春秋大一统”思想,把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一统工作放在首位。
秦王朝一味采纳法家思想的暴政统治很容易激化阶级矛盾,官逼民反。
秦末农民战争使秦朝15年短命而亡的史实画面至今还历历在目,所以法家是不行的。
于是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主张:“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
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民知所从矣。
”(凡是不在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内的,不是孔子所传下来的学问(儒家),要断绝他们的进身之道(诸子百家之学),不要使他们的学说并进。
邪僻之说不行于世,然后统治的法度可以统一明了,百姓知道应该如何做。
)认为要政治上大一统,首先必须实现思想大一统.上下一政.不得二心。
为迎合汉武帝加强君权的需要,董仲舒又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点:“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
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
”(臣听说天底下凡是有大作为的君主,必然有常人所不能企及的能力,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是上天所赋予他的。
天下所有人都愿意跟随他,就如同跟随自己的父母一样,而上天也会因为他的德行而天降祥瑞。
)将君权蒙上神权色彩,为皇帝行使权威提供了合法的依据.从而要求臣民必须无条件地服从统治。
但董仲舒最大的聪明之处就在于层层推进,一步步展开,将儒家思想最终融进汉武帝心中.使其接受。
一是要臣子百姓不能造反,不能以下犯上,否则会有灭顶之灾。
因为天是万物主宰,而皇帝是天的儿子.即天子,代表天来统治人间.臣子百姓要尊皇帝,不能违背,必须服服贴贴听命统治。
二是对皇帝来说也有一个震慑力,就是统治不能施暴。
要施以仁政.要爱民、务本,这样才能长治久安、皇位万世,否则就会触怒天廷国家不保.秦王朝就是先例。
最后为约束规范臣民的言行举止,董仲舒更是提出“三纲五常”这一纲常名教,像一条精神枷锁将臣民牢牢束缚。
董仲舒以其聪明博学的思维.洞察明理的态度读懂了汉武帝的心思,完成了儒家思想的一次大完善和命运转折,将其与封建君主专制要求紧紧结合在一起,随之而来的必将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地位身世变迁。
董仲舒当之无愧地成为儒学在汉代高居独尊地位的关键。
汉武帝下旨推崇对于儒学的新体系,汉武帝深感其对巩固统治的重要性,当然是推崇有加,如重用儒生为官;确定五经:《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成为必读教科书;设立大学,专读经学,并一律由儒家五经博士教授;地方郡国也兴办学校.儒学对教育的垄断从教科书、考试、做官等全面展开。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封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是儒学独尊地位取得的重要原因,皇帝的话语是圣旨,没有他的同意,没有他的重视、提倡,儒家思想是很难实现独尊局面的。
三儒家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动荡,也是思想大发展时期。
所以,出现了百家争鸣。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秦朝在思想文化统治政策方面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沿用韩非子的法家思想治理国家。
导致刑法与统治过于严苛,爆发了秦末的农民战争。
刘邦初定江山,人民国家早已疲惫不堪。
因此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
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作为正统思想正式确立。
从春秋战国孔孟创立时遭遇冷落到秦时更落坑儒之祸,再到西汉以后的独尊地位的确立、分析董仲舒、分析新儒学,总结下来,儒家思想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一下几个原因:(一)自身方面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吸收众家之长为己所用。
儒家思想一步步发展完善,吸收其他思想,以巩固地位。
本土的,外来的思想挑战、冲击被其化解。
这种自身的不断提高是儒家思想能够源远流长的重要原因。
(二)政治、经济方面1、政治经济发展需求秦朝法家思想所遇苛刻,进而汉朝初期采用的主流思想是黄老的无为而治,这个学术思想确实对汉朝初期的国力民生恢复起了重要作用,但到了汉武帝时期,从政治上和经济上进一步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迫切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