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合集下载

非政府组织大纲

非政府组织大纲

一、非政府组织发展阶段。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在“极强国家——极弱社会”的社会境遇下我国非政府组织几乎没有自我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改革开放以来,政治体制的发展与完善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和法律支持,愈渐民主的政治环境鼓励了非政府组织的产生和发展;同时,经济的发展为非政府组织发展提供了驱动力。

非政府组织发展起来,这种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

1.恢复发展阶段(1979-1989年)。

这一阶段体现为社会团数量急剧增加。

到1989年,我国全国性社会团体的数量达到1 8 0 0个左右,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 16倍;地方团体数量达到近20万个,比“文化大革命”前增长33倍。

1978年,政府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国家行政权力从经济领域准见退出,为社会走向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多元治理模式奠定了基础。

例如经济领域的行业协会,学术领域的学术团体增长很快。

2.整顿治理阶段(1989-1998年)。

1989年10 月,国务院发布了《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开始对全国社团进行“复查登记”或“清理整顿”。

1 992年确认登记的全国性社团有l200个,为1989年的60%,确认登记的地方性社团18万个,为1989年的90%。

进入2O 世纪9 0年代中期以后,为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和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主动推动行业协会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的发展。

截止1996年,全国性社团和地方性社团又分别增至1800个和20万个。

3.法带Ⅱ规范阶段(1998年至今)。

1998年10月,新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颁发,同时发布《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开始对民办非营利的实体性机构进行非政府组织登记。

重新登记确认使得非政府组织的范围、数量在短时期内发生较大波动。

据估测,《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暂行条例》出台前,中国的民办非企单位大约70万个,到2001年底,经条例确认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仅有8.2万个。

(出处:张江周玲《浅谈我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二、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国外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尤其是发达国家非政府组织发展水平相比较,我国非政府组织明显显得“先天弱质,后天困难”,存在着发展环境不畅、自身困扰等问题,还不能满足社会变迁带来的对非政府组织的现实需要,处于初创阶段。

第三讲 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比较

第三讲  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比较

第三讲国外非营利组织与中国事业单位的比较分析一、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发展国外非营利组织的兴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营利组织在各个国家迅速发展。

法国:1990年建立了6万多个社团德国:每10万人1960年160个1990年475个瑞典:有近20万个社团,大多的瑞典人参加了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社团埃及:90年代早期,有约2万个NPO巴西:20万个NPO泰国、曼谷:2200个NPO印度:世界上最复杂多样的NPO美国学者萨拉蒙惊呼:我们是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之中,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世界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民族国家的兴起对于19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

二、戴维路易斯研究NPO得到重视、迅速发展的原因1、理论困境。

2、政府在反贫困问题上的无能。

3、90年代,从对经济政治发展的关注转变到对环境、性别和社会发展等问题,NPO的声音明显增加了。

4、对各个派别都有吸引力。

自由主义(平衡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益);新自由主义(增强了市场的手段,加强了私有化的理由);当权政治(承诺了一种“新政治”,不采取以前夺取政权的斗争战略)。

三、国外NPO的多样化概念:美国通常使用“the third sector”和“NPO” 。

除了美国外,别的国家一般不认为各类NPO能构成一个统一的部门。

它们注重的某一类或某几类NPO.英国、印度注重“志愿组织”法国注重“社会经济”东亚注重“社团”转型国家注重“公民社会组织”发展中国家“非政府组织”但这些概念都比“NPO”窄的多。

概念上的差别反映了各国历史、文化和法律上的差别。

规模:以第三部门雇员占劳动力比重作为衡量规模的标准美国规模最大,有将近7%的劳动力服务于NPO英国、法国、德国规模也较大,雇员占劳动力的2、5%至4、2%但日本占劳动力的2、5%、意大利1、8%结构:美国、德国医疗机构首屈一指英国、日本教育机构独占鳌头法国、意大利社会服务最为重要东欧转型国家文体休闲一支独秀东亚国家宗亲团体和邻里组织特别引人注目第三世界国家社区发展和政治领域收入来源:会费、服务收费、经营收入、个人捐款、公司捐款、政府资助、外国资助都是NPO可能的收入来源。

4、国外NGO发展概况

4、国外NGO发展概况

1995年190亿美元的支出,占GDP5.2%.402574职员, 占非农业就业7.2%,总服务业就业15.3%,公共部门 就业的31.2%。
领域:教育、社会服务、医疗保健。

国外经验
国外实证研究表明:
一、志愿者个人有为他人提供帮助的责任感, 是一种利他的表现。
二、志愿者处于为了提升个人人力资本、社会 资本和其他个人利益的自利的动机。这一点成为 志愿者更多、更持久地提供志愿服务的动力。
美国的非营利组织发展概况

1995年5020亿美元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 6.9%,8600000职员,非农就业人口7.8%,总服务业 就业16.5%,公共部门就业46.7%. 活动领域:医疗卫生保健、高等教育。67.8%的非 营利组织就业人数都在以上两领域。 特点:动员大批志愿者。49%的美国公众每年利 用业余时间参加非营利慈善活动。志愿活动创造 价值2000亿美元。基金会高度发达。福特、盖茨 等基金会。



德国的非营利组织

1995年944亿美元的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3.9%; 140万职员,占非农就业的4.9%,总服务业就业 11.6%,公共部门就业30.4%。 分类:社团、财团、公法人,1964年《结社法》, 第登记管理进行规定。 特点:收入来源上,64%来自政府。政府财政支 持是德国非营利组织赖以存在的支柱。
美国非营利组织主要类型
学术研究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医疗保 健机构、专业协会、教会、工会商会、体 育组织、文化娱乐组织、青年组织、老年 公民组织、志愿组织、民间基金会、公益 性团体、慈善机构等。 美国红十字会、洛克非勒基金会、大都 会艺术博物馆、纽约交响乐团、全球救助 合作社、环境保护基金美国商会等都是比 较典型的非营利组织。

NGO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探悉

NGO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探悉

NGO产生和发展的原因探悉【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NGO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已成为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文章通过对NGO的定义和特点的明确分析界定,阐述了NGO的功能,并进一步探悉了NGO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厘清了对此的模糊认识,从而对我们正确认识NGO的客观存在从而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有更好的帮助。

【关键词】:NGO; 市场经济; 公民社会; 政府; 全球化非政府组织,英文为”non 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缩写为NGO。

非政府组织最初是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它主要用来指称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就其管理的事务与相关国家和国际非政府组织进行磋商和协调,后来演变到发达国家以促进第三世界发展为目的的组织,现在多用于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已任的社会自治组织。

20世界80年代以来,NGO在全球范围内迅猛发展,已成为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一支举足轻重的力量。

美国学者莱斯特·萨拉蒙认为,”当前各国正置身于一场全球性的社团革命中,历史将证明这场革命对20世纪后期的世界的重要性,其结果是出现了一种全球性的第三部门,即数量众多的自我管理的私人组织,他们不是致力于分配利润给股东或董事,而是在正式的国家机关之外追求公共目标。

”NGO并非某一个特定的组织,而是一个介于政府体系和市场体系之外的庞大的组织体系,这一体系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着不同的称谓,如第三部门、独立部门、非营利部门、民间组织、非国家部门、公民社会组织、中介组织等等。

文章之所以使用NGO这一概念,原因在于,NGO就其初始意义是国家政治中政府以外的社会制衡力量,此名称较为合适的表达了它这种地位。

对NGO 来说,虽然目前尚没有一个普遍认可的定义,但所指的一般都包括各类慈善组织、志愿组织、公益组织等等。

它的特点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点:非营利性、民间性、自治性、志愿性、正规性、公益性等。

NGO是有别于政府与企业以外的社会组织,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公共服务为使命,享受免税优待,不以营利为目的,组织盈余不分配给内部成员,并具有民间独立性的具备法人资格的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正式组织。

非政府组织及其管理

非政府组织及其管理
6000多个 3 引导发展时期:文革结束以后至今 A 文革结束到1989年 B 1991年到1996年 C 1997年以后
4 我国目前NGO的种类
1半官方的NGO:在民政部注册;有较深的政府背景;如中国企 业联合会;全国工商联合会等
2在民政部门注册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如民办大学
3草根组织;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 目前全国稍具知名度的民间 自发公益类NGO大约在300家左右 中国NGO主要集中在 环保领域 妇女领域 扶贫领域;如北京的自然之友 地球村 绿家园志愿者;天津的绿色之友等
5 增强社会凝聚力的黏合剂; 6 参与国际事务的重要使者; 7 培育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场所
三 国外NGO的发展阶段
1 自然发展阶段:17世纪到20世纪40年代 1致力于扶贫济困; 2致力于维护生存权; 3致力于战争人道救援; 4致力于慈善基金的建立; 5致力于慈善与人道精神的传播
2 国际间扩张阶段:20世纪40年代—80年代 1开始涉足国际事务; 2在战后重建中应运而声; 3人权非政府组织展开工作; 4保卫和平的非政府组织不断壮大; 5环保非政府组织崭露头角; 6研究性非政府组织开始形成并发挥作用 3 全球普遍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以来 全球普遍结社革命时代的到来
NGO是指依法建立的 相对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社 会成员的自愿参与 自我组织 自主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 活动或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 非政治性 非宗教性的 组织 从我国政府管理的角度来看;NGO主要指社会团体 基 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NGO的主要特性:
1 正规性: 1需要有一定的组织形式和治理结构; 2需要有合法的组织身份:备案注册 登记许可 2 非营利性: 1不以营利为目的; 2不能进行剩余分配; 3组织终止时禁止财产私分 3 独立性: 1非政府立场:完全出于自己的意志; 2非政党立场:政治上中立;不与政党结盟; 3非宗教立场:宗教组织和有宗教背景的NGO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非政府组织(NGO)是指由个人或团体组成,以社会公益和公共利益为宗旨,自主组织和开展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性社会组织。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进步,NGO在国内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本文将介绍NG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NGO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初,Open门推进组织成为中国第一家NGO。

90年代初,伴随着政治、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化,社群团体和NGO开始在社会上发挥作用。

21世纪初,中国政府也开始承认NGO的合法地位和发展权利。

目前,NGO在中国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历程。

据统计,截至2019年末,中国大陆已有社会团体33.8万个,其中,约7万个为NGO。

2.影响范围NGO在中国的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涉及环保、公益、文化、教育、妇女儿童权益、残疾人事务、社区建设、灾难救援等多个领域。

有些NGO的工作成果被各级政府官员公开表扬和鼓励,引起社会对NGO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3.法律地位中国对NGO的法律地位进行了明确规定。

2016年,《境内非政府组织境外活动管理法》正式颁布实施,明确了非政府组织在境内、境外开展活动的基本原则和管理要求。

二、NGO在中国的问题1.管理制度不够完善虽然中国对NGO的管理进行了明确规定,但仍存在管理制度不够完善的问题。

由于管理制度不完善,一些地方出现了一些阻碍非政府组织合法活动的规定,导致NGO在某些领域的过度干预和限制。

2.融资难度大NGO的融资渠道相对单一,主要依靠国际捐款和社会捐赠。

受到政策和管理的限制,NGO在国内无法接受地方政府、企业和个人的赞助和支持,这导致NGO在资金方面的发展困难。

3.专业人才匮乏由于NGO的办公条件和薪酬待遇不够优厚,许多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加入到这个领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NGO有时难以招募到足够专业的人才,从而影响了NGO在某些领域的发展。

柬埔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柬埔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a n d s o c i a l d e v e l o p me n t i n C a mb o d i a ,t h i s a r t i c l e a n a l y z e s a d v a n t a g e s a n d d i f i f c u l t i e s o f NGO a n d i t s i n l f u e n c e s t o
①若 弘 : E 政府组织在 中国》 ,北京 :人 民出版社 , 2 0 1 0
年版 , 第 3 3页。 (  ̄ ) R e l f e c t i o n s , C h a l l e n g e s a n d C h o i c e s , 2 0 1 0 r e v i e w o f N G O
东南 亚纵横 A RO U N D S O U T H E A S T A S l A
2 O J 5 ・ 8
柬埔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社会影响
周 龙 ※
摘 要 :柬 埔寨 非政 府组 织( N G O) 已经 成为影 响 柬埔 寨政 治和社 会 发展 的一 股 重要 力量 , 本 文通 过 对柬 埔寨 非政 府组 织历 史和 现状 的考 察 , 分析其 当前存在 的优 势与 困境 , 并指 出其 对柬 埔寨社 会 的影 响 , 希 冀 可
当前 , 非政府组织 ( N G O ) 活跃于政治舞台 , 已 经成为影响国际和国内政治的重要行为体 。人们一 般把非政府组织定义为独立于政府和企业之外 , 由 志愿者组成的致力于社会公益活动的非 营利性 、 非 政府 性 、 自主 的社会 组织 ① 。柬埔 寨非政 府组 织 出现
的时 间虽 晚但 发 展速 度较 快 , 根 据柬 埔 寨合 作 委 员 会 的统 计 , 柬 埔寨 国内大 约 有 3 5 0 0个 非 政 府组 织 ,

第三章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三章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2.1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 织的崛起
3.1.3 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A、创建普及阶段:以社会救济和福利性服务为工作重点 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形式:提供维持基本生存性质的人道主义援助和物质支

代表:宗教非政府组织
国际红十字会
2.1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 织的崛起
3.1.3 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形成与发展 B、成长阶段:以推动社会发展和经济开发为工作重点 关注:落后地区或贫困社会 形式:以区域性开发援助项目为载体,以期提高生活水
代表:全球社团革命、非政府组织体系化、网络化
3.2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 织在公共治理中的作用
3.2.1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关系 A、从纵向看,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存在范式转型关系 (1)传统范式:冲突的对手关系 社会中心论 国家中心论
(2)范式转型:治理范式
构建多中心治理的现代社会组织网络体系
缺点:一般公民投入较少,富人公益捐助变味
2.1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 织的崛起
3.1.2 基督教与中世纪的教会慈善 背景:基督教影响 神权高于政权 捐助形式:宗教法庭、大学、图书馆、教会医院等 缺点:一家独统
不利于其他公益活动发展,
易受到世俗王权的挑战,最终被世俗国家取代
两个著名法案:《慈善事业法》、《济贫法》
A、古希腊公益捐助传统 背景:城邦 公民之义务
捐助形式:剧场、竞技场、文化场 典型案例:柏拉图捐建学园
缺点:可持续性不强
2.1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 织的崛起
B、罗马公益捐助传统 背景:全面继承古希腊的公益捐助传统,富豪竞争公职 获取社会声誉的需要,并在罗马法中加以体现 捐助形式:公益捐赠依法进行、慈善组织法人化
b、组织决策相对自主(集体决策机制)

非政府组织管理自考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自考资料

非政府组织管理1、第一章绪论非政府组织源于1945年联合国成立时通过的<<联合国宪章>>。

是指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性的、志愿性公民组织。

(国际)从我国政府管理的角度看,非政府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

2、非政府组织是指依法建立的、相对独立于国家政府系统,以社会成员的自愿参与、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为基础,以社会公益活动或者互益活动为主旨的非营利性、非政治性、非宗教性的一类组织。

3、第三部门最早由美国学者莱维特于1973年提出。

4、非政府组织的一般特性:正规性、非营利性、独立性、公益性或互益性、志愿性。

5、分类:清华大学把NGO分为会员组织(互益组织和公益组织)和非会员制组织(运动型组织和实体型社会服务组织)6、非政府组织的社会作用:1)社会多元治理结构中的重要一元。

2)吸引和整合各种资源的途径3)化解社会矛盾的重要机制4)政府职能转变中一些公共职能的承接者5)增加社会凝聚力的粘结剂6)参与国际事物的重要使者7)培育公民精神和自治能力的重要场所7、非政府组织的消极因素:1)以个别利益挤压公共利益2)以错误的方式进行社会活动3)成为消极政治势力的工具第二章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动力因素8、人的本质原因:人是感情动物;人是脆弱动物;人是惧怕孤独的动物;人天生具有自尊倾向;人有理想9、托克维尔--心灵的习性,正确理解的利益。

为他人服务也就是为自己服务,为公共利益就是为个人利益。

10、非政府组织的趋势:从一般趣味爱好组织走向社会信念组织;从随意组织走向更加规范的组织;从少量组织发展到更加普遍的组织;从个别利益关怀组织发展到更加具有利益关怀的组织;从经济权益诉求组织发展到社会权益诉求组织。

11、能力促进型国家的理念具体内容:1)从政府提供公共服务向民间提供公共服务转型;2)从国家直接拨款支持向国家间接支出转型;3)从劳动力非商品化向商品化转型12、巴托--市场失灵布坎南--政府失灵汉斯曼--合约失灵:由于信息不对称,仅仅依靠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合约难以防止生产提供商利用自己在信息占有上的优势坑蒙拐骗,投机钻营,谋求自己利润最大化,损害消费者的行为。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

第三章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发展第一节国际非营利组织的起源与演变一、国际非营利组织的源头➢“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 =“非桌子家具”➢联合国的官员非营利组织肇始于16-17世纪,20世纪70年代是其勃兴时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进过程。

•许多慈善机构脱离了教会,私人慈善逐渐发展起来•以政治权益和话语权为基础的、带有政治色彩的非营利组织。

•社会运动,产生了代表各种群体的行会组织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宗教的经典论述,宗教有四种历史形态:原始宗教、国家宗教、民间宗教和世界宗教。

原始宗教是对原始社会氏族部落生活的幻想反映,是最早产生的宗教形态,包括自然崇拜、生殖崇拜、鬼魂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天神崇拜、行业神崇拜等内容,其崇拜方式主要是巫术、禁忌和献祭。

国家宗教是伴随着民族国家的产生而形成的,它是原始宗教民族国家化的结果,是对民族国家社会生活的幻想反映。

如古代埃及宗教(消亡)、古代巴比伦宗教(消亡)、古代印度宗教(婆罗门教和印度教)、古代中国宗教(商周宗教和儒教)、古代希腊罗马宗教(消亡)、古代以色列宗教(摩西教和犹太教)、古代波斯宗教(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日本宗教(神道教)等民间宗教是作为国家宗教的异端而出现的新型宗教,一般由个人创立。

除三大世界宗教外,主要有犹太教、摩尼教、耆那教、道教、锡克教等。

世界宗教是民间宗教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古印度帝国孔雀王朝的(准)国教(佛教)、罗马帝国的国教(基督教)、阿拉伯帝国的国教(伊斯兰教),最终发展为世界宗教。

(二)源头之人道主义传统人道主义的理解Humanitarianism ,人道主义是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一种思想体系,提倡关怀人、爱护人、尊重人,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的这样一种世界观。

“人道主义,在文艺上系鼓吹自由思想的主义,原在排斥教会的束缚,以人道取代神道,亦为人文主义的展现,在伦理上则与博爱主义相同,主张超越人种、国家、宗教等所有的差别,承认人人平等的人格,互相尊重,互相扶助,以谋人类全体之安宁幸福为理想的主义。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境外非政府组织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相应对策
社 科新论
当代社科视野 2 1 年第 9 01 期
自下而上的社会问责 ,是建构完善的权力监 督体系所不可或缺的,针对 当前社会问责所面临 的机制 缺失 及现 实 限制 ,应 当着重 注 意从 如下几 个 方 面人手 : ( 健全问责机制设置 , 一) 拓展公 民参与途径 从广义上说 ,社会 问责从属于行政 问责 , 因 此, 完善社会 问责 的法规体系和问责程序 , 实际上 是包含在行政问责体系完善之 中的。规定问责程 序 。必须用程序来保证问责制沿着法治的轨道进 行, 防止陷入人治的误 区。主要包括 : 责任的认定 程序 、 问责的启动程序 、 问责的回应程序等。规定 问责救济。明确对被问责公务员及行政行为受害 人 的救济条款。 ( ) 立和 完善 政府 应 责 的相 关机 制 和程序 二 建 随着公 民权利意识的增长 ,广泛的公 民问责 正在对治理体系形成“ 倒逼 ” 效应 , 进而要求建立 和完善政府应责的相关机制和程序。这主要包括 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要在政府机关建立和完善 社会问责的回应机制 ,促使政府机关及其官员必 须正面回应 民意 , 具体的做法如设立新闻发言人 和网络发言人等 ;二是需要某些权力监督部门介 入, 迫使政府“ 接招” 。 ( ) 三 完善 政务 公 开机 制 , 障公 民知 情权 保 作为一种特殊 的政治参与形式 ,公民问责只 有在一个信息公开透明的环境 中才是可能的。为 此, 首先必须继续大力传播信息公开的理念 , 培育 公众的知情权意识 , 扭转政府官员 的“ 信息保密” 思维 , 树立公开行政的现代观念。其次 , 要尽快健 全《 政府信息公开条例》 的实施细则 , 明确信息公 开的内容、 形式 、 程序和时限等 , 特别是要廓清信 息公开与不公开的界 限,使信息公开落到实处 。 最后 , 健全知情权的救济渠道 , 关键是加大对隐瞒 信息或抵制信息公开的惩戒力度 ,防止政府官员 以各种方式和方法来阻碍信息公开。 ( ) 强对社 会 问责 者 的权 利 保护 四 加 在任何社会当中,社会 问责者所面对 的都是 个组织严密的机构 、 一种 习以为常的观念 、 一套 盘根错节的体制和一个 ( 或一群 ) 掌握权力的政府 官员。如果权力监督机关懈怠失职 , 无所作为 , 公 民不得不与权力滥用作斗争 ,这对公 民本身就是 不公平的。 强化保护问责者的人身安全、 工作安全 和家庭安全 , 遏制打击报复者 的嚣张气焰 , 防止来 自当权者的再度侵害。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联合国是最早使用非政府组织一词并赋予它积极的制度性含义和参与国际公共决策的特殊地位的机构。在联 合国的官方网站上,对非政府组织给出了如下定义:非政府组织是在地方、国家或国际级别上组织起来的非营利 性的、志愿性的公民组织。非政府组织面向任务,由兴趣相同的人们推动,它们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和发挥人道 主义的作用,向政府反映公民关心的问题,监督政策和鼓励在社区水平上的政治参与;它们提供分析和专门知识, 充当早期预警机制,帮助监督和执行国际协议。有些非政府组织是围绕诸如人权、环境或健康等具体问题组织起 来的,它们与联合国系统各办事处和机构的关系会因其目标、地点和任务不同而有所差异。
联合国1296号决议规定,非政府组织如要在经社理事会中得到咨询地位,首先应致力于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及 其附属机构所**的问题,如国际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教育、卫生保健、科学、技术、人道主义和人权,以 及其他一些相关的问题。这些非政府组织的宗旨与使命,不得同联合国宪章的精神、宗旨以及原则相抵触。它们 应支持联合国的工作,传播有关联合国所遵行原则的知识。在经社理事会享有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必须要有 一定的代表性和国际性,应具有代表其成员发言的权威。这个决议还规定,非政府组织如要在联合国注册,其组 织成员必须以民主的方式参与组织活动,应有民主决策机制,应具有责任机制的安排和决策过程的透明度。
在联合国经社理事会中,专门设有一个非政府组织委员会,负责审核批准接纳非政府组织,并且认可它们在 联合国的咨询地位和观察员身份。非政府组织委员会有权要求在经社理事会注册的非政府组织提交书面陈述。获 得经社理事会中咨询地位的非政府组织,有权以咨询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出席经社理事会议并参加联合国的各种会 议,并有权在会上作口头发言和书面发言,它们还可以应经社理事会的请求提供各种形式的咨询。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启示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启示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与启示1. 引言1.1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定义蒙古国非政府组织指的是独立于政府的非营利性组织,旨在为社会福利、文化、环境、教育等领域提供服务和支持。

这些组织通常是由志愿者组成,以解决社会问题、推动社会变革为宗旨。

蒙古国的非政府组织包括慈善机构、民间团体、基金会等,它们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社会提供了多样化的服务和支持。

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和发展反映了公民社会的壮大和多元化,为社会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在蒙古国,非政府组织通常受到法律法规的监管,必须遵守相关规定,在开展活动时需注重透明度和责任性。

非政府组织在蒙古国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发展、民生福祉和公共利益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服务。

1.2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背景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十分复杂多样。

在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90年代初蒙古国实行民主化和市场经济改革的时期。

当时,由于政府资源有限,民众需要更多的社会服务和参与渠道,非政府组织因此应运而生。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数量和规模也在不断增加。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还与当地文化传统和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蒙古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民族文化和传统的国家,传统上民众在面临生活困境时常常依靠互助和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

这种文化传统为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社会基础,也促使非政府组织在社区发展、文化保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背景是一个混合了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复杂系统。

在这样的背景下,非政府组织不断壮大并融入社会各个领域,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改革的重要力量。

2. 正文2.1 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和领域蒙古国非政府组织的类型和领域多种多样,涵盖了教育、环保、人权、社会福利、文化艺术、健康等各个领域。

在教育领域,有一些非政府组织致力于提供教育资源和支持,帮助改善教育水平和促进教育公平。

在环保领域,一些非政府组织关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开展各种项目和活动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国际非政府组织以保护环境为目标

国际非政府组织以保护环境为目标

国际非政府组织以保护环境为目标国际非政府组织(International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INGOs)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组织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和项目,致力于保护全球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首先,国际非政府组织通过倡导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起到了引导和激励全球公众的作用。

他们举办各种宣传活动,例如环保展览、讲座和发布环保资讯等,以提高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和关注。

这鼓励了更多的人主动参与环保行动,从而形成了全球环保的合力。

其次,国际非政府组织在环境政策制定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参与各个国际研讨会和会议,并与政府代表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进行对话和合作。

他们提供专业的建议和意见,推动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法律和政策,确保环境保护的持续性。

此外,国际非政府组织还通过执行现有的环境保护项目,直接参与实地保护工作。

他们与当地社区和相关组织合作,开展各种环境保护项目,例如雨林保护、海洋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等。

他们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当地人民开展环保工作。

这种直接参与的方式不仅有效地保护了环境,也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此外,国际非政府组织还通过与企业合作,促进绿色发展。

他们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推动企业采取环保措施,减少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

通过对企业的监督和评估,他们鼓励企业采取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促进可持续发展。

最后,国际非政府组织还通过开展研究和科学调查,提供全球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案。

他们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环境研究,并与科研机构合作,收集和分析环境数据。

通过研究结果,他们制定和推广解决环境问题的创新方法和技术,帮助全球各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国际非政府组织以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倡导意识提高、政策制定、执行保护项目、促进绿色发展和开展研究等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努力不仅推动了全球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也为我们和未来的世代提供了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与知识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与知识管理

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发展与知识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是一个国际性的非政府组织,成立于1947年,总部位于瑞士日内瓦。

ISO的主要任务是制定国际标准,并促进国际贸易的自由和公正。

ISO的标准被认为是国际上被广泛接受的标准,它们反映了全球范围内的最佳实践和先进的技术。

本文将探讨ISO的发展历程以及ISO如何实施知识管理来提高效率和质量。

一、ISO的发展历程ISO成立于1947年,这个时期正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经济合作逐渐加强的时期。

当时,人们意识到在国际贸易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技术障碍,如不同国家的标准和规定不一致。

因此,建立一套国际标准系统是当务之急。

在ISO成立之前,国际间的标准化工作往往由各个国家的政府或航空、电信、化工等行业内部的组织完成,但是这种方式并不高效,缺乏整合性和协同性。

ISO成立以来,已经制定了全球范围内的22000多个标准,并将标准化工作推广到各个领域,如质量管理、环境保护、信息技术、食品安全、医疗器械等。

ISO 标准的制定不仅推动了国际贸易的自由化和便利化,而且有助于提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而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份额。

二、ISO的知识管理作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组织,ISO注重知识管理的实施,以提高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的效率和质量。

ISO的知识管理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知识共享ISO的标准制定和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多个部门和专业领域的专家合作完成。

为了保证标准的制定和应用的一致性和高质量,ISO注重员工之间的知识共享和沟通。

ISO通过组织各种形式的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来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和学习,确保标准制定和应用的顺利进行。

2. 知识创新ISO通过不断创新来保持其竞争力和影响力。

知识创新是ISO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ISO通过定期的内部调查和分析,收集有关标准制定和应用的最新信息和趋势。

ISO还鼓励员工提出新的创意和想法,以推动标准制定和应用的创新。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及其作用

(1)传统范式:冲突的对手关系
(一元化视角,以国家或以社会为中心, (2)治理范式:多样化、多渠道的合作方式 出现的诱因:公民需求的多样性 认为国家与社会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
一是强调以社会为人类生活的主导场所,对利益满足渠道多样性的要求不断冲击
政府是一种必要的恶。公民社会构成保 着传统范式,放松管制而更多地依赖社 护公民免受国家强大权力侵扰的缓冲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系统来加强对非政府
第三章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
发展及其作用
内容大纲
Table of Contents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的崛起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在公共治理 中的作用 西方国家非政府组织与国际非政 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的历史演变往往是和社会与国家相分离 的过程紧密相连的。社会与国家分离这一过程是从现代 民族国家产生开始的,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发展和 成熟起来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事情。据此,很多 学者在探讨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历史时,往往从这个时候 开始论述。 然而,“任何组织的产生都有其历史渊源和传承 过程,非政府在人类历史上一直有其各种形式的前 身。” 因为在人类的发展历程中,国家和商业组织 外,一直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民间组织形式,为当代 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历史基础。
经过10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到1965年,维也纳第20届国际红十 字大会正式通过了7项红十字基本原则:人道性、 公正性、中立性、独立性、志愿服务、统一性、普遍性。
亨利.杜南
1828 - 1910

1828 年 5 月 8 日出生于瑞士日内瓦一个商
人的家庭

1859年6月24日,在意大利北部发上一场



东欧转型国家 文体休闲一支独秀
宗亲团体和邻里组织特别引人注目 社区发展和政治领域

法国非政府组织浅探(上)

法国非政府组织浅探(上)

法国非政府组织浅探(上)作者:来源:《大社会》2020年第04期近几年,法国政府、议会和学术界都加大了对非政府组织(法文:organisation non gouvernementale;法文缩写:ONG)的考察和研究,发表了系列调查报告和学术文章。

尽管法国各界对“非政府组织”的解释不尽相同,但都有几个关键词,即非政府、非营利、有社会目标、在国际上活动。

本刊分上下两期,根据法国各界的认知习惯,对法国“在国际上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非营利性私营组织”进行一个粗线条的介绍,而不包括那些在法国国内从事社会公益活动的民间组织。

一、发展历程法国的非政府组织大体上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随着法国殖民主义扩张政策的推行,几千名有着宗教背景或普世示教精神的法国人,在一些集团组织和教会的支持下。

以传播“文明”的名义奔赴海外,传经布道,同时传递法国的声音。

在与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他们逐渐“模糊了宗教立场”,更多地投入到慈善和救济事业之中,以促进当地的社会和福利发展。

可以说,这时期的法国非政府组织,“是政治与军事殖民扩张的附产品”,具有很浓的宗教色彩。

第二阶段是20世纪50-60年代。

在法国的“第三世界主义观念的感召下,一些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其中不少是基督教组织。

最著名的有:法国人民救援会(Secours populaire francais),法国反饥饿委员会(1960年,后成为法国促进国际团结互助委员会),天主教反饥饿与促进发展委员会(CCFD,1961年),四海兄弟会(Freres des homes,1965年)等。

当时,四海兄弟会最爱说的一句话是,“富国的牛吃了穷国的麦子”,因此,他们有责任到第三世界国家帮助当地“解放和发展”。

他们的座右铭是:利他主义、博爱和分担(参与)。

这些组织在国际上的活动往往是对政府行动的补充,受政府影响较大。

第三阶段是20世纪70-80年代。

1971年成立的无国界医生组织(MSF),带动了“无政治色彩、无宗教背景和公正”的人道主义运动的发展,一批“无国界”组织相继诞生。

非政府组织

非政府组织

第四类主要指实体性公共服务机构,如各 种民办的医院、学校、剧团、养老院、研 究所、中心、图书馆、美术馆等。 第五类NGO,可称之为“未登记或转登记团 体”,其中包括一部分没有依法登记注册 的NGO和一部分采取工商注册的NGO。
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主要特征
(1)非政府性 (2)非营利性 (3)志愿性 (4)组织目标的中立性
三、非政府组织兴起的主要原因
“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是非政府组织 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 政府失灵” 兴起和发展的最重要原因 全球化是非政府组织兴起和发展的推动力量 社会多元化是非政府组织兴起的又一原因 非政府组织的自身优势是其兴起与发展的内 在原因
全球化与非政府组织的兴起
首先,国际格局的巨变及各种全球问题的凸显是 全球非政府组织兴起的根本原因 其次,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转 型和各种社会问题的不断暴露是非政府组织在各 国兴起的重要原因 复次,全球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进步、科技革命浪 潮的迭起及其所推动的全球化、信息化和数字化 社会问题和技术可能,也为非政府组织的兴起注 入了推动力量。
第三种模式是, 第三种模式是,一些非政府组织设立了许多募捐 办公室,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 办公室,把筹措的资金集中起来,再通过一个非 凡的遍布世界的专业组织, 凡的遍布世界的专业组织,如国际红十字联合 其雇员和治理人员都是当地人——来分配 会——其雇员和治理人员都是当地人 其雇员和治理人员都是当地人 来分配 这些资金。 这些资金。 第四, 第四,某些非政府组织只经由当地的不属于本组 织的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 织的非政府组织开展工作。没有这些当地非政府 组织的帮助,它们就不能独立地开展实际工作。 组织的帮助,它们就不能独立地开展实际工作。 如基督教儿童基金和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 如基督教儿童基金和牛津饥荒救济委员会。

NGO组织的发展探索

NGO组织的发展探索

NGO组织的发展探索摘要:在国际上,以非营利、非官方为特色的NGO在环保、卫生、慈善和公共事务方面日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NGO在我国的出现还只有数年时间,在政策法规、管理模式和发展方向上不甚明确,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本文通过对我国NGO发展现状的研究,试图寻求解决我国NGO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所面临的困境,以期促进我国NGO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非政府组织发展现状问题困境构想NGO,是英文“non-government organization”一词的缩写,译为“非政府组织”,也称为民间组织。

是指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社会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因此也称为NPO(Non-Profitable Organization,非营利组织)。

NGO与政府的区别在于:它不靠权力驱动,也不是经济体,尤其不靠经济利益驱动。

它的原动力是志愿精神,是公民社会兴起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我国NGO发展现状NGO在我国是市场化改革及其相应的社会转型进程的产物,NGO在我国有两种:一种是自上而下的NGO,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组织的事业单位等非政府公共部门,具有较长的历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另一种是自下而上的,来自社会最基层的草根性NGO,多由民间人士自发成立,通常称之为“草根”组织。

我国目前已在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NGO组织大概有30万左右,民间组织总支出约占GDP 的0.73%,远远低于发达国家7%的水平,甚至远远低于4.6%的世界平均水平。

另外从整体来看,我国的民间组织仍然存在数量偏少、政社不分、机构不健全、官方化、行政化等多种问题。

据民政部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我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约44万个,其中社会团体24.3万个,民办非企业单位19.5万个,基金会2600 多个。

而据有关专家估计,在我国实际存在的社会组织可能超过300万个,且年均增长率在8%~10%。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外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一、非政府组织的概念学术界称非政府组织为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第三部门"。

1952年联合国经社理事会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凡不是根据政府间协议建立的国际组织都被看作非政府组织。

世界银行则将非政府组织定义为:从事解困济贫,推进穷人利益,保护环境,提供基本的社会服务,或从事社区发展的私人组织"指任何独立于政府部门的非营利组织"非政府组织指以价值为取向的组织,全部或部分地依赖于慈善捐赠和志愿服务"。

中国学者赵黎青认为非政府组织应有7个基本点:组织性、民间性、非营利性、自治性、志愿性、非政治性、公益性。

二、欧洲-以英国为例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地区,截至2002年底,有近20万家民间公益组织,其中在英国慈善委员会登记注册的慈善组织共18.6万家,它们的总资产额约达700亿英镑;专职人员的总就业规模达50万人,占全英就业人口总量的约百分之三。

据统计,2004年美国符合税法要求的免税非营利性组织共1397263个,其中公共慈善组织822817个,私人基金会102881个。

1、中世纪非政府组织的萌芽早在一世纪初基督教就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起初只在城市里组织小社团,后遂渐在罗马帝国西都地方建立较大组织,这就是最早非政府组织的雏型。

英国近代以前的民间慈善组织和同时期的其它国家大同小异,数量少,规模小,类型单一,影响较小,主要表现形式为社区互助组织和行会"这就是处于萌芽时期的社团的早期形态"。

事实上,近代以前英国的社会状况没有为民间慈善组织的生存提供多大的空间,原因是小共同体式的社会结构和教会在提供公益方面扮演了关键的角色"。

在近代化的过程中,英国的民间慈善组织成长了起来"。

2、近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财富的积累极大促进了慈善事业的发展。

不仅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工业革命在带来工业化、城市化和大量的移民的同时,也产生了诸如教育、公共健康、住房等各种社会问题,这些都成为慈善组织关注的重点。

以伦敦为例,到19世纪60年代,仅伦敦一地就有640个慈善机构,其中包括124所慈善学校和老年院,80所慈善医院,72个世俗慈善基金会,56个教会慈善基金会,还有4个专门为印度灾荒提供救济的基金会。

在这些机构中,其中.103个创办于18世纪以前,114个创办于18世纪,而到工业化进展迅速的19世纪60年代,则共新办了423个".在各种慈善组织发展的基础上,1869年英国建立了全国性的慈善组织机构)慈善组织协会。

3、现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19世纪末之前,英国的志愿团体直接向受惠人提供服务,政府很少参与。

20世纪初叶,资本主义制度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工业革命带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也带来了社会结构的剧烈变化,大量社会问题的出现给经济的飞速发展蒙上了阴影,而这些社会问题又不能靠市场经济本身来解决,只能在市场之外寻求解决的途径。

民间非政府组织在这种社会背景下,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验。

一方面,民间非政府组织能募集到的经费十分有限,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另一方面,志愿性慈善活动分布不均,往往不能照顾到最需要帮助的社会群体。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志愿失灵现象。

4、当代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欧美民间团体本来就发达,但战后出现的非政府组织都已占据大多数。

美国60年代以后出现的非政府组织占当前非政府组织的大多数,美国的非政府组织数目全球最多,而英国的非政府组织在战后以来发展也较迅速,到20世纪90年代大概有100万人供职于非政府组织,英国非政府组织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其次,由于福利国家的刚性需要,政府虽然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但政府并没有减少对社会领域的干预,为非政府组织提供的资助增多。

三、北美-以美国为例美国非政府组织一直被誉为与政府、社会相并行的“第三部门”,在美国历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冷战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 即“政府与社会导向期”、“合作与冲突期”、“全球性扩展与发散期”。

美国非政府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还形成了多个特点,即社会职能泛化、双重政治属性、与国际社会互动性、竞争与对抗等,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问题,如无序化、意识形态化、“政府化”等。

早在18 世纪,非政府组织就开始活跃于早期北美殖民地。

在美国两百多年的历史嬗变中,非政府组织全面渗透到美国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与政府、国家以及社会紧紧融合在一起。

不仅如此,美国非政府组织的触角甚至越出国门,伸向世界。

特别是战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非政府组织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期,不论是其发展规模与活动领域,还是其指导思想与行为方式,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在深度与广度上都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战后世界特有的冷战特性,还为美国非政府组织增添了新内容,为战后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打造了一种新范式,全面推动了非政府组织的横向与纵向发展,因此,从历史学的角度对美国非政府组织展开整体、系统的研究,对于了解在冷战时期非政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在国家与社会中的定位、各种非政府组织间的关系、非政府组织的运行规律与特点等,具有重大意义。

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末,二战结束伊始,美苏冷战继之而来,在席卷全球的冷战风潮下,是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展的“政府与社会导向期”。

各类非政府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以谋求社会发展、经济协调、文化更新为主要目标,在国家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美国政府在不断完善自身职能、加强其国家主导地位的同时,也在更宽泛层面认可非政府组织的普遍存在,甚至有意成立一些非政府组织,使其能够在政府力所不及的领域发挥功用。

尽管许多非政府组织名义上远离政府,但实际上却接受政府的资助,以完成政府不便介入的任务与目标,最大限度体现美国的国家利益。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非政府组织也通过院外集团游说、增强命意影响、施加舆论压力等方式,影响并作用于政府决策,变相地与政府展开合作,互补功用。

在美国政府的默许与支持下,大量非政府组织成为国际社会中宣传美国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世界霸权理念的开路先锋,更有甚者,甚至成为美国遏制政策的实践者,并且在更广泛的领域开拓美国的利益所在。

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是美国非政府组织发展进程中的“合作与冲突期”。

随着美苏冷战进入相对缓和与稳定时期,过去曾羁绊或杯葛非政府组织发展的各种不利因素减少,不论是在国际社会还是在美国国内,美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出现新动向,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之间的互动减少,非政府组织的整体发展更趋自由和开放,由此得以在更广阔空间、更宽松氛围内拓展,以致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一度出现“无政府化”。

大量以人权保障、意识形态、环境保护为目标的非政府组织应运而生,众多专业性很强的非政府组织纷纷崭露头角,在美国国内、国际社会、联合国等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

非政府组织由此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兴旺发展阶段,其组织特性空前复杂、职能愈加多样,与社会的互动与结合越来越紧密。

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是美国非政府组织“全球性扩展与发散期”。

美苏冷战宣告结束,美国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超级大国,并积极谋求向全球范围扩展势力范围,这使深受冷战政治影响的美国非政府组织及其发展呈现出新内容。

在非政府组织群内部,非政府组织的专业化、功能化不断加强,分层与分工明确,部分非政府组织实现“去冷战化”,远离政治。

它们虽然也关注美国自身的问题,但更关心世界范围内的所有热点问题,例如社会发展、环境保护、人道救助、贫困救援、灾难援助等。

美国非政府组织更是凭借其强大的财力与影响,利用美国在冷战后的优势地位,在国际舞台上长袖善舞,尽情挥洒。

四、南亚-以印度为例据印度政府的统计,印度目前有大约120万个非政府组织,其中有将近一半是未登记的。

当然,根据印度的法律,非政府组织开展活动并不需要进行注册登记,登记只是其获取某些资格或优惠条件的前提。

印度非政府组织的一年总支出可达1.79亿美元,53%的非政府组织分布在农村地区,合作社形式的非政府组织最为发达NGO的活动主要集中在宗教,社区和社会服务,教育,体育和文化以及健康五大领域。

不同地区的非政府组织在城乡分布也会有所不同,在农村,主要是以前四种类型为主导;而城市则以宗教NGO为主导,其次是社区和社会服务,再次是文化、艺术、教育等类型。

其中,教育NGO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与扫盲活动等有关。

在经历了1975年的紧急状态之后,随着印度民主机制的重建,各领域的非政府组.织重新活跃起来。

这一阶段印度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政府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加强,八十年代以后,政府开始直接资助非政府组织,并将非政府组织纳入规划的项目中;二是国外资金在非政府组织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二十世纪末,国外基金在印度的办事机构迅速增加,大多都要求有NGO的介入,对印度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产生两个影响:一是出现更多依托于国外资金的以/NGO0命名的组织。

五、东南亚-以菲律宾为例菲律宾是拥有全球第三大非政府组织的发展中国家(仅次于巴西与印度),在20 世纪90 年代初,其数量就达到了1.8 万个。

其国内的非政府组织发展良好,组织完备。

菲律宾的非政府组织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慈善取向的市民社会组织到发展取向的非政府组织,以及获得授权型的非政府组织。

从70 年代至现在,菲律宾政府主动向非政府组织表示改善关系,非政府组织的地位也被国家宪法承认,而且被赋予参与地方发展的决策权力。

在这一阶段里,前期由于马科斯政权的独裁统治,非政府组织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许多非政府组织转向社区基层,组织与发动群众,为推翻马科斯的独裁统治做了大量工作。

马科斯政权倒台后,阿基诺政府以及后来继任的拉莫斯政府认识到非政府组织在菲律宾政治经济社会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积极发展与非政府组织的“伙伴”关系,推动非政府组织参与菲律宾的社会经济发展,并且从立法上保障非政府组织参与决策的权力。

六、中亚在中亚真正西方意义上的非政府组织到20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以后才大量涌现的。

据统计,截止到2005年8月15日,全球总共有2914家NGO在中亚注册,其中在哈萨克斯坦的有699家,吉尔吉斯斯坦有1010 ,塔吉克斯坦有595家,土库曼斯坦有138家,乌兹别克斯坦有472家。

这些组织分布极广,遍布中亚各个角落。

中亚非政府组织在增强中亚民众反对专统治、促进本国政治制度民主化以及使人民摆脱贫困、实现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在中亚,非政府组织抨击腐败和专制,号召进行社会变革,主张社会公正,确立道德准则,建立合法、廉洁和高效的政府,增进社会福利和经济公平,尊重人权等等。

这些政治主张反映了中亚广大民众的政治诉求。

在经济、社会方面行业性非政府组织积极开展乡村发展、扶贫、教育、保护妇女儿童、卫生保健等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