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井矿井瓦斯地质说明书

合集下载

工作面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

工作面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

28410工作面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一、工作面概况:1、地面及井下位置:28410工作面地面位于南华沟右侧山梁上,植被发育,灌木丛生,官12、官37号钻孔位于工作面内。

盖山厚度254~421米。

工作面井下跨越中四、南四采区,工作面东侧为28408采空区,西侧为未采区,上部为16401、16403、26408工作面采空区.6#与8#煤层间距为22。

22米.工作面由正巷、副巷、及切眼组成。

该工作面走向1563-1504m,倾斜长230m,煤(矿)层厚度5。

81m,可采储量1734812t。

2、煤层赋存情况:8#煤层厚度5。

81米,结构复杂,靠上部含两层夹石,夹石厚度分别为0。

67、0.70米,其中上夹石厚度变化较大,中部夹石呈透镜体。

不稳定,常尖灭,煤层倾角20--—130,煤实际厚度4—4。

4米。

3、顶底板情况:老顶:泥岩,灰色,含黄铁矿及植物化石,顶部遇酸起泡。

厚度1.5米。

直接顶:石灰岩,深灰色,质不纯,含方解石脉及动物化石.厚度2.67米直接底:细粒砂岩,灰黑色,含黄铁矿。

、厚度1。

2米4、水文地质:1)工作面顶板灰岩为含水层,施工过程中在向斜轴部,遇地质构造及顶板裂隙带时会有淋头水渗出,对掘进有一定影响。

工作面上部为16401、16403、26408工作面采空区,采空区有积水,开采前已进行探放水工作,但预计局部低洼处仍有采空区积水,回采时预计沿落山渗入工作面。

2)8#煤层为不带压开采煤层.5、其它地质情况:瓦斯绝对涌出量7m3/min煤尘爆炸指数:13.36%煤层自燃倾向性:8#煤层为易自燃煤层6、巷道布置及工作面基本参数:工作面由正巷、副巷、切眼构成,走向长度1563—1504米,工作面倾斜长度230米.7、采煤方法:采用倾向长壁后退式全部跨落的综合机械化采煤方法,采高4米。

8、瓦斯来源:工作面瓦斯来源主要为本煤层9、通风方式:该工作面采用副巷进风、正巷回风的“U”型通风系统。

二、瓦斯抽放方法:1、工作面回采时,为有效治理回风上隅角的瓦斯,采用井下移动瓦斯抽放泵,在回风巷内敷设PE瓦斯抽放管路进行工作面沿空埋管抽放.即在工作面回风巷内沿空埋管,在抽放管路上安设抽放三通和垂直钢管,进行工作面采空区抽放。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

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项目单位: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二O一0年八月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项目规模:15万t/a设计:审核:项目负责人:项目单位:贵州省水城县**乡**煤矿编制单位:******提交时间:二O一0年八月目录0 前言 (1)0.1 项目来源 (1)0.2 编图的目的和意义 (1)0.3 编制依据 (2)0.4研究内容............................................................ 错误!未定义书签。

1 矿井概况 (6)1.1 交通位置、隶属关系及井田范围 (6)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8)1.3 瓦斯 (9)1.4 煤层 (9)1.5 煤质特征 (11)1.6 岩浆岩 (13)1.7 水文地质特征 (13)2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18)2.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18)2.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20)2.3 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21)2.4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24)3.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6)3.2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7)3.3 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8)3.4 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8)3.5 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0)3.6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31)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6)4.1 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36)4.2 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36)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6)5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4)5.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44)5.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44)5.3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46)6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50)6.1 资源量计算方法 (50)6.2 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53)6.3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55)7.1 编图资料 (59)7.2 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61)8 结论和建议 (64)0 前言0.1 项目来源《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6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6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

分类号:密级:UDC: 编号:省煤业集团矿业有限公司里煤矿6煤层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目录1前言 (1)1.1课题来源 (1)1.2研究内容 (1)1.3完成情况 (2)2井田概况 (3)2.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3)2.2开拓部署 (4)2.3瓦斯情况 (6)2.4煤层 (6)2.5煤质特征 (8)2.6岩浆岩 (8)2.7水文地质特征 (9)3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10)3.1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10)3.2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10)3.3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11)3.4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11)4井田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13)4.1断层、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3)4.2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4)4.3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4)4.4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4)4.5煤层埋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5)4.6煤层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 (16)4.7煤层瓦斯压力分布及预测 (17)5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19)5.1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19)5.2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19)5.3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20)5.3.1预测方法 (20)5.3.2预测结果 (23)6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4)6.1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24)6.2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24)6.3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5)7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26)7.1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方法 (26)7.2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29)7.2.1计算基本条件 (29)7.2.2计算参数确定 (30)7.3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31)7.3.1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31)7.3.2煤层气资源量计算结果评价 (32)8井田瓦斯地质图编制 (33)8.1编图资料 (33)8.1.1地理地图 (33)8.1.2瓦斯资料 (33)8.1.3地质资料 (33)8.2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34)8.2.1瓦斯内容 (34)8.2.2地质内容 (34)8.2.3其它内容表示 (35)9结论和建议 (36)9.1主要结论 (36)9.2存在的问题 (36)9.3建议 (37)附图 (38)附表 (38)1前言1.1课题来源煤矿瓦斯灾害是重大的安全生产隐患,矿井瓦斯涌出、煤与瓦斯突出等瓦斯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煤矿正常生产、威胁人员安全的重大问题,给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瓦斯地质说明

瓦斯地质说明

一、编制说明及采面概况(2-3)13130工作面位于东三采区进风行人下山东翼,工作面北部、南部均为未采动的(2-3)煤实体,该面为(2-3)煤上分层,黑色,煤岩成份以亮煤为主,沥青光泽,条带状构造,内生裂隙发育,裂隙被方解石脉充填,含夹矸两层,夹矸为灰黑色泥岩及灰白色砂岩,累计厚0.8m,煤层有益厚度4.8m,(2-1)煤与(2-3)煤在工作面中部已合并,东西部未合并,煤层倾角8—15度。

该面走向长1020米,倾斜长125米。

该面地质构造简单,掘进过程中没有揭露断层,由于巷道沿底掘进,且煤体较破碎,巷道压力显现明显。

该面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煤层顶板灰黑色泥岩为隔水层。

该面生产期间绝对瓦斯涌出量为7m3/min左右,根据《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四十五条规定,必须实行瓦斯抽放,特制定本设计,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采煤方法该面采用走向长壁采煤法回采,综合机械化放顶煤一次采全高,全部跨落法管理顶板。

三、通风状况该面采用U型通风方式,上行通风,工作面设计风量650m3//min。

四、瓦斯地质该面在上、下巷掘进期间瓦斯涌出量较大,在正常回采时期绝对瓦斯涌出量在7m3/min左右,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煤层自燃发火期为1个月。

总之,瓦斯是影响该面安全生产的主要因素,仅用通风方式无法有效解决瓦斯问题。

由于该面瓦斯主要来源是本煤层瓦斯释放,根据以往工作面瓦斯治理成功经验,将对该面采用上隅角瓦斯抽放为主,风排瓦斯为辅的综合治理方法。

五、瓦斯抽放设计(一)瓦斯抽放的必要性1、首先计算(2-3)13130工作面可以供给的最大风量Q m=SV·60式中:Q—工作面可以供给的最大风量 m3/minS—有效通风断面取S=6.0m2V—《规程》气体最高风速4m/S则:Q m=6×4×600=1440m3/min2、计算通风可以稀释排走的瓦斯量q=C·Q m/100K式中:q—风排瓦斯量 m3/minC—回风流中瓦斯浓度,%,为了确保该面安全回采,C取0.5。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原始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原始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前言《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矿井;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为此依据2007年,经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批准的《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行业标准,即中煤协会科技[2007]54号文件,现特编制本矿井瓦斯地质图。

一、矿井概况1.1 矿井交通位置、范围、自然地理概况1.1.1 矿井交通位置:兴元矿业有限公司(原名:元氏矿)隶属于冀中能源井矿集团,公司位于河北省元氏县境内,矿井工业广场坐落于马村乡太平庄村北侧。

京广铁路及京广公路由矿井东侧呈南北向通过,往东约4公里有京深高速公路。

矿井北距窦妪镇火车站约6Km,距石家庄约23Km,南距元氏火车站约8 Km。

矿井内地形平坦,乡间公路纵横,交通十分方便。

(见图1-1)1.1.2 矿井范围:兴元矿业有限公司井田范围南北长7.5Km,东西长1.72Km,面积13Km2。

矿井分院家村区(南翼采区)和马村区(北翼采区)两部分。

院家村区近似一个等边三角形,面积7.5 Km2,正在回采2#煤。

马村区以马村中心呈一长方形,面积5.5 Km2,当时不开采。

1.1.3自然地理概况:区内地形平坦,由西北向东南缓慢倾斜,地面高程+61- +71.0m,地形坡度 2.7‰。

井田内南北分别有潴龙河(上游建有蟠龙湖)、北沙河(上游建有“长村”水库),均为季节性河流,丰水期暴雨后河水猛涨,造成短期急流。

1.2矿井开拓方式、水平及采区划分1.2.1 矿井开拓方式:矿井采用一对竖井开拓,主井井筒直径5m,井深625m,副井直径6m,井深590.6m,主井标高+62.5m,主、副石门大巷贯穿各煤层,分别开采南北两翼采区。

1.2.2 水平划分:矿井划分为两个水平开采,第一水平定为-500m,第二水平定为-650m。

1.2.3 采区划分:由于矿井地质条件复杂,南北两翼各采区均以断层为边界进行划分。

某煤矿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

某煤矿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

某煤矿瓦斯抽放设计说明书目录概述 (3)1 矿井概况 (4)1.1交通位置 (4)1.2 井田地形与气候 (4)1.3 井田地质构造情况 (4)1.4煤层赋存情况 (4)1.5矿井开拓方式 (6)1.6矿井通风方式及邻近矿井瓦斯涌出 (6)2 矿井瓦斯抽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7)2.1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 (8)2.2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与构成 (9)2.3 瓦斯抽放的必要性 (10)2.3.1 相关法规的要求 (10)2.3.2 采掘工作面瓦斯治理的需要 (10)2.4 瓦斯抽放的可行性 (11)2.5 矿井瓦斯储量与可抽量 (12)3 矿井瓦斯抽放方案初步设计 (13)3.1 抽放方法选择的原则 (13)3.2 抽放瓦斯方法选择 (13)3.2.1 回采工作面本煤层瓦斯抽放 (14)3.2.2 掘进工作面瓦斯抽放 (14)3.2.3 回采工作面高位抽放 (16)3.2 抽放量预计及抽放服务年限 (16)3.2.1 回采工作面本煤层预抽量预计 (16)3.2.2 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瓦斯量预计 (16)3.2.3 矿井瓦斯抽放量预计 (17)3.2.4 抽放服务年限 (17)3.2.5 抽放参数的确定 (17)3.3 瓦斯抽放钻孔施工及设备 (18)3.3.1 钻机的选择 (18)3.3.2 钻孔施工技术安全措施 (18)3.3.3 钻孔封孔 (18)3.3.4 瓦斯抽放参数监测 (19)4 瓦斯管网系统选择与管网阻力计算及设备选型 (19)4.1 矿井瓦斯抽放设计参数 (19)4.2 瓦斯管网系统选择与管网阻力计算 (19)4.2.1 瓦斯抽放管网系统 (19)4.2.2 瓦斯抽放管管径计算及管材选择 (20)4.2.3 管网阻力计算 (21)4.2.4 瓦斯抽放管路与瓦斯抽放钻孔的连接 (22)4.2.5 瓦斯抽放管路敷设 (22)4.2.6 瓦斯抽放管道的附属装置 (23)4.3 瓦斯抽放泵选型计算 (26)4.3.1 瓦斯抽放泵流量计算方法 (26)4.3.2 瓦斯泵压力计算方法 (26)4.3.3 瓦斯抽放泵选型计算 (27)4.3.4 瓦斯抽放泵选型 (27)5 瓦斯抽放泵站布置 (28)5.1 瓦斯抽放泵 (28)5.2瓦斯抽放泵站供电 (29)5.3 瓦斯抽放泵给排水 (32)5.4 防雷设施 (32)5.5 瓦斯抽放泵站照明 (32)5.6 瓦斯抽放泵站通讯 (32)5.7 抽放系统实时监测 (33)5.8 泵房采暖, 通风 (33)6. 瓦斯抽放系统的安装 (33)6.1瓦斯抽放系统安装的基本要求 (33)6.2 瓦斯抽放泵的安装 (33)6.3 瓦斯抽放, 排放管路及附属设施安装 (33)7 环境保护 (34)7.1 抽放瓦斯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34)7.2 污染防治措施 (34)7.3 抽放站绿化 (34)8 瓦斯抽放组织管理及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34)8.1 组织管理 (35)8.2 瓦斯抽放组织机构管理 (35)8.3 瓦斯抽放钻场管理 (35)8.4 采空区抽放管道的拆装 (37)8.5 瓦斯抽放管路管理 (37)8.6 主要安全技术措施 (38)8.7 钻机操作规程 (38)8.8 瓦斯抽放泵司机作业操作规程 (39)8.9 瓦斯抽放报表管理 (41)9 瓦斯抽放工程技术经济指标 (43)9.1 劳动定员 (43)9.2 投资概算 (43)9.3 矿井瓦斯利用 (43)概述某煤矿为某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煤矿之一. 1958年投产, 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年. 1976年进行了生产环节改造, 1980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200 kt/年.根据该矿提供的矿井设计和矿井瓦斯涌出资料(2004年鉴定报告),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1.84m3/t,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49 m3/min, 属于低瓦斯矿井. 由于二区瓦斯较大, 按高瓦斯矿井管理. 随矿井产量的增加和开采范围的扩大及开采水平的延伸, 该矿今后主采煤层采掘进工作面和采空区的瓦斯涌出量都将进一步增大.为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安全第一, 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和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先抽后采, 以风定产, 监测监控”的煤矿安全生产管理方针, 该矿已在井下安装了为21181回采工作面服务的移动式瓦斯抽放泵站和与其相配套的瓦斯抽放系统. 抽出的瓦斯直接排放到矿井的回风系统中. 随着矿井瓦斯涌出量的增大, 总回风的瓦斯浓度较高, 并时常出现超限. 另外, 井下泵站的管理也比较复杂, 经常需要对瓦斯抽放泵的水垢进行清理. 随着新风井的建成使用, 建立地面抽放泵站是非常必要的和可行的. 特此编写某煤矿瓦斯抽放系统方案设计说明书.一.编制本设计方案的依据1. 《矿井抽放瓦斯工程设计规范》(MT95018-96),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7年.2. 《矿井抽放瓦斯管理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7年.3. 《煤矿安全规程》,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4年.4.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煤炭工业部,1995年.5. 某煤矿提供的通风,生产,瓦斯地质等相关资料.二. 设计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1. 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 38.60m3/min(将来最大绝对瓦斯涌出量);2. 矿井相对瓦斯涌出量: 7.49m3/t;3. 矿井瓦斯抽放量: 11.58m3/min.三.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某煤矿缺乏必要的煤层瓦斯基本参数(煤层瓦斯压力, 瓦斯含量, 煤层透气性系数, 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等). 建议今后进行这方面的测定, 以便为瓦斯抽放管理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1 矿井概况某煤矿为某集团公司所属的大型煤矿之一. 1955年建井, 1958年投产, 设计生产能力为600kt/年. 1976年进行了生产环节改造, 1980年核定生产能力为1200 kt/年. 预计2004年的实际产量超过1000kt/年.1.1交通位置某煤矿位于河南省义马市之南2km. 矿区的地理坐标为111º45′11″- 111º51′05″, 北纬34º41′36″- 34º43′16″.1.2 井田地形与气候1). 地形地貌特征本井田以上侏罗统砾岩为骨架, 上部广泛第四系亚粘土, 地形较复杂, 属低山丘陵区. 标高为+437.20 - +670.73m, 最大相对高差233.53m. 整个井田呈南高北低的形态, 在井田南部构成近东西向分水坡, 标高+547.80 - +670.73 m. 井田内南北及东西向冲沟发育. 井田北部较平坦, 季节性河流南涧河自井田北部由西向东流过.2). 气候矿区为大陆性气候, 四季分明, 雨量较为充沛和集中. 根据渑池气象站资料, 最高气温41.6ºC, 最低气温-18.70ºC, 年平均气温12.3ºC.3). 降水量年最大降水量为1013.6mm, 最小为371.2mm, 7, 8, 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5%.4). 冻结期冻结期为11月至第二年3月, 冻结天数为31-93天, 最大冻结深度为0.34m. 1.3 井田地质构造情况新井田北起二-3煤露头线, 南至F16断层, 东起F3-3断层, 西至耿村井田人为边界, 面积19.10km2. 构造形态为一简单的单斜构造, 地层由老到新有三叠系, 侏罗系, 白垩系, 第三系和第四系.1.4煤层赋存情况侏罗系中统义马组(J12)为本井田含煤地层, 煤系保留厚度20.10-99.86m, 平均厚度67.0m. 其上与马凹组(J22)呈平行不整合接触. 其下与三叠系谭庄组呈角度不整合接触.1). 岩性组合特征义马组(J12)含煤岩系自下而上划分4段:(1). 底砾岩段厚0.30-32.81m, 平均厚度7.70m.由浅灰色砾岩, 砂岩及棕灰色含砾粘土岩组成, 为一套河床相及河漫相沉积物, 在煤层分叉区为二-3煤底板, 合并区为二煤底板.(2). 下含煤段厚5.31-39.34m, 平均32.30m.该段为义马组主要含煤段, 含二煤组(二-1煤, 二-3煤), 其上称二-1煤, 其下称二-3煤, 两层合并后称二煤. 以煤层分差合并线为界, 本段岩煤层组合差异显著. 二煤分叉为二-1煤, 二-3煤,本分叉后煤层总厚度变小, 两煤层间为一套三角洲相砂质沉积物. 该层特征明显, 层位稳定, 为义马煤田重要标志层之一, 其编号为J12S1. 其厚度变化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变薄尖灭. 在井田西北边角处极小范围内有二-2煤存在.合并区: 以厚及特后二煤层为主体, 属于泥炭沼泽相沉积, 煤层最大厚度为37.48m, 纯煤厚度为m.(3). 泥岩段厚4.40-42.20m, 平均24m. 在井田内该层自北向南, 自东向西逐渐增厚, 在煤层分叉区为二-1煤顶板, 在合并区为二煤顶板.(4). 上含煤段厚度为0 - 9.09m, 平均3.00m. 仅不同程度留于井田的中, 深部.2). 煤层本井田含煤地层为义马组, 含煤两组, 3-4层, 上部为一煤层, 含一-1煤, 一-2煤. 其中一-1煤被剥蚀殆尽, 一-2煤局部可采. 下部为二组煤, 含二-1煤, 二-2煤, 二-3煤. 二-1煤和二-3煤合并后称二煤.二-1煤, 二-3煤和二煤均为本井田主要可采煤层. 井田各可采煤层发育如表1-1所示.表1-1. 某井田可采煤层发育情况目前开采的煤层为二煤. 二煤位于煤系下部, 属于特厚煤层, 顶板为J2K1泥岩, 底板为J21S2含砾粘土岩及粘土岩, 上距一-1煤平均为24m.1.5矿井开拓方式某煤矿原来为一对立井多水平盘区上下山开拓, 主采层为二-1和二-3煤层.新材料井和新风井于2004年投入使用. 目前开采的21181工作面为综采放顶煤开采工作面. 该工作面位于21区下山西翼, 北邻未回采的21161工作面, 南邻未回采的21201工作面, 东邻21区下山保护煤柱, 西邻F3-9断层保护煤柱. 工作面采用走向长壁开采, 一次采全高, 全部陷落法管理顶板. 工作面上下巷沿底掘进.2004年, 矿井的生产能力达到1000Mt.日生产能力为3000t/d. 矿井服务年限为90年.1.6矿井通风方式及邻近矿井瓦斯涌出某煤矿目前开采二-1和二-3煤. 采用中央边界式抽出式通风,材料立井和材料斜井进风,3#风井, 1#风井和新风井回风. 新风井安装两台DDK-6-No20型风机, 风量为3800m3/min. 3#风井安装两台70-D2-21-24型风机, 1#风井安装两台BK54-6-13型风机, 3#和1#风井合并风量为1000余m3/min. 3#和1#风井对将来进行瓦斯抽放的区域影响甚微.虽然煤矿周边煤矿瓦斯涌出不大,为低瓦斯矿井(表1-2), 但随开采深度的增加, 瓦斯涌出量有增大的趋势. 2004年8月某矿瓦斯鉴定结果表明全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为21.84.0m3/min, 相对瓦斯涌出量为7.49m3/t. 由于目前21181工作面开采的煤层厚度达到20m以上, 工作面回采期间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就已经超过10.0m3/min.邻近煤矿都在考虑建立地面永久瓦斯抽放系统或井下移动瓦斯抽放系统.表1-2 邻近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结果(2004年8月)2 矿井瓦斯抽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根据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2001年颁布的《煤矿安全规程》第145条规定, 如果矿井绝对瓦斯涌出量超过40.0m3/min, 无论井型大小, 也不管煤层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 必须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 虽然某煤矿的绝对瓦斯涌出量还没有达到40.0m3/min, 但现有的通风系统无法排放回采工作面所产生的瓦斯.《煤矿安全规程》, 《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以及《煤炭工业设计规范》有关条款规定: 当一个回采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5m3/min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3m3/min, 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问题不可能或不合理时应采用瓦斯抽放措施.除此而外, 某矿煤层极易自燃, 过大的风量会导致煤层的自燃发火.为贯彻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先抽后采, 以风定产, 监测监控”的安全生产方针, 某煤矿已经在井下建立了一个临时抽放瓦斯泵站(两台40 m3/min抽放泵, 一台20 m3/min抽放泵, 一台60 m3/min抽放泵)为21181工作面抽放瓦斯服务.井下抽放泵站的安装和清洗维护费用较高, 又便于管理. 2004年投入使用的材料井距离井下临时抽放泵站的排气点的水平距离很近. 只要延伸500m左右的抽放管路(不包括已经安装的材料立井内的580m管道)就可以将抽放瓦斯泵站布置在地面为今后开采的各个采区服务.2.1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2-1至表2-4是二-1和二-3煤层开采时,对应于不同生产时期的回采工作面、掘进工作面、采区及矿井瓦斯涌出量鉴定结果,由此可知,无论是当前生产时期、中期还是后期,某煤矿都属于低瓦斯矿井.表2-1给出了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或鉴定)结果. 瓦斯含量是根据21181工作面的瓦斯涌出统计, 21181工作面煤样的吸附实验等确定的. 由于现场的煤层瓦斯含量及瓦斯压力的实测数据十分有限, 表2-1中的数据只作为设计参考. 建议某矿将来进行这方面的实测工作.表2-1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或鉴定)结果2-2 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目前某矿布置一个工作面(21181工作面), 今后考虑布置两个回采工作面, 即一个综采综放工作面和一个综采工作面. 今后考虑布置4个掘进工作面. 表2-3给出了各个生产时期的瓦斯涌出量预测.表2-3 采区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2-4给出了当前和今后生产时期的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由于地面瓦斯抽放系统为一工程量较大的项目, 服务年限长, 一旦管路安装完毕不易更换. 因此, 对将来矿井瓦斯涌出量的预测留有一定余地.表2-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2.2 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来源与构成在二-1和二-3煤层工作面采空区, 生产工作面(按两个回采工作面考虑)和掘进工作面(按4个掘进工作面考虑), 预计将来的最大瓦斯涌出量可达到38.6m3/min..2.3 瓦斯抽放的必要性 2.3.1 相关法规的要求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程的有关规定及”先抽后采, 以风定产, 监测监控”的十二字方针,无论高瓦斯矿井的井型大小,也不管煤层有无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必须建立地面永久抽放瓦斯系统或井下临时抽放瓦斯系统.某煤矿设计生产能力为600Mt/年, 目前生产能力达到1000Mt/年. 从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表2-4)来看,矿井在生产过程中的瓦斯涌出量将达38.6 m 3/min, 单纯靠通风系统来稀释瓦斯是不可能的. 因此,必须建立瓦斯抽放系统. 2.3.2 采掘工作面瓦斯治理的需要《煤矿安全规程》、《矿井瓦斯抽放管理规范》以及《煤炭工业设计规范》有关条款规定:当一个回采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大于5m 3/min 或一个掘进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大于3m 3/min ,采用通风方法解决瓦斯不可能或不合理时应采用瓦斯抽放措施. 虽然, 该矿回采工作面的绝对瓦斯涌出量已经超过5m 3/min. 产量和瓦斯涌出量都有进一步增加的趋势.采掘工作面需要采取瓦斯抽放的必要性判断标准是: 在给定的巷道通风断面条件下,采掘工作面设计通风能力小于稀释瓦斯所需的风量,即式(2-1)成立时, 抽放瓦斯才是必要的.CK Q Q /67.10∙∙< …………………………………(2-1)式中:Q 0 - 采掘工作面设计风量, m 3/s ; Q - 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 m 3/min ; K - 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K=1.5;C -《煤矿安全规程》允许的采掘工作面瓦斯浓度,%,取C=1.根据采掘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由式(2-1)计算得到的回采工作面(按综采和炮采两个工作面考虑)、掘进工作面(按3个掘进工作面考虑)瓦斯抽放必要性判断结果如表2-5所示.由表2-5可以看出,对回采工作面和采空区而言,单纯靠通风方法不能解决工作面瓦斯超限问题. 对掘进工作面而言, 部分掘进工作面可能存在供风难的问题, 也可能需要采取瓦斯抽放措施.表2-5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结果2.4 瓦斯抽放的可行性本煤层瓦斯抽放的可行性是指在自然透气条件下进行预抽的可能性.衡量本煤层瓦斯预抽可行性指标有三个:煤层透气性系数(λ),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α)和百米钻孔瓦斯极限抽放量衰减系数(Q j).按λ、α和Q j判定本煤层瓦斯抽放可行性标准如表2-6示.表2-6 本煤层预抽瓦斯难易程度分类表目前,某煤矿基本没有测定煤层透气性系数、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和百米钻孔瓦斯极限抽放量.考虑到某煤矿毗邻的其他矿井的情况和地质勘探资料及有关文献,可以断定,某煤矿二煤属于较难抽放煤层(表2-6),如不采取其他技术措施, 基本不具备预抽本煤层瓦斯的可行性. 因此, 回采工作面将继续采用高位瓦斯抽放来治理工作面的瓦斯超限.2.5 矿井瓦斯储量与可抽量矿井瓦斯储量是指在煤田开发过程中能够向矿井排放瓦斯的煤层及围岩所储存的瓦斯量. 开采二煤时,应该纳入矿井瓦斯储量计算有二-1和二-3煤层和围岩(含煤线)的瓦斯储量,计算公式如下:XA C W k ∙∙= …………………………(2-2)式中:W k — 确矿井瓦斯储量,万m 3; C — 围岩瓦斯储量系数 ,取C = 1.05; A — 二煤工业储量,万吨; X— 二煤平均瓦斯含量,m 3/t.可抽量是指矿井瓦斯储量中能被抽出的瓦斯量,由下式计算:kk kc W W ∙=η ……………………………………(2-3)式中:W kc ---- 矿井瓦斯可抽量,万m 3;ηk ---- 矿井瓦斯抽放率,按照义马矿区生产矿井的现状预计,ηk =25~35%,取平均值ηk = 30%;W k ---- 矿井瓦斯储量,万m 3.表2-7 矿井瓦斯储量及可抽取量计算结果矿井瓦斯储量和可抽量计算结果如表2-7所示. 由表可知,矿井瓦斯储量和可抽取量分别为86373万m3和25911.9万m3.矿井的煤炭工业储量是根据1990年的《河南省义马矿务局某煤矿矿井地质报告》给出的可采储量减去1991-2004的采出量进行估算的.煤炭工业储量= 17752 – 100 x 13 = 16452 万吨3 矿井瓦斯抽放方案初步设计3.1 抽放方法选择的原则选择矿井瓦斯抽放方法应根据矿井煤层赋存条件, 瓦斯基本参数, 瓦斯来源, 巷道布置, 抽放瓦斯的目的及瓦斯利用等因素来确定, 并应遵守以下原则:(1).抽放方法应适合煤层赋存状况, 巷道布置,地质条件和开采技术条件.(2). 应根据矿井瓦斯涌出来源及涌出量构成分析, 有针对性地选择抽放瓦斯方法, 以提高瓦斯抽放效果.(3). 在满足瓦斯抽放的前提下, 应尽可能地利用生产巷道, 以减少抽放工程量.(4). 选择的抽放方法应有利于抽放巷道的布置和维护.(5). 选择的抽放方法应有利于提高瓦斯抽放效果, 降低瓦斯抽放成本.(6). 瓦斯抽放应有利于钻场, 钻孔的施工和抽放系统管网的设计, 有利于增加钻孔的抽放时间.3.2 抽放瓦斯方法选择某煤矿抽放瓦斯的目的是消除或缓解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及使工作面的瓦斯涌出量降低到通风能解决的水平或减轻矿井通风负担. 因此, 确定矿井抽放瓦斯的方法为开采煤层抽放(包括开采工作面和掘进工作面抽放)和采空区抽放等方式.在二-1和二-3煤层开采时,必须对所有的回采工作面进行高位抽放或本煤层预抽、对大多数的掘进工作面进行瓦斯预抽放. 选择的瓦斯抽放方法如下:⑴.采用边采边抽相结合方式抽放回采工作面采空瓦斯;⑵.掘进工作面采用边掘边抽方法抽放本煤层瓦斯;⑶.采用高位钻孔抽放回采工作面及采空区瓦斯.由于某矿煤层具有自燃倾向性, 不宜采用采用采空区抽放.3.2.1 回采工作面本煤层瓦斯抽放由于煤层的透气性低, 采用预抽和边采边抽相结合的抽放方法,即:利用工作面胶带顺槽或轨道顺槽向煤层打迎向平行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并利用回采工作面前方超前卸压效应边采边抽本煤层瓦斯,以提高煤层瓦斯抽放效率.推荐的钻孔布置方式如图3-1示.图3-1 回采工作面本煤层瓦斯抽放钻孔布置示意图推荐的本煤层预抽钻孔布置参数如下:钻孔长度80-100m;钻孔直径∮75mm;钻孔与工作面夹角4°~6°;钻孔间距10m;封孔深度5m;封孔方式聚胺脂封孔.3.2.2 掘进工作面瓦斯抽放掘进工作面抽放瓦斯的方法有边掘边抽和先抽后掘瓦斯抽放两种方式.考虑到某煤矿掘进工作面瓦斯涌出较小,采用边掘边抽比较合适. 采用边掘边抽时, 抽放钻孔布置方式如图3-2示.推荐的钻孔布置参数如下:钻孔长度 60-100 m;钻孔直径∮75 mm;相邻孔间夹角 3°~5°;钻场间距 50 m;钻场内钻孔数 3个;封孔深度 5m;封孔方式聚胺脂封孔.掘进工作钻场抽放钻孔图3-2 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瓦斯钻孔布置示意图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后5m处的巷道两邦各施工一个钻场. 钻场的规格应根据巷邦瓦斯抽放钻孔布置的要求, 选用钻机的外形尺寸及钻杆长度而定. 根据该矿的具体情况, 每组钻场在煤巷两侧错开布置, 其规格为: 4 x 4 x 2m, 采用木棚支护. 相邻两组钻场之间的间距为40-50m.在每一钻场内, 沿走向布置3个边掘边抽钻孔, 即左, 右钻场各三个, 孔深60m 左右.掘进工作面先抽后掘就是在煤巷掘进工作面向前方煤层施工扇形钻孔, 每个循环6-9个钻孔, 钻孔深度50-60m, 每个循环间距40-50m, 预计抽放时间为20左右. 钻孔终孔点分别距离巷道中心线0m, 2.5m和4m.钻孔布置的原则就是保证将钻孔布置在煤层内, 钻孔倾角与巷道底板平行或根据煤层的厚度向上或下倾斜. 当掘进工作面抽放钻孔数量较多时, 为扩大钻孔覆盖范围, 抽放钻孔应以巷道中线为基准, 向周围煤体呈放散状排列, 以提高抽放效果.3.2.3 回采工作面高位抽放采用高位抽放就把回采工作面上部煤层中和部分采空区中的瓦斯通过钻孔和瓦斯抽放管道排放到地表或井下回风巷中. 图3-3为回采工作面高位钻孔布置示意图.需要注意的是设计中的瓦斯抽放钻孔设计仅供该矿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在生产实际中, 应根据现场实际监测参数对抽放钻孔的布置进行调整, 以达到最好的抽放效果.3.2 抽放量预计及抽放服务年限3.2.1 回采工作面本煤层预抽量预计由于二-1和二-3煤层的透气性低及回采工作面巷道面积较小等原因, 尽量不采用边采边抽的方式, 而着重考虑采用高位钻孔抽放的方式. 3.2.2 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瓦斯量预计某煤矿回采工作面顺槽实行单巷掘进,每一条单巷掘进工作面的最大边掘边抽瓦斯量由下式计算:1440//)1(100/1321t eQ L L L N Q tj α--∙∙∙∙= (3-1)式中:Q1 - 单巷掘进工作面边掘边抽瓦斯量,m3 /min;N - 每个钻场内边掘边抽钻孔数,N=3;L2 - 掘进工作面平均走向长度,m,L2=2000m;L3 - 钻场间距,m,L3=100m;L1 - 单孔有效抽放长度,m,L1=95m;Q j - 百米钻孔瓦斯极限抽放量,m3,Q j =67825 m3;α- 钻孔瓦斯流量衰减系数,d-1,α=0.0014d-1;t - 巷道掘进期间边掘边抽钻孔平均抽放瓦斯时间,d,在巷道长度为240m(包括联络横贯长度)、掘进速度30m/mon条件下,t=120d.代入各参数值,计算得Q1=0.691m3/min.按全矿4个单巷掘进工作面考虑,边掘边抽瓦斯总量为2.764m3/min.3.2.3 矿井瓦斯抽放量预计当矿井实施高位钻孔抽放、边采边抽和边掘边抽等措施时,预计矿井最大瓦斯抽放总量可以达到11.58m3/min.按年抽放365天、日抽放24小时计算,矿井年最大年瓦斯抽放量可以达到6086448m3.3.2.4 抽放服务年限由于矿井瓦斯抽放方式为高位钻孔抽放、边采边抽和边掘边抽,瓦斯抽放服务年限与矿井生产服务年限相同.3.2.5 抽放参数的确定根据目前矿井的具体情况和所选用的抽放瓦斯方法, 设计矿井的瓦斯抽放浓度为30%.设计掘进工作面的预抽(尽量不采用预抽)时间为20天, 回采面的预抽时间大于3个月, 回采面预抽钻孔可作为边采边抽钻孔, 当采煤工作面推进至该孔孔口附近时, 拆除钻孔. 瓦斯抽放实践证明, 由于预抽煤体瓦斯, 使煤体发生收缩变形, 当煤体原来占据的空间体积相等时, 煤体的收缩既使原有的裂隙加大, 又可以产生新的裂隙. 从而使煤层的透气性增加, 提高瓦斯抽放效果.3.3 瓦斯抽放钻孔施工及设备3.3.1 钻机的选择选择钻机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 1).钻进深度; 2).转速范围; 3).给进, 起拔能力; 4).液压系统; 5).价格.某矿现在使用的钻机采用整体箱式结构, 具有体积小, 重量轻, 移动安装方便, 机械效率高等优点,完全能够满足井下瓦斯抽放钻孔钻进的要求. 该钻机主要用于井下钻探深度为50m-200m的各种角度的瓦斯抽放钻孔, 勘探钻孔等多用途的工程钻孔施工.3.3.2 钻孔施工技术安全措施除了采取钻孔施工技术的一般安全措施(略)外, 还必须采取以下特殊措施:(1). 在施钻地点附近安设一组(6个)压风自救器和一台电话;(2). 调整通风系统, 使采煤工作面回风不直接流经施钻地点, 开始以前完成该区域通风系统调整;(3). 采煤工作面放炮时, 撤出施钻人员至安全地点, 放炮期间, 所有人员均不得进入回风系统;(4). 放炮后, 待施钻现场瓦斯不超限, 整个区域无安全异常, 则可保持正常施钻;(5). 若施钻现场发生安全异常, 则立即按安全路线撤离.3.3.3 钻孔封孔抽放钻孔封孔方式主要有水泥注浆泵封孔, 人工水泥沙浆封孔和聚胺脂封孔等. 在岩层中封孔长度不小于3m. 在煤层中封孔长度不小于5m.考虑到某煤矿的钻孔数量不大, 没有必要购买价格昂贵的封孔泵或采用人工水泥沙浆封孔. 因为使用水泥沙浆封孔, 凝固时间长, 对于倾斜钻孔不易充满. 因此, 应该使用人工聚胺脂封孔.聚胺脂封孔就是由异氰酸脂和聚醚并添加几种助剂反应而生成硬质泡沫体密封钻孔. 聚胺脂封孔采用卷缠药液与压注药液两种工艺方法. 现主要应用卷缠药液法封孔, 封孔深度一般为3-6m即可符合要求.虽然聚胺脂封孔(见图3-4)的成本略高于水泥浆封孔, 但聚胺脂封孔操作简单, 省时省力, 气密性好, 抽放效果好, 非常适用于某煤矿.。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2009.9.1)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2009.9.1)

松藻煤电公司渝阳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渝阳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目录前言 (2)1 矿井概况 (2)1.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2)1.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2)1.3瓦斯 (3)1.4煤层 (3)1.5煤质特征 (4)1.6岩浆岩 (4)1.7水文地质特征 (4)2 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5)2.1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5)2.2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5)2.3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8)2.4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9)3 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9)3.1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9)3.2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0)3.3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0)3.4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0)3.5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2)3.6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12)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12)4.1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12)4.2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13)4.3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14)5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0)5.1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20)5.2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24)5.3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6)6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31)6.1资源量计算方法 (31)6.2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32)6.3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32)7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 (33)7.1编图资料 (33)7.2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33)8 结论和建议 (34)渝阳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说明书前言矿井瓦斯地质图,是瓦斯地质规律和瓦斯预测成果的直观表达和高度概括。

瓦斯地质图,内容丰富、区带分明;层次清晰、一目了然;直观简明、使用方便。

使得各级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进行瓦斯综合治理有了共同语言,它直接用于安全生产管理、瓦斯(煤层气)抽采利用和煤矿规划,是煤矿安全生产必不可少的技术和图件。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4.16)

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4.16)

**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煤矿瓦斯地质图说明书**工程技术大学**集团**煤矿二〇一〇年一月目录0概述 (1)01 课题来源 (1)02 研究内容 (1)03 完成情况 (3)1矿井概况 (1)1.1 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1)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2)1.3 瓦斯 (2)1.4 煤层 (3)1.5 煤质特征 (4)1.6 岩浆岩 (4)1.7 水文地质特征 (4)2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7)2.1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7)2.1.1褶曲构造(第一期构造) (7)2.1.2断裂构造 (8)2.2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9)2.2.1北东向构造 (10)2.2.2近东西向构造 (13)2.2.3小断裂 (15)2.2.4断层特征及规律 (16)2.3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16)2.3.1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 (16)2.3.2利用煤田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的原理 (17)2.3.3利用煤田测井曲线判识煤体结构的方法 (18)2.3.4利用比对法判识煤体结构的原理 (21)2.3.5**煤矿井田主采煤层构造煤的分布特征 (21)2.4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24)3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27)3.1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7)3.2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28)3.3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影响 (29)3.4煤层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0)3.5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30)3.6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30)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33)4.1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33)4.1.1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统计 (33)4.1.2工作面瓦斯涌出量分析 (37)4.2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39)4.3矿井回采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 (40)5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42)5.1资源量计算方法 (42)5.1.1计算程序 (42)5.1.2计算方法 (43)5.2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45)5.3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45)6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 (47)6.1编图资料 (47)6.2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47)7 结论和建议 (48)7.1结论 (48)7.2 建议 (49)参考文献 (50)0概述01 课题来源煤炭是我国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的主体能源,瓦斯是煤矿安全生产的主要灾害威胁,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是涉及面广和难度大的系统工程。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

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

水城县都格河边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矿井生产能力:300kt/a)贵州淞源矿山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水城县都格河边煤矿矿井瓦斯地质图说明书(矿井生产能力:300kt/a)编制:审核:项目负责人:贵州淞源矿山开发技术咨询有限公司二○一○年八月目录0 概述 (1)0.1 项目来源 (1)0.2 编图的目的和意义 (1)0.3 编制依据 (1)0.4 研究内容 (2)0.5 完成情况 (2)1 矿井概况 (4)1.1 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 (4)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 (5)1.3 瓦斯 (6)1.4 煤层 (6)1.5 煤质特征 (9)1.6 岩浆岩 (12)1.7 水文地质特征 (12)2 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 (15)2.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 (15)2.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 (15)2.3 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 (15)2.4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 (15)3 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18)3.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8)3.2 顶、底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8)3.3 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9)3.4 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9)3.5 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 (19)3.6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 (19)4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24)4.1 矿井瓦斯涌出资料统计及分析 (24)4.2 矿井瓦斯抽采资料统计及分析 (24)4.3 矿井瓦斯涌出量预测 (24)5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8)5.1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参数测定及统计 (28)5.2 煤与瓦斯突出危险性影响因素分析 (28)5.3 煤与瓦斯区域突出危险性预测 (29)6 煤层气资源量计算 (32)6.1 资源量计算方法 (32)6.2 资源量计算及参数的确定 (33)6.3 资源量计算结果及评价 (34)7 矿井瓦斯地质图编制 (36)7.1 编图资料 (36)7.2 编图内容和表示方法 (36)8 结论和建议 (39)参考文献 (41)附图 (42)附表 (43)0 概述0.1 项目来源国务院煤矿瓦斯防治部际协调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和国家发改委《关于印发煤矿瓦斯防治2008年工作总结和2009年工作安排的通知》(发改办能源[2009]239号)的安排,国家能源局决定组织开展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

矿井瓦斯地质说明1

通大五牧场煤矿(矿区)矿井瓦斯地质说明书通大公司五牧场煤矿2010.10 概述0.1 课题来源《煤矿安全规程》第一百八十一条规定,突出矿井必须及时编制矿井瓦斯地质图。

无论是高瓦斯矿井、煤与瓦斯突出矿井还是低瓦斯,无论是瓦斯灾害防治还是瓦斯资源开发利用,都需要编制煤矿三级瓦斯地质图。

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局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的内煤局[2009]455号《关于组织开展全区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和全国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技术组2009年4月下发的《煤矿矿区矿井采掘工作面瓦斯地质图编制方法》中有关规定,五牧场煤矿组织有关专业人员进行本矿的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

0.2 研究内容五牧场煤矿为建矿为2005年7月开工,于2009年6月试生产,根据五牧场矿井地质勘探详查报告和地质说明书,结合矿井建设期间的掘进工作面瓦斯实测数据,进行下列内容研究:1、煤层顶底板岩层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2、找到矿井主采煤层瓦斯含量规律,绘制出矿井瓦斯含量等值线和预测等值线;3、对矿井瓦斯涌出量进行分析,绘制出矿井瓦斯涌出量等值线和预测等值线。

3、确定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划;0.3 完成情况根据《五牧场矿瓦斯鉴定报告》中基础数据及瓦斯鉴定结果,并结合东煤公司煤田地质局一0九勘探队2005年8月出具的《五牧场煤层瓦斯含量试验报告》中有关瓦斯含量数据内容,我们绘制了五牧场矿井瓦斯瓦斯含量等值线和瓦斯含量预测等值线,并对瓦斯含量的赋存规律进行了分析。

1、矿井概况1.1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五牧场井田北距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63km,南距伊敏煤电公司12km,海拉尔至伊敏煤电公司的国有铁路及二级公路从井田东侧通过,区内尚有多条牧区土路,交通方便。

行政区划属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管辖。

1.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矿井的井型为立井,分别为主井、副井和风井。

中国华能集团公司五牧场煤矿开拓方式采用立井多水平开拓,现在是试生产阶段,矿井设计生产能力300万吨/年。

矿井瓦斯地质分布状况文字说明

矿井瓦斯地质分布状况文字说明

徐矿集团铁煤能源有限公司昊源煤矿瓦斯地质图文字说明0概述0.1 课题来源根据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关于组织开展全区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的通知》(新发改能源[2009]997号)、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国家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启动培训会上的讲话精神以及新疆煤矿瓦斯地质图编制工作培训会上的要求特编制本矿井瓦斯地质图。

0.2 研究内容桶过对已有的地质资料及瓦斯涌出资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对赛尔能源公司四矿特定地质条件下瓦斯的赋存机理、地质构造对瓦斯的控制特征及在生产过程中瓦斯的涌出运移规律进行研究;参照矿井地质报告提供的钻孔瓦斯资料及矿井生产过程中的瓦斯涌出情况,对矿井开采深度与瓦斯涌出量的变化关系及对深部未采区的瓦斯涌出量进行预测研究;根据地质报告中钻孔瓦斯含量和计算出的瓦斯梯度对井田范围内煤层中瓦斯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计算井田内煤层气资源量。

0.3 完成情况按照矿井瓦斯地质图的编制标准,以矿井B10煤层底板等高线图作为地理底图,系统收集、整理建矿以来采、掘工程接露的相关地质资料和瓦斯资料,统计相关实测数据,绘制出矿井瓦斯地质图及文字说明,现有的地质报告中,部分资料失真,瓦斯地质图仍需在以后的生产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

1 矿井概况1.1 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昊源煤矿位于塔城地区托里县境内,地理座标:东经84°21′~84°30′,北纬46°08,~46°11′。

矿区内外以汽车运输为主,交通便利。

其西北距塔城135公里,西南至托里75公里,东南穿过扎依尔山到克拉玛依,相距约91公里。

铁喇矿区位于铁厂沟镇周围,东西长9.5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

1.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该矿井为小型矿井;主、副、风井均为斜井开拓;矿井设计生产能力为30万吨/a,核定生产能力为41万吨/a。

1.3 瓦斯矿区共采集50个瓦斯样,其中1982年采的9个样,由于取样化验测试上存在问题,样品分析结果不能利用,1983年、1984年两年采的41个样品,大多集中在正线以东B13、Bl2、B11、B10、B5等主要煤层,现将各煤层瓦斯含量统计列入表6~2。

瓦斯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提纲

瓦斯地质图说明书编写提纲

0 前言1 矿井概况1.1 交通位置及隶属关系1.2 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1.3 瓦斯等级鉴定及瓦斯风化带分布1.4 煤层1.5 煤质特征1.6 岩浆岩1.7 水文地质特征2 地质构造及控制特征研究2.1 矿区地质构造演化及分布特征2.2 井田地质构造及分布特征2.3 构造煤发育及分布特征2.4 地质构造对瓦斯赋存的控制3 矿井瓦斯地质规律研究3.1 断层、褶皱构造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2 顶、地板岩性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3 岩浆岩分布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4 煤层埋深及上覆基岩厚度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5 岩溶陷落柱对瓦斯赋存的影响3.6 瓦斯含量分布及预测研究预测煤层瓦斯含量方法很多,有经验的,也有理论计算的。

主要预测方法大致有瓦斯梯度法、压力-等温吸附方程法、煤级-水分-瓦斯含量类比法,以及地质条件综合研究法。

(1)瓦斯梯度法煤层特征控制了煤中瓦斯的含量,该方法是基于大量实测瓦斯含量的基础上,建立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数学关系预测深部瓦斯含量。

其计算公式为:V=V w +K (H-H 0)式中:V —预测瓦斯含量;V w —瓦斯风氧化带下限深度煤层瓦斯含量;K —瓦斯含量梯度;H —煤层埋深;H 0—瓦斯风氧化带下限深度对于瓦斯梯度法主要适合于区域地质构造相对比较简单的地区,特别是单斜构造发育地区,浅部瓦斯含量已知或基本已知,用于同一构造单元中的深部瓦斯预测或不同构造单元中基本地质条件相近的预测区。

但要研究可靠性高的地面勘探钻孔测定煤层瓦斯含量的方法,这一途径难度较大,同时对于低瓦斯矿井而言,勘探和生产阶段对瓦斯含量的研究非常不够,导致无法获得足够的数据来寻找瓦斯含量与煤层埋深的关系。

(2)压力—等温吸附方程法应用煤层的压力、朗缪尔吸附方程预测煤层瓦斯(煤层气)含量。

其理论基础:煤层的瓦斯含量(含气量)取决于煤的吸附能力和含气(瓦斯)饱和度,即含气量等于理论吸附量乘以含气饱和度。

在煤层吸附常数(兰氏体积、兰氏压力)已知的情况下,理论吸附量可以从朗缪尔吸附方程求得,其中未知变量—煤层压力通过浅部压力梯度推算或者相邻煤矿的数据估算获得;而含气饱和度采用相邻煤层实测值或区域经验值。

煤矿采面 地质说明书

煤矿采面 地质说明书
3、地面情况:本工作面位于多宝山镇星火乡五连以南。
4、煤层特征:该煤层属于比较不稳定性煤层,产状不稳定,煤层变化较大。
5、构造情况:风道是一采区唯一一条延伸到南部巷道,通过采区地质报告证明该地区地质构造比较复杂,存在落差20m断层多个。
6、水文地质:工作面顶底板没有含水层、周围无采空区无老塘水、且离已知钻孔较远更无钻孔水影响。涌水量为4m³/h,涌水量较小对掘进无影响。该工作面水文地质简单。
3、煤层特征:该煤层属于比较稳定性煤层,产状稳定,煤层变化不大。
4、构造情况:本巷道掘进过程中本工作面地质构造相对简单,局部有裂隙、节理、断层发育,掘进中对生产有一定影响。
6、水文地质:本工作面煤层局部含水、涌水量较小,二段西二采空区无积水,对掘进无影响。
地质说明
一、工作面境界、范围:
走向
倾向
左部
右部
左部
右部
未开拓区
西十四路
未开拓区
未开拓区
二、煤层特征: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煤层厚度
最大—最小/平均m
4.5—5.5/5m
煤层倾角
最大—最小/平均°
10—14/12°
煤层硬度
f
1.5
煤层层理
发育程度
发育
煤层节理
发育程度
发育
煤质
灰分
%
16.3
挥发份
%
32.5
容重
T/m³
1.35
自然发火期

6
绝对瓦斯量
m³/min
0.07
三、顶底板特征:
顶底板名称
岩石类别
厚度/M
岩性
顶板
基本顶
白砂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光明井矿井瓦斯地质说明书前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屯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光明矿井(以下简称光明矿井),位于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

矿区西北至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48km,北至布尔津县176km;东至(经布尔津)阿勒泰市296km,西至塔城470km,南至克拉玛依市156km,西南至乌苏290km,上述地点均有国道和省道相连,交通方便。

根据该矿井所划定的井田境界,井田走向长3.95km,倾斜宽0.6km,面积为2.37km2。

光明矿井始建于1978年隶属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十师,作为兵团老矿山企业,担负着屯垦戍边、建设边疆的重任,扎根于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从事煤炭资源开采30年,在兵团和农十师的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经过近30年的发展,矿井已发展成为年可生产原煤20万t的矿井。

光明矿井是农十师煤矿主要生产矿井,该矿井系《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的保留矿井之一,矿井建有两个斜井(主、副),井筒及立风井组成,设计生产规模为15万吨/年矿井,矿井外部条件优越。

矿井与外部有沥青公路相连,所产煤炭均由汽车运往电厂及附近市、县;矿井电源取自和什托洛盖电厂,距工业广场2.5km;水源取自和布克河,距矿井工业广场约3km。

以往地质工作该区曾有多家单位、多名专家学者从事过矿产、地质工作。

最早在该区进行的地质调查为前苏联奥布鲁切夫院士所作1∶50万路线调查。

对该区地质构造特征、含煤地层划分、含煤性及煤质特征等有指导意义的地质工作都是在解放以后进行的,主要有:1、1954年,新疆地质分局663队在矿区一带进行了1∶10万煤田找矿勘探地质测量,初步查明了侏罗系含煤地层分布、厚度、含煤性及煤层层数、厚度。

2、1955年,西北地质局新疆分局631队曾进行1∶20万地质测量,对区域地层作了较详细的划分。

3、1959年,新疆地质局塔城地质大队进行了和什托洛盖煤田地质勘探,提交了《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和什托洛盖煤田地质勘探报告》,原新疆地质局科学技术委员会对报告进行了评审验收,1961年11月14日下达了报告评审决议书。

因钻探质量较差,部分钻孔未进行测井,影响了勘探精度和质量,“决议书”批准该报告为“详查勘探最终报告”。

该报告仍然是煤矿建井设计和以后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依据。

4、1983—1990年,新疆地矿局第九地质大队进行了和什托洛盖煤田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完成了1∶5万煤田地质调查面积8370平方千米,1∶20万地面综合物探测量面积5500平方千米,钻探15639.29米,探槽8266.93立方米,采集种类样品1997件。

对含煤岩系进行了详细划分,大致查明了煤田内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中侏罗统西山窑组二含煤岩组分布范围、岩性岩相特征、含煤性、煤层层数、厚度、结构及变化。

探求C级资源量71297万吨,D级资源量559189万吨,预测E+F级资源量10539351万吨。

5、2002年,新疆新地资源公司对农十师煤矿作了生产地质勘查工作,提交的《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农十师煤矿生产地质报告》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验收,新国土资储评审[2002]014号文下发的评审意见书批准一号井田资源储量1951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1011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940万吨。

经新疆国土资源厅新国土资储认[2002]063号文认定。

批准资源储量(332)+(333)3601万吨,一井田总资源储量1951万吨,其中:(332)1011万吨,(333)940万吨。

二井田总资源储量1650万吨,其中:(332)697万吨,(333)953万吨6、2004年10月,为配合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对光明井的采矿权评估,光明井委托新疆煤田地质局一五六地质勘探队进行了农十师煤矿生产地质勘查范围内新划定的光明井资源储量分割,提交的《新疆和布克赛尔县农十师煤矿生产地质报告光明井资源储量分割说明书》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评审通过,新国土资储评[2004]122号文下发的评审意见书批准光明井资源储量(332)+(333):1707.00万吨,其中:控制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2)866万吨;推断的内蕴经济资源量(333)841万吨。

一、矿井概况1、交通位置和什托洛盖农十师煤矿光明矿井位于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和什托洛盖镇。

西北至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城48km,北至布尔津县176km;东至(经布尔津)阿勒泰市296km,西至塔城470km,南至克拉玛依市156km。

西南至车排子和乌苏290km,通往上述地点均有国家公路和地方公路相连,交通较为方便。

2、井型、开拓方式及生产能力该矿井采用斜井一立井混合开拓方式,分别设有主井、副井及立风井,矿井生产能力为15万t/a,日生产能力为454t,属小型矿井。

3、瓦斯根据《兵发改能源[2006]186号》批复的矿井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测定结果:矿井瓦斯相对涌出量为1.05m3/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0.206m3/min,相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1.58m3/t,绝对二氧化碳涌出量为0.3llm3/min,该矿井为低瓦斯矿井。

4、煤层井田内含煤层为侏罗系下统八道湾组(J2b)区内控制厚度为86~139M,平均113M,含煤10层,自下而上编号为A1、A2……A10,其中第一井田河东区可采及大部分采煤层为A1、A3、A4、A7号煤层,可采总厚6.03m,可采系统5.3%。

现将开采煤层分述如下:4.1、A1煤层:井田中部较厚为1.55cm,西部0.7m,东部0.99m,沿倾向深部变薄,河东较稳定,仅局部不可采。

有二层灰色泥岩夹矸。

直接顶板为灰色泥岩。

底板为灰色泥岩,老底为细砂岩。

4.2、A3煤层:为矿区内主要可采煤层,较稳定,距A1煤层8.64-18.80米,平均14.17米,沿走向变化较大,沿倾角变化较小,在Ⅳ-Ⅶ线间距变小,向东西间距增大。

煤层厚度沿走向的变化是,河东由西向东渐变薄,4.3-1.5m,河西由东而西渐变薄,4.1-2.2m,沿倾向厚度向深部渐变薄3.5-2.7m。

煤层含夹矸2-4层灰色泥岩、砂质泥岩,老顶为含炭屑的细砂岩、粗砂岩。

无伪底,直接底一般为泥岩、砂质泥岩,老底为含炭粉砂岩。

4.3、A4煤层:该煤亦属较稳定型,距A3煤层4.83-13.40m,平均8.96m,沿走向变化较大,沿倾向变化较小,由东向西渐变大。

煤层由西而东渐变薄2.18-0.84m,沿倾向深部略变薄,局部不可采,构造单一,局部有炭质页岩夹矸。

顶板伪顶为炭质页岩,直接顶为灰色泥岩,老顶为粉砂岩及砂砾岩,致密坚硬。

底板为灰色泥岩,个别地段有炭质页岩伪底,老底为粉砂岩。

4.4、A7煤层:为较稳定煤层,距A4煤层16.25-25.40米,平均20.64米,沿走向变化较大,沿倾向变化较小,东西部较厚,中部较薄。

井田中部的ⅩⅪ-Ⅷ线间煤层较厚,向两端及深部渐变薄,由西而东1.11-1.78-0.89m,有2-3层炭质页岩夹矸,在Ⅰ线以东使煤层变为两个分层,其下分层可采,上分层不可采。

顶板为炭质页岩,直接顶为灰色泥岩,老顶为粉砂岩及砂砾岩。

顶板为灰色泥岩,分别地段有炭质页岩伪底,老底为粉砂岩。

井田煤层特征见表1-2-1煤层特征5、煤质特征5.1、物理性质区内的煤多为条带、均一状结构,呈黑色、灰黑色,条痕褐-黑褐色,质较硬,色泽较强,节理发育,贝壳状,参差状断口,各煤层均为腐植煤类,变质程度为瓦斯煤阶段(长烟煤)。

燃烧情况良好,焰长,烟大。

宏观煤岩成分:以亮煤为主章88%,少量煤占10%,镜煤1-5%,丝炭微量。

宏观煤岩类型:光亮型,半暗型次之。

煤岩特征根据煤岩鉴定其显微煤岩类型微光亮型。

显微煤岩特征:根据镜下显微组分为:凝胶化物质占95%以上。

矿物质以石英、方解石、黄铁矿为主。

5.2、化学性质(1)煤的工业分析煤层工业分析见表1-2-2煤层工业分析表由上表可知,Mad平均值 5.88%,最低 3.91%,最高8.77%,Ad平均12.7%,个别达29.97%,最低3.26%。

Vdaf 平均46.22%,最高50.51%,最低38.08%。

(2)煤的元素分析煤的元素分析见表1-2-3煤层元素分析表(平均值)表1-2-3(3)硫:煤层中硫含量见表1-2-4硫含量平均值表表1-2-45.3、工艺性能(1)发热量见表1-2-5发热量平均值表表1-2-5由表可知,各煤层发热量平均值Qb.daf30.80-31.54MJ/kg,故属高发热量煤。

(2)胶质层:根据样品测定结果,胶质层曲线属平滑下降型,其光泽为黑色有光,熔合松散,出焦率为66%。

煤层胶质层厚度见表1-2-6。

煤层胶质层厚度5.4、可选性煤层中的矿物杂志即内在灰份在煤层中呈星散分布,是很难洗选取的,另外煤层中的夹矸亦有,其厚度一般在开采中或选煤过程中可进行人工选或机械选。

煤层筛分打样见表1-2-7。

煤层筛分大样试验重量结果如下(1)容重经坑道采大样及钻孔中数十个容重样测定结果A3煤层为1.28,A4煤层为1.28,A7煤层1.30,三层煤平均容重为1.28。

(2)摩擦角及静止角根据筛别试验的各级煤滑动摩擦角及静止角见表1-2-8煤层各粒级摩擦角级静止角成果表表1-2-86、岩浆岩6.1、侵入岩侵入岩主要分布在盆地两侧的巴尔雷克一谢米斯台复背斜和玛依力一扎依尔山复向斜及西力克山的华力西构造层中。

侵入时间为华力西中晚期,岩体规模大、均为酸性侵入体,对含煤岩系无影响。

6.2、喷发岩喷发岩在周边古生界泥盆系地层中比较发育,分布广泛,尤其在凹陷东。

7、水文地质特征由于风化剥蚀在老地层中较发育,诸如像泥盆石炭系风化壳节理裂隙普遍发育,所以由大气降水形成的裂隙水较丰富,构造裂隙和风化裂隙的深度可达20~30m以上。

据收集到的前人抽水资料认为,最大钻孔涌水量可能超过一升/秒,属含水丰富的地层。

但因古生代地层离矿区较远,侏罗系底部又有下灰绿色砂泥质层的阻隔保护作用,所以,对矿区影响不大。

矿区的自然地理条件方面是比较有利于地下水的补给的,尤其是和布克河谷内砂、砾石层含水丰富,可直接补给侏罗系及煤层,其渗透速度1.5一6.7米/昼夜。

矿区内的年降水量高的年份可达150一2Q0mm,且多集中在雨季.有时暴雨后还可形成山洪暴发,一井田中央大地1958年7月的一次山洪短时间的最大流量曾达28.5米3/秒,延续2小时。

矿区含水层根据我们在侏罗系及第四系中发现三种含水层。

第一种为第四系的含水层.Q3al为其唯一的含水层,含水量相当大,在河谷处常常切割基岩含水层,特别是灰绿色层的砂岩,在一、二井田都不能幸免。

造成二者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

侏罗系的含水有地岩及煤层两种,煤层含水层虽然厚度不太大,含水量中等,在矿区内有好几层,比较稳定,成为基岩中的主要含水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