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
历史上王献之是谁
历史上王献之是谁王献之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盛名的一位书法家和诗人,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历史上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历史上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生平简介王献之自幼跟随父亲学习书法,勤奋好学,胸有大志,为人器宇不凡,虽然终日闲居在家,但并不懒散。
他与哥哥王徽之、王操之一同拜访谢安,因少言寡语不谈俗事而被谢安赞赏,后谢安还请王献之担任自己的长史,谢安进拜卫后不久,王献之也被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王献之初娶表姐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但因其相貌俊朗,被新安公主看上,被迫与郗道茂离婚,再娶公主,因此一生郁郁。
后王献之病重,道家问王献之这一生有何过错或异常,他只答:“不觉有余事,惟忆与郗家离婚”,令人不禁落泪。
公元386年,年仅四十三岁的王献之病逝。
后其女王神爱嫁于晋安帝司马德宗,安帝追赠其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并为他上谥号“宪”。
王献之的小故事相传王献之在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他的第一个老师自然是他的父亲王羲之。
又一次,王羲之悄悄地走到正在专心致志练习书法的王献之背后,想要用手抽去他手中的毛笔,结果因为献之抓笔套牢固,王羲之没有拔掉。
于是王羲之便称赞自己的儿子将来必成大器。
到了十来岁的时候,王献之子认为他的书法已经写得很好了。
于是他便跑去问父亲:“我现在的水平只要再练三年就可以了吧?”而王羲之只是微微笑着并没有回答,在一旁的母亲摇着头说还差远了。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字子瞻,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家。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展现出了对艺术的浓厚兴趣和天赋。
他的父亲王羲之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对他的艺术修养和技巧有着深远的影响。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观摩父亲的书法作品,并且勤奋地练习。
在他十几岁的时候,他的书法已经达到了出类拔萃的水平,被誉为“天才少年”。
他的书法作品充满了创新和独特的风格,被人们称为“王氏之风”。
小故事二:王献之与王羲之的比赛王献之的书法才华逐渐为人所知,他的名声甚至超过了他的父亲王羲之。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羲之决定进行一场书法比赛,看看谁的书法更加出色。
比赛当天,两人在一间大厅里摆下纸墨,开始了激烈的较量。
王羲之先开始写字,他的字体端庄大气,笔画流畅有力,展现出了他的成熟和稳重。
接着轮到了王献之,他的字体则充满了青春和朝气,笔画间透露出一种独特的灵动感。
两人的作品都各有千秋,无法分出胜负。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名言除了书法才华,王献之还以他的智慧和机智而闻名。
他经常在书法作品的旁边写下一些名言警句,让人们在欣赏他的作品的同时,也能从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
其中最著名的一句名言是:“书法如人生,须有自己的风格。
”这句话表达了王献之对于艺术追求的态度,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个性,不应该盲目追随他人。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传世之作王献之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书法作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兰亭集序》。
这是一篇以兰亭为背景的序文,王献之用他独特的笔法和艺术表达了对友谊和人生的思考。
这篇作品至今仍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被广泛传颂和学习。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创新和独特的风格为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许多启示和借鉴。
他的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
关于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的故事篇1偷儿恕毡王献之一夜睡在书房里,一群盗贼潜入房中,将室内东西偷得精光。
王献之慢慢地说:“偷儿,青毡是我家祖辈的遗物,只请你们留下这毡子。
”盗贼惊慌而逃。
墨迹变牛有一次,桓温让王献之在扇子上写字。
王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将字污染,王献之便将墨迹改画成黑马母牛,画得十分美妙。
魏德不长太元(376年—396年)年间,太极殿落成,谢安打算让王献之题写匾额,以作为流传后世的墨宝,但难于直言,试探道:“曹魏时陵云殿匾额没有题写,就被工匠们误钉了上去,取不下来,只好让韦仲将(韦诞)站在悬挂的凳子上书写匾额。
等匾额写罢,头发都变白了,衰老得仅剩一口余气,回到家告诉子孙们,此后再也不能用这种方法题写匾额。
”王献之明白谢安的意图,正色道:“韦仲将,是曹魏大臣,哪会有此等事!如果真有此事,足以显示曹魏德薄而不能长久。
”谢安便不再追逼他题字。
山川自映王献之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唯忆离婚王献之病重,请道家人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王献之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王献之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王献之的故事篇2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王献之方正文言文翻译
王献之,字子敬,琅邪临沂人也。
父羲之,字逸少,有魏晋之遗风,善草隶,尤工于行书。
献之少而聪颖,承父业,亦善草隶,尤工于行书。
及长,更精于楷书,遂名震海内,人皆称之。
献之年少时,尝从父游于会稽山阴,观其书法,叹曰:“吾父之书,若飞鸿踏雪,自然成趣;吾之书,若池鱼跃波,亦自有趣。
然吾欲学父书,恐不能至其万一。
”羲之闻之,笑曰:“子敬之才,吾知之矣。
子若能持之以恒,必能超越吾辈。
”献之从父游,益精于书法。
一日,羲之谓献之曰:“子敬,吾有一法,能令子书名天下。
”献之喜,问其法。
羲之曰:“子每作一书,必先沉思,然后落笔。
如此,方能得书法之妙。
”献之从之,果然名震天下。
献之年二十有五,始游京师。
时方正文为中书令,才子云集,献之欲以书名动天下。
一日,正值正月,方正文设宴于中书省,召诸才子共饮。
献之怀揣所书《兰亭序》,欲献于方正文。
方正文见其少年英俊,知其有才,遂命献之书一绝句。
献之不假思索,挥毫泼墨,书曰:“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方正文览毕,叹曰:“子敬之才,吾不及也。
此诗意境深远,堪称绝唱。
”遂将献之引为上宾。
献之在京师,颇受赞誉。
一日,方正文召见献之,谓曰:“子敬,吾闻子善草隶,吾欲观之。
”献之欣然从命,遂以草隶书一屏风。
方正文览后,赞不绝口,曰:“子敬之书,真乃天成也。
”献之年少有才,深得方正文赏识。
然献之不骄不躁,仍勤学苦练,以期达到更高的书法境界。
后献之官至侍中,仍以书法自娱,传世之作甚多。
《王献之方正文》翻译:王献之,字子敬,是琅邪临沂人。
他的父亲王羲之,字逸少,有魏晋时期的遗风,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精通行书。
王献之从小聪明伶俐,继承父亲的学业,也擅长草书和隶书,尤其精通行书。
等到长大成人,他更加精通楷书,于是名声震动四海,人们都称赞他。
王献之小时候,曾经跟随父亲游历会稽山阴,观看他的书法,感叹说:“我父亲的书法,就像飞翔的鸿鹄踏在雪地上,自然成趣;我的书法,就像池塘中的鱼儿跃出水面,也自有其趣味。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王羲之,字逸少,晋代书法家,被誉为“书圣”。
他出生在一个书香世家,自小酷爱书法,勤奋好学,对书法艺术有着非凡的天赋和才华。
王羲之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不拘泥于古人的风格,而是大胆创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被后人誉为“王体”。
王献之,字子猷,是王羲之的儿子,也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
他从小受到父亲的影响,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他的书法创作中,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格,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作品,被誉为“献体”。
王羲之和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对传世父子。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他们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家族史,更是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一段佳话。
王羲之一生致力于书法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他不断钻研、勤奋创作,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书法风格。
他的书法作品在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王体”,成为中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王献之继承了父亲的书法衣钵,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书法风格,还加入了自己的创新,形成了独具个性的书法作品。
他的书法作品在后世也广受赞誉,被誉为“献体”。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告诉我们,艺术无止境,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动力。
他们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最终成就了自己在书法艺术上的非凡成就。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王羲之和王献之的故事,不仅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更是对后人的启示。
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更远。
让我们铭记这对传世父子,传承中华书法艺术的精髓,让中国书法艺术在创新中继续发展,绽放出新的光彩。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
王献之逸事文言文注音摘要:一、王献之简介二、王献之逸事概述三、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2.献之墨池3.献之题扇四、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正文:【王献之简介】王献之(344 年-386 年),字子敬,东晋著名书法家,与其父王羲之并称为“王献之、王羲之”。
王献之的书法自成一派,尤以行书、草书见长,与王羲之并称“二王”。
在书法史上,王献之与王羲之的地位和影响都非常深远。
【王献之逸事概述】王献之身为东晋书法大家,流传有许多关于他的逸事。
这些逸事不仅表现出王献之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逸事具体内容】1.【羲之食鹅】王献之少年时,曾随父亲王羲之参加宴会。
席间有一道菜是鹅肉,王献之未曾吃过,觉得非常美味。
他问父亲这是什么肉,王羲之告诉他这是鹅肉。
献之听后,立刻表示要为羲之食鹅。
众人皆笑,认为这是孩子的天真之语。
然而,王献之却真的开始学习吃鹅肉,以表示对父亲的敬爱。
2.【献之墨池】王献之练字时,喜欢用一种黑色的墨。
他用的墨多了,竟然将身边的池塘都染成了黑色。
世人称之为“献之墨池”。
3.【献之题扇】王献之曾在一把扇子上题字。
当他题完字,将扇子递给旁边的人时,那人惊叹不已,连声称赞。
王献之听后,又拿起扇子,在原来的字上又加了几笔,使扇子上的字更加完美。
这把扇子后来成为传世珍品,被称为“献之题扇”。
【王献之逸事的影响与意义】王献之的逸事不仅表现出他的才情与个性,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晋士人的风雅与品格。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
王献之六朝时期的书法名家王献之(344年-386年),字公休,是中国六朝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
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出色的技巧,在六朝时期的书法界享有盛誉。
本文将详细介绍王献之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并分析他对六朝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生平事迹王献之出生于晋朝,是晋国卫将军王恭的后人。
他少年时便展现出了对艺术的天赋和热爱。
得人才于父王锐,他在家族的庇护下,专心致志地研究书法艺术。
王献之年少时游历于广陵,曾受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赏识,为其撰写卷帛。
随后,他在历代书法名家的指导下不断磨砺书法技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他的一生中,他的书法作品得到了广泛认可和赞赏,被尊称为“王体”。
他的作品更是受到了许多后世书法家的钦佩,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艺术特点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以秀美而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
他笔力雄健有力,字形丰满饱满,线条流畅自然,构思独特。
他尤其擅长行书和楷书,其行书大气磅礴,气势恢宏;楷书则严谨端庄,恢宏大气。
他的书法作品以方正清秀见长,注重笔画的力度与结构的韵律。
三、代表作品1.《兰亭序》《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以行书书写举世闻名的文化名篇《兰亭集序》。
他用笔烟云蔚蓝,气象万千,充分展示了他才情横溢的艺术特点。
2.《神农图》《神农图》是王献之的另一幅重要作品,它以楷书书写了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经典之作《神农本草经》中的插图。
这幅作品刻画了神农氏亲自下山耕种、品评百草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古代医药学的兴起以及农耕文化的卓越贡献。
四、艺术传承与影响王献之的书法艺术对六朝时期以及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注重笔画的韵律和结构,对后来的书法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参考。
他的书法作品经过漫长岁月的流传,一直被后世书法爱好者所倾慕和学习。
明代大书法家颜真卿更是尊其为“颜真卿之师”。
正是王献之的才华和创作,使他成为了六朝时期书法界的名家,并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王献之异事_文言文翻译
【原文】王献之,字子敬,晋朝著名书法家,与父王羲之并称“二王”。
献之少而聪颖,书法尤为出众,尤善草书。
尝游于山阴,夜梦一白衣人,自称卫夫人,谓献之曰:“吾乃卫夫人也,见子敬之才,特来授书。
”献之拜受,觉而书大进。
又尝游会稽,遇异人,自称羊欣,献之与之论书,欣曰:“子敬之书,固已超绝,然犹有未尽之意。
”献之问其故,欣曰:“子敬书,虽妙,然多险怪,少温润之致。
”献之闻言,心颇自省,遂改其笔法,渐臻妙境。
【翻译】王献之,字子敬,是晋朝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与他的父亲王羲之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慧,书法尤其出色,尤其擅长草书。
他曾在山阴游玩时,夜晚梦见一位白衣人,自称是卫夫人,对献之说:“我是卫夫人,看到你的才华,特地来教你书法。
”献之恭敬地接受,醒来后书法技艺大有长进。
又有一次,他游历会稽,遇到了一位异人,自称羊欣,献之与他谈论书法,羊欣说:“子敬的书法固然已经超越常人,但仍有一些未尽之意。
”献之询问其中的原因,羊欣回答:“子敬的书法虽然美妙,但多了一些险怪,缺少了一些温润的感觉。
”献之听后,内心深有感触,于是改变了他的笔法,逐渐达到了书法的妙境。
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不仅在于他的天赋异禀,更在于他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他不仅在白天勤奋练习,而且在梦中也能得到书法的真传。
这充分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执着和热爱。
在山阴的梦中,卫夫人作为一位传说中的书法大家,亲自传授给王献之书法技艺,这不仅是对他才能的认可,更是对他未来成就的期许。
这种神奇的梦境,不仅让王献之的书法技艺得到了提升,也让他对书法的理解更加深刻。
而在会稽与羊欣的相遇,则是对他书法的一次重要考验。
羊欣的批评,虽然尖锐,但却让王献之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从而促使他改进自己的书法风格。
这种自我反省和不断追求完善的精神,正是王献之成为一代书法大家的根本原因。
总之,王献之的异事,既展现了他在书法上的天赋和才华,也体现了他对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执着。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王献之的典故
王献之的典故《王献之的那些事儿》嘿,咱今天来聊聊王献之。
这王献之啊,那可是东晋时期响当当的人物。
王献之打小就聪明伶俐,在书法上那更是天赋异禀。
他老爹王羲之那可是大名鼎鼎的书圣,这王献之在他老爹的熏陶下,书法之路走得那叫一个顺风顺水。
不过,人家可不光是靠老爹的名气,自己也是下了苦功夫的。
据说他练字的时候,那叫一个认真,整天就泡在书房里,一笔一划地琢磨。
有个特别有名的典故,叫“管中窥豹”。
这事儿啊,说的是王献之小时候,有一次看几个门生在玩樗蒲。
他在旁边看着看着,就看出了门道。
有个门生发现他在看,就有点小瞧他,觉得他一个小娃娃懂啥。
结果王献之不慌不忙地说了一番对局势的分析,把那些门生说得一愣一愣的。
从那以后,大家可不敢小瞧他了。
还有个事儿也特别有意思。
王献之的书法那是越写越好,名气也越来越大。
有一回,他写了一幅字,那叫一个漂亮。
别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纷纷求着他再写一幅。
可王献之呢,偏偏不着急,还卖起了关子。
他说:“这写字啊,得看心情。
心情好了,自然就写得好。
心情不好,那可写不出来。
”哈哈,你说他逗不逗?王献之在感情方面也有一段让人唏嘘的故事呢。
他和他的妻子郗道茂那可是恩爱得很。
可是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他们不得不分开。
王献之心里那个难受啊,可又没办法。
他写了好多信给郗道茂,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这些信里的字啊,那真是饱含深情,让人看了都感动得不行。
总的来说,王献之这个人啊,有才华,有个性,还有深情。
他的故事就像一颗颗闪亮的星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着。
咱以后有空啊,还可以多聊聊他的那些有趣的事儿。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
王献之练字的故事王献之,字子建,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书法被誉为“行草之祖”。
王献之从小就对书法情有独钟,他常常在家中的墙壁上乱涂乱画,为此还受到了家人的责备。
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减退,反而更加坚定。
在王献之的家乡,有一位著名的书法家郭璞。
王献之常常前去拜访郭璞,向他请教书法技艺。
郭璞看出了王献之的才华和努力,便决定传授他一些书法的基本技巧。
王献之对待书法的态度非常认真,每天都会花上数个小时练习书法,不断地揣摩书法的精髓。
经过数年的刻苦练习,王献之的书法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地广受好评,还得到了当时的皇帝赞赏。
皇帝特地召见王献之,赐予他御笔,并邀请他为皇室撰写书法作品。
王献之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他仍然保持着对书法的执着追求。
他常常到山水之间,观察自然界的山水风景,从中汲取灵感,将自然界的美妙融入到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他相信,只有不断地观察、思考,才能不断地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后来,王献之成为了一位备受尊敬的书法家,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传颂不衰。
他的练字故事也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人们常常说起王献之,都会提到他对书法的执着追求和刻苦练习。
王献之的练字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在日复一日的刻苦练习中,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就。
无论是学习书法还是其他领域,都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正如王献之一样,只有在不断地观察、思考和练习中,才能够成为一名真正的行家里手。
王献之的故事激励着我们,让我们明白了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付出持久的努力和坚持不懈的毅力。
只有在不断地练习中,才能够达到真正的高度,才能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愿我们都能像王献之一样,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书写出属于自己的辉煌篇章。
王献之文言文翻译
王献之文言文翻译王献之自幼随父练习书法,以行书及草书闻名,但是在楷书和隶书上亦有深厚功底。
下面是小编想跟大家分享的王献之文言文翻译,欢迎大家浏览。
王献之文言文献之字子敬,少有盛名,而高迈不羁,虽闲居终日,容止不殆,风流为一时之冠。
年数岁,尝观门生樗薄,曰:“南风不竞。
”门生曰:“此朗亦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献之怒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尝与足徽之、操之俱诣谢安,二兄多言俗事,献之寒温而已。
既出,客问安王氏兄弟优劣,安曰:“小者佳。
”客问其故,安曰:“吉人之辞寡。
以其少言,故知之。
”尝与徽之共在一室,忽然火发,徽之遽走,不遑取履,而献之神色恬然,徐呼左右扶出,夜卧斋中,而有偷人入其室,盗物都尽。
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
群偷惊走。
工草隶,善丹青。
七八岁时学书,羲之密从后掣其笔,不得,叹曰:“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尝书壁为方丈大字,羲之甚以为能,观者数百人。
桓温尝使书扇,笔误落,因画作乌驳犊牛,甚妙。
王献之文言文翻译王献之字子敬。
很小的时候就有很大的名气,超然洒脱,即使终日在家闲居,举止容貌也不懈殆,他的风流洒脱成为当时之冠。
在他几岁大的时候,曾经看门人玩樗蒱,说:“南风不竞。
”(这局不行了)门人说:“这小孩是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讥笑他见识不广,随口乱说)王献之生气地说:“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于是就拂衣而去了。
他曾经和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个哥哥都说一些生活琐事,王献之只是和谢安寒暄几句。
出去之后,有人问谢安,王氏兄弟谁优谁差,谢安说,小的那个好。
客人问为什么?谢安说:“优秀的人说话少,因为他说话少,就知道他的优秀了。
”有一次,王献之和王徽之在一个房子里,家里失火。
王徽之吓得鞋也顾不得穿,逃了出去。
王献之面色不变,被仆人扶着走了出来。
有一天半夜,王献之睡在书斋里,家里来了个小偷,把东西都快偷光了。
王献之发现后,慢慢说:“偷儿,那青毡是我家祖传的,就把它留下吧。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一、出身名门,独具天赋王献之,字子敬,是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
他出生于一个书香门弟,自幼便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王羲之对他的影响很大,而母亲郗氏也经常在旁指点,使他在学习过程中少走了许多弯路。
二、刻苦学习,锐意进取王献之对书法艺术的追求非常刻苦,他深知要想在书法领域有所建树,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
他不仅向父亲学习,还广泛地学习前人的书法作品,不断地琢磨、领悟其中的奥妙。
他经常临摹名家作品,不断地进行自我否定和自我超越。
他还通过参加各种书法活动,不断地锻炼自己的技艺和胆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三、兼收并蓄,创新风格王献之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创新,不断地突破自己。
他既继承了前人的优秀传统,又注入了自己的创新理念。
他汲取了篆、隶、楷、草各体的营养,将它们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他的字迹俊秀而富有动感,既有女性的柔美,又有男性的刚劲。
他的字如行云流水,自然流畅,充满了生命力。
他注重字的线条和结构,强调字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四、淡泊名利,坚守初心王献之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始终坚守初心,不为名利所动。
他淡泊名利,不追求虚荣和浮华,只注重内在的修养和艺术水平的提高。
他不追求表面的华丽和浮夸,而是注重字迹本身的魅力和美感。
他的书法作品往往是在无意之间流露出来的,没有刻意的雕琢和做作。
他的书法作品被后人誉为“天下行书第一”,足以看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和影响力。
五、书法理论,卓越贡献除了在书法实践方面的卓越成就外,王献之还在书法理论方面有着卓越的贡献。
他主张“以形写神”、“意在笔先”,强调书法的内在精神和情感表达。
他认为,好的书法作品应该能够感动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
他还提出了“字外功”的概念,认为书法的修养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和技法,还包括个人的文化素养、气质和性格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理论观点对后世书法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
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的人物介绍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名官奴,王羲之第七子。
由于其书艺超群,历来与王羲之并称“二王”,或尊称为“小圣”。
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
王献之曾经担任过州主簿、秘书郎、秘书丞、长史、吴兴太守等官职;成为简文帝驸马后,又升任中书令(相当于宰相)。
但政绩一般,远不如他的书名显赫。
王献之生于这样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书圣",母亲及叔、祖辈、众兄弟都是书法大家,从小的习是在所难免的。
而他较之他人又更为勤勉,在学习书法时更为下力、专注、其性情也颇具乃父之风。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他说的“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成为历来赞美稽山镜水的名句。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
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
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
”(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
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更开一门。
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
王献之简介
王献之中文名称: 王献之又名: 大令字子敬小圣小字官奴朝代: 东晋国别: 中国籍贯: 山东临沂代表作美术图片: 中秋帖(局部) 兰草帖十二月割至帖岁尽帖廿九日帖承姑帖授衣帖新妇地黄汤帖洛神赋十三行舍内帖诸舍帖鸭头丸帖鹅群帖类别: 古代书法家生平简介王献之(344—386)东晋大书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的第七子,书史上一直把他父子二人并称为“二王”。
王羲之一家数子均诸书法,唯独王献之最具秉赋,敢于创新,不为其父所囿,从而也为魏晋以来的今楷、今草作出了卓越贡献。
他的字在笔势与气韵上要超过其父,米芾称他“运笔如火箸画灰,连属无端末,如不经意,所谓一笔书”,即是指在草书上的“一笔书”狂草。
他还劝其父“改其体”,足见其书艺创造上的胆略,不愧被后世褒称“小圣”。
诞生于“书圣”之家王献之(344—386),字子敬,小字官奴,东晋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
他是王羲之第七子,做过州主簿、秘书郎、长史,累迁建武将军、吴兴太守,征拜中书令,故人称“大令”。
在书法史上被誉为“小圣”,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从献之幼年起,王羲之便向他传授书艺。
据说,羲之曾经从背后掣拔其笔,试测他的笔力,叹云:“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可见王羲之很早就对他寄予厚望。
传为王羲之所撰的《笔势论》云:“告汝子敬,吾察汝书性过人,仍未闲规矩”,“今述《笔势论》一篇,开汝之悟”,并“今书《乐毅论》一本”,“贻尔藏之”。
献之确实书性颖悟,不仅于技法上如此,而且能将意趣渗入书法中。
相传有一次献之外出,见北馆新涂的白色墙壁很干净,便取帚沾泥汁写了方丈大的字,观者如堵。
羲之见而叹美,问是谁作的,众人答云:“七郎。
”王献之书学思想高超,有远见。
他劝父亲改体,不过十五六岁。
他的书学见解之深似乎与年龄不相称,但却是事实。
唐张怀瓘《书议》记载王献之对其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今穷伪略之理,极草纵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王献之的故事
王献之的故事王献之,字子敬。
首先,介绍下王献之的典故,《世说新语》的记载:德行第一(39)王子敬病笃,道家上章,应首过,问子敬由来有何异同得失①。
子敬云:“不觉有馀事,唯忆与郗家离婚②。
”【注释】①王子敬:王献之,字子敬,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信奉五斗米道,“道家”句:道家,本来指一个学术派别,这里指道教,具体指五斗米道,这是一种道教团体,东汉未张陵创立,利用符咒辟邪驱王献之书《鹅池》鬼,为人治病。
受道的人出五斗米。
有病就请道家做章表,写明病人姓名、服罪之意,向上天祷告除难消灾,这叫上章。
病人要但白自己的罪过,这叫首过。
由来;向来;一向。
异同得失:异同和得失是两个们义复词。
异同,指异,即和平常不同的;得失,指失,即过失,过错。
②郗家:王献之娶郗昙的女儿为妻,后离婚。
【译文】王子敬病重,请道家主持上表文祷告,本人应该坦白过错,道家问子敬一向有什么异常和过错。
子敬说:“想不起有别的事,只记得和郗家离过婚。
”[8]言语第二(91)王子敬云:“从山阴道上行,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①。
若秋冬之际,尤难为怀②。
”【注释】①山阴:会稽郡山阴县(今浙江绍兴)。
按:王子敬曾住在会稽郡,那里以山水优美著称。
映发:互相映衬,彼此显现。
②为怀:忘怀;忘记。
此句意谓犹觉玩赏不尽。
【译文】王子敬说:“从山阴道上走过时,一路上山光水色交相辉映,使人眼花缭乱,看不过来。
如果是秋冬之交,更是让人难以忘怀。
”雅量第六(36)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①。
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②;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③。
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④。
【注释】①王子猷、子敬:王徽之,字子猷,官至黄门侍郎。
王献之,字子敬,官至中书令。
都是王羲之的儿子。
②遽:匆忙。
不惶:没有时间。
惶,通“遑”,空闲。
③扶凭:搀扶。
按:当时贵族的一种气派是走路要由仆人搀扶着。
④神宇:神情气宇(气度)。
【译文】王子猷和子敬曾经同坐在一个房间里,前面忽然起火了。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
书法家王献之是谁王献之是东晋时期的一位书法大家,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子,下面是搜集整理的书法家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王献之又名王大令,字子敬,小名官奴,祖籍山东临沂,生于会稽(浙江绍兴),王羲之第七子,东晋书法家、诗人、大臣,晋简文帝司马昱的驸马。
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
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
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他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王献之笔下的草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
著名书法家王献之简介王献之是东晋时期我国著名的书画家、诗人,书圣王羲之的儿子。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王献之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王献之的简介王献之是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儿子,王羲之有七个儿子,只有王献之在书法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王献之从小就因为书法技艺高超而扬名于世,为人不羁,常常都在家中闲居,但却没有别人那种惫懒萎靡的姿态。
王献之从小就和家中的长兄不同,家中长兄多爱谈论世俗之事,但是王献之却不以为然,总是沉默寡言,不爱谈论俗世。
后来王献之就娶了郗昙的女儿郗道茂为为妻,但是后来王羲之被新安公主挑选为驸马,王献之就和郗道茂结束了婚姻关系,和新安公主结婚了,除了书法上的成就,王献之在官场上也有所作为。
王献之一开始出任主簿、秘书郎,之后受到谢安的赏识,所以一直都做谢安的长史,之后也官拜至中书令。
王献之四十三岁时就病逝了,他死是一年之后,他的女儿被晋安帝立为皇后。
王献之二三事王献之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的书画家和诗人,他也是“书圣”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
他在书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一点都不比他的父亲差。
他无论是在草书、行书还是隶书上都有很高的成就,但是他最擅长的还是行书和草书。
后世之人把他和王羲之一起并称为“二王”,可见对于他的推崇和赞赏。
而关于他的趣事典故一直流传到现在,比如出自《晋书·王羲之传》的“王献之二三事”。
在“王献之二三事“主要讲述的是他少年时期的故事。
第一个故事跟成语“管中窥豹”有关。
在王献之只有几岁大的时候,他一次看到几个孩子在玩一种叫樗蒲的游戏,他虽然也知道这个游戏的玩法,但是却并不精通。
他看了一会,就在一旁指手画脚地对其中一个人说他要输了。
结果那个人听了之后十分生气,看了王献之一眼之后说:“这个小孩就像从管子中看豹一样,只是看见了豹身上的花斑,却以为看到了整个猎豹。
”王献之听了之后十分生气,说道:“远的人有愧于荀奉倩,近的人有愧于刘真长。
”说完之后就走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他只对荀奉倩和刘真长这两个人感到羞愧,而对其他人则不会。
王献之的小故事
王献之的小故事王献之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书法家和文学家,他的一生充满了许多有趣的小故事。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王献之的小故事吧。
王献之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从小就对书法和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他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书法家,经常在家中举办书法比赛,王献之从小就受到了良好的熏陶。
小故事一:王献之的第一支毛笔在王献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非常向往能够拥有一支自己的毛笔。
有一天,他听说城里有一位老书法家要举办一场书法比赛,奖品是一支精美的毛笔。
王献之决定参加比赛,他用心准备了很久,终于在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他拿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毛笔,从此开始了他的书法之路。
小故事二:王献之的书法才华王献之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书法才华。
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每一笔都非常有力,给人一种力量和美感。
有一次,他在一次书法比赛中写下了一幅《兰亭集序》,这幅作品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幅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小故事三:王献之的谦虚态度尽管王献之有着卓越的书法才华,但他却一直保持着谦虚的态度。
他常常说自己只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稍作改进,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他还经常与其他书法家交流学习,虚心请教他们的意见。
正是因为他的谦虚态度,使得他的书法作品更加出色。
小故事四:王献之的勤奋与坚持王献之在书法上的成就离不开他的勤奋和坚持。
他每天都会花很多时间来练习书法,不断地提高自己的水平。
即使在年老之后,他依然坚持不懈地钻研书法,不断地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正是因为他的勤奋和坚持,使得他的书法成就得以不断提升。
小故事五:王献之的影响力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不仅在当时备受赞赏,而且对后世的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书法作品被广泛传世,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
他的书法风格简洁大方,富有力量感,给人以深深的震撼。
他的影响力不仅限于中国,还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通过了解王献之的小故事,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书法的热爱和执着追求。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热爱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王献之书法
王献之书法王献之(344年-386年),字仲宣,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位杰出书法家。
他是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的孙子,被誉为“二王”之一。
王献之的书法风格独特,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位巨擘。
王献之书法独具特色,既保留了王羲之的遒劲豪放,又增加了自己的创新和独到之处。
他的书法作品犹如雄鹰展翅,磅礴而有力,每一笔都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他的笔画勾勒准确,构图舒展自然。
他擅长运用急、顿、疾等技法,使得作品既有磅礴之势,又有流畅之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大多以行书为主,他将王羲之的行草书法发扬光大。
行书是一种书写迅速,筆劃簡略,结构简单的草书,起源于秦汉时期。
王献之以其自身的情感和个性为基础,将行书的特点进一步发展和丰富。
他的行书草势苍劲有力,字体瘦长挺拔,力度均匀一致,给人以凌厉的感觉。
王献之的书法作品以《兰亭序》最为著名。
《兰亭序》是王献之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这幅作品是王献之在家族聚会时所写,讲述了他和一群文人雅士从宴会到游览兰亭时的一系列琴酒诗书琴棋书画的情景,充分展示了他对文艺的热爱和才情的卓越。
这幅作品以行书写成,字迹疏朗清晰,气韵高逸,犹如云波荡漾,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心灵的陶冶。
除了《兰亭序》,王献之还有许多其他优秀的书法作品,例如《东坡维才图》、《麦秀山戏鹿图》等等。
这些作品均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出色的技艺而著称。
王献之所创造的书法风格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和借鉴的对象。
他的书法成就不仅影响到了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界,也对后来的宋代书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王献之的书法成就不仅仅在于他对笔墨的驾驭和艺术风格的创新,更在于他对书法理论的探索和总结。
他提出了自己关于书法的观点和见解,对后世书法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他主张“观人者未必敢论其有无是非之状,然应视其自有缘故,以守分认量”,强调书法艺术的个性与创新。
他的这种观点对于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王献之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以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出色的技艺对后世书法产生了深远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献之,字子敬,小名官奴,为王羲之第七子。
他少负盛名,高超不凡,放达不羁,虽终日在家闲居,但形貌举止并不显得懒散,才华气度超过时人。
他曾与兄长王徽之、王操之一起拜访谢安,两位兄长多谈世俗事,王献之只随便说了几句问候寒温的话。
离开谢家后,客人问谢安王氏兄弟的优劣,谢安说:"小的优。
"客人问原因,谢安回说:"大凡杰出者少言寡语,因为他不多言,所以知道他不凡。
"后娶郗昙之女郗道茂为妻。
王献之最初出任州主簿、秘书郎,后转任府丞。
被挑选为新安公主司马道福的驸马,遂与郗道茂离婚。
谢安十分敬爱王献之,请他担任自己的长史。
80年(太元五年),谢安因功进拜卫将军,王献之仍担任其长史。
不久,授职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征拜入朝担任中书令。
385年(太元十年),谢安病逝后,有关他的封赠礼仪在百官中存在着不同意见,只有王献之、徐邈共赞谢安对朝廷有忠心与他所建立的功勋。
王献之还上书极力陈述谢安的功绩,晋孝武帝于是以隆重的礼仪封赠谢安。
386年(太元十一年),王献之病逝,时年四十三岁。
397年(隆安元年),王献之之女王神爱(即晋安帝安僖皇后)被立为皇后,安帝便追赠王献之为侍中、特进、光禄大夫、太宰,谥号宪。
王献之一生的书法艺术并不守旧,且与父不同,字身喜带长形。
王献之家学渊源,学习勤奋。
其诗文书法,为东晋后起之秀。
他笔下的草
书,下笔熟练、润秀、飞舞风流,不亚于父亲王羲之,父子合称二王。
王献之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
他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
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其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传世名作《洛神赋十三行》又称"玉版十三行"。
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
精密渊巧,出于神智"。
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
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皆为唐摹本,他的《鸭头丸帖》,行草,共十五字,绢本。
清代吴其贞在《书画记》里对此帖推崇备至,认为:"(此帖)书法雅正,雄秀惊人,得天然妙趣,为无上神品也。
"他的《中秋帖》行草,共二十二字,神采如新,片羽吉光,世所罕见。
清朝乾隆皇帝将它收入《三希帖》,视为"国宝"。
王献之学书和他的父亲一样,不局限于学一门一体,而是穷通各家。
所以能在"兼众家之长,集诸体之美"的基础上,创造出自己独特的风格。
终于取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
书迹有宋米芾临的《中秋帖》等。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
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
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谢安曾问他:"你的书法与令尊大人相
比,怎样?"王献之道:"当然不同,各有所长。
"谢安道:"旁人评价不是这样。
"王献之道:"旁人哪里知道?"
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的楷书父子闻名之世,唐宋以下的书家们,写楷严整俊美,媚俏的笔调。
他们父子俩的楷笔,真可是千古不朽,万世流传,有不可磨灭的吸引力。
桓玄很喜爱他们父子的书法,做了两个书袋,分别装着他们父子二人的字画,放在左右欣赏。
由晋末至梁代的一个半世纪,他的影响甚至超过了其父王羲之。
梁书画家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说:"张芝惊奇,钟繇特绝,逸少鼎能,献之冠世。
"将四贤并称。
而宋齐之间书学地位最高者则一度推王献之。
献之从父学书,天资极高,敏于革新,转师张芝,而创上下相连的草书,媚妍甚至超过其父,穷微入圣,与其父同称"二王"。
梁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云:"比世皆尚子敬书","海内非惟不复知有元常,于逸少亦然"。
当时几乎成了王献之的天下。
一直到了唐代,唐太宗竭力褒扬王羲之而贬抑王献之,一些书法评论家才开始认为王献之的书法比不上他的父亲王羲之。
但是北宋书法家米芾,主要是向王献之学习。
现代著名学者、书法家胡小石更认为张旭、怀素一派之"狂草",便是由王献之草书发展而成的。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
因唐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
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
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
"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
"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
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