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主题意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洛丽塔》的主题意涵

摘要:《洛丽塔》一书曾先后遭到4位美国书商的拒绝,理由是《洛丽塔》描写了成年男性与幼女的性关系,而这有悖于社会的伦理。本文作者收集了专家们对《洛丽塔》主题的讨论并进行了认真地归纳比对之后,形成了对小说主题的认识:《洛丽塔》是一本有着道德批判价值的小说,它批判的是美国社会在后现代语境之下的道德上的无所适从。

关键词:《洛丽塔》主题意向纳博科夫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洛丽塔》是美国著名小说,也被公认为是20世纪最有争议的小说之一。《洛丽塔》完稿于1954年的春天,出版于1955年。在纳博科夫四处投稿的过程中,《洛丽塔》曾先后遭到4位美国书商的拒绝,理由是《洛丽塔》描写了成年男性与幼女的不道德的性关系,而这有悖于社会的伦理;最终能够出版《洛丽塔》的巴黎奥林匹亚出版社,又恰是一家专门出版色情读物的出版社,而这似乎也更证明了《洛丽塔》的“黄色”和“色情”身份。据说,自《洛丽塔》问世之后,美国公民就再没有人敢给自己的女儿取名为“洛丽塔”,此种意料不到的社会反响也共同强化了“洛丽塔事件”的外张力。这种对《洛丽塔》的理解也让作者纳博科夫感到困惑和烦恼,他曾多次慨叹大多数人没有真正读懂这部小说:“没有比政治小说或有社会意图的文学更令我感到乏味的了”、“我的写作没有什么宗旨,没什么道德说教,也没什么可资利用的一般

思想”。那么,《洛丽塔》的主题到底是什么,纳博科夫在塑造洛丽塔和亨伯特这两个人物时,他的真实想法是什么,也一直是评论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作者在收集了专家们对《洛丽塔》的评论并进行了认真地归纳之后,形成了对《洛丽塔》主题的认识。

一评论界对《洛丽塔》主题的看法

自《洛丽塔》诞生并改编成电影剧本之后,对《洛丽塔》主题的争议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专家们的意见大致归为如下三类:

1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爱情悲剧小说而不是性小说

文学批评家莱莱昂内尔·特里林(lionel trilling)在《最后的情人》一文中指出:“《洛丽塔》是关于爱情的。或许换种说法会更容易被人理解:它不是关于性的,而是关于爱情,即便它每一页都有清楚的情欲的痕迹或某种明显的性感的描写。”他的见解虽然没有给《洛丽塔》更高的文学评价,但起码在认知上使《洛丽塔》提高了档次,使其从色情小说而提升为爱情小说,从而进入到一个比较纯洁的感情小说的层面上。关于这个观点,纳博科夫在《洛丽塔》序言曾借小约翰·雷博士之笔说道:

“在整部作品里找不到一个淫秽的词,当然,粗鲁庸俗的读者受到现代习俗的影响,总心安理得地接受一部平庸小说中大量粗俗下流的词语,他们对这部作品在这方面的匮乏会感到相当吃惊。”

此种态度表明,《洛丽塔》起码没有性方面的淫秽的描写,也没有利用部分读者的好奇心理而谋利,所以如果有人把《洛丽塔》当成色情小说去看的话,他会感到小说与他的期待大相径庭。

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有人开始欣赏《洛丽塔》中爱情的悲剧色彩,欣赏男主角亨伯特对洛丽塔情感的专一、洛丽塔对亨伯特的背叛、亨伯特对洛丽塔最终的殉情。然而,纳博科夫同样对这种看法表示反感,他说:

“《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说教。对于我来说,只有在虚构作品能给我带来我直称之为美学幸福的东西时,它才是存在的。”

也就是说,纳博科夫坚持认为他在《洛丽塔》中不带任何说教色彩,它只在美学角度上具有某种认知的意义。

2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讽刺美国社会文化的书

约瑟芬·韩丁在《实验小说》一文中指出:

“纳博科夫利用亨伯特这个人物对某种美国式的淫欲进行了讽刺。……对美国野心的奇特的讽刺、把青春理想化以及亨伯特的无耻的个人主义都清楚地证明了艾尔弗雷德·阿佩尔下述话的正确:‘在强调用歌曲、广告、杂志和电影招徕和控制他们的消费者方面,洛丽塔所取得的成功远胜于其他任何美国小说。”

英国文学史家马库斯·坎利夫亦指出:

“此外,这更是一本充满惊人机智和活力的小说。写美国社会中的粗俗面,谁也比不上纳博科夫。比如说,美国汽车旅馆的肮脏和荒谬,这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写作题材,最后总算找到一个诗人兼社会学家的纳博科夫,把他们写得淋漓尽致。”

而在《洛丽塔》一书中,确实充满了亨伯特似乎荒唐的行为,再加上他疯狂的长达两年在美国各处周游、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的经

历,也确实使小说里充满了一些关于美国的汽车旅馆的生动描写。美国因汽车业的发达,被人称为“轮子上的国家”,大量的汽车旅馆建在公路旁,为自驾汽车的旅客提供食宿,也上演着一幕幕关于汽车旅馆的悲喜剧。但纳博科夫并不赞同《洛丽塔》是一本讽刺美国社会文化的书和说法,他认为:

“我选择美国的汽车旅馆而不选择瑞士饭店,也没有选择英国客栈,就是因为我要努力做一个美国作家,只要求得到其他美国作家享有的同样的权利。”

这说明纳博科夫之所以在《洛丽塔》中有那么多的汽车旅馆等美国文化的描写,只是想让自己的小说更像美国小说而已。

3 认为《洛丽塔》是一本充满了复仇意识的小说

纳博科夫的故乡俄罗斯历来就有“用决斗来维护自己的尊严和利益”的传统,才华横溢的俄罗斯诗人普希金就是在一次决斗中死去的,因此有人认为纳博科夫想要在《洛丽塔》表现某种复仇的因素。但真正行使复仇行为的人物应当是谁呢,《洛丽塔》并没有明确地表明。也许是在表现成为孤儿的洛丽塔为自己母亲复仇,因为她接受了亨伯特的谎言,成为了他的性伙伴,跟着亨伯特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在心理上承受着“乱伦”的重负从而远离了欢乐的童年,因此这个复仇者应当是洛丽塔,她应当通过逃亡、背叛、抛弃等种种方式向亨伯特表达她的复仇意识。但《洛丽塔》最终的结局是亨伯特并没有被洛丽塔杀死,而是亨伯特杀死了剧作家奎尔蒂并犯下了死罪。还有一种说法是复仇的主角是上天,上天对小说中的主要

人物——亨伯特和洛丽塔都进行了报复:亨伯特在受审前几天因心脏病猝死狱中。一个月后,洛丽塔和腹中的女儿死在产床上,两个有着不道德的性关系的人都受到了上天的惩罚,这似乎才是作者所要表达的复仇意义。但在二人死亡的同时,《洛丽塔》的故事又给了他们永生的机会,使亨伯特仍然拥有着“我的洛丽塔”,这又与复仇之说相互矛盾。

二纳博科夫对《洛丽塔》主题的见解

首先,纳博科夫否认这是一个关于性的小说,他在《洛丽塔》里多次明确地说道:

“《洛丽塔》开头几章的某些技巧(例如亨伯特的日记)让我最初的读者误认为他们读的是一本淫秽的书,他们以为读下去会有越来越多的淫秽场面,而一旦不见了淫秽的场面,这些读者也就读不下去了。”

的确,正如纳博科夫所言,小说里很少有淫秽的场面,与之相反的是,小说里到处充满着优雅的文字、诗意的画面和对自然风光的歌颂。当必然写到性爱时,纳博科夫也使用文雅的、隐喻的字眼,使用侧面描写的方式将其含糊地一带而过,使之变成了整个风景描写中最不经意的一笔。因此,《洛丽塔》与通常人们所熟悉的色情小说有着根本的区别,那就是作者排斥用性描写来取悦于读者的写作方式,并有意识地将整个故事里关于性描写的部分淡化。

第二,纳博科夫也不赞成《洛丽塔》是一本直接的道德说教文本。他坚持认为:“在艺术超尘绝俗的层面上,文学当然不关心同情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