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录后序公开课

合集下载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 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备课资料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掌握文本的基本结构和内容。

3. 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2 教学内容1. 《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介绍。

2. 文本结构和内容概述。

3. 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训练。

第二章:教学资源与准备2.1 教学资源1. 《指南录》后序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参考书籍。

3. 教学多媒体设备和投影仪。

2.2 教学准备1. 准备文本和相关资料。

2. 设计教学问题和讨论题目。

3. 制作教学PPT和多媒体课件。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文本,回答问题。

3. 讨论与分析: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观点。

4. 批判性思维训练: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文本中的问题和社会背景。

3.2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培养阅读能力。

2. 讨论与分析:分组讨论,培养合作和表达能力。

3. 批判性思维训练:问题引导,培养思考和分析能力。

第四章:教学评估与评价4.1 教学评估1. 学生阅读理解测试: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学生讨论与分析评估:评估学生的合作和表达能力。

3. 学生批判性思维评估:评估学生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4.2 教学评价1. 学生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2. 同伴评价:学生互相评价,促进学习交流。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提供反馈和建议。

第五章:教学拓展与延伸5.1 教学拓展1. 相关书籍推荐:推荐与《指南录》后序相关的书籍,扩展学生的阅读范围。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5.2 教学延伸1. 学生自主研究:学生可以选择与《指南录》后序相关的研究课题,进行自主研究。

2. 学生小组项目:学生分组进行项目研究,培养团队合作和研究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与计划6.1 教学活动1. 导入新课:介绍《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作者,激发学生兴趣。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

《指南录后序》教案优秀6篇指南录后序教案篇一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学生背诵文天祥《过零丁洋》一诗后,指出《<指南录>后序》一文就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生动解释。

二、作者及时代背景简介。

宋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元已基本上稳定地统治了北方和中原地区,迁都于大都(今北京),并不断南侵。

当时南宋王朝的奸相贾似道只顾追求欢乐,不问边事,国势岌岌可危。

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元将伯颜大举入寇,前锋直达鄂州(今湖北武昌),朝廷闻报,惊恐万状,乃下诏勤王。

次年(宋恭宗德佑元年),贾似道迫不得已,亲自都督诸路军马与元军大战于池州(今安徽贵池),结果大败,伯颜进占建康(今江苏南京)。

至德佑二年(1276年)初,又进逼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

本文开头说的“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就是上述形势说的。

[附录]关于文天祥起兵勤王,史书上有这样的记载:“勤王诏至赣(今江西赣州),天祥捧之涕泣,发郡中豪杰,并结溪峒山蛮,得万人,遂入卫。

天祥性豪华,平生自奉甚厚,声伎满前。

至是,痛自损抑,以家赀为军费。

闻者为之感动。

”三、朗读并补充注释。

按段落顺序进行,先作补充注释,然后朗读,并归纳段落大意。

1.第1段。

①萃——集。

②会使辙交驰——在元军逼近首都临安的情况下,南宋朝廷为苟延残喘,曾多次派人前往元营求和。

在文天祥之前, 先后出使元营的有陆秀夫、 刘岊(jié)、杨应奎等人。

③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猜想元军统帅也还可以用言辞来打动的。

意,猜想、揣度。

④觇——偷偷地察看。

本段大意:叙述出使元营的背景和意图。

2.第2段。

①予自度不得脱……叔侄为逆——伯颜尝引天祥与吴坚等同坐。

天祥面斥贾余庆卖国,且责伯颜失信。

吕文焕从旁谕解之,天祥并斥文焕及其侄师孟:“父子兄弟受国厚恩,不能以死报国,乃合族为逆,尚何言?”文焕等惭恚。

伯颜遂拘天祥,随祈请使北行。

②“将以有为也”——语出韩愈《张中丞传后叙》:“城陷,贼以刃胁降云(南霁云);巡(张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分析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分析

初上敢师庆不至下孟得遽献北颇还轻 构谄营 惊 ,于吾恶,动国国于后抗,事。前,辞北遂予不,亦不幸贾慷 羁未 可吕 余慨 縻, 收则拾直。前予诟自虏度帅不失得信脱,, 数吕师孟叔 :立刻。 轻: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构恶:挑拨,陷害 羁縻 :(被)软禁 度:估量,揣度 直:名词作动词,上前 诟:责骂 数:列举罪状。
死;扬州城下,进退不由,
殆例送死;坐桂公塘土围 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 贼手死;贾家庄几为巡徼
如:到 竟使:假使 不由:不能自主 殆例:几乎等于 巡徼:巡查的军官
所陵迫死;
陵迫:凌迫,欺侮逼迫。
夜趋高邮,迷失道,几陷死;质 趋:奔向 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 质明:天刚亮的时候
几无所逃死;至高邮,制府檄下, 檄:通缉公文
扬子江
几日随风北海游, 回从扬子大江头。 臣心一片磁针石, 不指南方不肯休。
(1)德祐( yòu ) (2)缙绅( jìn ) (3)纾祸( shū ) (4)觇北( chān ) (5)献谄( chǎn ) (6)诟虏帅( gòu ) (7)贵酋( qiú ) (8)羁縻( jī )( mí) (9)二阃( kǔn ) (10)渚洲( zhǔ ) (11)自刭( jǐng ) (12)殆例( dài ) (13)巡徼( jiào ) (14)檄文( xí ) (15)毗陵( pí) (16)邂逅( xiè )( hòu ) (17)余僇( lù ) (18)愧怍( zuò ) (19)号呼靡及(háo ) ( mǐ )
几以捕系死;行城子河,出入乱 下:名词作动词,发下
尸中,舟与哨相后先,几邂逅死; 以:因为
至海陵,如高沙,常恐无辜死; 道海安、如皋,凡三百里,北与
相后先:一前一后行进
寇往来其间,无日而非可死;至 邂逅:不期而遇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

对未来的展望和期待
持续更新
希望该课件能够持续更新,以 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和市
场环境。
增加互动性
建议增加更多的互动环节,以 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参与 度。
扩大覆盖面
希望该课件能够进一步扩大覆 盖面,涵盖更广泛的主题和知 识点,以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 求。
提高质量
希望该课件在未来的发展中不 断提高质量,精益求精,成为
提供了历史借鉴
指南录后序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和 民族精神,为现代人提供了宝贵 的经验和教训,启示我们在面对 困境时要坚定信念、保持气节。
促进文化传承
通过学习和传承指南录后序,现 代人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激发正能量
指南录后序中作者展现的坚韧不 拔、忠诚爱国的精神品质,激励 现代人在面对挑战时保持积极向
05
结语
对指南录后序的评价和总结
内容丰富
结构清晰
该课件涵盖了广泛的主题和知识点,从多 个角度对《指南录后序》进行了深入的剖 析和解读。
课件的各个部分之间逻辑关系紧密,层次 分明,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记忆。
语言简练
实用性强
课件的语言表达简练明了,易于理解,避 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表述。
该课件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还结 合实际案例进行分析,有助于学习者在实 际操作中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阅读《指南录后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指南录》中记录的历史事件和人 物,以及文天祥的思想和行动。
《指南录后序》对于研究南宋历史、文天祥思想和文学艺术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 义。
02
指南录简介
作者介绍
01
02
03
徐霞客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和 文学家,中国地理名著《 徐霞客游记》的作者。

苏教版 指南录后序PPT课件43

苏教版  指南录后序PPT课件43
课前准备
温馨提示:
• 课堂四大件: 课本、导学案、典型题本、双色笔 • 释放你的激情:大声有感情地品读课文 • 课堂目标:激情高效、愉悦享受
要求:
1.落落大方 2.声音洪亮
3.自然流畅
4.脱稿展示 5.组长点评
国事危急,是小我还是大我?羁縻北营,是 抗争还是妥协?辗转脱逃,是生存还是死亡?侥 幸存活,是偷生还是战斗? 一路逃亡,一路诗歌,一路抉择,一路豪情, 从京口到永嘉,文天祥唱响了人生的悲歌。国事 危急,舍小我而择大我,是谓之“义”;羁縻北 营,舍妥协而择抗争,是谓之“气”;辗转逃脱, 弃自刭而择生存,是谓之“忠”;侥幸身活,弃 偷生而择战斗,是谓之“烈”。义、气、忠、烈, 是对《指南录后序》最好的解读,也是对文天祥 精神最好的诠释。
指南录后序
不 指 南 方 不 肯 休 臣 心 一 片 磁 针 石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自主梳理,用自己的 话疏通文本。 2.反复感受作者的壮怀激头挺身而出的爱国豪情 劫后余生痛定思痛的人生感喟
自由展示
探究学习
自由展示
自由展示
自由 展示
自由 展示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杜威 5、构成我们学习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贝尔纳 6、学习要注意到细处,不是粗枝大叶的,这样可以逐步学习摸索,找到客观规律。——徐特立 7、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8、一般青年的任务,尤其是共产主义青年团及其他一切组织的任务,可以用一句话来表示,就是要学习。——列宁 9、学习和研究好比爬梯子,要一步一步地往上爬,企图一脚跨上四五步,平地登天,那就必须会摔跤了。——华罗庚 10、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着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如果教师诱导儿童学习好榜样,鼓励仿效一切好的行为,那末,儿童身上的所有缺点就会没有痛苦和创伤地不觉得难受地逐渐消失。——苏霍姆林斯基 11、学会学习的人,是非常幸福的人。——米南德 12、你们要学习思考,然后再来写作。——布瓦罗14、许多年轻人在学习音乐时学会了爱。——莱杰 1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16、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列宁 17、学习的敌人是自己的满足,要认真学习一点东西,必须从不自满开始。对自己,“学而不厌”,对人家,“诲人不倦”,我们应取这种态度。——毛泽东 18、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学会。——列宁 19、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列夫· 托尔斯泰 20、对所学知识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赞科夫 21、游手好闲地学习,并不比学习游手好闲好。——约翰· 贝勒斯 22、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精邃,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学使人善辩。——培根 23、我们在我们的劳动过程中学习思考,劳动的结果,我们认识了世界的奥妙,于是我们就真正来改变生活了。——高尔基 24、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下苦功,三个字,一个叫下,一个叫苦,一个叫功,一定要振作精神,下苦功。——毛泽东 25、我学习了一生,现在我还在学习,而将来,只要我还有精力,我还要学习下去。——别林斯基 13、在寻求真理的长河中,唯有学习,不断地学习,勤奋地学习,有创造性地学习,才能越重山跨峻岭。——华罗庚52、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3、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4、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55、领导的速度决定团队的效率。 56、成功与不成功之间有时距离很短只要后者再向前几步。 57、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58、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誉就很难挽回。 59、不要说你不会做!你是个人你就会做! 60、生活本没有导演,但我们每个人都像演员一样,为了合乎剧情而认真地表演着。 61、所谓英雄,其实是指那些无论在什么环境下都能够生存下去的人。 62、一切的一切,都是自己咎由自取。原来爱的太深,心有坠落的感觉。 63、命运不是一个机遇的问题,而是一个选择问题;它不是我们要等待的东西,而是我们要实现的东西。 64、每一个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65、再冷的石头,坐上三年也会暖。 66、淡了,散了,累了,原来的那个你呢? 67、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是胜利!不惜一切代价争取胜利! 68、一遇挫折就灰心丧气的人,永远是个失败者。而一向努力奋斗,坚韧不拔的人会走向成功。 69、在真实的生命里,每桩伟业都由信心开始,并由信心跨出第一步。 70、平凡的脚步也可以走完伟大的行程。 71、胜利,是属于最坚韧的人。 72、因害怕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 73、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74、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3、上帝助自助者。 24、凡事要三思,但比三思更重要的是三思而行。 25、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26、没有退路的时候,正是潜力发挥最大的时候。 27、没有糟糕的事情,只有糟糕的心情。 28、不为外撼,不以物移,而后可以任天下之大事。 29、打开你的手机,收到我的祝福,忘掉所有烦恼,你会幸福每秒,对着镜子笑笑,从此开心到老,想想明天美好,相信自己最好。 30、不屈不挠的奋斗是取得胜利的唯一道路。 31、生活中若没有朋友,就像生活中没有阳光一样。 32、任何业绩的质变,都来自于量变的积累。 33、空想会想出很多绝妙的主意,但却办不成任何事情。 34、不大可能的事也许今天实现,根本不可能的事也许明天会实现。 35、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 36、失败者任其失败,成功者创造成功。 37、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38、天助自助者,你要你就能。 39、我自信,故我成功;我行,我一定能行。 40、每个人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 41、从现在开始,不要未语泪先流。 75、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指南录后序 (全)ppt课件

指南录后序 (全)ppt课件
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 说明文或议论文。
4
《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 写的序言,因为以前曾写过一篇序,所以这一篇称 为“后序”。
诗集命名为《指南录》,收的是作者出使被扣和逃 归途中所写的诗。集名取其中《渡扬子江》一诗 “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句意。
渡扬子江
前些日子被元人扣押,被迫在北方
第一部分:
(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 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 如归、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 操。
第二部分:
(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 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 死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
7 名。
8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都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 迁皆不及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莫知计所出。
17
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
孟叔侄为逆,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
貌敬,实则愤怒。二贵酋名曰“馆伴”,夜 则以兵围所寓舍shè,而予不得归矣。
10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 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 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 是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会:适逢,恰逢。 辙:车迹,这里指使臣的车子。 北:指元。 当国者:主持国事的人。 为:是 纾:缓解。 爱:吝惜。 意:估计,料想。 以:用 觇:窥视,侦察。 11 以:凭借……身份。
2
文天祥 (1236~1283)
南宋大臣,杰出的民族英雄、文 学家、诗人。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 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 人。

指南录后序-精心整理课件

指南录后序-精心整理课件

二、初步感知
解题:书序一般写什么?为什么以《指南录 》为名?又为什么称为“后序”?
本文是一篇序跋文章,作者通过对自身出使元营、逃归永 嘉的历程的记叙,扼要地叙述了诗作产生的背景,同时也简 要说明了诗集编辑的体例和目的,作序的时间和诗集命名, 是一篇典范的书序;但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叙事散文。写作 上的特点是记叙中兼用了抒情和议论。
• 翻译: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繁, 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的人前去相见, 大家认为我去一趟是可以解除祸患的。
• 得分点:会:适逢;当国者:主持国事 的人;行为:古今异义,去一趟,是;纾 :解除。
这句中的重点实词和虚词整理

拜相如为上大夫 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廉颇为赵将 初为《霓裳》后《绿腰》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故为之文以志 莫不欲求忠以自为
《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指南: 向着南方。录: 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其用意就
像他在一首诗里文章,“后序”是因为之前已经 有了“自序”。
三、文本研习:第一节
•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 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 施。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6分)
复习检测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 督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 除:授官,被任命为 。 • 都督:名词用作动词。统率。 • 迫:逼迫,这里引申为逼近。 • 迁:迁移,转移。 • 施:施行,实行,做。 • 萃:聚集。 • 莫:无定代词,没有谁。
• 翻译: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被授予右丞相兼枢 密使的官职,统率全国各路军马。当时元军已经逼 近国都大门外,交战、防守、转移都来不及实施了 。满朝大小官员聚集在左丞相家里,没有人知道该 怎么办。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

指南录后序详细课件

小结第2、3节段意: 出使北营,震慑敌方,身 受羁縻和被驱北上,表达 了他忍辱负重,图谋再举 的思想。
第四节
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即具以北虚实告(于) 东西二阃,约以连兵大 举。中兴机会,庶几在 此。留二日,维扬帅下 逐客之令。不得已,变 姓名,诡踪迹,草行露 宿,日与北骑相出没于 长淮间。穷饿无聊,追 购又急,天高地迥,号 呼靡及。已而得舟,避 渚洲,出北海,然后渡 扬子江,入苏州洋,展 转四明、天台,以至于 永嘉。
不得已,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 日与北骑相出没于长淮间。 诡:隐蔽。 草、露、日:名作状 出没:周旋。(异义) 迫不得已,我改换了姓名,把踪迹隐蔽 起来,在草野中行走,在露天下歇宿, 每天同元军骑兵在长淮一带周旋。
间:机会 具:完全,都,详尽地 以连兵大举约(之),和他 们约定连合兵力采取大行动。 庶几:差不多 诡:隐蔽。 草、露、日:名作状 出没:周旋。(异义) 穷:困窘(异义) 无聊:没有依靠(异义) 购:悬赏捉拿 靡:不 已而:不久 展转:多次转道到达 以:表结果连词,译为“最 后”。 至于:到达(异义)
第三阶段是:“未几……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隐忍北行)
“但欲求死” 与“隐忍以 行”,这两种做法是否相互 矛盾? 明确:不矛盾。“求死”是因
为“不得脱”,以死保全名节; “隐忍以行”,是因为有机会 逃脱,还可以有所作为,图救 国之策。
苏轼《留侯论》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 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见辱, 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 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 而其志甚远也。
有关文天祥的祠联
海丰县方饭亭联:
热血腔中只有宋,孤忠岭外更无人。

《指南录后序》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指南录后序》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指南录后序》教案【目的要求】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为……所”被动句式。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表达方式和作用。

【写作特点】1.本文记叙,抒情,议论很完美地结合。

2.语言生动而准确,特别是动词的使用。

【资料窗】关于文天祥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自号文山。

宋理宗时曾被选拔为进士第一名,任官不到两月即与权贵作尖锐的斗争,屡遭弹劾仍坚持正义。

德佑(宋恭帝年号)元年(1275)正月,国事危急,朝廷召诸路“勤王”,文天祥积极响应,以全部家产充军费,组织武装力量。

次年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这时文天祥被任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议和,他不辱国体,慷慨陈辞,触怒元方丞相伯颜,被扣,解送北方;至镇江逃脱,历尽艰险,才得南归。

端宗赵昰派遣他与南下元军作战,景元三年(1278年)兵败被俘,被押到大都(今北京)后,元世祖忽必烈以宰相作为诱降条件,遭到文天祥的严辞拒绝。

右丞相,汉奸邓光荐劝其降元,亦遭唾骂。

文天祥历尽折磨而志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3年)十二月初九在柴市就义,年仅47岁。

教学课时安排:三教时教学设计过程:_________________第一教时导入:说起文天祥,我们就会想起他有名的诗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我们常常被文天祥的这片赤诚的爱国之心感动着,他在《指南录后序》一文中对此作了最完美、最生动的诠释。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他的《指南录后序》,来体会他赤诚的爱国情怀。

板书:指南录后序文天祥一.现听老师朗读全文,注意句子节奏和读音二.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从这篇文章中读到了什么?1.赤诚的爱国情感;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4.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教师归纳:《指南录后序》是文天祥为自己的诗集《指南录》写的序文,诗集命名为《指南录》是取“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的句意,表达了作者心指南宋、冒死南归的爱国之情。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

课文《指南录后序》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指南录后序》的作者、背景及意义。

(2)能够正确朗读、背诵课文。

(3)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对不同文体的鉴赏能力。

(3)通过课内课外阅读相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的朗读与背诵。

(2)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理解。

(3)课文表达技巧的分析。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所涉及的古代历史、文化知识的掌握。

(2)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介课文《指南录后序》的作者文天祥及其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体会作者的情感。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分析课文表达技巧,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讨,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指南录后序》。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历史、文化知识。

3. 写一篇关于《指南录后序》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读后感写作:评价学生在读后感写作中的思路、表达和情感,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课文中的疑难点,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2. 运用案例分析法,以具体实例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增强学生的理解力。

指南录后序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高三语文教案设计

指南录后序高三语文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理解文中的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1.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提高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3.2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文中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1.2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3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2.1理解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2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指南录》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指南录后序》,理解文本内容,找出生字词和文言文句式。

3.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以及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5.课堂练习让学生当堂完成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第二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比较阅读让学生将《指南录后序》与《指南录》进行比较阅读,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比较阅读的结果进行讲解,进一步解读文本。

4.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就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观点。

5.课堂小结第三课时1.复习导入回顾前两节课的学习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困惑。

3.课堂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4.课堂小结四、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指南录后序》。

2.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1.在课堂上,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

2.在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时,应结合具体文本进行讲解,使学生更好地理解。

指南录后序教案一等奖

指南录后序教案一等奖

指南录后序教案一等奖《指南录后序教案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指南录后序教案一等奖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指南录后序教案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1.了解自序的写法;2.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特点和一些动词对表达感情的作用,以及几个多义词的用法3.了解文天祥《指南录》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把握课内的实虚词教学难点:本文部分动词的作用,对作者感情的理解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蓼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作者简介及解题1、作者简介:文天祥(1236─1283),字宋瑞,又字履善,别号文山。

宋朝吉州庐陵( 江西吉安)人。

他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英雄、南宋末年的爱国政治家、文学家和诗人。

21 岁中状元后,做过几任地方官和京官。

2、解题:《指南录》是文天祥自己编的一部诗集,共四卷。

指南:向着南方。

录:是这段艰险历程的记载。

其用意就像他在一首诗里所写的那样:“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

”一共有两篇序,先写了一篇“自序”,又写了这篇“后序”。

“序”是一种文体,是对于著作意旨的陈述,通常放在著作的开头,现在叫“前记”或“前言”。

如果说《指南录》这部诗集的诗篇,撰写了文天祥这段苦难的`经历的心情和感怀,那么该说这篇“后序”是这段苦难经历总的记叙。

它记叙了文天祥出使敌营,如何大义凛然,痛骂汉奸以及严词抗争痛斥敌人的情况;叙述了文天祥寻机从敌营逃出后,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文天祥不屈不挠、坚忍不拔的意志和视死如归、凛然不屈的民族气节。

三、朗读课文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1-2,3-4段;2、师范读第5段;3、齐读6-8段;4、生自由朗读全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可不幸的是,吕师孟 早就同我结怨,先在 元人面前说我坏话, 贾余庆又紧跟着向敌 人献媚献计,
▪ 于是我被软禁不能返 回,国事就不可收拾 了。
翻译
予自度不得脱,则 直前诟虏帅失信,
研习课文
▪ 结合注释,重点注意红色的字词,疏通第1小节 文意,说说不懂的字词句,大家共同解决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 诸路军马。时北兵已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施。 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会使辙交 驰,北邀当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 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 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于是 辞相印不拜,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救国的计策。于是,不接受
丞相职位,第二天,用资政
殿学士的身份前往。
提问:文天祥是在怎样的情 况下出使北营的?
▪ 明确:文天祥是在“时北兵已 迫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 施”(当时元兵已迫近国都门 外,出战、坚守、迁都全都来 不及实施)的严重形势下出使 北营的。
提问:文天祥当时的心情和意 图怎样?
翻译
德祐 二年二月十九日,▪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 使,都督诸路军马。 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战、守、迁皆不及 施。缙绅、大夫、 士萃于左丞相府, 莫知计所出。
德祐二年二月十九 日,我受任右丞相 兼枢密使,统率全 国各路军马。当时 元军已经逼近都城 北门外,交战、防 守、转移都来不及 做了。满朝大小官 员聚集在左丞相吴
…………
文天祥把自己的满腔热诚都化作了自己艰险的经历,我们 也从这些不易的经历中感悟到了作者的这种爱国之心。
段 第一部分:
落 层 (第1 — 5自然段)自述出使元营所 次 遭遇的种种磨难,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
英勇抗争的爱国主义高尚情操。
第二部分:
(第6 — 8自然段)说明诗篇的写作 情况和结集目的,并生发忠诚报国、死 而无憾的感慨,且交代诗集的题名。
指南录后序公开课
——
文天祥
不臣 指心 南一 方片 文不磁 天肯针 祥休石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文天祥(1236~1283) 南宋文学家、诗人、民族英 雄。字履善,又字宋瑞,号文山。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 安县)人。宋理宗祐宝四年(1256)考取进士第一名。 曾任湖南提刑,知赣州(现江西赣州市)。德祐元年 (1275),元军进迫宋都临安(今浙江杭州),文天祥 应勤王诏,捐家产作军费,率义军万余人起兵抗元。不久 元军大举南下,驻军于皋亭山,文天祥以资政殿学士身份 出使元军议和,被扣,后在北解途中逃脱,经海路转至福 州,拥立端宗,图谋恢复,转战东南,终兵败被俘。次年 送至大都(北京)宁死不屈,从容就义。时年仅46岁, 遗有《文山先生全集》二十七卷。
提问:文天祥辞相印不拜而出使 元营这件事说明了什么?
明确:
不计个人利害,图救 国之策。
总结:第一段叙写出使北营的背景、心情 与意图,表达了作者在国事危急之际挺身 自任的思想感情。
结合注释,重点注意红色的字
词,研习2,3两节文意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上下颇惊动,北亦未 敢遽轻吾国。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 于后,予羁縻不得还,国事遂不可收拾。予自度 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数吕师孟叔侄为逆, 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北虽貌敬,实则愤怒。 二贵酋名曰“馆伴”,夜则以兵围所寓舍,而予 不得归矣。
坚家里,没有谁知
道该怎么办。
翻译
会使辙交驰,北邀当 ▪ 国者相见,众谓予一行 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 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 可以口舌动也。初,奉 使往来,无留北者,予 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 国之策;于是辞相印不 拜,翌日,以资政殿学 士行。
适逢双方使者的车辆往来频 繁,元军邀约我朝主持国事 的人前去相见,大家认为我 去一趟就可以解除祸患。国 事到了这种地步,我不能顾 惜自己了;估计元方也许可 以用言语打动的。当初,使 者奉命往来,并没有被扣留 在北方的 ,我就更想窥视 一下元方的虚实,回来谋求
未几,贾余庆等以祈请使诣北,北驱予并往, 而不在使者之目。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翻译
初至北营,抗辞慷慨, 上下颇惊动,北亦未 敢遽轻吾国。不幸吕 师孟构恶于前,贾余 庆献谄于后,予羁縻 不得还,国事遂不可 收拾。
▪ 刚到元营时,我陈词 不屈,意气激昂,元 军上下都很惊慌震动, 他们也没敢立刻轻视 我国。
邂逅( xiè )( hòu )
余僇( lù )
愧怍( zuò )
号呼靡及(háo )( mǐ )
整体感知
▪ 请同学们结合全文,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说,你从这篇 文章中读到了什么?
1.赤诚的爱国情感; 2.报效祖国的强烈愿望; 3.对生死的独特理解; 4. 艰险的经历 5.写作《指南录后序》的背景和缘由;
▪ 明确:心情是:“予不得爱身”(我不
能只顾爱惜自己),即已抱定了为国捐 躯的决心。其意图是:一方面“意北亦 尚可以口舌动也”(估计元军方面还是 可以用言语说动的),企图以外交手段 来挽回败局;另一方面是“更欲一觇北, 归而求救国之策”(更希望去观察一下 元军的情况,回来后好寻求挽救国家的 策略)。
文天祥
教学目标:
▪ 1.学习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 “为……所”被动句式。
▪ 2.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文天祥以 死报国的爱国精神。
▪ 3.理解本文在叙述中兼用论证,抒情的 表达方式和作用
《指南录》
《指南录》,文天祥诗集。宋 恭帝德佑二年(1276),元军 进逼南宋首都临安,文天祥 赴元营谈判,被扣押,后乘 隙逃归。他把出使被扣和逃 归途中所写的诗结集,取作 者《渡扬子江》诗中“臣心 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 休”的句意,命名为“指南 录”。作者在写这篇序之前, 前已经为诗集写了《自序》, 故本篇称为“后序”。
朗读课文 jìn )
纾祸( shū )
觇北( chān )
献谄( chǎn )
诟虏帅( gòu )
贵酋( qiú )
羁縻( jī )( mí )
二阃( kǔn )
渚洲( zhǔ )
自刭( jǐng )
殆例( dài )
巡徼( jiào )
檄文( xí )
毗陵( pí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