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合集下载

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探析

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探析

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特色探析摘要:满族饮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而作为唯一在中国历史上曾两度建立过中原王朝的少数民族,其饮食文化又具有突出的融合性。

满族饮食文化对辽沈地区有着深刻久远的地域影响,应该也必然在辽沈地区文化建设和经济腾飞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关键词:承袭传统;民族融合;地域影响;作为空间依存特定的自然环境,伴随着社会历史环境的发展变化,满族饮食文化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既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又体现出积极的开放性。

在辽沈地区,满族饮食文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在振兴老工业基地、发展沈阳城市文化的当下,满族饮食文化更是有很大的作为空间。

1特色鲜明的传统印记特定的自然和社会历史环境孕育特定的饮食文化。

李自然将满族特色饮食文化分为3个类型:东北满族饮食文化;直省驻防满族饮食文化;京旗满族饮食文化,他认为其中的东北满族饮食文化保留了较多的传统饮食文化特质[1]。

1.1自然环境因素影响下的满族饮食文化。

人文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谋生和生活的方式,也决定了相应的饮食文化。

满族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的肃慎,生活在北寒之地白山黑水之间的满族祖先属渔猎民族。

一方面享受着大自然的赐予,“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通过狩猎、采集和捕捞解决温饱问题;另一方面又因地处北寒,农业、种植业落后,面临着较其他地区蛋白质、脂肪和盐的需求和摄入量高,食品结构单一的问题。

基于此,满族祖先因地制宜地创新出很多饮食智慧。

首先,满族人喜食肉,尤其偏爱猪肉。

从商周时期,满族人们开始在山林放养猪。

为解决漫长严冬的肉类供给,他们采用或晾晒或腌制的方法对肉类进行储藏。

其次,为解决食物结构单一的问题,将采集与狩猎相结合,运用或窖藏,或晾晒,或腌制的方法,储存越冬菜品。

其中适合窖藏的有白菜、土豆、萝卜等;适合晾晒储存的有豆角、茄子、萝卜和黄瓜等;腌渍蔬菜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水渍白菜,即“酸菜”。

再次,善用酱。

满族祖先有用大豆酿造大酱佐以山菜的饮食习俗。

酱的用途非常广泛,生吃、熟吃,蘸菜、腌菜或炖菜皆可。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辽宁省地理位置独特,北接吉林、内蒙古,东接朝鲜,西接河北,南临渤海,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多以此为军事重地和重要后方。

鲜卑族以朝阳为都城发展至中原,满族以沈阳为都城发展到全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蒙古族建立的元及北元,都以辽宁作为重要后方基地。

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创造了辽宁独特的地方文化,积淀下了辽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一、辽宁少数民族分布及自治概况辽宁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3710. 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64. 3万人,占巧.2%。

全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和蒙古族共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居全国第二位;回族24. 6万人,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朝鲜族24万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锡伯族13. 2万人,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占66 %,居全国第一位。

这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 .5 %。

所以,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以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

辽宁是满族发祥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辽宁,主要分布在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等几个满族自治县所在的市和葫芦岛市。

八个满族自治县(市)分别是:新宾、山由岩、清源、本溪、桓仁和宽甸,其中凤城、北镇撤县改市,满族自治乡、镇、街道88个。

二)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阜新和朝阳两市,分别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76. 1%和%,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和33. 26%,两地合计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70%以上。

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是喀喇沁左翼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自治乡、镇、街道16个。

(三)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和鸭绿江流域以及大中小城镇和铁路沿线,主要居住城市是沈阳、抚顺、铁岭、营口、丹东等,朝鲜族自治乡、镇、街道12个。

辽代的文化特征

辽代的文化特征

辽代的文化特征作为中国历史上几个少数而又典型的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的辽朝,在政治上的制度即稳定了政权,保证了作为少数民族原始性的内在凝聚力,也促进了民族融合。

从文化方面来讲,我个人认为文化一般包含三个方面,一个是文字,一个是文学,一个是思想。

在文字方面的发展,契丹语为与乌桓、鲜卑一脉相承的东胡语的一个分支,属阿尔泰语系。

与古蒙古语同源,关系密切,某些契丹语词汇与古蒙古语相同或相近。

建国前,契丹无文字。

神册五年(920),阿保机命耶律突吕不和耶律鲁不古创制文字。

他们在汉人的协助下,以汉字隶书减少笔画,或直接借用汉字创制了契丹大字。

后来,皇弟迭剌参照回鹘字对大字加以改造,创制了契丹小字。

小字为拼音文字,比大字使用方便,它的拼音方法受了回鹘字的启发和汉字反切注音的影响。

契丹小字的研究,现在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国内外学者已释出语词400余条,构拟出100 多个原字的音值。

辽朝境内,契丹语和汉语都是官方和民间的通用语言。

两种契丹字和汉字也同样被官民使用和在境内外通行。

契丹字除用来书写官方文书、碑碣、牌符、书状、印信等外,也翻译了大量儒家经典和文学、史学、医学著作,有些契丹文人也用契丹文字进行文学创作。

契丹人早期以渔猎、游牧为生,逐水草而居,飘忽不定。

其社会形态尚处于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状态,这就决定了契丹早期文化必然是原始的、蒙昧的。

契丹人的本性也主要是粗豪尚武。

太祖、景宗、兴宗皇后等都在军旅中建立战功,这是“古所未有,亦其俗也”。

这是其他朝代所少见的。

而此时,契丹人的文化也不发达,《辽史·文学传》:“辽起松漠,太祖以兵经略方内,礼文之事固所未遑”。

这表明,契丹建国初期,尚未有自觉的文化活动,更谈不上自觉的文学创作。

但在其他的文化形态中,仍然有一些可以称为诗歌的韵文存在。

据《辽志》记载,契丹人“父母死而悲哭者,以为不壮。

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

因酌酒而祝日:‘冬月食,向阳时,若我射猎时,使我多得猪鹿。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满族文化视域下的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
辽宁省作为中国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省份,其乡村地区保存着丰富的满族文化遗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特色乡村民居逐渐成为吸引游客和本地居民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以满族文化的视域出发,探讨辽宁省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情况。

辽宁省满族文化的独特性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满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以其独特的语言、文化和传统习俗而闻名于世。

辽宁省是满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众多的满族遗址和文化景观。

这些遗址和景观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源泉。

辽宁省著名的满族文化村——清真山满族文化村,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参观和研究。

这些满族文化村的兴建和发展,促进了当地特色乡村民居的建设和发展。

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为特色乡村民居的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支持。

作为中国的古老文化之一,满族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成为当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关注的重要问题。

针对这一问题,辽宁省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在乡村民居的设计和建设过程中,注重融入满族文化的元素和特色,提升乡村民居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还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满族文化活动和展览,如满族传统艺术展、满族服饰秀等,旨在宣传和推广满族文化,提高当地居民对满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辽宁人文传统特点概论

辽宁人文传统特点概论
关 键 词 : 宁 ; 文 传 统 ; 成 ; 点 辽 人 形 特 中 图分 类号 : 9 1 K 0. 6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8 5 (0 2 0 — 1 3 0 17 — 2 4 2 1 )1 04 — 4
收 稿 日期 :0 1 0 — 8 2 1 — 7 1
亡 ,3 1 17 年一14 年 )( 6 3 ; )东北 诸族 化 合 时代 6 (64 14 年一 l3年 ) 9 6 。自打有此划分以来 , 争议就 从未断过。后来研究东北史 的学者并没有采用
这一分期法 ,大多还以中央王朝 的更替为东北


多民族文化的聚合与融合
中国是 多 介: 潘澍(9 9 )女 , 士, 1 7一 , 硕 辽宁省委 党校基础教研部 副教授 , 事文化社会 学研究 。 从
是 谁创 造 了东 北 的历史 ?又是 谁 在 历史 中
历 史 的 发展 中 , 些文 化 特 质 被 选择 、 收 , 一 吸 渐
创造了东北 的文明?“ 吾们有北方人民 , 他们服 习于简单之思想与艰苦之生活 , 个子结实高大 ,
南部 , 自中 国内地 移 殖 者 也 ; 日肃慎 族 , 于 二 居 现 今 吉林 省 集 安 地 区 留有 大 量 高 句 丽 文 化遗
北部之东 ; 日扶余族 , 三 居于北部之 中; 四日东 存 ;渤海文 化 ”是 由聚居 在今 黑 龙江 省境 的铢 “ 胡族 , 居于北部之西。” 他所创建 的东北古代 民 褐 人创 造 的 。满族 在 多方 面确 已改变 了中 国传 族四大族系的研究体系 ,时隔7 年仍是我们研 统 的习俗 与典 制 , O 直到 今 天 , 们 仍然 感受 到 满 我
渤海大学掌报 哲 学 学 版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感受少数民族的风情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辽宁省本溪市的东南部,是中国满族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这里展现出了浓厚的少数民族风情。

在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度过的日子,我深切感受到了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自然环境与人文景观桓仁县地处中国东北平原和华北山地的过渡地带,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

县境内山水相映,风景如画,主要有森林、草原、水系等自然景观。

特别是满族民居建筑、满族民俗和满族传统手工艺等人文景观,让我深入感受到了少数民族的风情。

二、满族文化与习俗满族是中国最大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桓仁县,我有幸参观了满族博物馆,了解到满族的历史、衣着、音乐舞蹈等方面的特点。

特别是满族的传统婚礼习俗,如丰富多彩的婚车队伍、喜庆的迎亲仪式以及喜气洋洋的婚宴,让我深感满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满族传统手工艺满族传统手工艺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桓仁县也有着悠久的手工艺传统。

在参观手工艺店时,我看到了各种精美的传统手工艺品,例如刺绣、剪纸、陶瓷等。

这些手工艺品以其独特的设计和精湛的工艺,展示了少数民族艺术的独特魅力。

四、满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舞蹈是满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桓仁县期间,我有幸欣赏到了满族音乐与舞蹈的表演。

传统的满族乐器如二胡、马头琴等,悠扬的旋律和跳跃的音符令人陶醉其中。

而满族舞蹈则以独特的舞步和韵律感,表达出满族人民豪迈的性格与情感。

五、少数民族美食少数民族的风情不仅仅体现在文化和艺术上,还体现在美食方面。

在桓仁县,我品尝了满族传统菜肴,如金钱肚、拔丝山药等。

这些美食以其独特的烹饪方法和口味,让我领略到了满族独特的饮食文化。

六、与少数民族交流互动在桓仁县,我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朋友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与他们的谈话和互动,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了满族人民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这样的互动让我更加亲近和了解少数民族的风情。

浅谈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

浅谈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

浅谈辽宁省少数民族地区作者:柴阳来源:《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1期一、引言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辽宁是旅游资源大省和全国旅游业的重点省份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辽宁省拥有宏伟的历史建筑群和特殊的人文景观、神秘的自然风光、古朴的民俗文化活动,构成了该省的文化资源优势。

鲜明的民族风格、浓郁的地方特色、淳朴的民间风情,也为少数民族地区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品位奠定了基础。

这些历史瑰宝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无不体现出辽宁人生生不息的创造力,无不凸显出催人奋进的文化力量。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大量事实证明,项级、炙热的旅游产品,必须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基础。

一方面,辽宁已形成历史文化旅游、海滨度假旅游、绿色生态旅游、工农业旅游和红色旅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系列,推出了“红、绿、蓝、金、银”的“五色”旅游品牌。

另一方面,整合全省旅游资源,推出了由都市文化风光环线、滨海体闲度假线、山水边境风情线和辽西走廊风光线等组成的具有辽宁特色的“一环三线”旅游线路。

但是,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发展,该省旅游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社会文化资源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和广度不足,旅游文化内涵不深等。

辽宁旅游产品如何在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既保持与国际接轨也体现本土的特色,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充分挖掘旅游资源所蕴含的文化沉积和文化内涵,提升旅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对发挥旅游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辽宁省旅游产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1.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民族文化资源可开发的基础设施条件普遍存在落后的问题。

一是民族地区大多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加大了旅游开发的成本;二是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比,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稍好一些的城镇,民族文化资源则破坏较重,而民族特色较浓的地方,则基础设施又非常落后。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辽宁地区是中国锡伯族聚居地之一,锡伯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独特的文化传统在辽宁地区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全球化的影响,锡伯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本文将对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保护并传承锡伯族的文化传统。

一、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特点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和内蒙古等地区。

他们使用锡伯文,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生活方式和语言习俗与汉族等其他少数民族有很大的不同。

在辽宁地区,锡伯族的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包括语言、宗教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等方面。

锡伯族的语言是锡伯文,是一种独特的文字和语言体系,其文字系统源自满文和藏文,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和书写技巧。

锡伯文文字不仅可以书写汉语、满语、蒙古语等其他语言,还可以书写锡伯族的民间故事、宗教经典等文学作品,是锡伯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锡伯族的宗教信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上信仰藏传佛教和萨满教,尊崇喇嘛和萨满。

在锡伯族的生活中,宗教仪式、节日庆典以及宗教建筑等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锡伯族的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影响。

锡伯族的服饰和风俗习惯也是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锡伯族的服饰以藏式服装为主,以藏族的特色和纹饰为主,体现了一种独特的风格和文化特点。

在日常生活中,锡伯族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节庆风俗和民间艺术等方面的特点,这些都是锡伯族文化的丰富表现。

尽管辽宁地区的锡伯族文化具有独特的特点和丰富的内涵,但在现代社会中,锡伯族文化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一方面,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城市化的发展,锡伯族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一些传统文化元素受到了冲击和侵蚀。

全球化的影响也使得传统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侵入和替代,锡伯族的语言、宗教信仰、服饰、风俗习惯等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在语言方面,随着现代汉语的普及和成为主导的语言,锡伯文的传承和使用面临着困难。

简论辽宁民风的特点

简论辽宁民风的特点

风 的形成 , 正与流 民同恶势力 的抗争 相关 。 但是 因部 分流 民在 生活 无着 时也 曾“ 草 ” 生 , 落 谋 或拉 帮结伙 , 故在 与恶 势力抗 争 的 同时 ,也 在相 当程 度上 受其影
响, 养成 崇 尚暴 力 、 护 小 圈子 利益 的“ 湖 习气 ” 维 江 , 即所谓“ 子气 儿 ” 胡 。对 于胡子 的错误 认 识, 对 打 抱 不平 ”“ 、 杀富济 贫 ”“ 、 为朋 友要 两肋 插刀 ”等传 统
幽默 豁达 。 关 键 词 : 宁 : 域文 化 ; 辽 地 民风 ; 民俗
中 图分 类 号 : 82 K 9
文 献 标识 码 9 0— 0 0 0 17 -4 62 0 ) 4 0 8 — 3
东北 人 ( 括辽 宁人) 具有 北方 人 的基 本特 征 , 包 , “ 习惯 于 简单质 朴 的思维和 艰苦 的生 活 , 材高 大健 身 壮 , 格热情 幽默 。, 亦 即 比较 富于活力 、 性 , [ 妇 文化修 养 则相对 不足 。辽宁 的 民风 , 具有 以下几 点特 征 。
当然 的优 点 。当代 女作 家程 黛 眉于 《 北人》 书 中 东 一 评说 : 如 果 说东 北 男人 是一 棵树 的话 ,那 么这 树 权 “ 又有 些倾 斜 了 , 一 味地 追求 粗 犷和 阳刚 , 他 在某 种 程
也 有 人说 , 北 人 ( 括 辽 宁 人) 种 不 顾 隐私 东 包 这 的热 情 , 也与 从静 ‘ 面 炕 ” 对 的居 住条 件 、 居住 风 俗相
老少 两 代 、三代 同室居 住 ,甚 至是 两户 人 家一 室居
住 , 女 老少 不 但 同居一 室 , 至 同居 一 炕 , 同 的 男 甚 不 住户 、 同的辈 分之 间, 不 只用 布 帘 隔开 。这样 做 本是 为 了节 约取 暖 的 费用 , 是迫 不得 已的陋 俗 , 确 实使 但 得个 人 隐私无 法保 障 , 以至 被人们 习惯性地 忽视 。 人 们 生活 得 如 此密 切 , 在往 来 关 系 上 、 彼 此 感 情 上 、 在 在起 居 习惯 上 , 自然 会彼 此 适 应 , 以至 略 无 隔 阂 , 浑 忘彼 我 。 自家人 、 交 者彼 此 习惯 了这 种交 往方 式 , 近 遇 到 外 乡 人 自然 难 免“ 态 ” 本 意 是 讲 义 气 、 近 失 , 套 乎 , 难 免被他 人看 作缺 少 教养 的蛮 风陋 习 。 情本 却 热 非缺 点 , 知节 制 则 失 于粗 野 ; 不 慷慨 亦 非 恶 习 , 不加 收敛 则变 成骄 纵 。民风 特 点即使 是优 长 , 也必须 警觉 其 负面 影 响。 三、 宽厚 开放 宽 厚 , 对 陌 生人 的态 度 ; 指 开放 , 指对 陌 生事 物 的态 度 。 为辽宁 人 多是流 民的后代 , 因 继承 了祖 先敢 于 闯荡 天下 的血 脉 , 自然不 怕 同 陌生人 打交 道 , 不怕 接触 和接 受 陌生 的事物 。 是 , 于 宽厚 开放 自然成 为辽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  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

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位于中国东北地区,是全国各地众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之一。

这里生活着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其中以满族为主要代表。

在这个多元文化的县城内,独特的少数民族魅力令人陶醉。

少数民族的独特服饰是桓仁满族自治县最引人注目的特色之一。

满族传统服装以华丽的红色为主色调,配上精美绣花、银饰以及丰富多样的图案,展现出浓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这些服饰不仅体现了满族人民对美的追求,更是承载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每逢重要的节日或庆典活动,桓仁满族自治县的居民们都会穿上盛装,群魔乱舞,让人仿佛置身于一个色彩斑斓的民族绘画中。

不仅仅是服饰,桓仁满族自治县还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桓仁满族人民的智慧和技艺,更承载了历史的沉淀和民族的记忆。

制作满族传统手工艺品的过程,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工艺,例如羊毛毯、缝纫和编织工艺品等。

这些精美的手工艺品既能作为装饰品用于居家环境,也能作为特色土特产吸引游客购买。

音乐舞蹈也是桓仁满族自治县的一大独特魅力。

在这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人们通过歌舞表演传承和展示民族文化。

满族传统音乐旋律优美动人,独特的舞蹈动作富有力量感。

每年的春节,桓仁满族自治县都会举办盛大的舞狮表演,以此庆祝新年的到来。

舞狮表演中,舞狮者身着彩色的狮子服装,跳跃着展示出独特的舞蹈动作,带给观众们无尽的欢乐与惊喜。

此外,桓仁满族自治县还保留着丰富多样的传统节日庆典活动,这些活动是满族人民记录历史和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

其中最为知名的是火把节,它是满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在农历正月里举办。

当晚的火把节庆典以燃起的火把和壮观的焰火为特色,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

这个节日活动不仅展示了满族人民的团结和热情,也让更多人了解和感受到满族文化的魅力。

不可否认,辽宁省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其独特的魅力不仅体现在服饰、手工艺品、音乐舞蹈和传统节日庆典上,更是体现在人们的热情、友爱和奉献精神上。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

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篇1民俗文化中秋是中国的一个传统节日。

在中秋这天,我们大家都习惯吃月饼。

但是日本人与中国人在中秋节的时候吃月饼不同,日本人在赏月的时候吃江米团子,称为“月见团子”。

由于这个时期正值各种作物的收获季节,为了对自然的恩惠表示感谢,日本人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

虽然日本在明治维新后废除了农历,改用阳历,但是现在日本各地仍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习俗,一些寺院和神社在中秋节还要举办专门的赏月会。

而越南的人喜欢随着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临近,商家之间展开的“月饼大战”、“玩具大战”,这么做使越南各地的节日气氛尤显浓烈。

与中国的中秋节有所不同,越南的中秋节是儿童唱主角。

市场上口味各异的各式月饼、千姿百态的花灯、五颜六色的儿童玩具等节日食品、玩具应有尽有,孩子们的脸上溢满了对节日渴望。

中秋节,首都河内的大小街道沿街摆卖月饼的店铺披红挂绿,上书“月饼”字样的大红灯笼高悬在店前的醒目位置,各种品牌的月饼摆满了货架。

每年中秋节期间,越南各地都要举行花灯节,并对花灯的设计进行评比,优胜者将获得奖励。

另外,越南的.一些地方还在节日期间组织舞狮,常在农历八月十四、十五两晚进行。

当地人过节时或全家围坐阳台上、院子里,或举家外出到野外,摆上月饼、水果及其他各式点心,边赏月、边品尝美味的月饼。

那里的小孩子们则提着各种灯笼,成群结队地尽情嘻闹。

随着近年来越南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千年中秋习俗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许多年轻人在节日里或在家聚会、唱歌跳舞,或结伴外出游玩赏月,增进同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

因此,越南的中秋节除了传统的合家团圆之意外,正在增添新的内涵,逐渐受到年轻人的青睐。

中秋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之一,不但是因为那天可以有圆圆的月亮看和可以吃到月饼,更重要的是中秋节是一个非常温馨的节日!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800字作文篇2辽宁地域特色文化介绍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辽宁人,我对家乡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延续千年的独特文化自然是无比熟悉和自豪的。

辽宁满族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成因分析

辽宁满族传统民居特色及其成因分析

不能按照传统方式 建在 屋顶、墙壁之上 。满族 人选
择 将 其 建 在 房 子 旁 边 四 五 尺 开 外 的 地 面 上 ,之 间用 树 干 做 的管 道 在 地 下连 结 。 这 样 的 构 造 既 能 防 火 , 又 能 避 免 烟 囱对 屋 顶 的 压 力 。
( 4 )“ 苞 米 楼 ”成 因
法, 这 样 既 可 以保 证 通 风 又 能控 制合 适 的保 温 隔 热 。
是与满族家庭形象有重要 关系 的建筑 。因为苞米楼 用来存储一家的粮食供给 ,仓库 是否装满意味就着 这家 人勤劳扑实的程度 。苞米楼 的建 筑形式能够使
得晒 干 存放 在 其 中 的 玉 米 既通 风 又干 燥 , 是 一 种 聪 明而 巧 妙 的 方 式 。 所 以后 来 人 们 过 年 的 时候 将 对 联 或 “ 福 ”字 贴 到 苞 米 楼 仓 壁 处 ,表 达 美 好 的希 冀 。 三 、 满 族 传 统 民居 的建 筑 技 术 特 色及 其 成 因 辽 宁地 区 属 于 严 寒 气 候 地 区 ,冬 季 平均 气 温 低 于零下 2 O ℃ ,因 此 在 外 围 护 结 构 中 ,墙 体 的 厚度 非 常 之 大 ,这 是 满 族 居 民 根 据 被 动 式 太 阳 能 利 用 原 理 的 必 然 选 择 。在 这 其 中 , 对 于 保 温 墙 体 、保 温 窗体
【 关键词】 满 族 传统 民居 建筑特色
对于 窗户 的处理,满族 民居 习惯采 用的方法是
上 半 部 分 自 由开 启 , 而 控 制 下 半 部 分 固定 不 动 的 方
虽 然 苞 米 楼 不 是 主 要 的满 族 民 居 建 筑 物 ,但 却
【 Ab s t r a c t J L i a o n i n g Ma n c h u s t r a d i t i o n a l d we l l i n g s a f t e r o n e

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多元的东北魅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多元的东北魅力(东北地区少数民族分布特点)

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感受多元的东北魅力1. 人们常说,东北是一个充满多元文化的地方。

作为中国的边疆地区,东北不仅有着丰富的汉族文化,还孕育着众多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在东北地区生活了数百年,他们的语言、服饰、音乐、舞蹈等都展现出了浓厚的地域特色和魅力。

2.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满族文化。

作为东北地区最大的少数民族,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满族的服饰以其华丽和繁复而闻名,男子常穿长袍、马褂,女子则喜欢穿褙子、对襟长袍。

满族音乐以管弦乐器为主,曲调婉转动听,表达了满族人民的情感和生活态度。

而满族舞蹈则充满了热情和力量,舞姿矫健有力,给人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3. 其次,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朝鲜族文化。

朝鲜族是东北地区的第二大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服饰和文化传统。

朝鲜族的服饰以长袍、宽松的裤子和头巾为主,色彩鲜艳,给人一种亲切和温暖的感觉。

朝鲜族的音乐以弦乐器为主,节奏欢快,曲调优美动人,常用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朝鲜族的舞蹈则独具韵味,舞姿柔美流畅,给人以宁静和舒适的感觉。

4. 最后,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蒙古族文化。

蒙古族是东北地区的第三大少数民族,他们有着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蒙古族的服饰以长袍和宽松的裤子为主,常常配以帽子和长靴,给人以豪放和勇敢的形象。

蒙古族的音乐以马头琴和呼麦为代表,节奏磅礴有力,表达了蒙古族人民的豪情和坚韧。

蒙古族的舞蹈则富有特色,舞姿矫健有力,给人一种自由和奔放的感觉。

5. 通过深入了解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我们可以感受到这片土地的多元魅力。

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着丰富的历史和情感,展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的服饰、音乐、舞蹈等都是独具特色的,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气息和个人风采。

6. 同时,东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东北地区多元一体的文化景观。

这种多元文化的存在使得东北成为一个独特而有魅力的地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寻和研究。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

辽宁家乡文化传承调研报告辽宁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省份,拥有着独特而丰富的家乡文化。

为了进一步了解和传承辽宁家乡文化,本次调研活动以理解辽宁的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和饮食文化为主题,通过访问当地老年人和专家学者,调查收集资料等方法,对辽宁家乡文化进行全面了解。

一、辽宁传统习俗辽宁传统习俗是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表着辽宁人民的智慧和民族特色。

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这些节日都有着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和独特的习俗,比如贴窗花、放炮竹、包饺子等等。

这些习俗不仅仅是辽宁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更是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代表着对祖先的敬意和祝福。

二、辽宁民间艺术辽宁的民间艺术也是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有着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大连木偶戏、锦州秧歌舞、沈阳评话等。

这些艺术形式通过歌舞、表演等方式传达了丰富的故事和民间传说,展现了辽宁人民的智慧和才艺。

这些民间艺术不仅是辽宁人民的宝贵财富,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欣赏和学习。

三、辽宁传统建筑辽宁的传统建筑也是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的传统建筑多以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如沈阳故宫、大连老虎滩炮台等。

这些建筑不仅仅是辽宁人民的居住和工作场所,更是艺术和文化的结晶,代表着辽宁人民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通过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建筑,可以让辽宁的家乡文化得以延续和传承。

四、辽宁饮食文化辽宁的饮食文化是辽宁家乡文化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辽宁的饮食以海鲜和面食为主要特色。

辽宁毗邻渤海和黄海,拥有丰富的海产品资源,所以海鲜在辽宁的饮食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同时,辽宁人民也非常喜爱面食,如大连的炸糕、锅包肉等,这些美食代表了辽宁人民的独特口味和饮食习惯。

总结起来,辽宁家乡文化是辽宁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结晶,是辽宁人民对传统的尊重和热爱。

通过这次调研,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辽宁家乡文化的各个方面,也认识到了传承和保护辽宁家乡文化的重要性。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一、引言锡伯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尤其是辽宁地区。

锡伯族有着独特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文化特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锡伯族文化正面临着许多保护问题。

本文将就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展开研究,探讨如何有效保护和传承锡伯族文化。

二、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特点1. 语言和文字锡伯族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文字系统,锡伯文是锡伯族独有的文字,而锡伯语是一种属于蒙古-满洲语系的语言。

由于现代汉语的普及和使用,锡伯族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已经丧失了母语的能力,这就对锡伯族语言和文字的传承带来了威胁。

2. 宗教信仰锡伯族信仰萨满教,他们认为自然界万物都有神灵,因此尊崇自然,崇拜山水。

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宗教的影响,锡伯族的传统宗教信仰逐渐式微,这对锡伯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3. 传统习俗锡伯族有着独特的传统节日、婚嫁礼仪、服饰和饮食习俗,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锡伯族的一些传统习俗正在逐渐淡化和丧失。

1. 教育体系的不足辽宁地区的学校教育中缺乏对锡伯族文化的教育,导致锡伯族文化在辽宁地区的传承和发展面临挑战。

在学校中应当加强对锡伯族文化的教育,包括语言、文字、宗教信仰、传统习俗等方面的内容,培养锡伯族青年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

2. 社会环境的变迁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现代生活方式正在逐渐冲击传统的锡伯族文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应当加强对锡伯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促进锡伯族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和发展。

3. 缺乏相关政策支持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保护面临政策支持的不足。

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政策,加大对锡伯族文化的扶持力度,包括资金支持、人才培养、文化活动举办等方面,保障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加强教育和传播政府和学校要加强对锡伯族文化的教育和传播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锡伯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来,提高锡伯族文化的传承性和可持续性。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

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研究引言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辽宁等地区。

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锡伯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本文将对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保护问题进行研究,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对策。

一、锡伯族文化的特点锡伯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拥有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等文化特点。

锡伯族的语言属于蒙古语族中的锡伯语,是一种独特的语言系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特殊的语音、词汇和语法特点。

锡伯族的服饰、风俗习惯和民间艺术也都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了锡伯族的历史和民族精神。

锡伯族还有宗教信仰和祭祀习俗,这些都是锡伯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锡伯族人民而言具有深厚的情感意义。

二、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现状在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威胁。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影响,锡伯族传统文化面临着边缘化和衰败的局面。

许多锡伯族人民放弃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选择了融入现代社会,这导致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受阻。

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影响,一些锡伯族人民开始逐渐失去了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他们开始模仿外来文化的方式和习惯,忽视甚至追求以外文化。

一些传统的锡伯族文化遗产、节日庆典、宗教习俗等正在逐渐失去,知识传承环节的断裂现象日益严重,传统的锡伯族文化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威胁。

三、保护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的对策为了有效保护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对策措施。

应大力推动锡伯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

通过组织文化类比赛、文化节庆等活动,激发锡伯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认同感,为锡伯族文化的传承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加强对锡伯族文化的研究和整理工作,挖掘和弘扬锡伯族的传统文化,激发锡伯族人民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

应加强对辽宁地区锡伯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

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

概括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辽人族源意识的特点和影响》辽人是中国华北地区的一个民族群体,他们对于自己的族源有着独特的认识和意识形态。

这种族源意识在辽人社会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辽人对于自己的族源非常重视。

他们自认为是辽人血统的传承者,将辽代作为自己的历史渊源。

他们通过口述、祖先崇拜和家族族谱等方式,将辽代的文化和传统在辽人社会中传承下来。

他们积极研究辽代的历史文化,寻找自己的根源,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自豪和认同感来源。

这种族源意识深植于辽人心中,成为辽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辽人族源意识对于辽人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这种族源意识促使辽人在外来文化冲击下保持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

他们通过对辽代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不断强化了自己的文化认同,保持了自己的独特性,不被外来文化同化。

其次,这种族源意识也促进了辽人社会的凝聚力和合作性。

辽人彼此间通过共同的族源认同建立了紧密的社会联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家族和社群组织。

这种组织方式使得辽人社会具有较高的团结性和协作性,有助于共同应对外部压力和挑战。

然而,辽人族源意识也存在一些潜在的问题和影响。

首先,对于族源的强烈认同有可能导致排他性和歧视。

一些辽人以自己的族源为优越感,压制其他族群的发展。

这种偏见和歧视有可能导致社会不公平和紧张。

其次,过度关注族源也容易导致辽人对现代社会的忽视。

辽人社会过分沉浸在辽代文化中,忽略了现代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这种保守的思维方式有可能限制了辽人社会的进步和创新。

综上所述,辽人族源意识是辽人社会的独特特点。

这种意识对于辽人社会的文化传承、凝聚力及合作性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过分关注族源也可能导致排他性和社会忽视的问题。

因此,辽人应当在弘扬族源认同的同时,也注重开放和融合,积极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与挑战。

辽宁的风土人情

辽宁的风土人情

辽宁的风土人情辽宁人爱好文艺,天生有艺术;相声演员、影视红艺、杂技名人似乎就有这种山“这沈出租车个个都足赵本山。

辽宁二人转,又称小秧歌,是由东北民歌演变而来的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艺术,也是在东北民间流行最广的一种艺术形式。

着名美学家朝闻对二人转如此评价:她好像一个天真、活拨淘气灵巧拨辣甚至带点野性的姑娘,既很优美,又很自重,也可以说是带刺儿的玫瑰花。

它能古能今,能文能武,雅俗共赏,以俗为主,易于普及推广。

和云南人喜”花灯“,湖南人好花鼓,江西人乐采茶戏,内蒙人迷” 二人台“ 一样,东北人就稀罕这满天满地满胸满臆满腔满嗓的二人转。

辽宁除了二人转,闻名于世的还有秧歌。

秧歌旋律流畅,节奏欢快简洁,其红红火火的场面、丰富的舞蹈语汇、情趣益然的姿态和灵动活拨的表演风格,历来深受人们的喜爱。

在辽宁,无论农村,还是大小城市,过年的时候,扭秧歌的遍街都是,一对一对地比赛着谁扭得欢,髙践谁媒得好。

城市里,一些中老年人自动组建秧歌队,晚饭过后,乔装打扮,傻鼓唢卩内,在公园或街边一角热热闹闹地扭起来。

不过这些秧歌队不是采高晓扭,而是脚踏实地扭,俗称”地蹦子“.今天的秧歌形式诙谐,风格独特,广袤的黑土地赋予它淳朴而豪放的灵性和风情,融拨辣、幽默、文静、稳重于一体,将辽宁人民热情质朴、刚柔并济的性格特征挥洒得淋滴尽致。

稳中欢、欢中梗、梗中翘,采在板上,扭在腰上,是东北秧歌的最大特点。

同时,花样繁多的”手中花“,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的鼓点,哏、俏、幽、稳、美的韵律,都是东北秧歌的特色。

辽宁还是满族的聚集地,满族是历史悠久的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曾统治中国长达295年之久。

满族主要居住在东北三省,信仰萨满教,还敬神信佛,敬观音,敬太上老君等。

满族的主要礼俗禁忌如下:,(1)满族忌讳打狗、杀狗,吃狗肉,忌狗皮帽子或狗皮袖头。

因为传说狗对满族立下大功,是满族的功臣。

满族家里有人去世、埋葬后不能在家哭泣,否则,会认为不吉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辽宁少数民族的文化特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辽宁省地理位置独特,北接吉林、内蒙古,东接朝鲜,西接河北,南临渤海,是连接东北与中原的核心地带,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逐鹿中原多以此为军事重地和重要后方。

鲜卑族以朝阳为都城发展至中原,满族以沈阳为都城发展到全国,契丹族建立的辽国、蒙古族建立的元及北元,都以辽宁作为重要后方基地。

在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中,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创造了辽宁独特的地方文化,积淀下了辽宁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现象。

一、辽宁少数民族分布及自治概况辽宁省是个多民族省份,其中汉族人口3710. 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664. 3万人,占巧.2%。

全省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有满族和蒙古族共万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其中满族人口占全国第一位;蒙古族人口占全国蒙古族人口居全国第二位;回族24. 6万人,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朝鲜族24万人,约占全国朝鲜族人口总数的12%;锡伯族13. 2万人,约占全国锡伯族人口总数占66 %,居全国第一位。

这五个少数民族人口合计占全省少数民族人口的99 .5 %。

所以,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以这五个少数民族的文化为主,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民族文化。

(一)满族。

辽宁是满族发祥地,一半以上人口居住在辽宁,主要分布在鞍山、抚顺、本溪、丹东、锦州等几个满族自治县所在的市和葫芦岛市。

八个满族自治县(市)分别是:新宾、山由岩、清源、本溪、桓仁和宽甸,其中凤城、北镇撤县改市,满族自治乡、镇、街道88个。

二)蒙古族。

主要分布在阜新和朝阳两市,分别占当地少数民族人口总量的76. 1%和%,分别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和33. 26%,两地合计占全省蒙古族人口的70%以上。

两个蒙古族自治县是喀喇沁左翼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自治乡、镇、街道16个。

(三)朝鲜族。

主要分布在辽河、浑河、太子河和鸭绿江流域以及大中小城镇和铁路沿线,主要居住城市是沈阳、抚顺、铁岭、营口、丹东等,朝鲜族自治乡、镇、街道12个。

(四)回族。

主要分布在沈阳、锦州、鞍山、丹东、海城、开原等大中城镇,自治地方为建平北二十家子镇。

(五)锡伯族。

辽宁是锡伯族的故乡,主要分布在沈阳、凤城、义县等地,自治地方为沈北新区的黄家锡伯族乡和兴隆台镇。

(六)民族联合乡镇。

共13个分别是沈阳市石佛寺朝鲜族锡伯族乡,康平县沙金台蒙古族满族乡,柳树屯蒙古族满族乡,西关屯满族蒙古族乡,东升满族蒙古族乡;鞍山市帕岩满族自治县千山区达道湾镇朝鲜族满族,清原满族自治县望花区李石朝鲜族满族街道;本溪市桓仁满族自治县溪湖区火连寨回族满族镇;丹东市东港市龙王庙满族锡伯族镇;阜新市彰武县西六家子蒙古族满族乡、东六家子满族蒙古族镇;铁岭市开原市八宝满族锡伯族朝鲜族镇;葫芦岛市连山区新台门满族蒙古族镇。

二、辽宁少数民族文化以满族、蒙古族、朝鲜族、锡伯族和回族文化为主,五个民族文化各具特色辽宁的少数民族中,较早居住于此的民族有满族、蒙古族和锡伯族,朝鲜族、回族是迁入相对较晚。

少数民族文化历史遗留以满、蒙文化为最多,其次为回族、朝鲜族和锡伯族文化。

(一)满族是辽宁第一大少数民族,历史遗迹丰富。

元末明初松花江流域、黑龙江中下游、东临大海的一部分女真人南迁到吉林省和辽宁省北部及东部一带。

在16世纪末,居住在新宾满族自治县一带的女真人设立“八旗制度”,组织严密,到1635年基本统一了东北,后金天聪九年十月十三日清太祖皇太极将“女真”改定为“满洲,”为此农历十月十三日成为满族最重要的民族节日“颁金节”。

1.辽宁满族物质文化遗产丰富,位居全国第二位(第一位为北京)。

省级以上满族物质文化遗产18处(其中世界文化遗产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13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7处)。

数量多、品位高、类型丰富。

2.满族民俗文化遗产大多融入东北地方文化中,许多己经失传,有必要整理挖掘保护。

相当一部分融入地方文化,有饮食文化中的饺子、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子及糕点等;窗花和挂笺(挂钱)剪纸文化;刺绣文化;旗袍等服饰文化。

遗失的有乌拉鞋、口袋房“万字炕”等。

3.文学艺术。

满族民间文学很丰富,且保存完整。

既有从肃慎、勿吉、握娄、靳鞠、女真等先民那里传承下来的口头创作,也有满族问世后的作品,包括神话、说部、传说、故事、民歌和说唱文学等。

歌舞限于民间形式的表演,突出渔、猎、牧劳动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亲人内容歌曲。

但特色不明显,和蒙古族等游牧民族的表现形式类似。

(二)蒙古族是辽宁省第二大少数民族,文化遗迹相对丰富。

辽宁境内的蒙古族是原住居民,主要居住于辽西的朝阳市和阜新市。

公元1212年成吉思汗建立了蒙古国,其疆域达到辽西一带,1227年前后,蒙古人从大漠北大量移入辽宁各地,生产生活方式也由游牧转变为农耕型。

明初元辽王阿扎失里率部降明,其部分设为泰宁、福余、朵彦三卫,统称兀良哈三卫。

1389年明成祖朱棣求助选派蒙古兵协助夺皇位成功,为赏赐兀良哈三卫,也为了解除南下夺位的后顾之忧,割大宁卫地为兀良哈三卫蒙古族牧地。

1629年末1630年初,俄木布楚虎尔(阿勒坦汗的曾孙),为避免与林丹汗的战争率部东迁归附满洲。

从满套儿即今河北省丰宁县迁徙至朝阳境内,为土默特右旗始祖。

1629年喀喇沁部苏布地(元臣扎尔楚泰之子济拉玛十四世孙)和同族叔父色楞降金,为喀喇沁左、右翼旗始祖。

1705年在原喀喇沁右翼领地增设喀喇沁中旗,万丹征伟者(勒蔑十四世孙)为喀喇沁中旗始祖。

土默特左旗为现在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始祖为者勒蔑第十一世孙莽古岱。

清初,蒙古各部为盟、旗建制,疆界固定。

今辽宁省境内的蒙古族主要是喀喇沁、土默特、蒙古勒津、科尔沁、察哈尔和巴尔虎等六个部落的后裔。

1.辽宁蒙古族历史遗迹基本集中在辽西,开发利用尚处起步阶段。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乡的瑞应寺和大板乡的海棠山摩崖造像、北票的惠宁寺、尹湛纳希陵墓,建平喀喇沁王陵,朝阳市的佑顺寺。

另有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和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的“民俗村”等。

2.蒙古族语言文化保护意识越来越强,蒙古族文化阶层民族意识、民族自豪感、民族责任心强。

现有辽宁省蒙古族师范学校一所,蒙古族完全中学8所,初中24所和1%所小学,蒙汉双语教学班初中97所。

蒙语较好的占蒙古族52%。

当今辽宁蒙古族基本使用自己民族语言的占%(其中使用蒙汉两种语言的人逐渐增多),另40一50%己经失掉了民族语言,基本用汉语。

3.生活习俗散居区多与当地其他民族的习俗趋同,但在民族聚集区和节日特色鲜明。

民族服装一般在节日穿;食品主要是粘豆包、蒙古馅饼、牛肚汤最有特色;善饮红茶、奶酒和白酒;特色节日有那达慕,以射箭、赛马、摔跤为主;最重要的节日是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阳历5月31日)为“圣祖日”,阴历十月初三为自豪节或自豪日,祭奠活动非常隆重,其它节日基本与汉族相同;祭祀火、星、敖包、天;禁食狗肉。

4.民间文学和艺术方面丰富,有些项目需注重传承。

辽西蒙古族地区民间文学非常丰富,目前己搜集到民歌300多首,传说故事200多个。

另有胡尔沁艺术、好来宝、经箱乐(喇嘛教一种化妆面具舞,表演降妖驱魔的内容)、蒙古剧(综合蒙古族歌、舞、乐于一体的艺术)、安代舞、盅舞、碗舞、筷子舞等。

(三)朝鲜族又称高丽族、韩族,是辽宁境内的主要少数民族。

朝鲜族清代中后期迁入辽宁,主要居住在沈阳、新民、大连等市县。

朝鲜族民族文化意识比较强烈,民族文化教育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很好。

1.朝鲜族素有办教育的传统。

语言文字保护良好,各朝鲜族聚居区几乎都办有小学和中学,具有大专文化程度的人在其总数的2%以上。

2.非常注重传统生活习俗。

各地朝鲜族的生活习俗基本相同,很少受地方习俗影响,惟节日朝鲜族节日与汉族相同,但形式不同,重要节日为“民俗卫3.民间文学和艺术方面成果丰富。

出版物有《中国音乐集成辽宁卷》中民谣1800多个和《朝鲜族民间故郭《朝鲜族民间故事365黝《朝鲜族民间故事讲述家—金德顺故事集》《朝鲜族古代童i})《朝鲜族口传民谣集》等;各市朝鲜族文化馆创作舞蹈有长鼓舞、扇子舞、彩伞舞等舞蹈300多个;流传至今的乐器有伽椰琴、Ajr}呐、洞箫、长鼓、片鼓、横笛、短箫,革菜等民间乐器十余种。

(四)锡伯族是中国境内的一支少数民族,与古代鲜卑和近代满族、蒙古族有一定的关系。

最早居住于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和吉林的扶余,主体在康熙年间迁入辽宁的沈阳等地居住,现建有沈阳兴隆锡伯族镇和黄家锡伯族乡,义县、铁岭等地也有锡伯族乡。

1.生活习俗多与满族相同。

居住、服饰、饮食、礼仪等与满族基本相同。

不同的是祭祀对象,供奉喜利妈妈。

禁忌有睡觉时脱下的裤、鞋、袜等不能放在高处等;吃饭时不能坐门坎或站立行走;忌食狗肉,族内同姓禁止通婚等。

重要节日为每年农历四月十八日的西迁节和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的抹黑卫。

2.文艺体育。

喜爱骑马射箭,被称为“射箭民族“东布尔”是锡伯族特有的弹拨乐器。

3.遗迹。

辽宁有锡伯族历史文化的石碑20多角,家谱30多个,祖宗偶及神偶10多件。

锡伯族的重要古迹是建于1707年的沈阳和平区的太平寺,也是锡伯族传统文化和精神文化最为重要的象征物。

(五)辽宁回族在元末明初时期因军政官宦避难、自然灾害逃荒、移民、谋生等迁入。

清中期以后回族大量迁入辽宁,主要居住沈阳、大连、锦州、本溪、鞍山、丹东、抚顺等市。

回族的主要民族节日是“大尔代节”。

回族古迹现沈阳存有清真南寺、清真东寺。

三、辽宁少数民族文化突出特点不同民族文化融合每个民族的发展都离不开其他民族的影响,辽宁的主要少数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和其他民族相互对抗交融并取长补短,形成独特不同民族联合和不同民族文化交融的现象。

(一)五族共和的代表—贡桑诺尔布。

“贡桑诺尔布(1872一}93}),字乐亭,号夔盒,者勒蔑第25世孙,卓索图盟喀喇沁右翼旗第十四任世袭扎萨克多罗杜陵郡王(1912年封为亲王),兼卓索图盟盟长”。

1.率先提出五族共和,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孙中山是中国革命的先驱者,但其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提出“驱逐靴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其中“驱逐靴虏”在孙中山等人制定的《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第一部分《军政府宣言》中解释为:“今之满洲,本塞外东胡。

昔在明朝,屡为边患。

后乘中国多事,长驱入关,灭我中国,据我政府,迫我汉人为其奴隶。

……今己贯盈。

义师所指,覆彼政府,还我主权。

;即一些革命党人将满蒙藏回等少数民族排斥在外,这是极端的狭隘民族主义。

于是,贡桑诺尔布等人立即提出反对意见,并认为满蒙藏回居住之地土地辽阔,占全国大部分,表达了如果这样忽视蒙古地区,有另做打算(即寻求独立)的意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